日期:2022-06-18
这是《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3课时教案,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单元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基本信息
单元名
反比例函数
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科
数学
学段
第三学段
年级
七年级
教材
书名: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重点在学科中的地位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基础上,学习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这一节重点介绍反比例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性,以及如何应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课的探究的例题和练习题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反映了数学与实际的关系,即数学理论来源于实际又发过来服务实际,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上涉及了物理学力学的实际问题,运用到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理”,其本质体现的是力与力臂两个量的发比例关系,最后落实到运用数学来解决。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运用和理解,更深层次体会建立反比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的育人价值
通过对“杠杆原理”等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关系的探究,使学生能够从函数的观点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对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函数模型,运用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知识加以解决,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和学以致用的数学理念。
3.利用函数探索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律”,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再通过自己所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训练学生能把思考的结果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时要让学生很好地交流和合作
教学重点在“教”和“学”中的困难
本节课容易了解的地方是:杠杆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物理模型,利用杠杆定理容易建立函数关系式。而我认为本节课有两个问题学生比较难理解:(1)是注意在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讲课时注意提醒学生关注实际问题的意义;(2)从函数的角度深层次挖掘变量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建立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实现从静到动的转变。授课时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我设计的问题的提示下来进行探究,学生若能发现其他的规律,教师应表扬,并让同学自己来讲解。在探索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时,教学活动设计了学生通过“现观察——后归纳——再比较——后小结”的循环上升的思维进程进行引导,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发现并归纳,使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和系统化,以达到学生逐步掌握转化的方法。
二、课时教学重难点解决问题框架
问题框架(或问题串)
问题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定律”:若两物体与支点的距离反比于其重量,则杠杆平衡.也可这样描述: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为此,他留下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你能用数学知识进行验证吗?
问题2:小伟想用撬棍撬动一块大石头,已知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分别是1200N和0.5m.
(1)动力F和动力臂L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当动力臂为1.5m时,•撬动石头至少要多大的力?
(2)若想使动力F不超过第(1)题中所用力的一半,则动力臂至少要加长多少?
问题3:你能由此题,利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解释:为什么使用撬棍时,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问题4:联想 物理课本上的电学知识告诉我们:用电器的输出功率P(瓦)两端的电压U(伏)、用电器的电阻R(欧姆)有这样的关系PR= u2 ,也可写为P= 2uR
问题5: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在某一电路中,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电流I(A)与电阻R(Ω)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I与R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结合图象回答:当电路中的电流不超过12A时,电路中电阻R•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问题6:课堂跟踪反馈
在一定的范围内,•某种物品的需求量与供应量成反比例.现已知当需求量为500吨时,市场供应量为10000吨,•试求当市场供应量为16000吨时的需求量是多少吨?
问题7:某电厂有5000吨电煤.
(1)试确定这些电煤能够使用的天数x(天)与该厂平均每天用煤吨数y(吨)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若平均每天用煤200吨,这批电煤能用是多少天?
若该电厂前10天每天用200吨,后因各地用电紧张,每天用煤300吨,这批电煤共可用多少天?
问题8:通过本节活动,谈谈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疑惑?
问题9:你认为应当如何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习目标
生师互动
评价方法
或作业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数学故事的引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告知本节探究主题。
1.学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2.教师用PPT呈现问题,板书课题
提问示疑
激趣引入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通过问题2、3的解决,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问题,挖掘杠杆原理中蕴涵的道理,学生能够从函数的观点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和学以致用的数学理念。
1.学生先思考、解答,再交流。
2.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追问,能由此题,利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解释:为什么使用撬棍时,动力臂越长越省力?让学生明白“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问题——挖掘杠杆原理中蕴涵的道理。”这一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交流诊断
展示反馈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通过问题4——7的解决,学生通过类比方法的学习,提高了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辩证观点的再认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运用和理解,更深层次体会建立反比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小组展示,2.教师强调:
探索规律,重在观察归纳;
解决数形结合,重在以形量数,用数定形;
(3)对于陷阱问题,要善于用运算量度。
交流诊断
展示反馈
全课小结 固化重点
通过回头望,再现知识、固化方法。
1.学生按照“学到什么?有什么困惑?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等。
问题引探
推荐作业
检测重点
反馈重难点掌握情况,以便进一步查补缺漏。
分发课堂检测卡
学生独立完成,量化赋分。
三、.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互动及
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及
媒体应用分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图片,说的有道理吗?
(2)生活中你见过撬石头吗?
(3)你知道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物理道理吗?
[师生互动]
教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进一步抛出问题,导入课题。
教师启发学生用语言阐述其中的道理。
[设计意图]
1、紧密联系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课程理念。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媒体应用分析]动画演示,师生互动,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
二、诱导尝试,探索新知
2.我们生活在电气化的时代,你能说出电有哪些用处?假如说生活中没有电,后果是怎样的?你知道哪些电学的知识?
变式运用,巩固新知
四、归纳小结,内化新知。
[师生互动]
1、教师展示课件。
2、学生阅读课件资料,质疑。
3、小组交流体会这一杠杆原理。
4、教师作解释。
[师生互动]
1、教师抛出这一实际问题,学生读题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代表发言。
3、师生共同点评,并规范解题过程。
4、学生举例,共同点评。
5、学生解释原因,共同点评。
[师生互动]
1、小组合作进行操作,填出表格,师巡回指导。
2、小组合作绘制图像。
3、效果展评。
4、师生点评。
[师生互动]
让一生举生活中实例,然后另一生用数学建模处理。
[师生互动]
学生自主小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表现,包括知识掌握情况、情绪状况等。
[课件展示]本课知识要点及注意事项。
[师生互动]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按要求选择完成作业
[课件展示]作业分为两个层次
[设计意图]
1、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强化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解决实际问题。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设计意图]
1、用身边的生活实际例子,让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用本例题意在“抛砖引玉”,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并会用建模思想处理实际问题。
3、让学生会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
1、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体会合作的价值。2、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意识。3、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并会用建模思想处理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
1、此处变式练习不同于以往的变式练习,是先让学生口述实际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
2、意在让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
1、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通过设问,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媒体应用分析]呈现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