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2
这是好的故事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文章首先描写了“我”在“昏沉的夜”靠在椅背上,进入梦乡,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接着以“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为总领,点出了这个故事的特点。围绕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作者描绘了梦境中回忆山阴道两岸的美丽风景,进而指出“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并具体描绘了这个故事中的“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最后,作者写梦醒时分,“好的故事”消失,“我”又回到了“昏沉的夜”,但“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
读懂《好的故事》,需要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也要读懂作者是如何表达文章的中心。本文运用了象征和对比两种主要的写法,用“昏沉的夜”暗指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用“好的故事”这个美好的梦境象征理想与美好的生活,现实与梦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来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描写梦境中美好的人和事的同时,作者还在梦境中回忆起故乡的美景。作者用记忆中的故乡美景照应美好的梦境,使这个“蒙胧”的梦变得那么的“真实”,因此,作者说“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这个“好的故事”从“蒙胧”到“清楚”,表现了作者内心对于“美的人和美的事”的坚定与追求,即便醒来梦已消逝,但作者仍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鲁迅通过这样的写法告诉读者,他心中的理想是真切的、实在的。
本课以《好的故事》作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有目的的阅读”策略,从中心和表达两个方面入手来读懂文章。
图片
学情分析
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学生的语言习惯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所以,课后题第一题提示了学生可以在初读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鲁迅的文章所表现的内容以及涉及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在阅读鲁迅的文章时,理解上存在困难,尤其像散文集《野草》中的文章带有很多象征意义,学生在阅读时更是比较难从文字表面读懂文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入课后“阅读链接”的材料和课外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课文。
图片
教学目标
1.运用“有目的地阅读”策略,读懂文章内容。
2.理解“好的故事”好在哪里?
图片
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入,明确目标
1.同学们都读了《好的故事》,我们知道,“好的故事”是作者做的一个( )。
2.你们能告诉老师,这个“好的故事”好在哪里吗?认真思考一分钟。
出示学习目标:读懂文章,理解“好的故事”好在哪里?
二、抓关键句,把握中心
【锦囊一】鲁迅给我们讲这个“好的故事”想跟我们分享什么?
1.要解决“好的故事”好在哪里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小锦囊:我们要读懂这篇文章,首先要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给我们写这个“好的故事”,他想跟我们分享什么?(出示“锦囊一”)
默读课文,完成学习单第一题:
鲁迅给我们讲这个“好的故事”想跟我们分享什么?
(1)技巧一: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认真默读课文,继续完成学习单第一题。
(2)技巧二: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或与中心有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学生读)
补充资料:课后“阅读链接”——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
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美丽,幽雅,有趣”,艳丽多姿;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
结合中心句和资料,说说作者想表达什么?思考并修改学习单第一题。
(3)提问:鲁迅给我们讲这个“好的故事”想跟我们分享什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2.出示句子: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提问:鲁迅先生在表达对美好的热爱、向往和追求时,为什么要写昏暗的夜?
补充材料: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十分艰苦。在这期间,鲁迅经受了深刻、严峻的考验,同反动军阀及其形形色色走狗们的斗争。
——与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3.小结:要解决“好的故事”好在哪里这个问题。我们运用锦囊,读懂文章的中心,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句和环境描写的句子,知道这篇文章作者是通过对美好梦境和黑暗现实的描写,来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聚焦段落,理解表达
【锦囊二】鲁迅是怎么来讲述这个“好的故事”的?
1.出示“锦囊二”,认真思考一分钟。
(1)技巧一:聚焦重点段落: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重点阅读哪些段落呢?(第3-9自然段),其中第5自然段讲了对家乡的回忆。
出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在第5自然段中描写回忆中的家乡美景?这段话可以删掉吗?(学生讨论、回答)
(2)技巧二:补充材料
小明认为,孙悟空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梦想着:全世界的人都变成孙悟空,都会七十二变,都拥有金箍棒。这样世界上就没有坏人,大家想变什么就能够变成什么,想吃什么、想玩什么,都在分秒之间可以实现。
提问:小明的梦想和鲁迅的梦有什么不同?
小明的梦想是胡思乱想,不切实际的。鲁迅的梦不是幻想,源于真实的,梦中的景物他曾在家乡见过,他真切地希望中国人民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3)完成学习单第二题。
2.小结:“好的故事”的好不仅体现在作者的写作意图上,还体现在文章的表达方法上,作者用回忆照应了现实。
四、回归主题,归纳总结
1.出示两个锦囊:
锦囊一:鲁迅给我们讲这个“好的故事”是想跟我们分享什么?
锦囊二:鲁迅是怎么描述这个“好的故事”的?
【方法回顾】抓关键句,读懂中心
关注段落,读懂表达
借助资料,突破难点
——有目的地阅读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回答:“好的故事”好在哪里?完成学习单第三题。
(学生汇报)
(1)通过梦境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2)通过回忆照应梦境,表达作者内心的这个梦不是幻想,而是真切的、实在的理想。
3.总结: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来读懂一篇文章,运用用“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尝试去读更多的文章。
推荐阅读:《野草》(《雪》《秋夜》《死火》)、《朝花夕拾》
图片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进而把握鲁迅的形象。
2.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理解了文中较为难懂的词语,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即由“昏沉的夜”的现实——梦境——“昏沉的夜”的现实。可是,下课后,有不少同学来问我:老师,我真不知道这篇“好的故事”究竟“好”在哪儿了?今天这节课,就让咱们一起合作来解决大家共有的疑惑,好不好?
二、品读课文
教师提问:要想解决“好的故事”究竟“好”在哪儿,我们就要先知道这是一个什么的故事?请你找出相应段落,圈出词语。
预设:这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
教师引导:那这个“好的故事”出现在哪儿呢?
预设:梦境中。
教师小结:对,“好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梦境,一个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的梦境。
板块一:话梦境
1.找两幅图
教师引导:在这个梦境中,鲁迅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两幅非常美丽的生活图景,现在请你快速地把它们找出来,并给它们起一个美丽的名字。
预设:第5段——(记忆中的)水乡倒影图
第7段——(梦境中的)水乡浮动图
2.析两幅图
教师过渡:这两幅图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图——
(1)析水乡倒影图
教师提问:作者在这幅图中都描写了哪些美的人和美的景?
预设: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簔笠,天,云,竹,小河,萍藻,游鱼。共计19种。
教师引导:是呀,这些“美的人和美的景”,是鲁迅先生曾经坐小船经过什么地方看到的呢?
预设:山阴道
教师引导:那山阴道在哪儿呢?
预设:浙江绍兴
教师引导:我们知道鲁迅先生也是浙江绍兴人。也就是说,这些记忆中的景物是鲁迅故乡的。我们想想看,在一个人的梦境中,竟然出现了故乡的景与人。那么,在这里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预设:我读到一个眷恋故乡的鲁迅。
教师引导:是呀,鲁迅先生是怀念家乡的人与景呀!可是这些景物与我们平常描写的景物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连串名词的罗列。现在请你展开想象,思考: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些景物与景物、景物与人之间会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提示:
乌桕是苍老的,新禾却是稚嫩的;
新禾是人力种植的,野花却是自然生长的;
野花、竹子是植物;鸡、狗则是家禽;
丛书是郁郁葱葱的,枯树则是老态颓废的;
塔、伽蓝是佛教的建筑,茅屋却是民间生活的居所;
村妇、村女、农夫是俗人,和尚则是僧侣;
……
预设:物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构成了对比。
教师引导:是呀!仅仅是对比吗?我们往后看,这些彼此对立的“诸物诸影” 都怎么着了?
预设: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教师引导:随着每一打浆,这些景物与人怎么着了?请你找出表现倒影变化的词语。
预设:荡漾、解散、摇动、扩大、融合、退缩
教师引导:即使不再融合,它们各自又都——
预设:复近于原形
教师引导:是呀,这是多么有趣的事呀!这些看似矛盾对立的事物,竟然也能相互融合。这难道不是鲁迅先生对故乡美好事物的追忆吗?这不就是彼此相安又互相包容的理想社会吗?同学们,这是不是鲁迅梦境中真正的“好的故事”呢?所以说,“好的故事”,它就“好”在——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鲁迅先生在对故乡“美的人和美的事”的追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彼此相安又互相包容的理想社会。
(2)析水乡浮动图
教师引导:如果说水乡倒影图是鲁迅记忆中所见的“好的故事”,那么水乡浮动图就是鲁迅“现在所见的故事”。那这个梦境当中的景与人与前面回忆中的景与人会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提示:
A.找出二者共有的景与人。如茅屋、狗、塔、村女、云
B.看这些景物的排序。第一次:茅屋、狗、塔、村女、云;第二次:狗、云、村女;第三次:塔、村女、狗、茅屋。每次排序都不一样,鲁迅想说明什么呢?
C.找出表现景物变化的词语。如浮动、碎散、拉长、织入、退缩、伸长、织进
学生交流
预设:原先记忆中的美景,在这里彼此“交织”在一起,“永是生动,永是展开”,就是说都是浮动着,变形着,变换着。
教师引导:是呀,这些富有水乡特征的事物在“水中青天的底子”里交织融合、起伏变幻,真是美丽,幽雅,有趣呀!同学们,这是不是鲁迅梦境中真正的“好的故事”呢?所以说,“好的故事”,它就“好”在——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鲁迅先生在对“美的人和美的事”的幻想中,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故事的美丽,富于梦幻色彩,是鲁迅心中的理想社会。
教师引导:同学们,在在这里你发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预设:我发现了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愿望的鲁迅。
板块二:说现实
教师引导:梦不断地在变化,然而梦醒了。现实只有什么?请快速地勾画出来。
预设:油灯,鞭爆的繁响,烟草的烟雾,是一个昏沉的夜。
教师引导:这个时候鲁迅的心情是什么?请你注意本文的写作时间。1925年2月24日,是农历正月初五,正是春节期间。四近的鞭爆繁响,多么的热闹,而鲁迅在做什么?
预设:他在昏沉的夜里,烟草伴身,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睡着了。
教师引导:可见,他的情绪怎么样?
预设:很低落。
教师引导:外面世界的繁华,而鲁迅内心则怎么样?你发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预设:我发现了一个内心孤独的鲁迅。
教师引导:鲁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这跟鲁迅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
请看资料:
鲁迅于1925年写此文。从1911年到1925年,中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尝试借鉴西方实施总统制,但短短14年间,总统竟然走马灯似地更换(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段琪瑞、张作霖等都做过短暂的总统),期间还经历了袁世凯称帝、军伐混战、孙中山北伐。动荡的社会现实,连百姓起码的安定生活都难以保障,更奢谈幸福感。像鲁迅这样忧国忧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也看不到国家复兴的前途和出路。这就是那时候的社会现实。
教师引导:请你结合资料,思考:这个“好的故事”还“好”在哪里?
预设:用来衬托现实的昏沉、黑暗,也用来表达鲁迅内心的孤独、迷茫。
板块三:作对比
教师引导:请大家快速默读“阅读链接”,画出关键信息,交流你对“好的故事”又有了哪些新的感悟。
预设1:我画的句子是“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我发现,“好的故事”是指美好的生活,就像鲁迅梦中描述的样子。
预设2:我画的句子是“表现了作者的怅惘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我感觉,梦境的美和现实的丑对比很强烈,可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
预设3:我找到的句子是“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因此水中的倒影不仅让人觉得美,而且富于梦幻色彩,它是鲁迅求而不得的。
教师引导:你又发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预设:我发现了一个在昏沉、黑暗的现实中追求美好的鲁迅。
教师小结:是的,大家的感受都很准确,这《好的故事》不单单在写梦中倒影的美、故乡的美,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一个眷恋故乡、在迷茫与孤独中追求美好生活的鲁迅。他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千千万万处在黑暗中生活的人们寻求未来的出路,这就是我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三、板书设计
25 好的故事
(理想)梦境:美丽、幽雅、有趣
(社会)现实:昏沉、黑暗
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重点理解“预告、幽雅、错综、荡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教学目标;
1.会写“综、锦、萍”等12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内容结构,初步品味梦境的美丽景象。
教学重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脉络,结合关键语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谈话,引入新课。
导语:有些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好懂,或许是因为时代特殊、寓意丰富、思想深刻,但鲁迅先生一生创作的作品无数,有些却也是非常亲切、感人、有趣的。我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好比是一粒茴香豆,它不好嚼,因为太硬,但用劲嚼了,便会发现真是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就不妨来嚼嚼看。这堂课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好的故事》,这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呢?
2.板书课题:好的故事。
思考: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
预设:这个课题很能引发学生的联想,学生可能会想到看过的一个有趣的好故事,可能会想到这是一个讲述真善美的故事。依照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我们不会想到这个“好的故事”是梦里的故事、梦里的情景。学生大都提前预习过课文,此时或许还不太理解课题的意思,这里便引发了他们的思考与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细细品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
2.出示生字,读准音、认清形。
综锦萍藻漾焰削瞬凝骤掷陡
易读错字:
“综”“藻”是平舌音,“瞬”“骤”是翘舌音。“削”在文中组词“瘦削”,读作xu,不要误读作xio。
易写错字:
“萍”和“藻”都是草字头,为上下结构,不要写成了左右结构。
“漾”的右上部“ ”的竖不出头;右下部是“永”,不要写成“水”。
“瞬”指一眨眼的时间,所以部首是“目”不是“日”。
3.学生认读词语,理解难懂的词语。
(1)课件出示要掌握的词语。
预告 烟草 烟雾 昏沉 幽雅 错综 萍藻 荡漾 解散 融和 退缩参差 瘦削 浮动 瞬间 骤然 陡然 凌乱
预设:可以请一组学生逐一朗读,其他学生和教师一起纠正错误,容易读错的词语有“参(cn) 差(c)、骤(zhòu) 然(rán)”等。
(2)学生交流圈画出难懂的词语,同桌间先交流,解决不了的全班一起解决。
预设难词:
[繁响]繁密的响声。
[伽蓝]梵语“僧伽蓝摩”的略称,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后泛指寺庙。
[打桨]划桨。
[底子]可做根据的东西,多指草稿。
[泼剌奔迸]“泼剌”是一个拟声词,原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奔迸”指奔涌、散开。文中是把红花的倒影比成红锦带,仿佛跃入水中时有声音、有形态。
[皱蹙]“蹙”意为“皱,收缩”,“皱蹙”表示“皱缩”。
[欠身]稍微起身向前,多表示对人恭敬。
教师提示: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在学习《少年闰土》时,我们总结了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在理解本课词语时也可进行灵活运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交流对文章的初步印象。
过渡:我们常常说,看人有第一印象,其实看文也是一样的。请大家说一说,你对《好的故事》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交流示例:
生1: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鲁迅先生写的景物非常美。他写到的乌桕啊,野花啊,都写得很美丽,同时也很细腻。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画面感,在读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个画面。
生3:我感觉这篇文章读来很美,但是却读不太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把梦境里的一幕幕景色称为“好的故事”。
师:我想告诉大家,其实这篇貌似又美又悠闲的文章,看不懂是正常的,因为它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而《野草》是非常难读懂的。但总的来说,《好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感觉。
预设:学生初读这篇文章,对其中的景物之美肯定都印象深刻。同时,本学期学生也进行过不少想象的训练,所以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画面美。但是这篇文章确实不太好懂,不像我们之前学的文章,情感明确,主旨也清晰,所以学生说读不懂也很自然。通过交流初步印象,教师能对学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根据学生关注的重点调整教学。
2.快速读文,小组合作,简析本文结构。
(1)提出问题,思考后小组交流。
鲁迅先生写“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第3—8自然段。)
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到底是什么?
(是他做的一个梦。)
再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能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文章的写作顺序吗?
(看书入梦——梦境——梦醒。)
(2)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小结,概括文章在写法结构上的特点。
小结:大家说得很对,所谓的“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先生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梦惊醒后又回到了“昏沉的夜”,这就是整篇课文的结构。
3.勾画出文中的关键句,体会“好的故事”的特点。
(1)学生汇报找出的句子。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2)说说自己的发现,用词语概括“好的故事”的特点。
(这两个句子中形容“好的故事”时用词是重复的。好的故事的特点是:美丽、幽雅、有趣。)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过渡:这节课,我们主要的学习内容是理解字词、读通课文,对“好的故事”有个初步印象,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个故事是美丽,幽雅,有趣的,到底是怎样的“美丽,幽雅,有趣”?我们下节课再去细细品味。
《好的故事》这篇课文和《少年闰土》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少年闰土》用生动的事例,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少年形象。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中,却完全没有具体的事例,只是丰富的梦境。但这篇文章读来,却是那么优美,就像一幅幅画,依次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更可见鲁迅先生文学风格的多样化以及文字运用的出神入化。可能这篇文章我们读来还是有些迷糊不清,那么下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或许能有一些更深的认识,然后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学习。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内容】
部编本小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
【教材分析】
《好的故事》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以“走进鲁迅”为人文主题,本文是第二篇。《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虽然身处黑暗现实之中,仍然保有对光明、对美好事物、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学情分析】
本文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可先跳过难懂的词语,再读课文时,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课前学生可查阅有关鲁迅及本文的一些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美好的梦境。
2. 结合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3. 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美好的梦境。
【教学难点】
结合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资源】
多媒体
【课时划分】
第二课时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检测读词。
出示上节课学习的词语,指名读:
石油 鞭爆 乌桕 蒙胧 伽蓝 皱蹙 虹霓 萍藻 参差
追问词语意思:
煤油 鞭炮 蒙眬 寺庙 皱缩 彩虹 浮萍长短不一的意思
出示短语: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点拨:“泼剌”是拟声词, “奔迸”形容水的动态,这个短语要读的紧凑一些。
2.从课文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回顾内容,引入作者“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梦境,先去感受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板书:美丽、幽雅、有趣
二、精读梦境。
(一)感受美。师生合作配乐朗读文章第3—9自然段,师读第3、4、6、8、9自然段,学生读第5、7自然段。
师;这就是鲁迅笔下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读后你觉得美吗?你从哪里读出了这种美呢?
(二)品读美。
出示学习提示:
默读课文第3—9自然段,哪些具体的描写让你感受到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1)自学。
(2)小组 成员相互交流分享。
(3)小组派代表,进行班内交流、补充。
预设1: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①将“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比作“云锦”、“万颗奔星”,通过“飞动”“展开”“无穷”等词语体会梦境富有画面感,动态美,变幻无穷又充满生机的特点。
②指导朗读,读出这种特点。
③借助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云锦”。
云锦是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丝织,有“寸锦寸金”之称。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云锦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多姿。云锦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
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这种美的呢?(引导归纳并板书:运用修辞)
预设2: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①引导学生关注梦中的许多事物,这样写是否显得纷繁复杂,有些太乱?(景物纷繁复杂,没有规律,恰恰表现了这是对梦中事物的记录。对景物的罗列铺陈,营造了一种自然、和谐、美丽的感觉。还与前文“错综”、后文“交织” 相应和。)
②变化为诗歌的形式,配乐再读。品味景物的罗列非但不显得乱,反而更美的效果。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
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
鸡,狗,丛树和枯树,
茅屋,塔,伽蓝,
农夫和村妇,村女,
晒着的衣裳,
和尚,蓑笠,
天,云,竹,
……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③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这种美的呢?(引导归纳并板书:罗列事物)
预设3: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合 ;刚一融合,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①作者是怎么把景物的变化写出来的?引导关注这里的“解散”“摇动”“扩大”“融合”“退缩”等动词,使梦中的景物动静结合,写出了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板书:连用动词)
②指导朗读,读出动态的画面感。
预设4.
A.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B.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①两句 话都突出了色彩,尤其是第二句话,通过“大红花”“斑红花”“胭脂水”等,将红色表现的那么强烈,读一读,说说给你什么感觉?(板书:突出色彩)
②第一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想象,突出了梦境的色彩美。
(4)小结:鲁迅通过罗列景物、连用动词、突出色彩、巧用修辞等方法将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展现的淋漓尽致,让人感到希望并心生欢喜,这真的是一个“好的故事”,难怪作者说“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齐读)
三、感悟梦境。
师:鲁迅作此文,仅仅是为了留住这个“好的故事”吗?(预设生:不是)同学们,本文写于1925年,那时的中国和那时期的鲁迅又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来听一段资料。
1.插入资料一:(音频和字幕同时播放)
一九二五年的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处于极度苦闷中的他当时心境很颓唐。新文化战线被分化,一部分青年斗志冷却,有的隐退,有的高升,有的甚至公开背叛革命,这使鲁迅感到信念动摇的极度苦闷。黑暗而残酷的现实,让鲁迅感到求索的怅惘、战斗的孤独。他说:“我时时说起自己的事情,怎样地碰壁,怎样地做蜗牛,好像全世界的苦恼,萃于一身,在替大众受罪似的。”
2.这段文字中有几个词语把那个时期鲁迅的心境充分体现了出来,你能找一找吗?
生:苦闷、怅惘、孤独。(板书)
师:《好的故事》这篇课文中你有发现这样的词语吗?(预设生:没有)
鲁迅的文章深刻而含蓄,你可以试着在文中找找与这种心境相关的细节。
预设1.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预设2.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昏沉的夜”表面上指作者写作的夜晚时分,实际上暗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黑暗。
师追问:那鲁迅又想借“昏沉的夜”里这个“好的故事”来表达什么呢?
3.学生自主阅读课后阅读链接资料,理解作者写“好的故事”的原因其实是想表达对光明、对美好事物、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4.小结:
作为一位用笔做匕首,向旧社会、旧文化发起挑战的文化英雄,鲁迅用冷峻、犀利的文笔直击黑暗的中国,又用如此美好、温婉的梦境来唱出自己追求新生活的心声,这声音铿锵且坚定。他曾这样激励旧中国的青年——
出示名言,学生齐读: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愿这束曾刺破黑暗的旧中国的光影响你我,愿我们每一个人也能成为一束光,照亮自己,温暖别人。
四、作业
图片积累两则鲁迅的名言。
图片图片课外阅读《野草》中的其他散文。
图片图片图片仿写: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写梦境的方法写一个场景。
五、板书设计:
好的故事
鲁迅
美丽 幽雅 有趣
希 望
苦闷 怅惘 孤独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