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2
这是黄州定惠院寓居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泊吴江夜见孤雁
(元)萨都剌
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悄无踪、乌鹊南飞,但见孤鸿影。
自离边塞路,偏耐江波静。西风鸣、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
[注释]①苏轼初到黄州贬所所作。萨都剌被贬官南行途中所作。
14.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两首词篇章结构上相似,都是上片在写环境、氛围、时间的基础上引出见孤雁之事,下片集中写孤雁。
B. 苏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虚实相间,先写“幽人”独自走来,后将人、鸟形象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又以诗意之美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萨词“秋宵永”的“永”字浸润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因为夜不能寐,才感到秋夜格外漫长。
C. 苏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与萨词“悄无踪、乌鹊南飞,但见孤鸿影”,“孤鸿影”出现的情境相似,作用相同。
D. 苏词中“孤雁”最后栖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现出前途未卜的忧惧;萨词中“孤雁”栖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现高洁孤傲。
E. 两篇写作背景有相似之处,都是借孤雁抒写主人公孤寂、幽冷的情感,所写孤雁都是人格化的存在。
15. 两首词在意境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 CD
15. 苏祠:夜月残缺、梧桐稀疏、树枝寒冷、沙洲寂寞荒冷,营造了幽僻冷寂的境界。萨词明月在天,夜空清丽,江水澄净,秋风呜呜,白霜漫天,蒹葭凄冷,营造了空阔凄清的境界。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两首词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两项”,C项,“情境相似”说法错误,苏词“孤鸿影”出现的情境是“缺月挂疏桐”的夜晚,是幽僻冷寂的环境;萨词“孤鸿影”出现的情境是“明月丽长空”的夜晚,是空阔高远的长空;具体意境不同。作用可以认为相同,都是与抒情主人公的孤单寂寞相呼应。D项,涉及到诗歌内容的具体解读,苏词中“孤雁”最后栖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现高洁孤傲;萨词中“孤雁”栖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现出前途未卜的忧惧。故选CD。
【15题详解】
题干是“两首词在意境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题干已经给出比较阅读的内容——意境,所以本题也是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分析诗歌意境,在点出主要意象的基础上(先描述画面也可以)概括出意境特点,可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苍凉寂寥等。本题,答题时,分别根据两首词所写的内容,分析出其表达的意境即可。比如苏词通过“夜月”“梧桐”“树枝”“沙洲”这些意象营造了幽僻冷寂的境界。萨词通过“明月”“夜空”“江水”“秋风”“白霜”“蒹葭”这些意象描写了一幅明月在天,夜空清丽,江水澄净,秋风呜呜,白霜漫天,蒹葭凄冷的画面,营造了空阔凄清的境界。
教材分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词二首是部编版教材八下第六单元诗词“诵读欣赏”四首中的后两首。作者分别是北宋词人苏轼和南宋词人陆游。两首词均是咏物词,苏轼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词人的心境和志意。陆游借梅花言志,抒发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这两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宋代文人,才华横溢,情怀高远,却郁郁不得志。然而他们又都善于借诗文排解情绪,尤其是这两首咏物词将自身的困顿与物合一,借咏物明志,深沉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了解词的格律。
2.学习咏物词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写法之妙。
3.体会词人不与俗流的人生追求,培养高洁的志趣和情操。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两首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咏物词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不同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谈话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园圃里的一朵幽香的奇葩,让我们领略了那个时代骚客文人的无尽风流。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学过的词,比比看谁记的词牌名多。(沁园春,一剪梅,念奴娇,清平乐,相见欢,渔家傲……)
词牌有什么作用?
(规定词的格式——句数,字数,平仄。)
二、初读
词牌《卜算子》就是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看幻灯片,根据平仄提示自读,齐读。
三、求同
1、这两首词除了在形式上相同之外,还有哪些地方有相同之处?
内容上——(写景?人?事?物?)咏物词
情感上——
2、找关键词,两首词有两个一样的关键词
“寂寞”“独”。 你还能从词中哪些地方读出这种“孤独”的情感?
师生谈话,分析两首词中意象的含义。
(缺月,疏桐,漏断,沙洲冷,寒枝——环境萧条,冷清
无人省——无人理解
驿外,断桥,黄昏,风雨——环境荒僻,凄苦
群芳妒,碾作尘——被排挤,遭遇不幸)
3、在凄苦的环境、不幸的遭遇里寂寞孤独地坚守的仅仅是鸿和梅吗?
(还有诗人自己。诗人的境遇、诗人的品格与鸿、与梅何其相似。咏物之作,在于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其最高境界,就是物我交融。两首词,写尽了孤独寂寞,也写尽了诗人的高洁和坚守!)
生朗读:他们——
都才华横溢,心怀家国
都遭逢凄苦,命运坎坷
都孤独寂寞,愁苦幽怨
都志趣高洁,坚守理想
四、比异
1、咏物词的特点之一是以物为象,择其特性,但物各有性,两首词所咏之物,鸿,梅,也各有其特性。
板书:
鸿 梅
鸿:志向高远,高尚豪迈
梅:清香高洁,坚贞不屈
2、知人论世。
苏轼,从飞鸿、孤鸿、到归鸿,他的精神在不断地成长和自我突围,林语堂说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所以,孤鸿并不能代表他一生的写照,而只是他刚贬到黄州时孤寂悲凉的情感载体
(一时一境,托物抒怀)
陆游爱梅如痴如狂,写梅的品格,始终如一。陆游一生力主抗金,曾亲赴抗金前线南郑,投身于火热的战斗生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至死也不忘收复中原,正如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依旧香如故。
(一生志向 托物言志)
五、入画
不管是鸿,还是梅,它们所象征的诗人不与俗流的精神品格,值得后世永远景仰和学习;他们在诗词方面的造诣,是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很多诗词都可以入画,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别为这两首词配上一幅画,从背景、主体、构图、色彩来说说你的设计意图。
1、林语堂《苏东坡传》
2、朱东润《陆游传》
板书设计: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咏梅
环境 凄 苦(烘托)
心境 寂寞孤独 —— (坚守)
鸿 梅
一时一境 一生之志
托物抒怀 托物言志
与苏轼一起体验孤独,学会成长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
青水九年制学校 赵晨晨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词作,初步感知内容。
2、通过品词炼字,体会作者的情感。
3、联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胸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品词炼字,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联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胸怀。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朗读感知内容,以读带品,以读促品。
2、讲授法。在学生不理解或偏颇处,进行讲解或纠偏。
3、讨论法。在充分的自足学习基础上合作探究,体会词作的情感及其变化。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林语堂说:“孤独两个字拆开,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蓬下,细犬逐蝶深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唯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却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今天,我们走进《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起去感受旷达词人苏轼的孤独。
(二)解题
结合注释一,看看题目,你能从中读出哪些信息?
【预设】“黄州”“定慧院”交代地点;
“寓居”此处意为“寄居他乡的官员”
词牌名——卜算子
题目——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三)感知
朗读词作,请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请用“通过这幅画,我看到了 ”的句式回答。
【预设】通过这幅画,我们看到了夜色苍茫,冷月残辉,幽人独行,孤鸿缥缈;通过这幅画,我们看到了孤鸿惊悸起飞,频频回头,心怀幽恨,捡尽寒枝却又独宿荒冷沙洲。
(四)品读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两次,你还能读出什么感情?要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提示:
读上阙,读出凄清、孤寂的感觉。
第三句要读出问句的语气“谁见幽人独往来?”;幽人在月夜独自徘徊,词人在慢慢地走,我们也要慢慢地读,再读第四句“缥缈孤鸿影”
【预设】
下阙:词语:惊起—害怕;恨—幽恨;不肯—坚守;
无人省—无奈、孤独;寒枝、沙洲
情感:幽恨孤独、孤高自许
【小结】通过品析词句,我们体会了词人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这首词对月夜景物的描写,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词人以幽人自称,以孤鸿为喻,表现出幽恨孤独而又孤高自许的情感。
(五)联读
苏轼惨遭贬谪,他是否就此沉沦?回顾《记承天寺夜游》,依旧在被贬之地黄州,苏轼的心境有何变化?你是如何看待?
(请同学们浏览这篇短文,注意情感起伏。欣喜—失望—高兴—自嘲。齐读。)
【背景链接】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被贬黄州。元丰三年,苏轼被贬黄州,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讯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元丰五年,他写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初至黄州,一家二十多口人生活有问题,内心深处幽独与寂寞借物(孤鸿)来表达。
(请同学们浏览这篇短文,注意情感起伏。欣喜—失望—高兴—自嘲)
【小结】没有谁的人生能一帆风顺,每一场暴风雨都是一种修炼,一种成长。多少次艰辛的求索,多少次噙泪的跌倒与爬起,都如同花开花落一般,为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基础。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熠熠生辉的圆月,不惧孤独,追梦前行。
推荐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附:板书设计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孤独幽恨——乐观豁达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这首词是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初到黄州贬所所作。
①定惠院:在湖北黄冈县东南。
②漏:古代盛水滴漏计时之器。漏断,漏壶水滴尽了,指时已深夜。
③幽人:幽居之从,苏轼自谓。
④飘渺:即缥渺,陷约、记远的样子。
⑤省:明白。
1、词中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词句是 , 。
2、这首词写出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
3、你认为本词哪些词或句子用得好?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2、孤独、寂寞、凄清
3、言之有理即可。如:“缺”、“疏”、“断”几个字写出了幽独凄清的心境。
二:
(1)苏轼一生遭际坎坷,但乐观自强,笔耕不辍,从而拓宽了宋词的新境界,开创了宋词豪放一派。历来公认,最能代表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是" "。与此相对的宋词婉约派,历来公认,最能体现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则是“ ” 。(2分)
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杨柳岸晓风残月
(2)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6分)
答:本词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拟人化……),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也可认为是"良禽择木而栖",故无枝可栖),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塑造形象:塑造方法、形象特点(孤独)各1分,对于该句的解释分析2分,作者心境2分
三: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3分)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柄”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幽独凄清的心境;(2分)作者自己。(1分)
2.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1分)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柄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2分)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2分)
赏析:
此篇是词人被贬居黄州后的抒怀之作。词借咏孤雁夜飞抒写政治失意的孤寂忧愤之情,表现词人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上片写词人独居定惠院的寂寞冷清。“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出一幅夜深人静的画面:半轮残月高高地挂在梧桐树梢,漏壶已尽,夜已深,四周一片寂静。在这样孤寂的夜里,“谁见幽人独往来”,谁能看见那幽居人独自往来呢?他隐约出没,就像那“缥缈孤鸿影”。词人以寥寥笔墨,即将一个独来独往、心思缜密的“幽人”形象描出来。末二句虚实相间,先写“幽人”独自走来,后将人、鸟形象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又以诗意之美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缺”、“ 疏”、“断”几字写尽幽独凄清的心境,为上片罩上悲凉的气氛。
下片承接上文,专写孤鸿,借孤鸿寄托自己满腹怨恨而又不愿攀龙附凤的情怀。“惊起却回头”一语双关,既可言说孤鸿被惊起而回头,也可言说“幽人”猛回头。而下句“有恨无人省”也是两层意思,一层为孤鸿因无故被惊起,故心怀怨恨,无人理解。另一层意思为词人所思,言自己被贬谪黄州时的孤寂处境。“拣尽寒枝不肯,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选求栖息处的情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也不愿栖息高枝。此处,词人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自己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惊”、“恨”、“寒”、“寂寞”、“冷”等词眼写出词人在患难之中“忧谗畏讥”的情绪。
全词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冷峻,为词中名篇。黄了翁《蓼园词选》评为“超诣神品”。黄庭坚《山谷题跋》说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