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书戴嵩画牛获一等奖教案

日期:2022-06-08

这是书戴嵩画牛获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书戴嵩画牛获一等奖教案

书戴嵩画牛获一等奖教案第 1 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 的语言特点。

3. 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讲《书 戴嵩画牛》的故事。

4.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意

1.课前谈话,激趣导入。

2.板书课题,指导朗读课题。

二、读通———知文意

出示学习提示: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正音。相机指导

“处、好、数、曝”四个多音字的读音。

(3)齐读全文。

2.自学质疑,理解文意。

出示学习提示:

(1)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 说说文章的意思。

(2)用“?”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预设一:有戴嵩《牛》一轴 ,尤 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理解“轴”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指导读出停顿。

预设二: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理解“尾搐入两股间”

的意思, 指导读出节奏。

预设三: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相机理解“奴”“婢”的意思。

3. 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相机指导会写字“曝”的书写。

三、趣读———入情境

1.面对同一幅《斗牛图》,杜处士和小牧童却有不同的表现,请结合文章说一说。

出示学习提示:

自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写杜处士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写小牧童的句子,用一两个词语写写他们的表现。

2.学生汇报,交流分享。

预设一: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相机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读出杜处士对《斗牛图》的珍爱。

预设二: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 斗,谬矣。 抓住牧童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想象画面,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

预设三:处士笑而然之。

①对比“拊掌大笑”和“笑而然之”两处描写“笑”的句子,感受人 物的不同表现。

②再现情景,想象杜处士的神 态、动作、语言。

3. 朗读描写杜处士和小牧童的句子,读出趣味。

四、想象———讲故事

1.用自己的话讲讲“他们”的 故事。

(1)学生自由练习讲故事。

(2)指名展示,评价交流。

2.讲讲“我”的故事。

出示学习提示:

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读了不少书,可就是不愿意做官

……

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喽!还没出村子,我看见

……

我是苏轼,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士,尤爱书画

……

(1)选择其中一个角色,练习讲“我”的故事。

(2)指名讲故事,评价交流。

五、总结———明事理

这篇文章以《斗牛图》为线索, 写了杜处士和牧童之间发生的故 事,最后阐明“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教学反思:

本课有以下几点特色: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我在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通读———知文意”和“趣 读———入情境”这两个环节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即时反馈学习疑惑,有针对性地指导点拨,使学生积累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让课堂教学更高效。同时我还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做课堂笔记:记录老师讲的重要内容;有疑问需要继续思考的地方做标记;把听课中产生的想法记录下来。

二、“层次感”和“情境感”诵读,拉近学生与古文的距离。我通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节奏和读出趣味几个环节逐层深入引导学生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哲理,课堂上诵读声不断。在“趣读———入情境”这个环节中通过抓重点词句,创设情境 转换角色,读中想象,把语言文字变成鲜活的画面,通过男女生接读、师生对读、教师范读等方式让学生走近一位“好书画”的杜处士和一个天真直言的小牧童,激发学生阅读小古文的兴趣。

三、入文本强化文学意识,处理好“言”和“文”的关系。本课“趣读———入情境”这个教学活动,在解决“言”的基础上进入文本,品味语言,理解形象。我从人物形象角度提出问题:“面对同一幅 《斗牛图》,杜处士和小牧童却有不同的表现,请结合文章说一 说。”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从语 言、动作、神态描写品读杜处士和 小牧童的性格,体会文言词语的 准确生动,并指导学生趣读,进一 步加深对艺术形象的理解。

四、转换角色讲“我”的故事,增加学习文言文的趣味。为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明白一事一理的写法, 感受文章的趣味,本课根据课后练习题设计了由文言到白话讲故事和 进入角色讲故事两个学习活动。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选择喜欢的人物从不同角度讲故事,深入人物内心,实现了对文本内容的再创造,增加了文言故事的新鲜感,深刻理解了故事所传达的道理,汲取了人生智慧。

书戴嵩画牛获一等奖教案第 2 篇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东北秧歌的介绍,让学生熟悉了解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东北秧歌的兴趣。

2.通过学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让学生能够较准确地掌握其基本体态和动律特点。

教学准备:

音乐;东北小曲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手巾花

教学重点、难点:

1.对东北秧歌基本体态的把握。

2.能较熟悉地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基本动作。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2.3.4.5.6.7.8.

一、检查作业(还课)

1.提问:东北秧歌的文化背景? 2.提问:东北秧歌所运用的道具? 3.提问:这个道具的作用和意义? 4.提问:东北秧歌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二、导入新授课

1.教师给予及时评价。

2.教师简述东北秧歌的基本知识。 其内容如下:东北秧歌市汉、满两个名族之间歌舞艺术的结晶,它源自中原,又深深印上了黑土地所滋养出的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感情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有北方特色的秧歌,由于特殊的地域与习俗,东北秧歌形成了稳中带浪,艮俏相融的审美特征。

东北秧歌伴奏乐器不同的功能和声色赋予了舞蹈独有的韵味。唢呐的悠长旋律与小钵的急促节奏互相呼应,充满张力,相得益彰。音乐的特殊性使舞蹈动作突出三点,延伸“线”,动静相宜。而大钵和鼓则激发出热辣的情绪,使东北女性特有的“温中浪”得以更充分的表现。

丰富多变的手巾花是东北秧歌富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手巾花与舞姿,动态结合,细致的刻花出女性性格中的不同侧面。里外片花带着内在的秀美;“小燕子展翅”直接表现了小姑娘的俏丽活泼;出手花的抛接直观的体现出东北女性的泼辣果断。

东北秧歌教材主要采用高跷秧歌的动作形态并结合当地秧歌发展而成。课堂中虽不踩跷,但依然遵循高跷秧歌的动律特征:以下肢带“艮劲儿”的步法带动腰部扭动,随即顺延至上肢及手腕(手巾花)由下至上的协调是体现“艮俏”劲儿的关键,是不可缺失的过程。而“扭”是东北秧歌韵律的核心,艺彦所说的“踩在板上,扭在腰眼上”,正是由下肢带动重心移动而产生的腰部动态。手巾花是“扭”的延伸与配合。在动律训练中,强调腰部的轴心作用和扭动状态,奠定韵律基础。

3.学习基本体态。

做法:正步,重心前倾;双膝略存,提跨,拔腰;含胸,垂肩;双眼平视。

过程:a.教师示范

b.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给予纠正)

c.简单介绍双叉腰。

双叉腰:双手背分别插于腰际,双肘略向前,指尖对后斜下方。

d.双叉腰配基本体态完成。 4.介绍持巾法。

a.握巾

做法:手握手巾三分之一处,五指松弛,食指顺手巾的圆形方向自然延伸。

b.三指夹巾。

做法:手巾花对折,手心对上,中指于手巾花下面;食指、无名指于手巾花上面,成三指夹巾。

注:作法在缠花时运用。

5.动律训练基本动作介绍。

a.动律

1.上下动律

准备:正步,双叉腰。

作法:腰部为轴,一侧腰下压,另一侧腰上提,交替进行,呈下弧线运动,重心在下,四拍、两拍成一拍完成。

2.前后动律。

准备:正步,双叉腰。

作法:腰部为轴,一侧腰前送,另一侧腰回拉,交替进行,重拍在里,四拍、两拍或一拍完成。

3.划圆动律。

准备:正步,双叉腰。 作法:腰部为轴,左右两侧腰围绕腰轴前、后、上、下交替划立圆,重拍在前下,四拍、两拍或一拍完成。

b.压脚跟。

准备:正步,双叉腰。

作法:脚跟快起快落,分量沉重,重拍在下,强调稳、艮。6.组合编排:

准备:正步,垂手。

前奏:四拍。

5——6拍 斜下方摊手。

7——8拍 双手里绕腕经体前划半弧线回叉腰。

音乐:1X8 压脚跟四次

2X8 上下动律,压脚跟

3X8 压脚跟

4X8 前后动律,压脚跟

5x8 压脚跟

6X8 压脚跟划圆动律

注:强调“扭”。脚跟下的“艮”(即点)带动腰部的“扭”(即线) 压脚跟强调艮,动律强调扭。

7.学上自由讨论,自由练习,教师给予个别纠正。

三.布置作业。

书面:写下东北秧歌基本知识。

课下练习本节课内容,下节课还课。

四.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主要是给学生介绍东北秧歌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来了解东北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了解基本体态。

学生在完成体态时,肩膀容易耸肩。压脚跟时,艮劲不够,几个基本动律,学生完成的也不够好。上下动律,提肋压肋,学生容易扭胯,前后动律扭的也不够好。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体态的训练。

书戴嵩画牛获一等奖教案第 3 篇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音及注释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写好“曝”一个生字。

  2.能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想象故事细节,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对题跋有初步了解,并激发对题跋艺术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诗词导入,理解“书”

  师:古诗词是中华民族

  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岁餐的明珠,咱们呢学过很多古诗词。你能根据以下图片说出相对应的图片吗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贺知章《回乡偶书》

  看诗题,发现共同点。

  书“写,写在,书写”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苏轼的题目也带“书”的文章。

  出示课题,师生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齐读。

  2.解课题

  (1)师:咱们知道书是“写,写在”的意思,那戴嵩是谁?

  生根据预习说,了解戴嵩。

  (2)欣赏戴嵩的《牛》。

  了解“题跋”。

  (3)由此推测课题中的“牛”指的是《牛》图。

  (4)谁能够完整地说说题目的意思?

  写在戴嵩画的《斗牛图》上的文字(这种文字可不简单,因为它是一种艺术)

  (5)让我们带着对题目的理解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文

  (一)读准字音

  过渡:昨天让同学们回家预习课文,现在来检验以下孩子们读得情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请两个孩子来读。大家认真听,看是否有读准字音。

  1.师指名一男生和一女生读。

  2.指名点评。

  3.师出示几个易错字读音。

  处士(chǔ)

  好书画(hào)

  以百数(shǔ)

  曝(pù)书画

  指导写“曝”字。

  4.生再次齐读文言文,这次可要把读音读准咯。

  (二)读出节奏

  1.过渡:同学们这一遍把字音都读准了,真了不起!读好文言文,光能读准字音是不够的,还要怎样读?

  2.生: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师出示正确的节奏,生对照划好节奏,自由练读。全班齐读文言文,读好节奏。

  三、理解文意

  1.过渡:这《书戴嵩画牛》呀是被同学们读得越来越有味儿了,可课文究竟讲了什么内容呢?

  2.昨天布置的预习作业,让同学们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意思,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我们一起来交流学习。

  3.过渡:解决了不懂得字词,相信理解整篇文言的意思一定难不倒你们。指名说整篇文言的`意思。

  四、感悟形象,想象故事

  1.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请问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呀?(杜处士和牧童)它们对戴嵩的《牛》各有什么表现?默读文言,用——画出描写杜处士表现的句子;用~~画出描写牧童表现的句子。

  2.指名交流反馈。

  杜处士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1)学生读句子并反馈杜处士对《斗牛图》的态度:尤所爱(非常喜欢)

  (2)“尤所爱”

  具体有什么表现?(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杜处士“尤所爱”还有可能有什么表现?(怎样爱惜、遇到朋友怎样夸赞)

  (4)体会心情(激动、开心)指导朗读(男女生赛读)

  小牧童

  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学生读句子并反馈态度:非常可笑、可笑之极(拊掌大笑)

  牧童拊掌大笑是什么样子的?请学生演一演,其他同学仔细看。

  (3)请同学一起演牧童“拊掌大笑”

  (4)师:牧童为什么“拊掌大笑”?

  生:因为两牛相斗的时候力量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条大腿之间,现在画上牛的尾巴是摆动起来的,画错了呀。

  师:他是怎么知道的?

  体会牧童人物形象。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善于观察、实事求是)

  3.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有什么反应?处士笑而然之(杜处士笑着认为牧童说得对)

  4.此时杜处士心里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5.体会杜处士人物形象。(乐于接受正确意见)

  6.面对杜处士和牧童的不同表现,故事最后,作者苏轼引用了一句古语发表自己的观点: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1)谁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那画牛当问();()当问()

  师小结:看来做事应当多向行家里手请教。

  7.让我们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再次齐读课文。

  五、练习讲故事

  同学们刚才通过展开想象,让《书戴嵩画牛》的故事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趣了呢!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讲讲这个故事。

  回顾以前学习过的讲故事的好方法?(变换角色、展开想象、借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追问学生可以选哪些角色?

  选定一个角色,结合同学们刚才的想象把《书戴嵩画牛》的故事讲完整。

  3.指名上台讲故事。

  4.师生点评(你真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杜处士,你真是一个机制可爱的牧童)。

  六、总结学法,拓展题跋

  1.总结学法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通过借助注释、发挥想象,学习了苏轼写的《书戴嵩画牛》这篇题跋,感受了这个故事的生动有趣。

  2.拓展学习《书黄筌画雀》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苏轼虽然因写词而著名,但是他更加喜欢写题跋,他写的题跋是他的词的一倍多。老师今天带来了苏轼的另外一篇题跋《书黄筌画雀》。请同学们利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学习题跋《书黄筌画雀》。

  要求:借助注释理解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苏轼的题跋《书戴嵩画牛》,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并去搜集自己喜欢的题跋,传到咱们的班级空间进行分享。

书戴嵩画牛获一等奖教案第 4 篇

今天有幸聆听了杨敏老师执教的《书戴嵩画牛》一课,收获颇多。《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并讽刺了凭空想像的外行人。我们今天教研的主题的课程整合研究,也就是以“爱读书、善思考、会表达”为目标追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以体验、探究、实践为主要方式,加强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的综合,形成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课内外、校内外结合,多学科贯通的语文课程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杨敏老师的这节课也正是一节成功的课堂整合课,她挖掘语言文字,处理教材得当,讲课诗情画意,语言规范流畅,设计与众不同。她紧紧抓住教学目标,巧妙设计,用四个课程整合形态中的,以一种文章体裁为切入点,也就是以小古文《书戴嵩画牛》为切入点,将乾隆皇帝为《斗牛图》写的两首题跋诗,画家知错就改的故事,将同一内容的三种不同体裁文章,集中整合教学,同时,这也是以一篇文章为切入点,对课内、课外知识进行整合的教学。所以,既是体裁的整合,更是内容的整合。而且在切入点上,就用到了四个课程形态整合的两个,多方式的切入,给人感觉教法灵活,处理的洽到好处,值得借鉴。

另外在教学方式上,从文字转化到图片,出示各个时代的斗牛图,将图片和文字融洽的结合在一起,老师的范读,学生的跟读,又将文字,图片声音整合起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牢牢锁住学生的目光,让学生整堂课都完全投入。

接下来,更是抓住课堂整合的主要方式“体验、探究、实践”,巧妙的将学生分为:牧童组、红牛组、苏轼组进行讨论思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实现语文课程整合的“爱读书、善思考、会表达”的目标,因为小学四年级已有一定字词积累,杨老师根据年段特点、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语言学习规律,结合课文阅读为学生精心设计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今人有云:放牛当问( ),画画当问( ),题跋当问( ),( )当问( )。”的语言运用,更是 “会表达”的进一步落实。

学生们读写结合,展开联想,让学生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这不仅延伸了课堂,让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对课文语言的积累、使理解和表达,思考和表达获得双赢。

这节课中杨老师采用《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而不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学、导法、导练。纵观杨老师的整堂课,教师亲切自然的课堂形象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教师的赏识教育贯穿于课堂始终,让每个学生都能一种快乐学习的情感体验,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教者情和学生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加上学习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显得其乐融融。杨师这种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在推进语文课改,深化课堂改革的今天,这样的课给我们很多的借鉴。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