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3
这是江城子十年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小轩窗,正梳妆
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往时,不知有过多少次,爱妻在小轩中临窗梳妆,诗人一旁怀着愉悦的心情观看、欣赏,或许还指点评说呢。诗人抓住了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断,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泪流满面,却是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四目相视,两心相印,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三句总束全词,是感情发展的高潮。
短松冈;是说种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承上片“千里孤坟”,指亡妻的坟墓。据《本事诗》:唐开元年间,有一位姓张的幽州衙将,妻死后留下五子,受后妻虐待,亡妻忽从冢中出,题诗告张说:“死生今有隔,相见永无因。……欲知断肠处,明月照松冈。”苏轼在此化用其意,却十分贴切、自然,不露痕迹。
料得:料想、猜想,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
年年:是年复一年,既指已经过去的漫长的十年,亦指未来的无尽的岁月。梦中情景,何等真切,醒来却一切化为乌有,便又重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见的深沉的悲哀。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
肠断处:指亡妻的孤坟,“断肠人”则是概指生者与死者。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诗浑然融为一体,使感情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
学习了这首词之后,大家是不是明白:轰轰烈烈是爱,平平常常也是爱,海誓山盟是爱,情藏心底也是爱,然而轰轰烈烈者能有几人?所以,平凡的人们,还是过着财米油盐的生活,酿成真挚的爱。
六;艺术特色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以情动人
这首词如春蚕吐丝,如幽山流泉,从诗人胸臆间泻出,质朴自然。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不以使事用典取胜,亦不以锻炼词句生色,纯以平常语出之。然而千百年来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七:发挥想象力,把这首词扩写成一篇现代文,字数不限。
教学反思:
这次我讲的家常课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讲课之前,免不了要紧张很长时间,讲完之后,也知道紧张的情绪给我的讲课造成了些问题。现将从备课到上课中的一些自己的体会及出现的问题总结如下。
其一,选择宋词本就是个挑战。要上好宋词自己本身要有比较深厚的功力和底蕴,我有些底气不足,所以自己也在不断地积累,不停地学习。我一遍又一遍地重温着宋代历史和宋代文化,走进各种流派的词人和他们的词,甚至饶有兴致地研究着一首首词背后的故事。这个过程让我觉得自己比起学生时代机械式地学习古代文学多了许多乐趣,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这份快乐是发自内心的。老师也需要在教中学,在学中教。
其二,什么样的教案才是一份高质量的教案,才是对驾驭课堂真正有效的教案,这是我从这次家常课中再次进行的思考。我们自己在设计教案时常常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考虑课堂,设计的问题常常是利于自己在课堂上展开。而对于学生方面却常常有所忽略或者估计不足。
譬如:在这【第课文备课的过程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吃透文本,甚至对每句话都作了详尽的分析,但另一方面我又开始犯难了,学生不可能做到我这样把课文读得那么透,讲得那么全面,那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该如何引导,如何取舍?如果学生答不到点,我是该替他们说出来还是一步步引导?那时间呢怎么控制?我是追求答案的尽善尽美还是允许学生点到为止?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到课堂结束。自己虽在课前做过思考和预设但在真正的课堂上还是显得备课文有余备学生不足。我太急于推进课堂而忘了自己并不是主角而是导演。我想一个真正高效的课堂应该不只是追求过程的完整,而更多的是真正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真正被激活思维。那一份高效的教案恐怕也不能只备课文而不备学生。
其三,聚焦课堂,这次公开课给我最深的一点体会是教师一定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其实这堂课我花了挺长一段时间准备的,可以说对整篇课文早已了熟于心了,可真正到了课堂上我总害怕自己会出错,所以一直不敢大胆的放下课本与学生轻松的进入文本。结果整堂课自己总进不了状态,自然也没办法完全调动起自己的激情,也找不到平时与学生在课堂上的那种默契了。所以这堂课也让我更为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是多变的,流动的,我不能强制学生非得按我说期望的方向发展,我应该完全融入课堂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唯有如此课堂才会擦出火花,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产生。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自己在课前备课要充分还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很好的驾驭课堂,自如的应对各种变化。
其四,学生的朗读训练还需要继续下工夫。怎么才能通过朗读让学生读出这首词的味道,
即读出苏轼对王弗的浓重的爱恋和深沉的思念,我想过很多办法。我自己很投入地带着他们读,希望能用自己的激情感染他们,倒也有点效果。但在具体的朗读指导上自己做的还很不够,这也是我在积极思考和尝试的。
一、导入(片头音《关山月》渐小)
一句大江东去唱红了关西大汉的脸,手上的刚钹铿锵作响,历史的巨浪淘尽了古今多少王侯公卿,才子佳人,却淘不他那横空出世般的亘古旷达。他,就是开创我国豪放派词风的诗人──苏轼!今天就让我们从走近这位特立独行的文学家开始这趟精神之旅吧。
二、走近苏轼(进入“走近苏轼”界面,苏轼的字画书像连续出现)
耳熟能详的他,同学们一定了解不少。请你们介绍你所了解的苏轼。
三、整体感知诗词
1、苏轼的确是不朽的文学精灵,就让我们在吟诵他的千古绝唱中,使心灵得到净化与超脱吧!
2、请欣赏──(进入《江城子》界面)
范读课文。(配乐《霸王卸甲》片段剪辑)
3、说说听后的感受。
4、你也来试试,以你喜欢的方式读。(朗读、吟诵、互读)(播放背景音乐《十里埋伏》)
5、每组推荐一个学生来读。注意读准字音、重音和节奏。学生评价。(我认为他哪里处理得比较好)
6、跟录音读。(播放录音)
四、课文分析
1、上阕:(出现课文内容)
⑴先看上阕。自由读,结合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合作学习)
⑵指名读。(你读了试试。)你有什么感觉?(大气!令人振奋!等)你也会读诗!你也来试试!学生评价。
⑶自读。哪些句子或词语你特别喜欢?找出来赏读。
找──赏──读(还有补充的吗?)
“卷”──“到,过”?(剪辑《英雄》片段)
“聊发少年狂”。(出现苏轼打猎场景图片)
“亲射虎,看孙郎”(出现射弓图片)
你读了试试?自己先闭目想象当时情景,品味苏轼语言,带着这种感觉读出来。
⑷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出去打猎的?他的心境如何?(结合课前发的背景材料)
饱经沧桑的年老的他,常年被贬职──有忧郁、感伤、愤怒了吗?──而是放浪于形骸,找到一种寄托来渲泄──(打猎)──这是多么好的心态啊,狂以忘忧嘛!(“老夫聊发少年狂”!读了试试看)──好一个“狂”字!最能体现出他的豪迈的气概──读出“狂气”来──读──怎么表现?──(狩猎的场面)──指名读──他相信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这是一种超然、超脱
⑸于此,我们不禁也慷慨激昂,豪情满怀了,那就让我们到这舞台上来也潇洒走一回吧。读出苏轼的心境和情怀。加上身体语言!
⑹背诵。接龙!
⑺总结学习的方法。
①理解诗意。
②体会诗境界。
③领悟诗情(出现学习策略界面)
2、下阕:
⑴导入:与同官凯旋归来,设酒摆宴犒劳群雄。豪情洋溢的苏轼又唱出了什么呢?
⑵根据刚才总结的方法,你来尝试读读下阕!合作学习
⑶推荐一名同学来组织一下。你来当老师!!
⑷我来补充一点:下阕抒发的感情不完全是“狂”所能概括的。可以用什么概括他此时的情怀呢?豪(豪放不羁的个性,豪情洋溢的壮志)
⑸落脚点在哪里?(适当点拨难点)
⑹你还有补充的吗?
⑺齐读本阕,读出感情!背诵。
⑻诵读!指名。你认为平时背得慢的,今天提高了效率,请勇敢地亮出自己的风采!
五、拓展阅读
同学们,在人生中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在他最应该悲观的时候仍然能够笑出来。燃烧于苏轼慷慨激昂的诗词中的,正是他那颗种执著而豪迈旷达的心灵。
请你们从课前发的另一张材料中挑选与此词风格气势相当的句子反复吟诵。
苏轼词中还有不少这样的词,请你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这种风格:豪放派。
而同时代的盛行崇尚的是什么呢?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类的词。就显得阴柔多了。苏轼正是以他广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给当时的词坛带去了新鲜的空气。他的词可令我们鼓掌、跺脚敲节奏去朗读。就让我们以这种方式来朗读这几首词吧!!(全体起立)
六、结束语
总有一种激情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生活让我们思考,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奋进,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昂扬。同学们,苏轼的诗词不仅是他自己心灵的家园,更应该成为“世界的回声”,让这回声历久弥新,在我们心中永远激荡!
(出现画面并显现“谢谢大家”配乐《关山月》)
一、课文分析
1、集体背诵。
2、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3、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⑴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⑵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⑶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⑷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4、内容与形象分析:
⑴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⑵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5、以本词为例,概括豪放词风格。
(课后记:学习这首词,不能撇开词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点,而要紧紧围绕词,让学生从词出发,去体会,去感悟。)
6、联系学习《江城子》。
二、课堂训练
1、熟背二词。(让学生再体会、感悟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2、根据《浣溪沙》《江城子》的句数、字数、调数,任选其中一个词牌试着填词一首。
三、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宋词,初步接触风格迥异的宋词两大流派,对诗词的意境、形象、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四、布置作业
联系辛弃疾的生平、思想、风格自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课后记:训练1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做到;训练2只要求有能力有兴趣者完成即可。)
活动目标
1、在说说、唱唱、玩玩的过程中感受靖江方言歌唱的情趣。
2、学会用靖江方言唱歌,并能随音乐节拍做炒豆子、翻豆子的游戏。
3、体验与同伴、老师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场景布置(在地面上画有一个“大锅”寓游戏于情境中)
2、幼儿会说靖江民谣“炒豆子”
3、自制图谱、鼓、游戏用“铲子”一个、围裙(口袋内有“红豆、绿豆、扁豆、毛豆”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以“抬豆子”的形式,进行节奏练习。
教师:孩子们,快把豆子抬进来罗。(来罗)
(通过老师的语言提示,幼儿“抬豆子”状三三两两随着鼓声的强弱、快慢打着号子“嘿哟、嘿哟”进入室内,巧妙地将音乐节奏练习融入在语言情境中)
二、在边说边玩的氛围中感受靖江民间游戏的快乐。
1、教师随机互动:“哇,抬了这么多的豆子呀。”“你抬的是什么豆子呀。”“头上都冒汗了,我帮你擦擦吧。”
2、教师带领幼儿两两结伴边说民谣边玩游戏。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奶奶小时侯有趣的游戏“炒豆子”。
幼儿:炒蚕豆,炒豇豆,噼里啪啦翻跟头。
教师:我们再来炒炒“红豆”、“绿豆”。
幼儿:炒红豆、炒绿豆,噼里啪啦翻跟头。
教师:还有扁豆、毛豆没炒呢。
幼儿:炒扁豆、炒毛豆,噼里啪啦翻跟头。
(这个环节不仅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还为下面幼儿区分歌与歌曲内容的不同埋下了伏笔)
三、借助图谱,自主学唱歌曲。
1、教师清唱歌曲
“你们是边说儿歌边玩游戏的,我呀还可以一边唱一边玩这个游戏呢,你们听?”(请一个幼儿配合)
2、幼儿说说歌曲与民谣的不同之处
“老师唱的这首歌曲和小朋友说的民谣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3、 根据幼儿的回答揭开相应图案,形成图谱。
(1)用拳头表示“嗬嘿”
“歌曲中有嗬嘿,伸出我们的小拳头来试一试。”
(2)区分4个“翻跟头”
“前面两个翻跟头跟后面两个翻跟头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4、 指导幼儿自主学唱歌曲幼儿教育网()
教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听着旋律试着唱一唱吧!”
突出重难点练习:你觉得歌曲中哪些地方比较难唱。
(图谱能形象地展现歌曲的内容,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的教育功能。教师先清唱歌曲,让幼儿听清歌词,然后引导他们比较一下歌曲和民谣的异同,与此同时,幼儿说什么教师就揭开相应的图案,最后形成图谱。这个学唱的过程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
四、随琴声采用轻、重、跳跃的方法边唱歌边玩游戏。
1、轻轻地玩“炒豆子”的游戏。
“小豆子说话了,它想让小朋友轻轻地炒一炒。”
第一遍游戏后,教师提问:有的小朋友先翻跟头,有的小朋友后翻跟头,这样看起来不整齐,怎么办呢?通过讨论制定游戏规则:幼儿两两结对,手拉手边唱歌边“炒豆”,学唱到“噼里啪啦翻跟头”时,做翻身动作。
2、 重重地玩“炒豆子”游戏
“小豆子让大家使点劲罗!”
3、 跳跃地玩“炒豆子”游戏
“小豆子可开心了,都快乐地跳起来啦。”
(采用轻、重、跳跃的方法边演唱边游戏,使幼儿“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中。)
五、在“大锅”中扮演角色进行游戏,将活动推向**。
1、教师扮演厨师穿围裙,手持大铲子说:你们是快乐的小豆子,我是快乐的大厨师,我要来炒炒你们了。(音乐起)
2、提升要求,想象不同的翻身方法
“看样子,我的火力还不够,豆子们都是两个在一起翻身的,还可以怎样翻身呢?”
3、 迁移已有民谣经验,替代“豆子”进行游戏。
(1)教师从围裙口袋中将红豆、绿豆的图片贴在自己的左臂和右臂上,说:“蚕豆、豇豆炒熟了,我还要来炒一炒“红豆、绿豆”。
(2)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再将扁豆、毛豆贴在胸前及背后,请幼儿一起来变变变,摆个有趣的造型。教师做叫唤状:扁豆、毛豆。幼儿答:哎。游戏再次进行。
4、 自然结束
“让我们把这个有趣的游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吧!”(离开活动室)
(当代教育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幼儿扮演“豆子”积极参与到音乐游戏中,大胆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与促进者,教师扮演成“小厨师”带着鼓励自觉不自觉地把期望传递给幼儿,这样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将活动推向了**,同时和第二环节起到了前呼后应的作用。
教学反思
1、注意教的定位,在幼儿学习中扮演着多元角色
教师要尊重儿童,在平等的师幼关系中支持儿童的发展。为此,教师必须按照《纲要》的基本要求,对自己角色定位进行调整。在幼儿的主动学习中,教师绝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应是多元的角色。如良好的师幼互动环境的创设者。简单的用颜料在地上画一个圈就是一个“大锅”;互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如孩子将“豆子”抬进教室,教师就随机互动“呦,头上都冒汗了,我帮你擦擦汗吧”“你抬的是什么呀”等等;儿童发展的支持者、促进者、指导者,幼儿游戏的合作者。如在活动中,我把自己融入到孩子们当中,扮演成大厨师,与幼儿扮演的“豆子”零距离接触,让孩子感受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整个活动有滋有味,情绪饱满。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如此定位,幼儿的主动学习才有机会形成。
2、 注意教的时机,应善于引发幼儿认知冲突
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使幼儿能发现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愿望,明确幼儿学习新经验的要求动机,同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抓住问题的要害,如在幼儿学唱歌曲时,出现了这么一幕,师:你的小耳朵真灵!听到了“翻跟头”,那究竟有几个“翻跟头”呢?幼儿(猜测):有4个,有5个…师(笑):还是让有趣的图谱来告诉大家吧!一语道破天机,使孩子在渴望的心理状态下,明晰事理,孩子一下子明白:噢,原来有4个翻跟头,这样,受到教与学的高效。
3、注意教的艺术,应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再是直接的讲授,将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孩子,而是要善于合理运用间接引导,启发孩子学习,引发孩子思考。通过问题的巧妙设置,让孩子在主动活动中学习。因此,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讲究教的艺术,精心设置,创设具有多样性、针对性、呈现梯度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幼儿获得真正的发展,如在师幼扮演角色玩游戏中,教师提示幼儿“看样子,我的火力还不够,豆子们都是两个在一起翻身的,还可以怎样翻身呢?”来鼓励孩子充分想象各种翻身的动作,这样就把学习技能和训练创造性思维融为一体,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老师还应以积极的情感策略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方式让孩子深切地感受到情感氛围,也使学习的动机更强,效果更好,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