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7
这是液体压强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液体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能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对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进行归类并得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结论。
教法:启发谈话与归纳相结合
教具:
多媒体课件、水、烧杯、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侧壁开口的玻璃管、U形管压强计、盐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 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 潜水员下潜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 深海中的带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旨在设疑,吸引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味,引出课题。
一、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1、 类比设疑:
①一木块放入烧杯底部,问:它对烧杯底部有压强吗?为什么?对烧杯侧壁产生压强吗?为什么?
②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问:水对烧杯底和侧壁会不会产生压强?为什么?
指导探究:
①反问:只凭我们的想象能轻易下结论吗?还需干什么?
②(用手用力挤压烧杯)就算烧杯受到压强,我们却不
学生思考并回答:因为木块受重力所以对烧杯底部有压强;由于木块并不挤压烧杯壁,所以对烧杯壁没有压强。
类比上一问题情境提出自己的猜想:因为水也受重力,所以对烧杯底也有压强;但水具有流动性,但烧杯壁阻碍了他的流动,于是对烧杯壁产生挤压作用,所以对烧杯壁有压强。
回答:还要通过实验对猜想进行检验。
向学生渗透类比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增强用实验检验真理的意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易直接观察到。实验时,我们怎样能清楚的知道烧杯受不受压强呢?
③只有水来做实验,有说服力吗?
3、巡回指导
4、引导交流
5、(课件展示: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的'动画)板书结论。
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1、 提出问题:通过探究我们知道液体对容器地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呢?请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你的猜想。
2、 仪器验证:出示压强计,介绍其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并引导学生用它检验水或盐水内部是否有压强。
3、既然液体内部的压强是 小组讨论并交流,确定可由弹性较大的橡皮膜来显示。
回答:还要换用其他液体再做。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
交流并总结结论。
联系游泳等生活体验提出猜想
认真听讲,练习使用,验证猜想。 向学生渗透转换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意识。
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有大小的,那么根据刚才的观察你认为液体压强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4、 计实验:引导各小组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并制定实验表格。
5、 进行实验:巡回指导,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6、 分析论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归纳实验结论。(课件显示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7、(课件出示帕斯卡裂桶实验)讲解帕斯卡在1648年表演的木桶实验,以此强调:对同一液体,液体的压强只与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多少无关。
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猜想:可能与橡皮膜所朝的方向、液体的深度、液体的密度有关。
各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并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听讲 合理的猜想为科学探究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控制变量法的又一次运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深化理解深度对液体压强的影响,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勇于坚持真理,大胆实践的精神。
液体压强公式
1、 推导公式:(课件出示图)设想在水中某处有个水平放置的平面,如何计算这个平面上方液柱对这个平面的压强?设平面在液面下的深度为h,平面的面积为S。
强调:①深度的具体含义,课件出示练习。②液压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2、例题应用:出示课本例题,引导学生解答。
观察讨论丛压强的定义式考虑,逐步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质量、重力、对底面的压力、压强,最终得到液体压强公式:p=
ρgh
利用液体压强公式独立解题,并交流。
向学生渗透建立理想模型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
1、回应课前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本节所学知识讨论: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潜水员下潜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深海中的带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小组讨论并交流:
潜水员要潜入深水中,而随着深度的增加,潜水员受到的压强会越来越大,所以要穿潜水服。
生活在深海中的带鱼,打捞上来以后它受到的压强突然减小,改变了它生存的环境,使其不能生存,因此我们见到的带鱼打捞上来就是死的。 前后呼应,利用自己的探究所得,解释了自己的疑惑,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
学生练习,及时反馈 考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补救。
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培养学生的梳理反思能力
布置作业:
巩固性作业:P37 2、3、4
拓展性作业:伴你学P4211
实践性作业:调查液体的压强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板书设计:二 液体的压强
1、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相等;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公式:p=ρgh
教学反思: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更多地站在了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去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以及问题的设置,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有效的问题。改变了比较关注教师的讲解学生听懂了没有,教师的问题学生是否会回答,而很少关注学生有什么问题的教学设计思路。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学生的感悟与体验上,可以看出,学生比较喜欢这样的教学设计,参与度很高,思维比较活跃。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如何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和解释物理现象;从实验的方案设计,到实验的过程、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等,教师始终只其到了引领的作用,而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却发现了很多问题,提出了许多见解和有效的课堂问题。从而,使教师体会到,目前在课堂上出现的部分学生很少或根本不参与课堂讨论,一些学生很少或根本不去倾听别人的观点的现象,可能的原因一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处理的问题本身或处理的方式没有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二是学生不懂倾听的重要性,或者没有养成倾听习惯。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体验为中心,以学生的感受和发展作为出发点来进行,我们往往就可以收获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喜悦。
3、对教学效果的反思。本节课从知识目标的达成,到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有不同程度地达成,但实践中发现,学生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利用常见的实验工具和设备进行自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能力更是有待加强。这也给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更加坚定地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物理的能
[设计理念]
初三物理液体压强教案
液体的压强是一个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却又非常重要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获得深刻影响,特在课本P81的演示实验上增加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通过本节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认识到液体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本节课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经验的相关情景,使学生对液体压强获得初步印象,然后让学生猜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自主探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同时还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 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 理解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知道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3)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用具]
演示用:橡皮膜、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侧壁开口的玻璃管、压强计、盛液筒两个、小烧杯两个、水、盐水。
学生用:盛液筒、压强计、玻璃管、橡皮膜、水、盐水。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是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两个因素。
难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 用多媒体展示情景一: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存在压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茶杯对桌面存在压强是由于茶杯受到重力作用,并提问:液体也受到重力,液体对容器底有没有压强呢?
2、 用多媒体展示情景二:夏天天气炎热,不少同学喜欢游泳,当你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时,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后,提出探究课题,板书课题。
二、根据情景进行猜想,通过实验得出初步结论
1.上述实例中,人在水中游泳,水对人有没有压强?水对池底和游泳池侧壁有没有压强?
现在,我们把游泳池搬到课堂上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出示一个底部扎有橡皮膜的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放入一块小橡皮,让学生观察底部橡皮膜的形变。
2.教师提问:用这样的一个器材如何研究液体对容器底部有没有压强?学生回答后,设计
实验验证,将水倒入玻璃管中,可以观察到橡皮膜向外凸出,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用底部扎有橡皮膜的容器可以检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怎样用一种器材来探究液体对容器侧壁有没有压强呢?按照学生回答的思路,设计一个实验,在侧壁开口的玻璃管的侧壁开口处扎上橡皮膜,并向其中倒水,让学生从看到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并进一步分析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原因。
3.教师问:刚才我们认识到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向大家介绍一种仪器——压强计。教师通过类比的方法介绍压强
计。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一个结论:橡皮膜上承受的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若两次高度差相同,则说明橡皮膜承受的'压强相同。
把橡皮膜放在水中的某一深度,转动橡皮膜的朝向,看两边的高度差有无变化。学生从现象中归纳出结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三、学生分组探究,验证猜想
前面,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两条初步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发现橡皮膜有时候凸出得多,有时候凸出得少,这说明液体压强有大有小,那么,液体压强的大小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情景三:当洪峰来临,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涨,有时会发生决堤的事故。
1、学生讨论
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出发,利用已学知识或生活经验,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教师板书一些学生可能出现的猜想,比如:
(1)与深度有关
(2)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或与其它的一些因素有关
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教师进行整理,用实验的方法,或其它的方法进行筛选、整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的猜想,都是从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不管猜想正确与否,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3、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检验猜想
(1)教师介绍实验桌上的器材。
(2)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根据猜想选择某一课题进行实验,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3)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查,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
在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介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并强调合作学习,通力协作的重要性。
四、交流评价,总结出变化规律
1、各小组派代表将实验记录结果用投影仪展出,交流经验成果,教师对每一组学习的效果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引导学生对各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通过各小组合作,讨论得出实验结论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提出部分实验小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能应用的改进意见。
3、在屏幕上逐条显示本节课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五、拓展训练
利用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可以解释、解决很多生活以及技术上的问题。
1、人站在齐胸深的水中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2、投影显示潜水服,提问:在不同深度潜水时,为什么潜水员穿的潜水服对装备的要求不同?
3、工程师把拦河坝设计成什么形状?为什么这样设计?当洪峰来临时,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涨,超过警戒水位时,为什么有可能发生决堤的事故?如何防止?
用多媒体课件显示相关资料:1998年洪水过后,荆江大堤的相关堤段进行了整险加固,使重点堤段的防洪能力从五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六、课堂小结与评价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和评价,谈学习体会。学生的学习收获,可以从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进行交流。
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是压强在液体物态中的体现。 因为该节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少,并且还用到了密度和力的平衡的知识,所以对学生来说这是难点节。《课程标准》中本节没做具体的要求,但由于压强在不同物态中表现的特点不同,其计算和测量也有区别,另外,液体压强密切联系固体压强和气体压强,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压强知识,一定要重视本节内容的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计算公式;
3.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
2.体验和感悟游泳或泡澡时身体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3.通过连通器经历物理模型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接受到科学态度的培养;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自身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通过船闸的学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利用物理模型推导公式。
教学难点: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光盘、微小压强计、连通器、水槽、水。
学生:关于带鱼的调查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创设情境
1.课前要求学生到水产市场上观察带鱼。查阅资料,调查带鱼的生活环境。课堂上描述观察调查结果:市场上没有获得带鱼。带鱼生活在深海中。
2. 展示穿着抗压服的深水潜水员
问题:1.为什么没有活的带鱼呢?
2.深水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抗压服?
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那是因为液体中有压强。
(教学说明:新课导入环节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的好奇心、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调查,使学生参与实际的学习活动,学习兴趣会很高,同时,调查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活动。带鱼也是生活中长吃的,学生很熟悉,由它引入新课,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普遍性。)
【推进新课】
一、活动与探究1:液体压强的特点
创设情境:在学生知道液体中存在压强的基础上,请学生谈一谈,生活中有关液体压强的亲身体验。比如游泳或泡澡时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游泳或泡澡时感到胸闷,认识到身体四周的液体对身体都有压强,说明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在方向上有不同。
演示实验
问题:通过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分析现象进行归纳。
(播放光盘)
1. 液体内部不只有向下的压强,还有向侧面的压强;
2.液体中的压强与深度有关。
分析:液体受重力,同是液体具有流动性,容器壁阻碍液体向四周流动,所以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也就是说,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教学说明:通过带鱼和抗压服、图1、图2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液体中有压强;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容器壁也有压强。进一步认识到液体中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实验论证:演示实验(播放光盘)
演示步骤:
1.介绍压强计:用手轻轻按一按探头的橡皮膜,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一点,管中的液面高度差变大,这表明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2将探头浸入水中,u形管中液面出现高度差。
3.将探头的橡皮膜在同一深度朝向不同方向,发现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基本不变。
4.将探头的橡皮膜浸在更深处,发现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变大。
5.将探头的橡皮膜浸入盐水中的同一深度,发现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变大。
学生活动:分析归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教学说明:本实验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定性分析,增加学生对液体压强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液体压强在方向和大小上的特点。同时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将本实验变为学生实验,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活动与探究2: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方法
创设情境:通过学习知道液体的压强与方向无关,而与深度、密度有关。到底有什么数量关系呢?
问题:如何知道液体某一位置的压强大小?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既然同一液体在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那么只需要算出某一位置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就可以了。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探索公式。
(播放光盘)
液体某一位置处竖直向下的压强是由于该位置受到上方液体的压力产生的,并且大小等于上方液体的重力。根据压强的计算方法,还需知道受力面积。不如算出该位置液体横截面上受到的压强。
该位置上方水柱高为h,横截面积为s,液体的密度为ρ,则该位置上方的液体柱体积为v=sh 质量为m
压力为f=g=mg=ρshg
压强为p=f/s=ρshg/s=ρgh
深度为h处的液体压强公式p=ρgh
总结: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模型法。
问题:1.公式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单位是什么?
2.根据公式解释一下液体的压强特点。
3.根据公式说一说液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与所取面积有关吗?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学说明:公式的推导应该完全放给学生,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完全能够解决,教师提供填空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模型,做好引导,切不可教师推导出公式只要求学生记忆。公式得到后,还要充分解释各个字母的物理意义,特别是h代表的是深度而不是高度。可以借助练习进行巩固)
问题:底面积分别为0.1m²和0.5㎡的玻璃筒,分别盛有0.3m高的水柱,两桶水对桶底分别产生多大的压强?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解答。
(教学说明:多数学生受固体压强公式的影响,较难接受液体压强与容器底面积无关的事实。大多数学生在解答该题时会采取分别计算压强大小的方法,这样在加强了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的同时,通过计算结果有力的证实了这一问题,纠正错误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对问题的分析不能凭借想当然,凭空臆造)
【即学即练】
1.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拦河大坝为什么修成上窄下宽的形状?答案: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 如图所示,拦河大坝高30m,水库水位23m,距水底7m处的`a点压强有多大?(g取10n/kg)
答案: p=ρgh=1.0×103kg/m3×10n/kg×(23m—7m)=1.6×105pa
(教学说明:利用即学即练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利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练习2是为了强化“深度”的理解。
三、连通器
创设情境:液体压强的知识在自然界和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应用。利用自制的泉水演示模型演示泉水喷涌的过程。降低塑料瓶的位置,泉水喷涌的高度也降低。
问题:1。为什么泉水会涌出地面,并且会喷射较高的高度?
2.为什么降低塑料瓶的位置,泉水喷涌的高度也降低?
3 .如果降低塑料瓶的位置与泉眼相平,泉水还会涌出吗?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回答。
结论:这种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连通器?(播放光盘)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举例。如水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
师生共同分析所举事例是否是连通器。
问题:为什么连通器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展示如右图所示,假设在u形管底部有一小薄片,试分析薄片两端受到的压力压强的大小关系。
学生活动:讨论。如果不相平的话,。。。。。。
(教学说明:将自然现象移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由喷泉到实验室中的连通器,再到生活中的连通器,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u形管底部薄片所受压力压强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液体的压强公式和平衡力。注意在演示连通器时,要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同一水平面。学生对水塔可能不知道,教师可以(播放光盘)展示图片。为了更直观形象,学生所举事例,教师尽量(播放光盘)配以图片。)
【课堂小结】
我们大家共同合作,在浩瀚的物理学海洋中(配合课题)遨游了一番,虽然我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学习压力),但是这节课我们过得很愉快,那是因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疑惑,掌握了很多科学知识,同学们能不能总结一下?(播放光盘)
1.液体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压强都相等
(3)同一液体中,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增加,压强增大。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3.液体压强的应用----连通器。船闸的工作过程。
4.建立模型的物理方法
【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第1、2、3、4、题
2.查阅资料,了解各种潜水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用具: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连通器、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潜水艇,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3.2 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
1.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用侧壁开有几个小孔的筒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射程都不一样,用液体压强计测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大小,让学生感知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用压强计测量深度相同时,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大小有何特点,让学生感知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播放视频:液体内部的压强
4.演示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且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播放视频:深水压强
播放视频:一杯水的威力
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 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4) 在相同深度,液体的压强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二)、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2.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
4.播放视频:介绍连通器的应用
船闸
连通器的应用(过路涵洞)
连通器的应用(喷泉)
三、小结: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