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半张纸一等奖教案

日期:2022-05-31

这是半张纸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半张纸一等奖教案

半张纸一等奖教案第 1 篇

 教学意图:

  蝴蝶是孩子们常见、喜爱的一种昆虫,有的孩子还有过捉蝴蝶的经历,但幼儿对蝴蝶翅膀的对称性并不一定了解。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此开展了此次活动《三只蝴蝶》。引导幼儿观察各种不同图案的蝴蝶图片,发现蝴蝶的对称美,激发幼儿表现创作的欲望,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对折的方法剪蝴蝶,能够自画样稿,并尝试用点、线条以及简单图形装饰蝴蝶,初步感知对称以及画面的布局。

  2、能理解底色,会注意底色和纹样之间的冷暖对比。

  3、感受蝴蝶的美,产生爱护它们的情感。

  4、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5、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1、蝴蝶图片。

  2、范例一张。

  2、勾线笔、蜡笔、白纸。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幼儿大胆想象不同线条和图案,会注意底色和纹样之间的对比关系。

  教学难点:

  能尝试运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蝴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发兴趣

  1、欣赏蝴蝶图片

  提问: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瞧,美丽的蝴蝶也来到了我们身边。蝴蝶长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仔细的看一看。

  小结:蝴蝶有细细的、长长的、两头尖尖的身体;有一对大翅膀、一对小翅膀,翅膀上还穿着美丽的衣服呢;头上有两根细细的长长的触角;有两只圆圆的、黑黑的眼睛。

  2、观察蝴蝶每对翅膀的大小及翅膀上的花纹。

  提问:蝴蝶的翅膀是什么样的?

  小结:蝴蝶的每对翅膀是差不多大的。上面的一对翅膀一样大,下面的一对翅膀一样大。蝴蝶翅膀上的花纹都是一样的。

  二、观察剪法,共同制作

  1、教师演示

  提问:瞧,老师还用彩纸剪了一幅美丽的蝴蝶找花呢!小朋友知道怎样来剪蝴蝶的吗?

  小结:

  (1)对折——将方形的纸进行对折,折出两个长方形。

  (2)画蝴蝶——对折线把这张纸分成了对称的两半,现在我们在这半张纸上画蝴蝶,只要画一半蝴蝶就行了,但必须从对折线上开始向外画。

  (3)剪蝴蝶——用剪刀沿着我们刚才画的线把蝴蝶剪下来。

  (4)装饰花纹——尝试用点、线条以及简单图形装饰蝴蝶。

  (5)添画背景——添画花朵、太阳和云来丰富画面。

  2、幼儿制作

  提问:接下来请你们来请三只蝴蝶到你们的花园里玩吧!

  指导要点:

  1、观察幼儿是否会制作样稿画一半的蝴蝶。

  2、观察幼儿是否能合理装饰花纹和添画背景。

  三、欣赏讲评,布置环境

  1、提问:啊,这里的蝴蝶可真多啊!你最喜欢那个小朋友画的蝴蝶呢?为什么喜欢呢?

  小结:我们身边的蝴蝶实在是太美丽了,它们一直忙着帮我们采花蜜,我们应该好好的爱护它们,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让蝴蝶们在美丽的花丛中快乐的飞舞。

  2、共同布置环境。

  活动延伸:

  学习用不同颜色的颜料对蝴蝶进行涂色。

  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是了解不同蝴蝶的形态,学习对称剪纸的基本方法,发挥想象剪出美丽的蝴蝶。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画蝴蝶完整的形状已经基本掌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关键因素。正确评价幼儿作品,激发幼儿再创作的信心,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和创作热情,使幼儿体验成功。对于幼儿的作品给予肯定的评价,幼儿在鼓励下更加有信心把他的作品完成。此活动各个环节设计紧凑,符合幼儿的需要,总之,本节课幼儿兴趣很高,绘画作品令我出乎意料。活动结束让幼儿自评互评绘画作品,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半张纸一等奖教案第 2 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故事、情感、哲理三方面解读小说。

  2.引导学生从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中品味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3.探究小说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对主人公的情感与人生感悟的挖掘。

  2.对小说结构的把握。

  【教学难点】

  对小说隐含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教学设想】

  关于外国小说阅读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2.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3.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参考书中第六单元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2.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3.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的。

  基于新课程标准及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以赏析小说内容和结构为重点目标,在对文本进行挖掘探索过程中赏析结构妙处。为了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品读《半张纸》以小见大,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先让学生在预习中初步感知这篇小说呈现出的.故事、情感和哲理,而后在课堂中让学生来谈自己的这种初步感知的时候,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文本。这样在激发学生阅读小说兴趣的同时,也可以更为深入地梳理故事情节、品读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品味人生感悟。而这一切都是盛放在“半张纸”这个容器里的。所以这节课就有四个关键词:故事、情感、哲理、结构,这些词正是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

  导入

  某一天你可能会发现,妈妈在一个小柜子里放了几双已经破旧的但很干净的小鞋,那记录了你的童年。可能在你的抽屉深处还珍藏着一小块已经用了大半还舍不得丢掉的橡皮,因为那是和你一起哭过、笑过的小伙伴送给你的。人生的回忆就是这样,值得回忆的总是刻骨铭心的难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短篇小说就与回忆有关,这就是瑞典伟大的现代文学之父斯特林堡创作的《半张纸》。

  解读文本

  方法: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学生课前板书)

  (一) 请同学们对号入座,找到自己的作品,来谈谈你这样概括的理由。

  (二) 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引导学生围绕“故事、情感、哲理”这三方面,来解读文本。

  1. 从情节的角度概括半张纸承载的内容。

  这半张纸,记录了主人公一段难忘的人生轨迹。我也概括一下:这是勾连生命记忆的半张纸。(出课件)

  2. 从情感的角度分析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波澜变化。

  这半张纸融入了主人公最为宝贵,也最为深沉的情感。他将自己的爱给了自己的妻子,也给了未出世的孩子,可是他等来的却是不幸与痛楚,这撕心裂肺的痛他怎能忍受啊。所以这是浓缩人生悲欢的半张纸。(出课件)

  3. 从人生哲理的角度体会小说悲伤而不沉溺、痛苦仍要前行的人生感悟。

  这半张纸不仅仅是几个电话号码,几个简单的生活片段,他更是支撑主人公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也让我们从主人公的坚忍、豁达中体味出自己独有的人生感悟。我的概括是:这是播种生活动力的半张纸。(出课件)

  4. 教师总结:这是勾连生命记忆的半张纸。(故事)

  这是浓缩人生悲欢的半张纸。(情感)

  这是播种生活动力的半张纸。(哲理)

  “半张纸”在文中的作用

  我们从故事、情感、哲理三方面品读了《半张纸》。题目也是“半张纸”,可见这半张纸着实重要啊!同学们你知道它在这篇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呢?

  1.“半张纸”是一条串连现实与追忆的一个线索。

  2.“半张纸”是一个盛放了故事、情感、人生哲理的容器。

  3.总结《半张纸》的结构特点:切口小,折射大。

  借用一首诗来阐释这篇小说的结构:

  天真的预示

  威廉布莱克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里有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4.教师总结:这是方寸之间勾连生命记忆的半张纸。

  这是纸短情长浓缩人生悲欢的半张纸。

  这是只言片语播种生活动力的半张纸。

  其中方寸之间、纸短情长、只言片语体现的是小说的结构。

半张纸一等奖教案第 3 篇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差异。

  2、赏析小说的精妙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这一小说结构方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

  对小说结构的把握及拓展分析。

  【教学难点】

  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询问了解学生预习感受,引出作者介绍。

  1936年,瑞典学院的评奖委员和院士们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尤金奥尼尔。他在“受奖演说”中高度评价了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对他的影响:“我的工作受惠于一切现代戏剧家中最伟大的天才——你们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作者相关知识:瑞典剧作家。代表作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小说《红房间》等。

  二、你能从纸上的内容推测主人公两年的生活经历吗?

  “半张纸”其实记载了主人公二年来的生活经历:恋爱――新婚——将为人父――丧妻夭子。你能读出主人公在这四个人生阶段的情感体验吗?

  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以下几个问题;

  1)问:第三段写的艾丽丝这个名字为什么“最美丽”?

  真心相爱,三个字充满了浓浓的爱意。流露出相恋时的甜蜜。

  2)新婚后的蜜月生活如何?

  新婚非常幸福。讨论分析“常”“最”“静静地”“沉醉”:“常”写他们可以经常去看戏,长久地停留在幸福之中;“最”字突出了那时主人公的幸福;“静静地”是他们在享受这惬意而幸福的一刻;“沉醉”,沉浸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醉在这如梦般柔美的爱河中。

  3)故事继续发展,发生了什么事情?

  需要找女仆来照顾,去药房买药,订消毒牛奶,用电话解决家务事,这些是因为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这个年轻的房客快要当父亲了。内心应该感到喜悦。

  再后来发生什么事情?

  “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说明艾丽丝和肚中的孩子都不幸失去了生命。

  4)为什么都失去生命了?知道原因吗?假如作者就按照某位同学的推理,清楚明白地告诉大家妻儿的死因,这样好吗?

  素描式勾勒方式,点到为止。篇幅虽小,却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5)年轻房客回忆到这里感受是怎样的?

  “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表现出回忆到这一幕人生不幸,悲痛欲绝。

  讨论分析“溺死之人”:把自己看成将死之人,体现出对生活的悲观绝望。

  总结明确:作者享受过爱情的甜蜜和即将当父亲的喜悦,也承受了妻儿丧亡的不幸。

  情感线索为“相爱的甜蜜――蜜月的幸福――为父的喜悦――失亲的悲恸”

  三、纸上其他内容分析。

  1、纸头上还写了他的工作有怎样的变迁?

  银行倒闭,失业,穷困――――后来找到一份新的工作”“手头很宽裕”―――现在,搬出房子,可能意味着生活的困顿。

  总结:除了爱情不幸,生活上也起伏不定。

  2、纸头上还写到了朋友,这个朋友有什么样的经历?

  曾经飞黄腾达,后来穷困潦倒。“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

  四、主题归纳

  1、从刚才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与他工作的变迁,和朋友的盛极而衰,你觉得有和共同点?

  明确:学生自由回答,预计能说到此类观点:“人生变幻莫测”“生活总是起伏不定”“人生无常”等。对生活总是变幻不定的,可能给你带来幸福,也可能给你带来痛苦。我们的主人公就经历了从“有”到“无”的变化,而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交替着幸福和痛苦。这才是生活的原生态。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的态度。

  2、那么我们的主人公在回顾了这二年的生活后,他是怎样从对待的呢,你能揣摩出他这样选择生活的心理活动吗?

  明确:主人公读完这张纸后,“吻”它,“折“好”,“收”在胸前,反而“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显然,主人公的情感并未消极下去,相反的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尊重和直面现实的生活态度。

  心理:他从两年的生活里感悟出,这两年他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生活本身就是充满许多遗憾的,“有许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所以,相对于这“许多人”,他是多么幸运的呀!人要珍惜“曾经拥有”,把握“现在”,开拓“未来”。这样你的人生将不断地被充实。倘若,你永远停留在这两年,消沉下去,哪怕你活了100岁,你实际的生命长度只有“这两年”。幸福是值得欣喜,痛苦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

  出示作者的一段话:

  人活着必遭蹂躏。天堂和地狱在他看来并不是虚无的存在,而是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兑现。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就在地狱。但谁又能说痛苦不是另一种欢乐呢?

  3、从小说结尾可以看出“年轻房客”是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1)小说结尾时,主人公收藏起那弥足珍贵的半张纸,“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而是“高高地抬起了头”,告诉我们主人公将以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 奋然前行,去开拓新的人生。他勇敢地面对命运,承受人生的一切幸与不幸,在生活面前保持着骄傲与快乐的.姿态,主人公是一位达观而又坚强的人。

  (2)启示一: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生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著追求。幸与不幸,都是生活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既要积极地追求人生的幸福,也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不幸。

  (3)启示二:人生的幸与不幸,都只是生活的一个片断一个阶段而已,重要是的学会从中获取经验与启示,得到力量与智慧,以向前看的健康乐观心态走好人生的下一步。对于过去的一切,美好的,我们会珍惜;不幸的,我们任它随时光流逝,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拥有的,去开拓更美好的未来。

  三、探究小说结构

  我们理解了小说主题,那我们回头思考一个问题,“半张纸”有何作用呢呢?

  明确:半张纸”的意义——于方寸之地演示了大千世界

  《半张纸》以一千五百字的简短篇幅,却涵盖了主人公两年的生活经历,可谓“惜字如金”。 作家却不惜笔墨, 精细地描绘了“半张纸” 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 甚至连纸上的字迹也一一作了说明,,这样, 半张纸便凸现出来, 像电影特写镜头似的强烈地吸引着读者。它是:

  (1)年轻房客两分钟内情绪发生转换的关键

  (2)结构上贯穿全篇,两年刻骨铭心经历的回忆都是用这张记录了各种电话号码的纸联系起来。作家紧紧围绕半张纸进行布局选材,“半张纸”本身也并无多大意义,重要的是在于揭示主人公头脑中的意识。这种表现手法后来在文艺作品中广泛运用,也就是西方现代文艺中的“意识流”。作家对主人公两年来的一切没有作细致的描写,而是采用意识流的方法,循着“半张纸”上所提供的一个个电话号码的先后顺序作为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轨迹,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展开情节,推出高潮,收束结尾。

  (3)小说的灵魂,深化主题。原本杂乱的回忆,通过这个故事的焦点,巧妙地将人生变迁的喜乐悲愁维系在一起,浓缩的“半张纸”上,杂而不乱,承载起表达主题的任务。

半张纸一等奖教案第 4 篇

【教学目标】

半张纸教学设计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探究小说结构特点及其在表达主题过程中的作用。

  3、拓展鉴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小说结构的把握及拓展分析。

  【教学难点】

  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

  【教学指导思想】

  本单元阅读侧重小说结构问题。结构为表达主题服务,因此理解小说主题是理解结构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以赏析小说结构为重点目标,在对主题进行挖掘探索过程中赏析结构妙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询问了解学生预习感受,引出作者介绍。

  幻灯展示:

  1936年,瑞典学院的评奖委员和院士们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尤金奥尼尔。他在“受奖演说”中高度评价了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对他的影响:“我的工作受惠于一切现代戏剧家中最伟大的天才——你们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奥尼尔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什么要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呢?

  二、幻灯展示作者相关知识。

  瑞典剧作家。代表作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小说《红房间》等。

  这些都是享誉世界的作品,这篇世界著名的微型小说《半张纸》肯定也不是随意之作。

  三、探究小说结构和主题

  (一)、检查预习

  用简要的语言复述小说情节。

  开头“房客”即将离开、用倒叙的手法借助纸片上号码回忆刻骨铭心的两年生活。

  提示: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我们称之倒叙。

  问:如果这里先叙述所有故事,再写主人公的离开好不好?

  不好,这样叙述形式过于单调。倒叙手法可以使情节悬念顿生,引人入胜。

  (二)、对“半张纸”的探究

  1、形象感知“半张纸”外形等特点

  问:本文名字是《半张纸》,那我们就从这“半张纸”入手,来欣赏这篇小说。这“半张纸”是一张怎样的纸?

  用文中的话填写下列表格:

  色泽

  大小

  字迹

  内容

  “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

  问:这是“半张小纸头” 纸很小,可内容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涂满字迹”说明纸头上已经记的条目很多,非常丰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说明其包含的内容不但丰富而且时间跨度很长。

  问:纸头上笔迹有很多种,有的写得很工整,有得是草草写成的,颜色也不一样,由此能看出什么?

  纸头的内容在不同时候写成,写字的人也不一样,因而它就记录了不同时候发生的故事,也从侧面反应其内容丰富。

  2、深入探讨“半张纸”上的内容

  学生三分钟默读中间部分。

  默读要求:一边默读,一边在课本上划出“半张纸”上所记录的内容。

  请一个学生将自己划的部分读出来。其他学生补充。

  幻灯展示:

  艾丽斯

  银行

  出租马车行

  鲜花店

  ……

  问:第三段写的艾丽丝是谁?为什么名字“最美丽”?

  真心相爱,三个字充满了浓浓的爱意。流露出相恋时的甜蜜。

  问:新婚后的蜜月生活如何?

  “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说明他们新婚非常幸福。

  讨论分析“常”“最”“静静地”“沉醉”:

  “常”写他们可以经常去看戏,长久地停留在幸福之中;“最”字突出了那时主人公的幸福;“静静地”是他们在享受这惬意而幸福的一刻;“沉醉”,沉浸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醉在这如梦般柔美的爱河中。

  问:故事继续发展,发生了什么事情?

  需要找女仆来照顾,去药房买药,订消毒牛奶,用电话解决家务事,这些是因为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这个年轻的房客快要当父亲了。内心应该感到喜悦。再后来发生什么事情?

  “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说明艾丽丝和肚中的孩子都不幸失去了生命。

  问:为什么都失去生命了?知道原因吗?

  活动设计:同组探讨这个问题,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能力,说得很有道理。假如作者就按照某位同学的推理,清楚明白地告诉大家妻儿的死因,这样好吗?

  作采取素描式勾勒方式,点到为止。篇幅虽小,却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问:大家可以告诉我当时年轻房客回忆到这里的感受吗?

  “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表现出回忆到这一幕人生不幸,悲痛欲绝。

  讨论分析“溺死之人”:把自己看成将死之人,体现出对生活的悲观绝望。

  幻灯展示:

  相爱的甜蜜

  蜜月的幸福

  为父的喜悦

  失亲的悲恸

  总结:作者享受过爱情的甜蜜和即将当父亲的喜悦,也承受了妻儿丧亡的不幸。

  问:纸头上还写了银行,这是他工作的地方,银行是他生活的基础,那银行倒闭意味着什么?

  经济来源的丧失,生活漂泊不定。

  问:没钱怎么娶妻呢?

  “他后来找到一份新的工作”“手头很宽裕”。

  问:现在呢?

  搬出房子,可能意味着生活的困顿。

  总结:除了爱情不幸,生活上也起伏不定。

  问:纸头上还写到了朋友,这个朋友有什么样的经历?

  曾经飞黄腾达,后来穷困潦倒。“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

  问:大家看看,黑板上展示的这三方面回忆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自由回答,预计能说到此类观点:“人生变幻莫测”“生活总是起伏不定”等。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到作者的人生感慨。

  问:“过眼云烟”我觉得意思是“眼前如云烟一样迷惘”,对吗?

  意思是“从眼前飘过的云烟”。

  也就意味着曾经见过现在却消逝了,主人公也是从享受幸福到失去幸福。

  我觉得作者要表达的就是失去幸福后的痛苦,你是否同意我的观点?

  眷恋当然是有的,但这一切都表明一个生活常态:“有”终究会变为“无”,好景不常在。用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个意思,就是“人生无常”。

  既然“有”终究会变为“无”,我不由得感到一种悲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话更让我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展示幻灯片

  “人生如同上好发条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

  “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叔本华

  思考:如果你是斯特林堡,你怎么回复叔本华的观点。

  学生思考发言

  分析: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他拿起这淡黄的小纸,吻了吻,小心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作者情感并未消极下去,相反更加昂扬,“吻了吻”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尊重和直面现实的生活态度。

  展示作者一段原话与学生发言进行比较:

  人活着必遭蹂躏。天堂和地狱在他看来并不是虚无的存在,而是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兑现。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就在地狱。但谁又能说痛苦不是另一种欢乐呢?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分析:他既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体现出的奋发向上的力量,则是他区别于其他悲观主义者的地方,也是他精神品质宝贵之处。

  (三)、水到渠成总结结构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问:我们理解了小说主题,那我们回头思考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半张纸”作为线索呢?

  因为两年刻骨铭心经历的回忆都是用这张记录了各种电话号码的纸联系起来。原本杂乱的回忆,通过这个故事的焦点,巧妙地将人生变迁的喜乐悲愁维系在一起,浓缩的“半张纸”上,杂而不乱,承载起表达主题的任务。

  提升:有些小说采取的是层层推进的结构,情节随着时间或空间转换而发展,每一步都扣人心弦。而《半张纸》则截取了生活的横断面,借助“半张纸”以小切口,做出大文章。情节简单,却含义丰富。

  四、能力拓展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法] 哈巴特霍利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匆忙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妇。”他回头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也不由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

  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能力拓展:试用100-200字,从小说结构的角度给下面一则短评加一个结尾。

  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战争结束了,主人公“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在路灯昏黄的街上,“他”与沦为娼妓的“情妇”邂逅相遇。

  结尾出人意料。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洗礼后的人,生死、名利、荣辱恩宠似乎都已经看透,人也似乎变得透明而单纯,当苦苦思念的人儿就在眼前又怎能不让人激动?“他不由自主地抓住了女人的肩头……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眼里放光”“把女人抱起来了”。

  五、作业

  课后“思考与实践”栏目第三题。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