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5
这是家的意味一等奖说课稿,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爱自己的家、热爱父母的情感;厌恶不孝行径的情感;培育家国情怀。
2.能力目标: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心。
3.知识目标:了解家的丰富内涵、功能;明确孝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家的内涵;明确孝的重要性;如何孝亲敬长。
难点:家庭关系的确立。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学习、活动体验、交流分享
教学过程:
【导入】趣味猜一猜
展示古代汉字“家”的甲文、金文、小篆写法。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字?并说明“家”字的由来。(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补充讲解:祭祀是古代的一项重大活动。王公贵族一般祭祀于庙,而普通百姓无庙,则陈豕于屋下,即家中。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家”字最终固定为现在的写法。
本课我们就“家”这个字,围绕“家意味着什么”这一主题来展开学习。
【活动1】体会“家”之内涵
1.交流与讨论:找出你熟悉的外语中与汉字“家”对应的词有哪些?并进行对比分析;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用一句话来表达,在你的心中“家”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一般意义上家庭的含义: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多媒体出示图片,学生回答这些家庭关系是如何确立的。
3.师生共同探究家庭的功能,学生分享自己对家庭功能的认识。
4.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3页阅读感悟,回答: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师生归纳家的意义。
教师总结:家不仅仅是一个场所,是吃饭的地方,更是亲人、亲情的代名词,是与感情关系密切的一个词语。所以我们说,家是生命居所,是心灵港湾,是生活共同体。
【活动2】探究中国人的“家”
1.问题探究:展示春运壮观景象(购票者焦急的眼神、火车站拥挤场面、摩托车返乡大军),思考是什么吸引着在外的游子们这样做?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提升:
春运景象如此之壮观,恐怕唯中国之特有。这壮观的景象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无论身处何地,“家”永远是人们心中那份沉甸甸的牵挂。在人们心中,家事代代相传、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更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PPT展示知识点)
2.教师讲授家规、家训、家风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
(1)欧阳修至二子的《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为小人,可不念哉?(2)诸葛亮《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颜氏家训》节选。(4)电视剧《走西口》中田家家训。
3.交流与分享:你家的“家训”、“家规”是什么?你又收集了哪些知名“家规”、“家训”?哪些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广大的?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自古至今,代代传承的“家规”“家训”包含了很多积极因素,如仁爱、诚信、勤俭、孝等等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而作为“百善之首”的“孝”更应该被人们传承和践行。
4.问题探究:为什么我们要着力推崇“孝”文化呢?
教师: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子女必须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
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父母在,不远游”等传统孝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空巢”现象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父母在默默承受着孤独。因此,国家又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国家道德和法治双约束,督促人们勿忘孝德。
【活动3】尽孝在当下
1.情景探究:
播放公益广告《别让等待成为遗憾》并说说你的感受。(启示我们要及时行孝)
2.反思孝行
你有过不孝的行为吗?你应该怎样尽孝心?(学生自由回答,例如给父母做按摩,不顶撞父母,帮家长分担家务等等)
教师总结:(1)尊敬。听取家长意见和指导,如有不同见解,理性沟通。(2)倾听。多和父母联系、沟通,帮父母分担烦恼。(3)感恩。知恩、感恩,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认真学习,体谅家长辛劳,分担家务等等。
孝行不在大小,只要做了,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所以,让我们心怀感恩,及时行孝。
【课堂小结】
教师出示本课知识结构,小结本课内容,引导同学们认识家庭、热爱自己的家、用行动感恩父母孝亲敬长。
教材分析:
《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是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有着丰富的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框题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而宝贵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课《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同时,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尚未成熟,要他们很好地理解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孝敬父母有一定的困难。而本框题所涉及到的家庭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还是较为浓厚的。
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的含义,家对个人的意义。
2.懂得中国的家庭文化及精神内涵,明确孝亲敬长的原因。
3.培养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 ,初步形成为父母分忧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家对我们成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孝亲敬长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多媒体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么华丽的地方……"一曲《我想有个家》唱遍了大江南北,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震撼。…
2.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温暖、温馨的家。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那么什么是家庭?今天让我们体会《家的意味》。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视频的情境导入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思考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探究与分享一:生命的居所
活动一:请阅读73页阅读感悟两则故事回答以下问题:
1. 为什么醉汉拥有一座别墅,却说自己没有家?
2. 中年男子居无定所,为什么说自己又有家了?
3. 你心中的家是什么?家庭的含义是什么?
4. 这两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探索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家的作用,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知识点总结归纳:
1.家庭的含义: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的意义: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过渡:同学们,这节课讲到这里大家是不是都知道家庭,家人对于我们来说的特殊意义。那既然这样的话你们希望一家团圆吗?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一个节日一家人都会欢聚在一起?请告诉我?
学生:春节
多媒体展示关于春运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直观的让学生体会理解中国人心中家的深刻内涵
探究与分享二:中国人的家
活动二:结合背景音乐教师解读:中国的春运,可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堵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春运的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请思考下面问题,小组间合作交流:
你从春运人们拥挤的身影和焦灼的眼神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
是什么吸引着在外的游子们这么做?
在中华文化中,加到底意味着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
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国人家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过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不仅是一个避风港,它还是我们的天然学校。每个家庭都有一些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优良家风,例如“家规”、“家训”。
活动三:中国的家文化——家规
晒一晒: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
说一说:你家有家规家训吗?哪些内容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新时期的家风?
图片
过渡: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我们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起看看老师搜集到的。(出示图片)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在法律层面上,我国法律对孝亲敬长也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孝亲敬长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从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为我们付出了无尽爱,只是我们不曾用心体会,爱要用心去体会。
活动四:爱之体验
图片
设计意图:迁移到学生的亲身感受,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讲“为何尽孝”做准备。
探究与分享三:孝亲敬长
活动五:
图片
思考:交流讨论:视频中小海萱的哪些优秀品质让我们感动?她的行为对我们有何启发?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真正地孝敬父母
图片
师总:尽孝在当下。孝敬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比如:亲自给父母做一顿饭,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教父母上网;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陪父母看一场电影等。爱不是简单的话语,而是贴心的陪伴。
过渡:此时此刻,大家可能对家对父母的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有许多的话想和父母说,表达自己的爱,爱要大声说出来,让我们来一场爱的告白……
图片
设计意图:情感升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理解父母抚育的艰辛,体谅父母,孝敬父母。
课堂小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不仅赋予了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作业:回忆温馨家人相处的美好瞬间及父母关爱自己的事,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
板书设计:
图片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花费了很多心思,有些方面是非常可取的。比如:1.结合案例,引出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够成功地将所学知识与案例相结合,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理性再达到感情的升华和深入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能够将重点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道理如何落实到行动中,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基本要求。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课程内容设计的情感渗透力可以更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一方面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也更加让学生感同身受。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基本功训练,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融入情境,情感得到升华,这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能达成得更好。
课程标准
本框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部分“交往与沟通”中“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背景分析
本节是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与同学、老师交往的相关内容以后,涉及到的另一个重要的生活领域——家庭交往。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七年级学生对家庭的结构、功能有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践行孝亲敬长传统美德的能力,但尚不能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不同家庭结构确立的依据,尤其是在收养、再婚家庭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是很明晰,缺少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在家庭生活中与双亲长辈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容易走极端,因此,需要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厘清家庭关系确立的几种情形,明白家庭的功能,能够掌握孝亲敬长的具体技巧和方法,传承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自觉履行孝亲敬长的法定义务,增强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1.通过歌曲赏析,能说出家庭关系确立的几种情形以及家庭的功能。
2.通过观看视频,能体会亲情之爱,列举出孝亲敬长的具体做法。
3.通过人物分析,能辩证地阐述“家”与“国”的关系,增强“家”“国”情怀。
评价任务
1.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思考并说一说家庭的功能和意义。(对应目标1)
2.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或同龄人不想回家、甚至离家出走的经历,归纳列举孝亲敬长的具体做法。(对应目标2)
3.在人物案例分析中,探讨在家、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中,我们该有的人生选择。(对应目标3)
过程设计
一、聚焦目标,导入新课
学习内容:默读学习目标并领会目标内容。
设问1:通过阅读学习目标,你知道本节课我们要探讨的话题与什么有关吗?
设问2:结合教材P72相关链接的内容,说说你们家庭关系的确立是建立在哪种关系之上的?你还见过哪些家庭关系确立的不同情形?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方向,并从中聚焦关于“家”的话题,利用教材P72的相关链接,让学生清晰家庭关系确立的不同情形。】
过渡语:同学们,不管哪种情形建立起来的家庭,对我们的成长和生活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家的意味》,共同探讨关于“家”的话题。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我想有个家。
二、关注过程,形成认知
环节一:我想有个家
1.观看视频:观看潘美辰的MV——《我想有个家》,仔细听歌词,品味其中的情感。
设问1:从这首歌中,你听出了人们怎样的情愫?
设问2:为什么人人都想有个家?
设问3:家庭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重要的功能?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歌曲中品味家对每个人的重要意义,在音乐、画面和文字中体会“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并总结归纳出家庭的功能有“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情感交流功能”等等,从而引领学生完成目标1的学习。】
过渡语: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明白了家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最深情的意味,也知道了家庭的功能很强大,然而,就有人“有家似无家”,就如这个醉汉,一起来看大屏幕。
2.案例分析:教材P73“阅读感悟”中醉汉指着自己的房子说“那不是我的家”。
设问:为什么他说那不是他的家?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家不仅需要一个容身之所,更需要有亲人和亲情的陪伴,从而理解“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的深层内涵。】
过渡语: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所以,我们每个人对家都充满着期待和依恋,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让爱驻我家。
环节二:让爱驻我家
1.真情分享:
你有没有哪一刻特别不愿意回家甚至想过“离家出走”?分享一下你的经历或你听到的实例。
图片
小组讨论要求:
①前后4人为一小组,组内分享5分钟,必须人人参与。
②选出一位同学的经历,与大家分享,重点放在“启示”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分享,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勇敢地面对真实的生活和自己真实的内心,去思考自己产生“不想回家或离家出走”的真实缘起,并按照语文记叙文的要求对整个经过进行梳理,从而反思与父母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的原因,并审视自己的行为,体现跨学科思维的运用。】
过渡语:通过大家的分享,我听到了你的不满、委屈甚至后悔,难道我们的父母真的不可理喻、无法沟通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世界,去感受她的“离家时刻”,请看大屏幕。
2.观看视频:
因与父母发生矛盾冲突而离家出走的孩子,在地摊被摊主施舍一顿炒饭感动不已,却忽略了父母日复一日的悉心照顾。
设问:看完视频,你有何感想?今后你会有哪些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中女孩的经历和心路历程,让学生再次回顾自己曾经的经历,从情感和行动上认识到孝亲敬长要做到“尊敬、倾听、知恩、感恩……”,明白“尽孝在当下、尽孝要行动”的道理,从而完成目标2的探究。】
过渡语:尽孝在当下,尽孝一定要从现在做起。然而,就有这样一个人,离家三十多年,兄弟姐妹8个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干什么;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也没见他最后一面;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3.人物分析:
离家30多年;兄弟姐妹8个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干什么;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也没见他最后一面;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
设问1: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设问2:你为什么说他的行为是违法的?可依据的法律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人物剖析,让学生从道德和法律两个角度去评析人物,从而强化学生“孝亲敬长”的道德意识,增强自觉履行“孝亲敬长”义务的自觉性。在判断法定义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列举相关的法律条款,从而增强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自觉性。】
过渡语:这个人果真像我们想的这样,是一个六亲不认、无情无义的不孝子吗?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有国才有家”,请看大屏幕。
环节三:有国才有家
播放视频:观看黄旭华的采访片断,与前面人物描述形成对比。
设问1:看了视频,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设问2:从黄妈妈的那句“你们都要原谅三哥(黄旭华)”读出了这个家庭的什么力量?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验证,让学生从黄旭华身上看到那种敢于担当、勇于牺牲的舍小家、为国家的爱国情感,从而突出黄旭华身上的家国情怀,并引导学生树立“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情感,增强家国情怀。通过关注黄母的话,从细节上感受家风对于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影响,完成目标3的探究。】
过渡语:正如大家所看到的这样,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多年,是为国家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拥有着家国情怀的国之栋梁身上的大爱!大爱无言、大爱无声,愿我们未来都能成为这样的人。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设计意图:用《国家》的歌曲作为背景,结合板书设计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让学生从“孝亲敬长的行动开始,不断浇灌、培育亲情,从而让家更稳固,家的作用和功能发挥的更充分,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国家的繁荣富强”,让每个社会成员更有家国情怀,升华对家的认知。】
过渡语: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只有自觉践行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才能让家人之间的亲情更浓烈,我们的家庭才更稳固,家庭的功能才能发挥的更充分,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和谐,每个公民才会有更强大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激发爱家孝亲的情感。
能力目标: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行的能力;孝亲敬长的行为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法律义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家庭的重要性,激发爱家孝亲的情感;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法律义务。
教学难点:感悟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春运”的图片──他们在路上要经历什么,他们的方向指向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思考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新课讲授】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家”。
出示资料:
我家在北京市西城区……(这里的“家”指的是住址)
那座房子就是我家……(这里的“家”指的是住所、建筑物)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这里的“家”指的是国家)
初二(5)班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这里的“家”指的是班集体)
这些句子中,“家”分别指什么呢?
图片
教师提问:以上的两个例子中,“家”又指的是什么呢?
家里有我们的父母,我们和他们是血缘关系,而爸爸妈妈之间又是婚姻关系,当然,也有的家庭父母和孩子是收养关系,这些都能够组成家庭。
家庭虽然看起来千差万别,但是我们对家的感受和期待又很相似。在这个醉汉的心中,在这位“父亲”的心中,在你的心中,觉得“家”是什么呢?
学生发言: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例子,总结出一般意义上家的意味——生命的居所。)
教师:是的,不论我们的家庭里有哪些家庭成员,有什么样的结构,我们对“家”的期待是类似的。古人对家也有自己的期待,他们是怎么看待家的呢?
出示图片,解读家的写法。
图片
出示资料:“家”字是会意字,它的外部像房子的形状,中间的部分像“豕”形,“豕”就是猪。上古时代生产力低下,打猎捕食的偶然性很大,生活没有保障。因此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备食,以防饥荒,房子里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猪也是很早被驯化的动物之一,在古人看来,光有栖身之处还不算真正有家,还要加上猪才行。有猪的家,即有一些财富可以满足家人的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才算富足安定。这就是古人造“家”这个字的现实依据。
教师总结:随着物质资料不断地丰富,精神需求不断地增加,显然现代社会的“家”早已不能满足“房子+猪”的简单模式。“物”的因素被淡化,“人”的因素才是家的核心。
教师:下面我们通过“小明的家庭”来看看,现代的“家”与古代相比有什么变化呢?
出示资料:《小明的家庭》
今年暑假,小明过得非常充实,老师布置的作业已按时完成了,虽然碰到过几道难题,但在他妈妈的帮助下,也顺利地解决了。在家里,早上跟爸爸一起打羽毛球,晚上,偶尔与爸爸下几盘中国象棋。小明的爸爸经营一个小店铺,收入稳定。上个星期的双休日,全家一起去普陀岛玩了两天。后来又去奶奶家住了几天,正好赶上叔叔的小孩满月,于是欢天喜地地喝了喜酒。暑假快结束了,小明打算和同学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思考:家庭有哪些功能呢?
通过学生的发言,总结出:教育、休闲娱乐、消费、情感抚慰……
(设计意图:通过小明家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家的功能的多样化,为理解家的意味提供支撑。)
再次出示春运图片。
教师:你有过春运的经历吗?有什么感受?在中国人的心中,“家”的意味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说出中国人心中的“家”的意味。)
中国人的“家”: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教师:我们再一起来认识这样一个家庭,回到今年的奥运赛场上。当时在进行体操决赛的时候,有一个运动员一出场,还没有比赛,就迎来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在她比赛后,她的成绩并不理想,但是奥组委特意为她准备了一个宣传短片,来展示她的事迹。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人──“体操妈妈”丘索维金娜。
出示丘索维金娜的图片。
丘索维金娜17岁时代表自己的国家出征奥运,斩获金牌,为自己国家赢得了奥运会上的第一枚金牌。之后,她多次参加奥运会,有三个体操动作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成绩非常出色。
对于体操运动员来说,他们的黄金运动年龄是十六七岁到二十五六岁,到二十九岁三十岁左右基本就退役了,因为身体条件不允许了。
丘索维金娜也是这样,2002年本来也要退役的。但是,就在这一年,她的儿子被查出得了白血病,听到这个消息,丘索维金娜衡量再三,决定复出,尽量多地参加比赛,尽量多地报各种体操比赛项目,以多获得一些奖金。
身体的老化是不能抗拒的,何况,丘索维金娜要参加这么多的项目。她平时的训练强度超乎我们的想象,但是她就是在和自然规律做斗争,就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儿子现在已经康复,现在她为自己国家而战。)
教师: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对于我们来说,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生活是在平淡中度过的,和父母之间也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事情发生。也许是因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天和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
学生活动:在课上,请你静下心来,想一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最难忘的一件事儿并写下来。
(设计意图:迁移到学生的亲身感受,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讲“为何尽孝”做准备。)
出示几张体现家长辛劳的代表性图片。
教师:早在古代《诗经》里就有了这样的诗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生育之恩──传统道德的要求。
教师:我们要报答父母的生育之恩,这是我们传统道德的要求,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逐渐完善,这已经成为法律的要求。
《婚姻法》第21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宪法》第49条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教师:那么到底该怎么孝敬父母?
出示案例:樊师贝卖身尽孝。
川师大21岁女生樊师贝发帖称,希望有人借她200万,为父母在城里买房15年还清,至于利息“可以用后半生来陪伴你”。樊师贝于1993年出生于四川宜宾的农村,父亲67岁,母亲务农。家中还有两个哥哥,都已30多岁。樊师贝说,她14岁时跟着家人迁居到泸州市区,母亲身体不好,一直没工作,父亲租了一个铺面做生意养家。铺面的后面被隔成卧室、厨房、卫生间等,一家5口人就住在这里。
提问:你怎样评价樊师贝的行为?到底如何尽孝?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是真正地孝敬父母。)
出示观点:有人认为孝敬父母是长大后的事儿,现在与我们无关。
(设计意图:请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说明我们现在是否需要孝敬父母。)
出示一封特殊的信,请学生猜测为什么会这样写信。
亲爱的妈妈:
你的儿子在给你写信。我已经好久没给你写信了,因为我出差、度假、住医院了……我们这里现在正是秋高气爽、春光明媚、夏日炎炎、寒冬腊月的时节。我身体很好、还好、不太好、很不好。前不久我去过剧院、电影院、音乐厅、酒吧……我打算再过1个月、1年、5年就来看你。我知道你没钱花了,所以寄给你30、20、10、5元钱。我已经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厂长、经理、局长。
你的儿子××
出示另外一封信:
亲爱的儿子:
我多么盼望你能来封信呀!可你却是个大忙人,哪有时间顾得上这种小事呢?我只好替你写了这封信,你只要简单地把那些不该要的词句划掉寄给我就行了。
爱你的妈妈
(设计意图:通过母亲的口,让学生体会父母最期待的孝敬是怎样的。)
总结:古人孝敬父母的三个层次:
尊亲──尊重父母,顺乎其心;
弗辱──不使父母感到屈辱;
能养──让父母得到衣食的温饱。
【课堂小结】
了解了家庭的知识,感悟了家庭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做到孝敬父母。
【课下作业】
从以下两个方面,讨论中华文化中“家”的意义。
?查一查“家”在中国古代文字中有哪些写法,探讨文字背后的意义。
?选择自己熟悉的一门外语,从中找出与汉语的“家”相对应的一些词语,通过分析比较这些词语,探讨中华文化中的“家”有哪些意义。
四、板书设计
图片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很用心,有些方面是非常可取的。比如:结合案例,引出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够成功地将所学知识与案例相结合,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理性再达到感情的升华和深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能够将重点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道理如何落实到行动中,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基本要求。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最主要的不足,是课程内容设计的情感渗透力可以更强。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一方面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也更加让学生感同身受,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基本功训练,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融入情境,情感得到升华,这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能达成得更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