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爬山虎的角说课稿一等奖

日期:2022-06-02

这是《爬山虎的角说课稿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爬山虎的角说课稿一等奖

《爬山虎的角说课稿一等奖第 1 篇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1、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学生分析】

  处在四年级的小学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

  重点词、句、段。

  4、学会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

  意思写清楚。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力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3、重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内化课本语言,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4、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实物)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设计意图: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有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长得更好的关系。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爬山虎的角说课稿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

  【教学要求】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凯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2、同学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瑰丽无比的五彩瑶池;感受了高大的皂夹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一、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身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同学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同学充沛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考虑: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脚的样子、脚的形状、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你们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

  (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身独特的爬的身手,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身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

  (老师巡视)

  1、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2、找出爬的动作词;

  3、自身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⑴ 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

  (同学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同学补充,教师充沛褒扬)

  ⑵ 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抽扮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⑶ 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同学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⑷ 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时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⑸ 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4、你们喜欢植物吗?说说你喜欢的植物的特点好吗?

  (同学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虎的角说课稿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是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的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的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如何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如何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如何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虎的角说课稿一等奖第 4 篇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

  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

  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