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郑成功说课稿一等奖

日期:2022-05-29

这是郑成功说课稿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郑成功说课稿一等奖

郑成功说课稿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

  3、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课文写法,能够仿写一个战争场面或其他活动场面。

  教学重难点分析:课文重点是收复台湾的经过,着重描写了郑军官兵与荷兰侵略者作战的情景。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想象战斗场面,了解郑成功的伟大功业。

  课前准备:

  1.搜集郑成功的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郑成功这位民族英雄,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带着你的了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课题。(生齐读)

  2.回顾收获: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通过两件事来写郑成功的: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总是表述着作者一定的感情。读了课文,我们感受到了课文中浓浓的情感:面对荷兰侵略者残酷的奴役,我们_____这伙强盗;聆听郑成功慷慨激昂的表达收复台湾的决心,我们________。那么,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又会引发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继续——

  (板书:收复台湾 建设台湾)

  (设计意图:1.整体把握文章写作思路,从写法入手阅读课文。在学生初学课文的基础上设计这样的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先从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不仅如此 ,本环节设计还旨在引导学生从文章写法的角度来读课文即: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抓住什么来写的。

  2.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生初读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所体现的作者的感情,通过学生的情绪体验来展现不同的心理感受。如引导学生说出初读后的不同感受:气愤、痛快、开心、激动……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调。)

  二、阅读“收复”段落。

  1.让我们先来读一读介绍郑成功的第一件事:收复台湾。文中哪几小节写了郑成功收复台湾?(4——6节)

  2.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几小节,想一想:课文是怎么写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抓住了哪几个场景?(战斗前——战斗中——战斗后)

  (设计意图:这两个环节能够引导学生迅速了解“收复台湾”段落的写作思路。)

  3.让我们走近郑成功,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抓住什么来写郑成功的?(战前准备充分或对战斗充满必胜的信心)

  4.文中的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郑成功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划出来读一读。

  交流:(1)纪律严明、军容整肃让郑成功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2)出示“郑成功在一群……战旗招展”

  (抓住“风帆蔽空、战旗招展”问学生:读到这两个词语,你能想象一下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抓住“绵延”问学生有什么体会)

  交流后读。从你们的朗读之中老师确实感受到郑成功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5. 同学们,郑成功战前准备充分,郑军官兵士气高涨,充满必胜的信心,要与荷兰侵略者决一死战。一场恶战在所难免,老师想请大家根据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把郑军与荷兰侵略者的战斗场面读一读。

  (思考:

  1.这段对战斗场面的描写,为了表现郑军官兵的英勇,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边读边试着用不同的线条划一划。

  2.在这些战斗场景中你觉得哪一个场景最精彩,为什么?)

  自由读后交流。

  我们首先来交流一下这段话中哪些句子直接表现了郑军官兵的英勇?谁来读一读?

  A.第一句教师点拨:冒着炮火、驾着舰船、团团围住敌人,多么英勇的郑军官兵!

  B.第二句读到这个场面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生:高兴、痛快。师:是呀,炮弹击中敌舰的弹药库,真是大快人心。

  C.第三句敌人再也没法逃脱了。

  那么又有哪些内容从侧面衬托了郑军官兵的英勇呢?

  交流:A.“负隅顽抗”是什么意思?“隅”本指角落,在这句话中隅指的是什么?

  敌人企图…………负隅顽抗,他们的阴谋会得逞吗?

  像“负隅顽抗”这样的含有批评、贬斥之意的词语我们称它为贬义词。

  B.“惊恐万状”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敌人会有怎样的丑态?

  这是描写敌人丑态的内容,和表现郑军官兵的英勇有关系吗?

  敌人的恐惧、无能更加衬托出郑军官兵的英勇。

  那么在这些战斗场景中你觉得哪一个场景最精彩,为什么?

  (出示打中弹药库段落,讨论:郑军官兵英勇战斗的场景应该很多很多,那么文中为什么要抓住这样一个场景来写呢?)

  6.齐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读,感受一下郑军的英勇善战。

郑成功说课稿一等奖第 2 篇

前一段时间,参加了学校“新课标下语文读写结合”教师比武课活动。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我自信地走进课堂,教学环节一个接一个地展开……下课了,当再次捧起《语文课程标准》认认真真地读,认认真真地反思,总感到我这堂“顺顺当当”的课竟有那么多不足。

下面是我教学中几个不足之处的情景回放。

①课前,我仔细地计算每个教学环节甚至每句话所用的时间,把40分钟细细地分配好,记在教案右侧。

②课上,我似声情并茂地说着“过渡语”(课前精心设计,练习了许多遍),学生专注地看着我,眉眼间却没有我期待的感动与共鸣。

③拓展延伸阶段,学生纷纷拿出我事先准备的训练纸,几乎千篇一律地“读写结合”。

反思自己的不足,我感受到要赶上新课程改革的快车,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重新认识“教”与“学”的本质及其关系。

一、教学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情景①在传统教学中司空见惯,面对新课改精神,这样的“认真”行为显得那么可笑,那么机械。

布卢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的确,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并非生产过程,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的时间,怎么可能精确到用多少分钟来划分呢。传统教学中,我们总试图使自己的预测和课堂上出现的状况完全吻合,这太缺乏创造*了。

新课程指出,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创造的极其复杂的产物。它不只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更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实实在在的体验、认识、感悟、思考……教学中后者不断补充、变革着前者,教学过程也因此成为一种持续生成、转化、建构、提升的动态生长的过程。可见,成功的教学并不只是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或完成几项预定任务,它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二、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提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jiao往的“教学”是假教学。

回放情景②中,教师的“*”与学生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是“双边活动”,它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召,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再动情的演说,也只能是教师授业技巧的表演。学习了新课程的理念我体会到,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做为“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间的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的对话。在交往互动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

三、学习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

情景③拓展延伸环节,我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迁移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又担心学生不能理解资料,于是讲得机械,标出重点词句发给学生。学生写时只需按条条杠杠标填进去即可。学了新理念,我认识到这样做根本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不仅剥夺了学生动手查资料的权利、连学生的理解过程也包办代替了。我这种“过度保护”心理,究其根源是未能认清学习过程的本质——学习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教学应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机械地认识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的彰显与主体*的弘扬”;对师生共同活动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教师还必须认识到,要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必定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甚至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郑成功说课稿一等奖第 3 篇

  教材分析

  《郑成功》这篇课文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这单元里主要是学习英雄人的事迹,感受他们爱祖国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这篇课文脉络清晰、简单明了,体会人物的形象。

  学情分析

  这个班共有学生20名,由于从一年级一直带上来,平时抓得紧,学生基础比较好。到了高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多读感悟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进行这方面地训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八个生字,会认读四个认读字,理解词语,会说说一些词语的感情色彩。

  2、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单地复述课文。

  3、学习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4、能仿写第五自然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的经过。

  3、仿写第五自然段。

  教学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扫除障碍、自学生字词

  四、学习课文内容

  五、学习复述课文

  六、总结全文

  1、谈话导入。

  2、揭题。

  3、人物简介。

  1、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

  2、理清课文思路。

  巡视、个别指导

  1、学习课文最后一段,了。解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分别找出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段落。并分段写写段意。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郑成功的爱国情感。

  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列提纲(图文结合)。

  引导学生谈谈学到了哪些知识。

  看图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质疑

  1、自由质疑

  2、朗读课文,谈谈对课文的了解。

  自学生字和词语,可以独自学,也可以分小组学、交流。

  1、朗读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感情。

  2、了解事情的经过。

  3、学习第五段的学法,小练笔。

  讨论并列出提纲进行练习复述。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内容。

  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想学习的冲。

  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概的了解。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词语感情色彩。

  以读感悟,学习课文内容及写法。

  学会复述故事梗概。

  学会概括。

  板书设计

  准备充分。

  收复台湾充满信心。

  英勇善战。

  郑成功民族英雄。

  大力发展生产(纪念)。

  建设台湾。

  兴办学校。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让学生多读感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段和重点,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多读并交流,感悟并体会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气节。

  2、抓住重点语段,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的形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3、通过朗读及复述课文,让学生深切的体会郑成功的英勇顽强和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4、不足之处,在学习并体会词语感情色彩方面过于赶,没能让学生细细体会。

  在仿写训练时,应该让学生在理清结构和写法上弄清之后,再进行构思与写作。

郑成功说课稿一等奖第 4 篇

近日听了一节苏教版《郑成功》的课堂教学,该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做法笔者不敢苟同,现结合该课的教学片断发表一下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师:郑成功眺望大海时和士兵说了些什么?生:……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自古以来就是*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

师:这句话该怎么读?哪些词语要重读?

生:“慷慨激昂、决不、一定要”这几个词语要重读。

师:说得很好,谁来读一下?(一生朗读,语气较平淡。)师:大家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1:他重读的力度不够。

生2:语调应该再高一点,语速要慢一点。师:大家说得很好,谁再来读一下?(另一生朗读,读得绘声绘*。)

师:请大家学着xxx的样子把这句话读一下。以上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1、重结果呈现,轻过程指导。“感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有感情”就是让学生产生这种“强烈的心理反应”,因为学生在接触语言材料之前,是一个游离于课文所描绘的那种情境之外的阅读客体,其内心是比较“平静”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历经一个产生“感情”的过程,要引导学生“有感情”而“朗读”,而不是“读出感情”。

2、重技能训练,轻情感体验。重读、停顿、语调、语气、语速等朗读技巧是“有感情朗读”的保*,而这些技巧是在朗读者对语言材料充分理解、感悟、直至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已有语感经验而自觉表露出来的,如果教师抛弃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是在朗读的外在表现形式——朗读技巧上作文章,虽然学生读得绘声绘*,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和一台朗读机器有何区别?

3、重整齐划一,轻独特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感情朗读”是一种个*化形为,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朗读水平等因素的千差万别,因此,有感情朗读的处理形式也就各具特*,如果教师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都“学着xxx的样子朗读”,那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一口号又该如何落实?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略陈浅见。

一、指导学生“入情入境”。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时,就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挚友分别时的情景,谈谈自己当时的感受,然后让学生扮演李白和孟浩然进行朗读,结果学生读得淋漓尽致。

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朗读。

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以自己的“标准*”去套学生,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地朗读,如对于教材可增可删可改,朗读的形式不拘一格,如朗读、诵读、表演读等。附:苏教版第十一册《螳螂捕蝉》教学片断。(第一自然段)师: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那么大臣是怎样劝阻吴王的?现在老师就是吴王,你们就是大臣们,下面哪位“大臣”前来进谏?

生1:大王,从我国的实力来看,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但是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请大王三思。

生2:大王,请您考虑周全,不能顾此失彼啊!……师:固执的吴王,哪里听得进大臣们的劝阻呀。如果你是吴王,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有什么动作,说些什么?

生1:(把桌子一拍)反了反了,你们还把我这个国王放在眼里吗?谁再来劝阻我,我就处死谁!

生2:吾意已定,再敢进谏者,杀无赦!退堂!(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自己当成大臣和吴王,去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握人物的*格特点。)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可以表演读,也可以比赛读,选择自己喜爱的朗读形式进行朗读。(开放式的朗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读得积极投入。)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