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08
这是变形记说课稿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基本信息
课名:梯形变形记
教师姓名:周晓丹
学科(版本):数学
年级:中班
二、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梯形的形态结构特征,知道生活中许多事物的形状是梯形的。
2.能通过联系实际、观察比较和与白板互动,掌握梯形的形态结构特征。
3.喜欢动手动脑探索梯形的形态结构特征,并乐在其中。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三、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为中班的孩子,年龄在4-5岁,他们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他们知识储备量也较多,这些孩子均对梯形有初步的认知,但是对梯形的形态结构特征了解不够透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将梯形与其他图形混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4-5岁幼儿能感知和发现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进行分类。他们在指导下能感知和体会有些事物可以用形状来描述,并拼搭出该物体的造型。”结合指南与班级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我设计了此次数学活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梯形的形态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梯形的形态结构特征。
解决措施:能通过联系实际、观察比较、实践操作和与白板互动,真正掌握梯形的形态结构特征,并能与生活实际中的物体相联系,由此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1.情境展开,导入活动。 初步感知梯形的形态结构特征。
教师导语:小猴子在森林里用各种各样的图形搭了座小房子,请你看一看、说一说,它用什么图形搭了了房子的什么部分? 幼儿根据白板画面上的房子图片辨识房子的各个部分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教师导语:最后一步是盖房顶,看一看,它用了什么图形?为什么这个图形叫做梯形呢?
师幼共同小结:这个像滑滑梯一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梯形。 幼儿辨识房顶形状,联系实际,猜测此图形命名为“梯形”的原因。
幼儿通过联系实际、观看对比图片,初步感知梯形的形态结构特征。
2.操作练习、观察比较。 巩固对梯形的形态结构特征的认知。
(1)实践操作记录。 回忆梯形的形态结构特征并进行判断。 教师导语:桌子上有好几张调查表,表格的内容是“什么是梯形”。
教师导语:请你看一看,每个格子里的图形是不是梯形?看过之后请你写一写,在它对应的格子里,如果是梯形,我们就画“√”,不是梯形,就画“×”。
幼儿依序观察白板画面呈现的部分,逐步认识调查表的内容以及记录的方法。
幼儿自由操作、观察比较图形,并进行判断和记录。
(2)验证记录单。
掌握梯形的形态结构特征。 教师邀请幼儿与白板课件进行互动操作,师幼共同集体验证。
教师导语:小朋友对这两个图形产生了困惑,他觉得这个图形也很像滑滑梯,也是梯形。那梯形除了像滑滑梯,还有什么特点?
教师导语:我们来看一看,梯形有几条边?对着的两条边是平平的还是斜斜的?
师幼共同小结:梯形有四条边,相对的两条边平平的,一条短短的一条长长的。 幼儿与白板课件进行互动操作,师幼共同集体验证,幼儿自己个别验证。
幼儿在教师的指引下,从几何图形的边的数量和形态,掌握梯形形态结构特征。
(3)观察比较梯形的不同姿态。 加深对梯形形态结构特征的认识。
教师导语:其实梯形特别调皮,它经常会变换样子。
教师示范梯形的变化。
教师导语:谁来让梯形变一变?它还可以怎么变?
教师导语:这些图形都是梯形吗?
师幼共同小结:梯形不管怎么变化都是梯形,只要它有四条边,相对的两条边平平的,一条长一条短。
幼儿观察梯形的变化。
幼儿和白板进行互动操作,展示梯形的变化。
幼儿通过观察梯形的变化,复习梯形的形态结构特征,加深对梯形形态结构特征的认识。
3.联系实际,动手操作。 体验梯形变化的乐趣。
教师导语:桌上有各种各样的图形,特别是变身之后的梯形,请你用梯形和其他图形组合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好吗?
幼儿自主操作,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运用多种梯形组合拼搭,或是运用梯形拼出多个作品。
拼搭好的幼儿欣赏、交流自己与同伴的作品。
4.作品展示,活动延伸。 知道生活中许多事物的形状是梯形的。
教师导语:这里也有一些小朋友做的图形,梯形都藏在了里面,你找到它了吗?
教师导语: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也能看到梯形。
教师导语:我们幼儿园和班级中也有许多梯形的东西藏在里面,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好吗?
师幼共同观看梯形拼搭的造型。
师幼共同观察生活中常见事物,并用语言表述其形状为梯形的部分。
活动反思:
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这节课我设计了认识图形、区分图形、给图形涂颜色和剪图形、游戏、活动延伸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强化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
【活动目标】
1、尝试利用纸的折叠变化创作不同的“拉拉”小人,感受人物比例变化带来的夸张效果。
2、乐意体验在折痕内画画的乐趣。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范例2张、人手白粉蓝各色纸3张、勾线笔人手一支、展示板。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理解“顶天立地”
1、师:小朋友喜欢画画吗?你最喜欢画什么?
2、师:今天老师让小朋友们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孩子,他叫“拉拉”。拉拉最喜欢用头顶着天,脚踩着地,因为他很想快快长大。
3、出示范画,观察范例。
师:给小朋友一点时间,观察一下拉拉的模样和大小,你要是观察好了就请举手。
师:现在请小朋友在箩筐里拿一张白色的纸,(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一支记号笔,把“拉拉”画在白纸上,记住,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哦。
4、幼儿作画,观察是否符合要求。
师:检查一下你画得是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拉拉”?
二、在教师折过的纸上画“拉拉”,发现画面造型与纸张折叠的关系
1、出示粉色纸,请幼儿说说,跟刚才的那张纸有什么区别?
2、请幼儿选择粉色纸,在有折痕的纸上画“拉拉”。
教师提出要求
●不能打开有折痕的纸
●画面饱满,“顶天立地”
3、展示部分幼儿的作品
●师:你发现了什么?拉拉的哪个部位断开了?为什么会断开?
●想一想,断开的地方为何不一样?他们断开的地方都是画在哪里的?(答:折痕上的)
●有什么办法能把断开的部位链接起来?这一次你又发现了什么?
4、引导幼儿打开自己的作品,连接断开部分,感受变形乐趣。
小结:画在折线上的部位在打开后都会变长,(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所以如果想要把拉拉的哪个部位变长,就要把那个部位画在折线上。
三、第三次的尝试自己折纸后作画
1、师:如果让你再变一次,你会让拉拉的哪个部位变?
2、教师交代要求
●取蓝色纸每人一张
●自己根据想要变形的部位进行折纸
●打开连接后,能在折痕部位内添加有趣的画面效果。
3、幼儿组内相互交流,发现。
4、出示几张幼儿作品,进行赏析,从部位变化、变形效果、添加画面入手。
5、全体幼儿相互欣赏同伴的作品后,最后一张作品进行展示。
活动延伸:
1、出示一张横折2次的“拉拉”,让幼儿猜这一次“拉拉”的哪些部位会变?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自我感觉幼儿对此活动非常得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这是非常开心的,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 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各种体验,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在操作探索中发现颜色变化的神秘,感受颜色变化的乐趣,从而完成预设目标的要求。
一、激趣导入(落实目标1)
1.变形记(板书),看到这个题目,你们首先会想到什么?
(学生发挥想象来说)。
2.我脑海里首先出现了卡夫卡《变形记》这本书。哪位同学看过给大家简单讲一讲。
(推销员格里高尔某天早上醒来后变成了甲虫,全家人都将格里高尔视为累赘。在无声无息中死去。)
3.虽然这个故事结局悲凉,但卡夫卡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笔调,用象征、细节描写(语言、外貌等)等手法进行艺术再造。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机会,把自己变成另外一种事物,有一段 “传奇经历”。然后把这份“传奇经历”写下来,也是挺有意义的一件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想象的国王,书写自己精彩的传奇故事吧!
二、思路点拨,明确变形后的变化
1.学生阅读材料,发现变形后吸引你的地方
a.如果你变成一只蚂蚁,可以在笔杆上散步,可以在书桌上探险。可能会结交几位蚂蚁朋友,可能会跟着那只小昆虫去探索一个全新的世界。
b.如果你变成一盏路灯,你将无法移动,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从你面前走过,你会看到很多发生在路上的故事。
(预设:.变形后具有新身份的特点,如:路灯不能移动,区看到了很多发生在路上的故事
.变形后可以拥有很多生活中向往但难以实现的经历
.变形后世界随之发生变化。)
2.引导学生对材料中的省略号进行想象补白,师生评议,挑选出有意思的境界,梳理出写作思路。(递进式、并列式)
3. 那就让我们展开想象,四人小组讨论:你想变成什么?为什么想变成它?(完成学习单)
全班交流
三、分析题意,明确写作要点(落实目标2)
1.默读习作内容,总结出习作要求,完成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自己圈画总结,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习作要求梳理:a.想象作文,主人公是“我”。 写自己“变形”的经历,要有真情深感。B.可以从所给的题目中选择一个,也可以自己另拟一个。C.想象要新奇有趣,并且要将重点部分写详细。D.修改习作。)
三、范文引路,学习怎样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1..明确了写作内容,下一步就要开始写了。如何才能把故事编得吸引人呢?让我们从例文中受受启发吧!(落实目标3)
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
嗨,你好!我是蚯蚓爬爬,我的家在南山脚下,今年
我一岁了,别看我年龄小,在蚯蚓王国中,我已经是一条 最后一句话设置悬念。
成年蚯蚓了。昨天,我去山坡上看望奶奶,发生了很多
惊险的事情。怎么回事呢?让我来告诉你吧。
昨天早上,太阳爬上东山顶的时候,我就带着新鲜
的苹果皮出发了。我先要穿过一块草地,这片草地非常
茂盛。在我看来,它就像一座大森林一样。我往前爬着,
这时,天空渐渐暗下来,乌云像一片黑色的幕布被人从
东边向西边拉过去,一阵阵大风—不对,应该是飓风, 第一次奇遇,遇飓风暴雨,被
猛地吹来。大雨倾盆,我被“洪水”冲出很远,不过值得 小乌龟所救
庆幸的是,我被冲出去的方向正是我要前进的方向。这
时,前面出现了一条水沟,我被卷了进去,不好!我呛了
口水,急得大喊:“救命!”惊慌之中,我从水中晕头晕脑地
露了出来,刚好出现在一座“小岛”上。还没醒过神儿
来,“你好啊,爬爬,大雨天的,你出来干什么?”一个声音
传过来。啊,原来我凑巧趴在小乌龟高高的背上。“高
高,谢谢你救了我,”我说,“我要去奶奶家。”
高高将我送上岸。天刚好也变晴了,我便继续往前
爬去。爬着爬着,我看到前面的小山坡上发生了塌方,
路被泥土盖住了,我迷失了方向,怎么办呢?我正愁得 第二次奇遇找不到路,得到
满头大汗,蝴蝶梅梅扇动着漂亮的花翅膀飞来了。她边 蝴蝶梅梅的帮助。
用花翅膀给我扇凉风边问道:“爬爬,你怎么啦?为什么
急成这样?”我把自己要去奶奶家但是找不到路的事
告诉了她。梅梅说:“我在空中飞,你跟着我,我给你指
路。”就这样,我跟着梅梅往前爬着。
这时,一处悬崖挡住了我的去路,我试着往上爬,但
是刚爬到一半的位置,我就掉了下去。“爬爬,别着急,
我去叫小白兔来帮你。”梅梅对我说。没过多久,小白兔 第三次奇遇,爬不上悬崖,得到
跳跳来了,他让我爬到他的腿上盘住,然后他飞快地跑 小白兔的帮助。
到了山坡上,我耳边的风呼呼的,就像坐飞机一样来到
了山坡上。从山坡上望下去,就看到奶奶的家啦。
这一天,真是有惊无险呀!我是一条多么幸福的小 结尾点明“幸福”
蚯蚓呀,因为我身边有这么多好朋友愿意帮助我。
2.学生默读例文,总结方法。(完成学习单)
全班交流
(交流总结: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结尾点明主题,中心明确。运用细节描写,将重点部分写详细。注意语言要符合这个事物的特点和特定的情节。)
3.对照我们习得的方法,请大家完成自己习作的认知路线图/习作提纲。
(提示:如谈谈自己习作的叙事线索,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贯穿全文、衔接过渡,怎样开头、结尾等,从而让其他同学得到启示借鉴。)
四、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第二课时
一、完成习作,自我评价。
1.出示自评标准,自评等级。
(1)自评(一颗星) 语句通顺,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敢于大胆想象。
(2)自评(两颗星) 语句通顺、生动;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重点内容写详细。
2.师补充要求: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习作吧,并把自评的结果写在题目的左边。 3.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两颗星?谁愿意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习作?还要接受同学们的评价呢!
二、交换习作,相互评改、赏析(落实目标4)
1.四人一组,相互交换习作、评改。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要求:
(1)想象是否具体生动,合情合理。
(2)圈出错别字,标出不通顺不恰当的词句。
(3) 勾画出好词好句,评出组内有特色的文章或段落。
2.小组按要求评改赏析习作,教师巡视。
如果你们小组有什么拿不准的地方,老师可以帮帮你们。
3.四人小组汇报评改情况:请2—3小组到前面来。(师相机引导学生评价并修改。)
三、及时鼓励,完善习作
1.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听了小组成员的意见和刚才同学间的汇报,想不想再修改一下自己的习作?好,那就让我们现在行动,在原文上改吧。
2.自主习作交流会:修改之后,可以去给你的好朋友或现场的老师读读你修改过后的习作,讲讲你变成另外的东西以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听听他们有什么感受和好的建议吧! 小结语:今天,我们用手中的这支笔,给想象插上了翅膀了,开心吗?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回家将自己的作文读给家长听,还可根据他们的建议修改。
第三课时
回顾习作内容及要求
总体要求:展开想象,写自己“变形”的经历
具体要求:1.第一人称叙述,有真情实感2.想象新奇有趣,情节吸引人3.运用各种描写,重点部分详细4.根据他人建议修改习作
朗读优秀习作
学生欣赏并交流
(文章好在哪里?那些地方使你印象深刻?)
2.找出习作的精彩之处,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具体的,表达真情实感的?
3.再读文章,哪里不够好,提出修改建议。
三、小结:
本次习作,是想象作文。大家展开合理想象,将自己的变形经历有趣地写了出来,并进一步学习了想象作文的写作方法,文中大家运用各种修辞及描写手法将文章写具体写生动。但文章也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再次修改文章,精益求精。
板书:
变形记
主人公 “我”
出乎意料
对话推进
【活动目标】
1、能初步了解人消化食物的过程。
2、认识身体主要的消化器官及基本功能。
3、引导孩子乐于接受治疗。鼓励、培养小朋友不怕打针的勇敢精神。
4、知道检查身体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小嘎啦变形记》故事挂图,录音。
2、可拼拆的'人体内脏模型、每人一颗五香豆。
【活动过程】
1、尝一尝。
——幼儿每人一颗五香豆,一边吃一边思考:五香豆吃到我们肚子去后会变成什么?
2、说一说。
——请幼儿互相大胆交流自己的猜想。
3、听一听。
——教师出示挂图,有表情的讲述故事。
引导幼儿思考:豆豆最后变成什么?它是怎样一步步变成粪便的?
——欣赏录音故事,加深对食物消化过程的了解。
4、想一想。
——教师根据故事情节演示人体内脏模型。
——请幼儿边听,边看,边触摸自己消化器官所在的身体部位,加深了解。
——引导幼儿互相交流,体验发现的乐趣。
附故事:“小嘎啦”变形记
“小嘎啦”是一颗可爱的小豆豆,这会儿被送到了嘴巴里。
只见两排雪白的牙齿向自己压下来,“小嘎啦”一下子被咬成了两半。牙齿还在不停地嚼呀嚼,眼看着自己越变越小,“小嘎啦”急得直向牙齿叫:“你可别再动了,我被你嚼得不成样子了。”牙齿慢吞吞地说:“把你磨细了,才好————”
牙齿话还没说完,“小嘎啦”只觉得咕咚一下,自己走过了一条直直的管道,来到了一个黑暗的大房子里。这房子会不停地动,“小嘎啦”和它的朋友在房子里转来转去觉得挺舒服,不一会儿睡着了。
一觉醒来,“小嘎啦”发现自己变得粘乎乎的,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这是什么豆腐?好像是个迷宫,会不停地动,四面还有许多细细的毛。”“小嘎啦”正在担心自己会不会迷路,突然发现自己身上不少粘乎乎的东西被细细的毛“吃”进去。还好,“小嘎啦”没有全部被吃光,剩下一点“渣渣”。
他急忙向前跑,不久看到了一个宽敞的通道,“咦,前面有点亮光,一定是个门。”真的,前面是一个门口,通向门口还有个滑梯。“小嘎啦”高兴地沿着滑梯哧溜一下滑出了门口,睁开眼睛一看:“天哪,我变成了什么呀?”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