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9
这是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驱遣我们的想象》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中学生和一般的年轻人,侧重介绍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多方面的价值。本课教学时数一课时,现将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 教学设计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分六个环节进行,似乎每一步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唯一感觉不足的地方应该是课堂导入不够新颖,如果有些新鲜的图片、有趣的视频让孩子们感觉一下子就走进想象的空间,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置身于欣赏艺术作品的境地就更好了。
二 教学过程的反思
1. 课堂教学中,我感觉孩子们读得时间不够充足,如果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还能有时间细读课文5——8段,深刻认识读者、作者和文字的关系,读者通过读文字、想象画面、感受意境才能真正接触到作者的所见所感,而这就是赏析文艺作品的本质。
2.对于课文分析的两个实例王维的《使至塞上》和高尔基的《海燕》都是之前教材中学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作者的分析重温一下这两篇课文,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由于孩子们没有充分读课文,谈起感受来没有我预想当中那么深刻。
三 存在问题的反思
在理清文章论证思路这个环节中,我应该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然得出结论,基础差点的孩子可能还真没有理清论证思路。孩子们不能充分读课文也是导致这个结果的重要原因。
四 改进措施反思
如果有充足的教学时间,我愿意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读文字,理思路,赏语言,学方法。
经过这堂课的教学反思,我理解了充分读课文的重要性,在以后得教学中,真正做到以读促教。
“驱遣我们的想象” 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关照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具体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
对于文本,作者与读者有什么异同呢?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作者的努力即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自然是从符号到旨趣。”二者都同样离不开想象思维。
阅读,为什么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呢?从理解文本意义上说,“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筴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而“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叶圣陶语)
从审美鉴赏角度说,“驱遣我们的想象”是因为“想象是鉴赏的重要条件,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的。”(叶圣陶语)怎样引导学生“驱遣我们的想象”?
比如学习《黄河象》,有一段关于老象死因的精彩“想象”:
师: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失足落水的原因合理吗?为什么?
生:合理。因为那时气候炎热,老象疲劳干渴,就去河边喝水,不慎落水而死。从老象化石的体态及挖掘地的地貌特征,科学家推想当时“太阳灸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羚羊和驼鸟走来走去”,“几棵栎树呆立不动”,这些自然环境都很合理。
师:你的理解很正确。
生:老象失足落水的原因不一定是喝水。
师:噢,那是什么?
生:老象可能碰上了凶猛的恐龙,它慌不择路地逃命,不幸陷进了淤泥里。
生:你的想象真大胆,掌声鼓励!
生:老象失足落水还有别的原因。
师:请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生:这是一头生了重病的老象,它不得不离开群体,生病的动物都是这样的。它独自来到河边想找水喝,由于老眼昏花,不慎踏进淤泥里,想拔腿又没力气,被淤泥吞没了。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鼓掌欢迎!请同学们根据大象化石出土的情境展开想象翅膀大胆合理地想象吧!
学生品文“探意”,从感悟内容与体验情感开始,经历了书本语言向自我语言的转换过程,建立了语言与事物之间的思维逻辑联系;在探究性阅读中,假想老象失足落水的原因,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和不平衡,产生出创新意识,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中的核心概念,梳理其中的关系,理解文章主要观点。
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尝试进行鉴赏实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都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春》,回想一下,你是如何赏析“朗润”这个词语的?
屏显: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小结:“朗润”本意是明朗滋润,这里用“朗润”一词,让人似乎看到冬去春来山色逐渐明亮的画面,春天生机勃勃之感油然而生。当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需要理解字面意思,还要借助想象进入作品,去体会作品的意境。
二、温故知新
1.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说说作者在说理时,一般会有哪几种顺序?
明确:一般是逻辑顺序,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在结构上,一般是“总一分总”的形式。
2.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说说作者在说理时,一般会有哪几种说理方法?
明确: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三、自主阅读
组织学生进行课文自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领,来提升自读学习的效率。
1.速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速读时要求如下:
(1)本课约2400字,按照每分钟阅读不少于400字的要求,力求在6分钟左右读完。(2)自读过程中,寻找并勾画出各段中包含作者观点的关键性词句。
2.精读课文,明确作者观点。在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驱遣我们的想象”?文章围绕“想象”还提到了哪些核心概念?
(2)叶圣陶先生是怎样阐述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联的?
(3)本文列举了两个实例,读者是怎样获得审美体验的?
3.研讨交流。
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并推举代表进行汇报。
教师小结:
叶圣陶先生认为,之所以要“驱遣我们的想象”,是因为我们鉴赏文艺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围绕“想象”,文章还提到了文艺和文字,作者和读者这些核心概念。对于文艺和文字,作者具体介绍了文艺的产生和发展、文字的桥梁作用,文艺先于文字,文字创作出来后,文艺便是文字的集合体等内容。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者是通过想象安排文字,表达所见所感,而读者也是需要借助想象来鉴赏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在本文的两个例子中,无论经历或性格差异读者都需要通过驱遣想象,来接触作者的意境,获得审美体验。
四、品读领悟
叶圣陶先生认为,想象在文艺鉴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通过文字进行想象呢?我们再细细地品读文中的两个实例。
1.阅读第8自然段节选,思考以下问题。
屏显:
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1)叶圣陶先生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2)他是如何引导我们进行想象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
从这两句诗中,叶圣陶先生感受到了北方的旷远荒凉和静寂。他是通过想象,将这十个字构成一幅图画,尤其是抓住了“直”“圆”这两个画面感十足的字,进行精细地鉴赏,从而体会到王维诗中的意境。
2.阅读第12、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本例和前一个例子相比有什么不同?
(2)叶圣陶先生是如何引导我们进行想象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
《海燕》这个例子相比于王维的诗句,不仅内容更多,而且其中的形象具有象征性,并有明显的对比特点。它不是一幅画面,而是动态的情景叶圣陶先生是引领我们“生出一对翅膀”,跟着海燕经历暴风雨,并通过各种形象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了海燕不避“生活的战斗”,“享受生活的战斗的快乐”。
3.教师小结。借助想象,读者可以通过文字与作者会面,叶圣陶先生提示我们可以通过将文字构成图画,在场景中想象遨游的方法,去感受作品的意境。当然,叶圣陶先生也提出,并不是所有文艺作品都要看作一幅图画,还可以有其他途径,例如“要认真阅读”“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等,这些都在叶老的《艺作品的鉴赏》中,课后不妨找来阅读。
五、鉴赏实践
课堂训练:
驱造想象,为诗句写一段鉴赏文字
屏显: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学生可研讨交流,通过阅读诗句,展开想象,完成鉴赏。师生共同点评。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一、知识梳理
走进作者
作者
叶圣陶
原名
叶绍钧
字号
秉臣、圣陶
籍贯
江苏苏州人
评价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代表作
《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
二、字词积累
1、重点字
歌谣(yáo )&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