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寒风吹彻一等奖教学设计

日期:2022-04-24

这是寒风吹彻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寒风吹彻一等奖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1 篇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

  2、品味文章质朴而隽永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著名作家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说:“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今天我们学习青年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看看作家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寒风吹彻”的。

  二、作者简介

  (一)走进刘亮程

  刘亮程,1962年出生,新疆沙湾县人。他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虚土》《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一片叶子下生活》等。

  《一个人的村庄》首版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三、文本讲解

  (一)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问题:1、这篇散文写“我”在一天下午围抱着火炉,烤几块馍馍,就一小碟咸菜,在大雪纷飞中散漫的回忆着过去的哪些人和事?在文中找出相关的描写并简要概括。

  (1)“我”在成长历程中被寒风吹彻。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禾。

  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

  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2)“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风吹彻。

  一个寒冷的早晨,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我给他倒了一杯热茶;第二天下午,他彻底地冻僵了。

  “姑妈”在等待春天中被寒风吹彻。

  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多少年过去了,姑妈那句话中的“天”一直没有热。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

  (3)“母亲”在年迈衰老中被寒风吹彻。

  母亲拉扯大她的七个儿女。她老了。母亲斑日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

  爷爷、奶奶辈寒风吹彻。

  我想起爷爷奶奶也是分别死在几年前的冬天。

  (二)如何理解“寒风”在文中的内涵?(概括)

  明确:既实指北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存状况,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也有生活的冷漠和困苦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生命悲歌的一种心境。

  (三)如何理解“吹彻”的含义?

  ①时间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风吹彻,作者说他过去被寒风吹彻,现在被寒风吹彻,预示自己和其他人的余下的岁月也将被寒风吹彻。

  ②空间上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被寒风吹遍,我们无法逃避。

  ③深度上寒风吹得人“痛彻骨髓”,逼向生命的极致即死亡。

  ④广度上,寒风几乎吹彻所有的处境窘困的人。吹彻不只是指肉体的,更是指精神的。

  (四)再读课文,用心感受作者的人生的体验

  明确:在“我”和其他人遭遇寒风吹彻之际,作者有哪些独特的人生体验?找出文中相关的描写,谈谈你的'理解。

  1.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无论我残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酷寒总是如期而至,无法拒绝;在生活极其贫困时,遭受寒冷的侵害是必然的。

  2.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生命的衰老是人生的冬天,让人畏惧;人总要面临衰老、死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人是无力回天的。

  3.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

  恶劣的生存条件及由此导致的不可避免的人情淡漠,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每个人的生存都异常艰难,自顾尚不暇,助人更无力;无论是陌生人还是自己的亲人,同情心和微小的帮助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每个人只能独自面对、承受自己的苦难。

  4.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

  提示:寒冷与贫穷的可怕,不只是让人们的生存陷入困境、濒临绝境;更在于它让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退缩到尽头,在物质条件极为贫乏之际,即使是父与子之间的亲情也荡然无存。

  5.她说:“你姑妈死掉了。”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提示:人们在存在状态极差的情况下,已经习惯了孤独地生存,也见惯了自己和他人屡屡降临的不幸,心已麻木;眼睁睁着亲人离去也是无可奈何,似乎连痛苦也已经不存在了,真实的表现了困境中饱经沧桑的人们痛苦和无奈的心理。

  (五)小结(刘亮程通过本文想向人们传达什么,这种传达有什么意义。)

  “雪”“冬天”“寒冷”既是对真实情境的描绘,也蕴含了叙述者随着年龄增长而对生命中的冷漠、孤单、衰老等的体验。也可以说,这是一首对于劣境、苦难、无奈、抗争、希望有着独特生命体验的悲歌。

  (六)三读课文,体味语言

  例:1、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个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

  “身上带着许多个冬天的寒冷,”以虚写实,耐人寻味,让人想象到老人艰辛的生存中饱经沧桑、如今身单体弱正被寒冷侵袭的难以支撑的形象;“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运用夸张手法,表现老人身上寒气之重。

  (七)拓展

  阅读刘亮程《城市牛哞》

寒风吹彻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2 篇

一、教学目标《寒风吹彻》教案汇总两篇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

  2、懂得本文在叙述中使用时空交错结构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质朴而隽永的语言特色。

  4、领会人生经历与人生感悟之间的特定关联。

  二、教学重点

  能感受生命本身的严酷与无奈以及抵御寒风吹彻的艰难

  三、教学难点

  时空交错的叙述结构、质朴而意味深长的语言

  四、教学总体设想

  在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类文章中本问可以算是独树一帜的,她质朴的语言,交错的叙述结构,原生态的生命特征以及卑微生活者的无可奈何,特别是那种贯穿全文的透骨寒冷,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尽管第一、第二单元的课文都是对生命的了、生活的理解与感悟,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以感受为主,让学生去感受一种不曾经历的生活与生命的冷峻与严酷,让学生知道在生命的寒风吹彻中唯一的办法是支付温暖并获取温暖。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经过两个单元的学习,读了那么多关于人生关于生活的篇章,现在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对生活、生命的理解?可以是你自己的感悟也可以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总结。

  估计答案:

  小结:

  下面我们来阅读第十一课,来看看作者对生活对生命有是如何理解的。(用十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这篇文章的看法、评价或者感受。)

  (二)学生默读课文

  (三)课文讲解

  1、提问交流:

  估计答案:冷、无奈、缺乏温暖、好像生活没有希望……

  写得有些混乱、有些夹杂不清……

  简要评价:

  2、面对无所不在的寒风(寒冷)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温暖和关爱——作品中的我是否得到了这样的温暖和关爱?“我”能否对抗这样的寒冷?

  似乎不能——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当我在冬天拉着半车柴禾回家是父亲那责备的语气。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可怕的生存状态驱散了人们之间的温暖,甚至是父子之情。这样“我”不仅要面对透骨的严寒还要面对冷漠和孤独的煎熬,正如后文讲到姑妈孤独的生存与孤独的死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此处可适当扩展)

  生命冷峻、沉重甚至残酷

  3、我们常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你认为作者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为什么?

  在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无所不在而且是贯穿一生的寒冷。

  分析引到文章的叙述结构:

  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

  作者以三十岁的“我”展开叙述,叙述自己受到寒风的吹彻,然后回忆十四岁的我在那孤独的旅程中所遭受的痛苦煎熬,那么未来的我呢?作品是如何展示的?

  通过姑妈的经历,可以说姑妈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正如作者在《冯四》中说的那样“一个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来便明明白白摆在村里。当你十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五十岁、七十岁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来;而当你八十岁时,那些四十岁、二十岁、十七岁的人们又演绎着你的全部过去。你不可能活出另一种样子——比他们更好或更差劲。”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受寒风吹彻,无法逃避。

  4、面对寒风吹彻我们能怎么样呢?

  也许我们是生活在大城市的灿烂阳光下,无法体会那遥远地方艰难的生存处境,也很难理解那种弱小而又卑微的个体在残酷的生命历程中不由自主和无可奈何,但我们必须直面这样的凄冷和悲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对生命的感悟也不可能相同,面对这样的困顿与孤独无助,也许我们需要一点温暖,只是,这温暖来自哪里?那就是我们自己!

  5、品味文章的语言(学生自己寻找并品味)

  交流:例:“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

  “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

  ……

  6、总结:主题、结构、语言

  (四)作业:阅读刘亮程作品

  推荐作品:《风把人刮歪》、《对一朵花微笑》、《走向虫子》、《人蓄共居的村庄》、《永远欠一顿饭》

寒风吹彻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3 篇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

  2、 对本文作者的人生体验进行探究升华,理解对苦难的直面认识,其实是一种“向死而生”。

  3、 品味作者的质朴而隽永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对文本中“寒冷”含义的分析

  2、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对本文作者的人生体验进行思考点评

  3、引导学生体悟对苦难的真切认识,其实是一种生命的升华,“寒风吹彻”是为了“春暖花开”

  4、品味鉴赏语言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建国60周年的2009年的这一年里,我们同学们已经走过期望的春天,辛勤的夏天,现在已经进入了收获的秋天,当然,我们还将迎接蛰伏的冬天。那么同学们,你们喜欢冬天吗,你们思考过冬天吗,你们对冬天的感受和老师给你们看的这幅图片和耳朵里所听的音乐一致吗?

  在祖国的西部边陲的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的刘亮程,他对寒冷的冬天曾也过这样一段文字:

  二、阅读——感受

  通过预习感知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并谈谈自己的阅读的初步感受。

  三、阅读——分析

  (1)那乡下嘛,就这样,没什么大事,牲畜、草木天气、一小片阳光、吃、劳动、睡觉。除了这些小事再没啥想头。那个地方,能让人日久天长地想一些小事情,不是事情的事情,一想很长时间,想得没意思了撂掉。实在没啥想头了拾起来再想。一件小事就是这样被想成大事,想成另外一件事。——刘亮程

  (师)那么作者在那样一个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在单调寂寞之中,对我们所常见的“寒冷”有什么自己的.认识呢,他笔下的“寒冷”又有哪些含义呢?

  [注意:此处一定要启发学生结合文中所讲的4个故事来具体分析,而不能架空分析]

  明确:“寒冷”的三重含义(见幻灯片)

  四、阅读——探究

  1、(师)经过同学和老师的合作学习,我们阅读课文具体分析了“寒冷”的含义,虽然我们现在还处于秋天,但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那无处不在的“寒冷”正在包围我们。同时我们对文章的阅读经过分析也遇到了更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就进入“阅读——探究”的学习。

  我们在文章学习的一开始就接触了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注意:1、此处抓住我们必须独自面对人生过程中的挫折失败。2、抓住文本中的“了”分析别人对自己帮助的微弱。】

  2、(师)既然我们都必须独自承受生命的“寒风”、挫折、苦难,并且作者在文章中反复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将被“寒风吹彻”,那么你觉得“本文旨在强调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吗? ”

  【注意:1、人生本来就是苦难与痛苦2、我们要学会自己积极面对3、直面苦难,其实是一种“向死而生”】

  五、阅读——升华

  (师)通过对本文的分析探究,你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什么新的看法与认识了吗?我们该如何面对他人生命中的“寒风”?

  【注意:启发孩子自己面对苦难,并且能够关怀他人。并且坚信“寒风吹彻”后一定是“春暖花开”。】

  作为“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用质朴、散发着泥土气息并精致的语言写出他对生命生活真谛的透彻感悟:当“寒风”----严酷的认识“吹彻”、摇撼着生命的活力时,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份温暖,一点热力即清醒、坚韧、期盼与关爱来暖和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延续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生命的本初意义就是积蓄热力,支付温暖。

  但是一个人进入冬季,进入最后的岁月,在时间面前,所有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失败,不得不面临死亡。这是人类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六、阅读——鉴赏

  (师) 冯牧文学奖评委会对刘亮程的散文有此评价:“他的语言素淡、明澈,充满欣悦感和表达事物的微妙肌理,展现了汉语所独具的纯真与瑰丽。” 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一句进行鉴赏,并交流。

  七、阅读——拓展

  1、课后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史铁生和刘亮程一样,在作品中反映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作品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比较体味二人的不同人生感悟。

  2、语言欣赏拓展:阅读刘亮程的《对一朵花微笑》《狗这一辈子》,深入体味刘的文章的语言质朴而隽永,耐人寻味。

寒风吹彻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4 篇

一、题目

《寒风吹彻》教案

问:文章题目是"寒风吹彻"。"寒风"在文中有何含义?"吹彻"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可进行总结:

板书:

寒自然界:寒冷温

人性:冷漠麻木孤独暖

风人生:贫穷衰老死亡珍

①时间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风吹彻,作者说他过去被寒风吹彻,现在被寒风吹彻,预示自己和其他人的余下的岁月也将被寒风吹彻。②空间上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被寒风吹遍,我们无法逃避。③程度上寒风吹得人"痛彻骨髓",④广度上所有的人被寒风吹彻。这样作者把人生的苦难,生命的悲歌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二、结构

1、今夜的寒风

2、14岁的寒风

3、老人的寒风

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我"、"路人"、"姑妈"、"母亲"分别被寒风吹彻,让人感受了作者独特体验的生命悲歌,你觉得作者是在强调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吗?文中写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看法?

说明:让学生紧扣文本进行分析,让学生看到作者不是仅仅在抒发人生的悲苦之叹,而是处处体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的追寻。不管是围抱火炉取暖,还是给"路人"温暖的帮助;不管是经常看望姑妈,还是暗下决心经常回来看看母亲陪母亲说话都能体现。特别是在第16自然段说:"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

三、主旨

(1)、面对无所不在的寒风(寒冷)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温暖和关爱--作品中的我是否得到了这样的温暖和关爱?"我"能否对抗这样的寒冷?

提示:似乎不能--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当我在冬天拉着半车柴禾回家是父亲那责备的语气。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可怕的生存状态驱散了人们之间的温暖,甚至是父子之情。这样"我"不仅要面对透骨的严寒还要面对冷漠和孤独的煎熬,正如后文讲到姑妈孤独的生存与孤独的死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此处可适当扩展)生命冷峻、沉重甚至残酷

(2)、我们常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你认为作者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为什么?

在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无所不在而且是贯穿一生的寒冷。分析引到文章的叙述结构: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作者以三十岁的"我"展开叙述,叙述自己受到寒风的吹彻,然后回忆十四岁的我在那孤独的旅程中所遭受的痛苦煎熬,那么未来的我呢?作品是如何展示的?

通过姑妈的经历,可以说姑妈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正如作者在《冯四》中说的那样"一个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来便明明白白摆在村里。当你十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五十岁、七十岁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来;而当你八十岁时,那些四十岁、二十岁、十七岁的人们又演绎着你的全部过去。你不可能活出另一种样子--比他们更好或更差劲。"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受寒风吹彻,无法逃避。

三、面对寒风吹彻我们能怎么样呢?

也许我们是生活在大城市的灿烂阳光下,无法体会那遥远地方艰难的生存处境,也很难理解那种弱小而又卑微的个体在残酷的生命历程中不由自主和无可奈何,但我们必须直面这样的凄冷和悲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对生命的感悟也不可能相同,面对这样的困顿与孤独无助,也许我们需要一点温暖,只是,这温暖来自哪里?那就是我们自己!

哲理语句:

1、任何人都走不出生命的冬天,但每个人都可以走出精神的冬天!

2、比贫穷与寒冷更可怕的是自私、孤独与冷漠。

附:板书设计

"我"在成长历程中时间上:人的一生人生磨难

"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风吹彻"空间上:所有地点脆弱无奈

"姑妈"在等待春天中程度上:痛彻骨髓心寒体验

"母亲"在年迈衰老中广度上:所有的人生老规律

四、艺术特色

本文的语言非常丰富,第二课时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品读部分语段,分析作者对冬天、寒风、雪的丰富内涵,提倡学生多元理解。提倡学生质疑,共同研讨议论性的.句子。分析总结本文的前后照应环环相扣的写法。分析拓展,对比分析本专题的其他文章。

一、课文理解:让学生找出文中含义隽永的句子并自己分析交流。

(1)、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线暗淡。

提示:这几句写出了我的生活境况是如此的贫穷与困窘,吃的是几片馍馍,就的是一小碟咸菜,生活用具是小木凳,住的是低矮的土屋。

(2)、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

提示:我已经习惯了自然界的冬天,一年年的来临,我已经习以为常了。我深深地感悟到,不仅自然界有冬季,每到冬季,万物凋零,大地萧杀,一些生命会相继死去;人生中也有生命的冬天,人总是要因疾病或衰老而死亡,我虽人才到中年,可我分明感到生命的冬天已经悄然来临。

(3)、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耽搁一个冬天。

提示:人生总会一些计划做而没有做完,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人生总是会有一些难以弥补的遗憾,令人痛心。

(4)、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提示:指人在中老年时,总要回忆往事,感悟人生哲理,总结一生切肤的经验教训。

(5)、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我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提示: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困难与挫折的力量巨大,总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面对困难与挫折,我已变得成熟,我知道储藏温暖来面对寒风吹彻。

(6)、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得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提示:从我被冻坏一条腿以后,我彻底认识了寒冷的厉害,从而也形成了对困难与挫折的深刻认识,一个人去盲目地对付巨大的困难与挫折,其实是作无谓牺牲。一个人要懂得积蓄自己的力量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对于与自己的终身伴侣更要懂得相濡以沫,要用全部的爱去温暖他人。

(7)、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提示:自然之冬,再严寒,还是可以抗拒的,如多加棉衣保暖,多吃脂类储存能量,多烤火或用气取暖,随着条件的改善,寒冷越来越不可怕了,它是可以对付的。可做为人自身,的确也像大自然一样,存在一个生命之冬,人总要面临衰老、死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人是无力回天的。

(8)、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

提示:寒冷与贫穷可怕,不知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可是,比寒冷贫穷更可怕的是自私与冷漠,人与人之间缺少温情,缺少关怀,缺少鼓励,缺少信任…这是比自然之冬、生命之冬更严酷的精神之冬。父亲因生活所迫,根本不顾我十分年幼,根本不顾天气恶劣,根本不顾我独自一人去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柴禾,不顾我已经冻坏一条腿,还要责备我拉的柴禾太少,不够两天烧火之用。在物质条件极为贫乏之际,即使是父与子之间,温情也荡然无存。

(9)、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

提示:困难与挫折,先是从肉体上对人进行摧残,接着再对人的精神进行摧残,而后直到摧垮一个人的斗志,夺去一个人的生命。

(10)、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提示:在极度贫穷的情况下,我们想帮助他人,可是,因为他人的困难巨大,我们想帮助他人的能力有限,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显得是那样的无奈。

(11)、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

提示:姑妈从内心渴望得到亲人的关怀,希望人与人至少亲人之间能在精神是多一些关怀。

(12)、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提示: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克服困难与挫折,精神永远是第一位,姑妈的失败首先失败在态度上。

(13)、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的来临。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

提示:春天可象征着幸福、人生中的顺境,一种美好的企盼。姑妈和母亲等临近生命的冬天的人一样,虽然,他们眼前没有多少幸福时光,可是,他们却企盼其它的人少一些困难与挫折,多一些顺境和幸福,看到他人幸福,也是最大的幸福。

(14)、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这句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

提示:可是,每年冬天,母亲因为自己要照顾一家老小,要照顾五六个未成年的儿女,虽然我多次提醒母亲去和姑妈聊聊天,母亲还是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姑妈,对于姑妈的死,母亲是不应负责任的。也许母亲多去几次和姑妈聊天,也许姑妈能够度过这个冬天。文章中,反复出现"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这一句,表明作者内心对姑妈的死,内心有些愧疚。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