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审题立意教学设计一等奖高考

日期:2022-04-23

这是审题立意教学设计一等奖高考,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审题立意教学设计一等奖高考

审题立意教学设计一等奖高考第 1 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审题和立意在作文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2.学习并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并熟练运用在写作实践中。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审题”,什么是“立意”,明白审题立意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2.安排学生自读教材第40页提供的讲解材料,提炼说明要点。

  3.教师总结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适时安排练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注重平时的思考和积累,训练学生使用科学辩证的思维方法来审题立意,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克服写作时的畏难情绪,激发写作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审题立意,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

  懂得审题立意的重要性,明白审题要准确到位、立意要深刻新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宋代宫廷举行公务员招考,选拔皇家画师。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为题让考生作画。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有考生画了山林、古寺,金碧辉煌,香烟缭绕。(基本符合题意)有考生画完连绵起伏的群山后,只露出寺庙一角。(符合题意)有考生画了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庙里的半截旗杆,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有新意)这样绘画,抓住了“题眼”,就把“深山藏古寺”中的“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所以,审题、立意需要训练、需要技巧,也需要做到准、深、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审题立意。

  二、文题展示

  1.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方去。”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2.在上面列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3.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600字。

  三、写作指导

  审题就是审清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立意就是确立最主要的思想内容。认真审题,恰当立意,才能确保写作符合要求,不跑题,不偏题;也才能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作文题大多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我留下的回忆》这个题目,“回忆”表明要写的是已经发生过的,甚至是比较久远的事情,横线上不管填写何人、何事、何景、何物,都要符合限制条件。再如《美丽的误会》这个题目,“误会”是生活中常见的插曲,可能引发纠纷,可能造成尴尬,而“美丽”则表明要叙述的这场误会引出的应该是一段美好的故事。

  审题时,还要注意把握题目中的重点,分析探究其中的含义。例如《郊外踏青》这个题目,重心在“踏青”上,它提示我们可以着力渲染郊外的景象,表达游人的心情,也可以叙述踏青途中发生的事,而和踏青无关的事则应少说或不说。如果遇到提供材料的作文,则需要仔细审视材料,对材料内容进行概括分析,推敲材料蕴含的意义,选择其中的某个角度或要点作为写作重点。

  立意有时跟审题同步进行,有时则是在审题之后再立意。无论是什么情形,首先要做到立意正确,思想健康。同时,要学会求新,避免思维定势,人云亦云。深入发掘题目的内涵,变换看问题的角度,甚至从反面立意,都可以使立意新颖。例如,常理说不要班门弄斧,若用“弄斧就要到班门”这样的立意来写作,并展开合理的论述,就能令人耳目一新。

  为了取得好的立意,写作前可以先列出与题目有关的多个主题,分析、比较之后,选择一个既新颖又能够驾驭的主题,再进行构思、写作。

  课本第一题要求阅读材料,在审题的基础上列出写作主题。此时要引导学生关注三个问题:(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故事本来的寓意是什么?(3)除此之外,还可以悟出哪些道理?然后试着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甚至可以从反面立意。最后将自己归纳的主题与同学分享交流。

  课本第二题要求以第一题为基础自拟题目写作。需要提示学生:(1)吸纳其他同学的合理建议,完善自己的立意。(2)选择一个新颖而且自己能够驾驭的主题进行构思,并拟定题目。(3)写作时,要紧扣主题,不要跑题、偏题。

  课本第三题是一篇命题记叙文。需要提示学生:(1)注意审题,看清题目中的限制条件。“记叙性文章”,表明写作时要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2)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探究其中的含义。“山”指什么?“翻过”又意味着什么?放开思路,从多个角度去思考。(3)根据对题目含义的不同理解,拟出多个主题,从中筛选出感受最深且比较新颖的主题,构思成文。

  四、范文评析

  翻过那座山

  他坐在帐篷中,平静地检查着背包,一遍又一遍,他要确保那些必需品都准备好了。他把头探出帐篷,夜幕笼罩下,那个巍峨的黑影,耸立在眼前不远处,静静的……他把头缩回来,钻进睡袋,心里想着:明天我会征服你!

  他坐在书桌前,清点着书包里的东西:“各科教材、工具书、文具……”他确定不会落下什么。看着漆黑的窗外,他怔怔地想:明天就要开学了,我不会让他们失望!他躺在床上睡去……

  就在他上山没多久,天气发生了突变。远处阳光照射下的神圣的雪山,在他看来是如此狂暴,冰冷的雪花夹杂着豆大的雨点,狠狠撞在他的身上,令他举步维艰。

  他没有想到初中生活会是如此紧张。小学六年一直都很优秀的他,一进初中却是如此平凡。责备与压力,重重拍打着他,令他犹如陷入深深的泥潭。

  “豁出去了!”他大吼一声,向着那座在他眼中停留了几个小时之久的顶峰。他抛掉了多余的装备,他大口喘着气,他在冲刺!他不相信此时此刻还有任何东西能阻挡他,他不相信!

  书本就像高耸的山,矗立在课桌上。检验三年努力的那一刻到了。他抛开一切杂念,大吼道:“拼了!”为了亲人们期待的目光,他向着那场最后的考试,向着那个早已定好的目标,冲刺!

  他做到了!他终开登上了这无人涉足的顶峰,他大口大口吸着氧气,望着那些山脚下看来无比巍峨,现在却微不足道的群山,他心满意足……一转身,却发现,遥远的天际,云雾缭绕中,有一座更加高耸的峰影,静立着,绝美的!他欣喜若狂,心中迸出一句宣言:“继续战斗吧!”

  他成功了!他成了全校瞩目的焦点,成了父母的骄傲!但他明白,这一切只是转瞬,一山更比一山高。他不顾人们诧异的目光,朝着天际,大吼:“继续战斗吧!”

  蓝天上,一排大雁排成“人”字形,向着远方坚定地飞过。

  总评:这是一篇充满豪气、个性鲜明的佳作。同样的内容,换一种角度,换一种形式,就能闪耀诱人的光彩。作者将一篇原本普通的记叙文,用两个人物对照着写,不仅创意新颖,而且情感充沛,互相映衬。人物形象简洁到位,人物精神励志感人,不愧是一篇文质兼美、匠心独运的好文章。

  7、我们各种习气中再没有一种象克服骄傲那麽难的了。虽极力藏匿它,克服它,消灭它,但无论如何,它在不知不觉之间,仍旧显露。——富兰克林

  8、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9、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10、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11、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审题立意教学设计一等奖高考第 2 篇

【训练目标】

  1.熟悉各种作文题型,学会如何根据所给的文题审题。

  2.了解立意的三种方法。在准确身体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作文立意。

  3.提高对人生的品位与思考能力。

  【训练重点】

  1.体会隐含在文题字面后的含义。

  2.怎样才使学生把握材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以便确立较为深刻的主题。

  【训练过程方法】

  采用知识导引法、例文思路启迪法开展训练,通过讨论、赏析、练习、模仿、展示、评价、借鉴、修改等途径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

  【话题探讨】

  我们学过《香菱学诗》,其中,黛玉教香菱写诗最关键的是立意。我们拿到一个作文题,首先要审题,即了解题目的要求,领会题意。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思考、精心选择,最终确定文章的主题,这就是立意。审题与立意密不可分,共同组成了作文构思的起始环节。在作文中只有正确理解了题意,并按照题目的要求去构思,才有可能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来。审题正确,是写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审题不准,就会“偏题”“跑题”。

  【知识导引】

  一、文题的分类

  1.命题作文。例:以《记忆》为题。

  2.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是指只给一半题目,另一半由学生自行确定,如《第一次××》、《××赞》等等,要领是先补充完整题目,然后作文。这类作文比命题作文的限制要小得多,题材也就相应地宽得多,其审题立意的要领同命题作文相同。

  3.给材料作文。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与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有着较大的区别,关键在于这里多出了材料,审题立意必须依据所给材料进行。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是中心升华法。运用这种方法审题立意时,不论所给的材料是记叙性的、议论性的、说明性的,还是寓言、漫画等,均应先读懂材料,然后在正确概括材料中心的基础上,再根据材料的中心提炼、升华。如《画蛋》的材料中心是:达•芬奇成长是因为他在教导下打下坚实基础和坚持不懈勤学苦练的结果,为此,就可依据这个中心提炼升华出出高徒、天才出于勤奋、勤奋出成果等方面的立意。

  4.话题作文。跟材料作文相比,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较小,作文偏题的考生减少了许多。但是,难度较小,不等于不需要用心审题了。例: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也许不是人人都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如何选择的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话题必须在这个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二、审题方法

  1.审定体裁。体裁不同,写法各异。审题的第一步要审定这个题目应为哪种体裁。如果把记叙文写成议论文,或者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写得再好,也只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终究不及格。那么,如何从题目中考虑并审定文章的体裁呢?一般来说,题目中有“谈”、“评”、“论”、“议”、“……的看法”、“……的启示”、“从……说起”这一类字眼的,都应写成议论文;题目中有“忆”“记”等字眼的,大多是记叙文;有“颂”、“赞”、“唱”等字眼的,应写成抒情散文。但是,有的题目没有明显的标志。如《立志成才》、《小事不小》、《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等。像这类题目,我们一是依据要求的内容去判定体裁,二是试着加“标志”。例如《立志与成才》、《小事不小》之类题目可加“谈”“说”;《课间十分钟》、《上学路上》之类题目可加“记”“忆”,这类标志加上以后,题目的文体特征就显示出来了。如果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作文时,就不会因体裁不明而“跑题”。

  2.审定范围。在确定文章体裁的同时,要审定要求的写作范围。有时题目对时间、空间、写人、记事,数量、景物,或说明,或抒情等都有明确的范围,弄错或弄不准,都会使作文失分。因此,要反复推敲,确切掌握。例如《暑假生活二三事》,这个题目明确规定了时间:暑假;内容:记事;数量:二三事。至于空间这个题目没有规定,只要是发生暑假生活中的事情,不论在学校、家庭或社会,都可以写。又如《我在新学期里》,这个题目要求从“新学期里”选材,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进步。还如《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这个题目,时间范围很小,只能写“走进考场”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果从领到准考证时写起到发通知书时止,显然超过了题目所要求的时间范围。

  3.审定中心。有的题目中心鲜明突出。如《谈勤奋学习》,很明显,“勤奋学习”就是中心,而中心的中心,乃“勤奋”二字,这也是题目关键所在。如果动笔前对“勤奋”二字审得好,领会得深,那么,就可以从横的方面紧扣题目中心,点出勤奋就是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而决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勤奋”就是要刻苦,顽强,遇到困难不畏缩,碰到疑难不放过,遭到挫折不灰心。也可以从纵的方面紧扣题目中心,点出勤奋来自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的责任感和迫切感等等。防止对“勤奋”这一关键词一笔带过,而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审定人称。文章采用第几人称,应因题目而定。一般记事写人的文章可以用第一人称(“我”、“我们”),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他”、“他们”)。议论文多用第一人称(“我”),有时为表达这种观点不是个人或文章代表集体,则用“我们”。诗歌、散文,则一般用第一人称。总之,文章用什么样的人称是很讲究的。在一篇文章里,人称必须统一,这样才能避免混乱。

  5.审定寓意。有些题目,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比如《路》、《蜡烛》、《青松》等等。像这类题目,往往包含着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如果审题时考虑到题目的寓意,就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发散思维选材。比如《路》这个题目,它可以是走的路,也可以是攀登科学高峰的路。可以从一条具体的崎岖小路,拓宽为拖拉机路,再发展为公路、铁路,以此反映家乡在改革中的变化。也可以从无路到有路,暗示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的重要,阐明只要指导思想正确,方法对头,有决心,有毅力,事就能办好,路就能走通。

  三、审准两种基本作文命题类型的方法技巧

  1.命题作文

  顾名思义,命题作文就是命题者给定题目和写作要求,考生只能在这个题目及写作要求的范围内作文,不能变更、置换成其他题目。命题作文的形式有三种,即全命题作文、材料式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这三种命题作文审题时要区别对待。

  全命题作文:读透吃透文题

  (1)扣住题眼,即扣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挖掘出题目的内涵。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即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如作文题《快乐的一天》,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快乐”。另外从非关键词可知,只是要求写记叙文,并以记事为主。那么写什么事呢?题目要求是“一天”,如果写成几天就偏题了。又如,《最美班主任》中的“班主任”一词告诉我们,重点是要写人。

  (2)添加要素,即通过简单的组词造句,让原来的作文题目结构更完整,内容更具体,题意更鲜明。如《喝彩》这个题目,内容不具体,题意不明确,写起来无从下笔,如果添加一些要素,把题目变成《老师的喝彩》《公交车上的喝彩》或《难忘的喝彩》等,这样写作范围和立意就非常具体和明确了。

  (2)吃透比喻义,领悟题目寓意。审题时,这类题目不能光看命题词的字面义,需透过字面意义恰当领会其内涵,学会由“实”而“虚”,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比喻义相匹配的意义,写作时做到紧扣题目。如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标题第一层字面意思,就是人生读过的第一本书;第二层深层意思,是那本书在“我”人生道路上起到了重大作用,那本书成了人生的转折点或人生求知道路上的起点,有启发、起点之意。再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又如“收藏阳光”这道命题,其中的“阳光”既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阳光,也可以理解为帮助个人成长、进步的某种动力、希望、信心和关爱等;如果审题时只关注自然界的阳光,作文就很难深入,也不大好落实“收藏”的词义。

  材料式命题作文:结合材料限定题目范围

  由于材料式命题作文事先会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然后才给出具体作文题目,因此,写作时要将材料的含意和题目的意思结合起来考虑,统筹兼顾,从而确定题意指向和写作范围。材料式命题作文必须避免的倾向是只看题目不及其余,不少不合题意的考场作文往往把材料抛在一边,只对着题目作文,这是不符合出题宗旨的,所以很难切合题意。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假如材料真的毫无意义,出题人也没必要费力写那么一段文字了。

  半命题作文:“自由”不等于“随意”

  写好半命题作文的第一步当然在于补充完整一个恰当的题目。由于考生对题目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所以这类题目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相当大,但这决不等于“随意而为”。由于思维闭塞、缺乏创新,不少考生面对这类命题通常会按照同样的思路去补题,造成“千人一面”的雷同现象。或拟题过大,难以下笔,只能泛泛而谈,要写深写透很难,更不易写出真情实感。甚至有的文章脱离文题,我行我素,造成严重失分。所以,半命题作文的审题很大程度上就成了补题的艺术。不管怎么说,都要先思考所给出的题目词(字),由此再在补题上下功夫,应遵循“细察隐含信息,做到具体明确,力求新颖别致”的补题原则。察明已命好的半个题目和要求中的“隐信息”,在自己熟悉的基础之上,力求“陌生化”,以避免雷同,补充后的题目能以小见大,切忌大而空,给自己出难题。

  2.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构成,在2012年的高考考场上它占有绝对优势,对这类命题形式的审题理应引起足够重视。其特点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或话题,写作题目或话题的确定,要完全靠考生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

  材料是命题者给出的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按形式分为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题目或话题的确定,完全靠考生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考生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或某个方面来写作,否则,视为跑题。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关键在于深刻地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主要方法有:

  (1)从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

  (2)从分析原因入手。阅读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的角度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3)从作者的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可以从此入手审题立意。

  (4)从辨析关系入手。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析这些关系,有利于审题立意。

  上述方法不是单一的,有时要综合。

  四、立意的方法

  1.求异。一是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有些作文题看起来太熟悉,太容易些,就会容易走向平庸和雷同。所以,写作时要抛开常规思维套路,不拘一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给人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受。如以《阅读》为题写作,有些同学在审题时仅仅把题目理解成“看书”,熟不知“阅读”的含义可以很宽泛,我们不仅可以阅读书籍,还可以阅读山,阅读水,阅读海,阅读花,阅读树,阅读黄昏,还可以阅读社会,阅读经济,阅读文化,阅读亲情,当然还可以阅读一个人……“一石洞天开”,审题思维开阔的同时,选材和立意的余地也大大增加了。二是面对一个问题,要尽可能提出多种设想和多种答案,辨证地多角度思考体会,以扩大选择的余地,要敢于逆向思维,要发扬“班门弄斧”的精神,不要“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向传统挑战,在写作中敢于批判前人和权威的得失,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他人的感受作对比,使他们在头脑里产生激烈的碰撞,然后接纳一个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主张,把它“外化”,作文自然就有了其创造性。例如“见异思迁”,可以理解为“不大胆求异,怎能出新”;“莲,出淤泥而不染”,可以理解为“暗地里接受污泥的贿赂,阳光下炫耀自己的清白”;“天平是公正无私的楷模”,可以理解为“天平最没立场,谁多给一点就倾向谁”……总之,只有突破了传统,创新思维才能出现。

  2.想象。要善于把一根木棍想象成一把剑,把围巾想象成一条溪流……而写作中最常见的修辞--比喻,就是想象的一种。在所有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有力的比喻。一个常用的文学比喻就是,生命就像一个迷宫,我们身陷其中,只有用我们的小心和睿智才能成功地走出迷宫。

  3.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变抽象为具体,即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许多文题概念很大,这时候就需要缩小范围,落到一个具体的点上,有些文题很抽象,比如亲情、爱、最美……这时候就需要出现一个具体可感的的实物,或者某种细节,来体现这种抽象的概念。如以“亲情”为话题来写作,有的同学恨不得把父母对自己从小到大的养育之恩一一例举,来表现亲情的伟大,其结果却成了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和细致入微的表现力。不如抓住一两件生活中看似平常的琐事,加以细致描绘。像课文《散步》,作者以“散步”这一件看似平常不过的小事,展示了一家三代人之间的和美温馨,更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再写“美,就在身边”一题时,就要把题目中“美”就具体化,可以写一个美丽善良的人物,可写一个人物的一种美好行为或者做好人好事当中的一个场面、一个细节。

  五、立好意的要求

  一般来说,初中生的记叙文大都是表现出赞同、赞美、欣赏、歌颂什么,或者是反对、批判、揭露、讽刺什么,当然也有表达自己的怀念、感叹、倾诉、情趣等等的。应该说,写文章的立意是比较自由的。但是,中考作文的立意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它是有很多的限定的,它也是有很多的评价标准的。作为一名学生当然也应该有一个受教育的方向,而在中考作文中也体现了这个方向性,所以,我们的中考作文立意也符合这些方向标准。

  所以,好的立意应该力求做到:

  1.方向要正确

  所谓正确,就是立意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健康、积极向上。立意正确是写好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文章的重要标准。一般来说,我们的立意要与我们目前国家社会倡导的公德相一致,要与当前的时代精神相一致。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提倡以人为本、爱国、诚信、环境保护、无私奉献等等。决不能表现一些厌世消极的思想,或者是为那些腐败分子、迷信分子歌功颂德。

  2.情感要鲜明

  情感的鲜明是指在文章中的情感指向要明确,该批判的批判,该歌颂的歌颂,并且在你的语言中要饱含感情。不要出现那些让读者都想不透的模棱两可的情感倾向。这不仅仅会减弱对主题的表现,也会伤害到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感情的鲜明最忌的是故作姿态,夸大其辞,没有分寸,这样反而会让人感觉作呕。所以说,我们的感情表达真实可信才会感人,才会打动人。

  3.思考要深刻

  深刻的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能在一般人认识上再进一步,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一点,并能给人以启示。思考的深刻需要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作仔细深入的思考,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并能用文章的语言表达出来。

  深入的思考也不能随意引申,更不能无原则地提高和升华。它必须结合生活实际,要具体、真实、可靠。在提示本质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提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并总结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可能更多地关涉到议论文。

  对于记叙文的深刻更多地是关于人生社会的启示与感悟。

  4.思维要创新

  思维的创新是指克服以往的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去思考、分析,找到我们自己独特的创见,给人以启迪。

  考场作文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一般都会给考生以思想驰骋的余地,我们就可以突破常规的思维习惯模式,从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方向思考,进行有积极意义的创新思考,拿出与众不同的立意,再用自己充满个性化的语言,向我们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察、感受、思考和认识,让读者也从中得到启示。

  但是,创新决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标新立异的胡编乱造,它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这样才能让人感到入情入理而眼前一亮。

  六、记叙文的立意内容

  1.符合当今社会公德和时代精神的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提倡以人为本、爱国守法、诚信、环保、无私奉献、敬业、自强、与时俱进、和谐社会等等。

  2.表达个人感情的如:爱戴、崇敬、怀念、赞美、爱好、情趣、愿望、讽刺、批判、抨击等等。

  3.思考生活内涵的主要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感悟与启迪。

  4.追求个性表达的主要是表达个人独特见解的。

  立意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盲目跟别人的风,无论是怎样的题,选择立意时,一定要选自己熟悉的平时训练过的内容从小处切入。切忌一时心血来潮写一些不熟悉的东西,勉为其难,这是写不出优秀作文的。

  【当堂操练】

  一、文题展示

  1.读“老人与旅行者”的故事。你从这个小故事中感受到了什么?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作文。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500字。

  2.给苦药加点儿糖,它会更方便服用;做蛋糕时加点儿糖,它会便边的更甜美。那么,我们的生活是不是也要“加点儿糖”呢?以《给生活加点儿糖》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提示:

  (1)“糖”意味着什么?这是审题的关键。位父母做顿饭是“糖”吗?朋友之间互赠礼物是“糖”吗?晚饭后的半小时散步是“糖”吗?读一本有趣的书是“糖”吗?紧张学习之余的小憩是“糖”吗?……不妨开拓思路,多方思考。

  (2)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那么,什么状况下需要给生活加点儿“糖”呢?“加糖”之前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加糖”之后呢?力求写出其中的变化。

  (3)可以叙事为主,结合适当的抒情、议论,升华主题;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二、审题立意

  文题一是材料作文,材料中老人对两位旅行者的态度使我们需要注意的,即要重点分析表明老人态度的关键词句。“也差不多”“也是如此”,两个“也”暗示小镇只是两位旅行者的镜子,映照出了他们对待他人、生活的态度。如果态度不能改变,际遇就不会改变。因此,我们可以从“生活是一面镜子”“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命运”“发现生活之美”等角度立意。

  文题二是命题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是“糖”。“糖”给我们甜蜜的感觉,在这里应该是喻指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甜蜜的东西,如美好的情感、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情趣等。立意可以从这些角度选择。如果把“糖”理解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那么可以选择从关爱亲人、帮助朋友、团结邻里等方面来立意;如果把“糖”理解为一种高雅健康的生活情趣,那么就应该从自己的爱好如琴棋书画来表现自己的诗意生活;如果把“糖”理解为一种高尚的情操,那么就可以表现乐观、自信、宽容、奉献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下水示例】

  拥抱阳光

  阳中谁

  “阳春三月,杂花生树,草长莺飞”,有阳光的鼓舞,生命勃发盎然生机;“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江花红胜火”,有阳光的照耀,风光无比绚烂。拥抱阳光,人生也将变得亮丽。

  拥抱阳光,让心田春暖花开。万物生长靠太阳,心灵的成长也需要阳光。万物依靠的是大自然的太阳,心灵需要的则是社会生活的阳光。温室里的苗儿不茁壮,封闭的心灵总是很脆弱。想要心灵之花开放心灵之树参天,就要积极投身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有时,社会现实与大自然一样,骤雨接着暴风,打击、挫折、失败也会接踵而至。不要因为生活的残酷就封闭自我,不去面对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我们不仅敢于直面现实,而且要拥抱生活,就像花儿拥抱阳光,秀出林外的大树拥抱狂风。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受打击、不遇挫折、不经失败,哪有成功的辉煌。梅经苦寒而香,铁经百炼而成钢,经受打击、挫折与失败的心灵会更坚强。在光明前退缩是黑暗,在现实中退却就是灭亡。拥抱阳光,与时俱进,心灵之花就会迎风绽放,心灵之树就会有参天的希望。

  拥抱阳光,让心海碧波荡漾。现实是残酷的也是美好的。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现实,能改变的恰恰是我们的心情。坏的生活不在于别人的罪恶,而在于我们的心情变得恶劣。我们痛苦,是因为我们总是在仰望着别人的幸福;我们愤怒,是因为我们的心总是摆放得不那么宽平。如果我们换一种眼光,变仰望为俯视,而且好好经营自己,那么低头之间幸福就已来临。如果我们改变一种姿势,变侧身为仰卧,所见之处一定是圆满的世界。什么是快乐和幸福?语言怎能说得清楚。其实,快乐是一种境界,是一种阳光灿烂的心境;幸福则是一种心态,一种心存美好的状态。身处逆境,苦中求乐;身处顺境,知足而乐。只要拥抱阳光,心存美好,用积极的心态生活,用宽平之心感受生活,心海就会碧波荡漾,人生也将无时不充满快乐无处不感到幸福。

  拥抱阳光,让心空明净而坦荡。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我们悒郁,是由于太多的外物充塞心胸;我们哀伤,是由于太在意外界的精彩;我们疲惫,是因为终日算计着得与失;我们劳累,是因为整天背负着荣与辱;我们悔恨,是因为太放肆自己的欲望。为钱而处心积虑会使自己六亲不认,为权而蝇营狗苟会使自己胆大妄为,为名而劳苦奔波会使自己巧取豪夺。真实的我,在刻意的追求中被撕成碎片变得面目可憎。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放纵自己,自己终将成为欲望的奴隶而迷失自我。放纵自己受伤害的不是别人,恰恰是我们自己。我们行走人间,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追求卓越与辉煌,但不汲汲于功名;我们渴望快乐与幸福,但不戚戚于富贵,“不仁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们活在世上,安于平凡却不陷于平庸。安于平凡,保全自己的赤子之心,就成为一个纯粹的人;陷于平庸,泯灭自己的天然本性,便归于可怜可恶之流。为与不为,一念之间而善恶分明;平凡还是平庸,一字之差而人生境界全出。拥抱阳光,还心空一片明净与坦荡。“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心情是何等的欢快舒畅,人生是何等的逍遥自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计荣辱得失,心胸是何等坦荡宽广,人生是何等的旷达潇洒。

  拥抱阳光,生命灿如夏花芳香四溢,人生贯如长虹异彩纷呈。

  【佳作共赏】

  给生活加点糖

  王盛世

  美滋滋的心情,就像吃了我最喜欢的怡口莲,美滋滋地在心中回荡……

  篮球场。

  “耶!我投进了!”我大喊着,不为别的,只为我投进了我“业余生涯”第一个3分球,激动的心情总是像吃入嘴中的果糖,一下子就能尝到。

  3分线是我从来没有触及过的“禁地”。我站在那线外,心里就发虚,老觉得自己投不进去,所以,十分钟之前我又折返回了两分区域内,人虽然在两分区域内,但是心却在3分线外。我一遍遍地想象着投三分球的动作,自己为自己鼓劲。

  八分钟前,我站在3分线外,心一横,手一抬,手腕一使劲儿,球就冲着篮筐飞了过去,像愤怒的小鸟打可恶的猪一样,正中红心,我成功了!

  在这之后,我又陆续投进了几个3分球,没想到又进了一个。

  给生活加点糖吧——自信,让我心里美滋滋的。

  书桌前。

  “这道题怎么做?”我心中反复回响着这个声音。我遇到了一道较难的数学题,冥思苦想之际,我真想把卷面上的几何图形抠下来,让他亲自告诉我答案。

  可是,我不可以放弃。坚决不能放弃!

  我继续用心思索,不放弃一丝的可能,不抛弃、不放弃是我做题时的精神支柱。

  “就是这个!”我恍然大悟。我终于将这个难题解了出来,功夫不负苦心人啊!

  给生活加点糖吧——坚持,让我心里美滋滋的。

  超市里。

  吃着我手中美味的哈根达斯,心中回旋着的美妙音律,拨弄着我的心弦。的确是这样,那味道不愧是“抢钱”价格所特有的。那入口即化的美妙感觉是其他的冰淇淋所没有的。

  妈妈在一旁看着我笑,我突然发现我太自私了,竟然忘了给妈妈吃,我端起小盒,舀了一大勺送进妈妈的嘴里,妈妈也连连称赞这不可阻挡的美味。

  给生活加点糖吧——分享,让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自信、坚持、分享……当美滋滋的旋律不断回放时,我享受着加了糖的快乐人生。

  点评:显然作者选取了“以小见大”的审题方法,他的巧妙之处在于内有局限在一件事上,而是选取了三个生活小片段,以小标题“篮球场”“书桌前”“超市里”描写了看似寻常的生活,把糖的内涵从细微处入手,大处着眼在“自信”“坚持”“分享”三个层面上。选材自然贴切,既令人信服,又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写作实践】

  在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1.读“老人与旅行者”的故事。你从这个小故事中感受到了什么?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作文。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500字。

  2.给苦药加点儿糖,它会更方便服用;做蛋糕时加点儿糖,它会便边的更甜美。那么,我们的生活是不是也要“加点儿糖”呢?以《给生活加点儿糖》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审题立意教学设计一等奖高考第 3 篇

 据我的分析判断以及和学生的交流,大部分同学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数学基础还可以,基础太差也谈不上怎么样去审题),都和没能有效审题,正确理解题意有关。审题不清,匆匆忙忙做题,学生自身有责任,但反思我们的教学,就难道没有一点责任吗?我想不是这样的,作为教师,我们在审题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在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审题方面有不容推卸的责任。

  首先教师和学生要在观念中重视数学习题的审题,据一项权威调查,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80%的失分基本上都和审题不清有关,只有20%可能和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关。由此可见数学审题在数学解题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很多教师可能在观念上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平时在习题解学中多注重解题过程的推导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而很少肯花时间去进行审题方面的指导,总认为这是学生的事情,学生基础太差,好的学生不用指导,自然会做,差的学生讲了也不懂。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好的学生也需要科学的审题指导,有利于他们解题速度的提高和答题的规范性,减少不必要的失分。基础差的学生更离不开审题的指导,审题都不会,题目都看不懂,只会让他们对数学作业完全失去兴趣,解题能力越来越差。

  教师的观念还不难改变,因为现今随着中考命题的改革,更注重学生对题目的解读和领悟,多做题不一定能提高分数,所以很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很注意这一方面的,尽管没有很具体的指导,但至少在观念上还是重视的。

  但在学生方面,审题观念的转变这一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拿到一个习题之后,总是一边审题,一边忙于做题写解题过程,往往题目还没看懂,就匆匆下笔,做完之后是漏洞百出,错误成堆。因为很多学生总认为审题不是很重要,我只要会做题就可以了。能做出来,题目自然看得懂。学生审题观念的转变是很难的,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习题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审题的重要性这一观念,并在教学中,以自已的科学的审题方法对学生潜移默化地加以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审题观念。

  其次在审题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审题方法。题目呈现之后,让学生先读一读、理一理、问一问、想一想,把题目看懂、看透。读一读就是题目拿到之后,引导学生先在心里多默读几遍,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题目读多了之后,自然就有一点懂了;理一理就是读完之后,对题目中的一些数据、关键词,已知条件和要求的结论,用笔在题目的文本中圈记和梳理一下,从而加深对题目的解读;问一问就是对文本中还不懂的地方,先问一下自已,也可以问同学,实在不清楚,也可以问一下老师,从而做到彻底把题目读懂。所谓想一想,就是题目经过以上三个步骤,读懂之后,再想一想解决本题的方案(或策略),为正式解题(动笔书写)作准备。我个人认为只有经过以上四个步骤,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审题过程。可能有的老师要反问,如果每个题目学生都要这样弄,哪有时间呀!是的,刚开始是可能比较费时间,学生也不一定习惯,但时间长了之后,学生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审题方法,解题效益是巨大的,前面审题花的时间越长,题目审得越清楚,后面正式解题(书写)花的时间可能就非常少了,总体来讲相对于匆忙审题,盲目去做题所花的时间而言,反而是更合算的。

  平时,老师们留心一下就可以发现,我们很多同学在做作业解题时,连题目的要求都没看清,题目中所要求的结论都弄不清,往往题目做完之后,答非所问,或是不要写的多写,要写的少写。在近些年的中考命题中,杭州市数学教研员经常提到这一问题,有些题目在设计时,本意是增加学生思维含量,减轻学生书写的负担,但往往很多同学在答题时,没有科学审题,没有正确把握题意,在解答时,多写很多解题步骤,还不得要点,即得分不高,又浪费了不少时间,对后面的解题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在平时的习题教学中引起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不一定就是学生的错,因为每次中考阅卷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同学出现这种审题问题,就足以说明我们教师在平时的习题教学中对学生科学合理审题缺乏应有的指导。

  最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审题氛围。如在课堂例题教学中,题目呈现之后,作为教师我们不要急于解决问题,要尽可能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去进行有效审题,充分理解题意之后,师生一同解决问题。本学期开始,我在初三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审题教学这一环节,应该来讲,对优等生的触动和帮助还是比较大的。一开始,我也不是很习惯,因为要强化审题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审题时间和思考时间,对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效率方面肯定会有一定的影响的,并且学生一开始也不太适应,因为他们的习惯是看到题之后就要动笔去写了。是边写边审题,而我的'要求是在审题时不能动笔去写,要用几分钟的时间充分思考之后,才能开始做题。之所以这样规定,我是想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改变他们的不良的解题习惯,要让他们在充分理解题意,想好解题方案之后,再行解题,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解题错误。经过几个星期的强化训练,应该来讲大部分同学的审题意识是有明显进步的,至少现在上课时,例题呈现之后,他们不会象以前那样,急于动手解题,而是会静下心来去思考,想好之后,去动笔答题。

  可能有的老师会问,上课时间这么紧张,我哪有这么多的时间给学生充分思考,我自己讲都来不及。这里涉及到一个观念的问题,一个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问题。一个是我们的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要尽可能在课堂上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担心这样做,会所谓的浪费时间。还有一个是我们作为教师,要为学生长远的利益考虑,我们尽可能要培养学生好的审题习惯,好的习惯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终生受益。

  还有在作业的布置方面,我们要尽可能优选精选习题,适当减少作业量,从而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仔细审题。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作业多了之后,学生的审题质量和作业质量会大打折扣的,他们要疲于应付,哪里会对一道道题目仔细审题,去进行研究。所以我们每门学科交上来的作业质量实际上都是很不理想的,学生在解题方面的漏洞是很多的。如其作业质量受影响,还不如学生少做几道题,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多用于审题,用来提高作业质量。

  学会审题非常重要,但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长期的坚持和耐心。

审题立意教学设计一等奖高考第 4 篇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准确审题。(重点) 

  2.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重点)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写作文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写好一篇作文有哪些步骤呢?最重要的步骤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开始的两个步骤——审题和立意。 

  二、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 

  审题技巧,立意指导。 

  我们拿到一个作文题目,首先要审题,即了解题目要求,领会题意。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思考,精心选择,最终确定文章的主题,这就是立意。审题和立意密不可分,共同组成了作文构思的起始环节。 

  1.审题。 

  审题,就是为明确作文的要求对作文题(包括题目、材料以及写作要求)进行审读,以求理解其含义。审题时要注意题目对文体、内容、感情色彩等的具体要求,确保不在这方面出错。不过,审题的关键还在于把握题意,也就是分析题目的含义和意图。

   首先,要善于从限制中发现“自由的空间”。 

  其次,要认真对待多重限制条件。限制条件有两个以上,就要仔细分析。

   最后,要注意把握题目中的重点,作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努力探究它的含义。

   2.立意。

   立意,就是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把题意变成文章主题的过程,即确立文章的灵魂,是文章成败的关键。

   首先,确立文章的写作中心。有的可确立、表现多个中心,试比较哪个更有新意、更有深意、更适合自己写作。

   其次,确立议论文的论点。只有确立有价值、有意义、有真情、有独特见解的论点,写出来的文章才能中心明确、思想健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最后,立意要力求巧妙、新颖。有时立意甚至可以从反面入手,突破成说、“定论”,凸显自己的个性。 

  知识板块二

   结合例文,技法指导

   1.文题展示。

   以“和为贵”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600字左右。

   2.例文赏析。

   为“和”辛苦为“和”甜

     《孟子》里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早已熟诵,《史记》中的“将相和”故事我们也是耳熟能详。知道“和为贵”的道理,我们又是真的知道怎么去做吗?是不是只要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到最后“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就行了?听说喝咖啡时所加入的咖啡伴侣其颜色为鲜白,可是一旦倒入咖啡之中搅拌充分,就只见咖啡不见伴侣了。然而,这咖啡的味道却改变了,不会像之前那么苦涩,却多了一丝香甜与润滑。正如咖啡伴侣一样,为了与咖啡的相融,它甘愿舍弃自己原本鲜明的颜色。为了我们心中所向往的和谐,我们有时也需要做出改变,为“和”辛苦为“和”为甜。

     在那个的“将相和”故事中,如果没有蔺相如的宽容忍让,没有廉颇甘愿以大将军之身负荆请罪,就不会

  有日后的将相同心、各展所长的千古美谈。同样是共事一国,古往今来,从宋朝的秦桧陷害忠良到近代国民革命时期的“府院之争”,多少人为了名利拼个你死我活,面对外敌入侵和人民百姓的水深火热毫不动容,不懂相让不懂“和”,影响的又何止一事一人。

     又想起一个游戏,有一株白菜,一只吃菜的羊,一只吃羊的狼,一个人和一条只能乘载一人加一物的船,怎样把东西全部带到对岸?答案挺费心思的,但其实说穿了,也就是只要这个人辛苦一点,多跑几趟就行了。有时,我们要求的“和谐”是很难的,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棱角,不免磕磕碰碰。但只要我们有为“和”辛苦的思想,相互理解,将心比心,彼此忍让宽容,和谐的局面就会到来。

   有人说,两个人之间的相处合作不是“1+1=2”,而是“0.5+0.5=1”。在和谐的环境中,我们相互合作可以事半功倍,我们相互支持可以共渡难关,只是需要将自己减去一点,为“和”辛苦为“和”甜。 

  【点评】

   在“和谐”的众多关系中,作者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切入,并用咖啡伴侣的例子说明为了和谐,我们“需要将自己减去一点”,做出改变,提出了“为‘和’辛苦为‘和’甜”的观点。作者所选取的实例很有生活味,实在而又恰到好处,这种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化大为小的写法,使文章显得具体而又不空泛。生动贴切的引用,给文章增色不少。

   三、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评讲作文:

   1.批改  

    2.佳作推荐 

  3.美文共赏 

    4.小结

   四、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还存在的疑惑是: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