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5
这是出师表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了解内容大意。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取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体会“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
过程与方法:
1、讲解背景和疏通文意结合。
2、反复诵读。
3、设置关键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文章词句及背景知识,理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流露出的`矛盾艰难之感,从而理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词句,理解诸葛亮的“难”,从而理解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教学策略
《出师表》作为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除了落实字词释义,还应该从对原文语句的反复品读中体会诸葛亮的思想情感。学生有《三国演义》的阅读经验或者电视剧的观看体验,对诸葛亮的智慧应该有所了解,但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并不一定能理解。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对《出师表》字句进行赏析,此外补充相关背景知识,详细梳理内容。通过朗读体会诸葛亮言辞的恳切,劝谏和出师的艰难,从而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力求生成更立体的文学感受。本课应着重于拓宽学生文言素材阅读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通过反复诵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重点文言词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进行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文言素材的理解,培养他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预习作业:一字一句抄写《出师表》,翻阅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译文,对字词释义提出疑问;品评文章最后一句话:“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到底言了些什么?为什么写到最后他会临表涕零,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课上提醒学生读准重点文言词语的读音,并在书中标注:
裨(bì) 补阙(quē)漏 性行(xíng)淑均 行(háng)阵和睦
庶竭驽钝(shù jié nú dùn) 以彰(zhāng) 其咎(jiù) 陟(zhì) 罚臧否(zāng pǐ)
崩殂(cú) 侍(shì)卫 咨诹(zōu) 郭攸(yōu)之 费祎(yī) 夙(sù)夜
(一)情境导入
导语:今天我们来学习《出师表》,在预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提出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在表文结尾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句子来展开理解。
展示课件“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设计意图】在预习翻译的基础上,引出对关键句的解读,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感知学习
1、默读课文(1~5自然段)诸葛亮“言”了些什么?
同学回答问题,大致梳理文意。教师适时落实字词并板书要点。
教师引导学生:课文中摘引原句,说清楚诸葛亮所言的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
要点:宜开张圣听;昭平明之理;宫中之事,悉以咨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亲贤臣,远小人。
2、请把这几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三个方面的建议:
1、广开言路;
2、赏罚公平;
3、亲贤远佞。
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比较昏庸、容易受身边佞臣蛊惑的君主,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其中“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是不能只听身边小人的谗言,对贤臣更是要“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这些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3、给出“表”的概念,交代文章背景。
针对以上总结的内容,诸葛亮为什么会涕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诸葛亮的情感。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再读课文,联系补充背景素材,思考、讨论、交流。
1、分析原文语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未半、中道背后的含义)
2、分析原文语句: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疲弊、危急存亡的局面在哪些背景中可以看出?)
补充背景材料: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公元221年,刘备建汉;公元222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22年,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与吴国在猇亭一战(即《三国演义》“火烧连营三百里”),兵力大损,败走白帝城,次年病死。吴国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
当时三国的局势:
益州豪强及南方夷族发动叛乱。
魏国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政治、军事、经济上占有明显优势。
吴国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力量比较雄厚。
3、追问:在此种危急情况下可不可以不出师北伐?
给出背景材料:白帝托孤。
刘备:“朕自得丞相,成其帝业,何期智术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羞回成都与丞相相见。今日病已危笃,不得不请丞相托以大事也。”
刘备:“‘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与卿等中道而别也。”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对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联系原文语句分析: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小结:以上内容和背景可以总结出“出师难”。
4、诸葛亮的劝谏之难。
前文我们分析过,蜀汉当时处于益州疲弊的局面,但又有先帝托孤之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旦出师,先不说伐魏能否胜利,大本营的安定就够让诸葛亮担心的,因此在出师之前反复叮咛。此时此刻的诸葛亮内心多么焦虑艰难啊!
小结:以上内容可以总结出“劝谏难”,再和前面的“出师难”结合起来看,不难体会到诸葛亮在表文结束之时为何会“临表涕零”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我们在《出师表》中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处境艰难,在矛盾中挣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而不是隆中一对天下就三分,羽扇一挥樯橹就灰飞烟灭的神。
5、带着对作者诸葛亮情感的体会,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分析诸葛亮的情感,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触及文章的核心部分,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
(四)总结
总结写作特点: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值得借鉴。
结束语:一个个后来者,读《出师表》时扼腕叹息、仰天长叹或沉默思考。他们中有岳飞,有杜甫,有陆游,有文天祥,他们读《出师表》就像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带着这些人以及你对诸葛亮《出师表》的理解,读熟并齐诵《出师表》。(课件出示:岳飞手书《出师表》和杜甫、陆游、文天祥的诗句)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更好地把握本文写作特点,感受《出师表》和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五)布置作业
阅读批注梁衡《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自读课本》七年级下册)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思考、批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形象,培养独立阅读,归纳要点、阐述观点的能力。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
疲弊:疲弱困乏。诚:的确、确实。
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宜:应该。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追:追念。报:报答。
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
2、学生讲述大意。
3、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
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
①先帝中道崩殂;
②天下三分;
③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
明确: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
4、分析本段的层次。
板书: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第1段。
2、预习2—5段。
课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1段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2段。
1、指定学生讲述这一段的大意,并点拨下列词语:
宫中:借指皇帝宫廷里的官员。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员。
陟罚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罚,惩罚;臧,善;否,恶。臧、否用作动词。合起来即罚臧否,奖善惩恶。异同:偏义词,意即“不一致”。
昭:表明,显示。形容词(明显)活用为动词。
2、分析这一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三、讲读第3—5段。
1、齐读后指名学生讲述大意。
2、教师重点点拨有关词句:
此皆良实:良,善良;实,诚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作动词。以遗陛下:以之遗陛下,省略句。
裨补阙漏:裨、补,同义词,补助、弥补。阙漏,缺点和疏漏之处。阙,同“缺”。有所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询问。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来问他们。所:处所。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倾颓:衰败,垮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这里包含着必须吸取前代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教训。作者不便提及刘禅的“亲小人”,因而称引先帝,以先帝的“叹息痛恨”来引起刘禅深思。
3、分析这三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四、讨论问题。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其理由是:
(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
(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
(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五、布置作业。
1、熟读2—5段。
2、预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课后记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5段。
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选择题。
(1)“卑鄙”的意思是()
A、(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B、见识浅陋。
C、地位低下。
D、低微而鄙俗。
(2)“尔来”的意思是()
A、从那时以来 B、你来 C、算来 D、从来
(3)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C、将军宜往驾顾之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今以蒋氏观之
E、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F、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
A、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
B、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C、不谋求让人知道我到诸侯那里去了
D、不想与诸侯商量大事
(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
A、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
B、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
C、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
D、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
2、“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3、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
合成词:成语:
4、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参考答案:
1、(1)D、
(2)A、
(3)A、C、
(4)A、F、
(5)B、
(6)B、
2、又
3、咨询 三顾茅庐
4、(略)
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
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庶,差不多。
四、讨论问题。
1、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明确: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
板书:
六、布置作业。
背诵第三部分,预习第四部分。
课后记:
第四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8、9段。
1、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意。
2、教师重点点拨: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3、分析结构层次。
板书:
三、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四、归纳写作特点。
1、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
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2、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
(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五、布置作业。
1、归纳《出师表》的合成词。
参考答案:
同义合成词:
志虑、阙漏、行阵、兵甲、驽钝、奸凶(名词)崩殂、开张、引喻、简拔、裨补、晓畅、叹息痛恨、闻达、枉屈、感激、驱驰、倾覆、托付、奖帅、攘除、兴复、斟酌、进尽、咨诹、察纳(动词)恢宏、菲薄(由形容词组成、用作动词)疲敝、危急、平明、广益、淑均、和睦、兴隆、倾颓、贞良、卑鄙、危难、谨慎(形容词)
反义合成词:陟罚臧否、刑赏、优劣、损益、存亡
2、找出偏义词。(异同,即“不同”)
3、填表(括号中为答案)
4、背诵全文。
课后记:
附:《出师表》难句例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危急”跟“存亡”并比为用就说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下文的亲贤臣,远小人”等一系列建议就无从解释。文言并列中具有选择关系的词儿之间不用“或”字。又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愚智”是“愚”或“智”,“贤不肖”是“贤”或“不肖”。有时候选择关系里的两个词儿之间用“与”字连接,例如:“遇与不遇,命也。”(《后汉书·傅燮传》)因此“存”和“亡”之间也能加上“与”字;这只是从语法角度说,修辞上却是不能加的。“秋”,《说文》:“禾穀孰(熟)也。”古代一年以秋天为收获期,引申为关键的时刻。一说,“秋,愁也。”(《广雅·释诂》)《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秋之为言犹湫湫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欧阳修《秋声赋》:“悲哉,此秋声也。”
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引喻失义
“引喻”实在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尔雅序疏》:“事有隐奥滞泥者,则援引经据以证成之。”“喻”是晓喻,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
译文:称引比喻失去时宜。
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达的街衢,引申为“所作所为”。《商君书·更法》有“疑行无成”。而且,这句里有“合叙”(参阅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内容上的交错。“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
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苟”,可以作“姑且”讲,《广雅·释诂》:“苟,且也。”或作“只”讲,扬雄《法言》:“非苟知之。”或作“诚”讲,《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又,《广雅·释诂》同。三说可以共解本句。“闻”,本义是“知声”,《大学》有“听而不闻”。这里是被动式,亦即被闻,高诱注《淮南子·主术训》:“‘闻’犹‘达’也。”实在也是“被闻”的意思。“闻”与“达”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先“闻(名)”而后“达”;《论语·颜渊》有一段警辟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辨识“闻”与“达”:“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译文: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以”,以为,认为。“卑鄙”,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现代汉语里“卑鄙”是贬义词了。语言愈发达,词儿所含褒贬义就愈多,中性词就愈少,这是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猥”,《说文》:“犬吠声也”。王筠《说文句读》:“《广韵》:‘猥,鄙也。’别义。”李密《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猥”就是“鄙”,自谦之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鄙人”。“猥自枉屈”,刘备自鄙趋访,当是“自我卑下,枉驾屈就”。“猥自”,使自猥,“猥”是形容词增加使动用法。或说:“猥,顿也。”《广雅·释言》王念孙疏证:“‘顿’犹‘突’也。”马融《长笛赋》:“山水猥至。”“猥”,突然。
译文: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让自己降低身分,枉驾相顾。
深入不毛
“毛“就是“苗”。“毛”今读开口呼;“苗”今读齐齿呼,是来自开口呼,古音中随处可见。又,《说苑·修文》引《春秋传》:“苗者,毛也。”《周礼·地官·载师》:“凡宅有不毛者有里布。”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宅不毛者,谓不树桑麻也。”即连生长桑、麻之苗的可能也没有。又,《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李注:“发,犹毛也。”司马注:“北极之下无毛之地也。”“穷发”就是“不毛”,亦即“不苗”,不生五谷的地方,并非一定不生长草木。一说“不毛”就是现在缅甸北部离开我国国境只有一百里的一座古城,当地少数民族至今还供有诸葛亮像。
译文:深入到连桑麻也不能生长的地方。
不效则治臣之罪
有人注“效”为“生效”、“成功”,欠妥。“效”当是“尽力”,《汉书·韩信传》:“顾效愚忠。”《韩非子·三守》:“行私道而不守公忠,此谓明劫。”“不效”,不尽力,上文有“恐托付不效”。
译文:不尽力,就处治臣仆的罪。
察纳雅言
一些注家都注“雅言”为“正言”。此说不误。但“雅言”为什么会是“正言”?“雅”,本来是“乌雅”,鸟名,跟“正”没有联系,这里是“夏”的借字。“夏”,《说文》:“中国之人也。”段玉裁注:“引申之义为大也。”《方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由“中国之人”又转移为“正”为“中”。因此“雅”有“大”、有“正”、有“中”的意思。“雅”在“疑”纽“鱼”部,“夏”在“晓”纽“鱼”部,“疑”、“晓”旁纽双声,参见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夏夏犹衙衙吾吾雅雅也。”《荀子·儒效》“居夏而夏”,又《荣辱》“君子安雅”,“夏”就是“雅”。“雅言”就是“大(可贵的)言”、“正言”、“中(适当的)言”。又,《荀子·儒效》:“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雅儒”就是“正派的的儒生”。
译文:审察并且采纳正确的言论。
庶竭弩钝
“庶”,有的注家说是“庶几”,不确。《经传释词》引《尔雅·释言》:“庶,幸也。”郝懿行《义疏》:“‘庶’又为‘幸’者,犹‘觊’也。”吴昌莹《经词衍释》:“‘庶无悔罪’言‘幸无’也,‘庶见素冠兮’言‘幸见’也。”“觊”音义同“希”同“幸”。肖统《讲席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器月希留影,心灰庶方扑。”“希”、“庶”是“互文”。为什么“庶”作“希”、作“幸”讲?这是假借,今吴语区常州一带“猪”读jū,“书”读xū,“储”读qǔ。“庶”在“书(审三)”纽“鱼”部,“希”在“晓”纽“微”部;“幸”在“匣”纽“耕”部。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指出“审三跟晓、匣相通”。“鱼”、“阳”对转,“耕”、“阳”旁转。王力《同源字典》:“‘鱼’,‘元’通转,‘微’、‘元’旁对转。”王、黄二位先生书中都有很多实例。
译文:希望使我尽点儿笨力。
【教学要点】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课文中的几种判断句式。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5、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题解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
主要措施有:
⑴与吴国通好;
⑵加强内政建设;
⑶平定南方叛乱。
三、生字、重点词
1、给生字注音:
殂(cú) 弘(hóng) 菲(fěi) 陟(zhì) 否(pǐ) 裨(bì) 阙(quē) 苟(gǒu) 猥(wěi) 夙(sù) 驽(nǔ) 攘(rǎng) 咎(jiù) 诹(zōu) 祎(yī) 咨(zī) 颓(tuí) 先帝遗德(yí) 以遗陛下(wèi) 长史(zhǒng) 行阵和睦(hóng) 性行淑均匀(xíng) 以塞忠谏之路(sè)
2、解释重点词:
危急存亡之秋:紧要时刻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大不宜异同:不同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给予。
叹息痛恨:痛心遗憾。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而鄙陋。猥自枉屈: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由是感激:感动、激动。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深入不毛:苗。庶竭驽钝:比喻才能平庸。攘除奸凶:排除、铲除。以彰其咎:表明、显扬;过失。以咨诹善道:询问。
四、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五、学生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前五段的内容,并对每段内容加以小结。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1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⑵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⑶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⑷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⑸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5、小结:
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2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
⑵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⑶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⑷“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5、小结:
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三、第3、4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⑵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⑶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⑷概括第3段的内容?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⑸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⑹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⑺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⑻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5、小结:
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四、第5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⑵“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⑶“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5、小结:
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第三课时(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后4段的内容,并对每段内容加以小结。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6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⑵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⑶“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⑶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⑷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小结:
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二、第7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⑵“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⑶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5、小结:
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三、第8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⑵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⑶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5、小结:
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四、第9段
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第四课时(总结复习课)〖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2、复习重点词。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
1、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2、复习重点词。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难点〗
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CN职场指南网教学设计当前位置:CN职场指南网>职场文书>教学设计>《出师表》教学设计我要投稿投诉建议
《出师表》教学设计
时间:2021-05-25 12:05:3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出师表》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出师表》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师表》教学设计(精选5篇)
《出师表》教学设计1
【教学要点】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课文中的几种判断句式。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5、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题解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
主要措施有:
⑴与吴国通好;
⑵加强内政建设;
⑶平定南方叛乱。
三、生字、重点词
1、给生字注音:
殂(cú) 弘(hóng) 菲(fěi) 陟(zhì) 否(pǐ) 裨(bì) 阙(quē) 苟(gǒu) 猥(wěi) 夙(sù) 驽(nǔ) 攘(rǎng) 咎(jiù) 诹(zōu) 祎(yī) 咨(zī) 颓(tuí) 先帝遗德(yí) 以遗陛下(wèi) 长史(zhǒng) 行阵和睦(hóng) 性行淑均匀(xíng) 以塞忠谏之路(sè)
2、解释重点词:
危急存亡之秋:紧要时刻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大不宜异同:不同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给予。
叹息痛恨:痛心遗憾。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而鄙陋。猥自枉屈: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由是感激:感动、激动。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深入不毛:苗。庶竭驽钝:比喻才能平庸。攘除奸凶:排除、铲除。以彰其咎:表明、显扬;过失。以咨诹善道:询问。
四、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五、学生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前五段的内容,并对每段内容加以小结。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1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⑵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⑶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⑷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⑸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5、小结:
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2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
⑵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⑶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⑷“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5、小结:
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三、第3、4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⑵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⑶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⑷概括第3段的内容?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⑸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⑹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⑺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⑻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5、小结:
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四、第5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⑵“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⑶“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5、小结:
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第三课时(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后4段的内容,并对每段内容加以小结。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6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⑵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⑶“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⑶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⑷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小结:
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二、第7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⑵“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⑶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5、小结:
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三、第8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⑵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⑶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5、小结:
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四、第9段
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第四课时(总结复习课)〖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2、复习重点词。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
1、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2、复习重点词。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难点〗
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出师表》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了解内容大意。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取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体会“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
过程与方法:
1、讲解背景和疏通文意结合。
2、反复诵读。
3、设置关键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文章词句及背景知识,理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流露出的`矛盾艰难之感,从而理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词句,理解诸葛亮的“难”,从而理解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教学策略
《出师表》作为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除了落实字词释义,还应该从对原文语句的反复品读中体会诸葛亮的思想情感。学生有《三国演义》的阅读经验或者电视剧的观看体验,对诸葛亮的智慧应该有所了解,但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并不一定能理解。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对《出师表》字句进行赏析,此外补充相关背景知识,详细梳理内容。通过朗读体会诸葛亮言辞的恳切,劝谏和出师的艰难,从而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力求生成更立体的文学感受。本课应着重于拓宽学生文言素材阅读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通过反复诵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重点文言词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进行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文言素材的理解,培养他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预习作业:一字一句抄写《出师表》,翻阅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译文,对字词释义提出疑问;品评文章最后一句话:“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到底言了些什么?为什么写到最后他会临表涕零,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课上提醒学生读准重点文言词语的读音,并在书中标注:
裨(bì) 补阙(quē)漏 性行(xíng)淑均 行(háng)阵和睦
庶竭驽钝(shù jié nú dùn) 以彰(zhāng) 其咎(jiù) 陟(zhì) 罚臧否(zāng pǐ)
崩殂(cú) 侍(shì)卫 咨诹(zōu) 郭攸(yōu)之 费祎(yī) 夙(sù)夜
(一)情境导入
导语:今天我们来学习《出师表》,在预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提出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在表文结尾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句子来展开理解。
展示课件“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设计意图】在预习翻译的基础上,引出对关键句的解读,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感知学习
1、默读课文(1~5自然段)诸葛亮“言”了些什么?
同学回答问题,大致梳理文意。教师适时落实字词并板书要点。
教师引导学生:课文中摘引原句,说清楚诸葛亮所言的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
要点:宜开张圣听;昭平明之理;宫中之事,悉以咨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亲贤臣,远小人。
2、请把这几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三个方面的建议:
1、广开言路;
2、赏罚公平;
3、亲贤远佞。
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比较昏庸、容易受身边佞臣蛊惑的君主,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其中“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是不能只听身边小人的谗言,对贤臣更是要“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这些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3、给出“表”的概念,交代文章背景。
针对以上总结的内容,诸葛亮为什么会涕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诸葛亮的情感。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再读课文,联系补充背景素材,思考、讨论、交流。
1、分析原文语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未半、中道背后的含义)
2、分析原文语句: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疲弊、危急存亡的局面在哪些背景中可以看出?)
补充背景材料: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公元221年,刘备建汉;公元222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22年,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与吴国在猇亭一战(即《三国演义》“火烧连营三百里”),兵力大损,败走白帝城,次年病死。吴国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
当时三国的局势:
益州豪强及南方夷族发动叛乱。
魏国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政治、军事、经济上占有明显优势。
吴国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力量比较雄厚。
3、追问:在此种危急情况下可不可以不出师北伐?
给出背景材料:白帝托孤。
刘备:“朕自得丞相,成其帝业,何期智术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羞回成都与丞相相见。今日病已危笃,不得不请丞相托以大事也。”
刘备:“‘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与卿等中道而别也。”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对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联系原文语句分析: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小结:以上内容和背景可以总结出“出师难”。
4、诸葛亮的劝谏之难。
前文我们分析过,蜀汉当时处于益州疲弊的局面,但又有先帝托孤之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旦出师,先不说伐魏能否胜利,大本营的安定就够让诸葛亮担心的,因此在出师之前反复叮咛。此时此刻的诸葛亮内心多么焦虑艰难啊!
小结:以上内容可以总结出“劝谏难”,再和前面的“出师难”结合起来看,不难体会到诸葛亮在表文结束之时为何会“临表涕零”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我们在《出师表》中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处境艰难,在矛盾中挣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而不是隆中一对天下就三分,羽扇一挥樯橹就灰飞烟灭的神。
5、带着对作者诸葛亮情感的体会,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分析诸葛亮的情感,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触及文章的核心部分,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
(四)总结
总结写作特点: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值得借鉴。
结束语:一个个后来者,读《出师表》时扼腕叹息、仰天长叹或沉默思考。他们中有岳飞,有杜甫,有陆游,有文天祥,他们读《出师表》就像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带着这些人以及你对诸葛亮《出师表》的理解,读熟并齐诵《出师表》。(课件出示:岳飞手书《出师表》和杜甫、陆游、文天祥的诗句)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更好地把握本文写作特点,感受《出师表》和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五)布置作业
阅读批注梁衡《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自读课本》七年级下册)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思考、批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形象,培养独立阅读,归纳要点、阐述观点的能力。
《出师表》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4、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⑵积累一些文言实同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⑴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⑵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崩殂(cuí) 疲弊(bì) 陛下(bì) 妄自菲薄(fěibó)
恢弘(hóng) 以塞(sè) 驽钝(nú) 裨补阙漏(bìquē)
陟罚(zhì) 臧否(zāngpǐ) 郭攸之(yōu) 行阵和睦(háng)
费祎(yī) 长史(zhāng) 猥自(wěi) 夙夜忧叹(sù)
咨诹(zōu) 以遗陛下(wèi) 以彰其咎(jiū) 斟酌(zhēnzhuó)
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3、请学生翻译第2段:
4、请学生翻译第3段:
5、请学生翻译第4段:
6、请学生翻译第5段:
7、请学生翻译第6段。
8、请学生翻译第7段。
9、请学生翻译第8~9段。
10、朗读课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非常恨。
布衣:
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义:布的衣服。
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2、一词多义:
效:
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实现、完成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激:
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感谢。臣不胜受恩感激。
3、词性活用: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恢弘志士之气。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此皆良实。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优劣得所。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亲贤臣。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远小人。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攘除奸凶。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阙通缺,缺点稗补阙漏。
有通又,表余数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虚词:
以:
介词,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因先帝不以臣卑鄙。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表时间以受命以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或组词
1、薄:
(妄自菲薄)()
2、塞:
(以塞忠谏之路)()
3、行:
(行阵)(性行淑均)
4、否:
(陟罚臧否)()
5、遗:
(以遗陛下)()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益州疲弊。
2、盖追先帝之殊遇。
3、恢弘志士之气。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5、先帝不以臣卑鄙。
6、由是感激。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庶竭驾钝,攘除奸凶。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