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逐谏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日期:2022-04-24

这是逐谏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逐谏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逐谏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一、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本文的作者——李斯。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

2、 技能目标: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

论证。

3、 情感目标: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二、 教学重点

1、 课文的结构:开宗明义→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归纳论证→得出结论。 2、 课文的艺术特色:立场上,立论高远,切中根本;方法上,史实为据,利害对举;策略

上,修辞得当,逐层推进;文彩上:气势奔放,极富感染力。

三、 教学难点

1、 认识和理解生僻字。

2、 文言句、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理解和使用。

3、 理解课文所用的靓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

四、 教学环境、工具

多媒体教室、PPT课件。

五、 教材分析 1、 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

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2、 写作背景

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是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3、 文章结构

全文共五部分,即文中的五个自然段落。

第一部分: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他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第三部分:铺述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他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国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

第四部分: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又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

第五部分: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

4、 学习内容评论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此(指《谏逐客书》)先秦古书也。中间两三节,一反一覆,一起一伏,略加转换数个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无限曲折变态,谁谓文章之妙,不在虚字助辞乎。 语气肆宕,采色烂然,可以止矣,又偏再衍出下节。强弩穿甲,劲势未已。(〔清〕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 ※(《谏逐客书》的作者)处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换不来同情可怜的,李斯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恳求秦王不要驱逐自己,却只字不提个人的去留,通篇都是为秦国考虑,申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文章既有严密的论证,又有铺陈排比,将委婉的措辞与犀利的词锋结合起来,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陈建森、陈一平编著《中国古代散文选》) 本文(指《谏逐客书》)反复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

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 文章采用极力铺陈的手法, 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对偶句相间迭出,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

六、 教学过程

流程图:导入 →引入课文背景→分析课文→分层解析课文并向学生提问每层的修辞→总结主旨→课后练习

(一)导入

1、 用三句话来导入课文。 这三句话分别为: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2、 具体讲解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一次在侧所中看见老鼠,非常瘦小肮脏,见有人来慌忙逃窜。又有一次,李斯在米仓中看见老鼠,长得肥大而干净,见到有人来还镇定自若。于是李斯有感而发,说了这句话“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人能不能显示出才能就像老鼠一样,是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这就是李斯著名的仓鼠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老鼠哲学。李斯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开始了他人生的地位抢夺战。

首先,李斯辞去了小史官职,于旬子学帝王之术。当李斯学业有成,与荀子辞行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让很多青年昂扬斗志的话,就是“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呔褪抢钏沟奶幨烙^念,甚至,坦明的說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但絕不因此「非世而惡利,自託於無為。」正因如此,他早已下定決心要「西說秦王矣」。他怎麼也沒想到,就是因為咝┨幨勒軐W,使他登上丞相之位。当然这是后话。

然后,李斯入秦,得到吕不韦的赏识,从此为吕不韦舍人。给我吕不韦的引见,加上李斯的帽死觐见,得到嬴政赏识。但谁知不久嬴政然下逐客令,非秦者去,李斯也列入了逐去的行列,为了保存自己,李斯写了千古第一奇文《谏逐客书》,使得嬴政收回逐客令,李斯也受到嬴政青睐,从此青云直上。最后做了秦国宰相。李斯终于从侧鼠变成了仓鼠。

然而,好景不长。嬴政在出游途中驾崩了,只留下了一纸召书。召书分明写着让扶书继位,可是李斯听从了赵高的谗言,篡改召书,最终召来腰斩于市的祸害。在送往刑场时,李斯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将他对死的不甘和命运的不公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斯的一生是从叹鼠到叹黄太犬的过程。

(二)引入背景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

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三)分析课文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 这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第三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第二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无客卿会是“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三段,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一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紧随其后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意在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是错误的。

第二个方面,文章的第四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又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一利一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即第五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

(四)概括主旨

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五)课后练习

1、将课文翻译。

2、运用事实论证,类比论证和正反论证,写一篇议论文。

谏逐客书 (第二学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观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教学内容:

1、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

3、分析本文艺术特色及学生写作借鉴要点。 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采用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1、作者介绍:(见投影) 2、写作背景:(见投影) 3、古文用法:(见投影)

二、 分析结构:

本文是一篇奏议,属议论文。

本文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

有力,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那么,请同学们找一找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对,开篇第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们说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秦王本就事务繁多,哪有闲工夫听你“拐弯抹角慢慢道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让秦王一读就明白了你的观点,况且对于国家这一大政方针,你一个小小的客卿何以敢于反对?这也吸引秦王继续往下读。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也是这篇议论文的绪论部分。当然,对于秦王定下的逐客大计,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对,所以干脆将过错推给秦国的“吏”们,这也避免了将矛头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

作者提出了“逐客为过”的观点,看来下面就应该分析为什么逐客是错的,错在哪里?

这时候,李斯却荡开一笔,不谈逐客的错误性,而是援引秦王十分崇拜的历代先君对待客卿——外来人才的态度的历史事实。同学们来看看作者都引用了哪几位先代君王?(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他们对待客卿是什么样的态度?(用客)分别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霸西戎、至今治强、功施到今、成帝业)这样看来客卿对秦国曾做出过巨大贡献,有利而无害,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文章在反驳论敌时,不是从分析韩国派水工佯装帮助秦修渠这一事例的真伪入手而是直接引用确凿事实驳斥对方谬论,反面文章正面做,从而将逐客

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这样的写作既通过援引秦王心中的偶像的做法,增强了秦王内心对李斯的认同感,同时又避免了直接论述秦王逐客的过失而引起秦王逆反心理。很讲策略!

说古论今,由远及近,看来接着该分析当今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了,作者再次荡开一笔,从君王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开始写起。大家来看看,秦王对待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是怎样的?(悦之)文章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是“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那么,秦王对待人才是否也是这样的态度呢?(不是)那是什么样的态度?(去、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接着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这里显然加重了批驳的力度,有助于秦王醒悟。当然,如果秦王的确没有“跨海内制诸侯”的想法,李斯这个推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但是,整个秦国朝廷都有着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勃勃雄心,因此,这个结论不只秦王,而是整个秦国朝廷都不能接受的。事与愿违的原因就出在“逐客”的行为中,那么“逐客”的不妥就变得不言而喻了。这里的写作看起来完全是站在秦王成就大业的角度上论证的,这就牢牢抓住了秦王的心。

如果说刚才所论及的都是摆事实的话,现在李斯就要给秦王讲道理了。文章从“泰山不让、河海不择”两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

引导出“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才能够显示他的德行。通过泰山、河海两个比喻的陪衬,“王者不却众庶”的道理就树立起来了,接着又以五帝三王所以无敌的楷模来反衬当今逐客之弊,推导出逐客的实质:逐客正是“资敌国”、“业诸侯”的事,它的本质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这就从根本上剖析了逐客的危害性,在这一正一反的比喻和对比论证中,秦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已经十分清晰了。

最后,作者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一一照应。“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三段中所述“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照应课文第二段“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结尾最后一句话“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道出了逐客将危及国家,而这一危害正好切中了秦统一大业的命脉,因而极有说服力,同时也照应了文章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逐客为过”。结尾在对文章内容的巧妙照应中,既突出了中心论点,深化了主题,也使文章首尾相连、前后贯通、结构完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章论证的层次: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引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进行分析论证。 本论部分 第二、三段:运用事例分析论证。 (摆事实) 第四段:运用理论分析论证。 (讲道理) 第五段:收束文章,照应全文。 结论部分

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大家可以先回忆一下,通常议论文写作有哪些种类的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类比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因果分析法、引申法即归谬法)那么大家来看看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例证法、喻证法、对比法),文章首先大量列举先前四位君王对待客卿的态度及产生的功效的历史事例,接着又列举当今陛下对待各种外来之物的态度及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将先君与当今对比,陛下对物与对人的不同态度相对比,五帝三王的做法与当今陛下做法相对比,陛下“跨海内制诸侯”的渴望与逐客将带来的“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可怕后果相对比,逐客之过在这层层对比中就不言自明了。

逐谏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某人杜撰:

众卿,今有一事,周知汝辈,求解之法。

郑国渠,乃韩人郑国修建。其凿于泾水,傍于北山,途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蒲城,东注洛水,凡三百余里。建渠以灌关中地之广袤,易不毛为良田也。其且成矣,秦人得利,足以供三一人口,或供粮草以给将士六十万。而暗察之后,郑国乃韩人之细说也。其建渠以耗秦之国力十载,遏秦人东向之志。

臣以客非秦人,将且为秦之大患。王怒,下令之逐客。李斯,楚人,为驱之列。然起行之前,书一封,呈于王。

(郑国渠,韩国人郑国修建,凿泾水,傍北山,经过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蒲城,东注洛水,总长三百余里。修建郑国渠,灌溉农田,可以解决关中地区缺水问题,将四万多顷的不毛之地改造成肥沃的良田。郑国渠建成后,秦国可以直接获利,解决三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或解决六十万大军越境作战的粮草问题。但是经察,郑国乃韩国人派到秦国的间谍。他提出并修建郑国渠,是为了十年中征用数十万人,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阻止秦国扩张灭掉他国的脚步。宗室大臣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不是秦国人,将成为秦国的祸患。秦王嬴政大怒,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

他惶恐不安,离开秦国,将一无所有,如何表达,才能转变帝王之心?

02 解题释题

《谏逐课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

03预习分享,字词通关

预习任务:

任务1:借助工具书,解决重点字词。

任务2:阅读《史记·李斯列传》,了解作者。

04通读全篇,概括文脉

第一段:客卿之功:总结历史上四个君王时期,众多客卿的丰功伟绩。

第二段:重物轻人:秦王生活中所重声色珠宝,都是外来之物,却不喜欢外来之人,不问是非,直接逐客。

第一层:不是秦国出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第二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

第三层:以音乐为喻,别国的音乐舒服。

第四层:人和物作比较、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所轻视的是人才。

第三段:利他害己:王者不却众庶;先贤五帝三王,无敌的原因是爱民,逐客对他国有利。

第四段:逐客之危:逐客关系秦国的安危。

05开门见山,直陈错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直接认为逐客令错误。对事的是非、得失、功过等表示否定的态度。大胆而有效地吸引眼球。但一个“吏”字,直接隔离了矛盾,避开了对君王的不满。

06高明技巧,说服感染

铺张排比,正反反复对比,

(1)铺张排比,列举事例。如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用来说理。

(2)正反反复对比:四君用客和秦王轻客的对比,重物与轻人的对比

(3)层层深化:从古到今,从今到未来;逐客危害从轻到重,不强大,不能统一到国家亡国等

逐谏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本文是一篇奏议,属议论文。

本文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

有力,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那么,请同学们找一找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对,开篇第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们说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秦王本就事务繁多,哪有闲工夫听你“拐弯抹角慢慢道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让秦王一读就明白了你的观点,况且对于国家这一大政方针,你一个小小的客卿何以敢于反对?这也吸引秦王继续往下读。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也是这篇议论文的绪论部分。当然,对于秦王定下的逐客大计,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对,所以干脆将过错推给秦国的“吏”们,这也避免了将矛头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

作者提出了“逐客为过”的观点,看来下面就应该分析为什么逐客是错的,错在哪里?

这时候,李斯却荡开一笔,不谈逐客的错误性,而是援引秦王十分崇拜的历代先君对待客卿——外来人才的态度的历史事实。同学们来看看作者都引用了哪几位先代君王?(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他们对待客卿是什么样的态度?(用客)分别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霸西戎、至今治强、功施到今、成帝业)这样看来客卿对秦国曾做出过巨大贡献,有利而无害,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文章在反驳论敌时,不是从分析韩国派水工佯装帮助秦修渠这一事例的真伪入手而是直接引用确凿事实驳斥对方谬论,反面文章正面做,从而将逐客

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这样的写作既通过援引秦王心中的偶像的做法,增强了秦王内心对李斯的认同感,同时又避免了直接论述秦王逐客的过失而引起秦王逆反心理。很讲策略!

说古论今,由远及近,看来接着该分析当今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了,作者再次荡开一笔,从君王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开始写起。大家来看看,秦王对待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是怎样的?(悦之)文章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是“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那么,秦王对待人才是否也是这样的态度呢?(不是)那是什么样的态度?(去、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接着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这里显然加重了批驳的力度,有助于秦王醒悟。当然,如果秦王的确没有“跨海内制诸侯”的想法,李斯这个推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但是,整个秦国朝廷都有着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勃勃雄心,因此,这个结论不只秦王,而是整个秦国朝廷都不能接受的。事与愿违的原因就出在“逐客”的行为中,那么“逐客”的不妥就变得不言而喻了。这里的写作看起来完全是站在秦王成就大业的角度上论证的,这就牢牢抓住了秦王的心。

如果说刚才所论及的都是摆事实的话,现在李斯就要给秦王讲道理了。文章从“泰山不让、河海不择”两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

引导出“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才能够显示他的德行。通过泰山、河海两个比喻的陪衬,“王者不却众庶”的道理就树立起来了,接着又以五帝三王所以无敌的楷模来反衬当今逐客之弊,推导出逐客的实质:逐客正是“资敌国”、“业诸侯”的事,它的本质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这就从根本上剖析了逐客的危害性,在这一正一反的比喻和对比论证中,秦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已经十分清晰了。

最后,作者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一一照应。“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三段中所述“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照应课文第二段“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结尾最后一句话“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道出了逐客将危及国家,而这一危害正好切中了秦统一大业的命脉,因而极有说服力,同时也照应了文章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逐客为过”。结尾在对文章内容的巧妙照应中,既突出了中心论点,深化了主题,也使文章首尾相连、前后贯通、结构完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章论证的层次: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引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进行分析论证。 本论部分 第二、三段:运用事例分析论证。 (摆事实) 第四段:运用理论分析论证。 (讲道理) 第五段:收束文章,照应全文。 结论部分

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大家可以先回忆一下,通常议论文写作有哪些种类的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类比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因果分析法、引申法即归谬法)那么大家来看看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例证法、喻证法、对比法),文章首先大量列举先前四位君王对待客卿的态度及产生的功效的历史事例,接着又列举当今陛下对待各种外来之物的态度及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将先君与当今对比,陛下对物与对人的不同态度相对比,五帝三王的做法与当今陛下做法相对比,陛下“跨海内制诸侯”的渴望与逐客将带来的“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可怕后果相对比,逐客之过在这层层对比中就不言自明了。

逐谏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学情分析】

  1.知识层面: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在初中及高一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如部分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句式、古今异义等。但由于学生对文体方面的知识涉及不多,学生对“书”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了解较浅,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后学习提示,联系初中所学《与朱元思书》和课外引申的《与妻书》等,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书”的特点。

  2.能力層面: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在文言学习方面已有一定的经验,能够结合课下注释较为熟练地疏通文意,但对文章观点和结构的理解能力有所欠缺。此外,由于高一的学生刚刚由初中升入高中,在议论文写作方面仍有待提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本文的结构以及论证,从文中感受严密的推理、强大的逻辑以及辞采的华美,以实现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

  3.心理层面:高一学年的学生身心发展处于成熟阶段,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顾及面子、羞于表达等因素的影响,故而课堂上教师应当及时鼓励,设计新颖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提升课堂参与度,以实现从“教育者为中心”到“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

  【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要求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2.教科书版本及章节:《谏逐客书》选自部编版新教材高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1课。

  3.课文内容分析:本文文体为“书”,即“上书、奏章”,是一篇为随事谏诤、议论政务的奏疏。在文中作者先谈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说明秦无客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强调重用客卿的重要性;然后以女乐珠玉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秦王喜爱的举例作比,阐释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满意的效果,使秦王收回逐客的成命。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颇有战国策士的论辩之风。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结构,理清逻辑严密的论证思路,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能够欣赏议论文写作特色,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议论文写作。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能够关注思辨性说理,学习古人劝谏艺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自主打分、小组讨论、教师评析、修改评分,逐步深入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逻辑严密的论证思路;

  (2)通过欣赏议论文写作特色,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并应用于议论文写作。

  2.难点:

  (1)提升今后议论文写作的深度,增强议论文写作的逻辑性与严密性;

  (2)关注思辨性说理,学习古人劝谏艺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用具】幻灯片

  【教学活动】

  环节一:提供参考标准,学生自主评价

  教师活动1:作业回顾。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这件事后来被发现,秦王嬴政就听信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都想游间于秦,遂下令驱逐客卿。客卿李斯写下了这篇《谏逐客书》,请同学们参考高考议论文的评分标准,每个人都做一回老师,分为4组给这篇文章打分。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布置了这项参考议论文评分标准为《谏逐客书》打分的任务,相信同学们体验了一把当老师的感觉,现在请1、2、3、4每组选一位“教师代表”上黑板来评分。

  学生活动1:每组选一名学生提交分数,由教师标注在黑板上。

  【活动意图说明】本文论证非常严密,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很有启发,请学生打分,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这篇文章的行文特点,同时能够帮助教师初步了解学生对于议论文及评分标准的了解程度。

  环节二:结合学生打分,具体分析文章

  教师活动2:各小组的分数已经写在黑板上了,我发现各位“老师”的评分都很高,放在高考中这便是一篇高分作文。老师想问一下,大家打高分的依据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2:回答自己认为《谏逐客书》写得好的地方。

  教师活动3:(1)点评学生答案。

  (2)(补充文化常识)战国末年,秦、楚等大国兼并战争十分激烈,各国斗争的策略主要是“连横”和“合纵”,请大家仔细观察地图,分析秦国的地理位置。

  学生活动3:仔细观察地图,同老师一起分析秦国的地理位置。

  教师活动4:(1)小结文化常识。

  (2)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这篇“高分作文”的论证过程,看一下李斯是如何运用各国的关系进行说理的。按照议论文结构五步法(观点句——观点解释句——例句——例子解释句——观点总结句),教师示范划分文章第一段结构(观点句——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观点总结句),讲解第一段论证方法。

  (3)总结第一段。我们给这段“作文”打高分的依据是:

  ①开门见山:“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提出中心论点。

  ②举例论证:引用秦国历史上的历代君王,证明客卿对于秦国发展的作用。

  ③例证贴近观点:反面论证了四代秦君不“逐客”、重用客卿而使国富兵强的史实。

  ④得出结论:“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國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由①到④过渡自然。

  学生活动4:思考分析议论文结构与观点的方法与过程。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思考打分原因,强化学生对于李斯论证的认识,总结出“作文”的亮点,在示范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分析议论文结构与观点的方法与过程。

  环节三:学生自主分析、合作学习,思考整体结构

  教师活动5:我们已经找到第一段的“作文亮点”,接下来请大家按照老师在第一段示范的方法,思考第二段与第三段的“亮点”。

  学生活动5:学生按照老师分析第一段的方法梳理段落内容并在书上做出标记,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并回答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详尽、切实的分析。

  教师活动6:(1)点评学生答案。

  (2)小结“作文亮点”——论证方式多样。

  ①举例论证(今):切合观点,充实典型,通过多个排比铺垫充足、文势充沛,结论极具感染力力。

  ②道理论证:使论证深入,增强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正反对比论证:论证更加严谨,突出论点。

  效果:感情强烈、充沛,引起共鸣。(重点讲解)

  学生活动6:通过教师点评与小结,修改完善上一环节答案,再次梳理文章结构。

  教师活动7:(1)教师直接划分第四段,并总结第四段“亮点”——运用了道理论证,起到收束全文,与上文呼应的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整体结构。提问:我们分析了每一段的写作亮点,那这篇“作文”整体的结构是什么呢?如果仅仅是每一段写得好,各段之间却没有联系,能获得一个高分吗?

  学生活动7:思考并回答本文整体结构。

  【活动意图说明】在环节二教师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自主分析二三段的论述结构,考察学生对于文章结构的理解与论证方法的掌握程度,然后回顾全篇,引导学生思考本文整体结构,

  环节四:课堂总结,总结议论文写作方法及作用

  教师活动8:(1)总结本文整体结构:第一段与第二段是由古至今举例论证;第三段则是紧承上文讲道理,进行道理论证;最后一段与前文一一对应,进行总结收束。

  (2)结合作文评价标准,总结议论文写作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论证:切合观点,充实典型;

  ②比喻论证:具有感染力;

  ③对比论证:论证更加严谨,突出论点;

  ④整体结构: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一一对应。

  (3)布置作业:假如你是政府官员,请运用这节课学到的论证方法给广大群众写一封信,劝诫人们疫情期间不信谣,不传谣,服从安排、自觉隔离,遵守抗疫法律法规,字数800字以上。

  【活动意图说明】课堂总结与升华,布置作业以考察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够应用于议论文写作实践。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反思】

  1.缺点:(1)对使用部编版教材的学生的具体语文水平了解不多,可能存在内容偏难的问题。

  应对办法:(1)提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具体了解,并进行相应调整;

  (2)对课前布置任务加以细致说明,并充分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

  2.优点:(1)课堂形式创新。创新性地运用了作文批改的形式,通过创设一个作文情境,让学生自己以老师的视角来打分。此外,用地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创作背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欣赏,在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运用,最终落实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作业布置结合现实,作文设计为疫情相关的劝诫性议论文,以考察学生对课上学过的论证方法的掌握情况,同时提醒学生思考李斯劝谏的艺术好在哪里,做到了方法与实践的统一。

  (3)联系高考。应用“观点句,观点解释句,例句,例子解释句,观点总结句(因果,怎么做)”的议论文结构五步法模式,并结合高考作文评价标准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学会评价议论文,在脑海中建立议论文评价体系,进而帮助学生的议论文写作。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