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班会教案

组织召开主题班会教案

日期:2022-05-07

这是组织召开主题班会教案,是优秀的班会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编者按:组织召开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校级主题班会展示活动即将开始,为了对班主任老师的班会课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客观的评价,学校制订了主题班会课评价标准,希望对大家了解什么是一节好的主题班会,如何做好主题班会有所帮助。

  第九中学主题班会课评价标准 班 级   教 师   授课时间   班会主题 评价项目 评 价 要 素 得分 教育主题(1.5分) 价值性:以热点、焦点问题切入,立足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共性问题;

  针对性: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道德认知水平;

  校本性:以校本教材为依托,彰显学校的德育特色。   教育目标(1.5分) 准确:围绕主题,结合学生现状,三维目标有机融合;

  可行:目标在师生活动中实行并达成;

  可评:通过观察、量化、访谈等方式能测评目标是否实现。   教育形式(1分) 恰当:形式为内容服务,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新颖:采用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有创意的教与学形式。 教育内容(3分) 主题性:主题突出,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均紧扣主题;

  特色性: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内容能够凸显学校德育特色;

  层次性:各环节衔接流畅,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时间掌控适度;

  典型性:教育素材选取具有代表性,极具说服力,体现“近、小、亲、实”

  系统性: 结合教育点有阶段性教育任务,相互关联衔接。   师生表现

  (2分) 师:关注学生,融入教学活动、情感引导,教育智慧;

  生:参与度高,实践体验,合作感悟,真情实感。   教育效果(1分) 活动圆满完成,目标达成度高。

  主题班会课的评价标准解析

  一、教育主题:

  遵循三个原则

  1、价值性:以热点、焦点问题切入,立足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共性问题;

  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教育的契机。教师要针对学生共同关心的社会现象,学校重大事件,班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或严重的突发个案,前瞻性在校本课上予以解决。

  在上次德育研讨会上我们听了慧祥职专王老师介绍她“吾辈,龙之脊梁”主题德育课准备过程和取得的效果。该班会源于一则网络新闻。大三学生杨济源勇斗歹徒英勇牺牲。英雄离去后,网友们在他的博客中读到了这样一句话:“人可以没有才,也可以没有钱,但是绝不可以没有责任感。”一时间,一场有关“责任”的大讨论在网络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展开,抓住这一热点,针对职专学生责任感淡漠的现状,进行职业生涯指导校本课的第一课,使他们更深刻理解责任的内涵,树立责任意识,师生共同策划、筹备了以“责任”为主线,以“吾辈,龙之脊梁”为主题的德育课。

  2、针对性: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道德认知水平;

  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内部需要,以敏锐的目光洞察班级学生中的一切。同一内容的主题在不同的年级召开,所选取的主题可以浅显写轻松一些,中学则可以知识点多一些思想性强一些。

  内容和形式也要有所区别。如小学形式可以活泼些,知识点可以少一些。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小学生就可以从了解一些国家相关的知识,国旗、国歌、国徽,知道爱自己的学校、爱周边的环境,就是爱国了;《国旗在我心中》、《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而中学生就可以上升到民族精神的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为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3、校本性:以校本教材为依托,彰显学校的德育特色。

  我校的德育特色是幸福教育,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构建立体网络化研学体系,

  所以要以校本教材为依托,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设计德育课主题,彰显学校的德育特色。

  二、教育目标:

  准确:围绕主题,明确具体,三维目标有机融合。

  在德育课设计中,目标起着导向的作用,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围绕主题设置目标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和关键。

  问题:认知学科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知学科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理念下的校本德育课程三维目标以认知学科的三维目标为基础,但又不完全相同,德育课三维目标:明理、激情、导行。

  校本德育课程三维目标是认知目标: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进行感知和理解。情感目标:指在教育者影响下,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态度。践行目标: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提升能力,践行道德认知,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一种倾向是更多地注重知性目标,(讲道理)另一种倾向是更多地注重情感目标,(煽情、流泪),三维目标应当有机融合知识与践行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多的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则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三者缺一不可。

  可行:目标在师生活动中实行并达成。

  符合学生实际而设置,以师生活动为载体,达成教育目标意识强。

  教学目标主语为学生。关注主体。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以及“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

  在德育课三维目标中,明理是基础,激情是关键,导行是最终目的。

  例:《深沉父爱伴我行》

  明理:了解父亲节的由来,能记住父亲的生日,通过学生回忆父爱,捡拾记忆,学生感悟父爱的深沉、厚重,认识到即使亲人之间爱是需要沟通、表达的。

  情感:激发学生的亲情意识,由己及人,培养对亲人,对他人的感情。

  导行:学会调整不和谐亲子关心,学会如何表达情感,掌握与父亲和谐相处的技巧,激励自己奋发学习,是用自己的成才、成人来真情回报。

  可评:通过观察、量化、访谈等方式能测评目标是否实现。

  三维目标设置分类要清晰,知识目标是最基本要求,践行目标是达成的目的,这两个都显性目标,是可测量的目标,概括成两个字就是“学会”和“会做”。情感目标是个隐性的目标,通过学生可上表现可观测到。目标中采用动词要可观察。行为动词尽量是具体的,可观察的,可供检测的。表现就是使用的多为“了解”、“理解”、“掌握”等不易测量的行为动词,缺乏质和量的规定,无法进行评价。而新课程标准中对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如:“解释……”,“初步学会……”等。

  三、教育形式

  恰当:形式为内容服务,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但要适度,不能喧宾夺主

  因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同,认知水平也不一样,因此主题班会必须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选取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要“求新求变”、形式要多样。

  德育课形式有两种倾向,一是没外人听课时,形式单一,比较枯燥,另一种是作观摩课时:单纯追求形式,表演痕迹太浓,问题的答案提前准备好,缺乏真实情感的流露。

  建 议 :前一种无法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采用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有创意的教与学形式,感到德育课与学科可不同,喜欢上,但切忌未必非要学生吹拉弹唱,展现才艺,所有的形式不能脱离主题,为主题服务。

  后一种,你会发现课中无论是学生的表演,还是学生发言也好、或者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表达自己感觉也好,一点错误都没有,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完全是程序化的过程,看不出一丝动态生成的激情点。看出在彩排方面花费了很多时间,教师为让德育课上得更“成功”,积极向上的主观意愿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德育实效性、学生发展角度考虑,是不取的。课上表演痕迹太浓,预设太多,不能表现学生真实生活中的心理矛盾冲突及困扰问题;谈不上情感的激发,生成点缺乏,情不动何谈行动。

  需要的是真实、平实、扎实,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原生态”课堂,这样才见教师的真功底。策划德育课的着力点是触动同学们的思想灵魂,引导他们讲真话,动真情,论真理。教师既不能敷衍了事,也不能满足于做样子给人看。

  四、教育内容

  主题性:主题突出,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均紧扣主题;

  特色性: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内容能够凸显学校德育特色;

  层次性:各环节衔接流畅,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时间掌控适度;

  典型性:教育素材选取具有代表性,,极具说服力,体现“近、小、亲、实”;

  系统性: 结合教育点有阶段性教育任务,相互关联衔接。

  1.主题性:教师要按照一定的目标结构,围绕主题,恰当地选择、组织、呈现教育内容,达到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2.特色性: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内容能够凸显学校德育特色;

  尤其是为突显学校特色应运而生的特色教室:劳动教室、科学教室、学校校史馆、学校图书馆等,这都是我们可利用的资源。同时,我们更不可忽视的是师生资源的利用,典型教师、学生的发掘。班级内部学生身上,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为先。

  许多学校在课程建设中,把家长请进了课堂,利用家长的资源,促进课程的实施。请农学院工作的家长为学生讲解一粒米的由来,生动、形象,胜过教师过多的说教,学生们已能记住提醒自己珍惜粮食;请当交警的爸爸到课堂上,当场给同学们讲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并现场教给同学们指挥的动作,亲切、可信,效果不用言表。社区里、高墙内、老人院、博物馆等这些地方更是我们进行德育课程的好地方。

  3、层次性:各环节衔接流畅,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时间掌控适度;

  班主任要按照一定的目标结构,恰当地选择、组织、呈现教育内容,内容步骤要切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的经验入手,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高育德效果。内容选择时可供参考的一条线索。紧扣主题、提出矛盾(问题)、展开矛盾(问题)、解决矛盾(问题)、提炼升华

  4.典型性:教育素材选取具有代表性,,极具说服力,体现“近、小、亲、实”;

  短期:一节课的完整性,课前准备收集资料、调查等准备工作、课中师生活动、课后延伸践行。

  长 期:人的认识总是遵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规律来发展的,校本德育课的设计与实施也要依照远、中、近期目标,针对学生、班级的实际循序渐进,逐步加深,要有统一的连贯的计划,通过围绕阶段目标设计系列活动,进而达到一个总的教育目标,在此下有阶段性教育任务,主题要有连续性。九中王泉龙老师针对新高一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惑,成长中的烦恼、在烦恼中成长等系列

  五、师生表现

  生:参与度高,实践体验,合作感悟,真情实感。

  师:关注学生,融入教学活动、情感引导,教育智慧;

  在新型的德育课中教师与学生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双重属性。换言之,德育课的主体是双主体。学生主体体现在每一个同学机会均等,活动方案由学生参与设计、在活动中大胆尝试,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不是被动参与,走过场。参与面与参与深度

  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规划,对活动内容的调整与活化,对教育途径的创设等,“主导”是教育者主体性的总体特征。要引起注意的是,主导不等于“教师课前导演,课上旁观,课后总结”完事大吉。教师的主体还体现在在德育活动中,教师既作为教育者,又作为学习者,要参与到活动中,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学生的情感,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生一道,“为同一个话题感动”师生共同成长。一次成功的德育课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六:教育效果

  活动圆满完成,目标达成度高。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