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班会教案

学生成长目标主题班会反思

日期:2022-05-17

这是学生成长目标主题班会反思,是优秀的班会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班会课是何时像语文课、数学课一样出现在中小学的课表中,不得而知。不过,在很多学校,它早已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倒也是不争的事实。按照“强度”的不同,常见的班会课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批斗会、宏大主题说教会、被强势学科瓜分、一周“新闻”综述、自习课。越往前,越遭学生憎恶;越往后,越受学生青睐;然而,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讲,学生越憎恶却越必须执行;学生越青睐却违规越严重。实在吊诡!

  说其吊诡,并不是说它没有“逻辑”,恰好相反,它的逻辑看上去还是非常明晰的!一方面,教师是传授知识的,知识是确定的,确定之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可以通过一张试卷准确测量出来的,教师的工作成效因此是可以准确测量、准确评价,并可依此进行准确奖惩的;而学生是白板,是容器,不管涂鸦还是填充,都是可以精确量化与测量的;达到标准,就是“合格”,高于合格就是“优秀”;没有达到标准的,就要反复操练,直至达到“绝对真理性”的“标准”,否则就被标记为“差生”,有些孩子额头上的这个“印戳”长时间甚至终生不得消除,跟古代的犯人有得一比!另一方面,德智体美劳是可以分割的,就像集装箱,可以分别依次组装;而且,与升学考试相比,“德”只是可有可无的边角料,一旦时间来不及,就会成为满大街的“小广告”,活泼泼的生命被迫长出难看的“牛皮癣”;牛皮癣不仅不好医治,而且还极容易转化为“皮肤癌”;长期“经营”考试的人,对此显然是无能为力的;所以,班主任明明知道“狂风骤雨”只能冲刷一下“皮肤上的灰尘”,而对于“癌症”绝对于事无补;但是,一旦乌云“赶点”密布,那就让暴风雨猛烈地来吧;一旦乌云“恰好”被阳光遮蔽,那就权当是晴空万里,大家相安无事吧!而那些生命力比较旺盛的孩子,就会根据“牛二定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愈挫愈奋,愈战愈勇;而生命力已经被有所遮蔽的孩子们,表面上甚至骨子里也就安于逆来顺受了!

  五年前,我们在讨论课程建设时,认为课表中“八大领域”的课程都有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作为刚要和指南,而唯独校本课程和班会却显得非常随意。经过反复讨论,我们最终将“学生成长目标”作为校本课程和班会的课程标准,如此一来,班会荣升为“班会课程”,并拉开了以“仁、识、知”(学生成长目标的关键词)为核心的、从初一到高三的系列化、逻辑化的班会课程体系建设。优秀班会视频、优秀班会案例、市区品牌班主任、学生对班会课满意度的提升……经过大家辛苦地努力,一时间,成果倒也非常丰厚。但越是如此,我也就越发焦虑,深感责任重大!年轻的孩子们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他们的“逻辑”往往来自于直觉,教师只要有热情、有爱心,“班会课程”以何种面目出现,他们并不是特别关注;但是,如果教师认为这样的“班会课程”就是“德育”,就可以顺利实现“学生成长目标”,或者,他(她)们根本就不这样认为,却或主动或被动的执行着,后果就非常严重了!

  例如,围绕“仁”,从初一到高三,分别将目标设定为“关爱父母”、“关爱亲友”(包括老师和同学)、“关爱身边的陌生人”、“关爱遥远的陌生人”、“关爱民族与国家”、“关爱天下”。表面上看,系列化、逻辑化,初步具备了传统的课程形态。但是,真得就可以通过一年10节、六年60节(班会课程还有其他的主题)的课时成就一颗“仁爱之心”么?在40分钟的班会课上,真得就可以像传授数学公式、定理一样传授“仁”么?即便是让学生深度参与班会课程,真得可以通过额外增加的一节节课时形成学生的“仁心”么?一颗颗活泼泼的“仁心”真得可以如此系列化、逻辑化么?

  相对于年幼的儿童而言,教师作为成人在特定的学科领域拥有更多的知识,这乃是教师之为教师的必要条件,而绝不是充分条件;成人之“成”也许暗合了“德性之形成”,但是即便如此,“行为世范”,有德之行乃是引领和示范,而非强行灌输和抽象说教。而且,学生不仅会以教师为榜样,他们也会在同伴中、在书籍中寻找自己的榜样和生命镜像;所以,榜样地引领和示范是日常化的、生活化的,是潜在的编织和自然地显现的,而绝非特定时刻、特定场合的特定演出!这一切都说明了,德育不是显性的“加法”!在课表中为物理增加一节课,也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我们对物理学科的重视,但是,增加一节“班会课”,却丝毫也起不到类似的作用!

  当然,我们这么说,并不是要彻底否定“班会课”。在一张课程表上,或者在一周的学习生活中,班会课不管是以“剧烈”的方式,还是以“隐匿”的方式,成为一个令人“触目的东西”,首先和通常总是意味着,我们对“班会课”有着先行的领会,而正是这种“先行领会”构成了我们追问班会课之存在意义的起点。

  在字源学上,“会”就是“脍”,本意是“煮肉”,后逐步引申为“汇聚”之意;所以,“班会”就是“在班中汇聚”。但是,“在班中汇聚”又是什么意思呢?同一个班级的师生难道不是每一天都在一起上课、一起汇聚吗?看来,问题远非我们随便想想那么简单了!

  首先,“汇聚”就是“煮肉”,就是“火锅”,虽然也需要把几种“食材”以“占据空间”的方式“混合在一起”,但是,最终的“美味”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是深度侵入的生命编织,而绝非是以褫夺的、占据广延性空间的方式“在一起”!也就是说,“汇聚”之“会”不是客观对象化的“在一起”,而是以“何所因—何所缘”的方式组建而成的因缘整体性世界。

  当我们“看到”(思及)班会课时,总是同时“看到”语文课、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体育课、艺术课……,而且不仅思及最近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生活,还总是思及和筹划着未来的学习生活;当我们思及参与班会课的孩子们时,总是同时思及老师们、家长们,以及所有与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相遇过的他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汇聚”就是一个“成熟”的生命(教师)与一群年轻的生命围绕在一个“伟大事物”(知识、话题、活动等等)的周围,通过对话,相互启发与撞击,被遮蔽的“伟大事物”涌现为真理,澄明之光使得在其中的每一个生命得以豁亮!

  不过,如此以来,班会课可能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所有的课程其实都是围绕在伟大事物周围的生命汇聚!

  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继续追问的是:难道只有通过“砍掉”班会课,才能使其变得不再“触目”吗?不是的!因为,“汇聚”并不是天天都会发生的,只有在一些仪式、节日、庆典等重要时刻,人们才“汇聚”:感谢“神”的恩宠,并愉快地接受“神”的赐予,让快要沉寂的生命重新充满可能性的张力,满怀期盼,重新出发!生命需要庆典,这既是人之为人的本能,也是人之为人的希冀所在!

  今天的“班会”,正好是一周一节,这完全符合节日的周期性特点,最初的设置者也许就是希望我们把它当作是“一周庆典”:重温美妙的课程、回顾激动人心的时刻、为适时绽放的花儿颁奖、明确下周前进的方向……一旦班会成为真正的生命庆典,必当使其“汇聚”的本意得以如其所是地显现!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