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0
这是《循环日记》令人回味的班会课反思,是优秀的班会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提倡学生写日记,是许多一线教师的主张。日记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记录心情,也为写作水平的提高助力。
但是对学生而言,每天写日记那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然师命难违,只得绞尽脑汁,于是乎抄袭者有之,胡诹者有之,矫揉造作者有之,潦草交差者比比皆是。教师批阅这样的日记更觉索然无味。
管建刚老师说过:“写作,是为了交流。写作和发表,不是婚姻关系,就是血缘关系。”为什么有些人愿意自己写博文,就是因为博文满足了人的表现欲和交流欲。一、传写日记 建立班级动态网
循环日记是团队的日记,是公开的日记,是有着一大群读者的日记,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评价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而同学对他日记的评价更有亲和力和说服力,所以学生的写日记积极性都很高。学生们越发留心观察身边的所见所闻,越发深刻地走进自我内心深处,于是所写的内容更广泛,有的记录班级生活小事,有的反馈身边出现的一些问题,有的倾吐内心的委屈与愤懑。
描写每天发生在教室里鸡毛蒜皮的事情,发表自己对某堂课、某件事的看法,成了学生们津津乐道的日记题材,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了这个集体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循环日记本,无形中架构起整个班级的动态网。教师在批阅日记时,也成了他们的大“粉丝”,与学生的关系更亲密了。
轩是一个平时学习不用功的女孩,有一天,我在批阅日记的时候读到她写的一段话:“我是一台坐落在六(4)班的电脑。我十分幸福,也十分快乐。自从六(4)班的同学来到这个教室,我就想尽办法与他们交好。好景不长,期中考试即将来临,同学们进行了魔鬼式训练,因此,我的身体也被迫进行了魔鬼式训练。老师们不停地敲击我的牙齿,不停地强行逼我灌食,渐渐地,渐渐地,我的身体产生了病毒,并开始扩散……终于有一天,我病倒了,老师们着急地拍打我的身体,同学们上课不再盯着我了,他们欢呼,作业渐渐少了。我,欣慰地笑了,身体好了许多。可是老师们又渐渐关注了投影仪,我一着急,病又重了……”
这个学生,别看平日里老爱发呆,也不愿意做作业,其实还挺会观察啊!这不,她这是对教室里年迈体弱的老电脑产生兴趣,思绪翻飞了。这是在换着角度提醒大家要对电脑好一点,老师布置作业少一点呢!
像生意人看到了商机,笔者的眼睛一亮,继续翻阅。“啊!这次我一定要好好考!要不然多衰啊!我环顾四周,看看班长陈悦的表情,我猜她一定很紧张,眼睛一会儿瞪大,一会儿眯缝。她的目标一定在95分以上,调皮蛋朱一辰,此刻已经被胶水粘住了,一动不动地坐在位置上……”
多可爱的孩子!读着这些真情流露的文字,笔者像一个不经意闖进了孩子们世界的路者,了解了他们真实的想法,也找到了教育他们的契机。平时,我们面对四五十个学生上课,看到的只有他爱不爱发言,他的作业对不对,他听得认不认真,对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一无所知。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最需要什么?很难说老师都能知道,然而,这些对学生来说又是何其重要。如果笔者在使用电脑的时候,也经常幽这么一默;如果我在分发试卷时,多一些言语的鼓励,结果又会怎样呢? 二、互评日记 营造班级优良风
循环日记植根于学生生活,是学生的嘴巴,学生们经常会在日记中反映一些小事,此时,班主任更应当充当他们的耳朵和大脑。通过学生的诉说,教师需要做出正确的判断,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便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分析力和预见力,这样才能在小事中发现班级管理存在的共有问题,并引导班级的主人公——每一个学生来参与解决。
一次,意涵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一个垃圾桶,可我有两个胃,一个专吞可回收垃圾,一个专吃不可回收垃圾。奈何啊!虽然我每天都吃得饱饱的,但是经常胃肠功能紊乱,需要垃圾清理医生替我诊治。为什么呢?同学们经常分不清哪个是可回收垃圾,哪个是不可回收垃圾。哎,可苦了我喽!”
垃圾分类的概念已经提出很长一段时间,教室里开学也更换了分类投放垃圾桶,但95%的学生其实并不能分清自己投放的是哪一类垃圾,所以笔者便借此次契机,让学生们来评一评意涵的这篇日记。学生们既赞叹了意涵所关注的内容,又欣赏她的写作角度,更令大家佩服的是她对班级的热爱。
于是,笔者借机召开了一次关于“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班会课。笔者事先交代意涵同学查阅垃圾分类的一系列知识,班会课上,由她给同学们进行详细的介绍。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下课后都依然在围着意涵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因为循环日记,笔者发现了关心班集体的那个美好的存在;因为循环日记,笔者发现了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为循环日记,笔者锻炼了学生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因为循环日记,笔者激发了学生们人人参与班级管理的激情。 三、传阅日记 化解生生矛盾源
有时候人与人的沟通经常会由于一个小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便引发不畅,更何况,这些10后的高年段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身体已经发育成熟,荷尔蒙分泌过旺,男生容易冲动,女生容易敏感。这样的一群人在一个集体生活,难免会发生些小摩擦,然而这样的小摩擦如果由教师介入,未免小题大做,但如果不解决,那么双方势必会如鲠在喉,进而酝酿出更大的嫌隙。在这种情况下,笔与笔的交流,文字与文字的对接,可能更容易触碰到人与人的心灵。
某天,娜娜在日记本里这么倾诉:“宣这个人平时看起来老实巴交的,可千万别被她虚伪的表象给蒙蔽了。今天,关于值日的事情她又一次故伎重施。你看,她开始慢吞吞地理书包,理了一半,忽然一拍脑袋:‘啊呀!今天我忘记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妈妈要带我去上绘画课,怎么办啊?然后她眼睛又开始偷偷瞄我,见我不做任何反应,又跑上来嬉皮笑脸地请求:‘哎呀!今天你替我做一下值日啦!下次我一定帮你。没等我回复,她便拎起书包飞一般地跑出教室。我发誓,这辈子都没见她跑这么快过。”
读完这篇日记,笔者便把宣叫过来,没有批评她,只是告诉她,这篇日记的点评由她来完成。
笔者不仅读到了宣写的日记点评,还读到了紧接着这篇日记之后的,她自己关于这件事写的一则日记。在日记中,她真诚地向娜娜道了歉,同时解释了自己屡次没有完成值日的原因,洋洋洒灑500多字的事情始末,诚恳地道歉与合理的解释也最终得到了娜娜的理解。最终两人握手言和。
诸如此类的例子,屡见不鲜。这样解决问题的方式,省却了班主任从中周旋的麻烦,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让他们互相读到了对方内心的想法,更为他们开辟了一个换个角度看问题的窗口,以后再遇到与同学之间的不愉快,也更能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 四、借力日记 架起三维沟通桥
学生有了倾诉的欲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是持续地点燃这种欲望的小火苗,用心用情呵护它,让它不断壮大。所以,学生写的每一篇日记,我们都要给予规范评价和正确引导。尤其是当学生倾吐不公、委屈、纠结、郁闷的时候,教师更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的用心书写,教师的倾心帮助,家长的理解释然,正是这一篇篇日记架起了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
小欣说:“那天是‘5·20,爸爸送了妈妈一盒豪华版狗粮,一条订制的项链和一套高档化妆品,而妈妈则送给爸爸一个订制钱包,一块手表,一套西装,不仅如此,他俩还背着我去烛光晚餐。爸爸骗我说是带妈妈去应酬,可转身两人就发了朋友圈。我呢?只能自己在家写作业,享受孤独、寂寞、冷……果然爸妈是真爱,我只是意外。”我在日记中回复她:“小醋坛子,真的孤独、寂寞、冷吗?不要介意不能时时参与爸妈的生活,你也有你的空间,他们也需要独处的时间,你是他们最甜蜜的意外。”
康康说:“自从妈妈和姐姐离开了这个家,我便再也没有真正开心过,想她们的时候,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打电话?那又能怎么样呢?即使妈妈能回来看看我,那也不能挽回什么,家,散了就是散了。”读到这样的日记,我的内心隐隐被戳痛着,我一笔一画在本子上写下:“康,你说得对,谁也代替不了妈妈在你心里的位置,谁也给不了你妈妈那样的温暖和慰藉。但是我相信爸爸妈妈一定是为了不让矛盾继续恶化,最终才不得不选择这样的一条路,虽然他们分开了,但是你一定要坚信他们都是爱你的,你的爱并没有减少啊!抬起头来,让阳光照进你的心田。”也许是康康的爸爸也意识到了孩子敏感的内心,从不与教师联系的他,主动打电话向笔者询问康康在校的人际交往情况,并表示之后哪怕再忙,也会抽出时间多陪康康。
有时候,我还会在点评时分享自己学生生涯里的小故事、自己的人生感悟,所以有时候我的评语比学生们的日记还要长。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愿意在日记中敞开心扉,篇幅越来越长,内容越来越真。相应地,写作水平也越来越高,班内许多同学的作文频频发表于《关心下一代周报》《武进日报》《我爱写作文》等期刊。渐渐地,一些家长也加入了循环日记的点评队伍。往往这个时候,日记便不再是负担,而是老师、家长、孩子三方沟通的桥梁。
班级循环日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更在无形之中营造了浓厚的竞争、学习的氛围,也方便了班级管理。撰写循环日记,就像是一次道德长跑,不仅时刻提醒学生自省,也发挥了集体教育的作用;既发挥了语文学科的优势,又促进了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