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4
这是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眼睛和眼镜》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等内容。它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
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2、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模拟眼睛成像活动,经历、体验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通过比较实验,领会近视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3、教学重难点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应用的物理知识比较多,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了解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以及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所以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难点:眼睛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4、教具和学具
教具:多媒体
学具:光具座、光屏、蜡烛、白纸、焦距不同的三个凸透镜。
二、教学方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法、直观教学法、对比实验探究法、归纳法、观察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寻找教与学的切入点,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提出研究课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计划创设两种情景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景一、请大家闭上眼睛,问刚才老师在干什么?情景二、请戴眼镜的同学取下眼镜,告诉大家他的感受。根据情景请同学们提出一个与眼睛有关的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眼睛怎样看件物体?眼睛是怎样近视的?怎样矫正?”等问题作为今天的主题,其它问题给以鼓励。通过以上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2、新课教学
根据教材安排,本节课分五大部分进行:眼球的构造;眼睛看物原理;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介绍有关眼保健知识,进行用眼卫生教育。眼睛看物原理、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我重点把这两部分的教学设计进行详细阐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现在学生的近视率越来越高,保护我们的眼睛已经刻不容缓,所以也应该把介绍有关眼保健知识,进行用眼卫生教育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一)眼球的构造
由于学生生物课上已经了解了本部分知识,眼球的构造也比较简单,在此不多加叙述。
(二)眼睛看物原理
眼睛看物原理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而且还是学习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的基础。所以我计划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凸透镜中间越厚,对光线的偏折能力越强,会聚能力越强;在透镜位置不变时,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像的位置也发生改变。
进而提出问题:当我们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我们的眼球和视网膜能不能前后移动?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人眼睛如何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
为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眼睛的调节作用,我在课堂上设计用动画模拟眼睛看远近物体的原理来进行教学。
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共同归纳总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较薄,焦距较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较厚,焦距较短,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又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请同学们先看自己的手纹,然后眺望远方,亲自感受眼睛是怎样调节的。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经历、体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内容是: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下面我谈谈我的设计思路。
(三)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对比探究)
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应用到的物理知识也比较多,所以采用对比实验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使学生经历、领会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体现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发展理念。具体我是这样设计的:
(1)提出问题,做出猜想。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回答“什么是近视眼?近视眼的成因是什么?”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近视眼患者的眼球有向外凸、眼底向内凹的趋势。从而提出问题: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经过近视眼成一个什么样的像?学生猜想,进行下面的环节。
(2)设计进行试验。
探究实验,强调学生的地位和主动性,并不是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所以教师应该是探究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由于“探究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这个实验不是课本中现成的,需要学生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迁移来进行。所以我计划引导学生根据近视眼眼球的特点设计实验来验证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学生根据近视眼的特点选择10厘米的凸透镜做为正常眼,5厘米的凸透镜做为近视眼。先使蜡烛通过10厘米的凸透镜呈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在光屏上,保持光屏、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10厘米的凸透镜换成5厘米的凸透镜,观察光屏上成像情况,而后移动白纸找这一次烛焰清晰的像,比较白纸和光屏的位置,得出结论。在5厘米凸透镜前加一个学生戴的凹透镜或者凸透镜,观察哪种透镜能使像呈在视网膜上。
(3)分析与论证
让学生根据观察的实验现象,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规律,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学生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4)交流与评估
科学探究的评估可能并不影响对探究结论的得出,但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评估和反思,能及时发现、改正错误和疏漏。所以我设计了交流与评估环节。学生讨论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光的折射规律。多媒体演示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变厚,使光线在视网膜前发生会聚。戴凹透镜矫正,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由于是让学生体会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所以教师尽量不要与学生争抢地位,精讲注意事项后,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实验,自己去实验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吸收营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总之,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能行。
(四)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学生已经探究出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尝试由已知知识推测未知知识,然后读课文证明自己的推测正确,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它和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程序相似,在此不多阐述。
为了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我把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与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放到同一张幻灯片上,让学生对比理解,加深记忆。
(五)介绍有关眼保健知识,进行用眼卫生教育。
随着科技的进步,家用电器的增多,人们饮食结构的不均衡,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导致学生近视率逐年上升,所以引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提高眼保健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是这样设计的:
先现场调查班里近视学生的人数,再出示我的调查表,激起学生保护眼睛的欲望,学生讨论总结保护眼睛的措施。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小结并板书
学生小组讨论今天的收获,通过合作学习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知识技能互补,达到兵教兵,兵带兵的目的。也可以很好的避免课堂教学过于沉闷的,同时也可以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小组汇报时教师板书今天的收获。板书如下:
眼睛和眼镜
1、眼球的结构。
2、眼睛看物的原理。
3、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4、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5、探究无止境
教师可以适当介绍恐高症和患近视眼的人老了,他很可能既是近视眼,又是老花眼。戴上边是凹透镜下边是凸透镜的镜片。介绍激光治疗近视的原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求知欲望,激起学生保护眼睛的欲望。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发展理念。
1、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设计如下作业:
(1)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的三道题。并根据科学世界的知识测一测爷爷奶奶老花镜的焦距,计算度数。
(2)你还想知道什么?
这样的课后学习,把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转向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总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投入到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去,尝试发现问题的方法,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体味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本节课设计的主题;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敢于创新是本节课学生活动的行动指南。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我们看到外界美丽景象的窗口。是人体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天然光学仪器。
本节教材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眼睛的成像原理、近视眼、远视眼的原因及矫治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和保护视力。体现新课标的以人为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把握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创设情景、设计提问、课件引导,力求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会知识的目的。首先,我通过复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入手,为眼睛的成像知识作铺垫;然后把眼睛成像和照相机成像作比较,调动了学生想要了解自己眼睛的有关问题,从而很快进入正题。对关于人眼看远处、近处物体都能看清是由于晶状体的厚薄在发生变化来调节的这个问题,我主要是通过课件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的。让学生明白凸透镜的薄厚不同,它们的焦距、折光能力等都有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人眼看远近物体都能看清的原因是晶状体在调节。另外,关于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治,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光路图,利用他们所学过的知识寻找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通过课件模拟对以上两种眼病的矫治,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老师能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探究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探究活动,使本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层层递进、结构紧凑、逻辑严密。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亮点:
1. 教师积极开发自制教具,大胆创新,展示教学能力
将PVC管两端蒙上橡皮膜,并在PVC管上开两个小孔分别通以橡皮管,其中一个橡皮管上接有注射器,另一个小孔方便通气。用注射器向蒙有橡皮膜的PVC管中注入水,这样就制成了水透镜。
自制水透镜可以通过注射器的注水和抽水来改变其表面的厚薄程度,可以非常形象的模拟眼球中晶状体的薄厚变化,对研究看远处和近处物体、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起到了很好的模拟作用。
丰富的教具,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变得有趣、形象。辅以多媒体演示,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 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
利用前面已经学过的与人眼成像原理相同的照相机导入新课。将七年级生物中已经学过的人眼与照相机作类比的方式,正是从生活中获得教学资源。使学生们能够真正体会到物理是于生活,用之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物中已经学过人眼结构及作用,所以教师在这一知识点处理上没有做更多的赘述,简单利落的与照相机对比。这样学生接受新知会水道渠成,也为下面的`探究做了较好的铺垫。
3.创造性挖掘和使用教材
教材中没有安排学生的探究实验。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利用讲授的方式揭示人眼视物、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但教师能够利用自制的可调焦的水透镜较好的模拟了眼球中的晶状体。通过三个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到“人眼看远处和近处物体”、“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外在表现”和“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过程。这三个实验中“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外在表现”较好的利用了“人眼看远处和近处物体”的知识来解释,所以两个实验相辅相成。“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又是“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外在表现”的延续。所以三个实验之间前后衔接紧密,层层递进。
创造性的开发学生实验,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分组交流合作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他们如何使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4. 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
学生在完成探究活动“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后本节并未结束,教师又一次提出“只有佩戴度数合适的眼镜才能较好的矫正视力”较好的过渡到眼镜度数的了解。体现了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一理念,超越了学科的本位理念,将课堂向生活延伸,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从而拓展学生思维和运用知识的空间,也就是让物理走近学生、走向社会。
最后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健康用眼保护视力。这些活动教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并实施了健康教育,注重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激励学生要爱护自己,关心他人,从而可以好好学习,报效国家。
教学建议:
1.教师在学生评价方式上教单一
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是多种的,但本节课中仅仅体现了教师的语言评价,较单一。
2.板书未贯穿整个课堂
本节课中只在最后做了总结性的板书,虽形式新颖但整个授课过程的板书略显苍白。
对于本课的内容,学生在生物课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不过仍然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将本课的重点定位在:①眼睛看近处物体与远处物体时晶状体的调节;②近视眼与远视眼的矫正及原理。另外本课中,我们就用学校所发的基础训练册作为学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眼镜度数的计算存在一些困难,虽然这个知识点不是初中物理的教学重点,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另外,本课中,我们还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眼睛,热爱生活的思想教育,因为我们的学生是近视眼高发时期,教学时,我们还介绍了假性近视与真性近视,以及如何使假性近视眼恢复的办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