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古诗登飞来峰一等奖教学设计

日期:2022-04-21

这是古诗登飞来峰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古诗登飞来峰一等奖教学设计

古诗登飞来峰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1 篇

上课前,我准备了课件。把古诗及重点字词的注释写在了上面。一开始上课,我就把重点出示,提出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一古诗意义的要求。学生们听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接着,我对其进行了研究方法的指导:把注释中关键词的意思带入古诗,然后读一读。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出未加注释字的意思,如果是在理解不了,可以通过查字、词典解决。开始,我让学生试着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然后,进行小组合作的探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小组成员,经过小组成员的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小组合作中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了探究过程。对于那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在巡回指导时,引导其解决,及时纠正他们在探究时所出现的偏差。在轻松的氛围中,很快就有小组写出了古诗的正确意思。

  为课文配图,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成员之间把“太阳”、“人”、“飞来峰”的位置摆放在一张图片上,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对文章哲理的理解。

  成果汇报后,根据小组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排出了名次。作为奖励,第一名的小组获得了把自己的配的插图扩大并填色的奖励。

  在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后,我开始让学生背了背古诗。由于对古诗的意思理解的透。不少学生在短时间内都可以背下来,但是并不熟练。

古诗登飞来峰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2 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竞赛抢答活动

  抢答题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指应天塔)

  ②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

  ④只缘身在层()(因为)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夸张)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

古诗登飞来峰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3 篇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唐代的三首诗,接下来要学的是宋代的两首诗。先学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2、教师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3、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4、全体学生齐读。

  5、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诗意。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5、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古诗登飞来峰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4 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夸张”的修辞手法。

2、了解“浮云”的典故,理解“浮云”的喻意,初步了解“引用典故”的写作技巧。

3、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能灵活运用关联词“因为…… 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流畅表达后两句诗句的因果关系。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及“浮云”的喻意。

【教学预设】

一、学习铺垫

1.讲述麦当劳连锁店的故事

2明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视野开阔,方能看得高远。眼光放长远,才能有大收益!

站得高看得远!

理解“高瞻远瞩”的意义。

3思考:如何才能高瞻远瞩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才能开阔视野,高瞻远瞩。)

过渡句:希望这节课的学习能帮助你们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未来能做一个高瞻远瞩的人。

二、学习“夸张”的修辞手法

1.诗句横向类比,知晓“危楼高百尺、直下三千尺、深千尺、三千丈”都是夸张的说法,意在突显事物的特点。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a.指名读

b.找找看这四行诗句有什么共同点?

2.学习《登飞来峰》

A.读诗,细品“夸张”修辞手法

过渡语:古人就是这么善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突显事物的特点(出示古诗《登飞来峰》)。

这首诗中哪个词也是夸张的说法呢?

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个词是夸张的说法?

“千寻塔”是夸张的说法。

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王安石于公元1050年登上此山,写了这首诗。】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写飞来峰上古塔之高,让我们用一个同样夸张的成语来形容这古塔之高。

【联想形容高的词语:高耸入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诗中有个词写出了这座“千寻塔”是在整个飞来峰的什么位置?(“最高层”)

齐读整首诗。

B.悟理

【过渡句:王安石不仅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主张文道合一。他创作的很多诗歌,长于说理。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

自读古诗。

1. 想想诗意。

【译文参考】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2. 诗人站上了飞来峰的制高点,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诗人要借这首诗向读者说什么理呢?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表达登高望远的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高瞻远瞩”。( 比喻目光远大。)

诗人借着登高望远,告诉读者站得高看得远的朴素道理!你想看得远一点吗?那就再登高一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这种意境!

带着这种感觉齐读《登飞来峰》!

站得高,看得远。用一个成语形容就是:高瞻远瞩。

选一个关联词“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把“浮云、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连成表达因果关系的话。

c.朗读全诗

【过渡句:杜甫有句话说得多好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王安石自幼酷爱学习,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妙笔生花!他的诗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知道典故的意思吗?比如这首诗,他就引用了两次典故。一次是“鸡鸣”(出示典故出处);一处是“浮云”。】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三、 了解“浮云”的典故,感悟诗的境界

1.出示两句诗句:

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郁闷(十分沉痛)。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首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古诗都用了“浮云”这个词。“浮云”有何特殊喻意呢?

2.讲述“浮云”的典故

3.理解“典故”的词义,了解“引用典故”的写作技巧

【典故】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师导:实际上诗人写诗和我们现在写文章是一样的,是想通过字里行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我们要想读懂诗人的心声,那就必须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

4.讲故事:陆贾的故事、李白的故事、王安石的故事

5.理解“浮云”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的情怀

师导:了解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你认为王安石眼中的“浮云”还指什么?

四、小练笔

现在你就是王安石,拿起笔,写下你最想对“浮云”说的话,写下你的心声,哪怕只言片语也好!

浮云,你听着,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一个改革家高瞻远瞩的气魄!读出你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把经典熟读成诵,成为我们的文化积淀,成为我们可以引用的典故!

不畏浮云遮望眼

典出: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高瞻远瞩的人,不怕被浮云遮蔽住眼睛。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