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1
这是比的应用例2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课题:
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
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由分卡片时所产生的问题设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关于稀释液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稀释液”的意思。
2、利用课件出示例2。
(1)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引导学生找出题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
(3)课件出示稀释液的配制过程,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4)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
(5)小组讨论解题方法,然后进行汇报,并集体订正。
(6)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7)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3、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
1、解决课前分卡片时所产生的问题。
2、课件出示练习题1,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练习题与例题
的异同,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后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练习题2,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比较本题与例题及练习1的异同,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解决,并引导学生自行检验。
四、拓展延伸
利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你知道吗”,教师介绍“黄金比”的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鼓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比的应用又称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有按正比例分配和反比例分配两种,由于按反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并不广泛,而且可以转化为按正比例分配来解答,因此教材只教学按正比例分配。按比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研究比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比例”、 “比例尺”的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有两部分内容: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创设一个给两个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在交流不同分法的过程中体会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算一算:在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平均分”,即按1:1分,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学习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由于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相关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比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推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解题策略的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合适的方法;
3、使学生在探索未知、寻求成果的过程中品味学习的乐趣,并养成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事物各组成部分比的资料。
课上准备:小红旗。
【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并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有140个橘子,要分给幼儿园两个班的小朋友,你觉得怎样分才算合理呢?(平均分,这样才公平。)
经调查,大班有30人,小班有20人,这回如果我们还把这些小旗平均分给这两个班,你觉得还合理吗?为什么?(不合理,因为每个人分到的就不一样多了。)
怎么分合理呢?请你静静地想一想,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和全班同学说说你的想法。(按人数比30:20=3:2进行分配。)
3、3:2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按比分的必要性以及初步沟通按比分与平均分的关系。
二、问题解决活动1:合作研究怎样按3:2这个“比”来分配
为了研究方便,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小旗代替橘子。
(一)合作研究
1、合作要求:两个同学一组分工合作,每分一次,就详细记录下当次分给大班和小班小旗的面数,直到分完为止。(提示:记录时,不累计上次分得的小旗面数)
大班 小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大班分得()面小旗
小班分得()面小旗
2、学生合作研究
3、教师组织反馈交流
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收集约三种不同的分法,分步展示在黑板上。
四人一组交流讨论要求
(1)在组长带领下逐一分析每种分法,你们能理解这些分法吗?你有什么想法?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2)观察、比较这几种分法,你能发现什么?
插问:你觉得分一次至少需要多少面小旗?为什么?
也就是可以把5面小旗按3:2进行分配,那这一次是把几面小旗按3:2进行分配的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预设:
分法1:每次分给大班3面,分给小班2面。
表扬:认真有耐心,十二次。
分法2: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分,分的次数明显减少。
表扬:很会动脑筋,在分的过程中及时进行了调整。
分法3:先按人数分给大班30面,分给小班20面,余下的再按比分。
表扬:很会联系实际情况,这种分法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实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五个,其一,虽然是六年级的学生,但是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逐次分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记录单能够恰好的保留学生最初的思维轨迹。其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其三,让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探索按比分的不同策略。其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反思能力,倾听习惯,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方法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其五,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能力
(二)验证
1、问题:大班和小班分得面数的比是不是3:2?你是怎么知道的?
大班 小班
分得小旗的总面数
人数
平均每人分到小旗的面数
30 :20 = 3 :2 = 36 :24
2、师生一起小结:
(1)平均每人分到的小旗同样多吗?
(2)把这些小旗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来分配是合理的分法吗?
(3)虽然不知道小旗的总面数,但是大家动手分一分,是否就能成功的把这些小旗按3:2进行分配?
[设计意图]正式打通人数比与小旗面数比之间的关系,深化比的意义。使学生初步体会按比分的本质:即每个“单位”分到同样多。
(三)当我们知道总数的情况下的按比分配
1、问题:如果有180面小旗,你打算怎样按3:2进行分配?你能想到几种方法?
2、四人一组交流,说说你想到的方法:
方法1:按比逐次分配。
方法2:先求出一份是多少面小旗,再根据大、小班分别所占的份数,求出各应分得多少面小旗。
方法3:把比转化成分数,利用分数的意义求出大班和小班分到的小国旗的面数
3、小结:当我们知道总数的情况下,既可以逐次分一分,也可以算一算。可采用的方法就更多了。平均分能理解为按比分吗?按怎样的比分呢?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表现得太出色了,能再帮老师一个忙好吗?好啊
我家有一块近似长方形的菜地,面积大约是984平方米,我想按3:5的比例种茄子和西红柿,茄子和西红柿各种多少平方米?
四、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把一些事物按一定的比分的时候,可以用哪些策略?
3、你在生活中还能找到比的应用的例子吗?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55—56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比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已掌握了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的解题方法,体会这类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学生在以往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有过一定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学生无序的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实际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小调查:奶茶中,奶与茶的比是3:7,从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2、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42棵小树苗的任务分配给六年级人数相等的三个班,怎样分配才合理?(平均分配)
3、出示教材主题图,获取信息: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先独立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提出两种分配方案:一种每班分橘子的一半;
另一种按大班和小班人数的比来分配
通过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按大班和小班人数的比来分配比较合理。
4、出示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比的应用”
设计意图: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二、分析探究,初步感知
1、出示题目:老师这有一筐橘子,把这筐橘子按3:2分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应该怎样分?(课件显示)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的同学想到要实际分一分)
师:这样吧,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小组分一分
(老师给每组相同数量的小棒,但没有告诉学生小棒的数量,学生按3:2分小棒,教师巡视)
师:分好了吗?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1:先给大班3根,小班2根;然后再给大班3根,小班2根,就这样一共分了8次分完。由此可知这堆小棒有40根,最后大班分到24根,小班分到16根。
生2:我们前两次分得跟他们一样,第三次我们发现剩的太多,我们就给大班分6根,小班分4根,就这样又分了两次分完,结果也是大班分到24根,小班分到16根。
生3:我们的分法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按3:2来分,因为小棒有一大堆,我们就想给大班分30根,小班分20根,后来发现不够,就给大班15根,小班10根,剩下的再给大班9根,小班6根,正好分完。
师:虽然分得结果一样,但是你们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可见同学们是用心、用脑去想了。事实上,很多科研成果也是通过科学家们的无数次试验得来的,希望你们把这种好的学习方法保持下去。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操作的空间,每个小组都利用小棒来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分法,有的小组按部就班一直按3根、2根分;有的小组按3根、2根分了后,及时做了调整按6根、4根分;有的小组“大胆”地按30根、20根分,不够了又再做调整。不同的分法都代表了学生对比的理解和数感,也为进一步寻求这类问题的方法积累了经验。
2、师:在这次分小棒的活动中,你们有什么发现?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1:我觉得不管怎么分我们都要按3:2的比来分,也就是我们每次分的小棒的个数比是3:2。
生2:我发现6:4,30:20,15:10,9:6结果都是3:2。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生:我觉得按3:2的比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给两个人不一样,因为平均分后两个人每人分得的个数相同,而按3:2的比分两人分得的个数不同。
师:实际上以前我们学过的平均分就是按照1:1进行分配的。
设计意图:分完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鼓励学生说出在分的过程中的发现和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发现无论怎么分都是按3:2分,这正是理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有的学生发现了6:4,30:20,15:10,9:6结果都是3:2,这不仅巩固了化简比的内容,同时为以后学习正比例积累了经验;有的学生联想到了以前学过的平均分,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3、师:如果现在有140个橘子又该怎么分?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
生1:我觉得现在橘子数目大了,再像刚才那样一次一次的分太麻烦,实际上按3:2来分的意思就是大班3份,小班2份,还是先算出来再分比较好。
生2:……
设计意图:注意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140个橘子按3:2又该怎么分的问题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想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4、比较不同的方法,说出你的解题思路,并找找他们的共同点(课件展示)
方法一:列表法
方法二:画图
3+2=5 140÷5=28(根) 28×3=84(根)28×2=56(根)
方法三:列式
3+2=5 140×0.4=56(根) 140×0.6=84(根)
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设计意图: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用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三、运用新知,学以致用
1、独立完成教材56页“试一试”,集中反馈。
2、独立完成教材56页“练一练”2题。,找学生板眼,集中反馈,讲解不同的解题思路。
3、用4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5∶3,这个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帮互助的作用,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在这一过程中,便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四、归纳拓展,巩固新知
教材56页故学故事
五、总结全课
1、学生看书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
3、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六、作业:按不同的比例把糖和水配成糖水,品尝之后,记录好你最喜欢的糖水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品尝不同比例的糖水加深印象,明白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是很广泛的,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页~53页的例2、例3,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并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导入
老师今天向学校图书室借来50本图书准备分给我们班的男、女同学,请同学们说说该怎样分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有可能得出男、女同学各分25本,实际上就是我们学过的平均分)
2、复习铺垫:我们班的男生30人、女生20人,人数不同,你说这样平均分合理吗?该怎样分才合理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象这样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而是按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比的应用)
二、新授:
1、教学例1(自己改编):六年级向学校图书室借来图书50本,按3:2分配给男、女学生,男、女生各分得多少本?
对照课本例2的解题过程,让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由各小组讨论,并提出问题来共同解答。
师引导:
(1)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本图书,男女生按3:2进行分配。)
(2)男女生分得本数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本图书中,男女可分3份,女生可分2份,一共是5份,男生占总数的5分之3,女生占总数的5分之2。)
(3)你能求出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吗?怎样求?
引导学生进行自己解题。
2、引导学生再次阅读例2的解题过程,再次质疑
3、练习:做一做第1题。订正时说说解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中要把28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配?(着重使学生明确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即按47:45:48来分配。)
(3)根据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确:要先算三个班总共有多少人(即总份数),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4)怎样分别算出各班应种的棵数?引导学生解答。并且把书上的例3做完整。
(5)学生试做“做一做”中的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奶糖、水果糖、酥糖和占500千克什锦糖的几分之几?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3题。
2、练习十三的第1、3题。
四、作业。练习十三第2、4题。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