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9
这是诗经静女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
2、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
(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
三、共同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明确: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试从文中再找几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叠句:
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五、布置作业
1、选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语言流畅。表现出特定的意境氛围。
2、熟读、背诵《关雎》,掌握课下字词注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谁能告诉我,马拉松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路途遥远、艰险,需要耐力和持久的决心、勇气,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蒹葭》便是描写了对爱人不懈的寻找,让我们来听听这场爱情告白吧。
二、诵读、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1、苍苍 伊人 溯洄 且 溯游 萋萋 晞 湄 跻 坻 采采 未 已
涘 沚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三、赏析、思考下列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明确: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明确:“长”、“跻”、“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明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四、能力拓展
1、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2、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⑴ 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⑵ 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关雎》和《蒹葭》,或从《诗经》中找篇诗歌,要求配乐,为诗歌比赛作准备。
【教学反思】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识记古代文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以及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⑵ 通过学习《静女》和《氓》,进而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了解卫、邶两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2.能力目标:
⑴ 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⑵ 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吟咏,在理解文章基础上,形成古诗文的语感。加深对古典诗歌的理解与领悟。
教学方法:
采用诵读教学法:音读、意读、情读、美读,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诗歌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你对《诗经》的了解有多少?(结合注解1)
⑴ 性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一部总集,在它成为儒家的经典以前,通称为“诗”。(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之说有二:一即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计算);一即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就是除了“五经”外,再加上失传的《乐》。)
⑵ 体制和内容:
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称“诗三百”。 这些诗分属于国风、雅、颂三个部分,这大约是音乐的分类:
“风”指十五国风,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的意思,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的精华,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是周代贵族所作的乐歌,也有一部分民歌,产生于周王畿;
“颂” 是赞美歌,是祭乐,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颂诗中《周颂》最早,全是西周作品。《商颂》是前七八世纪之间宋国的作品。《鲁颂》是前七世纪鲁国的作品。颂多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文字板滞,但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孔子曾经这样极力赞美《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经》当作教本,传授不绝。《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⑶ 艺术表现手法:(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
《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形式,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它们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就三类诗相对地说,在“风”和“小雅”中用比、兴多些,“大雅”和“颂”则多用赋。南宋吴泳曾对《毛诗》注明“兴”的诗有过统计,他说:毛氏自《关睢》而下总百十六篇,首系之“兴”。“风”七十,“小雅”四十,“大雅”四,“颂”二,注曰“兴也”。(据谢榛:《四溟诗话》卷二统计)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比较整齐,这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形式。《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
二.导入新课——《诗经》源头探爱情
《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关于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爱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感。《诗经》中表现纯真的爱情的民歌很不少,而且表达方式大多具有质朴、热烈而大胆的特点。
*文学史上关于“三部曲”的说法——
“三部曲” 的说法源于古希腊,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现接线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抗战三部曲”:《火》一、二、三部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关于《诗经》有“爱情三部曲”的说法: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附:《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子衿》)──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附:见后面的“延伸阅读,深化鉴赏”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附:《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爱情作为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现在我们来学习这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三、整体把握
1.听录音朗读课文,学生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诵读,讨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 题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② 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读成“2/2”节拍
③ 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 为获得声韵上的美感。采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学生结合诵读提示再一次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邶风静女》是其中一首极富幽默情趣的爱情短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绘了与恋人幽期密约时的有趣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显示出一个天真活泼、聪明慧美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主人公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四.自由讨论,相互交流: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男女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就诗歌的具体内容而言,描写了几个镜头?哪些地方令你感到有趣、激动与惊奇?
提示:注意诗中多处运用的细节描写、场景描写和心理描写。
描写了三个镜头,采用了蒙太奇手法(“空白”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源于绘画。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就是运用含蓄精练的语言描写人事景物,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联想的空间,达到言简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静女》很讲究“空白”艺术的运用。 诗短小但不乏情趣。三小节诗表面上只写了几个动作,可在具体欣赏诗的时候,却不能局限于这个小范围。要调动想象填补其留下的大量“空白”。那么,这三小节就发展成了三幕小短剧。)
第一章: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板书:一会:)
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两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一说是城墙边的角落)。请注意:《诗经》时代的“城”,不是城市,而是城墙。但“我”如约赶到的时候,她却——板书:爱而不见,故意躲藏起来不出现(一说是故意躲藏起来不让看见)。
问:静女为什么“爱而不见”?“我”的举动怎样?(板书:搔首踟蹰)反映什么心情,背后隐含什么情感?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急得“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停。“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了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板书:——青年之急)这一章中“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故意逗人的表现,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
两馈赠:(板书)——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两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与“我”见面后,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板书: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这里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板书:——青年之恋)
接下来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又赠给“我”一束从野外放牧的地方采来的茅草,那茅草的确又美丽又稀奇。但是“我”感到: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静女”赠送的,所以才显得特别珍贵。(板书:匪汝之为美 美人之贻——青年之诚)
总结引申——从《诗经》中的许多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古时的青年男女,在表达爱意之时,是极其含蓄浪漫意蕴的,如有以动物的相依相从表爱情,以植物花卉的柔润芳香表爱情,更有以音响的和谐悦耳表爱情,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如《诗经》的首章《关雎》,就是以水鸟和鸣代夫妇谐乐,以荇菜(一种水草)的柔顺润美来比拟女子的容貌和品性之美,如《周南桃夭》中的桃花之艳喻出嫁好的美貌,如《卫风氓》中,桑叶和鸠来喻妇人,所以才在此诗中,有女子馈赠彤管,荑草的举动,这一举动的含意是十分明晰的,因此才有男孩的激动和惊喜。也只有这样的爱的表达,才能显示爱情的纯真!因此,我们在领悟此诗的文词之美时,还应该领悟本诗中的意境、情感之美;
五、深入探讨,体会情感美
提问: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明确: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彤管有炜”, 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则大加赞叹其“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与表达。因而,荑草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柔荑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长成茂盛的草丛,永远甜蜜幸福。
六、延伸阅读,深化鉴赏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②嗣——传送,给予。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邶风静女》是以男子的口吻写的。《郑风子衿》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
②情节不同:《邶风静女》写青年男女的一次约会。《郑风子衿》写少女在城楼上盼望情人。
③基调不同:《邶风静女》欢乐幽默,充满情趣。《郑风子衿》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④写法不同:《邶风静女》主要通过细节刻画人物。《郑风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同中有异:两首诗都写了主人公等待时的焦灼不安,但因性别的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细节。《邶风静女》中“搔首踟蹰”写出男子的憨厚,《郑风子衿》中“挑兮达兮”写出女子的缠绵。
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率真,绝不忸怩作态,表现出劳动人民纯朴的本色。
②风格朴实、清新。采用重章复唱,在一唱三叹中主人公的深情得以尽情地抒发。
七、小结
人生没有美好的爱情来支撑,这是最遗憾的。玫瑰花是美的,然而它如果开错了季节,是要枯萎的。如果缺少精心呵护,即使开对了季节,也是要凋谢的。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吗?(我想,静女,作为牧女;《氓》中的女主人公作为蚕娘,他们都是社会化的成人,而不是像我们这么大的在校生!祝愿同学们拥有生活的诗意!)
八.作业:把《邶风静女》改写为现代民歌。(要求:节奏鲜明,句式整齐。忠于原文,适当想象。语言通俗,平白如话。)
引导:提供余冠英先生的以诗译诗的改写,以其为模板。余冠英是诗经研究专家,他的版本堪称诗经最权威的版本。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改写:
水鸟儿关关和唱, 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 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 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 尽翻身直到天光。 长和短水边荇菜, 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 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菜长长短短, 采菜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 娶她来钟鼓喧喧。
余冠英先生达情传神的今译——
幽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第二课时
氓
一、导入:
爱情是不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两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二、《氓》简介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共60句,分为六章,每章10句。诗的情节线索清楚: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但是,色衰爱弛最后仍逃脱不了许多弱女子共同的命运——被丈夫休弃归家。此诗作于归途之中。
三、诵读:了解诗意,理清情节。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轻声跟读。
注意下列字读音:
氓 蚩 淇 愆 垝垣 涟 筮 咎 鸠 葚 徂 夙 咥 隰 泮 晏
2、总结四言诗的朗读节奏
《诗经》的句法以四言为主,四言句在节奏上是一顿二拍。一般又是两个四言句构成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这种句式的优点是节奏感强,读来琅琅上口。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3.勾勒文章的基本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这首叙事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章写定婚,第二章写结婚,第三章写所得教训,第四章写被遗弃,第五章写受虐待,第六章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女主人公恨与悔的感情熔融于叙事、议论之中,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六个章节:恋爱——结婚——追悔——婚变——反省——决绝。
这六个章节是按照“恋爱——婚变——决绝”的思路追叙的。
四、析读:分析人物形象——重、难点研习过程
当我们逆着时间的隧道走进他们的世界,你用你独特的眼光看到了什么,你用你独特的视角体会到了什么?我们等待着你的讲述!
1、 学习“恋爱”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
(3)要求学生依据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三个画面。
明确:初次相逢——那个人带着一脸憨笑向“我”走来,在换丝的背后藏着小小的“阴谋”。他爱上了“我”,向 “我”求婚,我有些猝不及防。竟有这么勇敢的人,我有些喜欢他。
定情相送——因为他的勇敢,因为他的诚意,少女的心是那样的容易被感动,我答应了他的求婚。他是那样的欣喜若狂。他告辞了,我送了他一程又一程,直至渡过淇水,我们是那样的难舍难分。
约期相别——他再三的请求“我”立即嫁给他,那怎么可以呢?虽然我们一见钟情,但婚姻是人生大事,岂能操之过急?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我们秋天结婚吧。
(4)提问:在“约期相别”这一场景中,两人的性格已现端倪,请大家仔细品味语言后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情。
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5)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乘彼垝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注释】①萧:芦荻,用火烧有香气,古时用来祭祀。②三秋:这里指三季。)写绝了热恋中男女那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6)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7)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明确:①(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②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8)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 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明确:议论、抒情。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比兴的艺术手法。
(4)文中的比兴手法有何特点?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5)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6)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认识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明确:(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7)齐读这一部分。
3、 研习“决绝”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明确: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
明确:对比 (板书)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明确:昔日“信誓旦旦”,今日却是这样的结局,作者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6)对比在文中其他章节还多次运用,现在我们来找一找,体会其表达效果。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①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在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②“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施暴了。婚前婚后,判若两人。③“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鲜明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板书)勤劳、温柔、坚强。
5、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决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
明确:直接陈述。
教师补充: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五.审读:探究悲剧原因
1.探究:穿过千年的时空,跨过千年的《诗经》,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提示:从两个方面总结悲剧根源——个人原因――喜新厌旧;社会原因――男女不平等。)
从诗的内容看,乃是这女子私定终身而又所托非人造成的。最初她向往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以致于无视礼教的束缚,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进而男子变心,其命运更加悲惨,又在不合理的夫权制度下,被弃而赴告无门,正是构成这一无辜女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
【附:痴情——“乘彼诡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中女主人公在氓离开后总是牵挂着他,多情的她总是独自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寻找氓的身影。当她看见了心上人时就会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见心上人则会伤心流泪。痴心的她总是因为氓而高兴又因为氓而伤心,眺望复关,等待的是氓的迎娶,从来没有改变。
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自嫁氓为妻,多年来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甚至在氓变心后打骂她她仍起早睡晚,没有一天不是这样。勤劳的女人公实在让我们不得不敬佩。
智慧——“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静言思之——”女主人公在年轻时就清楚得明白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否则就很难从中解脱。这种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领悟得到,女主人公与一般封建女人不一样,她拥有自己的思想,她是一个有智慧的女子,这也体现在其与氓婚变后,她并没有呆坐等死,而是“静言思之”,思考现在自己的处境并做出决定。我们能不说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子吗?
坚强——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在婚变后依旧勤于家务,坚强的过着自己的生活,没有轻易倒下。更令人佩服的是她非但没有因变而终日以泪洗脸,而且她坚强的面对自己的处境,勇敢果断的做出分手的决定。一个坚强独立的女子在我面前出现。
从相恋到相离,从痴情到怨情,这便是这悲情中的女子性格上无奈的改变!】
2.研讨:你是如何看待造成诗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⑴“士”之变心说。“不见复关”,“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由此可见一斑。
⑵社会道德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这是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⑶社会制度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由贫富的变化引发婚姻危机,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
⑷年老色衰说。“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年老色衰,引起“士”的变心。
六、小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读诗,就像是“泡茶”的过程。希望大家能通过练习成为“茶道”高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 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教师明确:
1.(略)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 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问题:
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
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四 导读全诗,疏通文字
(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
1.学生给生字注音
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三)学生分别将三首诗口头译成现代汉语(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组负责一首诗的翻译)。
五 布置作业
1.熟读三首诗,掌握诗的内容。
2.预习课后练习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
《诗经》三首
一 题解:1.《诗经》简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风、雅、颂;
赋、比、兴。
2 .各诗内容:《氓》 家庭生活;
《无衣》 军旅生活;
《静女》 爱情生活。
二 分析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 (由解答《氓》所运用“兴”的手法一题而导入 )
二 组织学生讨论
如果删去《氓》的三、四章,即“兴”的内容,是否会影响本诗的艺术效果和思想性的表达?《无衣》和《静女》在上述两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怎样的帮助?
三 教师点拨归纳
1.艺术性:《氓》在第三四章所使用的起兴诗句是在用自然现象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变化,而从“其叶沃若”到“其黄而陨”,是否恰恰象征着恋爱生活有幸福到痛苦的巨大转变呢?由此还可生发出诸多联想。《无衣》运用反复吟唱的手法,意在强化那种军人责任感的目的。《静女》在细节描写上既做到了丝丝入扣,又为读者提供了自由想象的天地。
2.思想性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和“其”、“有”的用法。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课堂上采取逐层深入的教学法,同时注意新旧知识的勾连和对比,让学生在深入掌握本课知识的同时,对《诗经》中其它知识也有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导入
1、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这句话说出了人类生活的一种心态、心境,不管身体多么劳累,人类总要诗意地栖居,就像我们的祖先,虽然生活艰辛,确能够诗意地生活,以歌舞为伴,从而创造出了被后人称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导出《诗经》后,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完成对《诗经》知识的复习。学生需要掌握的《诗经》知识包括:《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包括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共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或《三百篇》。
3、对《诗经》中的爱情诗有一个简单的介绍,从而引出学生初中时期学过的《诗经》中的爱情诗:从《诗经》开始,民间情歌成为诗歌的重要载体,《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奔放,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之后通过对同学的提问让同学回答出初中时学过的《关雎》和《兼葭》,引出本课要学习的《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静女》。
同学齐读:关 关 雎 鸠, 在 河 之 洲, 窈 窕 淑 女, 君子 好 逑……——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感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至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二)预习检测:《静女》中重点字词的解析
俟:(sì )等待。 娈(luán ):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 ):茅草芽。 洵(xún ):诚然,实在。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三)文本解析
1、文意疏通:
(1)通过对重点字词的提问完成对文意的疏通。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其:形容词词头。姝:美丽。俟:等候。城隅:城上的角楼。爱:隐藏,遮掩。见:出现。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娈:美好。彤管:红色的管箫。管,也有人说是茅草。有:形容词词头。炜:鲜明有光的样子。说怿:喜爱。归荑:赠送荑草。洵:的确,确实。匪:通“非”。贻:赠送。
(2)按照“信、达、雅”的要求对全诗进行翻译。静女多么美丽啊,在城角等我。但你却藏起来不见我,急得我抓耳挠腮。静女多么美好啊,赠给我彤管。彤管颜色鲜亮,喜欢你的美丽。你从野外采来荑草送给我,这荑草真是美丽而且与众不同。并不是荑草本身美丽,而是因为是美人赠送的。
2、对全诗的整体把握,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实现。
以谁的角度写? 青年男子
在什么环境下所写? 苦苦等待的时刻
写出什么情感? 互相倾心
采用什么手法? “赋”
3、分节对文本解析: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请同学为这一小节加小标题:男子赠物
思考:在等不到情人的时候, 《氓》 和《静女》中主人公的反应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从中可见他们对爱情的态度怎样?由同学讨论得出结论。
同是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女》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
关于细节描写:
(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2)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关于赠物的例子之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思考:静女两次赠物,男子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第一次:彤管 说怿女美 外在美
第二次:荑草 洵美且异 内涵美
荑草是静女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折梅逢驿使,赠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并且这初生的洁白荑草恰似他们的爱情,纯洁、高尚。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延伸: 手如柔荑:荑,嫩芽去皮后洁白细软,所以用来比喻女子的手。
(4)对静女和男主人公的形象进行总结,让同学通过诗中的正面和侧面描写总结得出,从而加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
静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爱而不见 贻我彤管 自牧归荑
天真活泼、 调皮可爱
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爱情
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娴静、美好
男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搔首踟蹰 憨厚、可爱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倾慕、赞美
洵美且异 真诚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爱屋及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