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1
这是狱中书简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把握描述的顺序。
2.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3.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方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信笺( ) 飒飒( ) 仲夏( ) 奄奄一息( ) 战栗( )
鸫鸟( ) 哑然失笑( ) 踱来踱去( ) 绽裂( )
晦暗( ) 阴霾( ) 均匀( ) 如痴如醉( ) 蓦然( )
令人目眩( ) 万籁俱寂(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语:
隐约( ) 茂盛( ) 沉醉( ) 嘹亮( ) 神奇( )
散播( ) 晦暗( ) 烘托( )
3、解释下列词语:
奄奄一息:
哑然失笑:
绽裂:
目眩:
万籁俱寂:
阴霾:
蓦然:
如痴如醉:
4、本文的文体是一封信,是 (人物)写给 (人物)的信。猜一猜他们之间是 关系。
5、阅读全文后,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参考答案:
1、jiān;sā;zhng;yǎn;lì;dōng;yǎ;duó;zhàn;xuàn;lài;huì;mái;yún;m;chī
2、隐约(模糊) 茂盛(旺盛) 沉醉(沉迷)嘹亮(响亮)神奇(奇妙)散播(播撒) 晦暗(昏暗) 烘托(衬托)
3、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哑然失笑:形容笑声
绽裂:裂开
目眩:眼睛昏花
万籁俱寂:形容各种自然界的声音都消失了。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蓦然:突然。
如痴如醉:形容情景迷人,使人陶醉。
4、本文的文体是一封信,是罗莎(人物)写给宋儒莎(人物)的信。他们是好朋友。
5、学生可能会说景物描写很好,或作者很有爱心,或暴风雨写得很形象,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作为课堂教学的关注点。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中国古代的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汉代的史学家司马迁也说:人贵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南宋文天祥更是挥笔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它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匈牙利一个进步作家裴多菲也用诗歌表达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你看许许多多革命者前仆后继,为了坚定的革命信仰,为实践他们革命的诺言,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义无返顾。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这一群可歌可泣的人。首先,我们学习第一课。
(二)介绍作者:
罗莎·卢森堡(1871-1919),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生于波兰犹太资产阶级家庭,1893年参加创立波兰社会民主党。后移居德国,参加德国工人运动。俄国一九0五年革命爆发后,回波兰参加反沙俄的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创立德国右派社会民主党人革命组织——斯巴达克联盟,在群众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宣传,揭露德帝国主义的掠夺政策。曾多次被捕,在狱中以“尤尼乌斯”的笔名,写出小册子《社会民主党的危机》。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出狱,旋即投身战斗,并从事建立德国共产党的工作。1919年1月15日,与卡尔·李卜克内西等同被杀害。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标示段号。遇到“预习方案”中所列出的生字词教师强调学生要在其下方加上着重号,使学生在朗读和阅读的时候能够强化印象,巩固积累。
2.在4人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阅读的发现和体会,进一步落实“预习方案”第5题的要求。
(三)课堂研讨
1.教师引导小组讨论。
(1)你们看一篇文章,除了看内容之外,有没有注意文章的题目?这个文章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书简”是书信的意思,说明这是一封信。“狱中”说明作者是个囚犯,是在监狱中写的信。
(2)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狱中”?
明确:第三段第一句话:“六点钟我又跟平常一样给关进去了。”
2.小组讨论。
(1)这是一封信。明确:是罗莎·卢森堡写给宋儒莎的。
(2)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关系吗?
明确:他们是好朋友。作者在狱中给好朋友写信,告诉好朋友她在狱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3.小组交流:这封信写了哪些内容?
全班交流,相互补充。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归纳明确,如下:
明确:先写作者在狱中花园里写信;然后回忆昨天发生的事情:拯救大孔雀蝶;白杨花絮飘荡奇妙景象;大雷雨后难忘的景色。
4.小组讨论:从全文看,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
明确:从全文看,是按照倒叙的写法。从记叙昨天发生的三件事情上说,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
5.教师引导学生把表示倒叙的方式和时间顺序的标志(句子或词语)找出来。
明确:
表示“倒叙的方式”的标志:第一段中“我昨天是怎样过的呀!”
表示“时间顺序”的标志:上午……下午……六点钟(但是一会儿天暗了或傍晚)……
(四)课堂作业
学生思考与写作:你看作者把一天发生的事情说得多么有条理,又各有侧重。仿照这种写法,把你昨天所看到或听到的事情写出来,先列出提纲。
(五)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
2、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写的这封信的内容,说实在的,这是一封很特别很特别的信。你们第一次阅读时感觉是什么?学生交流。老师在此基础上谈自己的体会:第一次看这封信的时候,一点也不相信作者是个囚犯,是在狱中写的信。
二、课文整体研讨:
(一)教师引导小组讨论:你们认为这封信特别在哪里呢?原因又是什么?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特别之处。
学生谈发现,谈体会。
教师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狱中花园的环境描写、拯救蝴蝶行动和情感、飘飞的白杨花絮和雷雨之后难忘的景色
三、具体学习:
(一) 狱中花园的环境描写:
1.文中哪个地方?请学生找出来。
明确:从文章开头至“在这种日子里人们很容易想起这种情调来”
2.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是监狱,但是在作者看来是:花园。
3.作者围绕花园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花园里面有:绿森森的灌木丛;黄醋栗树;女贞;枫树;小栗树;白杨;还有木管风琴声;树木的飒飒声;小鸟的合唱声;杜鹃的啼声;
景物的特点: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个角度来写景,写得有形、有声、有色;突出了景物的生机勃勃、美丽可爱。
4.作者的感受如何?从文章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心理感受的词语。
词语:花园、丁香般芬芳、亭亭玉立、肃穆而慈祥、非常愉快、多美、多么幸福、沉醉等。
作者的感受:愉快、幸福、沉醉。从中突出了女革命者细腻的情感和热爱生活的情怀。
5.学生自读第一段:从文章开头至“在这种日子里人们很容易想起这种情调来”。要求学生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读好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卢森堡的情语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她的情感相当独特。在一般人笔下,失去自由,免不了产生沮丧、愤懑,把这样的情感投射到周围的树木花草上去,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在卢森堡的'笔下,周围的植物,不但没有一点沮丧感,更反倒生气勃勃,充满了生命的安详感:
你知道我现在在哪儿,我在哪儿给你写这封信吗?在花园里!我把一张小桌子搬到外边来,很隐蔽地坐在绿森森的灌木中。我的右边是丁香般芬芳的黄醋栗树,左边是一簇矮矮的女贞,在我顶上,一棵尖叶的枫树和一棵亭亭玉立的小栗树彼此交搭着它们宽大的绿油油的手掌,在我前面是一棵枝叶扶疏的肃穆而慈祥的白杨,它徐缓地摆动着它那白色的叶子,沙沙作响。
这哪里像在坐监牢?沉溺于监牢的严峻感,就不可能对大自然有这样专注,这样珍惜。这说明在她内心深处,并不把坐监狱当作什么了不得的事,她相当安详地专注着上下左右的花草树木,一切都很美,很有诗意。她所凭借的不仅仅是语言的华彩,而且还直接写到她的感觉:
淡淡的叶影和一圈圈闪闪的阳光在我正写字的信笺上舞动,从雨水润湿的树叶上时而有水珠滴在我的脸上和手上。
(二) 拯救蝴蝶行动和情感:
1.文中哪个地方?学生找出来。
明确:文中第一段从“上午我在浴室的窗子上发现一只大孔蝴蝶”到第一段结束。
2.“我”是怎么救助的?你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吗?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从发现它奄奄一息到焦急地战栗小心翼翼地放在手里到拿盛开的鲜花喂食到与它说话等,这些无不体现女革命者对生命的珍惜和细心的呵护
3.学生自读课文从“上午我在浴室的窗子上发现一只大孔蝴蝶”到第一段结束。
(三) 飘飞的白杨花絮:
1.作者抓住什么特征来描写他所见的景象?
明确:作者抓住奇妙和神奇的特征来描写,例如:到处飞舞、飞满、铺满和散播、传播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杨花漫天飞舞神奇景象,
2.“在墙缝里,石缝间,到处都有它的幼芽在抽芽。” 字里行间有什么含义?
明确:作者赞叹自然界生物的顽强的生命力和传宗接代的神奇力量,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信念。
3.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
(四) 雷雨之后难忘的景色:
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作者描写灰云、雨点、闪电、雷声还有夜莺等景物
2.在描写中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和象征。
3.“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像一道灿烂的银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描写?
前者为拟人;在于表现人的感觉,表现革命者蔑视黑暗的高贵精神、压倒黑暗的自豪气概、自由必胜的坚定信念。后者为比喻和通感;在昏暗背景下,转化为视觉,对比更鲜明,更表现出清脆亮丽的莺啼,更突出所寄寓的革命者精神气概的灿烂夺目。(见练习三第2小题及第1小题解答。)
4.景象的气氛如何?给人阴郁的感觉?联系全文四处的描写,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文中有四处写到阴郁气氛,但全文并未给人阴郁之感。一是随后很快被愉快基调淹没。二是正由此反衬、突出了生命激情、鲜活亮丽的生命力对这阴郁的战胜、压倒;特别是最后一段,荡漾着作者蔑视、压倒、搏击黑暗的自豪无畏壮丽的情感,是理想的光华,是全文的高潮。(详见练习三第1小题解答,参见第2小题解答。)
5.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鸟的叫声和鸟的形象?从文章中找出来,体会它的表达意义。
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的最起码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感情去同化景物。课文前面已经写到四次鸟的叫声或鸟的形象,第一次是不知名的“小鸟”,第二次是“杜鹃”,第三次是“小鸫鸟”,第四次是“燕子”。这里描写的是燕子穿飞的形象和夜莺在闪电和雷声中的叫声,突出他们与环境的关系,进而揭示燕子和夜莺和环境的象征意义。使其成为一个革命者面对恶劣的环境英勇无畏坚强不屈仍具有坚定的信念这样的象征意义。
6.学生自读文章最后一段。要求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和象征意义。
三、小结
作者这样一个革命者虽然身陷囹圄,却不悲观失望,以其细致的观察、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情感,以一个革命者博大的胸怀和女性的爱去感受生命的可贵,并寄托了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坚定不移的信念,这些无不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体现。
(四)课堂练习
当堂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三背诵和仿照句子。
板书设计:
狱中书简
罗莎·卢森堡 狱中花园的环境描写
时间顺序
好友 信 昨天上午:拯救蝴蝶行动和情感 倒叙手法
昨天下午:飘飞的白杨花絮 细腻的情感
昨天傍晚:雷雨之后难忘的景色 生动的语言
宋儒莎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罗莎•卢森堡的知识,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
2、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
3、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生动细致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技能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
3、引导学生赏析蕴涵深意的句子
情感目标:
1、品味本文展现的革命女性的心理的优美,体会女革命者的高尚情怀。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无论怎样艰难的处境都要勇敢乐观地去面对。
3、学习革命者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重点难点:
1、品味开头环境描写展现的革命女性的心理的优美,高尚的情怀。
2、体会作者清丽精致的语言。
3、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及作用。
三、知识链接:
本文是八年级下册《红色经典》单元里的第一篇,是通过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来展示革命者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习本文首先要连接以前学过中外革命英雄,并为学习本单元其他革命英雄做铺垫。
四、学法指导:
1、导入新课,走进作者(提问练习一)
2、用“小组互测法”强化生字词(练习二)
3、启发学生理清学生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理解开头优美的环境描写及三件事的含义(练习三)
4、用“小组讨论法”研讨探究解决文章的重点难点(练习四、五)
6、“小组交流式”完成本节写作训练题。(练习六)
六、学习反思:归纳小结:
《狱中书简》习题
一、填空:本文作者是 ,( )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国际工人运动卓越的活动家,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曾主编机关刊物《工人事业》杂志,创办了《国际》杂志。 称她为“世界无产阶级国际的优秀人物”,“国际社会主义革命的永垂不朽的领袖”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解释划线词语。
醋栗 ( ) 信笺( ) 鸫鸟 ( ) 踱步( )
阴霾 ( ) 鸣啭( ) 柔荑花( ) 蓦然( )
【学习目标】
《狱中书简》教案(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1.知识和能力: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初读读内容,精读品语,朗读悟情感三个环节来理解主旨,品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逆境之中也要坚强与乐观,体会自己生活中生命的含义。
【学习重点】
理解主旨,品味文中富有感情的句子和段落,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态度,理解作者用“美丽的生命去诠释生命的美丽”。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写自己在狱中生活的艰苦、自己的斗志,而是满怀喜悦的描述自然美景呢?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概括大意,把握主旨。
2.品读赏析优美句子
方法与技巧:
(1)从用词修饰语方面赏析(2)从描写的角度视觉、听觉等方面赏析(3)从修辞角度赏析(4)从表现手法借物抒情、烘托映衬、动静结合等方面赏析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字词注音
信笺( ) 飒飒( ) 奄奄( )一息 霹雳( )
小心翼翼( ) 鸫( )鸟 踱 ( ) 步 头晕目眩( )
万籁( )俱寂 阴霾( ) 鸣啭( ) 蓦( )然
2.词语解释
亭亭玉立:
扶疏:
肃穆:
奄奄一息:
万籁俱寂:
阴霾:
不可思议:
3.走进作者
罗莎卢森堡(1871年-1919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曾多次被捕,在狱中以“尤里乌斯”为笔名,写出小册子《社会民主党的危机》。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出狱,旋即投身战斗,并从事建立德国共产党工作。列宁称她是“世界无产阶级国际的优秀人物”“国际社会主义的永垂不朽的领袖”。
4.了解背景
罗莎卢森堡是一位巾帼英雄,是西方的秋瑾。她不仅有一股英侠之气,而且满腹才华、文采斐然。她多次入狱,却不沉沦,笔耕不辍,写下了既充满革命激情又体现普遍人类情怀的《狱中书简》。
5.读过本文后,你是否有疑惑?若有,请写在下面。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概括内容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从文中找出标志性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感。文章的基调往往跟文中较大量出现的词语有密切关系,请指出课文中的这类词语。
三、品读探究
1.阅读最后一段,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是鸟的'感觉还是人的感觉?作者失去人身自由,为什么没有阴郁的感觉?
(2)“夜莺的歌声,像灿烂的银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形容?
2.在文中进一步找出能表现“生命沉醉”的美好感觉和赞美生命力的相关重要语句,加以赏析。
如:
赏析:
四、课堂检测
具体见《助学》学习测评部分
五、拓展延伸
1.积累名言
2、.请写出罗莎卢森堡给你的感想。
3.以“生命”为开头,写一段话,展示你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把握描述的顺序
2.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3.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方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信笺( ) 飒飒( ) 仲夏( ) 奄奄一息( ) 战栗( )
鸫鸟( ) 哑然失笑( ) 踱来踱去( ) 绽裂( )
晦暗( ) 阴霾( ) 均匀( ) 如痴如醉( ) 蓦然( )
令人目眩( ) 万籁俱寂(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语:
隐约( ) 茂盛( ) 沉醉( ) 嘹亮( ) 神奇( )
散播( ) 晦暗( ) 烘托( )
3、解释下列词语:
奄奄一息:
哑然失笑:
绽裂:
目眩:
万籁俱寂:
阴霾:
蓦然:
如痴如醉:
4、本文的文体是一封信,是 (人物)写给 (人物)的信猜一猜他们之间是 关系
5、阅读全文后,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参考答案:
1、jiān;sā;zhòng;yǎn;lì;dōng;yǎ;duó;zhàn;xuàn;lài;huì;mái;yún;mò;chī
2、隐约(模糊) 茂盛(旺盛) 沉醉(沉迷)嘹亮(响亮) 神奇(奇妙)散播(播撒) 晦暗(昏暗)烘托(衬托)
3、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哑然失笑:形容笑声
绽裂:裂开
目眩:眼睛昏花
万籁俱寂:形容各种自然界的声音都消失了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蓦然:突然
如痴如醉:形容情景迷人,使人陶醉
4、本文的文体是一封信,是罗莎(人物)写给宋儒莎(人物)的信他们是好朋友
5、学生可能会说景物描写很好,或作者很有爱心,或暴风雨写得很形象,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作为课堂教学的关注点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古往今来
古今中外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蹟中国古代的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汉代的史学家司马迁也说:人贵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南宋文天祥更是挥笔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它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匈牙利一个进步作家裴多菲也用诗歌表达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你看许许多多革命者前仆后继,为了坚定的革命信仰,为实践他们革命的诺言,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义无返顾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这一羣可歌可泣的人首先,我们学习第一课
(二)介绍作者
罗莎•卢森堡(18711919),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生于波兰犹太资产阶级家庭,1893年参加创立波兰社会民主党后移居德国,参加德国工人运动俄国一九0五年革命爆发后,回波兰参加反沙俄的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创立德国右派社会民主党人革命组织——斯巴达克联盟,在羣众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宣传,揭露德帝国主义的掠夺政策曾多次被捕,在狱中以“尤尼乌斯”的笔名,写出小册子《社会民主党的危机》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出狱,旋即投身战斗,并从事建立德国共产党的工作1919年1月15日,与卡尔•李卜克内西等同被杀害
课前预习方案:
(三)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信笺( ) 飒飒( ) 仲夏( ) 奄奄一息( ) 战栗( )
鸫鸟( ) 哑然失笑( ) 踱来踱去( ) 绽裂( )
晦暗( ) 阴霾( ) 均匀( ) 如痴如醉( ) 蓦然( )
令人目眩( ) 万籁俱寂(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语:
隐约( ) 茂盛( ) 沉醉( ) 嘹亮( ) 神奇( )
散播( ) 晦暗( ) 烘托( )
3、解释下列词语:
奄奄一息:
哑然失笑:
绽裂:
目眩:
万籁俱寂:
阴霾:
蓦然:
如痴如醉:
4、本文的文体是一封信,是 (人物)写给 (人物)的信猜一猜他们之间是 关系
5、阅读全文后,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四)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标示段号遇到“预习方案”中所列出的生字词教师强调学生要在其下方加上着重号,使学生在朗读和阅读的时候能够强化印象,巩固积累
2.在4人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阅读的发现和体会,进一步落实“预习方案”第5题的要求
(五)课堂研讨
1.教师引导小组讨论
(1)你们看一篇文章,除了看内容之外,有没有注意文章的题目?这个文章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书简”是书信的意思,说明这是一封信“狱中”说明作者是个囚犯,是在监狱中写的信
(2)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狱中”?
明确:第三段第一句话:“六点钟我又跟平常一样给关进去了”
2.小组讨论
(1)这是一封信明确:是罗莎•卢森堡写给宋儒莎的
(2)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关系吗?
明确:他们是好朋友作者在狱中给好朋友写信,告诉好朋友她在狱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3.小组交流:这封信写了哪些内容?
全班交流,相互补充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归纳明确,如下:
明确:先写作者在狱中花园里写信;然后回忆昨天发生的事情:拯救大孔雀蝶;白杨花絮飘荡奇妙景象;大雷雨后难忘的景色
4.小组讨论:从全文看,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
明确:从全文看,是按照倒叙的写法从记叙昨天发生的三件事情上说,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
5.教师引导学生把表示倒叙的方式和时间顺序的标志(句子或词语)找出来
明确:
表示“倒叙的方式”的标志:第一段中“我昨天是怎样过的呀!”
表示“时间顺序”的标志:上午……下午……六点钟(但是一会儿天暗了或傍晚)……
(六)课堂作业
学生思考与写作:你看作者把一天发生的事情说得多么有条理,又各有侧重仿照这种写法,把你昨天所看到或听到的事情写出来,先列出提纲
(七)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
2、思考课后练习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