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氧气一等奖教学设计

日期:2022-03-29

这是氧气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氧气一等奖教学设计

氧气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1 篇

 一、教学目标

初中化学《氧气》教案设计

  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初步建立起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和合理顺序,学习沿着知识的内在脉络进行学习的初步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

  2.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三、教具准备

  实验用品:蜡烛、红磷、木炭、硫粉、细铁丝、铝箔集气瓶(内盛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火柴、药匙、镊子、烧杯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游戏: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

  (1)它是一种气体,我们每天都接触,它无色、无味,化学性质很稳定,可以用做保护气,它约占空气体积的78%。

  (2)它也是一种气体,我们看不见、抓不着、闻不到,但是谁也离不开它,它约占21%。

  叙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讲述]认识物质通常是由表及里,先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再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然后得知该物质的用途。

  [播放短片]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示学生捕捉有关氧气物理性质的信息,例如色、味、态、密度、溶解性等

  [学生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氧气在通常状况下:在101千帕,-183 ℃时变为_________ , -218 ℃时变为________。

  [过渡]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演示实验2-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

  [提问]

  (1)现象(2)结论

  [演示实验2-3]硫在氧气中燃烧

  [提示]

  1.观察要点:(1)硫的颜色、状态;(2)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生的现象;(3)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生的现象。

  2.硫燃烧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硫

  [提问]

  (1)现象;(2)结论

  [演示实验2-4]铝箔的燃烧

  [学生观察]

  (1)铝箔的形态 (2)铝箔燃烧时发生的现象

  [提问]

  (1)、现象; (2)结论; (3)为什么预先在集气瓶底先放一些细沙?

  [议一议]为什么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

  [提问]

  [过渡]以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研究是否具有普遍性呢?

  [学生实验探究]

  蜡烛、红磷、木炭、细铁丝与氧气的反应;

  填写探究报告。

  [小结]通过展示和交流学生的探究报告,小结氧气的化学性质。

  [过渡]

  [学生介绍氧气的用途](课前查找的资料,文字和图片)

  (1)氧气的用途:

  (2)液氧炸药:

  (3)地球上的氧气会用完吗?

  [拓展](学生用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

  (1)氧气的兄弟——臭氧

  (2)科学家合成新型氧分子

  (3)氧气可压缩成红色晶体

  [总结]

  六、板书设计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支持燃烧

  ② 硫 + 氧气 → 二氧化硫

  ③ 碳 + 氧气 → 二氧化碳

  ④ 铝 + 氧气 → 氧化铝

  ⑤ 铁 + 氧气 → 四氧化三铁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二、化合反应: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三、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七、教后反思:

  通过上面对氧气课时知识的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出好成绩哦。

氧气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2 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认识催化剂、催化作用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3、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初步学习实验探究过程;通过对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异同点的比较,让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2、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演示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具准备: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运动会场上燃烧的火炬,火箭的发射,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潜水,抢救危急病人,光合作用,腐烂的葡萄,引导学生回答:氧气是我们身边熟悉的物质,它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氧气可供给呼吸,氧气可支持燃烧,氧气能使物品腐烂,氧气能发射火箭XXXXXXXXXX

??师:既然氧气的作用这么多,那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和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 探究新知

??活动1:探究制取氧气的方法

??师:通过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呢?

??生:(学生思考、猜想,有的学生提出):空气中存在较多的氧气,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师:这个问题非常好,在工业上往往需要大量的氧气,这些氧气就是通过分离液态空气获得的,这就是氧气的工业制法。那么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活动2: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师:演示实验:[实验2-5] 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机会,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相互启迪,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师:在上述产生氧气的实验中,哪一种方法比较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理由是什么?

??生:(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得出后一种)

??师: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那么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已有的知识确定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

??师:二氧化锰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进行探讨,大家注意观察现象并进行思考。

??师: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实验2-6]

??生: 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由现象得出: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最后教师再补充说明:在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也不变。

??师: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至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教师可对催化剂的概念进行一定的解释,要求学生阅读有关催化剂部分的内容,加深认识。多给学生探究的机会,由实验解疑,获取新知识,从而得知学化学离不开实验:(板书反应原理)

? 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否仅此一种?

??生:还可以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

??师: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实验2-7](板书反应原理)

??活动3:学习分解反应的概念

??师: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什么变化?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生:进行讨论思考得出结论。

??师:板书分解反应的概念

??活动4:课堂练习:

三、总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可让一至两名学生到讲台前面来进行知识的总结)

??四、布置作业:

?

教学反思:

?? 1、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氧气的相关性质和用途的原认知上(通过创设情景,复习提问来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主要是学习实验室中氧气的三种制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氧气的制法,通过演示实验中师生配合,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设置对比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科学观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实验,很好的解决了催化剂概念的理解(学习的障碍点),使学生对催化剂的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

??2、本课题重在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中拟启发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搭建适宜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和分析讨论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发展也是很有好处的。

氧气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3 篇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氧气教学设计。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结合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电脑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淘气的相片。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同学们仔细观赏图片,在这些照片中,你觉得哪些看起来更美观,更舒服?看看哪几张和图A比较像?为什么?

  师:刚才同学们是用眼睛观察到的,用数学知识怎样解释呢?

  师: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那么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为了准确地判断它们为什么那么“像”,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方格纸上来研究。如,图A的一条边是4份,另一条边是6份。剩下的图形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一个长方形,自己数一数长和宽的份数,填一填、比一比。

  小组讨论:学生观察、讨论,动笔计算。分别找出图中长和宽的倍数(或分数)关系。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师:你是怎么得出的?

  师:谁说一下其他几个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师:根据上面的计算,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图片A和图片B、D比较像?

  师:那谁能说说C和E为什么不像?

  小结: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图形的大小变化了,但不变形,教案《氧气教学设计》。长与宽的倍数关系不变,照片看起来就像;长与宽的关系发生变化,照片看起来就不像。

  2、生活实例

  (1)出示情境图

  师:你喜欢吃苹果吗?现在有三个卖苹果的摊位,据我观察,质量上没什么差别。你认为该去哪个摊位买呢?应该考虑什么问题?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全班反馈交流:

  A:15÷3=5(元) B:9÷2=4.5(元) C:12÷3=4(元)

  (2)出示情境图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小刚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快?

  师:要比谁快,比什么呢?要比速度,也就是要求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

  汇报交流,老师板书:40 :2=40÷2=20(千米)

  45 :3=45÷3=15(千米)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1、揭示课题:

  刚才我们研究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苹果单价,跑步和骑自行车的速度时运用的都是除法算式,像上面那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活中的比”

  2、请同学们自学P50的“认一认”,然后交流你从中知道了哪些关于比的知识

  (1)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2)比号、前项、后项、比值、写法、读法。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1、同学们,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事情是和比密切相关的,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比?

  ①教室里有四个窗户、两扇门。窗户和门的数量的比是4 :2

  ②我的身高是153厘米,我爸爸身高是178厘米,我的身高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53厘米 :178厘米。

  ③我有1支钢笔,3支圆珠笔。我的钢笔数量和铅笔数量的比是1 :3。

  ④我们小组有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2。

  2、你觉得比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除法、分数)

  四、质疑问难,归纳总结

  1、各类比赛中的比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2、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1∶7。福尔摩斯发现一个脚印长25厘米,他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推断?

  3、今天我们认识了谁?它表示什么意思?课后继续找一找哪些地方还用到了比?

氧气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4 篇

 一、因势利导,纠正中拓展

  [教学实录]师:出示一瓶氧气,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

  生:(看后立即回答)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注意:契机出现,“无味”怎么能看出来呢?!)

  师:大伙有没有观察氧气的气味?

  生:没有。

  师:任何事物的结论应在观察后再得出。那么,应该如何观察氧气的气味呢?

  ……

  [评述]首先,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发展与建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

  第二,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要比在训练后再解决的效果更为明显,因为此时学生更易理解产生错误的原因、后果等,同时增强了对正确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也就是达到了“知其所以然”的成效。

  二、现象中设疑,自然条件中解秘

  [教学实录]师:(根据课件展示的固态氧的图片)提问:为什么固态氧在空气中表面是白色的,而不是淡蓝色呢?

  生:这可能是固态氧表面结了一层冰?

  师:OK!为什么会结一层冰呢?

  ……

  师:(根据课件展示的液氧的图片)提问:盛液氧的烧杯口不断涌现的雾状物质都是氧气吗?为什么?

  生:其中有冷凝形成的水蒸气。……

  师:我们在描述现象时,一定要注意环境条件,这样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释和正确的结论。

  [评述]即时“捕捉”实验现象中的疑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仔细观察的科学素养。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改实验难点为探究,扩展学习视野,培养科学理念

  [教学实录]其一:关于氧气能否溶于水的探究。

  师:出示一瓶氧气和一杯蒸馏水,其它实验用品自己确定,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氧气的溶解性。

  生:(分组讨论,提出设想)

  师:(引导)蒸馏水中能否养金鱼?蒸馏水注入氧气瓶后呢?

  注意设计对比实验。

  生:(一人发言、其他补充)在集气瓶中小心注入半瓶蒸馏水,盖好玻璃片,振荡后放入一条小金鱼;在蒸馏水的烧杯中也放入一条小金鱼,进行对比观察。用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能否复燃。

  师:进行演示。

  ……

  其二:关于铝在氧气中燃烧的探究。

  师:(分三步进行演示)取香烟包装盒内的铝箔为原料,盛氧气的集气瓶为125mL。

  ⑴将铝箔卷起若干层,一端接着铁丝,

  另一端包裹一根火柴。在酒精灯上引燃火柴后,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铝箔没有燃烧;

  ⑵将铝箔裁成约1~1.5cm宽的长条,用坩埚钳夹着在酒精灯上加热,当铝箔大面积发红后,迅速移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铝箔也没有燃烧;

  ⑶再取一长条宽约1~1.5cm的铝箔,一端包裹着火柴,另一端用坩埚钳夹着在酒精灯上点燃,当火柴烧到近半时,将铝箔前端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的瓶颈处,待火柴将烧完时前端铝箔出现亮点,再将铝箔渐渐伸入集气瓶中,可见铝箔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发出白光。

  (投影讨论题)①铝箔能不能燃烧?

  生:铝箔在空气中通常不能燃烧;在纯氧中可以燃烧,但要注意反应物的量与反应的条件。

  (投影讨论题)②实验⑴中铝箔为什么没能燃烧?

  生:因为铝箔的用量过多,而且卷了几层,不利于与氧气接触。

  (投影讨论题)③有的同学在做实验时总是取很多量的药品进行实验,这样做有什么不妥?

  生:如果随意增加反应物的量,不仅对反应不利,还可能造成反应无法进行。

  (投影讨论题)④实验⑵中铝箔为什么也没能燃烧呢?

  生:反应的条件不当,反应时所需要的温度不够。

  (投影讨论题)⑤有的同学在写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时,经常不写反应条件,这样有什么不对之处?

  生:相关的反应如果条件缺乏,或达不到要求,反应往往不能发生。这样的化学反应式事实上是不成立的。

  [评述]将教师原来在“后台”进行的实验探究,直接引入课堂教学进行现场展示,引导学生讨论与思考。促使学生知识构建与学习方法同步进行,也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时能从多角度进行变换思维与探索。讨论题的设计最后的落点基本上是学生实验与练习中易出现错误之处,因此实用性较强。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