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促织教学设计一等奖

日期:2022-03-28

这是促织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促织教学设计一等奖

促织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的

《促织》教案设计

  1.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

  2.了解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跌宕多姿等特点,了解作者通过怎样的构思和表现手法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3.掌握课本所规定的必须掌握的多义实词,尽可能熟悉一批文言词语。

  教学设想

  1.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3.《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②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③展玩不可晓:翻来复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④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⑤思试之斗以觇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觇”,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⑥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3.分段:

  (1)讨论: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参考: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可有两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

  (情节提纲编写的指导:

  具体进程:先用幻片放映学生编写的两份提纲,让同学们略作评判,教师简要点拨:然后教师出示自己所编写的提纲,供学生修改自己的提纲时参照。要强调教师的提纲不是唯一正确的标准,只供借览,不可照搬。)

  教师的点拨,注意如下几点:

  1.要注意“发展”与“高潮”两个阶段的区别。高潮,表现为矛盾比发展阶段更趋尖锐,往往形成一种新起的,惊心动魄的或更奇异的'波澜。成名“虫死子亡”,就是这种矛盾更趋尖锐,别起波澜的重要标志。

  2.情节的每一阶段都包含若干主要细节,主要细节间带有由一事向另一事发展或转化的性质。细节可单独成段,也可分属上下两段,还可一段包括几个细节,不要机械地按自然段划分细节。

  3.每一阶段的线索提示,要兼顾“事”与“情”两个方面。单提“事”,不能完整地反映作者的构思思路。

  4.用语要注意简炼,语句的长短要大体一致。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创作意图,情节构思和表现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局限性;补充点作业,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从检查作业入手,导入课文分析

  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情节提纲的编写任务。指名学生,要求流畅地朗读课文第7段;并用三言两语说明本文的创作意图和情节特点。导入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其表现手法。

  二、作者创作意图和情节虚构分析

  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

  启发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本文的创作意图,是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黑暗现实,批判的针芒直指天子。为了把探讨推进一步,请大家再思考并回答如下的问题:“促织之戏,唐代天宝年间就已盛行,作者为什么把故事的背景选定在明朝宣德年间?宣德年间是‘治世’,还是‘衰世’?明宣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估计学生会以为宣德年间是封建时代的“衰世”,明宣宗是一个昏庸的君主。

  教师板书下面的几句话,并进行点拨:

  “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

  这是跟作者同时代,当时诗坛的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预习提示”说这篇“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是很有道理的。

  关于本文的情节虚构:

  启发、提问:同学们已知道,本文的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现在请大家再考虑两个问题:(1)为什么要这么曲折离奇?它与创作意图到底有什么关系?(2)情节的虚构,是否有史料作依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幻灯出示如下明清笔记,然后进一步提问、点拨。

  “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沈德符《万历野获篇》)

  “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妇,伤其妻,亦自经焉。”

  (《梅村诗集笺注》转引吕毖《明朝小史》)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两则史料在《促织》里是否都用上了?第二则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并已具备一个完整故事的轮廓,为什么不按照这个故事的轮廓来展开情节,而要另外虚构一些离奇、虚幻的情节;

  学生回答后,教师作点拨性小结:

  正如同学们说的,这两个材料《促织》里都运用上了,只是进行了改造。这就说明作者借讲前明宣德年间事来揭露现实黑暗,不是毫无根据的,把一些“烂污”泼在明宣宗头上,而是有历史真实作依据。但也正如同学说的,《明朝小史》中那条记载,虽然事情典型,情节轮廓完备,但仅仅按它的轮廓去写,要写得像《促织》这样既引人入胜,又具有强烈揭露、谴责的力量,似乎是很困难的。现在我们来逐个分析作者所虚构的的离奇、虚幻的情节:

  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读者读了,自会想到这点。

  成名九岁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试想,一个九岁孩子,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精神折磨,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

  结尾的的喜剧结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但这个情节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读者读了,自会联系当时官场的黑暗现象。

  由上可见,作者虚构这些虚幻情节,不是仅仅为了引人入胜,也不是为离奇而离奇,而是要通过这样的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以上所说,“预习提示”第三段有精要概括,要充分注意。

  三、作者表现手法的分析

  启发、提问:要把上述情节构思完美地表达出来,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必须讲究表现手法,你们看,本文的表现手法有哪些特点;

  估计学生会提到两点:一,情节描述细致生动;二,心理描写真实细腻。

  进一步点拨、提问:同学们提出的这两点是对的。但不能满足于这种笼统的提法,要深入具体地分析。请再思考并回答下述问题:(1)情节描写是否都很细致?怎样显出跌宕起伏?(2)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作者的用笔是否也有变化?(3)怎样做到“虚幻之状,如在目前”?

  学生回答,教师作如下点拨性小结:

  情节的描写并非都很细致,而是有详有略,用详反跌略。详写成名一家觅求蟋蟀的忽得忽失,忽忧忽喜过程,略写皇上喜悦、抚宰“蒙荫”的结局,前者的“详”,就反跌出后者已荒唐、腐朽到了怎样的程度。不但全文,每个细节的描写也常用详来反跌略,如村中少年找成名斗蟋蟀,详写少年三次嘲笑的情状,略写虫斗过程,前面的详就有充分的反跌作用。

  这种反跌作用,不但反映在详略安排上,还反映在同类性质细节描写的处理上。如成名三次捕捉蟋蟀,二、三两次都详写,但前者详在“执图冥搜”,后者详在迷离恍惚,前者突出视若珍宝,后者突出“惴惴恐不当意”,而实际上后一次获得的蟋蟀更有异能。这就不但互相反跌,而且跌宕多姿。

  随着情节变幻和内容性质的不同,作者运笔也有变化。写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用工笔描绘;写故事的开端和结局,用粗笔勾勒。同样是粗笔勾勒,文笔的感情色调又有区别。前者饱含对成名一家的深切同情,后者饱含对皇上、抚、宰的辛辣嘲讽。这种工笔与粗笔的交替使用和感情色彩的变化,就使作者的文笔,也同详略处理一样,显得跌宕多姿。

  心理描写的真实细腻,突出表现在虚幻情景的描绘上。其成功之处,一在心理上的细微曲折的变化,符合人之常情;一在情景虽然虚幻,却逼似生活真实。如成名看到神示画图,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好像出现了希望;“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希望又近了一步;“执图诣寺”后,看到“俨然类画”,希望更近了一步。这事本来荒诞不经,但人物的心理活动合情合理,加以“蹑迹披求”,发现“虫伏草根”后的“扑”、“掭”、“灌”、“逐”的描写逼似实际生活情景,就使人只觉情状“如在目前”,而忘了它的荒诞。又如成名捕捉九岁儿子魂魄所化蟋蟀,为什么听到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觉得原先那条虫“宛然尚在”?这是他一夜僵卧长愁、神思昏乱的错觉。“见虫伏壁上”,“审谛之”,为什么“以其小,劣之”?因为上品蟋蟀,形体上必须“头项肥,脚腿长,身背阔大”,色彩上则是“白逊黑,黑逊赤,赤逊黄,黄逊青”。为什么后来又觉得“意似良”?因为它“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而按明刘侗《促织志》,这些正是一等上品的标志。但到底有缺陷,所以“将献公堂”,又“惴惴恐不当意”。事虽神秘,但结合蟋蟀的鉴别,写出了人物心理细微的曲折变化,就仍使读者感到真实。

  随着上述分析,逐步写出如下板书,并对这节课略作小结。

  四、作者思想局限性的分析

  主要在下述两点上点拨:一是有因果报应的迷信观念;二是揭露黑暗现实,虽尖锐,目的仍只是为了讽劝天子,并没有否定整个封建制度,这仅是一种民主思想的萌芽。

  学生如果指出成名一家“不数岁”就“田百顷,楼阁万椽,牛马蹄躈各千计”,“裘马过世家”的结局,是作者的庸俗幻想,不应否定这种看法。但要指出,因献异虫或善于斗鸡走马而贵显的现象,在封建时代是屡见不鲜的,这正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三、四题,把课文读到接近能背诵的程度。

促织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上课。

  师:很早就希望有机会和一中的同学合作学习,今天如愿以偿,真是“幸甚至哉”,我就不“歌以咏志”了。(生笑)从刚才的背景音乐中大家应该能猜出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课件板书课题)。

  有的同学会笑,“老师都这样,一谈到学习的内容老说是名篇”,呵呵,到底是不是名篇正需要我们来探究呀,再者,大家品位如何,通过这节课的欣赏可以小试牛刀嘛,对不对?(生纷纷点头)当然,《促织》是一篇古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我们既要扫除语言障碍,还要读有所得,能揣摩出一些作品的精髓。我们都捧着一颗心来的,对于美的东西,且行且欣赏好了。(生神情专注)

  师:首先请大家标出全文的九个自然段的序号,并将注释中的生字词画出来。(生自主操作)我们将黑板上加点的字词齐读一下好吗?(屏幕显示以下字词:隐中胸怀 / 试以猪鬣撩拨虫须 /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 抚军亦厚赉成 / 独是子以蠹贫,以促织富)(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齐,兴致也高,说明达成了共识,很不错。文中的词法、句法现象不少,我想略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抛砖引玉,大家照着这些课外解决其他的如何?

  生:好。

  师:请大家看屏幕,(屏幕显示以下内容:〖笼〗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 大喜,笼归〖而〗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意〗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 岂意其至此哉)各位彼此合作,看看怎么解释这些一词多义的现象。(生前后左右议论)各位说说怎样?

  生1:第一个“笼”是“用笼子”的意思,这里做状语,第二个“笼”指“提着笼子”,是动词吧;两个“而”,第一处是并列连词,第二处我不大明白;两个“意”分别是“神情”和“意料”的意思。

  师:嗯。大家意见如何?

  生2:第二个“笼”应该是“用笼子装”的意思,否则“提着笼子”干吗呢?

  师(笑):这位同学很幽默。(生笑)我个人认为他说的很好。另外,第二个“而”与句中的“汝”是相同的,否则,谁的“翁归”呢?(鼓掌)

  师:我们来看第二组(屏幕显示以下内容:成然之/ 成妻具资诣问 / 靡计不施 / 成以其小,劣之),请大家再发表高见。(生大声议论,气氛热烈。)

  师:这位同学很认真,你说说吧。

  生3:“然”和“劣”都是意动用法,解释为“认为对”“认为弱小”;“以”是“认为”的意思,做动词;“靡”我觉得解释为“没有”比较合适;“诣”我不太清楚。

  师(屏幕显示参考的解释,生发现大部分正确,鼓掌):他能力比较强吧?(稍顿)这里的“诣”为什么理解为“到……去”呢?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在“成妻具资诣问”这个句子中,成妻有两个动作,一是“具资”,一是“问”,中间刚好省略了第三个动作“诣”,对吧?按照常理,这个动作是什么呢?

  生:去。

  师:同意,就是“去”,从课文看,去到哪里?对,就是到驼背巫那儿。(生恍然大悟)

  师:大家还记得文言文中有哪些特殊的句式吗?

  生: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师:好的。我们来看以下情况。(屏幕显示:归以(之)示成 / 又试之(以)鸡 /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村中少年好事者)这里面有没有判断句?

  生:没有。

  师:有没有省略句?

  生4:有。“(成妻)归以(之)示成”,“(其)又试之(以)鸡”

  师:有没有倒装句?

  生5:应该是“又(以)鸡试之”。

  生6:应该是“村中好事的少年”。

  师(满意地):对的,上面分别就是状语后置和定语后置的情况,大家很精通的。除此之外,大家还要掌握一些固定的表达句式,比如“得无……”。同学还记得《岳阳楼记》有一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吧,(生点头)这“得无……”该怎么理解呢?

  生7:是一种猜测和推断。

  师:完全正确,表示揣测的语气,相当于“该不会……”“恐怕是……吧”等。

  师:到此为止,我们基本解决了比较典型的语言障碍,下面我们就文章的内容来议一议。大家课前作了简单的预习,请再用三分钟的时间回顾熟悉一遍,看看聊斋先生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扫读教材;三分钟后)

  生8:我来说说。宣德年间有一个叫成名的年轻人因为完不成摊牌的上缴促织的任务,十分痛苦,还时常被拉到县大堂严刑拷打。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神巫,他妻子就去卜问,灵验的巫师给了一张神奇的画,回到家,成名照着画的指点捉到了一只很漂亮的促织,但乐极生悲,他不小心弄死了促织。后来成名又抓到了一只能争善斗的促织,最终献给了宰相,结果得到了大富贵。

  师:哦,说得很流利。大家看,他所说的有什么漏洞吗?

  生9:第一,先前那只促织不是成名弄死的,而是他儿子不小心放出来又去抓时捏死的;第二,后来抓到的那只看起来不行,能力有限,实际上特别厉害。

  师:补充得很好。另外,成名后来把那只厉害的促织交给了宰相吗?

  生10:不太可能。

  师:何以见得?

  生11:总觉得成名不大有机会见到宰相。

  师:分析得有道理。大家想,地位卑微的成名(他是一个老“补习生”)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的确不会轻易见到宰相,哪怕是上交促织。这里的“宰”其实是指“县宰”,也就是县令。(问生8)你同意吗。

  生8:同意。

  师:我也将这个精彩的故事作了一个简要的概括,同学们看屏幕。(屏幕显示:追征再三,苦不堪言——卜问神巫,捉得佳虫——祸不单行,悲愁交加——子化促织,轻捷善斗——献虫得赏,皆大欢喜)

  (生议论纷纷,表示接受)

  师:现在我们就可以进入文本了。这个故事的.看点到底是什么呢?诸位先看课文的标题,“促织”,也就是“蟋蟀”,很不起眼的小虫子。然而从文章的内容看,似乎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与它相关,这恐怕是很有看头的吧。好,大家说说课文中出现了几只不同寻常的促织。

  生:三只。

  师:是三只,怎样的三只促织呢?

  生12:第一只“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生13:成名儿子抓它时,它“迅不可捉”。

  师:这只促织不但长得标志,而且速度也不错,可以说是一只“帅哥”型。(生大笑)抓到这个家伙的过程好像还满复杂的吧?

  生14:是成名的妻子到神巫那里卜问后,成名按照画的指点苦苦捉来的。

  生:但后来又在小孩子打开盆子看时跑掉了,最后被弄死了。

  师:对,这就是成名抓而复失的促织(板书:抓而复失)它对成名一家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生15:一开始怎么抓都没有结果,愁得要命,现在好不容易逮到一只满意的,给全家带来了新的希望。所以一家人才精心喂养,虫子吃的饲料也很高级。可是后来儿子弄死了它,并且很害怕,投井自杀。这给全家以更沉重的打击。(大家专心听着)

  师:本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现在却陷入了更大困境,这让我们的心情也好不起来。好在后面还有两只。

  生16:村中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蟹壳青”,角斗时无不胜,“庞然修伟”,看起来很能斗。

  师:呵呵,打遍村子无敌手,这算是“猛男”型的。(板书“好事少年的”;生又大笑)

  生17:其实真斗起来它就不行了。成名第二次抓到的那只虽然“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但“意似良”,很轻松就把“蟹壳青”打败了。

  师:对嘛,这一节很精彩,大家推荐一位同学读读这段文字。

  生(齐声):×××(生18)

  生18(朗读):“小虫伏不动……似报主知。”(生热烈鼓掌)

  师:这是小虫子甚至还有与鸡想抗衡的特殊本领,它难道不是一只普通的促织?

  生18:是成名儿子的魂变来的,成名儿子苏醒恢复后说的。

  师:你不但课文读得好,而且很细心。(板书:成子魂化的)我还可以找一处来印证:“覆之以掌,虚若无物。”这样一只小虫让大家唏嘘不已吧,“貌似无能却有意,正是魂化促织时”啊。(板书)由此可见,小小的促织身上牵动着所少世态炎凉,故事一波三折,小虫系着黎民的身家姓名啊。(板书:一波三折,小虫系着黎民身家)情节围绕促织展开,成名一家人的命运也因此而揪着我们的心。那么成名一家三口到底有一段怎样的曲折命运呢,我们来细看。成名的形象比较直观,诸位先谈。

  生19:他是一位“久不售”的童子,为人迂讷。

  师:的确,他老实巴交。这大概也是他被委派征缴促织的缘故吧。因为手不起促织,又没什么可赔偿的,常常挨扳子,受尽了摧残。后来有转机吗?

  生20:因为抓到一只好的有了希望,但马上就破灭了,虫子死了,儿子没了。好在最后因为儿子魂化促织得到了幸福。

  师:是啊,悲喜轮回,为虫所迫啊。(板书:悲喜轮回,为虫所迫)故事中涉及的成名儿子的笔墨不多呀?

  生21:这孩子很顽皮,偷偷打开盆子看促织,结果不幸发生了。

  师:是不是也可以反过来说,偷偷看看那只全家的宝贝正是九岁的孩子为满足好奇心而采取的举动,这恰恰表明孩子的天真可爱。而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却只能通过魂化促织才能给全家带来幸福,自己处在阴阳两间,不能脱身,为虫所困啊。(板书:阴阳两间,为虫所困)成名的妻子呢?

  生22:我觉得她很善解人意。成名发愁时她就劝自己的丈夫“死何裨益”,只要出去抓才有希望。不过她好像也比较迷信,“具资诣问”驼背巫。

  师:这的确值得探究一下。成妻“具资”容易吗?她为什么又一定要去求神呢?

  生23:一开始就“薄产累尽”,应该是没有钱了,“具资”很困难。

  生24:反正是抓不到,还不如去驼背巫那里碰碰运气。

  师:对呀。就是这样一个有办法筹到钱的女人也没办法抓到促织,只好将希望寄托在求神问卜上。(板书:全副身心,为虫所累)根源在哪里呢?(稍顿)就是从皇帝到大小臣子的施压,自上而下的昏暗吏治殃及底层百姓。(板书)(生一片沉默)

  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简单小结一下。这篇作品的情节有起有伏跌宕离奇,表现人物画人画魂虚幻相生,从而使得主旨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板书),是不是佳作呀?(生长出气,频点头)

  师:最后我们用场外专家张瑞芳教授的一段点评来总结吧。(播放视频剪辑一分钟左右)刚才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大家好像还意犹未尽,没关系,我们把它作为作业,请诸位谈一谈“我眼中的成(名)妻(子)”这个湖体,可以以作文的形式向市《语文新苑》投稿,(板书)好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促织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嬉戏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

2、学习作家用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

3、浪漫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

心理描写 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一、导语激兴:

作为词人,他得到了人间至高无上的美誉,故而,有人说他“作个词人真绝代”;作为国君,他沦落为帝王之列的末流,因此又有人说他“可怜薄命作君王” 。他就是后人既憎且敬,既爱又恶的李煜。

其实他还有鲜为人知的地方,他曾利用手中不可抗拒的皇权,影响了中国的民俗,这就是裹脚。传说,李煜让自己的一个妃子“以帛绕脚,令纤小,……回旋有凌云之态”。女子缠足之习一时风行,就这样上行下效,这一摧残女子肉体与精神的恶俗竟流行千年之久。千年的历史中,一双双畸形的“三寸金莲”演绎着女人被扭曲的身体,昭示着帝王扭曲心态。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小说,也是因皇帝的爱好而导致民不聊生,这爱好就是:斗蛐蛐。

板书: 促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找出本文中表时间短暂的词语

⑴食顷,帘动,片纸抛落:食顷,一顿饭功夫

⑵及扑入手,已段落腹裂,斯须就毙:斯须,一会儿,一刻工夫。

⑶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少间,一会儿功夫

⑷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过一会

⑸无何,宰以卓异闻:无何,没多久

⑹未几,成归:未几,不久,没多大功夫

⑺俄见小虫跃起:俄,忽然、片刻、一会儿

⑻旋见鸡伸颈摆扑:旋,刹那

⑼成仓猝莫知所救:仓猝,很短的时间

⑽一癞头蟆猝然跃去:猝然,忽然

⑾旬余:十多天

⑿每闻琴瑟之声:每,每逢

⒀既而:不久,随后

⒁既入宫中:以后

⒂翼日:第二天

⒃岁余:一年后

⒄不数岁:不多几年

2、列举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年。

2)试使斗而才:才,名词作动词,有才能。

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笼,名词作状语

4)辄倾数家之产:倾,使动用法,使……倾,用尽

5)成以其小,劣之:劣,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不好

6)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高,形容词使动用法,抬高,使……高

7)细疏其能:疏,名词作动词,陈述

8)益奇之: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9)成然之:然,意动用法,认为……对

10)高其直:高,形作动,抬高

3、难句翻译:

1)操童子业,久不售。

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二、教学过程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促织、小虫子、玩物)找线索、理情节、述故事。

开端 结局

征 评

捕 虫 献

发展 失 斗 高潮

又得

促织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目的

  一、学习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设想

  一、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二、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三、《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语设计:

  画人画鬼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这两行文字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蒲松龄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聊斋志异》是传世的不朽之作。"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杰出贡献;"入骨三分",则高度概括了他创作的特色和卓越成就。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名篇《促织》,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希望同学们学后都能谈谈自己的见解。

  1.题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古谚:“蟋蟀鸣,懒妇惊”,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淮南子·本经训》中的“飞蛩满野”就是指蝗虫,而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

  耳新蛩声”则是说的蟋蟀。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到了魏晋时代,因其鸣声似“促织”、“趋织”,便获得了“促织”的美名。晋人崔豹在他写的《古今注·鱼虫》中说:“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织也。”这也就是说,“促织”的名称是“因声得意”。现在北方话称蟋蟀为“蛐蛐儿”,也是以其叫声来命名的。从训诂学的角度说,“促织”、“趋织”、“蛐蛐”为同音转化,名称都是由叫声而来。

  2.通读: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宣德间:宣德年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

  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④展玩不可晓: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③思试之斗以砚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舰”,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⑦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3.分段:

  (1)提问: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明确: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

  根据学生的讨论,有几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在课外完成。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