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18
这是学史增信班会教案,是优秀的班会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教学基本要求:通过该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史学发展的起源、史学产生的条件,掌握我国先秦时期主要的史学著作的内容体例,理解孔子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二、本章教学重点、难点:远古的传说、原始的历史意识的产生、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 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一、 远古的传说:
中国史学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传说时代。我国古代有许多神话、故事的传说,在先秦史籍中以各种不同形式的记载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虽然这些记载在很大程度上经过了后人的加工,但它却包含着生活在阶级社会的人无法凭虚描绘的一些原始的内容:比如关于原始社会的基本状况,有的书籍作了如下记载:
居住情况:《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暮栖木上”。
饮食情况:《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生产工具:《易·系辞》记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
婚姻状况:《商君书·开塞》“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吕氏春秋·恃君览》“无亲戚夫妻男女之别、上下长幼之道”。
人类征服自然的情况:大禹治水,女娲补天(见《淮南子·览冥训》)、羿射九日(见《淮南子·本经训》)等。
军事战争:黄帝战蚩尤、克炎帝。(见《山海经·大荒北经》)
从这些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我们多少可以窥见我们的先祖生活斗争的情况。这些神话传说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的滥觞。
二、原始的历史意识:
从远古的传说中可以看出一些原始的历史意识:
(1)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产生两种思想:一种是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一种是对自然的迷信。两种思想经常搅混在一起,从整体上看又显示出崇拜自然神的倾向。
在险恶的自然面前,人们往往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这样,远古的传说(有一定的历史根据)和神话(纯粹的幻想和虚构)往往杂糅在一起。对自然神的迷信,产生了原始的宗教思想,是后代唯心主义“天人观”的原始基础。同时传说中的“人能胜天”的思想,对后代无神论的萌芽,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看其能否献身公共利益。
远古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不是凌驾于群众之上的君王,而是过着平民生活的劳动者:如神农氏“身亲耕,妻亲绩”,“尝百草之滋味、水泉甘苦”。(《淮南子·修务训》
禹:“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完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尧:“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茅草屋顶不修剪整齐),采椽不斲,(用栎木作的椽子不砍削)。粝粢之食(粗糙的饮食),藜藿之羹(野菜汤),冬日麑裘,夏日葛衣”(冬日披鹿皮御寒,夏日穿葛麻之衣。)这些古代的帝王都是“天下为私”以前的英雄人物的形象。
(3)重视生产斗争知识:
被颂扬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大多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治服洪水,抗御天旱,改造环境,创造农具、器物成为传说中的主要内容。
这些传说大部分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是靠人们脑记口传而流传于世,经后世文人加工整理而成。但这些传说无疑是现实生活斗争的反映,是古代历史的镜子。这些原始的历史意识,是历史记述赖以发生的前提。
第二节 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产生的时代
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
(1)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主要靠以下几种方法:
A、结绳记事法:以绳之长短,结子数目,形状来记事。后人称之为“结绳时代”。至今云南佧佤族仍采用此法记事。
B、刀刻记事法:如半坡出土的仰韶文化器皿上常刻有整齐、规则的符号。
C、图画表示法:比如古代岩画上,画一头牛和一个手持弓箭的人,即表示狩猎或射箭,后逐步衍化为象形文字。
如:(略)
关于文字的产生,史书上有仓颉造字说,这是一种托古现象。事实上文字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关于文字的产生,究竟始于何时,学术界意见不一。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古文字,是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的甲骨文。这些文字属于殷商后期,还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看,夏代应当有了文字。甲骨文已经有了会意、形声、假借文字的出现。说明在此之前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如会意:祭 :持肉以享神祗也。 :厶,公私之私,八,背也,背厶为公。 :从日在草中,俗作暮。 :(至)“鸟飞从高下至低地”(许慎) :(君)以手口指挥,自己不动者。 :(妇)从女持帚。
再如指事: (灾)災,川流受阻则为害。 :(疆),田与田之间有分界形。 :(天),人之头顶。即颠之初文。 :(亦)即腋之初文,指出腋之所在。
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已有3000多个字汇。郭沫若“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以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6000年)(《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
(2)历法的产生:
史学是以时间为基础的。有了历法,才能推算时间,确定岁时年月。年月不清,就没有时间观念。一部史书如果没有确定的时间,那么史料再丰富也是毫无价值的。一部真正的史书,必须是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四者有机地结合。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慢慢地发现了月盈、月亏的规律,其周期等于二十九次或三十次日出,这样人们头脑中就形成了日月的概念。后来因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于是产生了把一年分为十二月,一月分为二十九或三十天比较精确的历法。
历法大体可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的变化制定的。月亮又叫太阴。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53059日,近似于29.5天,为计算方便,把大月、小月交替为30天和29天。
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叫阳历,也称太阳历。即把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一年365.24220天,平年365年,闰年366天,一年十二月,每月的日数为31天、30天、29天、28天不等。
阴阳合历:俗称“阴历”、“农历”“夏历”。历法年平均长度为365天,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年、节气是阳历成份。一个朔望月为29.5天,符合阴历的月的天数。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分为六个大月,各30天,六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
(3)史学意识的产生: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需要记录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于是便产生了史学意识。以后历史的记录权力把持在极少数人手中,他们代表统治阶级做历史记录,因此他们选择的历史材料乃至记录的原则和方法都有一定规定。史学意识在逐步成长。
二、史学产生的年代:
中国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内在的因素: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它的统治服务。比如西周的统治者曾声称:“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尚书·召诰》),既然要用前朝兴亡的事实作为自己统治的借鉴,那就只有借助于记载前朝兴亡事迹的史书。此外在春秋时代,政治上的代表人物引用古籍的论述作为自己议论和施政的依据,同时把史书作为教育自己后代的教科书。这些因素促进了史学的产生和发展。
《尚书·多士》“维殷先人,有典有册”。说明商代已经出现典册,而这些典册极有可能是各种档案文件的汇编。比如保存至今最完整的《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件汇编,也可称是最早的成文史料。它记载了上至唐、虞,下讫春秋时秦穆公虞、夏、商、周数代的部份史实。《尚书·甘誓》是夏启讨伐有扈氏的一篇誓师词,顾颉刚考证认为该篇应成于殷代。(《中国史研究》1979年1期“《尚书·甘誓校释评论》”)因此说我国史学的起源,应从夏代开始。
第三节 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
一、 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
“史”:《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史,记事者也,象执简形,古文‘中’作‘ ’,无作‘中’者,推其意,盖以‘中’当作‘ ’,即 之省形,册为简策本字,持中,即持册之象也”。
传说我国很早就有史官的设置。《后汉书·班彪传》“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诵,舜时有伯夷,夏有终古。这里含有托古的成份。
我国有文字可稽的历史,应始于商朝的先公示壬、示癸的时期,距今约3700多年。史官的设立应去此不远。
商朝的史官,甲骨文作“作册”、“史”、“尹”、“太史”、“内史”,原本与宗教官“卜”、“占”、“巫”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都充当神人之间的媒介,不仅负责上帝的旨意,而且可以代表上帝监督商王的行动。因此,史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很高的地位。
商代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的责任。《史记·殷本纪》记载了自契以下诸王的世系,说明司马迁可能参考了商代史官记录下来的原始史料。商代史官还负责记录商王的行事、言论及国之大事。今《尚书》中保留有五篇商书:《汤誓》,记汤伐夏桀时的誓辞;《盘庚》记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告诫;《高宗肜日》记祖巳对商王的谏语;《西伯戡黎》记祖伊对殷王的警告;《微子》记载了微子启与少师、父师的对话。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
周朝的国家机构更加完美,史官设置具有明细的分工。
西周金文中有“作册”、“内史”、“内史尹”等称谓。《周礼》中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之称,分工也十分明确。
“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即治典、教典、政典、刑典、事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奠世系,辨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八枋:爵、禄、废、置、杀、生、予、夺)“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之冢宰”。此外,还有女史,是负责后宫记录的。
另外,《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说明国君身边设有左、右史。所谓记言,就是为国王起草文书,发布文告,推行政令;所谓书事,就是指负责记录所发生与国君相关的事件。以上两条记载各不相同,恐怕对左、右史的分工不能作机械的理解。
周朝各诸侯国也设有史官,如鲁有太史,齐有太史、南史,楚有左史,秦、赵有御史。各国史官有史可考者如:晋有史赵董狐,楚有左史倚相,赵有史墨等。
从夏、商、周三代看,古代史官一直负有两项任务:一是关于人事方面,一是关于天道(宗教迷信)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事活动的内容逐步超过了天道。这一变化,使史官的职守逐步摆脱了神道宗教的事务,慢慢分离而成为一种专业,专门负责史料的记录、搜集、汇编、保存和史书的撰写和典籍的保管。
第四节 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
一、 孔子以前的史学:
传说中在所谓的“三皇”、“五帝”时代就有了《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这是不可信的。目前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史书是《尚书》,《尚书.甘誓》就是一篇夏启讨伐有扈氏的誓师词。《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其中《盘庚》记载了盘庚迁殷前对臣民的谈话。这一时期留下的甲骨文反映了殷商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情况,无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西周时期保留下来的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
春秋时期各国都编有史书,如晋国的《乘》、郑国的《志》、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秦国的《秦记》(见《孟子.离娄》)
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
《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是根据鲁国史官所撰《鲁春秋》编纂而成。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可见孔子是以鲁《春秋》为蓝本,博采各国史记,修成流传至今的《春秋》的。
《春秋》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孔子修《春秋》,是利用旧文献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孟子·滕文公下》)
二、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
(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从此,史书从官书中解放出来,私人著述的风气随之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对战国时期的学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 ,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如同样写战争,就有伐、侵、战、围、入、灭、救、取、败等不同的字眼: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两兵相接曰战,环其城邑曰围,造其国都曰入,毁其宗庙社稷曰灭……。同样杀人,又有杀、诛、弑等区别:杀无罪者曰杀,杀有罪者曰诛,下杀上曰弑。孔子借此以表达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褒贬。
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孔子将242年之事,逐年加以记述排比,有条而不紊。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孔子对鬼神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他虽不否定鬼神的存在,但也不去宣扬。《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他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孔子是中国奴隶社会史学的结束者,又是中国封建史学的开创者。其承前启后的作用应给予充分肯定。但《春秋》作为一部史书,还存在许多弱点和问题。首先是记事太简单,每条最少一个字,一般十个字,最多45字(定公四年春三月),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八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使人无法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其次是孔子为尊者、亲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第五节 战国时期的史学成就
战国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社会题材,原有的那些专记王室、诸侯诰命和大事记之类的《尚书》、《春秋》等史书形式,显然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于是出现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新型的历史著作。
一、完备的编年体巨著《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的作者:《史记》和《汉书》均以为是左丘明;南宋郑樵认为应是战国时楚国左史倚相的后代;清姚鼐认为是战国初的吴起;清末刘逢禄、康有为认为是西汉刘歆采摭《国语》,依《春秋》纪年而精心伪造的作品。现代学者认为是孔子门徒或孔子后学根据左丘明的口诵并加以补充在战国初年写成的。
《左传》与《春秋》的关系:《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东汉时班固才使用《春秋左氏传》这一名称。《史记》称它为《左氏春秋》。原本是一本独立的著作。在汉代尊经的情况下,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西汉刘歆“治《左氏》,引经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汉书·楚元王传》)可见《左传》原本不象《公羊传》、《谷梁传》那样“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晋书·王接传》),何况《左传》与《春秋》记事断限不同,《左传》所记的时间范围远远超过《春秋》。今天的《左传》之所以与《春秋》有密切的联系,主要是与刘歆的重新整理有关。
《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
《春秋》作为编年体史书还带有很大的原始性。它记事简单,如同大事记。《左传》记事则相当详细,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一般能做到首尾完整,给人以完整清晰的印象。
《左传》记事的范围亦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比如全书共记录了37次目蚀,记录了陨石的降落、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水旱虫灾等,这些记载是研究自然科学史的宝贵资料。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如记晋楚城濮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等,都写得有声有色、雄壮激烈。作者在描写战争的过程中,并不单纯地叙述战争的过程,他总是把军事与政治联系起来一并考虑,并且往往把一个国家政治的好坏看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
《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在书中,冠以“君子曰”、“君子以为”、“君子谓”等语者,约80余条,对所载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后来《史记》的“太史公曰”,《汉书》的“赞曰”,无不受其影响。
《左传》可贵的“民本”思想:《左传》对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国家盛衰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城濮之战中认为晋文公称霸的主要原因是教化人民的结果。在对待“卫人出其君”这一事件时,作者引用师旷之语称:“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纵其淫,以弃天地之性?必不然也”。明确指出象卫君这样的“困民之主”,“弗去何为?”(襄十四年)并多次指出:“众怒难犯”,“违民不祥”。
《左传》的局限性:作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历史的创造归功于王侯将相的创造,归之于天命。很多处记载了关于卜筮、星占、星气等预断人间祝福的事,并且没有一处不得到验证。说明作者没有完全冲破天命和鬼神观念的束缚。
二、多种史著的撰述:
A、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排史实的史体。
①《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西晋武帝太康元年,或作二年(280年或281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其中完整的68篇),共10万余字。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体裁采用编年,记事简短如同《春秋》。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用该书,称作“《竹书纪年》”,后人又称《汲冢纪年》或《汲冢书》。作者可能是魏国史官。
该书唐以后就不见于著录,约宋代亡佚。明嘉靖年间出现一本《竹书纪年》二卷,为伪作。近代称之为《今本竹书纪年》。
清末朱右曾始辑原书佚文为《汲冢纪年存真》二卷,王国维据以撰《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二卷,可资参考。
②《穆天子传》:汲郡魏墓发现的竹书之一。内容记周穆王西巡之事,有日月或寻,并详记所行里数。名虽曰传,其体裁实属编年,晋郭璞曾为本书作注。该书有助于了解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周穆王西行所到之处,各部落或献良马、牛羊,或献美酒,而穆王赐给他们黄金之鹿、白银之麇等物,这说明远在张骞之前,中原和中亚间早有个人和团体的交往接触。
B、谱牒类: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等。
《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春秋。从今所见佚文看,实际已记到战国末年,并称赵王迁为“今王迁”。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商务印书馆《世本八种》为清代八家的辑本,可资参考。
C、语类:以记语为主的史著。
①《国语》:作者:司马迁《报任书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晋韦昭在作《国语解叙》时说,左丘明作完《左传》,又作《国语》,因此《国语》又称为《左氏外传》。清代的康有为、崔适又武断地说《国语》、《左传》原为一书,至西汉末刘歆“从《国语》分出《左传》来”,改为编年,引传解经。这些说法都是不可信的。现代的史学界认为,该书成书在战国初年,其中有左丘明传诵的篇章。
《国语》是一部以国分类,以语为主的有关春秋历史的史著。它与《左传》的区别在于:《左传》采用编年,而《国语》则按国别编写;《左传》以记事为主,《国语》以记言为主;《左传》详载事件的过程,《国语》则侧重于对事件发表议论。
全书21篇,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记录了上起周穆王征犬戎(前967)下迄智伯灭亡(前453)前后约500年各国君臣谋议得失的对话。
②《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
《战国策》是战国时各国纵横家游说诸侯国君或互相辩论时所发表政治见解等言论的辑录。原称作《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后经西汉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33篇。记事起讫: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5年的历史。
《战国策》里,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进行兼并的政治斗争,特别是对“士”阶层的人物,作了非常生动的描写(如对苏秦、张仪的描写)。
《战国纵横家书》也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说客辩士言论的史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一部内容性质与《战国策》相同的帛书,共27章,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有11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另外16章为久已失传的古佚书。可以校正《战国策》和《史记》记载的错误,并补充其不足。
D、其他史著:
①《逸周书》:连序共71篇,今缺11篇,尚存六十篇。与《尚书》性质相类。包括了西周至春秋间约600年左右的事迹。
郭沫若认为其中的《世俘》、《史殷》、《商誓》等为西周初所作。我们认为除少数篇章外,多数是出于战国时代摹拟周代诰誓辞命之作。该书夸耀武功,崇尚武德,这正是战国时代的思想。
②《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士相见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的史料。其中记载的冠、婚、丧、祭各种礼节一般为后世所承袭。
③《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下设360个官。所记各种政治制度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④《山海经》:性质相当于地理志。全书共18篇,三万零八百字。全书通过神话形式,记录了全国的山川矿藏共226处,现在可以得到证实。还记载了260多种动物,130多种植物。还记载了古代的一些社会情况。对研究自然科学史和中国原始社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思考题:
①史学产生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②《春秋》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
③孔子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④《左传》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战国时期主要还有哪些史著?
一、历史课的主要内容
初中三年的时间,我们要学习哪些历史知识呢?
初中三年共六本历史书,分别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以及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
高中阶段,也是讲上面的内容,只是会从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更深入的去学习,当然,如果你们中间有人去大学里学习历史话,那会更加专业。
二、了解历史
然我们要学习历史,那么,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历史?怎样学好历史?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解释的详细一点,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
三、学习历史
历史帮助我们了解人和社会,历史帮助我们理解变化以及今天的社会从何而来。历史学科知识具有连贯性、完整性、系统性的特点,在10年或更长的时间不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学科。
1、一个现实的回答是中考、高考要考。
历史学科是一门必修学科。美国教育家卢布姆说:“如果一门学科是学生必修的,那么人们便认为它对于学生或社会是重要的,希望这门学科学得更好,更充分些,而不愿学得较差。”历史在中考、高考都是必考科目,无论如何学生都要把它学好。
2、作为一个人你需要学习历史。
如果古往今来的人都不学历史,不懂历史,人也就不成为人了,同动物没什么区别。为什么一万年前的蜜蜂同今天的蜜蜂没多大区别?一千年前的猴子同现在的猴子没什么不同?而一百年前的人同现在的人相比,却有很大的变化呢?因为动物没有历史,人有。人类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和吸收先辈的经验和智慧,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然后再把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传给后人,如此代代相传,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大,人类社会也就不断向前发展了。正因为如此,一位名人说:一个人如果不懂出生前的历史,他永远是个孩子。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同历史知识有着不解之缘,他既是历史知识的继承者,又是历史知识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知识的传播者。
3、作为一个中国人你需要学习历史。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很长时间内,由于完善的制度,灿烂的文化,领跑于世界。可是到了近代,我们却落伍了,备受宰割,任人欺凌。一提到古代,我们无比自豪,一提到近代,我们却无地自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会消亡的,而一个歪曲历史的民族是不可能有前途的。因此,要研究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熟悉历史才能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责任,才能更好的发展。
四、学好历史。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同学们应当是见仁见智,这里我也不想说的太多,只是通过几个故事让大家获取一点启示。
1、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是观音吗?”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遇到很多困难,你可以请教老师,可以请教同学,但千万不要养成依赖别人的心理,最终能解决问题的还要靠你自己,成功者自救。
2、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坚信:自己是一只雄鹰,要勇敢面对一切挑战和失败。
3、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为什么柏拉图成功了?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4、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5、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你们说,这个小孩是不是很聪明?
重要的还在钓技。学习,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6、一头驮着沉重货物的驴,气喘吁吁地请求只驮了一点货物的马:“帮我驮一点东西吧。对你来说,这不算什么;可对我来说,却可以减轻不少负担。”马不高兴地回答:“你凭什么让我帮你驮东西,我乐得轻松呢。”不久,驴累死了。主人将驴背上的所有货物全部加在马背上,马懊悔不已。
学会合作,才会双赢!
好,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黑板上的话送给大家:
第一,相信自己,勇敢面对
第二、养成习惯,重在坚持
第三、学会合作,培养能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霉素味厚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作为开篇第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战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就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机会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国家利益的争夺。
“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3、重点和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首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提前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
其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xx年3月19日作为急先锋的法国率先轰炸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个月后,战事依旧。法国为何成为北约军事轰炸的急先锋?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成员国,1969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20xx年法国又通过投票重返北约,法国为什么对北约朝三暮四,北约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今天我们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开这其中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我将教材整合为四部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对抗形式和两极格局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来突破重难点。设计意图: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一、两级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体显示五则材料,分别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的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苏两国国际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世界形成的根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显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框架——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标志——两极世界的瓦解的标志,让学生在教材中快速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熟悉教材,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三、两极格局主要对抗形式:冷战
1、冷战的含义:教师介绍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课重点。
2、冷战的过程
多媒体显示三幅图片:1946年“铁幕演说”;1947年杜鲁门国会咨文;1991年苏联解体。利用图说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冷战的过程:冷战序幕(1946年铁幕演说)——冷战形成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的瓦解(苏联解体)。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图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心灵又受到强烈的震憾。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冷战的表现
利用多媒体演示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冷战的表现,并以表格的形式总结。
设计意图: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了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以小记者采访的形式突破本课难点:把学生分成五组人,分别扮演民主德国人、朝鲜人、古巴人、中国人、和越南人,一名学生扮演小记者,分别采访五国人,让他们分别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国内形势对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发表言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设计意图: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
四、两极格局的影响
辩论:正方: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反方:两极格局不利于世界和平。
设计意图: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处及时升华了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但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正确认识,落实了本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最后——分层训练、巩固提高: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分组讨论学案上的高考真题和课时训练题,发现并提出问题,小组间互相讲解,教师适时对易错题或难题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设计意图:高考真题训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把握高考方向;分层训练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小组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愉悦,更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设想
1、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索,提倡课程的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人人参与。
2、教材中的内容起着“导”的作用,若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点滴内容,那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应鼔励学生去阅读一些合适的课外书籍,如《二十四史》、《中华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只有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丰富历史的知识,同时更突显本书的导向作用。
3、《历史与社会》教材中设计有大量的让学生进行即时表演的活动情景。如“理发师的儿子”、“商鞅立木取信”等。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已有一定的表演经历,但只局限于部分学生。
4、以故事为点,以串词为线,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发展脉落。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由学生自愿组合,每组约4—6人,并确定要表演的故事,分配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
(2)根据故事情节写好台词,商定角色应有的表情、动作对故事进行排练,熟悉故事的过程。
(3)推选主持人,由主持人写好并熟悉串词。
(4)各组准备相关道具。
2、教师准备
(1)对学生确定要表演的故事进行选择,主要是看是否适宜学生进行表演。
(2)指导主持人写好串词,注意准确简洁和连贯性。
(3)指导学生写好台词,注意要体现故事主旨和易于表演。
(4)参与学生的排练,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肢体语言来传达人物的情感。
(5)根据故事发生的顺序做好多媒体课件。
3、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选择故事的问题。借助于课本或课外书籍中易于表演的片断,经小组协商后确定。
(2)所选故事与他组重合。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节,提供参考意见。
(3)准备过程中同组成员不够配合。一般由本组成员间进行沟通,或与老师交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参与。
(4)台词记不住。鼓励学生利用空闲时间熟记台词,若实在有困难,可写在小卡片上放在手心。
三、教学过程
1、教学活动一
教师:各位同学,我们已经学完了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上册,我们也在课外看了不少的历史书籍,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历史,走进历史。
有请主持人──王桢、李垚同学
2、教学活动二
活动1
王桢:通过学习《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知道了史前时代的原始先民,知道了文明起源时代的四大文明古国,知道了农耕文明时代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更知道了农耕时代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走近历史,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演绎历史,与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亲密接触,从而更好地了解历史,感受历史所留给后人的深刻的意义。
李垚:历史是一条流淌的长河。我们今天所演绎的只是这条长河中的几点几滴。让我们凝神静气,穿过那时间的隧道去看曾经的人和曾经的故事。
王桢:首先,我们来到春秋时期,去领略一位闻名遐迩的名医到底神在何处?请看《神医扁鹊》
(刘桥滨、何少华等五位同学进行表演)
评注:故事表演的虽然不是很生动,但五位同学都很尽力,使同学们从中感受到了扁鹊高超的医学技术。
活动2
李垚:看了五位同学的精彩表演,我们领教了扁鹊高超的医学技术。扁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望、闻、问、切四诊法以及医学名著《黄帝八十一难经》。
王桢:穿过春秋,我们又到了战火纷飞、群雄四起的战国时代。为了城池,为了宝物,为了霸权,为了人才,各诸侯国之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请看唐睢是如何不辱使命,保住安陵;蔺相如又是如何的完璧归赵。
(马琳、金将柳、吴军、郎吴晓四位同学表演唐睢不辱使命。他们准备了剑等道具。金将柳扮演秦王,马琳扮演唐睢,吴军扮演安陵君,旁白是郎吴晓)
表演过程如下:
旁白:战国后期,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对于安陵,秦国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
第一场景
秦王高高在上,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语气傲慢)
安陵君拱手相告:“承蒙大王给予好处,拿大块土地来换取小小的安陵,这样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不卑不亢的语气)
旁白:听了安陵君的话,秦王很生气,拂袖而去。
安陵君面露为难之色。不久,安陵君派唐睢出使秦国,面见秦王。
第二场景
秦王一脸傲气坐在上方,唐睢站在下方。
唐睢:参见秦王(行礼)
秦王:(不屑一顾)免礼,免礼。(起身走于唐睢面前对他表示藐视之意)
唐睢:(毫不在意,只是淡然一笑)
秦秦王: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你小小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我秦国现已灭掉韩魏两国,而安陵君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是因为我看安陵君是长者,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可安陵君却敢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我吗?(拍案,怒气冲冲)
唐睢:(拱手行礼)秦王,您别生气,并不是像您说的那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土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您只拿五百里呢?(面不改色)
秦王:(勃然大怒)大胆唐睢,你别以为我想换你安陵你就可以如此放肆,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气势高傲,甩袖转身)
唐睢:(淡淡一笑)那么大王你听说过平民的发怒吗?
秦王:平民发怒,哼,真是好笑,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拿脑袋撞地罢了(甩袖)。
唐睢:(一脸正色,不卑不亢),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志士可不是这样。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慧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老鹰在殿堂上搏击。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现在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迅速拔出宝剑,将剑搁在秦王脖子上)。
秦王:(脸色大变,挺身跪起)先生请坐!哪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只是因为有您唐睢先生在啊!
评注:金将柳和马琳两位同学经过了充分准备,台词说得比较流畅,肢体语言比较丰富。所表达的情感也比较到位,从他们的表演中能让人感受到秦王的自大、威严和唐睢的凛然和机智。
(唐淑倩、汪丽君、邵明华等同学表演完璧归赵)
评注:汪丽君扮演赵王。此角色虽然言语不多,但汪丽君同学很努力,她说话的口气、走的步子,反背的双手,似乎都流露出一个王者的气质。她的表演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邵明华扮演的蔺相如也比较好地体现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和无畏的精神。
活动3
李垚:二百多年动荡不安的战国结束了,曾经的英雄、霸主都已成烟云。经历了“扫六合,挥剑击浮云”的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的短期统一后,我们驻足在公元前206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关中之地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项羽决心要杀掉刘邦,自己一统天下,于是,设下了鸿门宴。
(李垚、王桢、邵华江等同学进行表演)
评注:几位同学很努力,很认真地进行表演,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活动4
王桢:“鸿门宴”之后,项羽攻占咸阳,火烧秦宫。但是后来,项羽在垓下被刘邦打败,在乌江岸边拔剑自刎,曾经不可一世的霸王已成过去。
李垚: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中国进入了新的大一统朝代。在汉武帝时期,有一位史学家历尽千辛万苦,倾尽全部生命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请看《司马迁著史记》的故事。
(洪雯、徐鹏超、郎玲芳、王静等同学进行扮演,郎玲芳扮演司马迁)
评注:郎玲芳对司马迁这个人物的表演还是比较充分的,她用比较丰富的肢体动作表现了司马迁面对逆境时的那种犹豫、彷徨和奋起。
活动5
王桢:被鲁讯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诞生了。我们可以不知道汉武帝时的那些高官大臣,却不能不知道这小小的太史令──司马迁,是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如何面对挫折和困境的榜样,我们会永远记得这个名字。
李垚:西汉结束了,历史的车轮又到了东汉末年。豪强并起,群雄割据,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桃园三结义”、“隆中对”等故事。
(汪欢、周永华、金剑等同学表演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评注:金剑同学扮演张飞。虽然金剑个子不高,但说话时中气十足,举手投足有板有眼。汪欢平常看起来文质彬彬,扮演的关羽倒也有一些气宇轩昂,英雄豪气,真让人感到有点惊奇。
(王涛、何雷彬、缪李静等表演隆中对的故事)
评注:何雷彬扮演的诸葛亮一出场便受到了同学的欢迎。手执羽扇、端坐桌前,面对地图,与刘备共商三分天下之计,很有诸葛亮的感觉。)
活动6
李垚:刘备在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的帮助下,实力渐渐增强,后建立蜀国,与曹丕的魏、孙权的吴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王桢:三国之后,中国经历了西晋的短期统一后,又陷入了长达250多年之久的分裂之中,直到589年隋朝统一。在隋统一的基础上,中国的历史进入了唐朝。作为一代明主的唐太宗正和大臣们讨论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请看孙瑛玲、金立强、黄素丹等同学的表演。
评注:孙瑛玲扮演魏征。面对至高无上的皇帝,魏征直言自己的看法,真不愧为一代谏臣。
活动7
李垚:创业难,守业也难。唐太宗明白这个道理。他在位时,采用各种政策和措施,如减免租赋,减少力役,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从而使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学家誉为“贞观之治”。
王桢:唐代之后,中国再次陷入了分裂,历经了五代十国后,中国的南方建立了北宋政权。宋太祖赵匡胤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坐稳皇帝位子,便有了这样一个故事《杯酒释杯权》。
(钟子依、邵增辉、吴仙君等5位同学进行)
评注:吴仙君扮演赵匡胤。虽说平时吴仙君同学平时话不多,但看她端坐在桌前,一字一句地说着台词,还真是不错!
活动8
李垚:北宋之后,中国的南北方有西夏、金、南宋政权的建立。1276年,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最终统一了中国,开创了600多年统一的局面。
王桢: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切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悄然翻过,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思索。
合:我们今天的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对于历史的学习和探索却不会结束。“读史使人明智”,让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了解历史,借鉴历史,让自己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3、教学活动三
教师:正如两位主持人所言,活动虽已结束,但对历史的学习却不会结束。希望同学们以史为镜,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同学们在今天的表现都很不错,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简洁的语言来评价自己的表现或其他同学的表现。
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班级交流
何雷彬:我认为自己的表现还可以。在其他同学中,我认为汪丽君同学的表现最好。
金杭飞:我认为自己的表现一般。我认为马琳的表现也很不错。
王静:我认为我们组郎玲芳的表现也很好,胆子很大,声音说得很响亮。
四、教学反思
1、本案例的成功之处:
(1)本教学设计独特新颖,一改以往复习课的传统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开放,通过营建民主、互助合作、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获得了自主参与,展现自己和体验成功的机会,能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全班同学均参与了表演),通过对学生潜在的表演能力的挖掘,一方面增强了学生间的互助合作精神,培养了他们收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社会的兴趣,让他们在情意共鸣中沟通,在学习中明了待人处事的道理,以真正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3)参与表演的同学,基本上达成了预先设计的要求,尤其是两位主持人,情感丰富,串词精彩,使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朝代得到了自然的呈现,知识点在“无形”中得到了落实,这也是本堂课的成败之关键,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
(4)在学生开展的整个活动过程中,结合各个故事场景,运用多媒体同时同步地呈现出相应的一些动画、图片或背景音乐,有效地刻划出故事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起到良好地烘染作用,更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落实。
2、本案例的不足之处
(1)因时间仓促,准备得还不够充分,所以学生的表演还是过于粗糙,表现在:一是活动放不开,自信不足;第二经验不足,表演能力不强,没能很好的把握故事人物的特征。
(2)学生的“评价”不够深入。学生过于重视对自我表现的评价(即对外因的评价),而对故事本身所蕴含的道理挖掘不够(即对内因的评价),使评价的主题得不到进一步的升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