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文案

日期:2022-03-17

这是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文案,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文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文案第 1 篇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简历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章法、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美,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欣赏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朱自清先生说过: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学家也说过,在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一是胡适的《尝试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诗》。就是现在,也有许多朋友喜欢徐志摩的诗,可见他的诗影响之大、之深、之远。

  二、作者简介: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笔名云中鹤。出身于富商家庭,父亲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留学学习银行业(他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银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运动爆发,激起心中的爱国热情。1920年去英国剑桥留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闲自由的日子。据他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卧仰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的影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他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他崇拜大自然,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的不少诗语言清新,比喻贴切,风格轻柔明丽。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年仅36岁。真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离开了我们。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表现了他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因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备受读者青睐。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诵读,教师提示:这首诗象一首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腻的感情。节奏要轻慢一点。语气要舒缓、轻柔、低沉(特别是:悄悄、轻轻、沉默)。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或者播放范读磁带,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问: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问:诗人为什么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就更符合语法规范。

  明确:调整语序的作用,主要是强调。连用三个“轻轻的”,突出了“宁静”,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表现了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以及无奈与感伤。诗人不忍心惊动康桥呀。同时衬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

  四、分析鉴赏

  一)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意象美

  1问:大家对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是什么印象?

  生:美丽。

  师:对,可以说是风光如画呀。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康桥的美丽是通过哪些景物写出来的?(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长篙,星辉。

  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们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恋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3)提问:诗人告别时,哪些举动可以体现出对康桥的深情?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二)具体整体感受意象美。(有条件可以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1、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好像美艳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送别时人们往往都有折柳赠别习俗。真是伤心不过灞桥柳呀。.

  2、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青荇,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明确: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并有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之意。“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

  3、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这里的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般的梦。融情入景,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中。

  4、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5、第六节,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愁重重,情绪顿时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点。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

  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6、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加上两个“悄悄”表露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至此,将诗人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轻轻”中表现了出来,同时排出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之感。

  五、小结:此诗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离情别绪,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给人以审美享受。原因在于他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六、再次诵读,读出感情。

  板书:现实依恋

  金柳

  再别康桥秀美的景色水草借景抒情

  清潭

  星辉

  现实依恋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文案第 2 篇

一、反复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二、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意境美。

  三、训练阅读,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 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如有条件,可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的风光片,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

  1、 诵读课文。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轻盈的节奏。

  2、 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动作?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1、 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中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谁能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 ,长于斯。

  4、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澜,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6、 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箫,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深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的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另觉悟,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意味。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离别康桥的情景 作别云彩 分、淡淡的无奈和伤感

  (静)

  河畔的金柳

  (比喻、移就)

  (恋) 康河的水草

  (乐) 拜伦潭

  (往昔梦想)

  寻梦

  (快乐极点)

  (哀、静)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文案第 3 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和建筑美。

  2、通过《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理解。

  【教学方法】

  本文是高一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首新诗,本课的教学意在使学生培养起对新诗的欣赏兴趣,初步了解新诗鉴赏的基本知识,学习感受新诗语言和意境的技能。为此,本诗的教学采用如下方法:

  1、知人论世法:

  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2、品读入境法:

  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3、对比鉴赏法:

  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可以与古典诗歌的送别诗在告别对象、告别时的情感、告别时的氛围等方面构成对比,在对比鉴赏中领会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你所知道的徐志摩

  出示徐志摩的照片,让学生说说他所了解的徐志摩。

  1、徐志摩的情感历程: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他一生的风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

  2、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者下河划船,尽情陶醉在大自然中。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3、徐志摩的诗歌作品:

  播放歌曲《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片断,出示《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再让学生说说读过的志摩的诗。

  二、初读诗歌,谈谈感受

  情境营造:

  正如英年早逝的徐志摩是他生命中三位女性永远的珍藏一样,康桥的生活和康桥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也是一个永远的情结。

  《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请自由朗读本诗。读后,用一句话说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三、再次研读,鉴赏诗歌

  1、朗读指导:

  (欣赏配乐朗读,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

  注音:

  荇(xìng)斓(lán)畔(pàn)溯(sù)篙(gāo)

  语气:

  舒缓、低沉。

  节奏:

  轻柔、和谐、回环复沓。

  押韵:

  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2、内容研讨──读懂诗人:

  新诗的内容有很多值得探讨之处,诸如语言的运用、意境的创设、情感的变化、结构的安排等,现在,请大家任选一个学习主题,认真研读课文。研读过程中,在笔记本上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读后,学生交流。

  可以将问题细化为:

  ⑴ 你觉得哪些词语或句子的运用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招摇”:青荇随水流晃动的姿态在诗人眼里是轻松自在的,又仿佛在招手欢迎。“招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漫溯”:听从心灵的召唤,随意地追寻往日的足迹。“漫溯”一词既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也显现了诗人的潇洒风采,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沉淀”:与“揉碎”一词相照应,旧地重游,人事已非,依稀可见往日有过的理想和愿望。“沉淀”二字包含着对往日的追忆,更隐含了对现实的无奈。

  首尾分别用了“轻轻”和“悄悄”:“轻轻”“悄悄”“沉默”营造了寂然无声、依依惜别的氛围。“轻轻”侧重客观状态,而“悄悄”着重主观意向,写出诗人不愿扰乱康河原有的恬静与美丽,更显对康桥的一往情深。

  两个比喻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拟人手法:夏虫也为我沉默。

  ⑵ 大千世界的客观景物我们称为“物象”,当物象出现在诗中,变成诗人笔下的形象,饱含了作者的情感,“物象”就变成了“意象”。(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

  ① 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意象?

  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② 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夕阳照耀下的柳树,充满了依恋的柔情。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③ 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文案第 4 篇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

  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八、作业 。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