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8
这是小石潭记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3、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宗元与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
2.文体、背景介绍
.关于文体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
《小石潭记》是《》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3.字音、字形、词语
自学提示一:请大声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并在空行处写出本课你遇到的读音障碍。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
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
自己还不会读的字--------
自学提示二:
(1)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④以其境过清,小可久居()()
⑤明灭可见()⑥乃记之而去()()
(2)文言现象
①一词多义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差: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
日光下澈。下:澈:
潭西南而望。西南:
斗折蛇行。斗:蛇: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凄神寒骨。凄:寒:
③古今异义。
去:
小生:
④特殊句式:
如鸣佩环
全石以为。
乃记之而去。
不会解释的词语
自学提示三: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通译全文,并注意重点句子的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
自学提示四: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二)初读感知
自学提示五:学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二)展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选代表展示合作探究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明确答案。
研读第1题时,逐段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景物特点,学习移步换景法、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和借景抒情等写法;研读第2题,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阅读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南流数十步南:
②不可名状名:
(3)、面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用原文回答)
四、布置作业
(一)、请不看课本和资料独立完成课文背诵.
1.文中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
2.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3.描写游玩时的凄凉感受的句子是:
4.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的句子是:
5.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6.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7.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8.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二)积累整理文言词语。(重点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五、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潭:篁竹、青树、藤蔓
景清潭中景物:潭水、游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抒发在寂寞处境中
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神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一)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二)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难点:作者的忧乐情怀
学法指导:诵读 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导入,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身体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二、作者-、文体简介 出示图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熟读课文。
3、学生熟读课文注脚、理解句意。
三、精读赏析,出示问题,学生思考:
1、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重点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
1、四人一组讨论:作者在小石潭欣赏时的心情如何?并找出原文有关句子加以说明。(乐——忧)
2、作者为何而乐呢?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水声美、好奇心。
(2)景美而乐。请学生说说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景物的?
石:奇特树:茂盛水:透明(侧面描写)鱼:欢快(动静结合)
3、作者为何而忧呢?(环境:幽深冷寂身世:被贬)
4、全文写乐与忧有什么关系呢?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游玩山水中的欢乐一经凄凉环境的影响,被贬官后的郁闷之情又立刻涌上心头。(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四、体验反思
你学生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收获?(写景的写作方法)
1、借景抒情。
2、动静结合。
3、侧面描写。
4、抓住景物特点。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