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02
这是路程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关于行程的数量关系的对应性,能灵活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行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行程问题数量关系的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请说出关于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2、一辆赛车15分钟行驶45千米,按照这样的速度,105分跑完整个赛程。整个赛程有多长?
“按照这样的速度”什么意思?整个赛程有多长就是求什么?
指名回答:解答方法与解题思路。
3、小结引入
二、探究新知
1、典型错题1
一辆赛车15分钟行驶45千米,按照这样的速度,1小时45分跑完整个赛程。整个赛程有多长?
(1)对比
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求路程要找什么?有什么不同?解答时怎么办?
(2)同桌之间交流思路并解答
(3)展示、点评
要求学生结合数量关系说出算式的意思。
预设:
a:1小时45分=105分45÷15=3(千米/分)3×105=315(千米)
b:45÷15=3(千米/分)3×45=135(千米)
c:1小时45分=105分105÷15=77×45=315(千米)
(4)小结
应用关系式时,所有的量要一一对应,对应数量的单位要相同。
2、典型错题2
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乡送化肥。去的时候用了3小时,速度是40千米/时,返回时用了2小时。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独立审题
(2)同桌交流思路
求“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就是求什么?要在题目中找什么信息?
(3)指名板演,全班点评
3、总结
两道题所求问题不同,但是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都是从问题出发,找出问题与不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在解答时,要注意量要一一对应,对应数量的单位要相同。
三、巩固练习
1、一辆长途客车40分钟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安阳到郑州行了3小时20分钟。从安阳到郑州有多远?
2、一辆旅游车在平原和山区各行了2小时,最后到达山顶。已知旅游车在平原每小时行50千米,山区每小时行30千米。这段路程有多长?
3、小明骑远足时,3小时行了9千米。按照这个速度,小明从家到学校需要10分钟。小明家到学校有多远?
4、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送水果,去时用了6小时,速度是32千米/时,回来时只用了4小时,回来的速度是多少?
5、一段公路原计划20天修完,每天修150米。实际提前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修多少米?
四、全课小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行程问题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体验抽象、归纳的思想和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难点:概括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交通工具,你知道有哪些交通工具呢?
像特快列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出示第45页的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画及时速。特快列车的速度是160千米/小时。读作:160千米每小时,表示特快列车1小时行驶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行驶106千米怎样写呢?
2、出示小林步行图。
小林每分钟走60米,他的步行速度是60米/分。
引入: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与行程有关的问题,我们把这样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应用题。(板书课题:行程问题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分别指名读题。
在行程问题中,行驶所用的时间我们叫做时间,在一段时间里行驶的距离叫做路程。想一想,在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行驶的时间各是多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组织学生议一议,说一说。
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行驶的时间是2小时,要求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
(2)怎样求汽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呢?
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行驶了2小时,就有2个80千米,因此求汽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是80×2=160(千米)。
(3)第2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解答,并相互说一说解答的思路。
板书:225×10=2250(米)
2、讨论: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在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中,知道了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就可以根据“速度×时间=路程”,求出行驶的路程。
3、练一练。
(1)练习八第5题。
学生独立思考,写出这三种速度,注意路程和时间的'单位不同。
(2)练习八第6题。
要求小强每天大约路步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应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来求。
三、巩固反馈
1、练习八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第(1)个问题,如果知道行驶的路程和速度怎样计算时间呢?
2、练习八第9题。
想想:这段路程包括哪些部分?怎样求这段路程长大约多少千米?
3、练习八第10*题。
先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写一写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
再议一议:乘积最大的算式怎样写?520×43=22360积最大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什么新的本领?
课时作业
一、笔算下列各题。
408×24250×16307×35
780×3047×30960×350
二、李婷步行的速度大约是65米/分,她每天上学要用14分钟。李婷家离学校大约是多少米?
三、国庆节小林全家坐一辆汽车去旅游,这辆汽车的速度大约是85千米/小时。该车第一天行驶了5小时,第二天行驶了7小时。两天大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四、两座城市相距300千米。一辆汽车从一座城市驶向另一座城市,去时用了6小时,返回时少用了1小时。
(1)去时这辆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2)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
教学要求:
1.能通过画线段图或实际演示,理解什么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形成空间表象。
2.弄通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
3.掌握两个物体运动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会根据此数量关系解答求路程的相遇应用题。能用不同方法解答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4.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弄通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的变化,并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理解行程问题中的”相遇求路程“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答:
(1)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3分钟走多少米?
(2)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6小时行多少千米?
要求:读题列出算式并说出数量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提问:这两题研究的是什么?
2.揭题:以前研究的行程应用题,是指一个物体、一个人的运动情况,今天我们根据这个数量关系研究两个物体或两个人运动的一种情况。(板书:应用题)
二、尝试
1.出示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李诚每分钟走60米,张华每分钟走70米。
(1)读题看线段图,汇报你知道了什么?(回答:这题是两个人同时出发,对着而行;是两个人共同走这段路程的。)
60米60米70米70米
张华李诚
390米
(2)边看演示边说明:象这样两个人对着而行,我们叫它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
(3)看多媒体或实物演示:汇报你发现了什么?(1分钟,张华走了60米,李诚走了70米;2分钟张华走了120米,李诚走了140米,两人的路程和是260米,两人还距离130米;两人走3分钟分别走了180米、210米,两人间的距离变成了0米。
问:说明了什么?(说明走完了全程,也就相遇了。)
(4)学生打开书p.58页,根据”准备题“的条件填空,并回答:出发3分钟过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走的时间
张华走
的路程
李诚走
的路程
两人走的路程的和
现在两人的距离
1分
60米
70米
2分
3分
2.出示例5: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每分65米每分70米
小强小丽
?米
(1)读题,找出已知所求及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2)指名边指线段图边说解题思路,使学生看到两人相遇时走的路程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
第一种:小强4分走的路程+小丽4分走的路程
第二种:(小强每分走的路程+小丽每分走的路程)×4
(3)独立列式解答
65×4+70×4(65+70)×4
=260+280=135×4
=540(米)=540(米)
追问:65×4、70×4各表示什么?(65+70)表示什么?
(65+70)×4又表示什么?
(4)比较两种算式之间的联系。
(5)做一做第1题: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如图),经5分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52米
口答:
①相遇时,志明行的米数列式为()×()=()米。
②52×5表示()。
③两地的总路程:()×()+()+()=()米或()×4=()米。
3.小结:刚才我们研究的是什么类型的应用题?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
速度×时间=路程
(两人速度的和)(相遇时间)
三、应用
1.练习十四第1题
2.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
(1)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如乙车先开出1小时,甲车才出发,再过3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3)如果甲车先开出1小时,乙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铁路长多少千米?
四、体验
1.谈谈你的收获?
2.教师指明:今天学习的应用题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解答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五、作业
练习十四第2题
一、概述
课名是《身边的行程问题》,是小学五年级的一堂数学课。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身边的行程问题》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路程间的数量关系”、“24时记时法”、“小数乘、除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活动课,训练学生对大量数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身边的行程问题》这节数学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通过上网收集有用信息,并且利用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收集到的信息加工整理后应用于现实生活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从具体事例中找出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据。
(2)会计算起始时间到终止时间之间的经过时间。
(3)明确已知这三个量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另一个量: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可以将这些公式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计算。
(4)会将网上查到的速度、时间或路程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数量单位。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根据需要到网上查询信息,并会加工、评价、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共同分析、讨论所收集的信息,掌握利用信息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
(3)能够将课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学校留言板发布自己的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验将学到的数学知识、方法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作出的。
学生是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五年级三班的学生。
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学生已经学习了速度、时间、路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熟悉数量单位的转换以及已知其中两个量求第三个量的计算方法。
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口头汇报的能力较强。
所有学生都能运用网络查寻收集学习、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并能在留言板上发布消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主要采用抛锚式教学策略(问题解决式教学策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和Excel工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巩固认识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并通过课后的作业使学生再次将知识进行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教学资源
硬件环境:
连互联网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设备。
资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
多媒体课件(见课件文件夹)。
网上讨论区。
电子表格软件及数据调查表。
交通网。
《身边的行程问题》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
注:流程图中目标1~6对应教学目标分析的6个目标
七、教学评价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随时给出评价反馈,课后教师会经常对学生在讨论区上发表的知识运用情况做出评价,给出建议。
课结束时,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完成情况加以总结,还会在网上发表对学生的课件学习和网上讨论情况的总结。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信息查找:利用网络查找用于解决交通费用问题的信息。
(2)计算:利用Excel工具计算已知两个量求第三个量的问题,计算单位准确无误。
(3)结果分析及决策: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对采用哪一种交通方式作出恰当的决
策。
(4)知识应用:课后应用本课知识和方法,选择寒假出游或回老家的交通方式。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