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一等奖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等奖

日期:2022-02-26

这是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等奖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研究问题。

(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

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并把发现写出来。

6×2=()8×125=()

6×20=()24×125=()

6×200=()72×125=()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

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又发现了什么?把发现也写出来。

80×4=()25×160=()

40×4=()25×40=()

20×4=()25×10=()

2.概括规律

(1)分层概括发现的规律。

①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第⑴组算式中*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

②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第(1)组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③再引导学生讨论第(2)组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2)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明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3.验*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124817×12=204

26×24=()17×24=()

26×12=()17×36=()

(2)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学生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4.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这部分内容作为**要求,应视学生情况决定是否选用。)

(1)*思考,发现规律。

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105×45=

(18÷2)×(24×2)=(105×3)×(45÷3)=

(18×2)×(24÷2)=(105÷5)×(45×5)=

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的乘积不变。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36×104=3744

(24○6)×(75×6)=1800(36×4)×(104○4)=3744

(24○3)×(75○□)=1800(36○□)×(104○□)=3744

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4---“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例题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在这个过程的探索中,我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辨*思想的启蒙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感觉还不错的地方:

1、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举例像书上那样写出2组算式,还设计了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样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也对后面规律的揭示起到铺垫的作用。

2、通过规律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练习的设计能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自如,并且重视每次练习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在教学2的规律时让学生探究规律的时间太多,有的时候学生已经说的很好了就不要让其他学生再说了。

2、教师的提问要精练,例如教师提问“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可以换成“这节课我们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研究问题。

  (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

  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并把发现写出来。

  6×2=()8×125=()

  6×20=()24×125=()

  6×200=()72×125=()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

  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又发现了什么?把发现也写出来。

  80×4=()25×160=()

  40×4=()25×40=()

  20×4=()25×10=()

  2.概括规律

  (1)分层概括发现的.规律。

  ①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第⑴组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

  ②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第(1)组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③再引导学生讨论第(2)组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2)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明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3.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124817×12=204

  26×24=()17×24=()

  26×12=()17×36=()

  (2)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学生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4.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这部分内容作为弹性要求,应视学生情况决定是否选用。)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105×45=

  (18÷2)×(24×2)=(105×3)×(45÷3)=

  (18×2)×(24÷2)=(105÷5)×(45×5)=

  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的乘积不变。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36×104=3744

  (24○6)×(75×6)=1800(36×4)×(104○4)=3744

  (24○3)×(75○□)=1800(36○□)×(104○□)=3744

  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去比较,再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积随因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积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规律、应用规律。

四.教法

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来自主探索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五.学法

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提出猜想、验*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教学规律的一般经验。

六.教学具及相关资料

小黑板

七.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猜想规律验*规律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应用规律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八.教学设计过程

1谈话导入

课的开始我与孩子进行谈话学校为了奖励参加大扫除的学生,每人发一本笔记本,每本笔记本6元,买2本需要多少元钱?买20本,200本呢?孩子你们算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三个算式及其结果: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设计理念:我创造*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孩子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2猜想规律

(1)我提出问题:观察这三个算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呢?

我引导孩子从上向下观察:因数到因数,积到积有什么规律。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让孩子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讲给同伴听,经过小组内交流,孩子不难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就乘以几。

(3)我引导孩子再次从下向上观察,这次孩子很快提出新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观察,小组交流,使学生真正体验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同时,我活用教材,用一组算式揭示两条规律,先后有序,主次分明。

3验*规律

孩子都看出规律来了,那么这些规律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下面请孩子自己来验*一下。

我出示小黑板,男生女生分为两组,一组应用规律直接写出结果,另一组用笔算或计算器验*。两组交换角*再次验*。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体验验*数学规律的过程。

4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

我首先让学生说规律,趁势解释说明乘以几=扩大几倍,除以几=缩小几倍,学生在以往的基础之上,很容易接受这点。然后引导学生如何把两条规律归纳成一条,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几倍。我板书规律,揭示本课主题。最后我让孩子们说说这规律是如何得来的?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对探索过程的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策略。

5应用规律

孩子自己完成教材1-4题。指明孩子自己说说如何得出结果的。个别孩子可能会提出:我用笔算也挺简单的,那我今天学的有什么用呢。好问题出来了,进入下一环节。

6拓展延伸。

(1)一个数乘以18积是270,如果这个数乘以54,积是()。

(2)3610=360

(362)(362)=

(363)(363)=

设计理念:通过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7课堂总结,内化规律。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的高兴吗?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学习能力。

九.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我创造*地活用教材,营造了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孩子们通过看、想、说、做等数学活动,去经历主动观察*思考小组交流提出猜想验*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