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3
这是小青石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通过讲小青石的生活经历,形象地阐明了生活的意义:默默无闻地为大众服务,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教育。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
教学难点:
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教学构想:
揭示学习内容及自学要求,组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教学准备:
写有自学思考题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然后评议,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2、按照预习要求检查预习情况。
⑴起初小青石和小黑石的'理想各是什么?
⑵后来小青石的理想有什么变化?
⑶课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小青石的快乐?找出小青石觉得快乐的句子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考虑段意。
2、分小组讨论分段情况。
3、集体讨论交流,指名回答。第一段:讲被山水冲到岸滩上的小青石和小黑石生活平静;第二段:讲小青石和小黑石对生活的截然相反的态度;第三段:讲小青石被运往都市,为自己的理想即将实现而满腔欢喜;第四段:讲小青石被制成混凝土铺在道路上;第五段:讲小青石认为自己找到了最有意义的生活。
三、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进一步自学
1、明确自学要求。
⑴工人把小青石铲去干什么了?
⑵小青石是怎样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的?
⑶小青石在成为混凝土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用课文里的话回答。(小青石在没有成为混凝土时,说:“这样的生活,我讨厌了”、“老是停留在这里真闷得要死了”。后来实现了到都市里去的想法,所以很“得意”,觉得“总比闷在岸滩上强”,在小草里也是“满心欢喜,并不嫌颠簸得难受,反而觉得异样的舒服”。接着被铺在道路上,透不出一丝气“只得闷声不响”,再后来完全改变了模样,已经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它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不晓得怎样才好”。最后,小青石“看见许多许多的人的脚”它的意思又变了,“它觉得非常快乐”。)
2、为什么小青石会有这样的变化?为什么小青石会觉得快乐?
3、小青石认为什么是最有意义的生活?齐读课文的倒数第二自然段。
4、“要像我这样稳定不动,生活才有意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小青石的“稳定不动”和小黑石认为的“石块天生就是稳定不动”的“稳定不动”有什么不同?(同样是“稳定不动”,但小青石认为自己的“稳定不动”是更有意义的。因为小青石“是为大众服务的”。)
四、再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要求: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同桌讨论交流。
3、集体讨论。(这篇课文通过讲述小青石的生活经历,形象地阐明了生活的意义:“默默无闻地为大众服务,才是最快乐的事情,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五、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全文。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读写例话《分清课文的主次》。
板书设计:
20小青石
厌倦平静的生活,渴望成为有用的材料
实现入城的理想,得意;
被搅拌,头昏脑胀,生气;
成为铺路石,快乐
课后小记: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石头,萌发初步的探究意识。
2.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石头的特点,知道石头的用途。
3.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重点难点
重点:在活动中充分让幼儿通过感官观察、触摸、操作、比较,感知石头的特性。
难点:了解石头在生活中的多种价值。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提供幼儿观察探索的小鹅卵石、沙石、花岗石、青石等若干。
2.《石头汤》绘本
经验准备:活动之前让儿童收集石头。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
讲述《石头汤》故事,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为什么要选用石头作材料来煮汤?
教师:石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小结:在刚才的故事中,我们看到聪明的士兵煮出了美味的石头汤,那接下来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去看看神奇的石头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二、基本环节
(一)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体验石头的特性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石头的形状、色彩、花纹、大小等。
教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你的石头朋友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比比,两块石头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教师:轻轻敲敲石头,石头会发出声音吗?敲出来是声音好听吗?互相听听敲出来的声音一样吗?
小结:原来石头有这么多不同呀,接下来我们一起去了解,石头的特点有哪些。
(二)展开讨论,总结石头的特点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通过看石头、模式头,知道了石头的样子,现在我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摸到的石头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到,石头有粗糙的也有光滑的,石头很硬,每个石头长得都不一样,石头摸上去凉凉的,有的石头是灰色的、白色的、红色的、还有的石头有花纹,石头的形状有的是尖的像三角形、有的是圆的。石头可以发出声音。
小结:在刚才的探索中,小朋友们总结出了石头的特点,真是一群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小朋友。
(三)进行探讨,了解石头的用途一起探讨石头的用途
教师:现在我请小朋友说一下,你见过用石头做成的物品吗?你在哪里见过?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到,石头可以用于建房子、工艺品。可以做建筑材料。石头可以用来画画、装饰。可以用来打火。石头可以制造水泥、砂子、卵石或碎石配制混凝土。
小结:大自然中每块石头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它的特别之处。大自然创造了各种各样美丽的石头,让我们都来保护环境,保护美好的大自然吧。
三、结束环节
教师:通过我们今天的活动,每个小朋友都感受到了石头的特点,以及知道了石头的用处有很多,希望小朋友能继续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小小科学家。
四、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投放石头材料,引导幼儿进行石头画创作,并进行环境创设。
活动总结
好奇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契机。为此,我以的石头故事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通过提问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运用多种感官认识石头的颜色、形状,摸上去有什么感觉。使幼儿初步感知石头的特征。在相互欣赏、谈论中,对石头的形状、颜色及花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石头也初步获得了较为直接、较为感性的经验。幼儿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总结石头特点和特性。
教学要求:《小青石》教案
1.了解这篇童话所揭示的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意义。
2.阅读课文,分清主次,并抓住主要内容认真仔细地阅读,加深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认真仔细地阅读,加深对中心思想的理解,从中体会生活的意义。
教学难点
知道小青石和小黑石的理想各是什么?小青石的理想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变化?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板书课题
有两块被山水冲到岸滩上的小石头,一块是小青石,一块是小黑石,它们开始了对话,那么它们说了些什么呢?(板书课题:小青石)
二、指名分段朗读全文(检查预习,纠正字音)
三、自学课文,思考
1.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分为几部分?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是重点?
(课文讲了小青石和小黑石被山水冲到岸滩上,生活平静安适,小黑石非常满足,而小青石则希望被人带到都市里去。后来小青石终于被工人运到都市里,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做了铺路石子,它非常快乐,认为这样生活才有意义。)
(课文第三部分——小青石被工人送到都市里以后这部分是重点,写得详细。)
四、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查字典理解:“羡慕”、“混凝土”、“闷声不响”等词语。
2.预习,起初小青石和小黑石的理想各是什么?
板书:小青石,小黑石,安静舒适。
第二课时
一、审题,引入课时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这篇童话写了两块小石头:小青石和小黑石,为什么要以“小青石”为课题?(小青石是重点,童话详写了小青石的理想、它的变化,而写小黑石,只是起烘托作用。)
二、检查预习
自己读课文第一、二部分,思考:
1.小青石和小黑石的理想各是什么?
(小青石不安于现状,理想是像水晶和玛瑙一样,到都市里去;小黑石满足于安静舒适的生活。)
2.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体会。
3.说说你听了它们的对话有什么想法,受到什么启示?(结合社会上的现象,把听到的名人故事说一说。)
三、默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①小青石的理想有什么变化?读后回答,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按时间顺序分为三层。)
②工人把小青石铲去干什么了?
③划出小青石觉得快乐的句子。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小青石觉得快乐?
四、阅读思考
指名分层朗读课文第三部分。讨论刚才的思考题。先说说每层的意思,然后回答①②③题。
五、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的第三层课文
体会小青石为什么这样快乐。读后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启发?
(能为大众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生活才有意义。)
再朗读,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六、浏览全文,思考
为什么课文第三部分要详写。(这部分是重点内容,与中心紧密相连,详写就可以突出中心。)
七、总结深化
这是一篇童话,小青石作为一块铺路石子非常平凡,但是它以为大众服务、为社会做贡献为幸福为快乐,因此它又是伟大的。那么,社会上有没有像小青石一样的人啊?请同学们谈一谈。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教材的整体,梳理线索,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什么?小青石的理想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小青石后来的理想又变成了什么?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先让学生们熟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比如,文中较难的生字有发簪、玛瑙、颠簸,我先让学生圈出来,然后在大屏幕上呈现,经过开火车等练习,把此类词语读熟,以便于解决读文的熟练程度。
可实际情况并未如我所愿,还有一部分同学读文时,断断续续,磕磕巴巴。这类学生应该在课外加强阅读能力。除此之外,整堂课上依然有部分学生跟不住我的思路。我一心只想按照设计好的问题一一进行,却忽视了溜号的学生。因为一节课时间有限,需要读的部分又很多,所以没有及时把他们拉回到课堂上,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改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