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幼儿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0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第1篇、中班科学有趣的泡泡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一次课间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小女孩在吹泡泡,后面跟了一大群孩子,他们又跑又跳地去追打泡泡,玩得甭提有多高兴了。孩子们玩泡泡的情景触发了我的灵感,既然孩子们这么喜欢玩泡泡,那我们就来做一个和泡泡有关的游戏或者活动吧。于是,我结合教材内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材,利用本土资源制作吹泡泡用的泡泡水和不同形状的吹泡器,让幼儿通过实验来体验发现的乐趣,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并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发现的兴趣。
3.培养幼儿动手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
活动准备 1.用铁丝做成不同形状的铁丝框,自制的泡泡水,纸杯若干个。
2.儿歌《吹泡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幼互问好。
2.导入课题。
师出示泡泡水和吹泡器,请幼儿说说这是用来做什么的。引起幼儿吹泡泡的兴趣。
二.基础部分
(一).出示圆形吹泡器,幼儿观察吹泡器的形状,并想象它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幼儿相互讨论,大胆想象)
1.指名回答讨论结果。
2.幼儿动手用准备好的圆形吹泡器吹泡泡,验证自己的想象。
3.请幼儿说说自己实验的结果。(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并及时表扬)
4.师小结:圆形的吹泡器会吹出圆形的泡泡。
(二)认识其他形状的吹泡器,猜测泡泡形状
1,出示正方形吹泡器,指名说出它的形状。再思考:正方形吹泡器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2,依次认识长方形吹泡器和三角形吹泡器。
3,分别猜测这两种吹泡器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4,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幼儿分组吹泡泡
孩子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实验来验证一下你刚才的想法呢?(激发幼儿做实验的兴趣)老师给宝贝们准备了很多吹泡器,赶快试一试吧!(师提醒幼儿吹泡泡时不要对着同学吹)
1, 幼儿自由吹泡泡,在吹泡泡时观察吹泡器的形状和泡泡的形状。
2, 指名幼儿说说自己用的吹泡器是什么形状,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和原来的猜想一样吗?(每组多找两个幼儿回答)
3, 幼儿交换吹泡器,再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
4, 再请幼儿说说交换了吹泡器后,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现在实验已经做完了,宝贝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幼儿相互交流,说出结论)师及时给幼儿的结论作出评定。
5, 师小结:不管用什么形状的吹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四)游戏:吹泡泡
1,介绍游戏规则和游戏方法。
2,请几名幼儿到场地中间和老师一起示范游戏。
3,师与幼儿一起游戏。
三,结束部分
师进行简单的课堂总结,幼儿学泡泡飞出教室。
四,延伸活动
带领幼儿到户外用其他工具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
教学反思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特别是中小班的幼儿,他们的年龄小,相对来说自控力也要差些,他们对新鲜有趣的食物最感兴趣。本次的活动内容就是通过幼儿玩泡泡而得到启发的。通过实际讲授,认真反思后得出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现将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我认为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本活动是想通过创设探究和实验操作的环节,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形成新的认知,从中得到结论。活动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所以,我设计了以不同形状的吹泡器来吹泡泡为主线的活动,吹泡泡很多幼儿都玩过的,它贴近幼儿的生活,操作也很方便。通过用圆形吹泡器吹泡泡这个环节,为幼儿创设了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从而引起幼儿参与实验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在活动过程中,我一直遵循这样的教学思路:幼儿自己参与实验后,老师再启发幼儿发现问题,先由幼儿汇报实验结果,再由老师小结实验结论,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整个活动采用实验的形式并结合游戏,幼儿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趣,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活动中知识点的安排由易到难,步步深入,这样幼儿学起也容易。在实验中引导幼儿大胆想象,鼓励孩子自主的探索发现,让孩子自己通过实验得到相应的结论,而不是将实验结果直接告诉孩子。此外,本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思想。鼓励幼儿动手操作,感受科学的趣味。但在实验中,个别幼儿只顾着吹泡泡,没有注意吹泡器的形状和泡泡有无变化,所以当老师问到三角形的吹泡器吹出了什么形状的泡泡时,有个别幼儿说是三角形的泡泡。这告诉我们在孩子做实验时一定要多提醒幼儿,关注每一个幼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本次活动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要上好一节课,它需要我们老师不停的推敲,不停的揣摩,不停的实验,然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优点,改进方法,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第2篇、中班科学螃蟹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螃蟹的外形特征,探索螃蟹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关系。
2.产生探索螃蟹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小朋友的书·多彩的秋天》
2.螃蟹的相关资料及图片、一只箱子、每组一个螃蟹。
活动过程: 一、谜语引出课题
出示箱子,猜谜语
“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头上舞,生来最爱横行走,嘴里常把泡泡吐。”
师:今天啊,老师先给小朋友猜个小谜语,你们要是猜对了,就会有位神秘的新朋友从这箱子里出来。
师: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头上舞。
师:生来最爱横行走,嘴里常把泡泡吐。你们知道是什么了吗?
师:嗯,看来小朋友都听得很认真,那现在呢 老师要请出新这位神秘的朋友了,看看小朋友刚才猜的能不能把它请出来?
二、幼儿与教师一起观察螃蟹图片,幼儿自由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
三、集体讨论
师:你们看过了,看到的螃蟹是长什么样的?
师:螃蟹的背壳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背壳?
师:它的眼睛在哪里呢?你看过螃蟹的嘴巴吗?
师:螃蟹有几只大螯?是怎么走路的?
师:螃蟹生活在哪里?
师: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四、提出新的探索任务
师:你们还知道螃蟹的什么秘密吗?
师:螃蟹有这样多秘密,你们有吃过吗?
师:那你们说说煮螃蟹是什么样的呢?
师:那螃蟹的身体都是硬硬的壳怎么吃的?
五、幼儿阅读。
《小朋友的书·多彩的秋天》第13~14页《秋天的螃蟹》念念螃蟹的儿歌。
1.介绍螃蟹儿歌
2.教师完整朗诵儿歌
3.幼儿轻声地跟教师朗诵儿歌
师:嗯,今天我们认识了螃蟹,老师想跟小朋友学一首螃蟹的儿歌好不好?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轻轻的跟老师念一遍,你们做得到吗?
六、活动结束
分组再次观察螃蟹
师:今天小朋友学的真棒,都认识了螃蟹,还学会了儿歌。
师:那现在请小朋友搬上小椅子到自己的位置上观察那些小螃蟹是不是跟小朋友说的一样呢?
活动反思: 今天这个科学活动《螃蟹》中张老师为小朋友们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与同伴尽情的观察与交流,让他们与材料进行充分的互动,让幼儿真正的成为活动的主人。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充分的尊重孩子,抓住他们的兴趣点,适时的点拨引导,这样才能激起孩子持续的探究欲望,发现有价值的探究点。
第3篇、中班科学活动动物过冬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动物过冬的几种方式,提高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初步理解不同动物采用不同的过冬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集体教育活动
1、带领幼儿外出寻找冬天,了解小动物们怎样过冬的,引起幼儿探索奥秘的兴趣。
2、通过游戏形式向幼儿介绍动物过冬的四种方式。
(1)把活动室布置成一个冬天的场景,用卡纸做成几棵大树,树杆上挖几个能够开关的洞,用白色泡沫屑把大地装扮得一片雪白,雪地上用积木搭几间小房子,从旧画报上剪一些动物的图片或找一些小动物玩具,把它们分别按期过冬的方式安置在地下或树洞里、雪地上,另外由一老师扮演小兔在雪地上锻炼。
(2)老师带领幼儿到“雪地”散步,遇到了正在迎风锻炼的小兔,老师向小兔提问:“小兔,你怎么不怕冷啊。”兔:“冬天我们换上了厚厚的毛,就像小朋友穿上了棉衣一样就不怕冷了。瞧,我的伙伴可多了。”小兔带着老师和小朋友们去看换了厚厚的毛在雪地里游玩的伙伴们,有羊、猫、狗、马、牛、鸡、鸭等。
(3)告别小兔,请小朋友再找找,还有的小动物上哪里了(幼儿自由寻找),找到后向全体师生报告,找到了什么动物,在哪里找到的?为什么会在那里找到它?它在干什么?然后老师小结:蛇、蛙、蝙蝠、刺猬、熊等,冬天不吃不动——冬眠;蚂蚁、田鼠、松鼠等备粮过冬。
(4)教师提问:“咦,你们找到了小燕子吗?”(没有)“我们一起去问小兔子好吗。”师生一起找到小兔,小兔向大家介绍:小燕子每年冬天都要飞到南方去过冬,等春天来了再飞回北方,它和大雁、丹顶鹤、天鹅等都是这样过冬的,我们叫它候鸟。
(5)师生一起小结出动物过冬的四种方式。换毛,冬眠,备粮,飞回南方。
二、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1、老师和幼儿一起把教室墙壁布置成一幅冬天的画,把许多小动物的图片分给小朋友,让他们自由地玩“找动物”、“藏动物”的游戏(壁画上的树,里面有若干可以开关的洞,壁画布置得矮一些,便于幼儿游戏,壁画保留一个冬季)。
2、游戏“找朋友”,幼儿戴上各种动物头饰,说说各种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让用相同方式过冬的小动物站在一起做朋友。
3、组织幼儿看各种动物过冬的录像。
4、学习儿歌:冬季里,刮北风,小动物,忙过冬,小兔、小羊毛儿密,不怕寒风冻,燕子飞到南方去,青蛙睡在泥洞中,水底暖烘烘,鲫鱼来过冬,松鼠备松果,一头钻进大树洞。
5、幼儿作画:“动物过冬”。
活动延伸: 要求幼儿从书本上找或向周围人们了解还有许多动物是怎样过冬的,不断丰富壁画内容。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重点在于幼儿的探索过程,可以提供一些故事录音、图片、书籍等丰富的相关知识材料,在开始时我设置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能让幼儿自己探索获得知识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自然地习得知识,接下来的讨论过程会激烈,相关经验也会更加丰富,同时也增强了幼儿讲述时的自信心。
第4篇、中班科学找影子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有一天户外活动时,我发现孩子们自发玩起了踩影子的游戏。有几个小朋友竟跑到我面前问:“老师,影子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有的地方有影子,有的地方没有影子呢?”中班的幼儿已经认识了影子,我见他们对影子的形成很感兴趣,所以我决定以此开展活动,让幼儿在影子的游戏中初步了解影子是怎样形成的,知道光与影子的关系。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影子是怎样形成的,感知光与影子的关系。
2、体验影子游戏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难点:感知光与影子的关系
活动准备 动画课件、手电筒、玩具狗、幻灯机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猜谜激趣
师: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阳光下面在一起,你停它也停,你走它也走,就是不开口。咱们小朋友仔细想一想这是什么呀?谁最先告诉老师。
幼:影子。
师:对,是影子。中班小朋友特别特别地棒,来每人一朵小红花。
2、师:那么影子是什么形成的呢?
二、动画演示,探索新知
1、打开幻灯机,将光投到墙上。
师:小朋友仔细看一看,墙上有影子吗?
幼:没有影子。
(2) 教师用玩具狗挡住光线。
师:现在看一看墙上有影子吗?
幼:有。
师:刚才没有影子,现在有了,为什么呢?
幼:开始没有小狗,现在有小狗了。
师:小朋友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么有了小狗就有影子吗?
(3) 教师关掉幻灯机。
师:现在看一看,墙上有影子吗?为什么?
幼1:没有。
幼2:没有小狗了。
教师总结:没有光,有物体,也不会产生影子。
2、看动画——深层理解影子的形成原因
演示课件:小猫咪咪是怎么挡住光线宝宝,在它身后形成影子的。
师:那么咪咪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让我们来看一看。
幼儿看动画,教师形象表述。
师:太阳公公发出许多光线宝宝,照到咪咪身上,咪咪的身体挡住了光线,光线“闯”不过去,在咪咪身后就有了黑黑的影子。
三、游戏
1、看一看
教师打开幻灯机,请几名幼儿在幻灯机前看影子。幼儿自由动作(或伸手、或弯腰、或跳舞、或踢腿……)
师:哈哈,影子多有趣呀,谁来说一说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幼1:有光就有影子。
师:有光就有影子吗?
幼2:身子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幼3: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2、做一做
师:小朋友们闭上眼睛,看老师给你们变一个魔术。一只小鸟飞来了,飞呀飞。一只小羊走来了,咩咩咩。一只大灰狼走来了,啊呜啊呜,我要吃了你们。呯,猎人来了,大灰狼吓跑了,小羊跑了,小鸟也飞走了。(来时边说边做手影)
发给幼儿手电筒,让幼儿自由分组合作做手影,互相猜一猜像什么。看谁做得更像。
四、总结
出示课件:咦,咪咪还在哭呀,让我们一起来告诉咪咪好不好?
幼:好。咪咪身子挡住了太阳光,光透不过去,你身子后面就有了影子。
师:咪咪明白了,它说中班的小朋友可真聪明,谢谢你们帮助了我。我要走了,咱们再见吧!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幼儿园中班的科学课,我主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使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知道光与影子的关系,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一、谜语引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意识。
二、从图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影子的形成原因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采用小实验和动画的演示,形象直观,化难为易,层层深入,便于幼儿理解,有效地突出了重点,成功地突破了难点。
三、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
本次活动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创设了多种游戏。如:通过形象的课件演示,彩色鲜活的图画直观教学。巩固知识时通过的影子游戏,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孩子乐此不疲。
当然,本次活动还存在着缺点和不足,如教师的语言不够丰富,教学环节衔接不大自然,这与教师自身素质有一定关系。今后我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第5篇、中班科学《好吃的蔬菜》教案
设计意图: 蔬菜以多样的色彩、不同的形态、可口的滋味和丰富的营养受到人们的青睐。它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食物营养源。虽然蔬菜对于幼儿来说是每日餐桌上都能见到、吃到的,但作为生活在城市里的这些孩子们,对蔬菜从哪里来了解很少。尤其是他们挑食、不爱吃蔬菜的不良习惯比较普遍,令家长、老师们为难。针对幼儿生活中这一现状,本学期在实施《好吃的蔬菜》这一主题教学时,结合我园“十一五”课题《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实效性研究》,我们预设了这个活动。试图合理使用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幼儿建构蔬菜从哪来这一新经验。通过和孩子们一起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尝一尝等方式获得对蔬菜更丰富的认识,培养幼儿自主的学习能力,教育幼儿要养成多吃蔬菜、喜欢吃蔬菜的饮食好习惯。
活动目标: 1、在认识多种常见的蔬菜基础上,了解蔬菜的生长环境和种植收获的过程。
2、知道人为什么要吃各种各样的蔬菜,培养幼儿不挑食的饮食习惯。
3、让幼儿在动手制作过程中,体验快乐及成功的愉悦。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好吃的蔬菜》。常见蔬菜的归类;蔬菜生长环境、种植、收获的相关多媒体图片。
2、教师演示的蔬菜串一串。
3、已加工好的各种蔬菜:西红柿、黄瓜、青菜叶、南瓜、胡萝卜、莴苣、包菜、白萝卜等半成品若干。
4、盛器、消毒竹签、消毒湿巾若干。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部分:老师出示一串色、香、味俱全的蔬菜串。
1、提示幼儿认真观察这串蔬菜的颜色。
2、让部分幼儿品尝蔬菜,并说出它是什么菜、什么颜色和味道。
3、引导幼儿回忆在幼儿园或家里还吃过哪些蔬菜(让幼儿互相交流)。
(二)活动进行:
1、引导幼儿观察辨认常见蔬菜,巩固已有经验,展示图象照片并逐一提问和归类。
第一组:
(1)这是什么菜?(青菜、包菜、生菜)
(2)这些蔬菜我们吃它的哪个部分?(叶子)
第二组:
引导、观看图象,“有些蔬菜我们不是吃它的叶子,那是吃它的哪个部位?”(胡萝卜、洋葱、莲藕——根茎)
第三组:
教师提示,还有些蔬菜我们既不吃叶子,也不吃根块而是吃它的另一个部分。(辣椒、西红柿、茄子——果实)。
教师小结归纳,并做简单的归类:有的吃叶子、有的吃根块、有的吃果实。
2、讨论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各种蔬菜?
小结:原来蔬菜里有各种丰富的营养,多吃蔬菜长得结实、健康,不生病。
3、讨论:我们每天吃到的蔬菜是从哪里来的?
教师提出悬念:它们究竟从哪里来的?引导幼儿观察图象,了解它们的种植与收获的过程。
(1)这是什么地方?(菜地)
逐一观察青菜、白萝卜、洋葱、包菜地。并与前面的已有实物经验对应。
(2)让幼儿知道蔬菜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湿度、温度、养料。如一年四季要吃各种新鲜蔬菜,人们就运用大棚培植蔬菜。
(3)看图象认识大棚中的豆角、黄瓜。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菜农们种植、养护蔬菜的图象。(观察、交流)
(5)引导幼儿看图象观察了解菜农们收获、挑选、运送直至让蔬菜进入农贸市场。
小结:菜农的劳动很辛苦,有了他们的劳动,我们一年四季才能吃到各种各样有营养的蔬菜,我们应该谢谢他们。
4、幼儿自制蔬菜串,并体验与同伴一起动手操作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
操作前,教师提示操作要求:
(1)用干净的手操作。
(2)注意使用竹签的安全。
(3)自由选择材料,各种蔬菜要搭配,做出又好看、又好吃、又有营养的蔬菜串,这样才能吃出健康。
(三)活动结束:
同伴之间交流与分享。
第6篇、中班科学颜色变变变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好奇心是中班幼儿典型的特征表现,而漂亮、鲜明的颜色总是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和兴趣,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颜色变变变》这节课,就是结合幼儿对颜色的喜爱,利用魔术、故事这些幼儿喜欢的方式,加深幼儿对颜色的认识,使幼儿感受到颜色的变化多端,知道红黄、黄蓝、红蓝三种颜色两两混合就能变出橘红色、绿色、紫色的颜色常识。
活动目标: 1、巩固对红、黄、蓝等颜色的认识。
2、通过变魔术游戏活动,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
3、积极参与活动,体验颜色变化带来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矿泉水瓶、瓶盖、颜料。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我们数一、二、三,把它请出来!
师:瓶子里有什么?这个水有没有颜色?
小结:水是没有颜色的,是透明的,而不是白色的。
师:水宝宝是透明的。现在,要把瓶子里的水变漂亮,我们一起念"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教师摇动瓶身,让水接触瓶盖里的颜料)师:水宝宝变色了,现在请小朋友来当一回小魔术师。
二、第一次探索,初步感知水宝宝变色的秘密。
1.引导幼儿自由探索。
师:老师准备了好多瓶子,听好,每个宝宝从桌子上拿一个瓶子,我们一起学老师摇瓶子,要说:"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
师:请幼儿从桌子上取一个瓶子,用力摇,使其变色。
(老师鼓励孩子用力摇一摇)师:"你们变出来了吗?变出什么颜色了?"
2.巩固对红黄蓝等颜色的认识。
3.集中讨论,探索水宝宝变色的秘密。
师:我们的瓶子怎么能变颜色呢?
请哪个幼儿上来尝试摇动没有颜料的瓶子,再换上有颜料的瓶子再次试验。
师:这个怎么都变不出来,那个却变得出?好奇怪哦!
小结:其实老师把一个秘密放在了瓶盖里。这个盖子里有什么?盖子里有颜料,水宝宝就可以变出颜色了。
三、第二次探索,交换瓶盖感知两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变化。
1.教师出示瓶子,并进行示范讲解。
老师手里有一瓶红颜色的水,现在我要请另一个颜色和它做好朋友,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师:"在请幼儿进行操作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首先去跟其他颜色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轻轻地,不然其他颜色就不跟你当朋友呢。换好瓶盖宝宝后一定要用力把它拧紧,不然当你在变魔术的时候水就会都倒出来了。
3.幼儿交换瓶盖,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色彩的变化。
(1)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颜色,再取不同颜色的盖子,换上。
(2)幼儿换好瓶盖后,摇晃瓶子。
(3)师:瓶子里的水有变化吗?变成什么颜色了?哇,颜色可真有趣,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还会变成另一种新的颜色呢!
4.小结(1)个别幼儿进行交流讨论。
(2)对"魔术"进行验证。
四、延伸活动:《找颜色》
师:今天我们小熊班的小朋友都很能干,变出了这么多漂亮的颜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其它的颜色。
让我们去教室外面找一找其他漂亮的颜色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过程始终以幼儿为主体,以变魔术贯穿始终。 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为主导,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方式体验,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在实际操作探索中发现颜色变化的神秘,感受两种颜色混合变化的乐趣,从而完成预设目标的要求。在活动中,幼儿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颜料进行操作,在操作中感知、探究颜色的变化,从中获得有关颜色变化的知识经验。活动下来,自我感觉幼儿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
本次活动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最后环节结束的比较混乱没有达到一个提升,只有让幼儿通过用两种颜色进行配色变色,没有具体直观的让幼儿明白哪两种颜色混合变出新的颜色,可以准备操作卡或者PPT在幼儿回答的时候教师操作,将幼儿说到的颜色展示出来,让幼儿直观的看到颜色混合的变化,作为活动的延伸。其次,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关注到全体幼儿。如在水变色后的提问以及最后环节的提问只问了个别幼儿,没有多问几名幼儿,也没有一起来总结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最后,教师的语速较快,第一环节导入太快,有的提问方式不够简单明了,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第7篇、中班科学有趣的鼻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鼻子的结构。
2、知道鼻子的功能。
3、乐意参与活动,能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了解鼻子的结构,知道鼻子的功能。
活动难点:
会用扇一扇的方法辨别物体的气味。
活动准备: ppt(或图片:狗、大象、骆驼);四个杯子,里面装有不同气味的东西(醋、辣椒、白开水、花露水);小镜子每人一面(事先藏在小椅子下面);纸杯每人一个;一瓶白开水。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师:你们喜欢画画吗?说说看,最喜欢画什么?
师:如果把你们的这些东西合在一起,一定是一幅很美的画。我也很喜欢画画,今天我来画一样东西,请你们边看边猜,我画的是什么?
(二)、了解鼻子的结构
1、教师画鼻子,边画边问:快猜,我画的是什么?
2、师:刚才我画的第一步像小山一样的是鼻子的哪里?(鼻孔)摸一摸有几个鼻孔?
3、师:你还知道鼻子的其它地方叫什么吗?(引导幼儿认识鼻尖、鼻梁、鼻翼)小结:你瞧,一个小小的鼻子有好几部分组成,那你有鼻子,我有鼻子,大家都有鼻子,为什么我们要长鼻子呢?
(三)、知道鼻子的功能
1、鼻子可以呼吸师:光有鼻子就可以呼吸吗?(嘴巴)你嘴巴什么时候呼吸的?还有什么时候用嘴巴帮助呼吸?
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坚持用鼻子呼吸,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跑步累了的时候,游泳的时候,感冒了鼻子不同的时候等等,你可以用嘴巴帮一个小忙。
师:除了嘴巴,身体里还有其它东西在帮忙吗?
鼻子里面有什么?(鼻毛)你长鼻毛了吗?(请幼儿从椅子下面拿出小镜子)对着鼻子看一看,有鼻毛吗?什么颜色的?长得像什么?鼻毛长在里面有什么用?(它就像小刷子,有了它的帮忙,就能呼吸到干净卫生的空气)小结:其实身体里有好多器官,共同帮助你呼吸。
2、鼻子可以闻气味师:讲到这儿,我们知道了鼻子的第一个本领--鼻子可以呼吸,鼻子还有一个本领呢,什么本领?(闻东西)师:你闻过什么气味?(香味、臭味、油烟味等)师:杯子里装着四种不同气味的东西,你来看,里面是什么?
既然眼睛看不见,头上就得找另一个东西来帮忙,找什么东西呢?(鼻子)谁上来闻一闻?
你们会闻东西吗?怎么闻呢?
今天我来教你们一个本领:小手做把小扇子,鼻子靠近小杯子,轻轻扇一扇,就能闻出来。
你们来学学这个本领。(观察幼儿扇的情况,提醒幼儿:鼻子要闻,往哪儿扇才能闻到?(朝着自己的鼻子轻轻扇一扇))师:既然学会了,谁来闻一闻?(依次清2-3名幼儿来闻,并说出闻到的是什么?)集体验证:
教师打开第一瓶:请所有幼儿依次来闻,是醋吗?什么时候会用到酸酸的醋呢?
(1)炒菜的时候醋可以让饭菜变得美味;
(2)醋可以把鱼骨头软化。不过,当你真的被鱼骨头卡住的时候,最好去看医生,这样很安全。
(3)醋可以消毒。
教师再依次打开第二、三瓶,知道是辣辣的辣椒酱,香香的花露水。
打开最后一瓶(水):水是什么气味呢?我们来闻一闻,尝一尝。(每人一个小纸杯,教师依次给孩子们倒一些白开水。)(提示幼儿用扇一扇的方法来闻)(幼儿将杯子里的水喝完后藏在椅子下面)小结:你们用鼻子把这四样东西都一样一样闻出来了,第一个杯子里是酸酸的醋,第二个杯子里是辣辣的辣椒酱,第三个杯子里是香香的花露水,第四个杯子里是没有味的白开水,所以气味是不一样的。有的酸,有的辣,有的香,有的臭,而有的是没有气味的。小鼻子能帮助我们鉴别不同的气味。小朋友们要记住:不是所有的气味都对人体有好处,如:烟味,油漆味等,所以当你闻一样东西时,要记得老师教你的办法,学会了吗?
(四)、拓展部分师:那人的鼻子都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播放ppt师:小朋友的妈妈在打扮自己时,喜欢在耳朵上、脖子上做装饰,而印度的女子是在鼻子上做装饰。
小结:鼻子呀有的是大小不一样,有的是颜色不一样,有的是高低不一样,有的还和国家文化有关,比如印度。
师:讲到这儿呢,我们的鼻子已经说了很多,那动物有鼻子吗?动物的鼻子会有什么用呢?谁的鼻子最灵呢?
播放ppt::狗大象骆驼师:骆驼生活在哪儿?沙漠上刮风的时候,会有漫天黄沙,当黄沙吹来的时候,骆驼的鼻子会干什么呢?(骆驼的鼻子里有一样东西,像小门一样。当风沙吹来的时候,鼻孔就会关上。这样一粒一粒的细沙就不会钻到鼻孔里了,骆驼就能安全的在沙漠里生活了。)结束语:其实鼻子聊起来话题有很多,,以后我们继续聊,好吧!
活动反思: 我带的是中班幼儿,我认为这节活动很适合我班孩子。我是在小班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将触角往外延伸了一下。虽然整个活动的时间长了点儿,但孩子们的积极性一直很高,兴趣浓厚,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本活动偏重于科学领域,但也渗透了艺术领域和健康领域,是一节综合活动。其实鼻子的话题很多,除了本节活动涉及的结构、功能外,还有鼻子的不同之处。还有动物的鼻子……让幼儿感觉到虽然是一个小小的鼻子,但聊起来很有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用鼻子直接去闻气味,这样是很不安全的。因为有些气味如:烟味、油漆味等,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害的,所以不能直接去闻。因此我教给孩子用扇一扇的方法辨别物体的气味。这种方法其实我们是在初中上化学的时候才会接触到,那么在这里我教给孩子,是从安全考虑,让幼儿有自我保护的意识。我在设计活动时,喜欢在最后有个拓展环节,旨在给那些能力强的孩子和有更多想法的孩子有个思考的空间。在此活动的拓展部分,我引入了"我们的鼻子都一样吗?"以及"动物的鼻子",这里只是开了个头,不急于讲完。目的是激发孩子们继续学习、探索的欲望,让他们以后更有兴趣的参与活动。
但活动中也有欠缺的地方。如:在活动前还想一定要关注到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但在活动中还是出现了失误,有的孩子没有叫到。这让他们有些失望。在以后的活动中,自己一定要注意这点。
第8篇、中班科学好玩的冰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冬爷爷来了,冬爷爷来了”小朋友们拍着手、唱着歌,跳着优美的舞蹈,迎接着冬爷爷的到来。有漫天飞舞的雪花,有千里冰封的奇特景观、美丽、神奇。尽管北风呼呼地吹着,天是那样的寒冷,小朋友的小手、小脸、小耳朵都被冻得红扑扑的,但依然没有冰冻孩子们的热情与好奇心,他们正在用那明亮而闪烁的大眼睛,灵活而又坚强的小手探索着属于冬爷爷的奥秘。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而科学活动最能有效地让孩子们实现探索、发现的愿望,于是我设计了此节科学探索活动——好玩的冰,让孩子们充分挖掘和感受“冰”中的所隐藏着的奇特奥秘。
活动目标 1、知道冰的变化,会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征。
2、有积极探索冰的兴趣。
3、教育幼儿从小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冰的变化,会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征。
难点: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冰娃娃图片。
2、幼儿玩冰的课件。
3、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1、幼儿感知了解水会结冰,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今天我带来了新朋友和你们一起玩!
师:你听到水宝宝说什么了?
师:水宝宝在什么时候变成冰娃娃?
2、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冰的主要特征。
(1)提问: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玩冰娃娃?
(2)初次探索:幼儿用自己的方式玩冰,并用笔画着记录下来。
(3)提问:你么用了哪些方法玩冰?
(4)再次探索: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看、摸、捏、砸、尝等)感知冰的物理特性。注意观察并表扬那些探索方法特别的孩子,促进幼儿间相互学习。
3、讨论、了解冰的物理特性。
(1)提问:你觉得冰娃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
(2)小结冰的特性。
师:原来冰娃娃有这么多的秘密!无色、无味、透明、光滑、硬、易碎。
4、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冰块变化。
师:你们的冰娃娃和刚拿到时后有什么不一样?
师:你真棒说出了一个新词——融化。冰娃娃是可以融化成水宝宝的。
小结:原来冰娃娃在手里会融化掉!变成水宝宝!
5、幼儿制作彩冰灯。
师:让我们动起灵巧的小手,一起来制作漂亮的冰灯吧!送给我们可爱的冬爷爷做新年礼物吧!
课后延伸:组织幼儿玩冰灯。
教学反思 冬天是一个雪白的世界,冬天也是一个奇特的世界。晶莹剔透的冰,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他们对冰有着浓厚的兴趣,可对冰的认识仅仅只是一些感性的经验,对于冰的特性并不是很了解。在开展“冬爷爷的礼物”主题活动中,我从孩子们的生活中选材设计教学方案,让孩子自己动手实践,唤起他们的已有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就是要通过情景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知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我在设计此节科学课时,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我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孩子们感知了解水会结冰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其次,从幼儿实际出发,提供自我探究的空间,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冰的主要特征。在教学中,利用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实验前的猜想,并将猜想记录在记录单上。接着通过每人各自进行的小探索,让孩子发现“冰的物理特性”。调动其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观察、分析能力。通过经验分享环节,帮助孩子们汇总探索结果,总结探索结论,又进一步激发了学习活动的热情。最后孩子们在教室中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冰灯,他们每个人都想制作出最美、最漂亮的冰灯,作为礼物送给冬爷爷,这是孩子们一份童真、一份爱心、一份真情。
本节的延伸活动,是让孩子们到户外玩冰灯,激发他们继续探究冰的奥秘。
第9篇、中班科学好玩的面粉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说说、做做,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
2、尝试探索用水和面粉揉面团的过程,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
3、了解一些常见的面粉制品,知道要珍惜食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课件《面粉制品》。
2、实物面粉、脸盆、水、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
各种面粉制作的食品,激发兴趣。“这么多好吃的东西,你知道都是用什么东西来制作的吗?”(引出面粉)
二、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
幼儿通过看、摸、闻的方式感知面粉的外部特征:白色、无味、轻轻的会粘在身上手上
三、了解面粉制品的加工程序引出用面粉和水揉成面团。
四、幼儿动手探索用水和面粉揉成面团。
1、幼儿自由探索操作
2、总结正确的方法,观看录像:揉面团
3、幼儿再次操作
五、小厨师
“你想把面团变成什么样的点心呢?”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六、展示作品,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面粉是一种可塑性较大,探索性较大的物品,具有较大操作性和探索性。中班幼儿喜欢操作,喜欢自己动手,并且经常在点心店里用橡皮泥制作许多点心,所以我设计了关于面粉的主题活动。活动前丰富大量好吃的面粉制品的食物,奠定此次活动的基础。本次活动中大量的操作机会、探索机会,满足了幼儿极大的探索欲望。并且在操作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及发散性思维。教师让幼儿通过具体的操作,感知面粉的内部特性。幼儿动脑筋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使面粉变成面团。在活动中教师注重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从无目的地操作,到点出重点如何加水操作,加以指导,其中基本由幼儿主动发现,主动解答,极大的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此环节探索性较大,幼儿兴趣极高。面团的可塑性给予幼儿极大空间的想象,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孩子们不得不停止操作,教师只好请孩子们将面团带回家再进行创作了。
第10篇、中班科学沉与浮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孩子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东西会浮在水面上有的东西会沉在水里?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探索身边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幷对此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意思。
3.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沉与浮的现象,幷会用语言描述。
2.幼儿学会操作,会用不同符号记录。
活动准备 1.各种蔬菜:茄子,土豆,菠菜(小青菜),蘑菇,胡萝卜,青椒
2.大水盆两只,记录单一人一份。
3.盒子,毛巾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1.提出问题
师:蔬菜宝宝要去探险,遇见了一条大河,这些蔬菜宝宝能安全过河吗?
谁浮在水面上谁就能安全过河。
2.介绍蔬菜
老师今天带了许多蔬菜宝宝,你们猜猜它是谁?
3.把它们放在水里会怎么样呢?你们猜猜看?这些蔬菜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能沉在水里呢?
二.认识“沉”“浮”学习用 来表示沉浮现象。
1.小朋友,如果蔬菜浮在水面我们用“↑”来表示,如果蔬菜沉在水里我们用 “↓”来表示。
2.交流猜测的情况
3.师:怎样来证明谁的猜测对呢?
三.幼儿操作活动,感知沉与浮的现象幷做好记录。
1.师:看老师先拿一个菠菜放在水盆中,猜一猜会怎样?你会用什么符号做记录?(学生边思考边观察边做记录)
2.自己拿一个蔬菜放在水里,看看会是什么结果,和小朋友交流一下 。
3.交待操作要求:第一步,哪一个蔬菜放在水里,观察它是沉还是浮,
第二步:把蔬菜从水中捞出来放在盒子里,擦干手第三步:记录观察结果。
3.幼儿实验,教师观察幼儿的动手操作情况。
4.幼儿讲解操作结果。
四.拓展延伸,活动结束。
水真的好神奇啊,人们利用水的神奇力量(浮力)做出了许多事情,你们知道都有哪些吗?轮船就是利用这种神奇的力量才能在海上行走。以后我们还要探索水的奥秘。
教学反思 1.通过幼儿亲手操作,大胆尝试,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
2.在活动中提供了适宜的材料让幼儿人人动手,满足了中班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动手操作前利用猜一猜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从而增强了活动的目的性。
4.实验结果评价中我给幼儿了充分的肯定。
5.本节课的不足在于拓展延伸时由于准备不足,孩子没能答出人们利用水的神奇力量都做了哪些事情。
6.以后还要多探究,并及时引导孩子为以后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第11篇、中班科学寻找小昆虫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亲近自然,培养发现能力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 找昆虫、放昆虫,培养爱心。
3.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把幼儿分成5—8人一组。
(2)每人一个动物头饰,一只小纸盒或胶卷盒。
特别提醒: 1、事先和农民联系好,以免活动时受到阻碍。
2、田野的周围没有大河和深水塘,尽量离居住区近一些,以免发生安全事故。
活动过程: 1、幼儿每人戴一个动物头饰,拿一只小纸盒。教师提出要求:今天,我们这些小动物要自己去寻找食物,我们的食物就是草地上的小昆虫,老师要看看哪些小动物本领最大,能找到食物。
2、每组幼儿在组长带领下去寻找小昆虫。
特别提醒幼儿:
1、为了保证安全,各组应共同商量,集体活动,千万不可一人单独行动。
2、要爱护小昆虫,捕捉时小心,不可把小昆虫弄死。
3、幼儿以教师为中心围成圈,每一组先互相交流,观看各自找到的食物。然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站到圈中间,以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我们找到的食物是××”。教师对找得多、说得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奖励。
4、教师带头把小昆虫全部放归大自然,同时鼓励幼儿也效仿,并注意不踩死一只昆虫。
活动延伸: 1、幼儿利用双休日继续寻找各种昆虫,然后带到幼儿园给大家看。
2、编一些有关昆虫的儿歌、故事,互相讲述。
3、画“我最喜欢的昆虫”。
注意事项: 1、天气要求:在雨后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泥土稍稍有点湿润,适宜昆虫生活,幼儿容易捕捉到。
2、捕捉螳螂、蚱蜢等昆虫时,注意相互合作,必要时教师可以帮忙,以免幼儿因捕捉不到而失去信心;
3、把昆虫放归大自然时,可能有些幼儿会舍不得,提出要带回家养着。应尽量引导幼儿放归,如果他实在不愿意,可以让他带回家或放到幼儿园自然角饲养,以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和爱心。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第12篇、中班科学天气预报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以及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能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气象。
3、增强关注气象的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气象的图片、纸、油画棒、天气预报的录音
活动过程: 一、话题引入
1、 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帮我,我明天想出去玩,但是我不知道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我该怎么办呀?谁能帮帮我。
2、 哪里有天气预报?
3、 天气预报里都说些什么东西呢?
二、听天气预报,讨论天气预报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1、现在我们来听一听天气预报,听完之后我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在天气预报里听到了什么?
2、你在天气预报里听到了什么?(如果有些内容没有听出来,再放一遍录音)
3、天气预报为什么要告诉我们这些东西?
三、用画来记录天气
1、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2、天气除了晴天,还会是怎么样的?
3、你们能不能把这些天气画出来?
4、每个小朋友选择一种或两种不同的天气,把他画在纸上,让别人看了之后能够知道你画的是什么天气。
5、我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画的是什么天气。
四、认识天气预报中一些气象的标志
1、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天气预报中用到的一些标志,我们来看看他们表示的是什么天气。
活动延伸: 在教室里设置一块天气预报,请幼儿??流来画当天的天气,将画贴起来
活动建议: 1、提问:“天气预报里都说些什么东西”这个问题太宽泛,可以问“天气预报对我们有什么帮助?”提问要准确,切入点要小。
2、科学活动中要避免问题绕来绕去,第三环节中“天气预报为什么要告诉我们这些”与引入当中那个问题讨论的是同一个问题,回答的时候也有幼儿说可以让我们知道什么时候去玩。
3、活动准备方面:把录音改成视频,有一个图像的呈现,这样能更好地提起幼儿的兴趣,天气标志的图片再丰富一些。活动中幼儿有提到雷阵雨之类的,但是这个图标没有呈现出来。
4、引入的时候,可以先问幼儿“今天天气怎么样”,幼儿说:“晴天”,然后出示晴的标志,紧接着再来看一看其他的一些天气标志,然后再来看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在看的过程当中可以观察那些天气的标志。活动的侧重点可以放在天气标志的识别上,在认识了之后,再请幼儿来自己设计天气的标志。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最大的感觉是一开始就没有提起幼儿兴趣,再加上录音声音比较轻,而且只有声音,没有图像,导致后来的活动过程不活跃,提问之后没有回应,没有勾起他们讨论的欲望。在设计图标这个环节,目的应该是让幼儿画出一种气象的标志,但是之前没有出示过那些规范的气象标志,所以在幼儿的绘画中,可能幼儿会用一种画面来表示,缺少标志的意义,所以如果把对标准标志的认识放在前面的话,可能会更好一些。
第13篇、中班科学各种有用的纸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硬板纸、餐巾纸、包装纸、皱纹纸等不同纸的质地,初步了解纸的种类和特性。
2、简要了解纸的制作过程,知道纸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
3、有初步的环保节约意识,懂得要爱惜纸张和书本。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不同的纸(如宣纸、皱纹纸、复印纸、餐巾纸、牛皮纸、瓦楞纸、白纸、电光纸等等)
2、各种纸制品(如纸杯、纸管、纸盒、纸盘、纸垫等等)
3、每人一个小水盆。
4、多媒体视频课件一份
活动过程: 一、认识纸
师:小朋友,今天有好多纸宝宝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你们愿意和他们一起玩吗?(愿意)好现在我们一起将椅子底下的小箩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是些什么纸?(幼儿举手说)
二、探索纸的特性
1、师:这些纸,它们都一样吗?(不一样)这些不一样的纸都有自己特别的小秘密,你想不想知道他们有什么秘密呀?(想)好,请大家用各种办法玩一玩箩筐里的纸,看谁发现的秘密最多?(好)
(引导幼儿发现纸表面的颜色和光亮度不同及用手触摸纸的感觉不同,如有的光滑、有的粗糙等。)
2、现在请你吹一吹这些纸,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再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引导幼儿发现纸的厚薄与软硬)
3、师:现在请你撕一撕这些纸,它们撕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哪种纸容易撕破及撕纸过程中纸的变化。)
4、师:纸的本领真多呀,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纸遇到水会变的怎么样呢?仔细看好哦,数到10后将你的发现高诉大家,看谁观察的最仔细。
(引导幼儿比比哪种纸吸水快,哪种纸吸水慢,哪些纸不容易吸水。)
5、师小结:原来纸有这么多的种类,像这种软软的、薄薄的纸叫宣纸;像这种白白的较滑实的纸叫复印纸;这种厚厚的硬硬的纸叫硬板纸;这种白白的摸上去有的毛的纸叫铅华纸,还有手工纸、牛皮纸、瓦楞纸、沙皮纸等等。
三、了解纸的用途
1、你知道这些不同的纸都有什么用吗?(请幼儿举手说)
2、师:除了这些纸,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纸吗?他们又有什么用呢?(引导幼儿说说生活中见过的纸,并出示宣纸、牛皮纸、瓦楞纸、沙皮纸等供幼儿认识)
四、简要了解纸的制作过程
1、 看录象,介绍纸的发明者、造纸的过程。
师:生活中有这么多有用的纸,那这些纸是谁发明的呢?又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出来的呢,你们知道吗?(不知道)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看看纸是谁发明的,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出来的好不好?(好)幼儿看录像
2、提问:纸是谁发明的?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是怎么做出来的?
3、纸可以做各种东西,在生活中你还见过用纸做的东西吗?(请幼儿举手说一说)
五、 懂得要爱惜纸。
师:我们在使用纸的时候要怎样做才是节约纸、爱惜纸呢?
六、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后我感触颇深。
一开始我将各种纸放在小箩筐里让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玩一玩等活动来发现各种各样纸的不同特征,如有些纸是厚的、薄的;有些纸是光滑的、粗糙的;还有些纸的颜色是不同的。课前我还让幼儿收集了各种材料,如铜板纸、宣纸、牛皮纸、皱纹纸等,以便让幼儿们认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纸,有意识地加大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欲望。同时在过程中我还借助纸的发明的视频让幼儿了解纸的制作过程,也将几种不同特征的纸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纸在水中的变化,让幼儿在自己的实验过程中讲一讲自己的发现。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能以问题去引导孩子,给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幼儿通过自身主动的观察、发现、感知、探索,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经验。但整个活动下来,我也发现幼儿对纸的用途还不是很了解,有些材料的准备也没有让幼儿得到有效利用。如各环节联系紧密,但各环节我对幼儿的自主活动时间控制的紧,幼儿在说纸的用途时,由于他们生活经验不丰富,对于纸的用途说的少,我没有进行强化,就草草收场,使幼儿对纸的用途的知识面没有延伸,还停留在原有经验。况且在活动中我的观察能力还欠缺,遇到意外事件不能及时引导幼儿去进一步探索。如在幼儿自由玩纸时,当我发现幼儿受经验所困时,没有及时引导幼儿。其实应提示一下,在幼儿拉、撕、折的过程中给幼儿具体的方法引导,并让幼儿多比较几种纸,全方位进行体验。由于我的失误,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使幼儿的经验不能得到提升。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在组织科学活动时,我还应该多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及课堂整体把握的能力,尽量做到授课不慌不忙,沉着稳重。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重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
第14篇、中班科学好玩的多米诺骨牌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大胆尝试,积极探索,掌握多米诺骨牌的玩法。
2.通过玩多米诺骨牌,感知力的传递现象。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多米诺骨牌”玩法视频。
2.四小框多米诺骨牌;课件;起始点标志及四个蓝色圆点。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知道多米诺骨牌的正确玩法。
活动难点:
理解力的传递原理,能合作完成“排长龙”游戏。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多米诺骨牌,让幼儿观察、比较其特性。
1.师:张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积木,请你们去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这些积木,会有什么发现?(幼儿动手操作)
2.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幼儿讲述)
3.小结:这些积木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多米诺骨牌”,它们是长方形的、木头做的、大小都一样。
(评析:这一环节通过让幼儿去看看、摸摸、比比“多米诺骨牌”,充分调动起幼儿的感官去了解“多米诺骨牌”这种材料的基本特性。)
二、引导幼儿看视频,发现多米诺骨牌的正确玩法和力的传递现象。
1.师:那多米诺骨牌是怎么玩的呢?我们一起来看段视频就知道了。
(幼儿观看视频)
2.师:谁来说说这些骨牌是怎么摆放的?发生了什么事?(幼儿讲述,例如:幼:骨牌全部倒下去了。 师:是一下子全部倒下的吗?)
3. 师:那么这些骨牌为什么会一块接着一块地倒下呢?
4.小结:原来骨牌是一个个竖着排的,只要推倒第一块骨牌,它就会碰倒第二块,第二块倒下碰倒第三块,就这样一块碰倒一块,直到骨牌全部倒下,这种现象叫力的传递。
(评析:借助“多米诺骨牌”玩法的视频,能让幼儿在看看和讲述中对“多米诺骨牌”的玩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就是骨牌一定要竖着排的,为下面的操作探索做好了前期的经验铺垫,可以与幼儿平时玩的积木有所区别,同时也可以让幼儿感知力的传递现象。)
三、让幼儿尝试玩多米诺骨牌,感知骨牌的间距摆放。
1.师:那请你们也来用骨牌排一排,排好后轻轻地碰倒第一块骨牌,看看后面的骨牌会不会一块接一块地倒下去。
2.师:谁来说说你刚刚是怎么排的?骨牌有没有一块接着一块地倒下去呢?(幼儿介绍)
3.借助课件,帮助幼儿感知骨牌排列的间距。
师:哦,你是这样排的,谁和他排的一样的?你们的骨牌是一块接着一块倒下的吗?(教师操作验证)那我们来看看结果哦。
A一下子全倒下了
B后面的没有接着倒下
C一块接着一块倒下
4.小结:通过我们的操作,发现原来骨牌排的时候不能紧紧靠拢的,那样会一样子就倒下去的;也不能太远,不然前面的一块倒下就不能碰倒后面的一块了;摆的时候应该一定要注意保持前后一定的距离哦。
(评析:看了视频后,幼儿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自我尝试了,我们就顺势自然过渡幼儿幼儿的操作探索这一环节,让幼儿自己在探索中对比和视频中看到的结果情况,从中通过讲述、比对和验证发现骨牌的间距摆放这一重点。)
四、引导幼儿合作玩“排长龙”游戏。
1.师:接下来老师要请我们小朋友一组合作,在地板上用多米诺骨牌玩“排长龙”的游戏。
介绍游戏规则:每组都必须将骨牌的第一枚放置在这起始边上,从这一直往后排,排好后所有人都到边上等待,到时候每组请一个代表来推,看看哪一组排的又长又好!
2.幼儿操作。
3.4人同时推第一枚骨牌,看结果。幼儿说说结果,找找失败的原因。
(评析:通过“排长龙”游戏将本次活动提升到**,这样幼儿就可以将自己掌握到的本领以比赛的形式展现出来,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气氛。同时在比赛的时候,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
五、延伸至课后,启发幼儿用骨牌摆出各种形状。
师:我们小朋友玩“排长龙”游戏玩的很好哦。我们刚刚都把骨牌排成直线,那还可以排成其他的形状吗?下课后可以再去尝试一下啊!
(评析:“多米诺骨牌”有更多的排列图形,是一项益智类的操作活动,启发性的言语可以让幼儿在课后继续保有探索的意向,给他们指明了更高、更难的目标方向。)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环节、思路很清晰,教学难度层层递进,借助视频和幼儿对多米诺骨牌的自我探究,知道和掌握了多米诺骨牌的正确玩法,通过一节活动课认识了一个新鲜的事物。这次活动,教师借助“材料介入”、“视频介入”和“游戏介入”这三个主要的介入点来组织这次“好玩的多米诺骨牌”教学活动,使得幼儿在看看、玩玩、想想、动动手中培养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同时充分体验到多米诺骨牌的好玩之处。
不足之处:
1.新的材料对幼儿而言比较新颖,具有诱惑力,在课堂上面孩子们忍不住去摆弄它们,这样上课的注意力就分散了许多。建议在课前和幼儿来了“约定”,让课堂的常规更好些。
2.环节一,并不会影响到本次活动课的重点教学,可以删除,将更多的时间留在幼儿的探究环节。
3.幼儿的探究环节,建议老师要放开些,让幼儿真正在探究中掌握多米诺骨牌的正确玩法,不要过多的去引导。教师可以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用相机或者录像去捕捉幼儿排列多米诺骨牌的各种情况,在介绍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针对这些情况来分析,有所针对性。
4.其中探索中给出的三种现象情形中:骨牌紧密排列,倒下来教师总结是的一下子倒的,其实有些概念的错误,它其实也是一块接着一块倒下的,只是倒下来的时候加快了速度。
第15篇、中班科学奇妙的声音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见,让幼儿了解声音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动听的声音更是能吸引孩子的关注,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习与求知欲,我们便可利用这个兴趣点,结合多种材料,让幼儿亲身体验、探索并发现声音的多样性,并区分乐音和噪音。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2.引导幼儿探索使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3.辨听一些常听到的声音,区分乐音和噪音。
4.让幼儿懂得学会做一个安静听话的乖宝宝。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发现声音的多样性,并区分乐音和噪音。
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⒈带录下不同声音以及乐音和噪音。
⒉供了多种物品,让幼儿探索。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等。
⒊安静的标志。
活动过程 一、首先以小猴子的谜语导入课题,目的是让幼儿说出耳朵的作用,可以听声音。
二、感知声音:
⒈播放不同的声音,幼儿辨听并模仿这种声音。
⒉让幼儿利用自己的手、脚和口发出声音。
⒊让幼儿运用老师所准备的材料进行研究、探索。这一环节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让他们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⒋让幼儿知道悦耳动听的声音叫乐音;刺耳、难听的声音叫噪音。
⒌放录音,幼儿听乐音和噪音。
⒍让幼儿了解噪音对我们是有危害的。说说怎样减少噪音。
⒎认识了安静的标志,并了解了安静标志的用途。
8.教育幼儿做一个安静听话的乖宝宝。
三、活动延伸
幼儿动手制作安静标志。
教学反思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 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遵循一定的教学理念,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通过实施教学后,有好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好的方面;
一、激发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教学活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是课堂教学成与败的关键。整个活动中 ,我都以一些游戏来贯穿,有效的调动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准备活动材料。
这节活动, 要求幼儿能自己尝试得比较多。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等等物品。由于活动材料准备得十分充分,从而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样性符合了不同幼儿的需求,尊重了幼儿的个性,开发了幼儿的思维。
三、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的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注重幼儿主体地位 ,幼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按照自己的方法从事各种探究活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经历一个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 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获得了不同的收获, 幼儿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不足之处;
一、在教学过程中, 让幼儿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教师一次性提问过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问要有目的,层层递进。
二、在交流过程中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很好的表达出来,幼儿学习积极性没有很好的激发出来,这与我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幼儿说不出问题的时候,没有恰当的给予引导,没有及时的给出答案,没有控制好教学尺度。
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显得很拘谨,没有展现出创新能力,没有发散幼儿的思维。有点放不开,在平时活动时,决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
四、提高驾驭课堂能力,举一反三,这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面。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不少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备幼儿,备教法、学法,努力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幼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拓展幼儿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16篇、中班科学电动玩具动起来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让电动玩具动起来”这个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孩子平时的自由游戏。最近在《玩具总动员》的主题活动中,我班最热门的玩具就是令孩子们爱不释手的“各种各样的车”,他们经常拿着不动的车来问我:“杨老师,为什么我的车动不起来呢?”这说明中班孩子已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摆弄玩具,他们喜欢探究玩具动不起来的真正原因,有时甚至将玩具车拆开,检查车内部的马达及各种零件等,这又表明孩子已经明显地意识到事物的因果关系。 根据平时对孩子的观察,我就设计了这样一次集体活动。
活动目标: 1、 尝试自己安装电池,使电动玩具动起来。
2、 对探索怎样让电动玩具动起来有兴趣。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电动玩具若干、各种大小的电池若干。
活动重点: 安装顺序。
活动过程: 一、玩电动玩具。
你们喜欢玩这些玩具吗?那等会每个小朋友就选一样自己喜欢的玩具玩,看看与以前玩起来有什么不一样?
(提供不装电池的电动玩具,幼儿随意挑选一样自己喜欢的玩具玩,在玩的过程中发现这些电动玩具是动不起来的。)
——“这些是什么玩具?怎么会动不起来呢?怎样让电动玩具动起来?
小结:电动玩具一定要装了电池才能动起来。
现在,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电池,看谁能让手中的玩具动起来。还要记住自己用了几节电池,怎样装的方法,等会告诉不会装的小朋友。
二、尝试安装电池。
1、幼儿选择电池安装。
(老师提供大小不一的电池,不作任何提示,让孩子自己挑选电池安装,在安装的过程中,发现同样装上电池后有些电动玩具还是动不起来。)
2、比较讨论。
——装上电池以后,为什么有的玩具会动,有的玩具不会动呢?电池到底该怎样装?”
(将相同的两样玩具进行比较,引发幼儿寻找原因,观察电池的正负极,突出安装的顺序。)
小结:原来,安装电池时,先要找与玩具大小合适的电池、然后数一数你手中的电动玩具需要多少节电池,接着将平的一头对准玩具上的小弹簧轻轻按下去,关上小门,打开开关,电动玩具就会动了。
3、再次安装电池。
——解决问题,体验快乐。
活动反思: 首先我认为预设的两条目标是比较切合的,但由于活动预设后没有试教过,所以第一次活动后,我发觉一些有成功体验的孩子兴趣不在安装电池上面了,同时又发现孩子安装不当的原因:一是电池正负极,二是电池数,三是电池盒中的弹簧这三个问题孩子不清楚。所以在第二次活动前,我对活动的方案和材料的投放作了调整,将投放的的玩具全部不装电池,让孩子在动不起来的情感感受中,产生尝试安装电池的欲望。果然,在第二次活动中,孩子安装电池的行为也更加地投入了。将安装电池的三个关键因素在孩子们交流讨论中用形象化的语言给予了化解,如把安装电池的盒称为肚子,把正极称为戴着一定小帽子等等,再把孩子操作中的问题,用平的一头对准肚子中的弹簧,然后用力往后一拉轻轻一按就解决了这个阻碍安装的问题。虽然这次活动非常成功,但我知道老师应该更注重的是体验这个过程,如在尝试安装电池时,我应该给予孩子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与机会,由于我性格上的原因,在这方面显得有点急躁,没能给孩子创设更多机会,阻碍了我将头脑中已有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
第17篇、中班科学认识颜色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根据《指南》指出,“学前教育课程设计要充分注意每一种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互动与渗透。”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表面的、缺乏概括能力的,因此,为幼儿设计开展的活动应该是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特征的课程体系。学习《指南》后,我在活动设计时努力打破学科界限,突出活动的有效整合。在上学期《花儿朵朵》主题活动开展以后,孩子们不仅认识了花儿的朋友,同时他们也发现了“花有哪些颜色呢?”的问题,颜色的变化使幼儿兴奋、惊奇,孩子们对颜色产生了浓厚的探索欲望,他们对各种各样的颜色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尝试着开展一个关于颜色的活动。整个活动是以小动物为线索层层推进,整合了科学领域、艺术领域的内容,活动以孩子的参与和操作探索为主,试图让孩子全面系统地了解色彩。
活动目标 1、通过给小动物送礼物的游戏巩固幼儿对各种颜色的认识。
2、能利用色彩进行各种艺术创作活动。
3、在活动中体验游戏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幼儿能准确说出是什么颜色。
2、在搞活动时注意幼儿的安全。
活动准备 各种颜色的头饰、地上画好的圈、各种颜色的水粉色及宣纸、各种颜色的玩具、6种小动物及小动物的家。
活动过程 1、《颜色大风吹》的游戏引入课题。小朋友们今天咱们玩一个好玩的游戏——颜色大风吹,把小朋友们分成六组,每组戴不同颜色的头饰,我们先请幼儿看看自己的头饰是什么颜色的,然后老师说:“大风吹红色头饰的小朋友”红色头饰的小朋友就站在圈内,其它颜色头饰的小朋友则站在圈外用力吹,老师检查有没有错,再替换不同的颜色。
2、这个游戏好玩吗?小朋友们表现的那么好,现在请你们帮个忙行吗?行!你们看小猪它们家住的是什么颜色的房子,红颜色的,那它们家放什么颜色的玩具?红颜色的,小猫的家是什么………,瞧!这么多颜色的玩具放在一起都混了,那请小朋友们帮帮忙给分一分,把各种颜色的玩具放在小动物的家里。
3、小动物们热情地邀请咱们去做客,那咱们带什么礼物叱?噢,有了,老师教你们染色,每位小朋友染一幅漂亮的染画送给小动物们。幼儿进行染色游戏。
4、利用染好的“小手绢”进行舞蹈表演,《彩色世界真奇妙》
5、小朋友们戴着自己的礼物到小动物家做客——进行区域游戏。
科学区进行调色游戏,观察颜色的变化。
美工区进行涂色各种颜色的水果,各种颜色的碎纸来添色
语言区,提供有关于红色的图片,想一想,红色的物体并说出它的作用。
6、延伸活动:进行户外锻炼,各种颜色的队伍进行比赛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能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兴趣进行设计,在科学活动中整合了美工活动染纸和舞蹈表演。幼儿在游戏中巩固了对色彩的认识,并能采用各种色彩的搭配进行染色活动,孩子们深深地融入了这彩色的世界,感受着色彩的丰富多彩。
活动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开始《颜色大风吹》,孩子满足于游戏的快乐,不知不觉地复习了红色、黄色、蓝色、橙色、绿色、紫色。接下来的游戏是色彩的辨别操作,孩子们根据小动物家的颜色给他们配上相同的玩具。第二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过渡得较好以给小动物送玩具为由引入染纸活动。染纸活动简单且色彩鲜艳,孩子容易完成,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染纸这个环节接近尾声时响起了《彩色世界真奇妙》的音乐,有些较快完成的孩子已经拿起自己的作品,跟着音乐翩翩起舞,过了一会儿一些做得较慢的孩子也来了,大家一起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接下来的区域活动是让孩子到小动物家做客,通过交流、探索感受颜色的变化规律,了解颜色的用处,孩子们认真地操作着,互相交流着。活动的各环节清晰,衔接自然。孩子的作品展示中,教师及时将幼儿的介绍及对颜色的认识记录下来,作为活动的资料进行展示,供幼儿观察和欣赏。
每个活动都存在一些不足,本次活动的不足就在于教师试图把所有的事情交代清楚,所以语言烦琐了一些,就怕孩子做不好,部分思想还停留在替孩子包办上,在染纸环节,交代过于细致,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探索,染色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染出来的效果最好。这样的经验是孩子自己获得的,对他们的成长更有利。另外教师应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并生成新的活动,效果会更深入和显著。
第18篇、中班科学有趣的蛋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蛋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常吃的食品,孩子们很熟悉它。让蛋娃娃有趣地滚起来是孩子们在吃蛋时常做的一件事。让蛋壳变成一张张有趣的脸,这样也会激发孩子们做蛋画的乐趣,中班的孩子在蛋壳上添画短线、圆点、弧线也是有能力做到的。蛋在孩子们眼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可见孩子们对蛋娃娃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深深为孩子们的主动探索精神所感动,也领悟到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发展潜能,于是,我就生成设计了《有趣的蛋》这一活动。此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符合了孩子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1、探索不同卵生动物的蛋。
2、认识蛋的结构。
3、在了解蛋的过程中培养幼儿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在品尝蛋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各种鸡蛋、鸭蛋、鹌鹑蛋、鸽子蛋
2、幼儿人手一个熟的蛋、水彩笔
3、课件
教学过程: 1、《dj小鸡》音乐入场 2、幼儿手指游戏
3、幼儿玩摸蛋游戏,引导幼儿摸一摸、看一看常鸡蛋的外形。
蛋是什么形状的?(长圆形的)它们都有一层什么?(外壳)摸一摸感觉怎样?(坚硬、比较滑)
4、出示课件:鸡蛋 鸡蛋里面有什么?(蛋黄和蛋清),蛋的营养价值
5、幼儿继续玩摸蛋游戏(鸡蛋、鸭蛋、鸽子蛋、鹌鹑蛋),幼儿认识
有的外壳上有什么?(斑点)大小一样吗?什么蛋的外壳上有斑点?
6、认识世界上最大的蛋和世界上最小的蛋(鸵鸟蛋和蜂鸟蛋)
7、蛋的各种吃法
8、蛋的其他用途
9、美工活动:打扮蛋宝宝
教学反思: 幼儿能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各种不同蛋的特征,让幼儿在无形中理解、掌握知识,并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学内容既贴近幼儿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视野。帮助幼儿架起学习的桥梁,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是上课时教师的语气语调还没有做到很抑扬顿挫,有的环节就没出现很惊讶的效果。所以以后要注意上课时的语气、表情,把课上的更生动有色。
第19篇、中班科学空气空气在哪里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2、 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发展探索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气球、打气筒、纸、笔。
活动过程: 1、 引导、观察。
(1)、老师准备1个打气筒
(2)、对着幼儿的脸挤出一些空气。让幼儿感觉到空气
2、 探索:气球里的空气
(1)、猜想:没有吹气的气球里面有空气吗?
(2)、实验验证:用气球对着自己的脸吹气,感觉空气是否存在。
(3)、给气球吹气,说说现在的气球是否存在空气。
(4)、实验验证:用气球对着自己的脸吹气,感觉空气是否存在。
(5)、请幼儿记录
3、请幼儿在自己身边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里面有空气?
活动反思: 本活动我让幼儿在多次的实验当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使得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积极的探索过程中。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让幼儿自己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多动手,尽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学习、参与活动,参与讨论、参与发言,增强了幼儿学习科学的信心,满足幼儿探索欲望。
第20篇、中班科学泥土下的蚯蚓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征,学习简单的记录。
2、初步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及用途。
3、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习惯,体验发现的乐趣,产生探究的欲望,萌发爱护蚯蚓的情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多媒体(有关于蚯蚓的生活习性的介绍)
2、 两、三条蚯蚓放置在大盘中,放大镜、镊子、小刀、筷子若干。
3、 有关蚯蚓的图片若干布置在墙面上。
4、记录用的纸和笔。事先学习观察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 导入,激发幼儿观察蚯蚓的兴趣。
1、师:今天冯老师带来的一个弯弯曲曲的动物朋友,你们猜一猜是谁?引起兴趣。教师在白板上倒序地画出蚯蚓、再画泥土、最后画泥土上种植的树。
2、引导幼儿细致观察、想象、并互相质疑。(它象蛇,但没有眼睛;它象毛毛虫,但没有脚。)
二、通过观察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蚯蚓到底长得什么样子。请小朋友观察桌上的蚯蚓你能来说说它长的是什么样子?请大家把观察蚯蚓的样子请小组长在记录纸上记录好吗?
1、每组记录(教师注意巡回观察,并注意引导、帮助引导一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的,鼓励幼儿互相交流。)
2、代表性的孩子讲解自己的记录。(教师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并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质疑别人的观点。)
3、将幼儿记录的表格以视频形式展示给幼儿。
4、小结:蚯蚓的身体是细长的、一节一节的、弯弯曲曲的,头部有点尖,便于钻土,最在最前面,没有眼睛、鼻子、耳朵、脚。他靠皮肤来感觉,靠“蠕动”来“行走”。
三、初步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用途。
师:那蚯蚓生活在哪里呢?(泥土里)它吃什么呢? 看 让我们来看一看蚯蚓是怎样在泥土里生活的。看PPT(图一),让幼儿讲述。你们知道蚯蚓有一个什么特殊的本领?(松土)蚯蚓有用吗?观察PPT(图二)
(引发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你喜欢蚯蚓吗?为什么?小结蚯蚓的用处。
四、拓展知识经验。
1、什么时候会出现许多蚯蚓呢?(下雨过后)。为什么下雨天会有这么多蚯蚓。观察PPT(图三)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
2、激发幼儿扮演小蚯蚓的兴趣,模仿蚯蚓爬以及松土的游戏!
延伸活动:
带着工具到户外去挖蚯蚓。
最后让幼儿看着大哥哥姐姐手拿小工具外出挖蚯蚓的情景图,再次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
活动反思: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形成幼儿的探索技能和发展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在实现本活动的认知目标过程中,我将这方面的任务渗透到幼儿感知蚯蚓的活动中,创设情景让幼儿探索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与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第21篇、中班科学各种各样的伞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各式各样的伞,认识伞的作用与防水性能的关系。
2、比较伞的不同,学习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各种材料制的伞及各种形状的伞。
活动过程: 1、初步认识伞
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伞?什么颜色的?伞是什么样子的?
伞面是什么材料制作的?这把伞有什么用处?(遮阳、挡雨)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各种伞,了解伞的种类.
教师将各种质地的伞撑开放在前面,让幼儿观察比较.
这些伞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3、引导幼儿根据伞的材料给伞取名字,例如: 让幼儿将水直接淋在塑料伞、纸伞、布伞、油纸伞的伞面上,甩一甩伞,再请幼儿摸摸伞面,看看:伞面有没有湿?水是不是跑掉了?
4、师生共同讨论:哪儿伞会渗水?哪些不会渗水?想一想,为什么?出示记录表,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在表格上打√做相应的记录.
5、把伞晾在在教室的角落里,引导幼儿观察,哪一把伞最容易干?哪一把伞最容易干?哪一把伞不容易干?为什么?
6、师生探讨:伞的用处
教师:我们平时使用的伞有各种颜色,制作伞的材料也是不一样的.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下雨的时候,我们打着伞外出,不让我们的身体淋湿,防止感冒生病.夏天,我们还可以用伞遮住火辣辣的太阳,保护我们的皮肤,不让太阳的紫外线晒伤我们的皮肤,伞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课前发动孩子们带来了伞的图片和各种大大小小的实物伞,进行了相关的环境创设,使孩子们在看看、玩玩、说说的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我们也探索了自然界的“小雨伞”(香菇等),经历了有趣又有意义的“伞的世界”。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我们带领孩子认识了伞的式样、材质和种类,了解了伞的功能。活动中让孩子们积极探索,学着自己开伞、收伞。期间,孩子们还掌握了一些正确使用伞的安全常识,如,开伞时不能对着、当心夹着手;不能拿伞当玩具打来打去会伤人;撑伞时要把伞举高些,免得遮住视线等等。
在区域的延伸活动中鼓励孩子们用点、线、面来表现伞面的图案。我们策划组织了一次亲子活动“创意伞造型大会”,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废旧材料,合作制作伞的造型。结果大家各显神通,选用了彩纸、塑料纸、花布、竹竿、吸管、电线等材料进行了制作,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不是家长一手包办,孩子们也有参与的机会,折一折、贴一贴,画一画,孩子也尽着自己的一份力。当孩子们把他们的作品都带来后,我们进行了展示、介绍,还让幼儿撑着自己的伞,走着台步进行了自我展示。幼儿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本次主题活动中真是受益匪浅,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心中无比快乐。
第22篇、中班科学听到的声音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对自然界的事物有着独特的好奇心,生活中的他们不断探索和发现着来自身边的一切有趣的事情。而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像一声炮响就能引起幼儿的探望,一首好听的歌曲就能给幼儿带来欢愉,生活中的声音吸引了孩子的兴趣,影响着孩子的倾听。本次活动,利用我们身边熟悉的声音,通过听一听、玩一玩、说一说的形式来制造声音,感受各种声音的特点。
活动目标: 1.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能听辨好听的和不好听的声音。
2.感受各种声音的特点,尝试制造好听的。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空瓶子、盒子、罐子,小石块、沙子、红豆、黄豆、小纸片,乐音与噪音的音乐,雷声、动物叫声、流水声、钢琴声等录音。
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辨别生活中的声音
师:“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玩个游戏,请你闭上小眼睛。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
1、教师播放打雷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幼儿:“雷声”
师:“来学一学雷声”
幼儿模仿。
2、教师播放流水声“这是什么声音?”
幼儿:“水的声音”
3、教师播放锣鼓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幼儿:“敲鼓的声音。”
教师:“你再哪里听到过敲鼓的声音啊?”
幼儿1:“电视里”
幼儿2:“过年的时候”
幼儿3:“广场上”
幼儿学小猫的叫声。
教师:“小朋友们的耳朵真灵!我们刚刚听到了打雷的声音\流水声\敲鼓声\小猫的叫声,生活中还有许多声音,你都听到过什么声音呢?”
幼儿交流自己听到过的声音。
(教师以平时听到过的、感兴趣的声音为切入点,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各种有趣的声音,通过模仿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为幼儿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打下了基础。)
二、制造声音
教师:“小朋友们都听到了老师带来的声音,现在我们来自己制作声音。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幼儿:“盒子\瓶子\还有小罐子。”
教师:“来,我们每人一个来试着制造声音吧。”
幼儿自由操作。
教师:“好啦,谁来说说你方法?”
幼儿1:“我用手捏瓶子就会有声音。”
幼儿2:“我用瓶盖来刮瓶子。”
幼儿3:“用罐子敲一敲地就会有声音。”
幼儿4:“用两个盒子来碰一碰。”
教师:“哇,小朋友真的很有办法啊,那有没有和他们想法不一样的?”
幼儿:“还可以装上东西摇一摇。”
三、尝试比较装有不同物品的声音的不同
教师:“老师就给你们准备了东西,看看都有什么?”
幼儿:“小石子、红豆、黄豆、纸片、沙子。”
教师:“我们来试一试,这些东西装在瓶子里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但是老师有要求,听清要求再去装,第一,每个瓶子里只能装一种东西,装完吧瓶子宝宝的盖子盖的紧紧的,不要让里面的东西跑出来,第二,在装东西时在桌子上面装,装时候要保持桌面和地面的干净,第三,听到老师唱1 2 3 4 5-的时拿着瓶子候赶紧回到座位上,听清楚了吗?去吧。(教师进行巡视指导,指导幼儿之间装的相同和不同材料进行对比)
师:1 2 3 4 5-,都做好了吗?吧你们的瓶子保护好,不能让他发出声音,(请两位装有相同豆子量多和量少的幼儿进行对比,让幼儿说说有什么不同声音,然后再请装有小石子和纸片的两位小朋友进行对比让幼儿说说有什么不同声音)
幼儿1:装的豆子多声音大,装的豆子少声音就小。
幼儿2:装小石子的盒子声音重,装纸片的盒子声音轻。
师:“原来装的东西一样,装的多和装的少它发出的声音就会不同,装不同的东西声音也会不一样,恩小朋友们真棒。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你来听一听老师播放的声音哪个更好听?”
四、乐音和噪音
教师分别播放钢琴曲和电锯的声音,让幼儿倾听并说出感觉。
“你喜欢哪种声音?”
“听到电锯的声音你会有什么感觉?”(难听、刺耳)
“听到刺耳的声音你会怎么办?”
幼儿1:“我会把耳朵堵上。”
幼儿2:“戴上耳麦。”
五、活动总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很多声音,也比较了声音的不同,其实在生活中还可以找到很多很多声音哦,那我们到外面去找找好听的声音吧。
(此环节以幼儿主动探究为主,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教师循序渐进一步步的引导幼儿制作声音,在幼儿摆弄的过程中他们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活动中一直保持着和谐自主的氛围,尊重了幼儿的个性需求。)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我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出发,利用多种感官通过听一听、玩一玩、学一学的方式,让幼儿主动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探索声音的特点。
第一环节寻找生活中的声音。突然发出的、特别的声音总是能引起幼儿极大地好奇心,所以,我找了一些幼儿平时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到而又引起幼儿兴趣的声音,让幼儿们能感受自制声音带来的乐趣,充分的体现了师生互动。
第二环节制造声音。我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为幼儿提供了操作材料让他们自由去尝试怎样让物体本身发出声音,幼儿通过亲自游戏,发现了通过碰、挤、刮、敲等方式来使物体发出声音,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情绪高涨。
第三环节时探索声音的特点。教师通过在操作区放置不同的材料来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教师提前设计探索性的问题,讲清活动时规则,使幼儿在操作时有目的性。很多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很认真,等老师总结得出结论的时候,很多幼儿已经得出了结论。很多幼儿都明白了一样的物体,数量不同,发出的声音不一样。不同的物体装在同一个瓶子或罐子里声音也会不同。但在本环节,也发生了突发情况,一个孩子的瓶盖没有盖好导致豆子跑了出来,引发了其他幼儿的哄抢。在此时就考验了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我在此环节没有及时清理好豆子,使幼儿的注意力分散了。
第四环节是分辨乐音和噪音。通过两种声音明显的对比,幼儿分清了好听的声音和不好听的声音,并学会了在噪音环境下保护自己的身体。
整个活动的层次还是比较清晰,孩子们始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自由的游戏着。在操作中尝试、模仿、观察、比较、倾听,突发事件的发生告诉我以后该要怎么去处理,不要忽视每一个小细节。
第23篇、中班科学奇怪的螃蟹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小朋友们都吃过螃蟹,所以说螃蟹的外形特征,小朋友们并不陌生,本次活动也是在幼儿对螃蟹的基本特征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在螃蟹身上最具特征的就是它那两只大螯,所以我们就以蟹螯为切入点,以蟹螯的功能为主线贯穿整个活动,运用游戏的方法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了解螯的本领。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模仿,了解螃蟹的外形特征和行走的特点。
2、知道螃蟹的大钳子(螯)会伤人,学会自我保护。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实物公螃蟹、母螃蟹各一中,公螃蟹、母螃蟹的图片个一张。
2、筷子一根。
活动过程: 一、出示螃蟹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个朋友,我们看看他们是谁?
2、教师清楚螃蟹爸爸和螃蟹妈妈。
二、引导观察,了解公螃蟹、母螃蟹的外形特点
1、观察螃蟹的外形特点
——教师:它是什么模样?它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教师:你觉得螃蟹哪个地方最有趣(请幼儿学一学)
2、观察螃蟹的爬行姿势
——教师:它是怎么爬行的?
——教师:幼儿学一学。
3、观察图片,了解公、母螃蟹的不同。
——教师:哪只是螃蟹爸爸,哪只是螃蟹妈妈?它们什么地方不同?
三、观察螃蟹的大钳子
1、猜一猜:螃蟹那里最厉害?螃蟹长了两个大钳子有什么用。
2、教师用筷子触碰螃蟹的钳子,引导幼儿观察大钳子夹筷子的样子,提醒幼儿小心。
四、游戏:我是一个大螃蟹
教师引导幼儿模仿螃蟹的爬行姿势,在《螃蟹歌》的音乐声中自由表现螃蟹张牙舞
爪独特的动态特征。注意引导幼儿表现螃蟹张牙舞爪、横行、钳子夹来夹去、吐泡泡等细节
课后反思: 在活动的开始我和孩子们一起回忆了螃蟹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外形特征,公母的区别等等。所以紧接着我就直接切入重点:了解大螯的功用。从孩子们对蟹螯的一些基本认识入手,引导他们了解螯的功能:自卫的武器,捕食的工具,推土的工具。
不足:
我自身在上课前对螃蟹的认识还不够多,所以在上课时个别小朋友的问题回答不上来。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第24篇、中班科学垃圾的悄悄话教案反思
活动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环境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甚至国际上一个重要的,刻不容缓的主题。对于幼儿园来说,我们应该怎样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呢?为此,我设计了“垃圾的悄悄话”这一活动内容,目的是让幼儿从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激发幼儿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目标: 1、知道垃圾增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2、尝试垃圾分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观察周围的环境,了解人们投放垃圾的情况。
2、配班老师情景表演及相关头饰。(小兔、小猴)
3、室内环境:将教师布置成公园的样子,地板上投放多于幼儿人数的各类垃圾若干。
4、大班幼儿2表演及物品:旧报纸、胶袋、酸奶杯、布碎等。
5、垃圾桶课件。
活动过程: 1、 带领幼儿玩《开汽车》的游戏引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去公园玩,小朋友快上车吧!(跟音乐做开汽车的动作)公园到了,我们来休息一下吧!
2、 观看情景表演,了解垃圾的来源及危害。
(1)、配班老师进行情景表演。 小猴:今天天气真好,公园有这么多的小朋友真热闹。我去和他们玩一玩吧。哎,累死了,吃个香蕉吧!(剥开先交顺手将香蕉皮扔在地上,离开) 小兔:公园真热闹,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哎呦,这是谁仍的香蕉皮,害我摔了一跤,呜…….
(2)、引导幼儿讨论以下几点: A、小兔怎么摔倒了?是谁扔的香蕉皮?它做的对吗? B、小朋友看一看公园里还有什么垃圾? C、你们知道还有什么地方有垃圾?
(3)、播放课件(人们日常生活中扔垃圾、倒垃圾的情景)并提问: A、垃圾是从哪儿来的? B、垃圾会发出什么味道? C、有垃圾的地方给热什么感觉? 小结:大量的垃圾会破坏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河流、垃圾中有很多的细菌会传播疾病。
(4)、清理室内垃圾并讨论应该投放到哪里,引导幼儿将垃圾投放到垃圾箱中。
3、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尝试垃圾分类。
(1)、播放广告片(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动画视频)让幼儿观看。
(2)、引导幼儿讨论以下问题: A、垃圾还有用吗?有什么用? B、你知道哪些垃圾有用?
(3)、引导幼儿进行垃圾分类 师:垃圾都住在一个小房子里太挤了,所以老师给他们带来几个新房子让他们分开住。 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认识黄、蓝两种垃圾桶及其各自回收哪些垃圾
(4)、游戏《送垃圾宝宝回家》 引导幼儿将自己所收集的垃圾送到区域中相应的垃圾桶中
4、 延伸活动 出示碎布做的布贴让幼儿欣赏,鼓励幼儿多想办法变废为宝。
活动反思: 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而这些垃圾已经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侵害,因此,我选择了这一既贴近我们生活又被我们忽视的“垃圾”这一活动内容,希望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环境报意识。 活动中我设置了公园的场景及配班老师的情景表演,同时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通过观察、讨论、归纳,获得新的知识,在活动中,我注重培养幼儿的主动性,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更多体现孩子的想法。整个活动中我本着“了解儿童、相信儿童”的原则,以“分享经验、教师引导、相互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活动。 此外,我利用活动中的一些情景,整合其他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比如,让幼儿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垃圾堆的景象。丰富幼儿的词汇。同时我注重各个环节中对幼儿惊醒随机教育,比如礼貌教育、学习习惯教育、卫生习惯教育等。 环保事业任重而道远,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不是一节活动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逐步树立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25篇、中班科学报纸变变变教案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能合理利用废旧报纸做各种东西。
2.教幼儿学会废旧物利用,充分发挥想像力,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3.培养幼儿的相互合作、协调的能力,并学会展示自己的作品。
4.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报纸。
2.各色颜料、画纸、剪刀、抹布、胶水、画好轮廓的图案。
3.课前玩过使用报纸作玩具的体育游戏。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我们用上报纸玩过哪些游戏,是怎样玩的?"
二、教师简单介绍一些报纸手工的制作方法。
1.教师:旧报纸可以用来玩游戏,锻炼身体。(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我们还可以用上报纸做什么呢?
2.教师总结:
(1)可以将报纸当成一块布,自己做服装设计师,设计制作成一件美丽的花衣服。
(2)用报纸折出一顶漂亮的帽子。
(3)将报纸捏成纸团,蘸上颜料进行拓错印花布。
(4)用报纸卷成小纸棒,再将纸棒组合粘成物体造型。
(5)将报纸剪成各种瞿秋白品形状,粘贴成一幅画。
(6)还可以有报纸来折纸。
三、交待要求: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今天请小朋友按组来制作,每组做一样,先商量好要做什么,然后再到老师这儿来选材料,大家分好工,看哪组小朋友动脑筋做的东西最有趣。
四、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第26篇、中班科学爱护植物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这个变化莫测自我的社会里,孩子们对环保意识非常薄弱,在生活中,随时可以看到很多小朋友随手乱折树枝、花草,更多人类还在砍伐树木,导致地球灾难越来越多,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保护树木的重要性,我们从孩子开始教育,从身边开始教育。
活动目标 1、通过了解植物的生长情况,让幼儿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从小保护环境的意识。
3、初步了解植物的陪护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让幼儿了解树木的成长过程(难点)
2、让幼儿知道树木与人类生存有着密切的联系(重点)
活动准备 1、联系园林师与社区合作
2、灌浇植物的水桶若干
3、制作“保护植物”的标志
4、植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导入)部分
师幼谈话,让幼儿了解树木的成长过程
1、“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到了社区,这里有很多很多花草、树木,首先,我们先来观察一组图片,来看一看这些植物是怎么生长的。”
2、通过观察植物图片(树木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所有植物生长都是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它是怎样生长的?它要经历多久才能成为高大、粗壮的树?”
(2)提问:“一颗树的成长需要多少年?”(我知道是一年。)“要成为一颗参天大树,需要多少年?”(我想需要10几年。)
教师小结:对,小朋友回答的很好,一颗大树需要10几年,有的还更久20年、30年,所以树木需要我们大家的爱护和栽培,如果,经常破坏它,我们身边的绿色植物就会越来越少,我们的环境会越来越差。
二、基本部分
通过问答形式,让幼儿知道树木与人类生存有着密切的联系
1、提问:“小朋友们知不知道树和我们人类有什么联系?”(树是人类的朋友。)(树可以排除氧气,供我们人类呼吸。)(树还能吸收我们不需要的二氧化碳。)(树可以保护我们的房子,把风挡住。)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都说得很对,树是我们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植物,它不仅能给我们带来人类所需要的氧气,还能绿化环境、美丽城市,所以我们大家要保护树木、保护环境。
三、现在我们请社区阿姨(园林师)和我们来讲一讲,我们要怎样保护树木
1、社区阿姨提问:“小朋友们,平时我们在小区里有没有看到园艺工人在养护树木啊?”(有,工人叔叔会帮助修剪。)“你们知道一颗树生长需要我们人类怎样帮助它们吗?”(需要我们的给它浇水。)(冬天给它们“穿上衣服”。)
社区阿姨总结:小朋友们真聪明,一颗树长大需要我们去浇水,还需要我们去帮助它们修剪,怎样我们的环境就更加美丽、整洁了,所以,小朋友们平时,也要爱护植物,让它们也和我们一样快乐的成长。
四、结束部分
组织幼儿为植物浇水并贴上保护植物的标志
1、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和社区阿姨一起去给植物浇水,然后把保护植物的标志贴在上面,让大家都知道我们要爱护植物。”(好的。)
五、活动延伸
1、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养护社区植物,共建美好家园。
2、让幼儿探索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活动反思 1、本次教学内容课程目标明确,让幼儿明确意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在教学活动落实中,有很多孩子因为对树木生长没有多少了解,所以提问中互动不起来,通过图片的引导,孩子们开始想象、探索纷纷举手发言。开始活跃起来。
3、在以前传统的按班教学中孩子们都是按部就班,这次通过和社区合作进行教学,在加强社会教学形式的同时,丰富了孩子的科学知识。
4、如果重新上本次课程,我会在开始部分先让孩子们观察社区树木,再通过图片来讨论,让幼儿有感触的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基本部分中可加入树木与人类有关的大量图片(比如:沙尘暴、洪水、树木被砍伐等。)让幼儿了解保护环境对人类很重要。
5、我在教学本次课程中,老教师们的评价是:
(1)总体环节流畅,幼儿能完整的接受并有一定的效果。
(2)师生能互动
(3)导入部分吸引力欠缺
第27篇、中班科学《水的秘密多》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我所开展的户外活动中,我发现不同年龄的孩子们对水的兴趣非常浓厚。特别是我们班孩子在洗手或在洗毛巾等用水时,他们经常在水管前嬉戏、打闹,以致把衣服弄湿了也不愿意离开;在玩水区开展活动时有几个“小调皮”甚至为了能在玩水区中多玩会儿,主动要求帮老师洗抹布、涮拖把;有的家长也来反映孩子洗脸或刷牙时常玩水衣服头发弄得湿淋淋的。
根据近期孩子们对水的兴趣越来越浓,结合了纲要中所提出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时机,提供适当引导,让孩子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我心想,何不利用孩子们的这种兴趣,组织一系列关于——《水》的活动课题呢!因此我设计了《神奇的水》的活动课题,以下这一节活动就是对水设计主题中的一个环节。这环节介于主题前期。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
2、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提高幼儿动手动脑能力,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水是透明,可溶解,会流动的特性。
活动准备 猪妈妈玩偶、卡纸、玩水工具(玉米核、乒乓、积木、纸船。小鹅卵石、汤勺、插具、易拉罐、玻璃球)、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分别放着一勺(白糖、盐。芒果粉)干毛巾若干。玩水区有一堆河沙,河沙中有一个玩具。字卡:透明、流动、溶解等字卡。
活动过程 一、 引出课题,萌发好奇心。
宝贝们好!今天猪妈妈邀请我们到她家去做客。走过这条小河就是猪妈妈的家。猪妈妈请宝贝们帮她看看小河里有什么。我们经过小河的时候仔细观察,待会儿告诉她。(幼儿跟在老师后面围着小河走一圈,来到猪妈妈的家里。)猪妈妈的家到了,向猪妈妈问好吧!幼儿:“猪妈妈好!)猪妈妈:“宝贝们,欢迎你们!
请你们找到空位子坐下。”
二、活动一:发现水是透明的
师:“宝贝们,告诉猪妈妈,经过小河时看见了水里有什么?”
幼儿:我看见了水里有……(石头,汤勺,杯子,蜡笔,叶子)要让孩子们尽力说完,并用普通话完整的表达。
教师:你们真棒 ,猪妈妈有个问题要考考我们,猜猜,泥沙里有什么?
幼儿:我猜泥沙里有……(石头,汤勺,杯子,蜡笔,叶子,或者还有其他的东西)让更多的孩子说说自己的所猜的东西 ,至少要三至五个发言 .老师也猜猜。
教师:到底藏了什么?请一个勇敢的宝宝把沙里的东西挖出来。(一个玩具)并告诉大家。教师鼓励:“宝贝,你真勇敢!”
教师 :水里的东西我们一眼就能看见 ,泥土里的东西不能看见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让孩子们自由地说说 ,至少要请四五个孩子说说 )
幼:因为沙挡着了,遮住了,盖住了…… .
教师:结论一:呀,你们真聪明,你们发现水的第一个秘密 ,水是透明的。出示字卡。结论二:泥土里的东西不能看见,水里的东西我们一眼就能看见。我来告诉你这个秘密吧,水是透明的。
三、活动二发现水可溶解
引导语:宝贝们,猪妈妈送了我们每人一个礼物。出示装有(白糖,盐,果汁的杯子)请你们去取一份倒入小河里,认真观察,发现了什么,一会儿告诉大家,注意安全。
(老师巡回指导同时收杯子,并小声地提醒幼儿:你们的东西都放进去了吗?给幼儿两分钟时间观察)
原地集体提问,师:宝贝们,白糖放进去你发现了什么?(用手势表示肯定)
幼:我发现了白糖看不见了,白糖化了…….(让多个孩子回答)
师:宝贝们,盐放进去你发现了什么?
幼:我发现了盐化了,盐不见了。…….(让多个孩子回答)
师:宝贝们,芒果粉放进去你发现了什么?
幼:我发现了芒果粉看不见了,芒果粉化了…….(让多个孩子回答)
小结:这些东西在水里不见了,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我来告诉你们,溶解(出示字卡)我们又发现了水的一个秘密,水具有溶解性。
(轻轻地说)为什么之前放进去的东西还在,而刚才这些东西不见了。幼儿讨论。
幼:……(让四五个孩子回答)
小结:有些东西在水里会溶解,有些东西在水里不能溶解的。
四、发现水的流动
师:宝贝们你们太可爱了,猪妈妈还给准备了礼物。瞧,这都是你们的礼物,(展示漂浮玩具)请宝宝们任选一样放进小河里,看看会发现什么,一会儿告诉大家,注意安全。(水被排走)
(教师巡回指导,同伴之间相互交流。)水被排完,教师组织讨论,1234567,我用歌声提醒你,把玩具放回去,然后回到座位上。
师:在玩水的过程中,放进去的东西怎么了?
幼儿:我发现了乒乓球跟着水跑了
幼儿:我发现了玩具流下去了。
幼儿:我发现了玩具被水冲走了。
师:水最后到哪里去了?
(让更多的孩子们尽情的说说自己的感受)
小结:宝贝们,你们可真厉害,我们发现了水的又一个秘密‘水会流动,同时出示字卡。
五、延伸活动:
师: “小河里的水有这么多秘密,透明,可溶解,会流动。这些是水的特性。哪些地方会用到水的特性呢?
幼: “水可以用来浇花,浇树。 ”
幼: “水可以喝,可以用来做白米饭,做汤。 ”
幼:“水可以用来洗衣服,洗澡,洗头。”…… .
教师:“我知道,水可以用来发电。
六、结束语
宝贝们,今天我们在猪妈妈家里发现了水的三个秘密。水的密码还有很多,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去发现水的秘密吧!给猪妈妈再见,宝贝们我们回家啦。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比较成功,大部分幼儿认识到水是透明,可溶解的特性,而水是流动的这一特性有少部分幼儿观察到了。这个环节主要是在准备方面准备的不是很充分,如果在排水口让水更迅速的流走会让幼儿会有更直观的理解。活动中教师也注重了让幼儿用完整的一句话回答问题,并且鼓励更多的幼儿参与思考,实验,讨论 ,充分体现了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让幼儿真正做到了学习的主人,自发,自主,自由的开展活动,在同伴与教师的互动中共同探索获得新知。
第28篇、中班科学认识鲫鱼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从局部到整体地观察鲫鱼的外形特征,了解鲫鱼的生活习性。
2、能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3、初步了解观察方法,萌发探究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收集有关鱼的资料,初步了解关于鱼的相关信息。
物质准备:鲫鱼8条、大脸盆四个;“鱼的生长过程” PPT、背景音乐;幻灯展示板一块,鱼的结构模型一套;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入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猜谜,引起幼儿对于的兴趣。
师:请你们猜一个谜语:“没胳膊没腿,从来不离水。 走路不用脚,摇头又摆尾。”(鱼)你们还认识哪些鱼?(幼儿自由讲述)
师:今天,陈老师请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鲫鱼,它就藏在这些大盆里面,一会儿请你们用鼻子闻一闻,用小手摸一摸,再用眼睛看一看鲫鱼的身上藏着什么秘密?
二、引导幼儿观察鱼的外形特征(自由观察)。
师:你们发现了鲫鱼的什么秘密?
幼:我发现了鲫鱼有一对眼睛。
幼:鲫鱼有一张嘴。
幼:闻起来有点草味。
幼:摸起来滑滑的。
幼:鲫鱼有鱼鳞、鱼尾、鱼鳍。。。。。。
三、引导幼儿再次有序观察鲫鱼(一般观察)
师:鲫鱼可以分为几部分:头部、身体也叫躯干部,尾部。
1、观察鱼的头部。
师:鲫鱼的头部有什么?
幼:有一对眼睛。
幼:有一张嘴巴。
幼:有一对鱼鳃。
师小结:对,鲫鱼的头部有一张嘴巴,一对眼睛和一对鱼鳃。
2、观察鱼的躯干部。
师:鲫鱼的躯干部有什么?
幼:有鱼鳞。
幼:有鱼鳍。
师:哪里有鱼鳍?
幼:背上。
师:背上的鱼鳍叫什么?(背鳍)还有什么地方有鱼鳍?
幼:肚子上有鱼鳍。
师:肚子也叫腹部,腹部的鳍叫什么?(腹鳍)
幼:还有鱼鳃的的旁边有鱼鳍。
师:那是鲫鱼的胸部,叫胸鳍。
小结:鲫鱼的躯干部,有背鳍、鱼鳞、胸鳍和腹鳍。
3、观察鲫鱼的尾部。
师:鲫鱼的尾部像什么?
幼:像剪刀。
幼:像叶子。
幼:像扇子……
师:鲫鱼的尾部也是一个鳍,尾部的鳍叫什么?(尾鳍)
师出示臀鳍:瞧瞧这个是什么?它长在鲫鱼的什么位置?
幼:在尾鳍的旁边。
师:对,它是鲫鱼的臀鳍。
小结:所以鲫鱼的尾部有一个臀鳍和一个尾鳍。
四、引导幼儿观察鲫鱼的动态特征。(对比观察)
1、师:鲫鱼在水里游来游去,你发现它是怎么游的?游的时候身体什么地方会动?
幼:鱼嘴会动。
师:怎么动?你来学一学。
师:还有什么地方会动?
2、模仿练习:
师:想不想一起来学学鲫鱼游?全体模仿。(播放背景音乐)
五、结合PPT,引导幼儿观察了解鱼的生活习性。
1、你们知道小鱼生活在什么地方?
幼:生活在水里、河里。
2、师:它们出生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幼:小小的,像个小不点鱼。
3、师:鲫鱼吃什么?
幼:吃鱼饲料、吃河里的小虾。
师:到底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4、教师边播放幻灯片边解说鲫鱼的生活习性。
教师解说词:
在水平如镜的池塘里,在水波荡漾的小溪边、河涧里,生活着一群可爱的鲫鱼,当春暖花开的时候,鲫鱼妈妈在水底里产下了一枚枚晶莹剔透的鱼卵,水波轻抚鱼卵慢慢地在蠕动着。瞧!小鱼孵化了出来,鱼群们在水里地嬉戏着,打闹着,它们品尝着美味的鱼虫、小螺、小虾和那水底里不知名的水草。鲫鱼一天天地长大了,它们在水底里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六、自由结束。
师:其实鱼的种类很多,它们含有很丰富的营养,多吃鱼对我们的身体是很有好处的。鱼还有许多的秘密,下一次活动我们再一起来发现这些秘密吧。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认识鲫鱼”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从选材、设计、准备到教学,虽然我能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需要出发,详细地考虑了各个方面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对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与考虑。从幼儿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出发,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如:在第二、五环节中,我出示幻灯鲫鱼结构图和有关于鱼的生活习性PPT,让幼儿更直观地观察到鲫鱼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过程,大大地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形象性同时也增强了幼儿探索的兴趣。
第29篇、中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反思
教学意图: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她就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着生存资源和条件。我们是地球的主人,我们要像善待自己一样去保护她。不断地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教学目标: 1 让地球,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 可绘地球仪1个、白板、笔。
教学过程: 1、组建团队、成员分工(如小组长、器材师、发言人)
出示地球仪。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地球仪有什么变化?
幼:他在不停的转动。
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动物、植物生活的地方,它是宇宙八大行星中唯一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繁衍的星球。
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具”模板,看一看,认一认。
你们知道吗?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太阳系的一颗小行星,它是第五大行星。
宇宙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它没有边际,你们想到神秘的宇宙中去探索吗?现在你们就要好好学习。
2、讨论:为什么在地球上会有白天、黑夜?
地球它每天都在不停地公转,它是在围绕着太阳在不停的转动。太阳找到的地方就是白天,找不到的地方就是黑夜。
3、分组操作
涂一涂
用白板笔涂出地球上我们中国的形状,(雄鸡)。
看一看
观察中国的版图的边上邻国的形状及邻国的国名。(蒙古、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
小结: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生物繁衍生存的星球,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的特殊就是它是唯一一个有适宜人类及生物存在的氧气、水、和适宜的温度。他是一个唯一一个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活动反思: 活动应当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做到教师少动,幼儿多动;教师引导,幼儿实践;这是活动的目的。在教学中倡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幼儿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培养分工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幼儿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
第30篇、中班科学《牙齿的一些“事儿”》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孩子上中班以后,除了人人皆知的要开始换牙外,牙齿上还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发生——长出人生第一颗智齿(长出来就是恒牙),俗称“六龄齿”。其位置是从牙齿中间开始往两边数第六颗,终身不换。牙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所以,这时让幼儿发现牙齿的一些“事儿”,认识牙齿的重要:一颗都不能少,萌生保护牙齿的意识,学会简单实用的保护方法。保护牙齿从源头开始,幼儿终身受益,教师义不容辞。
活动目标: 1.发现牙齿吃东西的秘密,认识切牙、磨牙,体会牙齿的重要性。
2.萌生保护牙齿的意识,会简单实用的保护方法,并形成习惯。
3.喜欢上身体探究,继续发现之旅。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一张菜刀图片、一个石磨实物、幼儿人手一份熟花生米和一块梨子、一张张开的牙齿图片、一些浸泡过的花生米
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身体的一些器官,并知道其作用。
活动过程: 一、说说,发现身体的能量之源——牙齿。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身体上的哪个器官?为什么?
(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各抒己见)
2.师:听你们说了那么多,想知道老师喜欢身体的哪个部位吗?(引出正题:牙齿)猜猜,老师为什么会喜欢牙齿呢?
环节自评:从泛泛而谈到导入正题,引起幼儿对天天使用却又被他们忽视的牙齿的重视。借猜老师的想法,打开幼儿思维的大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吃吃,初步发现牙齿吃东西时的秘密——分工合作,切、磨。
1、初步认识牙齿。
师:刚才你们讲了那么多喜欢牙齿的理由,牙齿长什么样呢?天天在嘴巴里,看得还真不多,今天让我们仔细瞧瞧吧。
【通过观察张开的牙齿图片,幼儿从颜色(白)、形状(前面的长长、高高的,后面的方方、矮矮的)等方面初步认识牙齿。】
环节自评:此处的初步认识牙齿环节,过渡自然而又异常重要。因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他们基本上都是从颜色和形状上认识牙齿,而这两个认识维度,恰巧为后面的环节奠定基础:形状,区分切牙与磨牙;颜色,找出龋齿。
2、发现牙齿吃东西的秘密。
(1)师:刚才你们说得最多的就是牙齿能吃东西。那牙齿是怎样吃东西的呢?幼:咬、嚼……
(2)师:什么形状的牙齿咬,什么形状的牙齿嚼呢?(幼儿说出猜想)
(3) 师:小朋友们刚才猜得对不对呢?我们来吃东西体会一下吧。(幼儿现场体验——吃花生米、吃梨子,细细体会牙齿是如何吃东西的,后说出自己的发现)
幼:前面长长、高高的牙齿把食物咬开来;后面方方、矮矮的牙齿把食物嚼碎。
环节自评:牙齿天天用,真没细细品。牙齿怎样吃东西,还从没有仔细关注过,先猜想,然后验证,采用幼儿喜欢又直接的方式——现场吃,对幼儿来说不仅快乐,而且是那样的迫不及待,一寻究竟。
3、进一步认识牙齿:切牙、磨牙。
(1)(出示菜刀的图片)师:这是什么?(菜刀)菜刀有什么作用?(切菜)菜刀用来切菜,把大的菜切小。你觉得什么形状的牙齿的作用跟菜刀的作用差不多?(幼儿回答)哦,长长、高高的牙齿把食物咬开来,就像这把菜刀把食物切下来一样,这种形状的牙齿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切牙。
(2)(出示石磨实物)师:这是什么,认识吗?(磨子)它有什么用呢?(老师现场用石磨对花生米进行加工)看,经过磨子的加工,整的花生米怎么样了?(碎了)它像我们嘴巴里的什么牙齿呢?(宽宽、矮矮的牙齿)把食物切开来的牙齿,叫切牙,那像这个磨子一样,把食物磨碎的牙齿会叫什么呢?(磨牙)
环节自评:采用图片、实物,循循善诱,生动形象地认识牙齿——切牙、磨牙,借用巧妙,原本晦涩的知识幼儿訇然开朗,并且一个个兴趣盎然,印象深刻。
4、小结:牙齿的重要性
(1)师:现在,关于牙齿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幼儿纷纷发表看法)
(2)师小结:不同形状的牙齿有不同的作用,他们一起努力,为了我们将食物轻松地吃下去,给身体提供营养。看来,牙齿一颗都不能少。
环节自评:牙齿的神奇分工让幼儿惊叹不已,对牙齿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心头的想法蠢蠢欲动——要保护好牙齿。这样的意识,水到渠成。幼儿毕竟是幼儿,教师的总结,加深幼儿印象,并承上启下。
三、看看,发现龋齿——观察同伴的牙齿,发现蛀牙。
1.师:小朋友们嘴巴里的牙齿少不少呢?请张开嘴互相看看。(幼儿互相观看牙齿后说出自己的发现)
幼:他的牙齿有的是黑色的;他的牙齿上有洞洞;他有蛀牙……
2.师:为什么会有蛀牙呢?想想,有了蛀牙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回答)
3. 观看录像——蛀牙的危害。
环节自评:发现同伴牙齿的秘密,幼儿乐此不疲。观看录像,在幼儿已有蛀牙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把他们对蛀牙危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带来心灵的震撼——蛀牙带来的后果真可怕!保护牙齿的意识愈加强烈了。
四、刷刷,赶走蛀牙虫——在游戏中学会刷牙。
1.师:怎样才能不让牙齿有蛀牙呢?
幼:不吃糖、漱口、刷牙……
2.师:刷牙是最简单有效的保护牙齿的方法,那一天刷几次牙合适呢?小朋友们会刷牙吗?
幼:早上一次;早一次,晚一次;晚一次……上上、下下、左左、右右……
3.师:刷牙要每个部位都刷到,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刷刷牙吧!
环节自评:在游戏中巩固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天天刷牙的习惯,寓教于乐。
延伸活动:
身体上还有好多的秘密,小朋友们发现了别忘了跟老师、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哦!
活动反思: 1.以生为本,经纬适度。
活动选材从幼儿身体上的器官——牙齿出发,在途中(幼儿园集体活动中)萌生保护牙齿的意识、会使用简单实用的保护方法,最终到达影响深远的——牙齿终身健康的终点。小小的牙齿,多多的“事儿”——乳牙、恒牙、乳牙 20颗、恒牙最多32颗、6岁开始换牙……切牙、犬牙、磨牙……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什么样的“事儿”是他们感兴趣的?能够理解的?目标该如何定位……秉持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教学活动要符合孩子的认识规律,注意孩子当前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经验和情感背景,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果子。可见,本次活动课题的敲定、环节的设计、内容的涉及,做到了“一英寸宽,一英里深”,幼儿兴趣盎然,知识点恰如其分,教育影响悠远深长。
2.本真教学,寓教于乐。
活动秉持问题驱动、教师引动、幼儿主动的教学理念,让幼儿在说说、吃吃、看看中发现牙齿的秘密、体会牙齿的重要性、萌生保护牙齿的意识,学会基本的保护方法,并养成习惯。童年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所以运用借鉴、影像资料、游戏等教学形式,将抽象枯燥的知识蕴涵其中,幼儿“乐”中有“得”。
第31篇、中班科学冰和水好神奇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冬天到了,高原上又进入了一个寒冷的季节,一天早上由于头一天的一场大雪,使得教室门前结了很大的 一块冰,来上学的时候幼儿们感到很好奇,因此特抓住幼儿的这一爱好,制定了本节课,让幼儿从活动中感知大自然的季节变化。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感知四季变化使得冰和水发生的变化。
2. 通过认知自然变化,初步建立热爱自然的意识。
3. 在活动中锻炼幼儿四肢的协调能力。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冰和水的变化
难点:冰和水的变化过程
活动准备 若干冰块,热水几盆,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导
课前让幼儿做做热身操:小朋友们冬天到了,是不是感觉很冷啊,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做做操,让我们的小手小脚热起来好不好。
二.活动过程
1.出示冰块并让孩子触摸冰块,向幼儿说明两点;
第一点:冰块之所以又冷又硬,是因为放在冰箱里。第二点:冰块加热后会变成水;
2.在幼儿触摸冰块后,让幼儿说说摸了冰块后的感觉是怎样的。(冷)
3.将热水端到幼儿的面前让幼儿摸一摸热水,摸后说说又是什么样的感觉。
4.为了证明第一条的两个观点,将冰块置于太阳下,定期观看,并告诉孩子冰块是如何融化的;
5.冰块全部融化后,将冰水倒入玻璃杯,让孩子用手触摸感觉水的冰凉。
6.小朋友我们的大自然到了冬天就会很冷所以水就会变成冰块,可是夏天很热所以冰块就变回水了,大自然一年四季都给了我们很多东西,没有大自然我们就不能生存,所以小朋友要保护我们的大自然哦。
延伸活动:水是怎样变成冰的,在冰块盘上灌满水,放入冰箱,可多次重复此游戏。
教学反思 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幼儿很感兴趣,但唯一的不足是整个游戏过程较短暂,使得能力弱的幼儿并没有实现目标的认知,在经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会把游戏过程再部署的更细致些,让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完成目标的认知。
第32篇、中班科学小蚂蚁的生日会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产生了解更多昆虫的兴趣。
3、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认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活动课件
活动过程: 一、小蚂蚁过生日了,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
1、出示PPT:请你们来猜猜海报上写了些什么?
2、教师念PPT:小蚂蚁明天要过生日了,请所有的昆虫朋友都来参加。
3、教师提问:小蚂蚁要过生日了,他想邀请哪些朋友来参加呢,谁会来呢?
二、昆虫朋友都来了,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1、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故事(开始至蜈蚣和蜘蛛只能回去了)
2、提问1:哪些好朋友来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了?
提问2:为什么小蚂蚁要请蜈蚣和蜘蛛回去?小蚂蚁是怎么说的呢?(小蚂蚁说:昆虫只有六条腿,你们的腿太多了,所以不是昆虫)
3、出示蚕宝宝,教师提问
(1)、蚕宝宝来了,它能参加生日会吗?为什么?
(2)、到底小蚂蚁有没有让蚕宝宝参加生日会了呢?听完故事你就知道了。
4、教师边操作图片并继续讲故事,请幼儿进一步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1)蚕宝宝有没有参加生日会呢,为什么?(出示蚕宝宝变成蚕蛾的过程)
5、请你说一说:小蚂蚁请的昆虫客人哪些地方和小蚂蚁长的一样呢?(都有六条腿)
6、教师以儿歌总结昆虫特征:小蚂蚁,过生日。昆虫朋友来参加。一二三、四五六。我们都有六条腿。不能多,不能少,千万不要数错了。
三、小蚂蚁送蛋糕,产生了解更多昆虫的兴趣
“小蚂蚁今天真高兴,它还准备了香喷喷的蛋糕请大家吃。可是还有许多昆虫朋友也要来参加生日会,小蚂蚁来不及送蛋糕,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1、介绍玩法:(电脑上出现参加生日会的小客人)如果你觉得这位客人是昆虫朋友,能送蛋糕给它,就请你拍二下手,如果你觉得这位客人不是昆虫朋友,不能送蛋糕给它,就请拍一下手。
2、请你边找边说说,为什么蛋糕要请这个昆虫吃呢?
四、活动结束,祝小蚂蚁生日快乐。
我们一起来和昆虫朋友们一起来送一首《生日歌》给小蚂蚁,祝它生日快乐吧!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小蚂蚁过生日》的教学目标是借助小蚂蚁开生日会的情节,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要正确的了解昆虫的特征,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从细小的昆虫身上看到头腹胸和六对足,幼儿需要正确的辨认出,对于幼儿来说是枯燥的。活动通过小蚂蚁过生日请昆虫朋友的方法既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兴趣,还能让幼儿以他熟悉的生活方式认识到昆虫的特征。
一.运用媒体课件,形象还原特征现象
活动一开始我就出示了精心准备的PPT,让小朋友猜一猜第一页PPT上面写了些什么?在这一环节中我成功的吸引了所以孩子的目光,他们都猜着上面的字,有几个小朋友忍不住地说出了“小、生、日、的、天”等几个常见的汗字,其他小朋友也跟着说,可见他们对汉字非常地感兴趣,然后我就把PPT上的内容念给小朋友听。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很自信地我就边放课件边讲故事,并通过PPT的演示孩子被上面的图片内容所吸引,了解到了哪些是昆虫朋友,哪些不是。通过PPT也让孩子们认识到了大自然中的一些昆虫是长什么样子的,增加孩子们的生活经验。
二.有效地提问,正确引导特征的认识
孩子们沉浸在我精彩的故事中,讲完后我就开始提问了,“小蚂蚁的生日会都来了哪些朋友?”小朋友的小手像雨后春笋一样都冒了出来,看来,难不倒他们。“它们都是昆虫吗?”这时,我发现小朋友都相互看看,好像没听懂似的,于是我又重复了一遍。可是还是没人回答我,为了打破僵局我又话峰一转,利用边讲故事边出示昆虫图片的形式重复了一遍故事,当我问“小蚂蚁请来的朋友都是昆虫吗?”孩子还是回答不出,这时,王乐祺举起了小手,我像捡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赶紧让他来回答 “小蚂蚁请来的都是昆虫。” “为什么?” “因为它们都是虫子。” “是吗?那为什么小蚂蚁会把蜈蚣和蜘蛛请回去呢?”“ 蜈蚣和蜘蛛的脚太多了,不是小蚂蚁的昆虫朋友。”通过转变提问的方式以及不断追问,让幼儿能够更好地了解故事内容,进一步加深了解昆虫的特征。
三.故事情节内容,生动理解特征现象
最后,我在讲到蚕宝宝时,利用蚂蚁妈妈的话总结了昆虫的特征:昆虫都有头、胸、腹,还有六条腿和一对翅膀,这样小朋友们都知道了昆虫的特征,他们也对昆虫产生了兴趣。乘热打铁,我列举了很多动物,让幼儿说一说是不是昆虫,并让他们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更加深了幼儿对昆虫的认识,孩子们也更愿学习了。这样一来,小朋友们对蚕宝宝是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运用图片,使孩子们了解了蚕宝宝变成蚕蛾的有趣过程。
当然在活动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不足,在讲故事的时候,语言起伏不大,在整个活动中,没一个活动环节有点快,把每一个环节都把握到位,效果会更好。在幼儿参与游戏的拍手方式并不是很好,使得最后一个环节,幼儿的整体秩序有些混乱,在以后的活动过程中要选择正确的游戏参与方式,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物品的分类。
第33篇、中班科学奇妙的植物色素教案
活动设计 大自然是神奇的,长满了各种各样的小草,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长出了各种不同的蔬果,每当孩子在草地里玩耍时,他们总会发现衣服上染上了小草的绿颜色,每当孩子吃完草莓、杨梅这些水果时,就会发现手上被“染”红了……这些想象告诉我们孩子在更早的时候已经接触到色素了,只是他们还不了解与认识这些隐藏在植物体内的色素。“植物色素”这个词对孩子来说很陌生也很书面,但是“植物色素”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是随处可见的。《纲要》中提出教学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从生活中选择材料。因为孩子在生活中对植物体内出现“颜色”这一现象产生了疑惑与好奇,于是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我设计了这节教学活动。因为中班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是通过感知觉和操作活动来认识世界,所以我选择了一些幼儿熟悉的材料来引发幼儿对活动现象产生兴趣,能主动探索色素的秘密,从而了解到植物中含有色素这一科学现象,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活动目标 1、知道植物中含有各种色素,初步了解植物色素的用途。
2、培养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
1、每人座位底下放一块白布和叶子;
2、四各种植物的叶子、果实、花瓣等(如:草叶小番茄、各种颜色的花瓣等);
2、小积木,白色棉布每人两份;
3、各种食物:糖果、有颜色的馒头、面粉等;
4、黑板一块、PPT课件。
教师示范材料:白布,绿叶。
活动过程 一、观看魔术,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1、观看魔术表演。
(1)你们有没有看过魔术?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很棒的魔术表演,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教师表演魔术:现在我的魔术开始了,这是什么?(出示白布)那这是什么?(出示叶子)看一看,我把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引起幼儿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2)魔术结束,发生了什么现象?(白布变成绿色的了)
2、幼儿尝试操作.
(1)你们觉得这个魔术有趣么?那现在我们自己来尝试变一次。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材料?(幼儿观察操作材料)
(2)幼儿尝试自己动手操作变“魔术”。
(3)观察自己“魔术”后白布的变化。
老师提问:为什么布会变成绿色的呢?(因为叶子上的绿色跑到布上面去了)
小结:原来植物的叶子里有绿颜色,它有一个名字叫植物色素。
二、探索植物染色的秘密。
1、幼儿预测猜想。
我们已经在植物的身体里找到了绿色,那你们猜一猜植物的身体里还会不会藏着其他的颜色?(幼儿猜想)
2、幼儿探索验证。
(1)熟悉材料
师:我们现在自己来找一找,到底植物的身体里有没有其他的颜色。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各种材料,有植物的花、果实也有植物的叶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教师逐一介绍材料:胡萝卜、小番茄、柠檬皮青瓜皮杨梅各种花瓣等)
(2)第二次操作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魔术这个本领了,这一次请你们自己来变魔术。道具呢还是有一块白布,然后请你们在箩筐里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放在白布上来变魔术,看看最后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变好以后请你在白布上写上你的学号,把它送到这里来。(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交流分享
请幼儿把变好颜色的布按颜色分类摆放好。
黄色的色卡
紫色的色卡
红色的色卡
绿色的色卡
其它
其它
提问:你变出了什么颜色?你是怎么变的呢?(引导幼儿用“我用什么变出了什么颜色的句式回答)
(4)教师小结:
原来植物的身体里藏着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紫色还有绿色。这些藏在植物身体里的颜色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植物色素。
三、联系生活,提升经验。
1、生活应用
(1)出示PPT
这些植物色素还有很多作用噢,可以添加在我们吃的食物里,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
播放PPT(彩色面条):这是什么?它和我们平时吃的面条有什么不一样的?
你知道它是怎么变出来的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2)观看视频(需要联网播放)
厨师在干什么?你在画面上找到了植物色素在哪里了么?(胡萝卜、菠菜)
小结:对了,这些植物色素就蕴含在这些蔬菜的汁液里,把它们加在面粉里,就做出了彩色的面条。
(3)观看PPT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食物含有植物色素呢?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4)教师小结:
这些食物中的植物色素是安全自然的,我们可以吃的。它可以使我们的食物变得更加美观,更加的营养。
四、延伸活动
刚才我们已经在白布上找到了一种颜色,想不想把这块布变得五颜六色,更加美丽?请你们一起继续来完成好不好?
第34篇、中班科学神奇的皮肤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皮肤是包裹在我们身体最外面的一层表皮,它起着保护我们身体的重要作用。《神奇的皮肤》是让孩子通过观察皮肤,从而了解皮肤是身体重要的组成部分,进一步认识自我,从中掌握一些粗浅的自我保护知识。因此我选择了本次活动,
教学目标: 1、了解皮肤的特征与作用。
2、知道保护皮肤的重要性。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教学准备: 儿童经验基础
事先先了解下自己的皮肤特征。
环境准备
眼罩、玩具、羽毛、木板、金属制品若干。
教学过程: 一、神奇的皮肤
1.引导幼儿认识皮肤是人体器官之一。
2.引导幼儿说说皮肤有哪些“本领”
教师:“我们身上有一样神奇的东西,请你猜一猜它是什么?你有见过黑色的皮肤呢?你知道皮肤有那些本领吗?”
二、不看也知道
1.引导幼儿发现皮肤特殊的本领。
2.教师取出该物验证。
教师:“请你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你知道你摸的是什么吗?”
三、好像长了眼镜
教师:“我们大家来看一看,他猜对了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目的是了解皮肤的作用和特点,孩子们基本都已掌握!并且通过触觉来表现皮肤的本领,在游戏环节当中,幼儿甲在乙背上用手指画简单图形或数字,让孩子充分体验了皮肤带给我们的乐趣!孩子们玩得都很开心!希望在课后可以再去探索一下有关于皮肤的一些特殊功能以及它的重要性!
教师在实际活动中,完全可以不用活动材料,就请孩子来说说“我们可以怎样保护我们的皮肤”。如果孩子的想法不是很宽泛,教师可以举个生活中的小事例,请孩子对照事例来说一说怎样保护我们的皮肤。孩子的想法越多,活动的目标就能更好地达成。
第35篇、中班科学好玩的魔术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看魔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2、通过尝试操作魔术,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3、感受魔术带来的欢乐,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师:一张红色的纸、纸圈3个、两圆套在一起的纸圈一个、剪刀。
幼儿:人手两份红色的纸、人手两份颜色不同纸圈、剪刀每人一把。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谈话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探索小兔子魔术的秘密
1、出示红色的纸变成小兔子
2、教师变魔术,让兔子耳朵动起来
3、幼儿说说魔术是怎么变出来的
4、幼儿操作,探索其中的奥秘,教师巡回指导。(先把它变成一只小兔子,撕出两只耳朵,往下撕,别撕歪了,小心点,中间的弯下去,然后把它撕掉,撕下的纸放到篮子里,先找一根线,穿进去,拉出来)
三、引导幼儿探究纸圈魔术的秘密
1、教师变纸环魔术,引起幼儿的兴趣
2、幼儿操作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说说发现的秘密(一个环是正的,一个环是8字),并请个别幼儿示范把纸条变成拧好的圈。
5、教师示范(你们以后表演这个魔术的时候,记住了,一定要把它藏好,不要被发现)
四、展示纸圈新魔术,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纸圈新魔术
教师示范纸圈变成两个套在一起,幼儿探索其中的秘密。
活动反思 整节课,孩子们的兴趣被大大的吸引了,探索气氛比较浓厚。老师在变魔术的时候,边上的幼儿都在观察,如果老师能把座位稍作调整,那可能幼儿会觉得更加神奇。实验时,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很强,有好多幼儿都能发现魔术的秘密,但也有部分孩子不会操作,这个时候老师的个别指导就相当的重要了。在实验结束之后,孩子们都把自己的纸环拿了回去,很有继续表演的兴趣。
这一次的教学活动,在前一次的基础上,对座位进行了修改。活动一开始幼儿的兴趣就被吸引了过来,孩子们很快被老师的魔术吸引住了,但是在探索如何让小兔子的耳朵动起来的时候,老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先有一个探索,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耳朵动起来的秘密,相信这样会更好。在纸环变魔术变完魔术以后,如果让幼儿把纸放在桌上,再回到座位上讲述发现的秘密,幼儿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第36篇、中班科学夏天真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太阳的火辣,尝试仿编儿歌。
2、初步了解几种夏天防晒、保护皮肤的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一个做成太阳状的刷子道具。
2、《夏天防晒好方法》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出活动主题。 红红的脸蛋挂天上,又大又圆照四方,它让万物来生长,丰收需要它帮忙。
2、感受夏天太阳的火辣。
(1)谈话: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夏天来到了)如果你站在外边太阳照在身上有什么感觉?(很热)你还发现太阳照在什么地方?(照在买菜的人身上、照在汽车上、照在盖房子的人身上等)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讲述。
3、请幼儿欣赏诗歌《夏天的太阳很顽皮》,感知太阳的热量。
(1)出示太阳刷子,引起幼儿的兴趣。 夏天的太阳很顽皮,像把红刷子,到处找人刷,请小朋友们听一听它刷到了那些人?
(2)教师一边演示教具,一边朗诵儿歌《夏天的太阳很顽皮》。 提问:诗歌中夏天的太阳究竟把谁刷得火辣辣的呢?
(3)教师演示教具,幼儿根据诗歌做动作(比如:游泳、爬上、骑车等)
(4)一名幼儿演示教具,其他幼儿边做各种动作边说诗歌。
4、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加以想象性描述,进行仿编诗歌。
提问:夏天的太阳还会把谁刷得火辣辣的呢?(教师整理后)
夏天的太阳很顽皮, 拿把红刷子, 到处找人刷。 刷刷盖房的人, 刷刷买菜的人, 刷刷种地的人, 刷刷割麦子的人。
5、室外体验太阳的炎热。 带领幼儿来到户外空地上,和幼儿在太阳底下站立一会儿。(在阳光下活动应控制时间,不能太久。)教师将儿歌中的角色变成幼儿的名字或幼儿身体的某一部位。如:刷刷***,刷的***火辣辣;或刷刷小朋友的头顶,刷的头顶火辣辣等。
6、了解几种夏天防晒、保护皮肤的方法。
(1)引导幼儿讨论:
提问:刚才你在外面感觉怎么样?(晒得火辣辣的)如果站的时间长了会怎么样?(晒坏皮肤)
(2)夏天应该怎样防晒、保护皮肤。 启发幼儿说一说:夏天天气很热,太阳火辣辣的,怎样才能防晒呢?
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由回答。
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说一说夏天防晒都有什么好方法?
教师小结:躲在树荫下、中午太热的时候最好不要出去、戴帽子、口罩、打遮阳伞、擦防晒霜等。
结束部分:请幼儿回家把诗歌说给妈妈听。
活动反思 因为夏天的炎热孩子们在太阳下都能感受到,所以能够较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学习诗歌时,孩子们边做动作边说非常的感兴趣,特别是最后一句:“火辣辣的,”孩子们一起扭动着身体非常喜欢做这一动作,仿编诗歌时孩子们说的很丰富,不但发散了幼儿的思维,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对怎样进行防晒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度过夏天有很大的帮助。
第37篇、中班科学蔬菜从哪里来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来说,想认识各种各样的蔬菜并不难。因为在超市中随时都可以买到一年四季的新鲜蔬菜。但是,如果你问孩子“蔬菜是从哪里来的?”恐怕孩子们很难给你正确答案,就更不用说认识蔬菜植株,了解它们的生长方式了。针对孩子们这一经验的不足,我设计了《蔬菜从哪里来》这一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生长方式。
2、按照蔬菜的食用部分,对蔬菜进行简单非分类。
3、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记录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蔬菜图片若干、疏菜整株与部分的课件、蔬菜分类统计表每组一张。
活动过程 一、蔬菜从哪里来?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吃的蔬菜是从哪里来的?”
——幼儿讨论:(从超市买来的,从菜市场买来的,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从地里种出来的)
分析与反思:从这一环节幼儿的表现来看,幼儿对于“蔬菜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只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即便是能说出“从地里长出来的”也只是从大人那里听说,很少有人亲眼见过蔬菜的生长,这为下一环节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的探知兴趣。
二、蔬菜是怎样长出来的?
——教师出示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蔬菜如:西红柿、白菜、土豆、藕请小朋友辨别一下是哪种蔬菜, 并找出我们吃的部分。
——教师出示蔬菜的整体余局部的课件,帮助幼儿理解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生长方式。(有的长在土里;有的长在水里;有的吃地上的茎叶;有的吃底下的茎)
分析与反思:看到整棵蔬菜的图片,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原来西红柿是长在树上的”“土豆原来长在土里,土豆树还开白色的花呢”“原来荷花的根就是藕呀”随着孩子们的阵阵惊叹声,他们的好奇心被充分的激发出来,学习兴趣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图片呈现”的方式总感觉遥远不真实,如果活动当时能带孩子参过一下菜园,相信孩子们的印象会更深刻,理解也会更透彻。
三、蔬菜分类。
——出示多种整株蔬菜,请幼儿根据我们吃的部分进行分类。大体分为(叶菜类、瓜果类、根茎类)
——幼儿分组讨论确定记录的方法,完成常见蔬菜分类统计表。
分析与反思:
在幼儿分组完成蔬菜种类统计表这个环节,我给孩子们留下了充分发挥自主性的空间,每组幼儿可以共同讨论并确定本组的记录方法(有的绘画、有的用符号代表)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并且培养了他们相互合作的能力。
第38篇、中班科学认识电池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谈话让幼儿了解有关电池的一些小知识,认识电池的特征、正负极及作用,了解正确使用电池、检验电池的方法。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电动玩具若干,创设情境"电池专卖柜"。
2、实验操作材料人手一份:电池一节(新、旧),灯珠一个,电线一根。
3、电池模型图,说明图(安装图)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讨论认识电池
1、利用玩具吸引幼儿,并且拨动开关,提出问题:玩具为什么不动?
2、证实幼儿的猜测,引出活动的主题--电池。
3、幼儿观察电池。
4、结合图片巩固幼儿的发现,小结电池的基本特征,并认识正负极。
二、掌握电池的使用方法
1、装入电池,玩具不动,找原因。(幼儿讨论后回答)
2、罗列幼儿的三种可能性,并一一加以验证。
① 电池装反了。措施:结合说明图,让幼儿学习正确的安装方法,巩固正、负极知识,并请幼儿试装。
② 玩具坏了。措施:用快用完的旧电池证明。
③ 电池没电了。措施:用新电池。
三、通过实验,检验电池
1、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电池里有没有电?
2、幼儿探索性实验,教师指导。
3、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利用小电珠发光来检验电池有没有电。4、幼儿验证实验。
5、小结。
四、了解电池的作用和种类
1、利用电池专卖柜介绍普通的电池和几种特别的电池。
2、了解作用,让幼儿谈谈何处也要用电池,用到什么样的电池,并且从专卖店中找出它。
五、游戏:配电池
通过认识电池我给孩子讲述电池原理和作用及危害:电池都有正负极,有包包的一头为正极,有窝窝的一头为负极;我们安装电池时,一定要看好所用的遥控器或手电筒等上面的“+”、“—”极标志,把包包这边顺着“+”安,这样就不会错了,如果发现无法使用,一,可能是安装错误;二,可能是电池的电用完了;三,检查灯泡是否坏了。
电池是利用化学能、内能、光能、原子能等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对于我们人类起到了很广泛的作用,比如家里的各种遥控器、照相机、摄象机、手电筒、电话、手机等等,都要用到电池,因为它携带起来非常方便,而且价格便宜,所以我们都经常使用它。
活动反思: 通过认识电池,幼儿对电池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它为我们人类做了很多事情,还了解了电池有不同的形状,有圆有方,有粗有细,有大有小。与此同时,幼儿初步认识到废旧电池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也非常大( 通过 老师的介绍,孩子们都吃惊地瞪大了眼睛,这是他们没想到的),表示今后电池用完后,不会再到处乱丢了,一定要把它们放到专门的回收点去,这样,我们的身体就会健康,就不会生病了,我们的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第39篇、中班科学南瓜爷爷找邻居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2.认真观察图片上提供的线索,分辨出哪些是蔬菜。
3.能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事先认识几种常见的蔬菜。
2.物质准备:豆干、鸭子、萝卜、白菜、鸡蛋、马铃薯、青瓜7中食物的幻灯片、图片、操作卡。
活动过程: 1.出示幻灯片,引导幼儿猜猜这是谁的家。
师:这是谁的家?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我觉得是南瓜爷爷的家。
师:你从那里看出是南瓜爷爷的家。
幼:我觉得房顶上有个南瓜爷爷,所以觉得是南瓜爷爷的家。
(评析:这个环节主要是尊重孩子的已有经验的。通过引导和提示帮助孩子从人物的特征上得到了验证,知道这是南瓜爷爷的家。)
2.播放幻灯片,巩固围合的数数方法。
师: 南瓜爷爷家来了许多客人?你们数一数有几个客人?
幼:七个客人。
师:你从哪里开始数的?
幼一:我是从正方形开始数的。
师:正方形还可以数吗?
幼一:数过了不能再数了。
幼二:我是从鸡蛋开始数的,也是数七个。
幼三:我是从鸭子开始数的,一共有七个。
师:这些客人围成了个圆圈,数圆圈我们以前都学会了,所以大家都会数了。数圆圈时要怎么数了。要先记住一个物体,然后从它开始数,数到这个物体就要停下来不能数了。
(评析:巩固围合的数数方法:找一个有特征的物体开始数,数过的就不能再数了!帮助孩子在无形中学会一个新知识。)
3.观察影子,猜猜它们是谁?
师:南瓜爷爷家来了七位客人,老师给它们标上数字,你们说说这些影子可能是谁呢?
幼一:找到一号是正方形。
幼二:二号是小鸭。
幼三:五号是鸡蛋。
师:小朋友把这些影子都猜出来了,我们现在来验证一下小朋友猜的对不对。
(将七位客人逐一进行验证)
(评析:通过观察影子图让孩子学会了“数一数、猜一猜”,通过这个环节来了解幼儿对以往经验了解有多少。从而使幼儿对教师所提供的影子有了一个深入的思考。)
4.借助操作卡,找找哪些是蔬菜?
(1)帮助南瓜爷爷找蔬菜邻居,引导幼儿猜测哪些是蔬菜,并在对应的格子上打钩。
师:今天南瓜爷爷家请了这么多客人,要做什么了?你们想知道吗?
幼:想
师:南瓜爷爷一个人住,觉得很孤独,他想找蔬菜做邻居。小朋友想一想,他的七位客人谁是蔬菜了?等下老师让小朋友自己动脑筋,自己帮南瓜爷爷找蔬菜邻居。老师为每位幼儿准备一个操作卡。操作卡上有南瓜爷爷家的七位客人,第一位是谁?
幼:第一位是豆干、第二位是鸭子、第三位是萝卜……
师:南瓜爷爷要找的是蔬菜邻居,等下小朋友就从这七位客人中,你觉得谁是蔬菜,你就在它下面的格子中用红色的笔画个圆圈,第二格不能画。
(幼儿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操作)
师:你觉得谁是蔬菜了,小朋友要自己动脑筋。(进行个别指导)
师:请一个小朋友起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为南瓜爷爷找的蔬菜邻居是谁。
幼一:我觉得南瓜爷爷的蔬菜邻居是:白菜、豆干、萝卜、鸡蛋、青瓜、马铃薯都是蔬菜。
师:旖旎小朋友,你要记住你第一次选择的哦.再请一个小朋友起来分享。
幼二:白菜、豆干、萝卜、鸡蛋、青瓜、马铃薯都是蔬菜。
幼三:白菜、萝卜、鸡蛋、青瓜、马铃薯都是蔬菜。
师:你为什么觉得鸭子和豆干不是蔬菜了?
幼四:白菜、萝卜、青瓜、马铃薯都是蔬菜。
(评析:让孩子们自己通过以往的经验和认识,观察、思考、猜测什么是蔬菜。)
(2)播放种植蔬菜的视频,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蔬菜。
师:南瓜爷爷要找蔬菜做邻居,小朋友都帮他找了好多蔬菜邻居,那到底对不对了。
师:你觉得蔬菜是从那里来的?你在哪些地方看见过这些蔬菜?
幼一:超市场买的。
幼二:蔬菜店买的。
幼三:路边买的。
幼四:种出来的。
师:那里种出来的。
幼四:幼儿园种出来的。
师:对了,我们幼儿园种了许多蔬菜,老师还经常带小朋友去观察了。那我们来看看,蔬菜是不是种出来的。我们现在来看图片,看看蔬菜是不是种出来的。
幼:蔬菜是从地里种出来的。
师:老师看厚厚的一本书,书上说,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老师再说一遍,蔬菜时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这句话听懂了吗?都听懂了吗?那没问题啦,我们现在再一次帮助南瓜爷爷找邻居,小朋友看看这七位客人谁是种出来的。你刚刚选的食物是不是有的不是种出来的。如果不是种出来的就不是蔬菜,我们就不要选它了。
师:现在请小朋友找一只黑色的笔,你觉得谁是蔬菜,你就在它下面的格子中用黑色的笔画个圆圈。
第二次是不是跟第一次不一样了。
师:小朋友在操作的时候要动脑筋想一想,它是种出来的吗?
(评析:通过幼儿的经验思考,老师借助播放图片,蔬菜的种植环境,使幼儿的经验的不断累积和提升,让幼儿了解了蔬菜的特征——就是长在地里的能做成菜的植物!)
(3)验证操作卡上哪些是蔬菜?
师:豆腐干是蔬菜吗?
幼:不是。
师:对了,它不是直接种出来的,它是大豆加工的。
师:胡萝卜呢?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师:鸭子呢?
幼:不是,它是鸭妈妈下蛋然后孵出来的。
师:对了,它是肉类食品,我们叫荤菜
师:大白菜呢?是 因为它是种出来的 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师:鸡蛋 呢?
幼:鸡蛋不是蔬菜,它是鸡鸭妈妈生的。
师:它是母鸡生的,它叫蛋类食品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个别验证、集体验证、共同验证等方法层层递进,使幼儿进一步明确:蔬菜是种出来的长在地里的,能做成菜的植物!)
4.延伸活动。
南瓜爷爷家只有三间房子,可是有四种蔬菜,那么多蔬菜怎么住呢?
师:我们现在来数一数,我们帮南瓜爷爷找了几样蔬菜啊!
幼:1、2、3、4,一共有四样蔬菜,那我们来看看南瓜爷爷家旁边有几间房子?
幼:南瓜爷爷家有三间房子。
师:三座房子,四样蔬菜,小朋友觉得那该怎么住啊?现在小朋友想办法啊?
幼一:我觉得红萝卜和青瓜可以住在一起。
师:为什么呢?
幼一:因为红萝卜和青瓜它们两个都是瘦瘦长长的。
幼二:我觉得白菜和青瓜在一起比较好,因为它们都是绿色的。
幼三:我觉得马铃薯和南瓜爷爷住一起,因为都是圆圆的。
幼四:我觉得白菜和土豆住在一起,因为它们两个比较小。
师:老师觉得马铃薯和黄瓜也可以住一起,为什么?我们回去好好想一想。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分房子住,让孩子学会从蔬菜的颜色、外形、种类、大小等特征对蔬菜进行分类、合理匹配。)
活动反思: 这个教材是结合班级主题“秋天的蔬菜”而选择开展的,内容及创意是来之名师的教学课例,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老师也给了很多建议和意见。
活动开始我让幼儿猜猜从影子里看出它会是谁,通过这个环节来了解幼儿对的以往经验了解有多少。从而使幼儿对教师所提供的影子有了一个深入的思考。由于本班幼儿经常在区角玩找影子的游戏,所以幼儿很快就从影子中找出各种实物。在数南瓜爷爷家来了几个客人这个环节中,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围合的数数方法。让幼儿学会了围成圈的东西也可以数的。并从中得出个结论:数圆圈时,要先找一个有特征的开始数,数过的就不能再数了!无形中又让孩子学会了一个新知识。在南瓜爷爷想找蔬菜邻居这个环节,幼儿对教师提供的物体来选择蔬菜时,在了解了物体的形状、大小后,幼儿对于豆腐干是不是蔬菜的讨论成了一个难点。最后老师通过提供一些蔬菜生长环境的图片,让幼儿观察,最后得出一个概念:蔬菜是种在地里的可以用来做成菜的植物,所以幼儿按照教师提供的线索得出了结论豆腐干不是蔬菜。在多次的选择中,大部分幼儿能真正理解了蔬菜的概念。但还有一部分幼儿由于对蔬菜认识不够透彻,还没有清晰的辨认豆干和鸡蛋不是蔬菜。
在这个活动中,我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两次操作?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分别在概念出现的前后,了解幼儿对蔬菜的了解程度,尊重幼儿已有的经验。第一次操作表现出来的是幼儿的经验,第二次操作表现出来的就是知识了,由经验上升为知识。
在活动的延伸部分我先让幼儿猜想:南瓜爷爷家旁边只有三间房子,可是蔬菜有四种,它们要怎么住?幼儿在认真观察和思维的基础上,将蔬菜按颜色、形状、大小、种类进行了分家。最后我把马铃薯和青瓜放在一起请幼儿说说为什么把土豆和黄瓜放一起住?(因为它们都要削皮)这种思维训练方式打破了原先的经验性的分类方法。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分类,从而得到经验的启发。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原先我们所认为的按形状、颜色、大小进行分类的方式。
第40篇、中班科学长大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小朋友、青蛙、大树小时候的名称和样子。
2、懂得人、动物、植物都会长大,初步理解一切都会变的现象和道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班上几个小朋友婴儿时的照片(哭泣、喝奶、被抱)、现在的照片和青蛙、蝌蚪、大树、小树苗的图片
经验准备:知道动物和植物的感念。
活动过程 1、通过故事初步感知大家小时候的名称和样子
2、运用图片进一步观察认知
(1)了解小朋友“婴儿”时的样子和活动,知道人会长大。
提问:猜猜这是谁?他在干嘛?(出示班上小朋友“婴儿”时的照片)
小结:小朋友还是婴儿的时候,不会走路,躺在摇篮里哇哇的哭,乳汁是他们主要的食物。
提问:现在的你为什么和小时候不一样?(长大了)
想想我们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能干什么?
小结:人是从婴儿时期慢慢长大的,那时候我们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爱吃奶,还经常哭,后来在大人的养育和帮助下,才慢慢长大了,长高了,能上幼儿园了,以后还能长得跟爸爸妈妈一样高,变得跟爸爸妈妈一样能干。
了解青蛙、小树小时候的情况,知道动物、植物也同样也能长大。
提问:看看这是什么?它们小时候叫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出示青蛙和大树图片,先请幼儿根据经验说,再试试出示蝌蚪和小树苗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小结:青蛙小时候叫蝌蚪,蝌蚪和妈妈长得不一样,穿着黑色衣服的还带着小尾巴,等它慢慢长大后,就变成了穿绿衣服的青蛙。大树小的时候是小树苗,它们也会像小朋友一样慢慢长大,会发生变化。
3、通过游戏,巩固认知
教师:小朋友们都知道了人、动物、植物都是从小长大的,而且还会不断地变化,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比比谁最快”。玩法:老师说出动植物小时候的名字,幼儿说出其相应长大以后的名字。
附故事:
一天,一个小孩儿,一只青蛙在大树下讲自己小时候的事。小孩儿说:我小的时候,不会走路,也不会说话,睡在摇篮里哇哇地哭,大家叫我“婴儿”。青蛙说:我小的时候,不会跳,也不会呱呱叫,是一只细尾巴、大脑袋的小蝌蚪。听了两个朋友说的话,大树乐了,笑着说:你们知道吗?我小时候是风一吹就会摇晃的小树苗咧! 原来一切事物每天都在不断地变化呀!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都能够理解自己会成长,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在活动中了解了小朋友小时候的样子和名称,认识了小青蛙、大树、蝴蝶等动植物小时候的样子和名称,在游戏中巩固了对小青蛙、大树、蝴蝶等动植物小时候的样子和名称。
第41篇、中班科学种大蒜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贴近幼儿生活,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顺应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给予幼儿真实的生活体验,将静态知识还原为动态的过程,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脉络中多感官的学习,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种植活动。
2、学习并尝试用“按”的方法种大蒜。
3、关注植物的生长,愿意连续观察自己种植的大蒜。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尝试用“按”,“ 压”的方法种植大蒜,用比较完整的简单句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大蒜若干
2、废旧的小杯子、罐子
3、浇水用的小杯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歌曲《好宝宝》
2、手指游戏。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认识大蒜头。
师:“这是什么?大蒜头长大后是什么样呢?种下的蒜头能长出叶子吗?”
2、与幼儿共同讨论,准备材料器具。
师:“我们种大蒜需要什么?”(与幼儿商量分工准备)
3、带领幼儿种大蒜。
教师示范种大蒜的方法:每人拿一个小器皿,盛上泥土,手捏大蒜头,将尖头朝
上,按进泥土,最后浇一点水。
4、幼儿动手尝试,教师给与帮助与指导。重点观察是否将大蒜头尖头朝上,并请幼儿种好后端平,放到自然角。
三、结束部分
组织幼儿入厕。
四 、课后延伸
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种大蒜?水行吗?沙子行吗?
教学反思 《种大蒜》这一活动选择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贴近幼儿生活。活动能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顺应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毫不吝啬地给予幼儿真实的生活体验,将“认识大蒜”的静态知识还原为动态的过程,将“种大蒜”这样的间接经验还原为直接经验,将理性的概念还原为感性的行动,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脉络中多感官的学习,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以饱满的热情对大蒜进行操作和探究,许多关键性的提问能调动幼儿对大蒜的已有经验和自己在活动中探索的新知进行简单句的表达,许多幼儿畅所欲言,都能用简单句讲述对大蒜的认识和发现。新鲜的种植场景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种植的兴趣,幼儿乐意模仿老师的基本动作“按、压”进行大蒜种植,在学会种植技能的同时,锻炼了幼儿小肌肉,提高幼儿手指的灵活性。
在活动中,同时也关注到各个层次的幼儿,对于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如语言发展和动手能力相对弱的幼儿,在活动中能认真观察鼓励和尊重幼儿,采用个别指导的形式,做到因材施教,将活动目标和自己的指导有效合一。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又将难题抛给他们,如,还可以用什么来种大蒜,水可以吗?沙可以吗?让幼儿在活动后,回家可以与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解决老师留给他们的问题,让幼儿在不断的探究中形成科学的学习品质。
真实的种大蒜这一实践操作的形式也让幼儿体会了探究的过程和快乐,孩子在学种大蒜的真实的活动中,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没有丝毫的压力,让多数幼儿达到了目标,顺利的完成了本活动。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更多关注如何将静态知识还原为动态过程,如何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等,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活动来满足幼儿的需要。
第42篇、中班科学秋天的菊花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认识菊花,知道菊花的品种是多种多样的。
2、能用较形象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
3、了解菊花是秋天里开放的一种美化环境的花卉,知道要爱护花卉。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菊花课件。
2、每组一盆菊花。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认识菊花。
活动难点:
能较形象的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知道爱护花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你看到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树叶变黄、掉下来、有好多水果)
师:秋天里还有漂亮的花。
二、播放《秋天的菊花课件》,激发幼儿观察菊花的兴趣。
师出示PPT课件这是什么花?(菊花)
这些菊花一样吗?都有些什么颜色,菊花长什么样子呢?
三、幼儿自由感知、观察菊花。
1、师: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菊花,我们一起来看看。
让幼儿自由地观赏菊花盆景,并与同伴互相交流。
2、师:菊花漂亮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菊花有哪些颜色?菊花长什么样,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3、让幼儿交流之后,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菊花。
四、教师根据幼儿的自由发现,引导幼儿运用看、摸、闻等多种感官有序地观察菊花。
1、师:大家看看那面前的菊花是什么样的,都有哪些颜色?(各种各样)
2、师:菊花的花朵像什么?(像豆芽、卷曲的头发、燃放的烟花、萝卜丝等)我们看到了很多,但是有没有谁闻过菊花有什么气味呢?
3、教师请幼儿闻一闻。
4、师:菊花除了长有花朵外,你还发现长有什么?(叶子)
5、师:菊花的叶子长在哪里,是什么颜色?是什么样的?(叶子的边缘有锯齿)
6、请幼儿观察叶子的颜色,并用手去摸一摸。
7、教师:教师总结幼儿的观察发现。
五、给幼儿介绍菊花的用途。
教师:菊花除了好看之外,还有什么用呢?
可以用菊花泡茶喝。清明节黄菊花和白菊花祭祀亲人、菊花茶饮料
六、让幼儿了解菊花是秋天里开放的花卉,知道要关心、爱护花卉。
教师:菊花美不美?我们该怎么去保护它呢?(花儿好看我不摘)
延伸活动:用纸杯剪菊花。
活动反思: 一次教学设计,也是教师的一次成长,就象在制作PPT课件的时候,我了解了菊花居然有那么多种颜色,有些菊花的颜色、花瓣的形状都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可以说这也是我和孩子们共同成长、共同提高的过程。
在活动设计和进行中,观看菊花的时候,孩子们有些按捺不知心中喜悦,摸摸、闻闻、说说,参与的兴趣十分浓厚。但在交流时,孩子们只停留在颜色的表达上,对菊花的外形的描述不太会用语言表达,缺乏经验。因此,活动中,教师讲述的成分多了一些,可在课前告知家长,先带孩子观察了解一些菊花的知识,这样活动中,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会更浓,讲述更积极,效果更好。最后延伸活动用纸杯剪菊花,深受孩子的喜爱,发展孩子动手能力。
第43篇、中班科学《国宝熊猫》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惜动物。
(2)知道熊猫是生活在深山竹林里爱吃剑竹的动物。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去动物园看过大熊猫,与幼儿共同收集熊猫的玩具或照片,熊猫吃竹子的图片一张或录象带一盘。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熊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师:小朋友很喜欢小动物,你们看,谁来了?(出示熊猫玩具)(1)提问:你们喜欢熊猫吗?为什么?(2)提问:熊猫是什么样子的?(3)提问:它生活在哪里?它喜欢吃什么?
2.引导幼儿讨论大熊猫为什么是我国的国宝?提问:你们知道大熊猫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叫国宝大熊猫)它为什么是我国的国宝?(它是我国的特有的动物,很早就生活在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很少,我们都要爱护它。)
3.教师用关爱的情感与幼儿共同小结:大熊猫形态可爱,动作有趣,性情温和,是我们喜爱的动物,它是我国特有的动物,可现在却越来越少,它的生存面临的危险很多,我们都要关心它。
第44篇、中班科学好玩的沙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玩沙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玩沙可以让幼儿感到快乐,玩沙可以让幼儿尽情地发挥想象去创造,玩沙可以让幼儿自主地尝试、体验,在不知不觉中感知沙的特性。选择沙作为幼儿科学探究的内容,让幼儿用各种辅助物创造性地与同伴合作玩沙,尝试在沙堆上筑沙堡,用沙子种植物、养动物,初步学习制作玩沙工具,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对沙的了解,更可以使幼儿感受到玩沙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沙子的特性,培养幼儿探索周围物质世界的兴趣。
2、让幼儿在亲身体验、观察、实践中学会比较和判断。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沙池;铲子、印模、筛子、漏斗、小喷壶、小水桶等工具。
活动过程: 1、谈话激趣:
教师:“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工具,我们一起到沙池去玩沙好吗?”
2、教师交代注意事项:“不扬沙,不用手揉眼睛。”
3、引导幼儿在玩沙的过程中探索沙子的特性:
⑴沙子看上去是什么样的?(一粒一粒的,细小的)
⑵沙子摸起来有什么感觉?用力抓一把,把手打开会怎么样?(摸起来感觉有的粗粗的,有的细细的;用力抓会从手指缝里掉下去,打开手沙子就散开。认识沙子是松散的。)
⑶把沙子放在漏斗里、筛子里,有什么发现?(沙子是松散的,很快漏光了。)
⑷水倒在沙子里,怎么不见了?(水渗透到沙子里了。)
4、比较干沙与湿沙的不同:
⑴湿沙摸上去什么感觉?(软软粘粘的)
⑵抓一把湿沙放在漏斗里,有什么发现?
⑶分别用干沙和湿沙来印模,有什么发现?(干沙不容易成形,容易塌掉,湿沙容易成形。)
⑷讨论为什么湿沙比干沙容易成形。
5、了解沙子的用途:
讨论:沙子有什么用处?它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沙坑、沙包可以用来给运动员训练;沙漏可以用来计算时间;粗沙和水泥用水搅拌后可以砌房子;可以做沙球当打击乐器;可以制作沙画等。)
6、延伸活动:
提供一些工具和辅助材料,让幼儿玩沙,巩固幼儿对沙子特性、用途的了解。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就是要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沙”是一种传统的、经济的,而且幼儿又十分喜欢的活动材料。本活动着力于充分挖掘和利用“沙”来让幼儿积累多方面的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在这里我们想说:“传统的”、“便宜的”不一定就不好——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和利用,它们照样很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本活动设计注意对“沙”这一教育资源的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的充分挖掘,注意在教育活动开展的“家园结合”,注意幼儿与“沙”的交互作用,因而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的学习也更加有效。
整个活动过程,我都是让幼儿自己玩沙子,通过幼儿动手探索,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干沙的特性:用小筐子分离出小石子和细沙,并通过触摸、抓捏感受和体验沙细小的特点;用吸管吹一吹干沙,体验干沙轻的特点;寻找宝藏——通过用手扒开沙子找玩具的游戏。体验干沙松软的特点;把筛出的细沙倒入塑料杯中,通过观察和搅拌体验沙不溶于水的特点。活动中,我尽量做个“引导者”,引导幼儿注意和观察,每一活动所呈现的现象,启发他们讨论这种种现象的原因,引导幼他们根据这些现象去讨论、去思考,从而得出结论。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又可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使知识自然而然的印入幼儿的脑中。
通过活动我发现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是很强的,他们通过了触摸、抓、捏、扒、筛、吹了解到沙:很软、很细、一粒一粒的、不溶于水。这样的活动,孩子开心,老师轻松。
不足:
有些结论我说得过于急,没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考虑。如果我能更放手让孩子们玩,教育效果会更大。
第45篇、中班科学有趣的盒子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也为了让幼儿对各种各样的盒子有更深的了解,于是生成的这一科学活动《有趣的盒子》。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盒子与其用途。
2.利用废旧物游戏,增强环保意识。
3.按照盒子共同特征分类。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盒子若干个(泡沫盒、纸盒、铁盒等),小粘贴。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盒子
1.出示盒子:这是什么?这些盒子叫什么名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2.幼儿分组观察讨论。
3.师幼小结。
4.幼儿操作讲述,比较盒子的不同。
5.教师小结:盒子有大,有小;有正方体,有长方体;有木头制成的,有硬板纸做的,有塑料做的……种类繁多。将盒子分类(以组为单位,先讨论,再分类。按一个共同特征分类)
二、按盒子的一个共同特征分类
你们按什么来分的?还会怎么分?
三、运用盒子开展游戏,增强环保意识
1.做装饰品:小动物头饰、家用电器、机器人,玩游戏。
2.游戏:要求双脚夹紧盒子往前跳,双手同时也搬运盒子。
活动延伸: 利用盒子开展各类游戏。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并且对各种盒子又多了一些认识,知道盒子有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款式,不同的打开方法,大多数幼儿都能按盒子的不同特点对盒子进行分类,个别幼儿对分类分辨得还不是太好,需要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多练习对物品的分类。
第46篇、中班科学变色鸟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愿意尝试有趣的方法,观察色彩混合变化,萌发探索的兴趣。
2. 激发幼儿借形想象的愿望。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知道几种单色混合后,变成了另外一种颜色,如: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
2.物质准备:红、黄、蓝三种颜料、小勺、塑封纸、图画纸、抹布、展示板、故事读本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故事《变色鸟》
1.出示读本,引导幼儿观察,并说说:“白色的小鸟飞在天空中,可能会看到什么呢?”
幼:看到白云、星星、月亮、树、房子等。
2.引导幼儿发现,小鸟吃了不同果子,身上的颜色发生了变化。
师:小鸟吃了红颜色的果子,小鸟的羽毛会变成了什么颜色呢?
幼:身上长出了红色的羽毛。
师:小鸟飞啊飞,又看见了什么?)
幼:看到飞机、小狗、蓝天等。
师:它看见了一棵长着黄色果子的树,小鸟肚子饿了,它咕噜咕噜又吃了黄果子,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学习小鸟吃黄果子,咕噜咕噜。
师:小鸟吃了黄颜色的果子,小鸟的羽毛会变成了什么颜色呢?
幼:翅膀变成黄颜色。
(蓝果子重复前面的环节)
师:小鸟吃了红果子、黄果子、蓝果子变成了什么样子了!
幼:长出蓝颜色的翅膀。
师:小鸟翅膀除了长出红、黄、蓝色以外,你还看见了什么颜色。
幼:金黄色、褐色、黑色、绿色、紫色
二、师生共同制作奇妙的画,体验色彩混合变化的有趣。
1.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师:小鸟吃了不同颜色的果子,就变成了一只变色鸟,我们也来玩变色的游戏吧!
2.介绍操作材料:
师:老师准备一张白色的纸张和一张透明的塑封纸,还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料。
3.教师演示,引导幼儿选择不同的颜色进行压色。
师:现在我们学小鸟吃果子,先吃了红颜色的果子,再吃黄颜色的果子,最后吃蓝颜色的果子。我们把三种颜色的颜料,排成三角形状。然后把塑封纸盖在上面压一压,颜色在小鸟的肚子里咕噜咕噜变色了。
4.通过提问,交代操作常规。
师:刚刚是老师自己一个人玩,现在一组有四个小朋友一起玩可是颜料只有一杯怎么办了?
幼:大家轮流玩。
师:用过的这张塑封纸怎么办了?
幼:透明的塑封纸张压完后,把它放到桶里,不能放桌子上。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幼儿大胆压色。
以儿歌的形式,指导幼儿压色的方法:这边压一压,那边压一压,左边压一压,右边压一压,压出一幅美丽的画。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啊!
幼:想。
四、展示评价
1.展示幼儿作品,让幼儿在作品中寻找颜色。
师:小朋友,现在我们一起来找找颜色吧!,谁找到颜色,起来与同伴一起分享。
幼:我找到了红色、黄色、蓝色、绿色、橙色、紫色、褐色、黑色。
2. 鼓励幼儿借形想象。
师:你看到这些画像什么?
幼:像火山、飞机、恐龙、地球、皮球、头发、汽车等。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既有轻松有趣的外部氛围创设,又有幼儿自主探索、发现、表达的内部动机激发,三种教学情境的有机融合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本次活动的有效性。本次活动以故事《变色鸟》引入活动,借用色彩丰富的图画书,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利用颜料进行玩色也是孩子们非常喜欢操作的一项活动,大家在混色过程中探索颜色的千变万化。在压画时,教会幼儿操作要点,但由于第一次接触这种操作材料,所以个别幼儿不能大胆地大面积涂染。在压画时还教授儿歌,便于幼儿把所有的颜料都压实。最后的环节是想象这些画像什么?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幼儿都能说出他看到的图画像什么,有的说像:火山、飞机、恐龙、地球、皮球、头发、汽车等。这个活动虽然是科学活动,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其他领域的内容如语言领域及艺术领域。因此是孩子们乐于接受也比较喜欢的一个活动,最后展示时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时都露出开心的笑脸。虽然活动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孩子们却玩得很开心。
第47篇、中班科学落叶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比较叶子间不同及其与其他物体间相同的过程中,激发观察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2.体验与感受叶子的趣与美(独特性、丰富性)。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一些关于树、叶子的图片PPT、春天叶子萌芽视频
2.纸船、苹果、羽毛球拍、糖果纸袋、铲子、刷子、纸巾等
3.电脑、电视机
活动过程: 一、树图片,引起幼儿注意
师:今天跟杨老师来上一节有趣的课,看看,图上有什么?(树)
师:我们幼儿园有树吗?这棵树是什么颜色的?可是现在,我们幼儿园的树是什么颜色的?
师:看什么掉下来了?(落叶)
师:那你们觉得同一棵树上的落叶长得一样吗?
二、依次出示PPT图片
让幼儿根据老师出示的双胞胎叶子图片做比较,找出5个不同点
三、出示梨子和树叶对比图,让幼儿仔细观察
让幼儿找出梨子和树叶的相同点,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教师讲操作要求,幼儿开始操作
师:2种不同的东西,都能找出很多一样的地方,现在后面2张桌子上放着许多不一样的东西,杨老师请你们等会仔细去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然后去为我们的叶子找一个朋友,只要找一个朋友,只要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可以做朋友,好不好,找到了就坐到位置上。
五、幼儿开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讲评幼儿为叶子找到的朋友
请个别幼儿上前讲述和叶子的相同点。
七、播放春天叶子萌芽的视频
总结:现在,我们是什么季节?冬天到了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再来,现在已经是2014年的年尾了,2014年过去了,马上又会迎来2015年,叶子掉落了,到了春天,叶子还会再长出来,这就是循环,在我们美丽的大自然,只要你用眼睛去看,去发现,去寻找,去感受,还能发现我们大自然的小秘密,你们说对吗?下次我们再去找一找,好不好?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一开始我先出示树的图片,引起幼儿的注意,然后再慢慢引导落叶,让幼儿在两片双胞胎叶子中找不同点,幼儿找得还是很仔细的,有很多幼儿都能说出两片叶子的不同点,但在幼儿在找梨和叶子的相同点的时候,有点困难,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幼儿幼儿能说出几个,所以老师的引导还是很重要的,最后让幼儿观看了春天叶子萌芽的视频,让幼儿充分的感受到了大自然循环的规律。
第48篇、中班科学活动酸酸甜甜的草莓教案
活动目标: 1.幼儿喜欢参加认知活动,能用闻、看、触摸的方法认知草莓的形状、颜色及内外结构特征。
2.幼儿能仔细观察、大胆操作,乐意积极讲述自己的发现和看法。
3.学会制作草莓三明治的方法,并感受制作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新鲜草莓、完整外形的草莓图片一张,塑料小刀,餐盘,蜂蜜,切片面包,小勺,配班老师一名。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猜水果
师:小朋友们你们最喜欢吃那些水果呢?它看起来又像什么呢?
幼:香蕉、苹果·······
师:可是老师今天只带了一样水果来,很多的小朋友都喜欢吃,下次老师再带其他的水果来好吗?
幼:好。
师:你们想知道它是什么吗?
幼:想。
师:它呀红果果,麻点点,咬一口,酸又甜。(边说边将遮盖住的草莓让幼儿闻一闻)
幼:草莓。(若不能猜出,露出图片的一角,引导幼儿猜出草莓)
师:对啦,就是草莓,大家真棒。
二、认识草莓
1.观察图片,说说草莓是什么颜色的?看起来像什么?
师:草莓和我们小朋友刚刚提到的水果有什么区别呢?
幼:草莓是红色的,香蕉是黄色的。
师:那它们看起来像什么呢?
幼:草莓看起来像爱心,香蕉像弯弯的月亮。
········(引导幼儿说出它们喜欢的其他水果和草莓的区别)
2.利用食物草莓操作认知:
(1)观察草莓的表皮上有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起来是什么感觉。
师:我们来看看草莓的表面上有什么?
幼:有坑、有许多黄色的小点,还有黑色的。
师:恩,这些黑色的、黄色的小点都是草莓的种子,就是老师刚才在谜语里讲到的麻点点。
师:接下来,我们摸一摸草莓,告诉老师摸起来是什么感觉?
幼:XXXXXX
师:草莓很娇嫩,所以大家要轻轻的捏。
(2)切草莓:草莓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草莓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指导幼儿使用塑料刀对草莓进行横向、纵向的分切)
(3)幼儿自由交流看到的草莓内部结构,个别进行发言。
师:我们的小朋友切开草莓后可以和自己的伙伴分享你看到了什么。
幼:XXXXXXX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也和老师分享一下你看到的呀?
幼:有一条白色的线。
师:谢谢你得分享。这条白色的线呀可是非常的神奇,非常的厉害。它呀连接上草莓表面上的种子,就是那些小点点,给它们输送营养,然后草莓酒一点点的长大了。
三、体验活动
1.谈一谈,说一说
师:你们想吃草莓吗?
幼:想。
师:那我们一起来品尝吧。(让幼儿集体去洗手,将洗干净的草莓发给幼儿品尝)
师:草莓好吃吗?
幼:好吃。
师:那我们来夸一夸它吧?
幼:草莓红艳艳的、香甜可口·······
师:刚刚我们吃了可口的草莓,它除了可以这样直接吃,还可以加工成什么呢?
幼:草莓味的冰淇淋,草莓味的棒棒糖,草莓味的蛋糕·······
师:哇,小朋友说了这么多,老师今天也带了材料,想教小朋友们做一样美味的东西,看(将制作三明治的材料展现给大家),知道我们要做什么了吗?
幼:草莓面包,三明治。
师:我们要做的就是三明治(配班老师将装在餐盘内的切片面包、小沙锤、小砂罐,草莓分发给幼儿),小朋友们先不要自己弄额,等一下我们大家一起制作。
2.制作三明治
师:现在我们小朋友们中间都放着制作三明治的材料,你们要有好合作额。首先,我们把草莓放入砂罐内,用砂锤把草莓捣碎,然后举手告诉老师让老师给你们加入蜂蜜,最后我们用小勺子把草莓酱均匀的抹在一片面包上,然后合上另一片。像老师这样切开,变成三角形的形状就成功啦!每人分一块(和配班老师一起帮助幼儿操作),开动吧。
第49篇、中班科学瓶中吹气球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能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3.关注身边的科学,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动手实验与记录,得出瓶子上有洞就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
活动难点:
理解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瓶口套好气球的瓶子若干(包括无洞、少洞和多洞)。
2.幼儿记录纸、记号笔人手一份。
3.课件《瓶中吹气球》(其中包含教师的记录表和原理动画)。
4.气球,底托,差气球工具。
活动过程: 一、出示气球,帮助幼儿掌握吹气球的正确方法。
1.(出示吹好的气球)师:看看,张老师带来了(气球),你们都吹过气球的吧!
2.请2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
师:说说你是怎么吹的?你看到他是怎么吹的?
3.小结: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气球口,然后用力,还要连续不断地往气球里吹气,才能把气球吹大。
(分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气球的出现让幼儿有将它吹大的欲望。而且这个环节以这种形式调动起幼儿已知经验,这样幼儿就能更好地掌握吹气球的方法,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分批投放材料,让幼儿探索得出气球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大。
1.师:如果把气球套在(瓶子)上,还能吹大吗?(记录下幼儿的猜测)去试一试就知道了。(第一次投放材料:小瓶无洞)
2.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幼:吹不起来。可能瓶子太小了,瓶口太小了,没有空气等等。
3.师:我们试下来发现瓶子里的气球都没有吹大。讨论:那为什么气球在这些瓶子里吹不大呢?
4.师:是不是瓶子不够大呢,张老师也不知道,这样吧,我再给你们些大点的瓶子去试一试。(第二次投放材料:中、大瓶有洞无洞均有)
5.师:有的气球吹大了,有的还是没有吹大,怎么会这样呢?这里一定有秘密,你们再去比一比、看一看、找一找。
7.师:秘密是什么?
幼:瓶子底下有洞洞。
8.小结:原来,瓶中的气球能吹大,秘密就是瓶子上有洞洞。(点出洞洞)
(分析: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从而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预设幼儿的需要,以幼儿为主体,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让他们在亲自试验中建构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点。)
三、借助课件,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
1.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
师:为什么有洞洞的瓶子气球能吹大,没有洞洞的瓶子气球吹不大呢?
2.播放课件,总结科学原理。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听听电脑小博士是怎么说的。
(分析:此环节通过幼儿自由说说原因、“电脑小博士来告诉你”,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帮助幼儿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幼儿体验了发现的乐趣。能更好地向幼小的幼儿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便于理解和内化。还起到了动静交替的作用,使科学活动不再枯燥。)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通过比较得出瓶上洞洞的多少与吹气用的力度成反比关系。
1.师:我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两个瓶子,一个套红气球,一个套绿气球,哪只颜色的气球吹大更容易些呢?为什么?去试吧!(第三次材料:红绿气球,洞多洞少)
2.师:谁愿意把你的记录和发现来分享一下!
3.小结:哦,原来红气球更容易吹大,因为瓶子上的洞洞(多)(点出很多的洞洞),绿气球的瓶子上洞洞(少),吹大气球就吃力些。
(分析:第二环节中只有少部分幼儿吹到了有洞洞的瓶子,成功将气球吹大。为了给每一位幼儿成功吹大气球的体验,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赋予幼儿探索的空间,给两个大小一样的瓶子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通过实验和记录发现红色气球的瓶子吹起来更省力。最后通过观察瓶子身上的秘密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习惯。)
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小朋友通过做实验发现了瓶上有洞洞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得大大的。那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想一想,也去试一试,如果成功了也可以把你们成功的秘密告诉大家哦!
(分析:最后教师抛出的问题: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通过这个问题与活动延伸自然衔接,让此次活动有了很好的扩展。同时又提供了一次亲子之间、家园共育的机会。)
活动反思: 本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看看、说说、试试、比比的过程中发现瓶上有洞瓶中的气球就能被吹大,在探索发现中了解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更加关注起身边的科学,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及学习如何去探究科学奥秘。这次的活动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猜想与排除,最终建构了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揭示出来的奥秘不该就这样被搁置停留在原地,所以又增加了瓶中吹气球比赛这一环节,使得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去体验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又一次提升了科学认知。在这次的探索活动中教师虽放手但不忘指导,在幼儿遇到瓶颈之处,帮助幼儿纵向探究从而使幼儿的认识得到升华。活动过程中,幼儿在探究之时,由于瓶中吹气球的有趣现象,很容易就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所以个别定力不足的幼儿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他完成任务。
第50篇、中班科学秋叶飘飘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常见的落叶植物,让幼儿对树叶感兴趣。
2、积发幼儿想象力,进行制作活动。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园周围常见的树叶(梧桐、冬青、柏树)落叶树图片、树叶玩具作品、各种美工工具。
活动过程: 一、认一认,这是什么树叶。
1、 说一说:请你找一片你最喜欢的树叶。告诉大家,这是谁的树叶?你为什么喜欢它?
2、 你们知道你喜欢的树叶,是从哪棵大树妈妈的树枝上落下来的吗?去找找,找到了就站在这棵大树的前面。(站在树的图片前面)
3、 采访幼儿,请幼儿说说,你给自己的树叶找的大树妈妈是谁,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梧桐树的树叶像爪子,冬青树叶像小船、柏树树叶像针或刺)
4、 游戏“秋天树叶飞”:你们的叶子都是从大树妈妈高高的树枝上飘落下来的。我们让树叶从大树妈妈的身上飞下来好吗?怎么飞呢?你们看。(介绍游戏玩法,听到梧桐树叶飞,手执梧桐树叶的孩子,将树叶使颈网上抛,其他树叶玩法相同)
5、 不认识的树叶:其实,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别的树叶呢,这片树叶认识吗:这棵树叫什么名字:它们都是在秋天里落叶子的吗?你们可以看看有关树叶的书,还可以让爸爸妈妈带你们到公园里去找一找自己不认识的树叶,让爸爸妈妈告诉你们。(出示衫树、银杏树等树叶)
二、想一想:我把树叶当什么。
1、 欣赏儿歌“秋叶”:除了你们喜欢的树叶,还有许多小动物也喜欢落叶呢。(出示图片,朗诵儿歌)
2、 谈儿歌中,小动物们捡起落叶当什么?
3、 想一想:你想把你的树叶变成什么?
三、做一做,秋叶玩具。
1、 想象制作:秋天的落叶可以当许多东西,你们把它做出来把。
2、 介绍自己的作品。
3、 出示老师事先准备的作品进行欣赏。
活动反思: 1、活动环节过多,“找大树妈妈”环节幼儿已经能分辨梧桐、冬青、柏树,在随后的游戏“秋天树叶飞”这个环节,在进行巩固幼儿对三种树叶的认识,显得有些重复,达不到为主题服务的效果。
2、衫树的形状除了像羽毛外还很像鱼刺,对有想象力的幼儿应该及时鼓励,给予支持,在教学中要提高应变能力。
3、题与环境要相结合,产生互动,“大树妈妈”的图片,改为墙面更符合幼儿特点,增加幼儿兴趣,便于幼儿活动和随后的操作。
4、 在多给幼儿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孩子在前面,老师做辅助者、引导者。
第51篇、中班科学秋天的水果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感受水果的丰富性。
2、通过多种感官感知水果的色、香、形、味,知道水果的基本特征,喜欢吃水果。
3、能大胆地在集体前表述自己的见解,在活动中感受交往分享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重点: 有关水果特征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让幼儿知道怎样才能获得这些知识,所以本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幼儿主动运用感官感知水果的各种特征。活动应立足于授渔,而不是授鱼。
活动准备: 布袋一个,苹果、梨、桔子、柿子、石榴、葡萄、香蕉各一个。
视频,刀一把,切开的水果块若干,牙签。
幼儿每人自带水果一个。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激发活动兴趣。
二、通过探索活动,提高幼儿运用感官的能力。
1、幼儿去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闻一闻,自由探索水果的特征。
2、围绕问题交流发现:
三、了解水果的基本特征
1、幼儿讨论,水果的里面是些什么?
2、出示记录表,提出操作要求:把你找到的果皮、果肉、果核放到记录表中。
3、比一比,这些水果宝宝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4、除了今天我们吃到的水果外,近来你在家里还吃到了什么水果?
四、尝一尝,进一步感知水果的特征。
五、通过讨论,知道多吃水果身体好
活动反思: 秋天,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水果成熟了,有了这些水果,我们的生活就更加有滋有味、多姿多彩。可是在水果的世界里也蕴藏着许多知识和秘密,在《秋天的水果》学习过程中,通过“说一说,看一看,玩一玩,尝一尝”从而获得许多关于水果的知识。
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由外到内地认识各种水果。
第52篇、中班科学各种各样的口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幼儿感知、了解各种各样的口袋名称及材料。
2、幼儿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口袋的功用,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环境创设:收集各种口袋(塑料袋、布袋、纸袋、网袋、皮带、编织袋等) 。
2、操作材料:米、水,小鱼、球、玩具、水果等,毛巾若干条(当抹布用的)。
活动过程: 一、打开“礼物”,引入主题。
出示一个用胶带封好的大纸箱,里面装有各种各样的口袋。请幼儿打开它。
1、 “小朋友,你们好!今天早上蝴蝶姐姐给我们班送来了一个超级大的礼物。你们想不想看到底是什么吗?”(大纸箱)
2、“哇。原来是个这么大的一个箱子呀!请小朋友猜猜看这个箱子里会有什么样的礼物呢?”(幼儿自由讲述)
3、“小朋友们说的真是太好了!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箱子里到底藏了什么样的礼物呢?”
4、“那谁来想一个办法打开它?”(撕开、用剪刀剪开------)
二、认识活动:了解口袋由各种材料做成
请个别幼儿从箱子里抽出各种各样的口袋(老师请你们看一看有哪些口袋宝宝?摸一摸这些口袋宝宝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有哪些颜色?什么形状的?说一说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口袋宝宝?为什么?)
三、分类活动:分别出示三个比较大的布袋,纸袋,塑料袋,作为刚才口袋宝宝的妈妈,请小朋友根据材料的不同把他们找到各自的妈妈,如:塑料做成的就放在大的塑料袋子里-------小朋友们开始送吧,比比谁送得又快又对!
讨论活动:(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情况,并讨论塑料袋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刚才小朋友们都帮口袋宝宝找到自己的妈妈了,那请小朋友告诉老师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是什么口袋?(塑料袋),人们为什么喜欢用它呢?(因为它轻巧,体积小,结实)正因为塑料袋方便,所以人们都使用它,但是这样却给我们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乱丢塑料袋,会对泥土造成污染,破坏了泥土的营养,花儿吸收不到营养,就会很容易死掉,还有乱丢塑料袋,会堵住水沟,河流,形成水灾,我们就无法来学校上课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环境的污染呢?(少用塑料袋,重复使用塑料袋,尽量使用纸袋和布袋,纸袋用完后可以再加工使用,布袋可以清洗,长时间的使用。)
生活中,除了这些口袋,还有什么特殊的口袋?(氧气袋、热水袋、冰袋等)它们有什么用处?
四、操作实践活动:(教师提供米、水、小鱼、玩具、水果、球等,让幼儿自由选最合适的口袋)请小朋友帮它们找最合适的口袋,尽量用各种口袋去试一试,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的干净,同伴可以合作装东西。
刚才小朋友们帮许多东西找到了最合适的口袋,能不能告诉大家你用什么口袋装什么物品?(幼儿自由交流,进一步了解各种口袋的功用)
五、延伸活动:让幼儿设计并画出各种各样的口袋。
教学反思 这是我的一节公开课,说起来还真紧张。我也想开个好头,因此在这之前,也做了精心的准备。这次我选择的活动内容是中班的科学《各种各样的口袋》,在教案的设计中,我也根据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来设计各个环节。比如问题的设置,不能太简单,要不然幼儿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相反如果太难的话,幼儿无法回答,同样会让幼儿失去兴趣,还会影响课堂气氛等等。这节课的活动目标一共有两点:1.通过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口袋及其功用。2.了解各种口袋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整个活动过程设计由浅入深,提问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通过对口袋的观察、感知、操作、分类、讨论等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合作活动中体验口袋的功用;在一次次操作过程中,认识了解了各种各样的口袋。
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始终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在师生互动、幼儿互动活动中,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地发挥。活动最后,让幼儿选择合适的口袋来装老师提供的材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将本次活动引向深入,更能激发孩子们认识口袋的兴趣,环保意识也逐渐深入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但也有不足之处:1、语言生硬,显得不那么生动,形象;2、各个环节不是那么流畅和紧凑;3、时间把握还不大准,显得前紧后松的现象。
很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给我的指导和建议,今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第53篇、中班科学走进家乡的桥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各种各样家乡的桥以及与人们的关系。
2、感受桥的不同,了解桥的作用,体验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3、激发幼儿研究桥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家长帮助孩子一起搜集的关于桥的图片和模型等,并带领幼儿参观附近的桥梁。
2、影像资料(特殊桥的知识介绍,桥的发展史)。
活动过程: 一、参观“桥”
1、情景导入,幼儿参观桥的模型。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开车去春游好不好?
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呀?这些都是什么桥?(模型中有太湖大桥和高架桥以及九曲桥等)
二、欣赏“桥”
1、提问,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桥?你知道它的名字吗?它是什么形状的?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根据幼儿的讲述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2、教师出示桥的图片,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桥。(引导幼儿认识独木桥、木桥、铁索桥、拱桥、公路桥、铁路桥、钢架桥、斜拉桥、立交桥等。)
三、了解“桥”
1、教师:那这些桥有什么用?(引起幼儿对于桥功能的思考。)
2、教师:为什么有的桥只能通过汽车,有的只能让人走呢?(通过让孩子思考讨论,知道将桥的功能具体化后可以改善我们现在的交通拥挤的状况。)
3、幼儿观看关于桥发展史的PPT,扩大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经验。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桥,我们古代劳动人民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桥梁,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设计师和工人有设计造出了各种现代桥梁,我们一起来看看桥是怎样发展的?
4、教师小结:我们的桥帮助我们改善了交通状况,让我们不同地方的人联系更方便,而且也美化了我们的环境。
四、设计“桥”
1、教师:桥美化了我们的环境,你想不想来设计一座漂亮的桥呢?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想设计什么样的桥?
2、绘画:家乡的桥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开展得意成功,主要依赖与家长的合作,家庭资源的充分利用,真正体现了家长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要合作伙伴。在活动之前,家长带领孩子参观了家乡的桥,给家乡的桥摄像,同时还和孩子一起搜集桥的图片,制作桥的模型,无形中孩子对桥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后,我们将继续合理开发利用各种家庭资源,同时也注重家庭教育的指导,以促进家园的互动,使每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54篇、中班科学谁藏在里面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玩一玩,知道皮球里装有空气。
2、联系生活,知道空气用于生活的其他方面。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引导幼儿探索怎样把无形的空气装起来加以利用。
2、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皮球若干、打气筒一个、塑料袋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准备。
做“鼻子,鼻子,嘴”游戏,看谁反应快。(规则:老师说出第三个器官时,幼儿马上用手指向相应位置,如:老师说“鼻子,鼻子,嘴“,幼儿马上用手指向嘴巴等)
二、认识皮球里有空气。
1、导语:今天老师带来一样东西(出示用袋子装好的打足气的皮球)。
2、请幼儿从外面看看,摸摸,猜猜是什么?
3、从袋子里拿出皮球,观察形状知道圆圆的、鼓鼓的,质疑:有谁藏在里面呢?
4、让幼儿敲一敲,摇一摇,提问题:怎样才能知道里面藏着谁呀?
5、拧开气嘴,用手轻轻一压,让幼儿用耳朵靠近听一听,问:你听到什么?感觉怎样?
6、让幼儿轮流把气压出来,继续追问:谁跑出来了?
7、小结:哦,原来皮球里藏有很多空气呢。
三、通过实践,探索空气的秘密。
1、空气都从皮球里跑出来了,我们怎样才能再把空气装进皮球里呢?
2、师生共同用打气筒给皮球打气。
3、哪里有空气呀?我们怎样才能抓住它呢?
4、师生共同实践,用塑料袋装空气。
5、玩一玩。
①你爱玩皮球吗?可以怎样玩呢?(可以拍、踢、滚,也可以传接球等)
②师生一起玩皮球,引导发现:打足气的皮球运动快,气不足的皮球运动慢。
四、了解空气用于生活的其他方面。
1、刚才我们把空气装在皮球里、装在塑料袋里,你平时还看见人们把空气装在哪里呢?怎么装?空气有什么用呢?
2、引导幼儿发现:气球打足气可以飘起来;汽车、自行车轮胎打足气滚动快、省力;游泳圈打足气可以浮起来等。
3、我们呼吸也需要空气呢,走,我们到外面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吧!(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幼儿表现出非常的兴奋,活动气氛很活跃。这是因为我抓住了他们爱玩的心理特点,让他们从头玩到尾,用玩这种方式激起他们参与活动的欲望,让所有的幼儿尽可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的过程中,我让幼儿通过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的同时,我还相机提出了一系列有趣的问题“皮球里面藏着谁?”;“怎样才能知道里面藏着谁?”;“怎样才能再把空气装进皮球里呀?”;“怎样才能抓住空气呢?”“平时你还看见人们把空气装在哪里?”;“空气有什么用?”等。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并结合生活实际弄懂了皮球里原来藏着空气,空气这种无形的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有办法把它抓住并利用它,从而突破难点。
但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我的教学经验不足,又由于班级人数相对较多,活动材料相对少,在让幼儿参与活动时,组织有些乱,幼儿有相互抢材料的现象,如抢皮球、塑料袋等,我知道,这样存在安全隐患很大,以后我会想办法解决,尽量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
第55篇、中班科学活动汽车真多呀教案反思
活动过程: 1、通过观看课件,了解各种各样的汽车。
2、能大胆地讲述各种汽车的不同用途。
3、有观察的兴趣,喜欢玩各种汽车。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认识各种汽车
2、每个幼儿自带一辆玩具小汽车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感知各种车辆。
1、小朋友,这是什么车?它们一样吗?
小结:马路上有各种各样的车,有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公共汽车、小轿车,还有大卡车、面包车,它们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
2、了解各种车辆的不同用途。
小朋友,再看看这些车里装的是什么?(有装货物的,也有坐人的)什么样的车乘的人多?什么样的车装的货最多?
(公共汽车乘的人多,大卡车装的货物最多)
二、游戏“什么车开来了”
1、小朋友,你们想玩开汽车的游戏吗?
你们都带来了小汽车的玩具,现在,我们都来当小司机,开车的时候要说一说你开的是什么车?说对了可以通过马路,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其他小朋友会帮助你的。
2、师幼共同游戏:
分组在桌上玩模型车,在桌上放长条形的积木或白纸条为马路,幼儿轮流在“马路”上开,开车的时候发出与汽车相应的声音,并说出什么车开过。小司机说对了才能通过马路。
3、幼儿交换汽车游戏。
教师:我们想把汽车放回停车场,然后再去开一辆小汽车,看看这辆车你认识吗?
和刚才的游戏一样,小司机说对了才能通过马路。
活动反思: 汽车对我们现今的社会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每天都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汽车。而小朋友的玩具中汽车也占了很大的篇幅,孩子们也对汽车很感兴趣。
孩子是我们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孩子回忆早晨自己是坐什么车子来的,激发孩子对车子的兴趣。然后提供各种各样的玩具汽车供孩子自由地观察,在同伴的相互交流中初步了解各种汽车的名称和作用。在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中,不论男孩女孩都表现出对车子浓厚的兴趣,孩子们相互讨论得很激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知识、经验相互碰撞,探索兴趣大大增加,孩子们想看、喜欢看,并乐意表达。
第56篇、中班科学《水中的秘密》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我们班的孩子虽然是中班,但是普遍年龄偏小,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水有极大的兴趣。有一次,班上有个宝宝看见我冲果汁,跑来问我:“老师,你刚刚倒进去的果汁跑到哪里去了?”我突然觉得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已经不单单是在于静止的水,而已经往更深一层意义进发。于是我根据大纲要求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愿望,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体验发现乐趣。设计《和水宝宝在一起》通过丰富的材料和游戏调动幼儿用各感官和多种方式进行探索。通过小组角色表演体验溶解的乐趣,增进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和情感。
活动目标 1.通过调动各感官让幼儿了解溶解的概念。
2.能用做标记,和身体的动作多种方式对事物探索并分类。
3.提高幼儿的应辨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4.对溶解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在探索水中的秘密过程中,孩子通过自身操作从而知道哪些东西是可以溶解的,哪些东西是不能溶解与水的。
活动准备 1.大豆,花生,小段面条若干,白砂糖,盐若干。
2.装满热水的水壶一个,小碗若干,干毛巾
3.粘贴实物的卡纸一张
活动过程 (1)水的秘密
S: “小朋友看老师这杯子里面是什么?”
Y: “水”.
S: “水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颜色?有没有味道?”
Y: “ 没有颜色没有味道。”
S: “那今天老师的这两个杯子里面的水有个秘密,谁愿意动动脑筋,把秘密跟我们揭开”.请两个依次幼儿准备几把勺子,尝试水的味道
一杯甜的一杯咸的.
S: “那你们知道这水里的秘密是什么吗?”
(2) 糖和盐的溶解
S: “那么杯子里面的糖和盐你们看的见吗”?
Y: “看不见”.
S: “对了糖和盐放在水里和水宝宝在一起看不见自己变成了糖水和盐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叫溶解。”
“小朋友说一次溶解”.
“那我们现在来看糖和盐是怎样溶解的好不好?”
“先放一杯水,在把盐放进去,提示:盐是什么样子的,摸起是细细的,你们能看见盐宝宝吗?”
“放进水后,“你们还能看见盐宝宝吗?”
Y: “不能”.
S: “他变成怎样?”
Y: “软软的”
S: “那现在我们想盐宝宝溶解的更快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请小朋友回答.”
y: “摇一摇,用勺子搅拌”.
S: “非常聪明。现在我们的盐宝宝怎么样了?”
不见了,提示幼儿我们要说溶解了。老师还要提醒小朋友不是所有溶解的东西都能吃,所以小朋友自己在做实验的时候自己不能随便拿到嘴巴里面尝知道了吗?
S:“现在我们请一个小朋友帮糖溶解好不好?”
给以帮助与鼓励
3.幼儿自己尝试操作溶解与不溶解
那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溶解呢?
S: “花生能不能溶解”.
S: “好现在小朋友看黑板老师纸上这些事物你们都认识吗?”五种,好老师现在老师给小朋友布置一个任务小朋友做小侦探,去试以下是不是所有的动写都能溶解,如果不是,找出不能溶解,后面老师把这些材料都放在了实验,音乐响起结束实验记得完成任务并不能把材料带出实验室。
二..统计
能的画圆不能打叉
三.游戏
1点心和他的糖水
S: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来做糕点师傅,我做点心些糖水,
谁愿意做我的白糖。”
Y: “我”.
S: “那你们得先回答几个问题,看看你们刚才仔细不仔细。”
(1) S: “白糖是什么样子的?”
Y: “硬硬的(请幼儿用肢体表示)”.
(2)S: “放在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Y: 软软的(请幼儿用肢体表示)
( 3 ) S: “用勺子搅拌是什么样子的?”
Y: “快速转动(请幼儿用肢体表示)”
(4)S: “溶解了是什么样子的?”
Y: “不见了(请幼儿用肢体表示)睡着了”
2 、放音乐请幼儿表演2次
3个幼儿和全部幼儿
游戏开始,告诉幼儿圆圈里是一盆水,幼儿在圈外和圈内表演
四、活动延伸
幼儿蹲下睡下后,请幼儿闭上眼睛老师拿出一包橘子粉,和老师们说再见,幼儿随老师一起到外面洗手制作美味可口的果汁。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表现的相当有兴趣。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大点的孩子基本可以自己完成整个过程,小一点的孩子需要教师从旁指导。在游戏环节中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这种在玩中学习知识的目标正是我想达到的。纵观整个过程,探索的意义无处不在,只是在科学知识方面应该再加强一些。教师在设计这个活动时如果再能加入面粉,沙子,木块之类的材料效果应该更好。
第57篇、中班科学有趣的小火箭教案
设计意图: 把废旧塑料瓶和纸制圆锥体进行巧妙的组合,变成一个能飞上天的小火箭,这种活动对于好奇、好问的中班幼儿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我就利用这种吸引力,并创设幼儿喜爱的活动情境,来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探索兴趣。通过玩让幼儿探索火箭飞上天的方法,从而感知空气的存在,其次利用空气推动的力量进一步探索了解火箭发射的高度与力度之间的关系。整个活动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幼儿玩中思考,玩中学习,体现了操作中认知的特点。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流动的力量。
2、探索小火箭发射的高度与拍打瓶子用力大小的关系。
3、能积极动手,体验探索小火箭飞上天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自制饮料瓶“小火箭”人手一个。
(2)大火箭1个。
(3)课件。
2、经验准备:
(1)幼儿对空气已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2)课前幼儿已对火箭发射有所了解。
活动过程: 1、(出示慢羊羊)以动画人物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今天来一位客人,咦!慢羊羊今天怎么啦?
2、幼儿探索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1)提供可乐瓶及纸制圆锥体(其中有瓶盖的瓶子5只),让幼儿自由尝试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教师提醒幼儿发射器放在地上不动,让火箭飞上天
(2)个别幼儿演示小火箭上天的各种方法。
我们一起来用这个方法试一试。
幼儿验证性实验。(同时用双手重重地拍打可乐瓶两侧,小火箭就会飞上天。)
3、探索小火箭上天的原因。
(1)他的小火箭怎么用这个方法不能飞上天啊?引导幼儿观看瓶子后发现盖了瓶盖。
(2)小结:(演示课件,讲解原因)同时用双手重重地拍打可乐瓶两侧,瓶子里的空气就会从瓶口冲出来,小火箭就飞上了天。
4、探索小火箭发射的高度与拍打瓶子用力大小的关系。
(1)竞赛游戏:火箭发射
要求幼儿两两结对,比比谁的小火箭飞得高。
个别提问:为什么你的小火箭飞得高,他的小火箭飞得低呢?
幼儿自由讲述。
(2)教师小结:拍打瓶子用力越大,使瓶子里流出的空气速度越快,力量也大,小火箭就会飞得越高。
5、小结:
今天,我们帮慢羊羊找到了火箭上天的好办法,还找到了让小火箭飞得更高的方法,我们真了不起。你们看!(出示大瓶火箭)慢羊羊又发明了大火箭,那么是小火箭飞得高,还是大火箭飞得更高呢?来,我们带着它们回到教室里再去试一试,比一比吧!
第58篇、中班科学影子的“眼睛”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影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太阳光下有影子,灯光下有影子,皮影戏里也有影子……影子的动态变化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关注点,千变万化的影子现象一直吸引着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总是在有光的地方寻找影子的各种姿态的变化,有的孩子还表演起了手影戏。为了满足幼儿的这种探索欲望,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先让幼儿在玩小兔的影子游戏时发现影子会变大变小的秘密,然后探索如何为小兔的影子来找“眼睛”,了解光的直射现象。活动过程中,幼儿不断地探索与验证,能够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学科学的态度。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直射现象,探索为小兔的影子找“眼睛”。
2、培养幼儿对光和影科学现象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小兔头饰若干、眼睛、记号笔、橡皮泥、剪刀。
教师准备:小兔头饰、记录表两份、√×标记、投影仪、背景板、手影视频。
活动过程: 一、玩影子游戏,发现影子变大变小的秘密。
1、师:今天老师要跟小朋友一起来玩影子游戏。
看!这是谁的影子?(小兔)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影子呢?(太阳光、月光、灯光……)
教师小结:只要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
2、师:今天我们也要来玩影子游戏,找找光源在哪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小兔,请你到旁边的桌子上每人拿一只兔子,到灯光下来走一走、玩一玩,看看影子会怎么样?
幼儿探索。
3、师:你发现了什么?(我动它也动,我跳它也跳……)
那你们刚才有没有向前向后走走?想不想上来试一试?
影子怎么啦?谁来告诉大家,你们发现了什么?(影子会变大变小)师:啊!影子还会变大变小?再试试看。哇~影子真的会变大变小。(教师记录)
4、师:那离光源怎么样,影子会变大变小,请你和小朋友说一说,试一试(往前走离光源远影子变小,往后走离光源近影子变大)
5、教师记录。师:哦,原来小兔离光源近,影子就大,离光源远,影子就小。
(评析:导入部分开门见山,直接用小兔的影子引出活动,知道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那么要玩影子游戏,就必须有光源,引导幼儿找到光源,为接下来幼儿探索发现影子的大小与距光源的远近的关系作铺垫。玩影子游戏时,给了幼儿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在玩中自主发现影子会变大变小,然后再一步步引导他们得出离光源近影子变大,离光源远影子变小的原理,教师帮助幼儿小结并记录,将得出的结论更清晰的展现在幼儿面前。)
二、猜测如何让小兔的影子上有眼睛
1、师:接下来我们要为小兔的影子找眼睛,怎样让小兔的影子上有眼睛呢?
2、幼儿讲述方法(如画、贴、剪等),教师用相应标记记录。
3、师:咦,那这些方法能成功使小兔影子上有眼睛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材料,我们去试试吧。
(评析:此猜测环节充分尊重了幼儿的意愿,按照幼儿自己的想法来为小兔找“眼睛”,让他们在操作验证中发现自己方法的正确与否,这样更利于幼儿对知识的掌握。教师设计了记录表,将幼儿的想法一一记录下来,并进行验证,有利于培养幼儿合理的科学记录方法的养成。)
三、幼儿操作并验证
1、有剪。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画)有谁也用了这种方法吗?赶快上来试一试吧!成功了吗?那说明用画的方法不成功(记录)。
师:谁用了xx方法?师幼共同验证。
师:看了这几种方法都不成功,那剪的方法会成功吗?用了这种方法的小朋友赶快来试试吧。成功了吗?哦,剪的方法能使小兔的影子上有眼睛。
师:那刚才没成功的小朋友去试试这种剪的方法吧!已经成功的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用剪的方法影子上就有眼睛了呢?
2、无剪。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画)有谁也用了这种方法吗?赶快上来试一试吧!成功了吗?那说明用画的方法不成功(记录)。
师:谁用了xx方法?师幼共同验证。
师:看了这几种方法都不成功,还能有别的方法吗?幼:剪。哦,你觉得剪的方法能成功吗?你觉得呢?只有试过才知道了,那就让我们去试试吧。
可以先画两只眼睛,然后再每只眼睛的中间折一折,剪一剪。先完成的小朋友可以先去试一试哦!
师:我们把小兔举高喽,看看你的小兔影子上有眼睛没?耶~我们都成功了!
师:那为什么用剪的方法影子上就有眼睛了?(多问)
师小结:因为剪了洞,光就能从洞中穿过去,射过去,所以影子上就有了眼睛。
(评析:此环节是本活动的重难点所在,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验证过程中发现只有剪的方法才能帮小兔找到“眼睛”,从而引发不成功的幼儿也想去尝试这种剪的方法。那么,如何来剪呢?又将一个问题抛出,和幼儿一起来讨论剪“眼睛”的方法,尽量帮助幼儿克服在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操作完成以后,请幼儿到灯光下来试一试,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又引起了幼儿的再一次思考,为什么用了剪的方法,影子上就有眼睛了呢?师幼一起总结折射的现象。)
四、欣赏手影表演
1、师: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今天啊老师带来了一段有趣的手影表演,一起来看看吧!
2、师幼共同欣赏。
3、师:哇,手影表演真美,真有趣。我们也来灯光下玩一玩吧。
(评析:最后的结束环节,通过欣赏手影表演来拓宽幼儿的视野,了解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激发他们玩手影游戏的兴趣,感受科学活动快乐有趣的氛围。)
活动反思: 本节科学活动设计合理,环节清晰,符合中班幼儿思考的过程。整个活动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很大,教师抛出问题(即影子的大小与距光源远近的距离、怎样让小兔的影子上有“眼睛”、如何来剪“眼睛”、为什么用了剪的方法小兔的影子上就有“眼睛”了),幼儿在不断地探索发现中寻求答案,幼儿的参与性、积极性都很高。但是,在操作环节中,教师没有提醒幼儿将剪下的废纸扔到筐里,在科学活动中同样也要培养幼儿环保意识的养成。
第59篇、中班科学冬天的景象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去北京看望了爸爸、妈妈 刚回来,她给小朋友们讲北京的冬天下好大好大的雪,可以堆雪娃娃、打雪仗,出门还要穿好厚好厚的衣服,戴好厚好厚的帽子和手套。下朋友们听了都很疑惑,因为我们身处农村,孩子们都很少有机会外出去感受祖国各地的冬天景象,我们本地冬天又很少下雪,所以孩子们疑惑。正好冬天到了,天气也冷了,冬天都有什么景象呢?是不是所有地方的冬天都是一样的景象呢?是不是所有地方的冬天都下雪呢?通过本次活动重点引导幼儿探索冬天的景象,在此基础上了解祖国部分不同地方的冬天景象,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明白不同地理位置有不同的气温,冬天的景象也有所不同。
活动目标 1、关注冬天的各种自然现象,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2、拓宽幼儿知识面,让幼儿了解祖国不同地方冬季气温不一样,冬天的景象也有所不同。
3、让幼儿知道冬天天气冷了要做好保暖工作还要多锻炼。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感受自己所在地冬天的景象。
难点:让幼儿明白祖国各地不同的地理位置有不同的气温,冬天就有不一样的景象
活动准备 1.、本地冬天景象挂图一张,彩色小片色纸若干(让幼儿剪雪花)
2、北方城市冬天景象挂图一张(哈尔滨)、南方城市冬天景象挂图一张(昆明)
3、碟片(祖国部分地方的冬天景象)
活动过程 过程一:谈话引出课题
1、师:小朋友们,冬天来了,天气冷了,你们怕不怕冷呢?
幼儿:(不怕、不怕、我也不怕。。。。。。)孩子们几乎都回答不怕。
2、师:小朋友们真棒!都不怕冷每天都坚持来上幼儿园,那你们在上幼儿园的路上都看到了些什么呢?和平时你们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吗?(出示本地挂图,引导幼儿思考)
幼儿:(我看到树叶黄了、树叶枯了、小草也枯了、花儿也没有了、葡萄的叶子也掉了、小朋友们穿厚衣服了、戴手套了、围围巾了)
师:给予表扬。(让幼儿充分发挥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能力,同时也锻炼幼儿间相互交流和倾听,鼓励幼儿多发言、多观察、多想象、多交流、多倾听和分享同伴间的发现)
过程二:了解本地冬天景象
1、教师和幼儿一起观看本地冬天挂图,找出冬天的景象。让幼儿们自由发现,大胆发言。
幼儿:(树叶掉了、小草枯了、刮风了、下了一点点下雪、穿厚衣服了、戴手套了、围围巾了)
2、带领幼儿园观察幼儿园冬天的景象,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幼儿园冬天的变化。
幼儿:(幼儿园的葡萄叶子没有了、腊梅花儿要开了、小草枯了、小树的叶子也掉了、没有蜜蜂和蝴蝶了、草莓没结果了、小朋友们穿厚衣服了、戴手套了、围围巾了、老师穿羽绒服了)
3、让幼儿分组讨论挂图上的冬天景象和我们看到的冬天景象一样吗?(幼儿基本都认为和图片上的景象差不多)
4、教师小结:首先肯定幼儿们的发现都非常的好,都认真观察了都说得很棒。冬天天气冷了,刮风了,树叶黄了一片一片的掉了,小草也枯了,腊梅花儿开了,老师和小朋友们都穿上厚厚的衣服、带上了手套、围上了围巾。为什么图片上在下小雪呢,小朋友们我们这儿也会偶尔下小雪的,只是今天还不够冷所以还没下雪。
幼儿:老师,我们这儿还没下过雪,北京真的下大雪了吗?
师:是的,北京下大雪了。我们的祖国可大了,在祖国不同的地方气温不一样,冬天的景象也不一样,所以有的地方会下大雪,有的地方不会下雪。我们一起来看祖国其他地方的冬天景象,小朋友们就知道了。(出示其他地方冬天景象挂图)
过程三:认识祖国其他地方冬天景象。
1、教师和幼儿一起观看北方城市和南方城市冬天景象图,让幼儿初步了解不同地方的冬天景象。
2、让幼儿谈谈各地冬天景象,并和我们所在地冬天景象做比较。
师:你们看到了哪些冬天景象呢?(教师肯定图中都是冬天的景象)幼儿
幼儿:(看到了用冰做的恐龙、在堆雪娃娃、打雪仗、滑冰、叔叔穿着好厚好厚的衣服、戴好厚好厚帽子和手套,老师,我看到了漂亮的花、绿绿的树、蝴蝶、阿姨还穿着薄薄的裙子)小朋友们疑惑看到的都是冬天景象吗?
师:介绍北方城市冬天景象特征:边引导幼儿看图边讲解这里的冬天气温特别低,会下好大好大的雪,也会结冰而且冰几个月都不会化,所以可以做冰雕,也可以堆雪娃娃,打雪仗、滑冰。天气太冷了人们出门都要穿好厚好厚的衣服,到厚厚的手套和帽子,围厚厚的围巾。
介绍南方城市冬天景象特征:引导幼儿看“春城的冬天”介绍昆明其实就是四季如春,冬天也和春天一样,小树绿绿的,鲜花盛开,从不下雪的。
师:解开幼儿的疑惑,让幼儿明白我们的中国非常辽阔,不同的地方地理位置不一样气候也不用,冬天景象也不一样。
3、播放祖国各地冬天景象的碟片,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不同地方的冬天景象。
过程四:游戏
1、儿歌《雪娃娃》
2、剪雪花(教师强调用剪刀的安全,并随时关注幼儿的制作过程)
活动延伸:
1、和小朋友们一起把剪好的雪花拿去布置我们的教室。
2、带领小朋友们去亲自感受冬天的景象。
3、冬天我们不怕冷一起去锻炼。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能让小朋友们了解自己所在地冬天的景象,并知道冬天冷了要多锻炼身体和做好保暖工作。也让幼儿基本了解不同地理位置有不同的气候,冬天的景象也不一样,解开了幼儿的疑惑。 引导幼儿接触了自然环境,感受了自然界的美与神奇,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能力,并能让幼儿欢快的、自由的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发现。不足之处,由于幼儿知识面有限,教具也准备也不充分,幼儿不能更真切的感受不同地方不一样的冬天景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多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和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
第60篇、中班科学着火了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亦可以给人们带来灾难,因此,为了让幼儿更好的认识火,了解发生火灾的原因,掌握自救逃生的技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特设计本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火灾发生的几种原因的同时如何避免发生火灾。
2、初步掌握几种自救逃生的技能,会打火警电话119,懂得如何自我保护。
3、激发幼儿喜爱、尊重消防员的情感。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懂得怎样避免发生火灾。
难点:掌握几种自救逃生的技能。懂得如何自我保护。
活动准备 “火大王”头饰 、电话、“119”数字卡片、烟头、火柴、大火机、鞭炮。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幼儿扮“火大王”导入。
二、主题活动
(一)观看火灾图片
1、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引起火灾的几种常见原因。(在适当的时候出示有可能引起火灾的烟头、火柴、大火机、鞭炮等)
2、交流如何避免发生火灾。
3、小结:
过度:在小明住的小区里,由于人们不安全用火用电,所以出事了。大家请看:
(二)指导学习《火与电》第10—12页。
1、图中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是怎么做的?
2、如果自己是图中的小朋友,会怎样做啊?
3、小结:发生火灾或者发现火情时,要立刻拨打火警电话119求救救,想办法离开火灾现场。
4、借助涂色“119” 记住号码。
5、打电话游戏:
玩法:教师扮演消防电话接线员,幼儿扮演拨打火警电话的人,学习打求救电话。
6、教育幼儿不能随便拨着玩,要尊重消防员叔叔的劳动,不能随便拨打火警电话。
7、如果你被困在火灾中,那你该怎样逃离火灾现场?(掌握多种自救逃生技能)
8、情景演戏:教室播放消防警报声,幼儿用毛巾掩住口鼻逃出教室。
三、总结: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我认为已达到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幼儿对火有了更深的认识,懂得火灾发生的原因从而知道如何避免发生火灾,如:①不乱扔烟头,②不随处放鞭炮,③不玩火,④不使用大功率的电器等。幼儿掌握了几种自救逃生的方法:发现火灾时,懂得拨打电话“119”求救;被火灾困住时,懂得如何逃离火灾现场。总言之,通过本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第61篇、中班科学我有好办法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工具 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幼儿对工具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工具的具体用途、种类还不是很了解。工具世界里隐含的各种各样的科学原理和丰富知识,是孩子们认识生活、动手操作、探索秘密的重要教育资源。 本次活动主要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常用工具的名称、作用以及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并亲手尝试使用它们,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各种工具固定图书的方法。
2、进行简单统计,提高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记录能力。
3、能积极参与装订图书活动,体验观察和探索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1、知道一些常用小工具的名称以及用途。
2、学习探索常用小工具的一些使用方法。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认识身边常用的工具。
教师准备:朵拉手偶,图片、回形针、订书机、夹子、铅笔、毛线、眉毛夹、固体胶若干,统计表、四个画架和适合活动情境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情境导入活动
老师出示朵拉手偶说:嘿,小朋友们好,我是你们的朋友朵拉,我家刚开了一家印刷厂,厂里印了好多画纸,我想把它们装订成图书,但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工具装订,你们能帮我想到好办法吗?(请幼儿说出自己的办法)
二、探索发现哪些小工具能够帮助固定图书
1、操作前的猜想
教师:我这里有很多工具图片(出示六张图片),请你们把认为能装订图书的工具找出来。
2、幼儿操作
教师:每个小朋友都有这几样工具,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看哪些工具 能帮助我们装订图书,请把每一样工具都试一试。
(教师除了鼓励幼儿各种工具都试一试之外, 尽量减少直接指导、语言提示,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中发现,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 3、交流经验
教师:请做好的小朋友拿着图书和笔,把你用了哪几种工具记录在统计表上。(一张大的统计表)谁能拿着图书告诉大家,你用到哪些小工具装订图书的?是怎么做的?哪些工具能够帮助我们装订图书?
三、探索发现固定图书本领最好的办法。
1、幼儿的讨论
教师:朵拉说,你们真有办法,能用这么多的办法装订图书。但是我的图书应该装订得不容易散,你们觉得是哪一种办法呢?谁来说说?有不同的想法吗?
2、幼儿再次操作
教师:请孩子们选一种你认为能装订得最结实的方法来试一试。(幼儿自由选择一种工具装订另外一套图书,装订好后按顺序摆放在画架上。) 3、得出结论
幼儿一一演示。演示完以后老师和幼儿一起得出结论:订书机装订的图书又结实、又牢固。
四、尝试最好的办法。
1、教师再次创设情境:朵拉说,你们真棒!帮他找到了装订图书最好的办法,把图书订完就可以卖了。请不是用订书机装订图书的孩子可以试试用订书机装订一本图书。谢谢你们!
2、幼儿根据自己的装订情况改进装订方法。
教师小结:我们刚刚用到的回形针、订书机、夹子、固体胶来固定图书,有了这些工具,我们做事就会很方便。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真的很棒。其实这些工具还能帮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以后我们慢慢去发现,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好帮手。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和爸爸妈妈做小人书,感受订书机的用处。
2.请家长收集各种安全的、便于幼儿使用的工具,在活动区增设“小小工具箱”,供幼儿尝试使用。感受工具为生活带来的便利。
设计反思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孩子去学习知识。”《指南》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会认识一些常见小工具,知道它们的造型及用途,但是幼儿对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都不会很熟悉,动手操作机会少使用率也不会很高。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会沉浸在自由探索的氛围中,在实践操作中,幼儿动手能力会得到提高 。在探索环节中,幼儿会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使自己的好办法完全展示出来。本次活动我感受到一个好的活动是要建立在孩子们的兴趣之上的。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贴近孩子实际生活的,那么他们就会投入、充分展现自己,并伴随着活动的一个个环节成长。我的活动设计还很粗糙,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
第62篇、中班科学活动神奇密码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盐在水里会溶解并了解什么是饱和盐水。
2.能探索出用铅笔和粉笔可以解密。
3.在游戏中体验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盐、水、杯子、吹风机、排笔、铅笔、粉笔、ppt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放ppt引入,出示ppt喜羊羊小朋友与喜羊羊对话,引出饱和盐水写在纸上的密码。
二、初次解密活动
1.观察密码纸发现什么;
2.如何解密,幼儿猜测;
3.尝试用饱和盐水在纸上写些字来解密,知道盐在水里会溶解,并了解什么是饱和盐水。
4.尝试用铅笔解密。
三、幼儿解密操作
用铅笔或粉笔可以解密成功。
四、说一说
1.幼儿说自己解出的密码。
2.解喜羊羊送的密码纸上的密码。
五、听着音乐向羊村出发。
活动反思: 面对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社会,孩子们需要的并不是学会知识,而是需要将来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帮助影响的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第63篇、中班科学各种各样的声音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让幼儿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通过人为因素让不同的声音组合成有节奏的乐曲。
活动目标: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种物体,由于数量的多少,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3、初步尝试用不同声音的套桶为乐曲伴奏。
4、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让所有的幼儿有兴趣参加,并能感知出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
活动难点:
用不同的物体组成乐曲伴奏。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套桶娃娃,蚕豆、米、绿豆等若干。
2、《小手爬》的音乐,透明的瓶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让套桶发出声音。
出示空套桶,“今天套桶娃娃想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
教师摇动空套桶,“你们听,怎么没声音?”
1、 教师设问:你有什么办法让空套桶发出声音?(在套桶里装上东西)“我们一起动手让套桶娃娃发出好听的声音,在你的套桶里装上一样东西,盖好,握握紧,摇一摇、听一听。”幼儿探索、操作。
2、集体探索:“你们的套桶娃娃发出声音来了吗?让我听听。”(幼儿集体摇动套桶。)“你的套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3、交流、分享:你在套桶中放了什么?(个别回答)它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们来学一学。(集体)这个声音像什么?
二、探索比较,知道不同的物体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1、 分组活动:
让幼儿尝试换一种东西放在套桶中,摇一摇,听一听。
“小朋友在套桶里放了一种东西,你想不想再换另一种东西放在套桶里,听听刚才的声音和现在的声音一样吗?”
“小朋友拿着你的空套桶找一组你没玩过的放在你的套桶里,摇一摇、听一听。”
2、 教师指导幼儿分辨不同的声音。
让幼儿比较前、后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
“你第一次玩了什么?这一次玩了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教师让两个幼儿比较,“你们俩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3、集体讨论,请三位幼儿示范。
“小朋友,你们听,他们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请你们猜一猜, 小朋友的套桶里装的是什么?”
让幼儿猜测,“你们猜的对不对呢?”
教师帮助个别幼儿把东西倒进透明瓶子里让幼儿验证猜的是否正确。
得出结论:不一样的东西,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套桶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教师演示两个装有同种物体的,数量不同的套桶,让幼儿比较。
“你们既能听出声音来又能猜出来,你们真能干。”
“我这里也有两个套桶娃娃,你们听一听,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你们来猜一猜,这个套桶里装的是什么?”(幼儿猜测后,打开让幼儿验证)两次。
“为什么一样的东西,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呢?”(一个多、一个少)
得出结论:一样的东西,一个多,一个少,它们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
“小朋友的套桶娃娃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那我们来为乐曲《小手爬》伴奏。”(集体伴奏两遍)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科学活动,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成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但现在如果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教学准备上建议提供给幼儿两个套桶,让幼儿同时感知声音的不同,同时,最好选择声音差别大一点的物品放在套桶里。
第64篇、中班科学物体的沉与浮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有些东西沉在水里,为了满足幼儿接触沉与浮的现象、探索身边科学的好奇心,因此开展了此次科学活动。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获得知识与经验,了解日常生活中各种物体的沉浮情况。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2.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探索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毛线、乒乓球、石子、塑料瓶盖、回形针、吸管、纸片。
2.人手一份小记录表、笔、水盆、抹布。
3.大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
2.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二、探索发现
1.逐一实验,观察沉浮,并记录在表格中。
2.老师把小朋友的猜测记在了大记录表上。小朋友对照记录表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并将这个材料是沉还是浮记录在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
三、与小朋友分享实验结果
1.将自己的观察记录表与同伴的对比,看看结果是不是都一样。
2.对有争议物体教师现场实验。
活动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让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
不足之处:
1.活动中,教师讲的太多,应该让幼儿通过自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2.教学手段应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跳脱出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
第65篇、中班科学捉泥鳅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及有兜的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2、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其生活习性。
3、消除对动物的恐惧心理,能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泥鳅每组五到六条,
2、操作材料每组一份(包括:毛巾、网兜、食品夹、一次性手套、保鲜袋、筷子),
3、实物投影仪,塑料筐、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出示泥鳅,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
1、师:今天,黄老师带来了一群动物朋友,猜猜,是谁?
小结:这是一群调皮可爱的小泥鳅。
2、教师和个别幼儿尝试捉泥鳅,让孩子感知泥鳅很难捉这一现象,进一步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
3、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用什么方法能捉住泥鳅。(教师肯定孩子的想法。)
二、介绍材料,幼儿第一次探索:使用什么材料能将泥鳅捉住。
1、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的方法,使用许多的材料能将泥鳅捉住,黄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工具有……(逐一介绍材料),请你用这些材料来试一试,玩一玩,用什么材料可以把泥鳅捉起来。请你把捉到的泥鳅放到绿色的框子里。
2、幼儿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
3、互相交流捉泥鳅的经验。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用什么方法把泥鳅捉起来的?为什么?
出示“捉泥鳅纪录表”,集体记录能够捉起泥鳅的工具。
看着记录表集体说说操作结果。
4、教师小结:
毛巾等材料表面比较粗糙,碰到滑滑的泥鳅,能增加摩擦力,这样泥鳅很容易捉起来;
而网兜、保险袋他们都有一个兜,能将泥鳅兜住,所以也能捉起泥鳅。
三、幼儿第二次探索:用什么材料捉泥鳅最快最方便。
1、设疑:用那种方法捉泥鳅最快最方便?(幼儿自由猜测)
2、幼儿第二次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教师鼓励幼儿每一种工具都玩一玩,比一比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
3、幼儿交流操作经验。
师:刚才,你们把每一种工具都试过了吗?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呢?
4、捉泥鳅比赛。
根据幼儿的回答 ,每一种材料选一个代表进行比赛,其他幼儿当评委,使用哪一种材料的幼儿第一个捉起,哪种材料就最快。
5、教师小结:通过比赛,我们可以看到,用毛巾来捉泥鳅是最快最方便的,而用网兜也很方便,因此,卖鱼的地方都用网兜来捉。
四、简单认识泥鳅。
1、了解泥鳅身上有粘液,及作用。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玩了捉泥鳅,你们高兴吗?泥鳅为什么会那么难捉?(身上有粘液)泥鳅身上滑滑的粘液有什么用呢?(减少摩擦、保护)
2、认识泥鳅身上其它的宝贝及他们的作用。(采用实物投影仪)
头上有眼睛、腮(呼吸)
身上有花纹、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背鳍五对)
3、简单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五、设疑,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玩了捉泥鳅,还认识了我们的泥鳅朋友,我们把泥鳅放到自然角里饲养,看一看他们喜欢吃什么。
活动反思: 泥鳅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之一,也是幼儿园的自然角中经常投放的,但常常被教师和孩子忽视,我们对泥鳅不太关注,更难得把它作为一个资源引导孩子去观察、探索。根据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我设计了科学活动《捉泥鳅》,主要目标为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及有兜的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2、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其生活习性。3、消除对动物的恐惧心理,能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通过精心地准备材料,设计教案,到活动的实施,我都认真地对待,活动中孩子们非常地投入,效果较好。通过这一活动,我也悟出了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要顺应幼儿的兴趣。其实,一开始,我设计的活动是科常类的《认识泥鳅》。而捉泥鳅这一活动是从我试上后才生成的。试上时,我按原来的设计按部就班的进行,由于天热,泥鳅显得特别的调皮好动,不停的在托盘里游来游去,最后竟从托盘里跳了出来,这下我可傻眼了,因为我自己害怕泥鳅,不敢捉泥鳅。在我的影响下,几个女孩子也尖叫起来,可大部分孩子都显得特别兴奋,纷纷冲过去捉泥鳅,特别眼看就要捉住了,可泥鳅一滑又逃走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激动,看得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活动也从科常类的认识泥鳅改为科探类的捉泥鳅。
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也如我所料,活动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孩子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一开始我也害怕泥鳅,可活动开始时,有教师捉泥鳅这一环节,为了克服自己对泥鳅的恐惧,我事先买了泥鳅在家里练习,先是戴了手套捉,适应一点后再把手套拿掉,到上课前,我已不再害怕,同时觉得泥鳅还蛮可爱的。我想也正是我这种情绪感染了孩子,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大胆探索,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惧怕泥鳅而不参加活动。
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活动中孩子能与材料充分的互动,但教师缺乏向孩子传递爱护小动物的思想,因此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显得有点残忍,用食品夹捉泥鳅时,有的泥鳅就被夹得出血了,但孩子们还是不放过。当时我也看见抹布上的血,但为了避免节外生枝,我选择了忽略,现在想想,如果我发现这种现象后,鼓励孩子捉泥鳅时能注意保护泥鳅,玩的时候不让泥鳅受伤,那孩子肯定会注意,那活动就会更完美。
第66篇、中班科学有趣的乒乓球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2、知道瘪的乒乓球受热恢复原状的办法。
3、培养幼儿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若干乒乓球、空玻璃杯、热水、吹风机、筷子。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认真观察实验。
活动难点:
理解瘪的乒乓球重新变圆的办法。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出乒乓球。
1、小朋友们玩过哪些球或见过那些球啊?(举手回答)
2、老师给大家到来了很有趣的球,认识的小朋友就大声喊出它的名字吧!
3、那么它跟小朋友们认识的篮球比怎么样啊?有什么不同和一样的地方啊?(利用比较了解乒乓球的大小、轻重)
4、可以找小朋友掂掂拍拍篮球在拍拍乒乓球。
5、小朋友们比较的非常好,那么如果老师给你一个乒乓球你想怎么玩啊?(师范给大家看)
二、实验。
1、小朋友们玩的很高兴,可是老师这里有一瘪的乒乓球在哭泣说:"我不小心被踩瘪了,谁能帮助我呢?"
2、小朋友们快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让它变回原来的样子呢?(小朋友说出自己的想法)
3、小朋友们真棒,积极动脑筋想问题。
4、老师也想了一个办法我们一起来看看能不能帮助它呢?
5、看看老师准备了什么?(幼儿说出准备的材料)
6、那这些有什么用呢?老师要做什么呢?(引发幼儿兴趣)
7、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个小实验,仔细看哦!
8、老师这里有一个空玻璃杯,把瘪的乒乓球放进杯子里然后倒入开水,想想开水倒进去后会发生什么呢?乒乓球会不会在水底不出来了呢?哇!原来乒乓球浮在了水面上(过一小会)老师现在要用筷子取出乒乓球,小朋友们想想老师为什么不直接用手去拿呢?(引导幼儿说出里面是热水,直接用手很危险,倒入开水环节也会涉及安全问题)
9、咦,乒乓球瘪的地方怎么不见了呢?哪里去了呢?(引导幼儿说出瘪的地方鼓起来了)乒乓球又变得圆圆的了
10、小朋友们想想为什么倒入开水后,乒乓球就变回原来的样子了呢?(小朋友们猜想)
小结:乒乓球的肚子里都是空气,瘪的时候空气被挤得压在了一起,用开水烫,里面的空气感觉很热,肚子里的空气开始膨涨就是越来越大,瘪的地方就撑起来了,所以乒乓球又圆了
11、小朋友你们学会这个办法了吗?
活动延伸: 会跳舞的乒乓球。
1、乒乓球变圆了很开心,它说:"谢谢小朋友,我要给你们跳支舞"
2、乒乓球会跳舞好神奇啊!小朋友们想看吗?
3、拿出吹风机,吹风机把乒乓球吹起来并在空中跳舞
4、乒乓球跳的好看吗?我们来给它鼓鼓掌
5、小朋友们把会跳舞的乒乓球告诉给爸爸妈妈让他们和你一起分享好不好?
小结:小朋友们今天的课《有趣的乒乓球》你们开心吗?那我们以后多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好不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让我们跟客人老师说再见吧!
活动反思: 受热膨胀是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但是幼儿年龄较小,可能见过却不明白其原理甚至说不出原理的名称,所以本节课真正的目标是体验发现的乐趣。
中班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仍然是具体形象的,所以不要求幼儿说出乒乓球恢复原来样子的复杂科学的原理,只需要知道用什么办法就可以了,因此只是用简单形象的语言讲解乒乓球遇到开水是怎样变圆的,整个过程多以提问猜想为主然后进行验证,既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发好奇心又培育想象力发展,既然设计的是一节小实验,就顺便让幼儿观察欣赏和乒乓球有关的有趣实验,因此设计了会跳舞的乒乓球,只是让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充满好奇心,由于时间等问题不可能让幼儿一一操作,所以在幼儿离园时可以告诉家长回家和幼儿一起尝试。
至于乒乓球可以进行有趣的制作可以作为一节美工课单独去设计,让幼儿了解并动手操作,因此本节课没有涉及,实验时会有一些变量存在,可能过程会和预想的不同,这一点要有所准备。
第67篇、中班科学《奇怪的植物——吃虫草》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新奇的猪笼草、毛毡苔、捕蝇草等吃虫草的特性,对一些奇怪的植物产生兴趣。
2、在游戏中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物体的特征。
3、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游戏音乐。
2、多媒体图片:奇怪的植物——吃虫草。
3、幼儿用书第12页。
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了解新奇植物——吃虫草的名称和特性,知道它们的样子。
2、活动难点:了解吃虫草吃掉虫子的过程,愿意在游戏中用恰当的动作表现。
3、指导要点:通过故事引导、多媒体图片观察认知来了解吃虫草的样子和特性,并用肢体动作 表现帮助幼儿理解吃虫草吃掉虫子的过程。
活动过程 1、欣赏故事《失踪的苍蝇》
提问:小虫子哪去了?(被吃虫草吃掉了)
2、运用多媒体图片逐一了解吃虫草的名称及特性,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1)认识吃虫草,说说吃虫草的本领。
提问:图中都有哪些吃虫草呢?它们有什么本领?
小结:这些都是吃虫草,它们不声不响地长在野外,悄悄地吃掉很多令人讨厌的害虫。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是害虫呢?(引导幼儿说出苍蝇、蚊子等害虫的名字)
(2)观察吃虫草的样子,猜猜它们是怎么吃掉虫子的。
请幼儿说说不同吃虫草的样子,提问:它们会怎么吃虫呢?
小结:能吃掉苍蝇的草叫捕蝇草。捕蝇草的叶子是椭圆形的,叶子周边还长着牙齿,像很多蝇索。苍蝇来了,叶子就会合拢起来,把它关在里面,然后把她消灭掉。猪笼草,椭圆形的大叶子下长着一个长口袋,虫子来了若掉进这个长口袋,就再也出不来了,被猪笼草吃掉了。
3、幼儿分组翻看幼儿用书。(同伴之间轮流讲讲不同的吃虫草是怎样吃掉虫子的)
4、游戏:吃掉小虫子
(1)用肢体动作表现吃虫草的特征。
提问:刚刚我们看了这些吃虫草的图片,它们都是一样的吗?谁能用动作表现捕蝇草(猪笼草、毛毡苔)的样子呢?
(2)幼儿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吃虫草(可以是捕蝇草、猪笼草、毛毡苔,提醒幼儿吃虫草的动作是不一样的),一人扮演小虫子,在吃虫草里飞来飞去。当老师的音乐声一停,吃虫草立即捉住小虫,然后轮换角色游戏。
5、延伸活动:
世界上还有好多奇妙的植物,小朋友下次看图书,看电视发现了有趣的植物,要和我们大家分享,好吗?
活动反思: 根据本班幼儿年龄及知识发展水平,在科学活动《奇怪的植物——吃虫草》中我所制定的目标不是很高,旨在激发兴趣,乐于参与,简单探究。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图片,通过故事引导、观察了解毛毡苔、猪笼草、捕蝇草的样子,并通过肌体动作表现帮助幼儿理解吃虫草吃掉虫子的过程。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提高了幼儿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活动中幼儿不仅充分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参与游戏的快乐,而且使幼儿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乐于探索现象原因的探究精神。
第68篇、中班科学感受四季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进一步比较四季的明显不同。
2、感受季节的不断渐变以及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儿歌挂图,大字纸;故事书《魔法奶奶的电话》;写有四季字卡的 纸条,后面有双面胶(人手一套);魔法电话教具
活动过程: 复习儿歌“春夏秋冬转圈圈”,及四季排列,月份分配
1. 观察魔法电话:魔法电话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它能拨通春姐姐、夏大哥、秋姑姑和冬爷爷,找找四个键分别在哪里?
2. 边听故事边通过观察图片,猜想小朋友喜欢某个季节的理由。
3. 提问:故事里谁喜欢夏天?她为什么喜欢夏天?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老师用简画记录,从而补充故事内容。(其他季节按同样方法提问)
游戏四季轮换拍
1. 幼儿每人一套写有春夏秋冬的纸条,分别画上四季简易图,将画好的纸用双面胶贴在衣服双手易拍到的地方,化装成季节娃娃。
2. 听游戏带领着发出的语言指令迅速做出反应,即用手拍贴在身上的图画
*单手拍:如听到“吃火锅是什么季节?”边答边拍身上图片。
*双手拍:如听到“夏天过去是什么季节?再过去又是什么季节?”两手分
别拍在相应图上,并回答“夏天…….”
*连续拍:如从春天到冬天
*结伴拍他人
*边拍图画边念儿歌“春夏秋冬转圈圈”
第69篇、中班科学有趣的颜色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设计本节活动不是为了让幼儿认识几种颜色,而是为了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所以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认识颜色,使用颜色,同时充分感受颜色的丰富性。
活动目标 1.能说出常见物体的颜色。
2.对颜色的变化感兴趣,喜欢实验活动。
3.培养和发展表现美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是: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
2.难点是:引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颜料和调色用具。
2.活动室的布置要色彩丰富、协调。
3.各种需要涂色的画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认识颜色的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
(1).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物品中丰富多彩的颜色,并初步了解一些颜色的名称。
(2).教师让幼儿回忆观察的颜色,并出示相应的色块,让幼儿对颜色进行指认。然后谈谈最喜欢的颜色,说说什么东西和自己喜欢的颜色是相同的?
二、通过使用颜色的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熟悉颜色,体验色彩的美,引发幼儿对颜色的兴趣。
(1).涂色活动。为幼儿提供各种需要涂色的画,如树、水果、花……,然后让幼儿涂上相应的颜色,要求与实物本来的颜色相似。
(2).配色活动。鼓励幼儿在空白的树、花等图画上涂色,鼓励幼儿自己配色。活动后组织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谈谈最喜欢哪幅画的颜色。
三、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1).调色活动。让幼儿自由探索,用颜料进行调色实验,体验发现的乐趣,然后让幼儿讨论、交流调色的经验,谈谈颜色的变化。教师可示范操作实验,让幼儿发现调色的结果是丰富多彩的,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制作活动。让幼儿通过制作和玩七彩风轮,让幼儿产生求知的欲望。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让幼儿深刻地感受到了色彩的美。让幼儿在观察、实验中认识了几种颜色,使用颜色,并在调色活动中充分地感受到颜色的丰富多变。
色彩是直观地,如果幼儿不能有意去感受,就会视而不见,因此本人让幼儿在实验活动中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在调色活动中感受颜色的多变,大大地激发了幼儿对色彩的关注,同时让幼儿观察周围的东西,让幼儿对周围的色彩产生了兴趣,就能主动去认识各种颜色,在配色活动中,也让幼儿对科学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调色、配色,幼儿兴趣浓,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但是在给幼儿操作调色的活动时,我没能充分地引导和组织幼儿探讨活动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使得幼儿的兴趣停留在操作上,没能达到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第70篇、中班科学沉沉浮浮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浮浮沉沉》活动中,充分抓住幼儿的好奇心教学,让幼儿产生很浓厚的兴趣,来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让孩子通过深刻的记忆来明白什么是浮?什么是沉?明白了解浮沉是什么现象?那些东西会浮那些东西会沉。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基本知道哪些东西会沉?哪些东西会浮?
2、能在理解沉浮关系后并乐意扩想别的东西是沉还是浮。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明白沉与浮的现象。
难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石块、钥匙、泡沫、纸张、木头、树叶、塑料玩具、鸡蛋、水杯各一个、水若干
2、经验准备:幼儿能够认识以上物品。说出他们的名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浮浮沉沉游戏:教师向幼儿讲诉游戏规则:当教师喊浮的时候全体小朋友成立正姿势站好。当老师喊出沉的时候,幼儿安安静静的在位子上做好。老师这样不断地喊沉浮,这也可以锻炼幼儿的反应力。
(二)教师出示教学材料
教师指导语:“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好朋友,看看我们的小朋友认不认识他们呢
教师依次出示教学材料,引导幼儿说出他们的名称;
教师指导语:“瞧,今天我们请了这些好朋友来做客,那我们是请他们坐下?还是请他们站着呢?
(三)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教学材料,用水杯装满水。
教师指导语:让幼儿猜想过会我们会请好朋友干什么呢?
2、教师出示教学材料:“小朋友看看我们首先出现的是哪位好朋友呢”
3、刚才我们的好朋友已经休息好了,现在我们请好朋友洗澡睡觉了。我们来想一想,有哪些好朋友是喜欢在水的上面洗澡呢?在水的上面洗澡的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浮。在水的下面洗澡的我们也给他取个好听的名字叫——沉。
4、在洗澡之前呢,我们先来猜想一下好朋友是沉还是浮呢?让幼儿大胆的想象。
5、教师先用一块布将水杯遮挡住,然后请幼儿将来作客的好朋友放入水中让它洗澡。注意当幼儿放进去的时候,我们要教导幼儿要轻拿轻放,
6、教师可充分吊足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猜想到底好朋友下水之后是沉还是浮呢?然后把结果展现给幼儿观看。看看幼儿猜想的是不是和他们看见的一样呢
7、教师依次把剩下的好朋友请到水里面洗澡?这样反复操作。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沉与浮。
8、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那些东西在水里面去洗澡会沉呢?那些东西会浮呢?
9、教师每组幼儿提供一些操作材料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
(四)结束部分: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教室里面哪些东西放在水里面会沉?哪些会浮呢?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不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让孩子学习到了知识还增加了见闻。在活动中幼儿不光积极思考和还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充分达到了教学的效果,这是一门很有创意的课。在教学类容来看我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安排的。在上课过程中更是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来进行教学让幼儿在一种愉快的氛围汇总进行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习到了知识。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学习很有帮助。
第71篇、中班科学找空气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我们的 日常生活中,空气无处不在,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对于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空气是非常抽象的概念,也给了我智慧和灵感,多彩的气球,充气彩虹门,让我找到了孩子们的兴趣点,更找到了中班孩子活动的切入点,利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去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去探索袋子,游泳圈,气球肚子里的秘密对中班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有趣新奇的事情,因此,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形象地感知空气的存在。
2、让幼儿体验在游戏探究中的快乐。
3、激发幼儿探索空气的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皮球,粉笔若干,卡纸,蜡烛,玻璃杯,打火机,碎纸屑若干,一盆水,充气玩具若干、游泳圈、做成娃娃的袋子若干、气球一个,塑料袋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猜谜语,引出课题:小朋友们,今儿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他们猜猜它是谁?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
一时一刻离不了。(空气)
2.出示皮球,让幼儿说出皮球为什么会鼓起来?(空气)
二、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猜想。
1.找空气: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起来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气?将皮球,充气玩具,游泳圈一一出示,让幼儿说出谁住在它们的里面?(空气)
幼儿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
三、探索活动,让幼儿实验操作。
1.感知身体里的空气。让幼儿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巴,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用嘴对着手吹气感知身体里的空气。
2.感知粉笔里的空气。以分组活动的形式,幼儿分别把粉笔头放入盛水的盆里,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自己看到的现象。
四、教师做实验,让幼儿感知空气存在及其特征。
1.出示玻璃杯和厚卡纸,给玻璃杯倒满水,盖上卡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你能使杯子里的水不倒出来吗?成功的和失败的各一名代表上来演示,通过对比,幼儿知道只有盖住卡纸使杯内无气泡(杯内无空气),才能将杯子倒过来。幼儿再次进行试验,直到获得成功。
2.提问;是谁在帮忙?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水才不会导出来?究竟是谁在帮忙?谁那么有力量?引导幼儿交流;杯子里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不让水从杯子里流出来。
3.将蜡烛点燃,请一名幼儿用玻璃杯罩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把碎纸屑放在桌子上,幼儿分组,用手在周围煽动,观察纸屑的变化。让幼儿感受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只是我们看不见它。
五、游戏;找空气。
让幼儿一人一个塑料袋到外面找空气玩,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本活动是让幼儿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产生兴趣,通过在实验中让幼儿操作并在探索的基础上让幼儿获得经验,玻璃杯中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进来,把水倒入杯中用卡纸盖住,卡纸就会被吸住,水不会倒出来,添加了用杯子去盖住点燃的蜡烛,一下蜡烛就灭了。说明空气可以支持燃烧,这样吸引了 幼儿的注意,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建立了一个探索,尝试与交流的平台。在活动中利用了启发提问观察的方法引导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幼儿通过猜谜语一一寻找空气一一试验操作的教学环节,让抽象的自然想象变得具体化,整个活动的气氛很活跃,突出了活动的重难点,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理解了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无处不在,培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第72篇、中班科学盒子真有趣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也为了让幼儿对各种各样的盒子有更深的了解,于是生成的这一科学活动《盒子真有趣》。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盒子与其用途。
2.利用废旧物游戏,增强环保意识。
3.按照盒子共同特征分类。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盒子若干个(泡沫盒、纸盒、铁盒等),小粘贴。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盒子
1.出示盒子:这是什么?这些盒子叫什么名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2.幼儿分组观察讨论。
3.师幼小结。
4.幼儿操作讲述,比较盒子的不同。
5.教师小结:盒子有大,有小;有正方体,有长方体;有木头制成的,有硬板纸做的,有塑料做的……种类繁多。将盒子分类(以组为单位,先讨论,再分类。按一个共同特征分类)
二、按盒子的一个共同特征分类
你们按什么来分的?还会怎么分?
三、运用盒子开展游戏,增强环保意识
1.做装饰品:小动物头饰、家用电器、机器人,玩游戏。
2.游戏:要求双脚夹紧盒子往前跳,双手同时也搬运盒子。
活动延伸: 利用盒子开展各类游戏。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并且对各种盒子又多了一些认识,知道盒子有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款式,不同的打开方法,大多数幼儿都能按盒子的不同特点对盒子进行分类,个别幼儿对分类分辨得还不是太好,需要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多练习对物品的分类。
第73篇、中班科学《水》教案反思
教学意图: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特殊资源。我国是世界上12个缺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全世界排名第110位。根据孩子们对水的兴趣,把握教育时机,提供适当引导,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水》。让孩子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积极参与探索。
教学目标: 1、 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
2、 体验探索水秘密的乐趣,提高幼儿动手动脑能力,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教学准备: 玩偶、卡纸、玩水工具(玉米核、乒乓、积木、纸船。小鹅卵石、汤勺、插具、易拉罐、玻璃球)、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分别放着一勺(白糖、盐、芒果粉)干毛巾若干。
教学重难点: 认识水是透明,可溶解,会流动的特性。
教学过程: 一、引出主题,激发兴趣
1、宝贝们好!今天熊妈妈邀请我们到她家去做客。走过这条小河就是熊妈妈的家。熊妈妈请宝贝们帮她看看小河里有什么。我们经过小河的时候仔细观察,待会儿告诉她。
二、观察水,发现水的特性
1、经过小河时看见了水里有什么?(石头,汤勺,杯子,蜡笔,叶子)
2、有个问题要考考我们,猜猜,泥沙里有什么?(石头,汤勺,杯子,蜡笔,叶子,或者还有其他的东西)
3、到底藏了什么?水里的东西我们一眼就能看见,泥土里的东西不能看见,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小结:呀,你们真聪明,你们发现水的第一个秘密,水是透明的。
4、我送你们几个礼物,你们放到水里,再告诉我发现了什么?宝贝们,白糖放进去你发现了什么?盐放进去你发现了什么?芒果粉放进去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这些东西在水里不见了,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我来告诉你们,溶解。我们又发现了水的一个秘密,水具有溶解性。
5、我现在把乒乓球放进水里,你们发现了什么?(乒乓球动了)
小结:你们可真厉害,我们发现了水的又一个秘密,水会流动。
三、总结提升,体验快乐
1、今天我们发现了水的三个秘密。水的秘密还有很多,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去发现水的秘密吧!
相关信息:
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中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径流资源总量的6%;又是用水量最多的国家,1993年全国取水量(淡水)为5255亿立方米,占世界年取水量12%,比美国1995年淡水取水量4700亿立方米还高。由于人口众多,当前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排名百位之后,被列为世界几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是以探索水的秘密为主,水是孩子们天天接触,非常熟悉的一个物品,但是水的秘密也非常多,因此,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水的三个特性,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成就感的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活动中教师也注重了让幼儿用完整的一句话回答问题,并且鼓励更多的幼儿参与思考,实验,讨论 ,充分体现了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让幼儿真正做到了学习的主人,自发,自主,自由的开展活动,在同伴与教师的互动中共同探索获得新知。
不足之处:
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探索活动应该有更多的操作材料,由于材料有限,因此大部分幼儿都是通过观察来发现,没有亲自尝试,所以会有些遗憾。
第74篇、中班科学有趣的再生纸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生活中废纸品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初步了解再生纸的制造过程。
2、乐于尝试再生纸的简单制作,体验制作的乐趣。
3、初步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有用的再生纸》、再生纸操作步骤图
2、再生纸的制作视频、再生纸压模视频
3、教师和幼儿制作再生纸操作用具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一、阅读绘本,引出再生纸。
1、师幼共同阅读PPT绘本《有用的再生纸》,引出再生纸。
2、通过谈话,回顾绘本的内容,介绍生活中使用再生纸的意义。
二、初步了解再生纸的制作过程。
1、播放制作再生纸的视频让幼儿观看,让幼儿了解再生纸的制作过程。
2、引导幼儿说一说,教师小结。
三、幼儿尝试制作再生纸,体验制纸的乐趣。
1、出示再生纸制作步骤图,让幼儿初步了解每个步骤的顺序。
2、教师示范制作再生纸,与幼儿一起说一说制作流程。
3、边播放再生纸压模制作流程视频,边让幼儿动手尝试,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孩子们,你们的再生纸做成功了吗?那我们制作再生纸的过程完成了吗?对了,还需要晒干,现在我们一起把再生纸拿到阳光下晒干好吗?”自然结束。
延伸活动:
请幼儿在晒干的再生纸上作画。
活动反思: 结合本园开展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研究课题,我选择了《科学活动:有趣的再生纸》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学竞赛。科学教育活动,尤其是环保活动相对其他活动来说知识性较强,较枯燥乏味,有些内容离幼儿的生活还比较远,要上好很难。综观平时对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由于其是形、声、色、知、情、意相统一的产物,并运用了声音、图片、文本等多种技术手段,更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认知对象,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着其他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将其应用到幼儿园环保教育活动中,对优化环保教育过程、提高环保教育的有效性能起很大的作用。
第75篇、中班科学水宝宝搬家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水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密切的伙伴,对于中班年龄的幼儿来说,创造思维发展的非常迅速,他们喜欢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根据幼儿这一特点开展了此次活动。让幼儿操作、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材料的吸水性。
2.了解水与人的关系。
3.培养动手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4小盆水,4大空盆,吸管、汤勺、布条、毛巾、塑料袋、杯子、海绵、棉花、漏斗、筐子,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谜语引起幼儿兴趣
1.猜谜语: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洗脸刷牙洗衣做饭,都要用到它。
2.生活中见过哪些水?
(1)你在哪里看过水?是什么水?
(2)你喜欢水吗?为什么?
二、实验“帮水宝宝搬新家”
1.出示小盆水:水宝宝住的地方太挤,他们要搬到大房间里。
出示大的空盆:怎样帮水宝宝搬家?
2.猜测与记录。
一起来看一看、猜一猜,哪些东西能帮水宝宝搬家,哪些东西不能。
提供材料,幼儿猜测哪些物体能运水、哪些物体不能运水,可以用“√”表示能运水,用“×”表示不能运水。
3.自由选择运水工具,验证结果。
(1)每样东西都要试。
(2)把能运水的与不能运水的东西分开放在筐子里。
(3)不要弄湿衣服。
4.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三、说说自己的发现
1.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帮水宝宝搬家?
将操作的结果用“√”表示能运水,用“×”表示不能运水、记录在验证栏中。
重点示范孩子们不能确定的东西。
2.哪些材料会吸水?
3.用什么物品运水快?什么物品运水多?
四、根据记录表,讨论不同物体的运水方法,再次操作
1.请幼儿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操作中感知哪些材料具有吸水性,哪些材料的吸水性强,哪些材料的运水速度快。
3.你是怎样帮水搬家的?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种搬家的方法好?为什么?
延伸活动:
回家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它不仅能运水,而且还能搬得多,搬得快。
活动反思: 通过让孩子们猜测、尝试来验证哪些东西能够搬水,哪些东西不能搬水,目标的达成比较好。在活动中孩子们能够边玩边思考,在玩水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逐一尝试,慢慢找到自己的答案。充分体现幼儿为主体地位,使幼儿在玩的同时了解一些科学现象,掌握一些知识技能。
不足之处:
实验记录表的猜想结果与验证的结果要一致。
第76篇、中班科学动物之最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动物世界最高、最大、跑的最快、跳的最远的动物。
2、能主动探索、记录,和同伴交流。
3、对探究、了解动物世界的秘密感兴趣。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知道动物世界最高、最大、跑的最快、跳的最远的动物。
活动难点:
按要求用自己的符号记录,能和同伴围绕问题认真讨论交流。
活动准备: 常见的动物图片(目标中提到的动物),笔、记录纸、粉笔、《十二生肖操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动物世界很奇妙,藏着很多秘密,动物们各有本领,在大自然中生存、躲避敌人、保护自己,今天,老师先做一次调查,考考大家对动物世界的秘密知道多少:每个人记录出你认为的动物世界中最大、最高、跑的最快、跳的最远的动物。
二、基本部分
1、幼儿每人拿一份记录纸,在合适的格子里用自己熟悉的符号记录自己的答案。
2、教师每个小组个别询问,了解幼儿的基本认知情况。
3、带着问题请幼儿欣赏主题短片视频:到底什么是准确的答案,藏在视频里。
4、教师出示一份大的记录卡张贴在黑板上,请幼儿反馈专题片的答案,教师用简笔画记录。
5、请幼儿对照答案,看看之前自己的认知对不对?
6、教师小结:海洋里最大的动物;陆地上最大的动物;陆地上最高的动物;陆地上跑的最快、跳的最远的动物;最大的鸟和它的蛋。
三、趣味活动
动物世界还有什么动物有独特的本领或特征呢?先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完成《十二生肖操》。
1、随儿歌音频做十二生肖模仿操。
2、刚才我们模仿的动物有什么独特的本领和特征呢?
四、结束部分
动物世界里动物们都有自己的特点,请大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一下,动物世界里哪些动物身体有毒?哪些动物身体软?还有哪些使我们今天不知道的,请你画成一幅画带来告诉大家。
活动反思: 幼儿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认知不全,记录自己认知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对教师现场用简笔画记录的方式感兴趣。总体说来,教学内容对幼儿有吸引力,但是幼儿交流分享的习惯和方法需要培养。
第77篇、中班科学蔬菜联欢会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几中常见蔬菜,知道名称。
2、观察各种蔬菜,了解其外形特征,知道蔬菜含有丰富的营养。
3、乐意将自己带来的蔬菜向同伴介绍,体验与同伴交流分享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2、幼儿每人从家里带一棵菜,教师也准备一些蔬菜。
3、照相机一部。
活动过程: 1、交流自己带来的蔬菜。
教师:今天,我们班上将举行一个蔬菜联欢会,有哪些蔬菜来参加联欢会了?
教师将幼儿带来的蔬菜放在所在小组的桌子上,请幼儿观察自己带来的蔬菜,并向同伴介绍自己带来的蔬菜的名称以及外形特征。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交流,丰富幼儿的蔬菜经验,培养幼儿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达的能力。
2、教师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了解蔬菜的主要特征。
(1)看图说说:图中有哪些蔬菜?这些蔬菜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鼓励幼儿读一读旁边的汉字。
(2)启发幼儿想一想,你还吃过哪些蔬菜?你还知道哪些蔬菜?这些菜是什么样子的?
活动中第二个环节让幼儿看图片我换为看电脑上的蔬菜图片。最后一个环节在电脑上展示蔬菜沙拉图片。
活动反思: 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蔬菜的形状和颜色,并利用其特点加以自由联想,拼拼凑凑,创造出奇妙的新形象。这个内容题材新颖,形式活泼,既训练孩子的视觉能力,又锻炼其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激发其创作欲望,多种方法容为一体,综合运用。
第78篇、中班科学手电筒亮了教案
活动目标: 1.对电池产生兴趣,初步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和用途。
2.乐意参加安装电池的探索活动,感受成功的乐趣。
3.愿意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常用电池若干个(1、2、5、7号,) 大小不同的电筒若干个(分别使用1号、2号及5号电池) 录音机、磁带 黑猫警长图片 电视机、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尝试从多角度发现电池的差异。
1.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提问:"桌子上有什么?"(电池)
"这些电池一样吗?"(不一样) "它们有那些地方不一样?请你从篮子里分别拿两个不一样的电池来比一比,找一找。"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比较,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提问:(1)"你们发现这些电池那些地方不一样?"
师幼共同小结:我们发现这些电池的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粗细不一样…
提问(2)"这些电池有没有一样的地方?"
师生共同小结:这些电池的一头都有一个小帽子,另一头都是平的或是凹进去的。
二、初步了解电池的用途,并探索为大小不同的电筒安装电池。
(一)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讲述,了解电池的用途。
提问:
1. "这些电池有什么用呢?"(能让电筒亮起来;让电动玩具动起来;让录音机响起来…)。
(二)播放《黑猫警长》视频,引起幼儿安装电池的兴趣。
提问:"刚才是谁呀?" "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怎么帮?"
教师提供不同型号的电筒,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选择、自由操作安装电池,让电筒亮起来。
2. 请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并一起讨论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你是怎样装电池的,电筒才会亮起来?" 教师针对幼儿的操作情况,举典型事例。
3.幼儿操作结束,教师组织:"请装好电池的小朋友赶快把亮起来的电筒送给黑猫警长!"
4.师生共同小结:电筒的大小不同,它们也需要大小不同的电池,大电池装在大电筒里,小电池装在小电筒里。为电筒安装电池时,要让电池上有小帽子的一头先放进去,第二个电池也是一样,然后盖紧盖子,打开开关,电筒就会亮了。
延伸活动: 1.让活动中没有正确安装电池的幼儿继续操作练习。
2.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使用电池的物品,并尝试自己安装电池。
3.环保教育:不乱扔废旧电池。
第79篇、中班科学一篮蔬菜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几种常见蔬菜的名称与外形特征。
2、感受蔬菜的多种多样。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篮子若干,里面分别装有青菜、白菜、菠菜、辣椒、红萝卜、西红柿等。
2、贴有各种蔬菜的篮子若干。
活动过程: 1、问题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去过菜市场吗?”(去过)
师:“菜市场里都有些什么菜呀?”(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今天,钱老师也去了一趟菜市场,带了好多好多蔬菜回来,你们想看看吗?”(想)
2、每人一种蔬菜,进行观察和讨论。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蔬菜,请你选一样自己喜欢的蔬菜,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拿的菜叫什么名字?它是什么样子的?”
3、幼儿拿着蔬菜坐到前面,个别介绍自己的蔬菜。
师:“我请小朋友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师:“你喜欢哪种蔬菜,为什么?”(引导幼儿从蔬菜的外形、颜色、吃法等方面来说)
(请个别幼儿到前面介绍)
师:“这些蔬菜都有各自的优点,所以有的小朋友喜欢这种,有的喜欢那种,那么这里到底有哪几种蔬菜呀?”
幼:“青菜、白菜、菠菜、辣椒、红萝卜、西红柿。”
4、扩展关于蔬菜的经验。
师:“哇,原来有这么多种蔬菜呀,除了这些,你还见过哪些蔬菜,它们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子的?”(土豆、花菜、胡萝卜、黄瓜、丝瓜、茄子等)
5、幼儿操作,送蔬菜宝宝回家。
师:“刚刚,蔬菜宝宝们玩得累了,该回家啦!请小朋友们帮帮忙,把蔬菜宝宝送回它们自己的家,你们愿意吗?”(愿意)
(1)带领幼儿共同认识蔬菜宝宝的家。
(2)幼儿操作
师:“那请你找到它们的家,把它们送回去吧!”
活动反思: 现在蔬菜的种类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复杂,这给幼儿认识蔬菜带来了一定难度。幼儿在进餐时,我发现有些孩子不喜欢吃蔬菜,挑食、偏食现象十分严重,对自己不喜欢的蔬菜有呕吐现象。针对这一情况,为了培养幼儿的认识能力,教育幼儿要合理膳食,多吃蔬菜。于是我设计了“一篮蔬菜”这一活动。在活动前,我请家长配合,带幼儿去菜场认识一下常见的蔬菜,为《一篮蔬菜》的教学的教学打下一个铺垫。因此在整个活动一开始,我先是询问幼儿在菜场里见过哪些蔬菜?然后出示装满蔬菜的篮子,用布遮好,目的是引起幼儿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请幼儿上来摸一摸蔬菜的形状、说一说蔬菜的颜色,闻一闻蔬菜的气味,并请幼儿到客人老师身上去找一找与蔬菜相同的颜色。这样做目的是达到师幼互动的效果。
接着我又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吃的蔬菜是什么,这样做有利于幼儿加深对蔬菜的认识,这一环节中我还请幼儿去告诉客人老师自己喜欢吃什么,并问一问客人老师喜欢吃什么,进一步展示师幼互动的效果。其中我还出示蔬菜排行榜,让幼儿将笑脸花贴在最喜欢吃的蔬菜的下面。这样做一是进一步巩固幼儿对蔬菜名称与外形的认识,二是教育幼儿样样蔬菜都要吃。最后,我使用《办家家》的音乐结尾,并引导幼儿创编歌词,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这一环节也可以作为一个延深活动,放在表演区内让幼儿进行表演。
在本活动中,我认为在我请幼儿上来摸一摸蔬菜的形状、说一说蔬菜的颜色,闻一闻蔬菜的气味,这一环节中只关注到个别幼儿,没有关注到整体,我觉得可以在这一环节中增设一个在每个小组里放几样蔬菜,让幼儿去来摸一摸蔬菜的形状、说一说蔬菜的颜色,闻一闻蔬菜的气味,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第80篇、中班科学活动打瞌睡的硬币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具有的惯性。
2.体会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硬币、小纸条(宽度要比硬币直径宽一点儿)。
2.视频资料: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的变化。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教师请幼儿看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状态变化的视频资料,并启发幼儿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教师给幼儿展示科学小实验,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小朋友认真看。
操作过程:
(1)手握成拳头状。
(2)将小纸条放在拳心上。
(3)在纸条一端(拳心的部分)放一枚硬币。
(4)另一只手拿住纸条的一端(离硬币远的那端),迅速地抽出。
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到什么了?
幼儿根据所见回答:纸条虽然抽出来了,但硬币还留在拳心上,没有掉下来。
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想)
3 . 幼儿操作,感受惯性。
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提问:你们知道硬币为什么打瞌睡吗?
组织幼儿讨论。(根据感受谈谈)
4 . 教师小结。
小结:当抽出硬币下的纸条后,硬币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这种性质就是惯性。
活动反思: 探究是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幼儿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同时探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自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使幼儿真正理解和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孩子的。
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手记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记录与同伴交流,体现了分享经验的快乐,并产生了“我想做,我能行”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81篇、中班科学声音变形记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 “请你猜猜我是谁”是最近一段时间我班幼儿经常会玩的一个声音游戏。一开始他们仅仅是通过不断变换“被猜人”来进行游戏,几轮之后有想法的一些孩子不满足于这种简单的重复,其中一个小女孩儿把自己的声音变得粗粗的来让大家猜,孩子们觉得这个方法很有意思,纷纷模仿变化声音的粗细来玩猜声音游戏。于是我想,孩子们多变的嗓音本身就是一个现成的值得探究的科学活动材料,在这样的思考下生成了这一科学活动,以引导幼儿探究声音除了粗、细的变化还有哪些可变的方式。
活动目标 1、感知人声的各种变化。
2、尝试运用多种方式让自己变化声音,并用标记来表示。
3、体验模仿各种声音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相关图片、声音和视频。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打招呼导入活动,比较声音“粗细”的不同。
1、师:小朋友们,让我们用响亮的声音跟客人老师打个招呼吧,请坐!
2、配班老师藏于幕后,用粗、细不同的两种声音向幼儿问好。
师:听,是谁呀?再听!
师:到底是谁呢?请这位老师走出来!
师:哇,原来是孙老师呀!孙老师跟我们打了两次招呼,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呢?(一次粗、一次细)。
3、幼儿用粗、细不同的两种声音回应问好。
师:我们也把声音变一变来跟孙老师打个招呼吧!
[孙:小朋友们好!——幼:孙老师好!(粗细)]
4、尝试设计不同的标记表示声音的粗、细。
师:如果用两个标记分别来表示粗、细不同的两种声音,你觉得怎样设计合理呢?谁来试一试。
二、幼儿变化不同的人声,并用标记记录。
1、幼儿自由探索变化声音的方式,并用标记记录。
师:刚才我们用了粗、细不同的两种声音来说话。除了粗细变化,你还能让自己的声音发生哪些变化呢?
师:请你试着变一变、说一说,然后设计标记将声音的变化记录在这张纸上。(幼儿自由尝试并记录)
师:记录好了可以说给旁边的人听一听。
2、幼儿介绍记录表,并大胆在集体面前演示。
师:请小朋友把记录表送到黑板上来吧!谁愿意来介绍一下!
(3-4名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表,并用一句话演示声音的变化方式。)
教师小结:哇,我们的声音有这么多变化,可以变粗变细、变大变小、变快变慢,还可以变得高兴和难过,真神奇!
3、师:这么多标记你们都看得懂吗?有没有问题要问的?
4、看标记变化声音玩“声音变变变”的游戏。
师:我们看着标记图玩个“声音变变变”的游戏吧,怎么玩儿呢?我们一边唱《拔萝卜》的歌,一边看老师点的标记图来变变你们的声音,可以吗?
(幼儿齐唱《拔萝卜》三遍,教师由易到难指标记,幼儿根据教师指示的标记来相应变化唱歌的声音。)
教师小结:哇,老师点什么标记你们就能唱出什么样声音,真了不起!掌声送给自己和小伙伴们。
三、欣赏口技表演,幼儿尝试变化生活中的声音。
1、幼儿欣赏口技表演。
师:听,又有一段好听的声音来了,我们听听有哪些声音呢?(口技表演《边防哨所的一夜》声音版)
师:你们都听到了哪些声音?其实啊,这些声音都是一位叔叔用嘴巴发出来的,我们来看看!(视频版)
教师小结:太精彩啦!我们也把掌声送给他!这就是口技表演。我们也来试着当个小小口技演员!
2、幼儿尝试口技表演。
幼儿自由表演,再根据图片表演,并初步给声音分类。
四、自然结束活动。
教师小结:小朋友真厉害!模仿了动物的声音,大自然中的声音,还有生活中的声音。以后你们可能会模仿更多的声音,说不定还能成为出色的口技演员呢!现在站起来吧,变一种你最喜欢的声音跟老师们说再见!
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继续深入探究声音的变化,教师提供各种生活中的辅助材料来改变声音,生成声音变化的系列活动。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以孩子们多变的嗓音为探究材料的科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一、探究过程快乐。
1、快乐的游戏情境。
以幕后打招呼的游戏导入活动,先引导幼儿感知声音的粗细,进而探究声音的其他简单变化,再到技术加艺术化的口技尝试,让幼儿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兴趣。
2、快乐的交流表演。
教师没有泛泛地讲解声音有多少种变化,而是鼓励幼儿自由地交流一句话来体现他们探究的声音变化的过程:声音变粗变细、变快变慢、变高变低亦或是情绪的变化;特别是在模仿口技表演环节,幼儿很主动地要求表演,技能上无可厚非是欠缺的,但表演的范儿还是十足的,俨然就是一个个小小的口技演员,纷纷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经验提升无痕。
1、无痕解决重难点
幼儿如何能合理有序地将自己探究的声音变化的方式尽数来交流与表现呢,为了解决这一重难点,我设计了记录表,尝试让幼儿自己做记录,这样便于记录者交流,也便于教师了解幼儿的思考过程,同时也能让其他幼儿参与其中来提出问题;幼儿是否能运用各种方式来变化声音呢,我设计了看标记演唱《小兔乖乖》的歌曲,演唱有三遍,这三遍体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此类方法的运用,使难点易化,有利于幼儿主动建构提升经验。
2、无痕提升再拓展
科学集体活动一定要让幼儿有提升、有发展,于是我精心准备了一组口技大师表演的声音与视频《边防哨所的一夜》,带给孩子们强烈的听觉和视觉冲击力,拓宽了幼儿视野,提升了科学探究的素养,为幼儿今后科学探究精神的树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82篇、中班科学蒜头发芽了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2、了解蒜头在春天会发芽,激发对种子发芽的探索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蒜头人手一个、种植用纸杯每组两个、纸盒每组一个;
2、已经发芽的蒜头一个、小刀一把。
活动过程: 1、出示蒜头,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
★看一看蒜头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幼儿人手一个蒜头,有序地观察、探索 ★ 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什么?
★ 闻一闻,发现了什么? 这种气味你喜欢吗?它有什么用处?(杀菌、除腥味、驱虫)
★ 剥一剥、掰一掰,发现了什么? 蒜头穿了几件衣服,它的里面是怎样的?
★数一数一个掰开的蒜头有几个“小宝宝”(蒜瓣),给它们排排队;想一想你给蒜瓣宝宝排的队象什么。
3、交流、分享
★你发现了蒜头的什么秘密?请你来说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为什么有的蒜瓣宝宝的头上有绿绿的小芽?
4、出示已经发芽的蒜瓣,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小朋友看这个是什么?(出示发芽的蒜瓣)
★为什么和我们刚才看的蒜瓣宝宝不一样呢?
5、分组种植蒜瓣,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种子的发芽现象
★春天到了蒜瓣宝宝发芽了,我们也来种植蒜瓣宝宝吧!
★请幼儿在自己的纸杯上做好记号,把蒜瓣种在纸杯中,鼓励他们继续观察,并给蒜瓣浇水。
6、延伸
★让我们去看看春天到了还有哪些种子也发芽了!
第83篇、中班科学树叶趣味多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2、增进幼儿对树叶的认识,了解树叶最常见的几种颜色,形状,简单地知道树的一些用途。
3、提高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放大镜 各种树叶 图片 油画棒 幼儿绘画用纸 音乐《小树叶》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导入,引起幼儿观察树叶的兴趣
教师讲述:“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说出秋天的气温,农作物、树叶等的变化。
教师:“秋风轻轻地吹,树叶宝宝从树妈妈身上飘落下来,我们来和小树叶做朋友,好吗?”“请小朋友在筐里拿出一片干树叶和一片新鲜的落叶,”“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你的好朋友,好吗?”
二、 观察认识树叶
1、引导幼儿比较干落叶和新鲜落叶有什么区别?
幼儿观察后,教师提问幼儿:干落叶和新鲜落叶看上去怎么样?
干落叶和新鲜落叶摸上去怎么样?
干落叶和新鲜落叶用手一抓会怎么样?
教师小结:
干落叶卷曲不平坦,颜色呈黄褐色,叶脉干瘪,把它放在手中一握,成了碎片。未干落叶形状平坦,美丽,颜色黄绿色,红色等,叶脉柔软,有水分,把它放在手中握一握,伸展开还和原来一样。
2、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落叶?引导幼儿发挥想象,把自己见到的落叶形状、颜色、大小描述出来。
3、展示图片,让幼儿欣赏,告诉幼儿:秋天来了,树叶有的变黄,有的变红,从树上落下来,这样的树叫落叶树,也叫阔叶树。
4、用放大镜观察认识叶子的外观,用手摸叶子的脉络,认识树叶正反面的不同。
5、认识树叶的用途。
三、 做树叶拓印画。
四、 作品欣赏,评价。
欣赏幼儿作品,说出用的是什么树的落叶?让幼儿互相欣赏同伴的作品,并说一说在活动中的感受,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亲情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作品,应该感谢树妈妈,怎样感谢树妈妈?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做法。唱歌《小树叶》,加深对树妈妈的亲情感,教育幼儿保护树木。
六、活动延伸:
请幼儿找一找哪些树是落叶树,哪些树不落叶?加深幼儿对科学自然的探索和求知欲望。
教学反思 秋天来了,秋风萧瑟,落叶树上的树叶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我带小朋友户外活动时,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和落叶做游戏,他们高兴的捡拾落叶,商讨着怎样用树叶游戏。于是我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及时生成了《树叶趣味多》这次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增进了幼儿对树叶的认识,了解树叶最常见的几种颜色、形状,简单地知道树叶的一些用途。同时提高了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本次活动,我注重通过孩子们的亲身探索与观察,发现落叶树与阔叶树树叶的不同,在这个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发现树叶外观、形状、颜色、大小,认识树叶的用途。并通过做树叶拓印画,加深对树叶叶脉的了解。作品完成后,让幼儿互相欣赏同伴的作品,并说说在活动中的感受,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再加之以亲情活动,引导幼儿加强对树妈妈的亲情感,教育幼儿保护树木。
本活动中,我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我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这次活动为中班组交流探讨活动,有诸多不足,敬请大家指正,与大家共勉。
第84篇、中班科学活动来玩吹泡泡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吹泡泡,发现只有是镂空的材料都容易吹出泡泡。
2、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目的的进行验证的能力。
3、体验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知识和本领的愉悦情感。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记录卡、幼儿用笔吸管、筷子、花片、积木、漏勺、勺子、肥皂水视平转换仪 磁带 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在《吹泡泡》的音乐中,一起进入活动室。
师:我们都很喜欢吹泡泡,那可爱的泡泡们在阳光下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真漂亮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吹泡泡吧!
2、出示各种材料,并讨论。
(1) 师:平时,我们都是用吹泡器来吹泡泡的,可是今天,大家一起来看看,我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呀?
(2)出示记录卡,幼儿猜想。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张记录卡,并把这些材料画在了卡上,请大家一起来猜猜,你觉得可以吹出泡泡的,就在“猜一猜”这一个格子里打上勾勾,觉得不可以的就打上叉叉。
3、幼儿猜测,教师巡回指导。
4、讨论、介绍幼儿想法。
(1)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猜想?
请一到两名幼儿上台介绍。
(2) 师:你为什么这么想呢?有没有和他不一样的猜想?
(3) 师生共同讨论,并统计在教师的记录卡上。
师:我们一起来侃侃,你认为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请举手。(依次统计各个材料)
二、幼儿操作。师:小朋友的猜想都不一样,那到底对不对呢?老师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去试试!
请大家拿着你的记录卡,把每一样材料都去试一试,并且马上把结果记录在“试一试“这一格内。
1、幼儿操作尝试,教师指导。(重点指导花片和漏勺)
2、比较猜测和尝试后的结果。
(1) 师: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你操作后的结果?
有没有不一样的结果?
请有持不同意见的幼儿上来再次操作比较。
(2)师生再次讨论,统计在教师记录卡上。
师:在我们小朋友操作了过后,你觉得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请举手。(依次统计各个材料)
三、总结
1、谁来告诉我,你发现在这些材料中,那些可以吹出泡泡呢?他们有什么特点吗?
教师总结:这些有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都有共同的地方,就是它们都有洞洞,这些有洞洞的材料有个名字,我们叫它“镂空”。因为它镂空,所以可以吹出泡泡来。
2、结束部分。
师:我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大家看看它们能吹出泡泡吗?为什么?
想知道它们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么?我们一起到户外去试试看吧!
在音乐《吹泡泡》中跳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让孩子在玩中乐,乐中学到更多知识。”而本节课的选材也正是迎合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故而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主动、积极、其乐融融的场景,达到了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幼儿玩得还不是那么尽兴,考虑到时间关系,教师只好在幼儿兴趣点最高时,终止了游戏,进行小结本次探索活动。通过这点,让我认识到,不要一味的遵循原则,有时候可根据孩子实际课堂情况做以灵活多变的调整,这样又会起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85篇、中班科学眼睛变魔术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设计了中班的科学活动《眼睛变魔术》,使幼儿进一步了解、体会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活动材料,发现眼睛的错觉现象。
2.能将发现的和看到的错觉现象,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
3.感受错觉游戏的乐趣,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像的变化并用语言讲述。
活动难点:能够通过观察延伸至生活并用语言表达。
活动准备: 1.教具:两组圆环组合图一幅;方格黑白图片一张;直尺一根;各种错觉图片若干;投影仪、电脑。
2.幼儿错觉游戏材料若干:小鸟和笼子、蜜蜂和花、鱼和鱼缸、蝴蝶和花、雨滴和雨伞、刺猬和苹果、青蛙和荷叶、等双面转片;陀螺、滚桶若干;动画小书若干本。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爬呀爬。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个爬呀爬的游戏吧!"师:"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了头顶上……"幼儿随指令马上指点相应得不同部位。
二、体会、了解眼睛的用途,感知错觉现象带来的乐趣。
1、师:"眼睛的用途非常大,在日常生活中你的眼睛还看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2、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错觉现象师:刚才小朋友都讲述了自己看到过的有趣的现象,现在我请你们来看一幅有趣的图,请小朋友睁大眼睛仔细瞧,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1)观察两组圆环,请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初步体会错觉现象。
①图上有两组圆环,两组圆环中都有两个紫色的圆环,它们是一样大呢,还是一个大、一个小?(一组圆环是以紫色的圆环为中心,外面的圆环一个比一个大,另一组圆环以紫色的圆环为最大的圆环,里面的圆环一个比一个小)
②将两个紫色的圆环重叠对比,是一个大一个小吗?
教师小结:由许多大圆环围绕着的紫色的圆环看起来比较大,由许多小圆环围绕着的紫色的圆环看起来比较小,通过对比得知,原来两个紫色的圆环是一样大的。这是一种错觉,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2)出示黑白格子图,请幼儿观察讲述。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线条有什么不同吗?教师用量尺验证线条,总结:原来线条都是平的,我们看到的线条变斜了,这也是眼睛在和我们变魔术。
(3)出示双面转片玩具。
①发给每位幼儿一个双面转片的玩具,请幼儿观察自己双面转片的图案,操作并观察图案的变化。
②请幼儿讲一讲自己的发现。并和同伴交换玩。
(4)为幼儿发放滚筒、陀螺、转筒等玩具,进一步体会眼睛的错觉现象。
3、出示投影,依次出示不同的错觉图片,请幼儿观察并讲述"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他们像什么?"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总结:这些都是错觉现象,是我们的眼睛在变魔术
三、出示教师自制的动画小书。
通过快速翻阅使幼儿体验错觉游戏的快乐,并将其引申至动画片的制作原理,感受错觉游戏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反思: 《眼睛变魔术》是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特点设计的一节科学教育活动。活动中,教师以轻松、愉快的"爬呀爬"游戏引入课题,使孩子自然的进入活动状态,观察眼睛所看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在幼儿操作、观察、讨论的探究环节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给了幼儿很大的空间和动手尝试的机会,并利用动画小书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幼儿充分感受了"眼睛变魔术"的乐趣。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能时时以关怀、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把握好时机,积极地引导,及时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为幼儿探究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能有新奇的发现,获得情感和探究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活动各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自始至终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活动中,幼儿能够大胆操作游戏材料,勇于探索发现,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新发现,充分感受眼睛所看到的错觉,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在活动的组织中也存在有不足,如在引导幼儿表述自己的想法时激发的还不够,提问的语言不够精练,对幼儿的回应上重复性的语言较多,需要进一步提高,使每位幼儿都能深入体会到错觉游戏带来的乐趣。
第86篇、中班科学盐水的浮力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人手一个鸡蛋、半杯温水、一根筷子、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3、大记录纸一张。
4、死海的录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序进行实验。
难点: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教学过程 一、猜测沉浮的物品
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对于幼儿答案中提到的有现成的,教师进行实验。
二、实验猜测
1、提问:如果把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2、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解读。
3、当场把鸡蛋放进水里验证:鸡蛋沉入水底。
三、幼儿进行实验
1、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
2、出示记录表,让幼儿猜测,并记录猜测结果。
3、把幼儿分成三组,一组给予盐、一组给予糖、一组给予味精,并告知幼儿。
四、揭示实验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表,分别让不同实验的幼儿回答实验结果,并帮助幼儿进行记录。
2、教师进行实验:脸盆里装水加盐搅拌,鸡蛋浮起来
3、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五、拓展活动:死海的秘密
提问: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教师播放PPT,介绍“死海的秘密”。
教学反思 科学小实验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只是我们现在碍于幼儿园班级人数多,材料不够、操作不便等因素,使得这样的小实验不能很好的开展。今天的活动,实验的材料也比较繁琐,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进行了分组实验的形式,给予不同小组不同的材料,汇总实验结果,这样不仅让每种可能都得到了验证,满足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同时也能清楚的得到实验的结果。这样的形式适合于班级人数多的实验。同时,记录表运用的也很有效,不仅帮助大家记录下实验结果,同时也能让幼儿一目了然的观察到不同材料的不同实验结果。我们的小实验要向着有效、易操作的方向努力。
第87篇、中班科学鸟类之最教案
活动目标: 1、在收集材料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一些禽中之最。
2、激发探索鸟类的愿望和好奇心。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收集“鸟类”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认识禽类
1、鸟可以叫什么?(出示文字:“禽”)
2、禽类可以分成哪几类?
归类:被人饲养的禽,叫什么禽?(家禽)
食肉的、凶猛的禽,叫什么禽?(猛禽)
叫声非常动听的禽,叫什么禽?(鸣禽)
栖息在水边的禽,叫什么禽?(水禽)
3、那么家禽、猛禽、鸣禽、水禽各有哪些?
每种举例:家禽——鸡、鸭、鹅。。。
猛禽——鹰、鹫。。。
鸣禽——黄莺、画眉鸟。。。
水禽——丹顶鹤、鱼鹰。。。
特殊的鸟类——不会飞的鸵鸟
普通飞禽——麻雀
老师小结。
二、了解禽中之最
1、鸟类中,最大的鸟是什么鸟?(鸵鸟——高度2、5米左右)
2、最小的鸟是什么鸟?(蜂鸟)
3、最重的鸟是什么鸟?(鸵鸟比蜂鸟重78000倍)
4、飞得最快的鸟什么鸟?(雨燕)
5、地面上跑得最快的是什么鸟?(鸵鸟)
6、最长寿的是什么鸟?(鹦鹉)
7、最短命的是什么鸟?(燕子)
三、分享交流自己收集的鸟类资料,并进行传阅。
第88篇、中班科学活动各种不同的灯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了解灯的种类及灯的发展历史。
2、尝试按类摆放、布置等的展览。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各种灯或者灯的资料。
2、幼儿用书:《灯》
活动过程: 1、通过讨论介绍,了解灯的种类。
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收集的灯和有关灯的资料。
教师:请你们在小组里介绍一下你带来的灯和有关灯的资料,看看你们带来的灯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教师:你看到了哪些种类的灯?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这些灯有什么不同?你最喜欢哪盏灯?为什么?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灯?
2、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展览,引导幼儿观看各种不同的灯。
教师:小朋友带来了这么多的灯和有关灯的资料,怎样让大家都能观赏我们带来的灯呢?(教师引导幼儿提出布置灯的展览)教师:怎样布置展览才能让别人看的更清楚呢?(引导幼儿按类摆放,注意不重叠摆放等。)
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灯的展览,引导幼儿进一步认识灯。
教师和幼儿共同观看灯展,引导幼儿进行评选,选出最受欢迎的灯、最特别的灯、最可爱的灯等。
3、教师引导幼儿了解灯的发展历史。
教师: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灯,你知道灯是怎么来的吗?以前的灯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灯》,了解灯的发展历程。
教师:你看到了哪些灯?
教师根据幼儿用书、有关等的资料等介绍灯的发展历程,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灯的历史。
第89篇、中班科学生蛋熟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够运用一些方法区分生蛋与熟蛋,乐意参与区分生蛋和熟蛋的探索活动,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与幼儿人数相等的盘子,盘里放着一个生鸡蛋,一个熟鸡蛋,红苹果标记、抹布若干
2、篮子四个,在两个篮子上贴红苹果标记,装好盐水的透明塑料桶、一次性杯子、大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你们的盘子里有什么呀?有几个蛋宝宝?
(评析: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让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在蛋宝宝上了,同时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引导认识生蛋与熟蛋,能利用旋转区分生蛋与熟蛋。
1、这俩个蛋宝宝他们特别喜欢玩转圈圈游戏,你觉得他们谁会转得快,谁会转的慢呢?(幼儿猜测)现在就请小朋友帮他们转一转,你一边转一边可要认真仔细的观察哦,然后在转的快的蛋宝宝上贴个红苹果。转的时候要小心,不要弄碎了。
2、引导幼儿大胆的转动两个蛋宝宝,然后在转得快的蛋上贴个红苹果。教师适当的介入,指导。
3、提问:谁来说说你的转圈游戏结果?为什么有的蛋宝宝转的快,有的蛋宝宝转的慢呢?
4、刚才小朋友说了那么多,那到底为什么呢,,我们把蛋宝宝剥开来就知道了。剥蛋你们会吗?怎么剥呀?我们把转得快的鸡蛋剥好了放在贴有红苹果的杯子里,转的慢的蛋宝宝放在盘子里。壳剥在盘子里。
5、剥开来之后你发现了什么?转的快的蛋宝宝是什么蛋?转的慢的又是什么蛋呢?生蛋和熟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可以把熟蛋掰开,然后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幼儿讨论)
6、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生蛋的蛋黄和蛋清是流动的,所以转得慢些,熟蛋的蛋黄和蛋白是凝固在一起的,所以转得快些。教师边小结边在记录表上记录画标记,以后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区分生蛋和熟蛋了。
(评析:利用转圈圈的游戏情景,充分调动了幼儿操作的兴趣,让幼儿在猜猜、试试的步骤中经历探究的过程,发现转的快慢的结果,验证快慢的原因,从而突破了活动的重难点,在此过程中凸显了师幼互动的成效。)
三、引导运用盐水分辨熟蛋生蛋。
1、除了用转圈的方法,老师这里还有有一个办法可以分辨生蛋和熟蛋。看,这是什么?(盐水)这是放了盐的盐水,这是熟蛋,这是生蛋。请你猜一猜,生蛋放在盐水里会怎样?熟蛋放在水里又会怎么样(幼儿自由猜测)
2、说了那么多,接下来就请小朋友选一个生蛋或者熟蛋放在盐水里,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幼儿操作,观察生蛋与熟蛋在盐水里的结果)
3、谁发现了用盐水区分生蛋与熟蛋的秘密了?(幼儿交流观察结果)
4、教师小结:熟鸡蛋放在盐水里会浮起来,生鸡蛋会沉下去。(教师在记录表上记录)
(评析:再一次给予幼儿探究发现的机会,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与同伴一起合作,幼幼互动,生动有趣,使孩子真正的做活动的主人,最终他们用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和讲述,掌握了用盐水区分生熟蛋的方法)
延伸活动:
除了用转圈和放在盐水里的两种方法区分生蛋熟蛋,你还有什么方法能区分熟蛋和生蛋吗? (摇一摇;听一听,用手电筒照一照等)。你也可以问问爸爸妈妈有什么好的方法,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试一试。
(评析:激发幼儿持续探究的欲望,将幼儿的探究不断的引向深入。)
活动反思: 《生蛋熟蛋》这个科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活动中注重体现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即教师注重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己寻找答案,体现幼儿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将传输知识的过程变为师幼共同探讨知识的过程。
在一个一个的问题情景中,我放手让孩子动手操作,让孩子们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探索、实践,如:转一转、敲一敲、剥一剥等,这样幼儿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会因自己的成功发现而增强自信心,也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探索操作,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因此在小结区分生蛋熟蛋时,师幼共同小结,采用了记录的方法,用形象的标记记录展现了生熟蛋旋转的快慢,生熟蛋在盐水中的沉与浮,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突破活动的重难点。
第90篇、中班科学手机活动设计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新《纲要》指出,儿童是独立发展的个体,只有在自主活动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所以我设计了这节活动,重点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手机的功能。
2.感受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以及手机对人们生活的不利因素。
3.引导幼儿正确合理的使用手机。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手机(翻盖手机、滑盖手机、直板手机)
活动重、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了解手机的功能。
难点:引导幼儿正确合理的使用手机。
活动过程 一、参观手机店,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
出示PPT教师:你们看图上是什么?哦,是手机。这是张老师刚开的手机店。你们都看到了那些手机呢?今天,老师把店里的几款手机都带来了。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二、了解手机的功能教师:你们在家里玩过爸爸妈妈的手机吗?他们的手机有什么本领呢?(指名幼儿回答)
教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带来的手机都有什么本领?老师让小朋友自己来发现,好吗?(幼儿人手一部手机自由探索发现,教师巡回观察。)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上面有很多图片,你们认识吗?(介绍各种图片代表的意思:信封代表发信息,钟表代表时间,话筒代表录音等。)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手机上有这种本领,就在图下打√,没有就空着。(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小朋友的好多图片下都空着,因为我们拿的是以前生产的手机,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现在用的手机本领可大了。
三、学当小记者。
教师:今天请小朋友们当小记者,去采访客人老师的手机有什么本领,完成我们的记录表。(幼儿两两结伴去采访客人老师。)
四、了解手机对人们的危害。
出示PPT,引导幼儿了解手机对人们正常生活的不利影响。
五、结束教师: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我们回家告诉爸爸妈妈要合理地使用手机。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做的不好的地方来说说:在第二环节中,给孩子投放的操作材料太单一,孩子的探索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在让孩子采访时,也没有交代清楚,所以整个过程显得有点乱。
第91篇、中班科学泡泡是圆的吗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熟悉而且特别感兴趣的一项活动《吹泡泡》。幼儿吹吹、玩玩中产生了疑问:不同的吹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吗?因此,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形状的吹泡器吹泡泡,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能积极参与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集体记录实验结果。
3.在吹泡泡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红色圆形、黄色正方形、蓝色三角形的贴纸若干,泡泡水若干,抹布两块,纸杯20个,记录表一份。
2.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吹泡器各20个,吸管20个,五边形一个。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为"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活动难点:
"将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探索、表达、交流的过程得出结论。"
活动过程: 1.游戏"吹泡泡"导入教师: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吹泡泡"小朋友想玩吗?请小朋友轻轻地走到桌子前面,拿起吸管吹吹看,再仔细观察泡泡是什么形状的?(不能对着别人的眼睛吹,注意别弄到眼睛里。)
2. 师幼讨论:用不同形状的泡泡器,能吹出怎样的泡泡。
(1)认识记录表。
教师:看看这里,老师画了不同形状的吹泡器(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表示小朋友想出来的,"眼睛"表示小朋友看到的。
(2)教师:我们用圆形吹泡器吹出的泡泡会是什么形状的?小朋友想一想?(猜想的记录下来)
(3)教师:如果我们用三角形的、正方形的器具吹泡泡,泡泡会是什么形状的呢?
3. 幼儿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1)幼儿分组实验。
教师:请小朋友自己去试一试,圆形吹泡器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等会把答案告诉老师好不好?请小朋友轻轻地走到桌子前面。去吹泡泡吧!
(2)师幼小结,并记录下来。
教师:请小朋友说说刚才用圆形吹泡器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自己贴上)
(3) 教师:请小朋友自己去试一试,三角形吹泡器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等会把答案告诉老师好不好?请小朋友轻轻地走到桌子前面。
(4)幼儿分组实验。
教师:老师还准备了正方形的吹泡器,小朋友想玩吗?我们一起去吹泡泡吧!
(5)师幼小结,并记录。
教师:你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自己贴上实验结果)
4. 共同分析幼儿记录表,原来无论用什么形状的吹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活动延伸: 小朋友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奇妙的现象,比如我们今天吹得泡泡在阳光下是彩色的,你们想去看吗?那就跟老师来吧!
活动反思: 这节科学活动《泡泡是圆的吗》,适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孩子们总是对一些玩的游戏比较感兴趣,孩子们喜欢五颜六色的泡泡,对泡泡充满了好奇心。这节活动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所以利用幼儿的玩具制作了不同形状的泡泡器(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圆形)让幼儿来探索、实践。首先,以游戏吹泡泡开始,让幼儿观察泡泡的形状,然后再抛入问题用圆形的器具能吹出圆形的泡泡?那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让幼儿自己大胆想象。记录猜想的结果,然后再来论证,让孩子自主探索。在这次活动中,幼儿积极探索,兴趣浓烈,观察不同形状的器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让他通过自己的论证发现,不管用什么形状的吹泡器具,它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
第92篇、中班科学《你看到了吗》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每个人都拥有最基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本节科学活动《你看到了吗》。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知识与经验,在情感上获得愉悦与满足。体验和感受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下,人的眼睛就看不清或看不见周围的事物,人的眼睛需要借助光线才能看清周围的事物这一科学道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眼睛需要光才能看到物体。
2.制造光源,帮助眼睛视物。
3.知道眼睛是视觉器官,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一)环境创设
光影暗室或创设一个暗室
(二)材料准备
1.纸盒若干(将图片贴在纸盒箱子里与窥视孔相对的一面)。
2.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手机、灯和荧光棒等。
3.课件:《保护眼睛》《眼睛休息操》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进入科学探究室
1.看到地球仪了吗?为什么能够看到?
2.有眼睛就可以看到周围事物吗?
(二)探索发现
感受无光视物:操作自制的密封纸盒,尝试透过盒子的小孔观察。
1.将眼睛对准盒子上的眼睛,向盒子里看。
2.里面是什么水果(图片)?为什么看不见?
探索有光视物:
1.怎样看到盒子里的水果图片?
2.打开盒子或抠开盒子上“小窗户”就可看见图片。
3.把装有相同水果的盒子按标签图示分类。
4.眼睛需借助光才能看清事物,如果光线很暗,眼睛就会看不清楚或看不见。
(三)体验感受
进入光影暗室,切断光源。
1.什么感觉?
2.能看见玩具吗?有什么办法能看到?
2.打开灯、使用手电筒、蜡烛、打火机、手机、荧光棒,进一步感受眼睛与光源的关系。
3.可发出光物体我们叫它光源。你知道哪些光源?(太阳、星星、路灯等)
4.游戏:寻宝(幼儿利用各种发光的小工具,寻找光影室里的玩具)
(四)感受理解
走出光影暗室。
1.眼睛有什么感觉?(有点累、有点酸、有点不舒服)
2.理解:(播放课件)
(1)在昏暗光线下看书写字眼睛就会酸痛;时间就会近视。
(2)地震中救出伤员蒙着眼睛——在黑暗的地方呆的时间过长,突然看见明亮的光源就会觉得刺眼甚至失明,盲人的眼睛就是失明的
(五)拓展延伸
1.怎样保护眼睛?怎样关爱盲人?
2.游戏:保护眼睛。
3.学做“眼睛休息操”。
活动反思: 充分利用幼儿园科学发现室的资源,把光影活动室作为体验场景,体验没有光线,人的眼睛就看不清或看不见周围的事物,人的眼睛需要借助光线才能看清周围的事物这一科学道理。在探究和解决如何在黑暗的环境下,使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周围的事物这一问题时,教师准备了丰富的可预知的物质,如: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手机、灯、荧光棒等。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教师并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光线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不足之处:
1.幼儿操作和探究的时间不是很充足。
2.多提供一些“说”的时间,满足幼儿探索交流的愿望。
第93篇、中班科学我们的鼻子教案
设计背景 中班孩子正处于好奇好学的年纪,对身体和器官都具有好奇心,在这个时候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和教给孩子保护自己身体的方法是最有兴趣和效果的。因此设计了科学课《我们的鼻子》,本课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为认识鼻子,在认识了鼻子的外型基础上,第二课时重点了解鼻子的功能作用,做到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了解。
活动目标 1、了解鼻子有呼吸和嗅觉两个主要功能。
2、知道一些保护鼻子的方法。
3、感受鼻子的重要作用。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鼻子,初步认识鼻子的作用。
2、教会学生保护鼻子的正确方法,养成正确护鼻的习惯。
活动准备 电脑及课件;放有醋、酒、花露水、水的杯子各四个。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
今天,老师带了个谜语想要考考你们,听仔细了“左边一个孔,右边一个孔,有它能呼吸,还能闻香臭。”谁猜到谜底了?你认为是什么?(鼻子)都认为是鼻子呀,恭喜你们答对了!
二、观察鼻子的外形
欣赏PPT中不同的鼻子
1、我这里也有一些鼻子的图片,看了这些鼻子你们有什么发现?(鼻子的大小、颜色、形状不一样)那我们小朋友有鼻子吗?在哪里呢?哦,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有鼻子。
2、请你们互相看看旁边小朋友的鼻子是什么样子的,说说有什么发现。(有鼻孔、鼻毛……)有几个鼻孔?(有2个鼻孔)刚才我们小朋友还发现鼻子里有鼻毛,鼻毛你们都有吗?
三、了解鼻子的功能
1、那你觉得鼻毛有什么作用呢?
师:鼻毛可以挡住细菌、灰尘,让吸进去的空气变得更加干净、卫生。
2、好,现在请小朋友捏住鼻子,闭紧嘴巴,说说有什么感觉。(提醒幼儿注意,捏住鼻子的时间不能太长)(捏住鼻子后不可以呼吸了)哦,原来我们的鼻子可以呼吸。是不是光有鼻子呼吸就可以了呢?
小结:在一些特别的时候,来不及呼吸就可以用嘴巴帮忙,但是一般情况我们都用鼻子呼吸。
3、鼻子可以闻气味。
1)今天,我带来了四个杯子,杯子里原来装的东西干掉了,你能从这杯子的颜色中猜出原来这杯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吗?
2)看来眼睛已经不够用了,还可用什么来帮忙?
3)你们会闻吗?(幼儿深吸一口),闻熟悉的东西可以这样闻,可是闻不知道的东西这样闻不太合适,我来教你们一个方法。
4)(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我们可以小手做成小扇子,气味靠近小鼻子,小手轻轻扇一扇,(朝自己的方向扇)气味就可闻出来。
5)试试,先闻几号杯子?(3—4名幼儿试闻)闻到了什么气味?
6)二号杯里是什么?(醋)喜欢吃有醋烧的菜吗?
7)三号杯里是什么?(花露水)还有什么东西是香香的?
8)四号杯最难了,谁来试试?没闻出气味,猜猜到底是什么?(水)干净的水,一般都没有气味,所以闻不出。
总结:气味是不一样的,有酸的、辣的、香的,还有没有气味的,鼻子可以帮助我们分辨各种不同的气味,当我们去闻气味时,并不是每种气味都是好的,有的气味会影响我们健康,所以小朋友们在闻我们不熟悉的气味时,要用小手做把扇子,轻轻扇一扇,这是我的老师教给我的好办法,今天我再把这个方法送给你们。
四、知道一些保护鼻子的方法
那你的鼻子有没有不舒服的时候?(感冒鼻塞、流鼻血、流鼻涕)
有时鼻子也会失灵,比如感冒、生鼻炎、鼻子受伤的时候,它就不能发挥本领了。
假如鼻子失灵了,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困难。(呼吸不顺畅、吃饭时闻不到饭菜的香味……)
所以我们要保护自己的鼻子呀,待会儿我请你们玩个游戏,如果是正确的就马上躲到自己的椅子后面去,如果是错误的呢,怎么表示?用双手比成X状。
小结:我们平时应该不挖鼻孔,鼻子痒时用手轻轻按压;不把东西塞入鼻孔;有了鼻涕要用干净的手帕轻轻擦,不要用力擤;游戏时注意躲闪,也要避免碰撞、推挤小朋友……其实,我们的鼻子、眼睛、嘴巴、耳朵都有自己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第94篇、中班科学味道大比拼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酸、甜、苦、辣这几种味道,幼儿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中班下学期的幼儿具备了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相结合的年龄特征,非常乐意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探索食物的味道。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让中班幼儿在情景游戏中,运用多种感官(尤其是味觉),发展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体验在游戏的氛围中探究身边常见事物奥秘的快乐。
活动目标: 1、知道常见食物的名称和味道,并能按它们的味道——酸甜苦辣进行分类。
2、能运用多种感官在游戏中感知饮料的酸甜苦辣。
3、喜欢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游戏中体验探究、发现、交流食物味道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请幼儿将手洗干净;
2、多媒体活动室,鞭炮声MP3;
3、酸、甜、苦、辣的食物,如西红柿、奶糖、苹果、苦瓜、香蕉、辣椒等;
活动重点: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酸甜苦辣,并能按食物的味道——酸甜苦辣进行简单分类。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听录音引出今天的活动内容:“放鞭炮”的声音,问幼儿:这是什么声音?我的快餐店开张了,欢迎大家光临品尝!
二、品尝食物,感受味道
1、引导幼儿说出盘中食物的名称。
2、幼儿边自由品尝,边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师提问:你品尝了什么?什么味道?
幼儿:我吃的是鸡蛋炒西红柿,酸酸的。
幼儿:我吃的是炒苦瓜,夏天吃了好。
幼儿:我喜欢吃香蕉,软软的,甜甜的。
师(见辣椒没人动过,故意问):这是什么菜呀?
幼儿:那是辣椒。
师:你们为什么不吃呀?
幼儿:辣的。
(通过品尝各种菜肴,让孩子们重新感知、熟悉、回忆,加深对酸、甜、苦、辣四味的认识。)
三、看表情,猜味道
请个别幼儿喝杯中的饮料,喝完后不要直接告诉大家自己喝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而是通过表情,让大伙儿猜猜是什么味道。
猜出后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从那看出来的?(引导幼儿说出从眼睛、眉毛、嘴的变化来看)
幼儿:你的是甜的,你笑眯眯的。
幼儿:你的是酸的,眼睛眉毛都嘬到一起啦!
幼儿:你的是辣的,张着大嘴,伸着舌头,还吸凉气,脸都红了。
(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巩固加深印象)
四、游戏拓展,简单分类
店里只有我一个人,我忙不过来了,要找一些合格的小店员来帮忙。谁来呢?(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手要求帮我)
教师提要求:能帮我按食物的味道分类,把味道一样的食物放在同一处。(启发幼儿按食物味道的酸甜苦辣分类,把食物分成四类)
五、活动延伸
启发幼儿说出更多酸、甜、苦、辣味道的食物( 鼓励幼儿尽量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答案)。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不仅内容新颖,而且贴近幼儿生活实际。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需要,又发展了幼儿的感知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引导、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发现了味道与表情之间的关系,整个活动突出并始终贯彻“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主线,从教学效果来看,是比较成功的。
第95篇、中班科学不喝水的蜡教案
活动目标: 1、萌发孩子积极参与探索活动的兴趣。
2、引导幼儿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比较发现经特殊加工后纸杯功用。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三个大水盆装满水,纸、笔若干。每组一个一次性纸杯装上水。
2、幼儿每人事先折好一个小船。
活动过程: (1)玩纸船。“请小朋友看看教室里有什么?”(水盆,水盆里有水)“你们想玩吗?想想你要怎么玩。”幼儿讨论后自由选择地方玩。提问:A你是怎么玩纸船的?B你的纸船怎么了?C你发现了什么?小结:蜡不喝水,蜡涂在纸上就好像给纸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纸的
(2)折纸杯。教师出示一个纸折的杯子,让幼儿观察。提问:A你觉得这个纸杯能装水吗?B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纸杯不漏水。幼儿自由讨论后进行操作。小结:蜡涂的厚薄均匀与否会影响效果,涂的厚均匀的不会漏水反之就要漏水。
(3)发现纸杯的秘密。教师出示另一种一次性纸杯,让幼儿比较发现他们的不同,然后揭晓纸杯的秘密。
(4)延伸。生活中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请小朋友回去再找找,我们下次再来做实验。
第96篇、中班科学活动巧浇菜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会用不同的工具收集雨水,观察记录收集情况。
2、培养幼儿在生活中学会利用水资源的意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各种收集雨水的工具
2、精神准备:观察雨量与植物的关系、雨中体验
活动过程: 1、下雨了。
下雨了,孩子们高兴极了,润润说:“我们菜园的菜宝宝可以喝饱水了,雨下得非常小,我想带着孩子出去看看,这么小的雨会让菜宝宝喝足水吗?
2、观察雨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孩子们拿着小铲子在挖地下的土,倩芸惊讶的发现地下的土还干着呢,这时有人提议说:”我们还是接一点儿水来浇菜吧,这样快一些“,我说:”用雨水浇不是更好吗?“开心说:”可是雨太小了,浇不到菜根呀“,我请孩子们一起来想办法怎样利用雨水才能浇到菜根?
3、用雨水浇菜。
孩子们很聪明,想了很多办法用雨水浇菜:
(1)找来小桶、小瓶子、大盆收集雨水浇菜
(2)接排水管里的雨水浇菜
(3)挖渠引水浇菜
沿着排水管挖几条小沟,排水管里的雨水就会集中起来顺着小沟通向菜地,这样汇集起来的雨水会就会很快流入菜地,慢慢渗入到菜的根部。
活动扩展: 收集资源
想想你用什么方法收集生活中的水资源?
活动延伸: 资源的用途
你知道收集来的水资源有什么用途吗?
活动反思: 孩子们发现自然角中种植的菜根越长越高,我们就一起在户外开辟了一个小型种植园,把瓶子里种植的蔬菜移到种植园中,孩子们非常喜欢种植活动,他们更关心植物的生长情况,每天都用很多水去浇花、浇菜,我在想:水是宝贵的资源,我们不可以这样浪费,我们可不可以收集一些其他的水资源来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呢?
生活中,我们收集能源的意识很差,水不是再生资源,很多资料显示,我们的水位在不断下降,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再继续浪费,在活动中我们要鼓励幼儿想办法收集可以再利用的水资源,使孩子从小有节约能源的意识。
第97篇、中班科学不会飞的鸟教案
活动目标 1、丰富鸟的知识和经验,认识几种不会飞的鸟的形态习性以及演变。
2、萌发爱鸟护鸟的热情,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
3、能在活动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背景音乐、《不会飞的鸟》ppt、大鸵鸟的视频、小鸟叫的声音。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带领幼儿做小鸟进入教室。
师:今天老师要来考考我们的小朋友,看看谁的小耳朵最灵,听听看这是什么小动物发出的声音?
师:原来呀它是小麻雀,老师听说这只小麻雀想成为森林里最幸福的小动物。要想成为最幸福的小动物呢,就是要找到各种各样的小鸟来和它做朋友。但是它又不会找朋友,想请我们的小朋友来帮它找朋友,你们愿意吗?
师:老师呢想帮这只小麻雀找啄木鸟做它的朋友?
二、出示ppt,介绍生活中的小鸟。
师:你们帮小麻雀找到了这么多的好朋友,它成为了森林里最幸福的小动物了,正邀请我们小朋友和它的新朋友玩呢!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小鸟?
师:有这么多的小鸟,有麻雀,鸽子,小燕子……。现在请小朋友说说在哪里见到过这些小鸟?
三、猜猜想想,哪些鸟不会飞。
师:刚刚我们小朋友见到的小鸟都有一个共同的本领是什么?(飞)那你们觉得有不会飞的鸟吗?
师:先请小朋友猜猜看。老师这里有一个记录表,这个表上有我们小朋友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小鸟,请把你们猜想到的答案写在记录表上。会飞的打勾勾,不会飞的打叉叉。
师: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想的?
四、介绍不会飞的鸟生活习性,形态。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有的打的是叉叉,他认为是有不会飞的鸟的。(幼儿园学习网 www.qinzibuy.com)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师:大鸵鸟有什么特征?(教师讲解特征)
师:教师学小企鹅走提问,这是谁来了?你知道它是怎样生活的吗?
师:这时又走来了一只胖胖的小鸟它是谁呢?(渡渡鸟)讲解特征。
师:这是谁?请小朋友们看看他想谁?长得像恐龙,他就是恐鸟。比现在的鸵鸟还要高。
师:总结:不会飞的鸟是指已失去飞行能力的翅膀退化的鸟类,取而代之的是奔跑及游泳的能力。例如鸵鸟不能飞了,但是他的奔跑能力很强。
五、关爱自然,学习保护自然。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动物灭绝了,像恐鸟,就是由于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才灭绝的。我们小朋友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它们呢?怎么爱护环境保护地球呢?所以我们小朋友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地球。(边放音乐,边做小鸟找朋友)
师:今天回去后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你今天见到的不会飞的鸟好吗?
活动延伸:
1、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有关“不会飞的鸟”的资料。
2、给你的朋友说说你认识到的不会飞的小鸟。
第98篇、中班科学动物园的新成员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区分家禽、家畜、野生动物。
2、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不同动物的图片。
物质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各种动物卡片若干。
3、《动物的家》背景图4张。
4、黑板三块。
5、手偶。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情景故事。
一名教师扮演狮子王,一名教师扮演小猴子。
猴子:狮子大王,报告您一个好消息,咱们动物园又来了一批新成员!
狮子:是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连续出示手偶动物,引出多媒体课件。
二、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特征尝试分类。
1、幼儿观看图片,尝试初步分类。
2、幼儿分组操作,并相互交流分类理由。
3、教师引导幼儿比较并说出家禽、家畜、野生动物的异同。
4、教师总结概括家禽、家畜、野生动物的不同特征,对幼儿分类结果进行验证,形成概念。
三、知识拓展。
1、拓展幼儿分类空间。
师:你们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动物是家禽?哪些动物是家畜?哪些动物是野生动物呢?
2、观看《动物世界》有关人们滥捕动物的影片,进一步引发幼儿探索动物奥秘的欲望并激发起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四、结束活动。
儿歌《我爱我的小动物》
活动反思: 1、幼儿参与性较强,目标定位清晰,以幼儿为主体,分组形式符合中班年龄特点,充分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让幼儿在观察—操作—探索—交流—验证的过程中达成目标,同时采用拍照记录幼儿探索过程,位幼儿表达、表现和验证提供依据。
2、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在游戏中充分探索,同时在小组活动中体现合作意识,大胆交流自己的意见。整节活动中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习得了科学知识,符合科学活动的精神。
不足:1、由于个体差异,有些能力较强的幼儿操作的快,有些能力稍弱的幼儿操作的较慢,教师给予幼儿操作时间应该更加充分,同时提供给幼儿材料应更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需要。
2、教师应尽量关注到每一位幼儿的操作情况并及时给予评价。
第99篇、中班科学神奇的车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车轴的名称和用途。
2、喜爱实验操作,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组合玩具车若干辆,汽车模型若干;
2、圆形硬纸卡人手两张,木棍或牙签、橡皮泥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找一找,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师:你们自己选一件玩具,玩一玩,看一看,找一找,在玩具上找一件神奇的东西,它可以连接车轮使汽车平稳地向前开动,它是什么呢?
(幼1:是轮胎)
(幼2:是车子里的方向盘)
(幼3:是里面的发动机)
(幼4:是轮胎里面的棍子)
师:到底是什么神奇的东西呢?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先看老师手上的车子。
(评析:活动的导入部分通过老师富有悬念的提问,将幼儿引入自发的探究环节中。本环节中,孩子始终带着问题在玩乐。通过自己不断的动手操作,答案在慢慢揭晓中。)
二、观察老师的组合玩具车,初步了解车轴的作用。
1、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汽车,它缺了什么呢?(车轮)
把车轮放上去就能开动吗?(老师把四个车轮“放”到车身上去,松开手滚动,车轮四散滚开)
为什么有了车轮它还不能平稳地向前开动?
(幼1:因为它没装好)
(幼2:车轮没有连起来)
(幼3:中间少了一根连起来的棍子)
2、师:车轮怎样才可以连起来,让它平稳地向前滚呢?
(请一个幼儿上前和老师一起将车轮用车轴相连并拼装到车身上去,拼接好后开一开,滚一滚)
现在玩具车可以开给你开给我,老师用什么东西把两个轮子连起来,让它不散开,能平稳地向前滚动的呢?它叫什么名字呢?它究竟有什么奇妙的作用?
3、学习“车轴”的名称,了解车轴连接车轮,促进车子平稳前行的作用。
(评析:本环节的三个部分是不断递进的。在本环节中,通过老师不断地抛出“问题包袱”,使幼儿关注到连接车轮的车轴,以及它必不可少的作用。)
三、操作实验和讨论交流。
1、实验
师:车轴到底有没有那么大的作用,让车子平稳地前进,我们用圆纸板做车轮,牙签做车轴做个实验好吗?
实验1:滚动一块圆纸板,观察滚动的情形。
实验2:用牙签将两圆心相连后滚动,观察滚动的情形。
2、讨论和交流:
师:一块圆纸板滚动是怎样呢?两块圆纸板用牙签连起来又是怎样滚动的呢?
(幼1:我滚一个小车轮的时候,滚不起来,两个连起来就好滚了)
(幼2:一个车轮滚一会儿就倒了,两个车轮连起来可以一直滚)
(幼3:一个纸板滚得不平衡,两个串起来就平衡了)
师:哪种方法可以使车轮平稳地向前滚动呢?为什么呢?
(幼儿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圆纸板有了牙签相连所以能平稳地向前滚动,所以车轮是因为有车轴相连才可以平稳地前进。
(评析:本环节是活动的**部分。幼儿通过圆纸板和牙签的两个小实验,了解了圆纸板平稳向前滚动的原因,从而迁移了相关的经验。)
四、扩展和想像
师: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有车轴的呢?(依维柯、三机、大客车、皮卡、小轿车……)
假如车子在马路上行驶,突然车轴没有了,想一想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幼1:车子开着开着,“嘭”一声,就爆炸了)
(幼2:如果没有车轴了,轮子就到处散开了)
(幼3:车子会撞到一块儿去,会起火,会爆炸)
(评析:本环节充分扩展了孩子的想象力,虽然孩子们的答案千奇百怪,但是作用是显见的,就是进一步加深了对车轴作用的认识。)
五、游戏:找车轴
再一次挑选自己喜爱的的玩具车,找一找它的车轴在哪里,向老师和同伴谈谈它的作用。
(评析:从寻找到了解,然后再寻找,孩子们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通过孩子们自己动手动脑,孩子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活动延伸: 1、观察在家庭中所玩的车辆是不是都有车轴。
2、与爸妈讨论车轴的用途
3、在手工区提供废旧纸盒,牙签细木棍或细铅丝,若干圆卡纸板,制作可以滚动的纸盒小汽车。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幼儿感兴趣的车轴问题入手,利用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实验活动,来探索、验证了车轴的作用,使师生共在玩乐中,共享了经验,交流了情感,激发了智慧。
2、本次活动内容来自幼儿日常的生活,从一个幼儿的提问,从两个孩子为车轮车轴的争执,及手工区内材料的提供中,我们找到了本次课题的教育契机。针对车轴这一具体事物的作用进行探索和验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3、在活动环节的设置上,我充分考虑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幼儿实验为重点,提供幼儿丰富的感兴趣的操作材料,实验步骤难简相宜,讨论交流轻松愉快,使抽象的物理知识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来达到诠释的目的,不仅“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也“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
4、通过一系列环节的设置,本次活动目标达成度较好,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老师的示范提示,了解了车轴的名称和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参与积极,主动性强,对车轴(牙签)相连轮子(圆纸板)使之能平稳滚动的感受颇深,整个活动也一直处在一种幼儿感兴趣且非常投入的氛围中,活动效果凸显。
第100篇、中班科学你看到了吗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每个人都拥有最基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本节科学活动《你看到了吗》。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知识与经验,在情感上获得愉悦与满足。体验和感受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下,人的眼睛就看不清或看不见周围的事物,人的眼睛需要借助光线才能看清周围的事物这一科学道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眼睛需要光才能看到物体。
2.制造光源,帮助眼睛视物。
3.知道眼睛是视觉器官,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
4.初步了解其特性。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一)环境创设
光影暗室或创设一个暗室
(二)材料准备
1.纸盒若干(将图片贴在纸盒箱子里与窥视孔相对的一面)。
2.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手机、灯和荧光棒等。
3.课件:《保护眼睛》《眼睛休息操》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进入科学探究室
1.看到地球仪了吗?为什么能够看到?
2.有眼睛就可以看到周围事物吗?
(二)探索发现
感受无光视物:操作自制的密封纸盒,尝试透过盒子的小孔观察。
1.将眼睛对准盒子上的眼睛,向盒子里看。
2.里面是什么水果(图片)?为什么看不见?
探索有光视物:
1.怎样看到盒子里的水果图片?
2.打开盒子或抠开盒子上“小窗户”就可看见图片。
3.把装有相同水果的盒子按标签图示分类。
4.眼睛需借助光才能看清事物,如果光线很暗,眼睛就会看不清楚或看不见。
(三)体验感受
进入光影暗室,切断光源。
1.什么感觉?
2.能看见玩具吗?有什么办法能看到?
2.打开灯、使用手电筒、蜡烛、打火机、手机、荧光棒,进一步感受眼睛与光源的关系。
3.可发出光物体我们叫它光源。你知道哪些光源?(太阳、星星、路灯等)
4.游戏:寻宝(幼儿利用各种发光的小工具,寻找光影室里的玩具)
(四)感受理解
走出光影暗室。
1.眼睛有什么感觉?(有点累、有点酸、有点不舒服)
2.理解:(播放课件)
(1)在昏暗光线下看书写字眼睛就会酸痛;时间就会近视。
(2)地震中救出伤员蒙着眼睛——在黑暗的地方呆的时间过长,突然看见明亮的光源就会觉得刺眼甚至失明,盲人的眼睛就是失明的
(五)拓展延伸
1.怎样保护眼睛?怎样关爱盲人?
2.游戏:保护眼睛。
3.学做“眼睛休息操”。
活动反思: 充分利用幼儿园科学发现室的资源,把光影活动室作为体验场景,体验没有光线,人的眼睛就看不清或看不见周围的事物,人的眼睛需要借助光线才能看清周围的事物这一科学道理。在探究和解决如何在黑暗的环境下,使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周围的事物这一问题时,教师准备了丰富的可预知的物质,如: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手机、灯、荧光棒等。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教师并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光线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不足之处:
1.幼儿操作和探究的时间不是很充足。
2.多提供一些“说”的时间,满足幼儿探索交流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