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大班科学绘本教案40篇

日期:2021-10-23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大班科学绘本教案4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大班科学绘本教案40篇

第1篇、大班科学活动纸儿本领大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纸是幼儿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东西,幼儿常常用来画画、写字、做手工作品。在观察中我发现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在创造思维(主要是求异性和发散性)上有了明显地发展,他们已不满足于已经发现的几种玩法、用法,而是喜欢去探索新的方法,去重新利用“旧”的事物。例如:大班玩纸时,幼儿常用平面的纸当扇纸;到了大班下学期,如果再请他们做善子,则多数采用摺摺皱的方法。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操作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探索过程中,懂得纸的承受力和受力面积和支撑点有关。     
  3.学习记录并培养合作精神。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书本每组6"10本(两人一组)     
  2.长方形似名信片的纸若干,硬纸板若干       
  ∧∏M     
  3.双面胶若干、磁铁若干     
  4.记录纸每组一张(如图)

  活动过程:
  一、说说纸的用途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说说纸,我们见过有哪些纸?这些纸可以用来干什么?(写字、画画、擦窗、做纸工、看报纸……)    
  2.你们知道吗?有人说两张纸可以做桌子,一张做桌面,一张做桌腿组合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在这张纸桌上能放上很多很多的书。你觉得这件事,是真是假?为什么你觉得是真或是假?(幼儿明确的阐述自己的理由)    
  3.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实这件事的真假?
  小结:小朋友想用实事求是的办法来试试。谁说得对,谁说得错?

  二、尝试两张纸做纸桌    
  1.无论真假,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做纸桌的一条腿,让腿能站稳。    
  2.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用折卷的方法让桌腿站起来。    
  3.集中讨论:“我的纸桌站起来了”(幼儿用语言表述或结合实物表述);教师用一张硬纸做桌面,检验纸桌是否能站立。     
  用折的方法:将纸对折立起来变“∧”型,写在黑板上,并让幼儿取名更容易记——小山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折两折变成“门“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四折变“M”型——折扇型     
  用卷的方法:将纸卷成圆柱型   
  4.将这些典型方法以记录纸的格式画在黑板上

  三、进一步尝试用两张纸做纸桌   
  1、试试在纸桌上轻轻地平放书本,看看哪种形状的桌腿最牢,桌面上放的书本最多?并将纸桌承受的书本数记录在记录表上。   
  2、鼓励幼儿尝试实验各种形状的桌腿承受力的本领,教师巡回指导。
  组织交流:你的纸桌上放了几本书?它是什么形状的桌腿?你发现哪种形状的桌腿比较牢,桌面上可放书本多些?在尝试做纸桌的过程中,你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3.教师示范并证实探索结果

  四、师生共同小结   
  1、纸的本领很大,通过折、卷的方法,改变它原来的形状后,可以“站”起来,变成一张桌子。   
  2、小朋友想出了各种方法来造各种形状的纸桌,发现圆柱体的桌腿比“∧型”、“门型”、“M型”的桌腿都牢,桌面上放的书本数量多,承受重量的本领最大。得出结论:因为圆柱体围起来在上面形成了一个面,叫支撑面,有了这个支撑面就可以放很多东西了。   
  3、还有什么形状的桌腿也像圆柱体的桌腿一样,有一个支撑面,在桌上可以放许多书本呢?幼儿再次探索。   
  4、教师演示折成三棱柱型的桌腿,放上一筐积木一杯水,证实朋友说的话是可信的。   
  5、小结:有时听别人说的话,你觉得有点信、有点不信,最好呢!我们去动手试试,因为事实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

  活动反思: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并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我把《纸儿力气大》  活动目标设定为: 愿意积极想办法,让纸张站立起来;通过实验,了解纸的承载力;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为了帮助幼儿了解纸具有承载力的这一科学现象;同时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积极参加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中,我为孩子提供较厚一点的彩纸,用竞赛的形式,鼓励幼儿积极动脑,用各种办法将纸站立起来。请你想办法让纸站立起来,比一比看谁让纸站立起来的办法多。孩子们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我为孩子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常识、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孩子反复利用废旧挂历纸进行操作(活动前我经过反复实验,这种纸比较适合操作),既可以达到探索的目的,又不浪费资源,还帮助幼儿树立了“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意识,一举三得。因此幼儿想出了许多的办法让纸站起来,请幼儿说说自己让纸站立起来的方法时,幼儿就有话敢大家和说,也愿意和大家分享。了解纸的承载力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首先让幼儿猜测将书放在站立起来的纸上会怎样?有的说书会倒,有的说书不会倒,我并没有作答,而是让幼儿实验,通过实验幼儿了解了站立起来的纸能承载书本。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向孩子介绍了“纸折叠后具有承载力”的特性。    
  整个活动环节紧凑、紧紧围绕目标。通过让孩子多次动手操作,一步步理解了“纸折叠后具有承载力”的特性。但也有不足之处,如:集体交流,请你说说自己的发现,为什么有的书放在站起来的纸上纸会倒下,有的纸仍然站立着呢?孩子说的不是很明白,我的小结也没有说好。应该是:每张站立起来的纸折叠方法都不一样,有的承载力大,有的承载力小。    
  在游戏:“比比哪种站立方法承载力最大”中,由于材料太多,幼儿操作不方便,弄的桌子上的到处都是书,可改为几人一小组合作操作,并记录下来,然后在实验后让每组派一名幼儿在集体前交流自己一组的发现等等,这样效果会更好,这些细节在以后的活动中是我所需要注意的。

第2篇、大班科学活动要下雨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自从班内开展观察天气、画气象、预报天气一系列活动后,孩子们的兴趣与日俱增。那么如何保持孩子们的兴趣并深化这一活动呢?我想到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因为有些动物在天气变化前有着特殊的表现,并有一定的规律,能起到预报天气的作用。因此我将在本次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推断、预报天气的本领。使幼儿懂得一些气象变化和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我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下获得科学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提高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和能力,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关注和探索天气现象的兴趣。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较连贯的讲述能力。
  3.让幼儿了解哪些动物有预测天气的本领。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课件、音乐《我爱我的小动物》、各种动物头饰跟幼儿人数一样。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幼儿观察并讨论今天是什么天气,怎样知道明天是什么天气?(听广播、看电视、看报纸等)。
  2.教师播放雷雨交加的声音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幻灯片:
  引导幼儿观察每一幅图片中的小动物,它们的活动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引导孩子们了解一些动物预测天气变化的相关知识。并提问:小朋友,要下雨了,图中的小动物在干什么?(蜻蜓在捉虫子吃,好多的蚂蚁在运食物呢,乌龟公公的背湿了……),那它们为什么这么忙呢,怎么不一起玩呢?(幼儿讨论)嗯,小朋友们真聪明,因为要下雨了,所以它们都在准备下雨前的工作啊。
  2.教师小结:《下雨早知道》:
  要下雨了,蜻蜓飞的低。这时候空气潮湿,小虫子飞不高,蜻蜓就低飞去捉它们。(蜻蜓低飞要下雨)
  要下雨了,空气里有许多水气,凝成了许多小水珠留在了乌龟公公的背上,乌龟公公的背就湿了。(乌龟公公的背湿了,要下雨)
  要下雨了,蚂蚁忙着把家搬到高处,免得被雨水淹了。(蚂蚁成群,明天不晴)
  3.让幼儿说自己知道的其它的动物有预测天气的本领。
  那小朋友们,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小动物跟平时不一样吗?
  (孩子们互相讨论)
  4.重点让孩子们了解几种动物的俗语: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狗洗脸,猫吃草,不到三天雨来到”;“狗咬青草晴,猫咬青草雨”;“狗卧灰堆,天阴雨催。蜜蜂窝里叫,大雨就来到;”“蜜蜂不出窝,风雨快如梭”。“蚂蚁排成行,大雨茫茫;蚂蚁搬家,大雨哗哗,蚂蚁衔蛋跑,大雨就来到。”等等。
  5.幼儿完整听一遍故事《要下雨了》。
  6.请小朋友选择动物头饰,进行下雨前的准备活动状态。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加深印象。
  幼儿自由表演,老师及时观察表演到位的幼儿。
  让表演好的幼儿做示范动作,全体幼儿一起跟学。
  老师说出动物名称,幼儿学下雨前的动态。

  三、结束部分
  随音乐《我爱我的小动物》走出活动室,观察今天的天气有什么变化?。

  活动反思:
  《要下雨了》是一个非常好听的科学童话故事,故事通过“鱼出水面,燕子低飞,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说明下雨前动物的特点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个故事生动有趣,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有机地渗透身边的自然科学知识。不仅能引导幼儿留心身边事物,注重观察,而且激发了幼儿探究身边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从而在幼儿幼小的心灵里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初步受到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在活动一开始,我利用让幼儿从多方面了解天气的形式导入课题,激发幼儿探索天气的兴趣。教学活动中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和幼儿喜爱的小动物,用故事的形式让幼儿了解动物与气象之间的关系,最后的角色表演更为本节活动增添了不少的情趣,孩子们都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游戏中来,每个孩子在游戏中都表现的无比快乐和愉悦,在活动随音乐结束的时候孩子们都还是依依不舍。
  本次活动虽然有成功的一面,但也从中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动物与气象的关系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这一课题取材于生活,在教学活动中也应与生活紧密联系,并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运用这一知识。可以在最后加一延伸活动:“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动物,注意他们的一些异常反应,并运用本次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这些反应预示着什么天气,并告诉爸爸妈妈你的发现!”

第3篇、大班科学活动彩光变变变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2,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人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     
  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     
  分析: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通过他们个体经验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起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起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起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     

  活动延伸     
  教师、幼儿、家长一起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活动反思     
  刚开始进行“彩光变变变”活动时,我和幼儿都遇到了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最初,教师一厢情愿地投放了手电筒、颜色鲜艳的皱纹纸,并预设幼儿会喜欢的活动过程,可结果让人失望,幼儿的兴趣只持续了十分钟,是什么原因呢?我把遇到的问题请教听课的老师。希望通过集体的智慧给我一些启示。教师们建议我不妨先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再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深层次地挖掘。于是我潜下心来观察思考,发现幼儿对“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是很感兴趣的,可是因为我投放的材料太单一,幼儿很快发现了规律,才造成了活动的停滞。于是,我物色了大量能让手电筒光改变的材料,如糖纸、各色布、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片等……亲自试验,试验结果出乎意料的成功。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不仅颜色变得鲜艳漂亮,形状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发现使幼儿在新一轮的活动中感到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事实证明,追随幼儿兴趣,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

第4篇、大班科学恐龙喜欢吃什么教案反思

目标
  1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认识草食恐龙和肉食恐龙的特征。
  2学习按恐龙的食性给恐龙分类尝试根据恐龙的外形来判断恐龙的食性并进行分类。
  3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对恐龙的探索欲准备挂图23,幼儿用书、幼儿收集的各种恐龙卡片,记录表、ppt过程一幼儿介绍自己的收集资料1幼儿根据自己收集的关于恐龙食性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的调查情况。
  要求说清楚恐龙的名称,便于对照2教师播放ppt对幼儿调查情况加以总结小结;恐龙分为肉食恐龙和素食恐龙两大类。肉食恐龙中最有名的是霸王龙,此外还有跃龙、恐爪龙、永川龙等。大型的肉食龙的主要捕猎对象是大型的植食恐龙,例如梁龙、雷龙、马门溪龙、鸭嘴龙等。
  二、按照食性给恐龙分类1、按照恐龙的食性对自己熟悉的恐龙进行分类恐龙喜欢吃什么呢?那哪些恐龙喜欢吃肉哪些恐龙喜欢吃草呢? (引导幼儿按照食性分类贴在大记录表上。)2、师幼讨论幼儿的分类情况三、探索恐龙外形与食性关系1食肉恐龙和食草恐龙看上去有哪些不一样的特征呢 ?
  引导幼儿观察肉食恐龙、草食恐龙的牙齿、脖子、体型的不同,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启发幼儿思考食性和外形的关系,比如为什么肉食恐龙的牙齿很锋利,为什么草食恐龙的脖子很长。
  2根据初步了解的肉食恐龙和草食恐龙典型特征,给挂图中的恐龙分类3小朋友知道肉食恐龙与草食恐龙生活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吗?
  小结;几亿年前的地球上拥有一个完整的大陆,恐龙可以自在地四处漫游,因此它们几乎遍布地球陆地上的各个角落。
  4观察《动物王国》5-6页"我知道的恐龙",参考新了解的恐龙的食物与生长环境的关系的知识,判断图中的恐龙是肉食恐龙还是草是恐龙。
  四、课外延伸;草食恐龙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呢 ?
  引导幼儿讨论的是恐龙的生存本能,在讨论中也可以适时渗透恐龙食物链的知识,同时为理解恐龙的灭绝作一些经验铺垫
教学反思:
恐龙是孩子们心中最神奇的一种动物。从平时小朋友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的观察,我猜想孩子们对这个活动一定有兴趣,但如何抓住幼儿对恐龙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做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我必须考虑的。所以我在课前精心准备,希望能通过这一活动的学习达到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一些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知识,还要让他们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幼儿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第5篇、大班科学活动三角形支架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了解三角形支架最稳固。
  2、在操作实践、表达交流的过程中迁移运用经验,探索让支架更稳固的多种方法。
  3、初步了解支架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参与科学探索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纸棒、剪刀、双面胶、箩筐、幼儿课前人手制作一个不同形状的支架。
  2、经验准备:幼儿初步了解支架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稳固问题的讨论。
  1、幼儿看支架、说形状
  瞧,昨天,我们一起用纸棒做了很多支架,看看有些什么形状的支架?这么多的支架想不想来玩一玩,玩的时候,有什么新的发现?
  2、交流:谁来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三角形支架最稳固,其他支架能变形)
  3、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秘密?请把稳固的支架放到上面来。(幼儿检测自己的支架是否稳固)
  4、看看稳固的支架是什么形状的?(同伴相互交流、置疑、发现三角形支架最稳固)

  二、第一次探索,运用增添纸棒的方法让不稳固的平面支架变得稳固些
  1、你们手里有那么多不稳固的支架,想不想把它变稳固呢?那边桌子上有一些工具、材料,我们去试一下怎样把它们变稳固?(幼儿思考加固方法)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你们的支架变稳固了吗?谁来说说你的好办法?
  (1)(对角的)不过我还要来检验一下,手捏两个角轻轻拉一拉,哇,成功了。
  (2)还有谁来介绍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支架怎样?为什么?
  (3)同样是添了一根纸棒,为什么这个变稳固了,而这个没有变稳固呢?
  4、小结:哦,我明白了:只要在变形的支架里用添加纸棒的方法变出三角形,这个支架就变稳固了。

  三、第二次探索,幼儿发现问题调整加固支架的方法
  1、我发现这里还有一个支架,觉得这个支架怎样?(观察、交流)
  2、小结:三角形越多,支架就越稳固,(形成加固支架的共性特点。)
  3、这么多的支架中还藏着不稳固的支架,想不想再去把它变稳固,而把稳固的支架变的更稳固呢?拿起自己的支架再去试一试。
  4、来看一下我们这一次的作品,想不想听老师给你们的评价:超级稳固

  四、联系生活进行知识经验的迁移。
  1、今天,我们玩了支架,开心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有三角形支架。
  2、小结:小朋友平时观察都很仔细,的确,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利用了三角支架,变的更稳固。

  五、延伸活动:提升经验,尝试给立体支架加固。
  1、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是不是添加的纸棒越多,支架就越稳固?
  2、老师这里有一个支架,用了10根纸棒,你们觉得它稳固吗?为什么?
  3、小结:添加纸棒要变三角形,才能稳固,三角形越多,支架就越稳固。
  4、看,又来了一个支架,有什么不同?它稳固吗?这个支架又怎样来变稳固呢?我们呆会一起去试一试。(比较观察,尝试给立体支架加固)

  活动反思:
  1、探索发现,分享交流,提升经验
  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和支架直接互动,在玩一玩,变一变中观察支架,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支架不变形,最稳固。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究、尝试的欲望,为幼儿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在第一次加固时,老师没有否定幼儿的任何加固方法,而是让幼儿去试一试,有的用透明胶,有的用添加纸棒的方法等等,让幼儿在各种方法中比较,检验,寻找出稳固的方法,从而得出添加纸棒,图形支撑出三角形,能使支架更稳固的结论。第二次加固时,能满足每个幼儿的需要,没有加固成功的幼儿,可以重新选择方法加固,而一些能力较强已经加固成功的幼儿,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固,让支架更稳固,这一次的加固并不是第一次的重复而是经验的提升:图形内部三角形越多,该图形越稳固。三个层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幼儿在尝试,验证中发现科学原理,在讨论交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于他人的积极交流这一教育理念。
  2、迁移经验,激发创造{活动的延伸}
  在最后的交流中,谈到生活中的支架,空调外机支架,屋顶,广告牌,电视塔、伞架……处处有支架运用的影子。在初学经验的基础上,引发幼儿从平面到立体支架的深层次的探索,就这样扶一扶,放一放,试一试,让孩子们的经验得到了提升。

第6篇、大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不见了

大班科学活动:什么东西不见了

作者:韩娜 赵彩凤    昌乐县第二中学幼儿园 
 【设计意图】
  溶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科学现象,孩子们知道糖化了、雪化了……但是对于溶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却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大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观察、操作、记录、分析以及推理的能力,并且对科学现象有浓厚的探索兴趣。本节课就是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来感知、理解物体溶化的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观察、记录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2、引导幼儿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探索操作、初步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杯子、面糖、砂糖、冰糖、小块糖、果珍、一次性纸杯、碟子、热水、凉水、记录表、笔若干。

【活动重难点】
  在实验中探索、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等因素有关系。

【活动流程】
  (一)猜测和假设:
  教师出示各种不同的物品(石子、棉花、各种糖、植物种子等等)。幼儿猜测:哪些物品放进水里能化,哪些物品放进水里不化?
  幼儿自由交流讨论后进行分类:能溶化的一组,不能溶化的一组。
  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能溶化的物品放到水里,哪些化得快、哪些化得慢?怎样做能让它化得快一些呢?导入课题。

  (二)第一项探索活动:
  什么样的物品化的快?什么样的物品化得慢?(幼儿带着问题,在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操作、记录、讨论、分析来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有关系)
   1、请幼儿观察桌上的各种试验用具并说出它们的名字。(四种糖:面糖、砂糖、冰糖、块糖,每人一个贴有不同糖的图案的实验杯子、搅拌棒、一杯温水、一份调查表、一支彩笔)
  2、引导幼儿猜测:如果我们把这四种糖分别放进水里,哪种糖会先化完呢?为什么?
  3、幼儿按照自己面前杯子上所贴的标志取对应的糖,在老师发出指令后同时把糖倒入杯子并开始搅拌,比比谁杯子中的糖先化完。
  4、请幼儿在确定自己杯子里的糖全部化完后在表格中做记录,第一个化完的写上数字1,第二个化完的写2,依次类推。
  5、实验结束后幼儿先在小组内交流实验结果,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把表格上的记录结果统计到老师的大表上。
  6、教师引导全体幼儿一起看表格分析记录结果,明确四种糖的融化速度排序。并请幼儿思考:什么样的物品化得快?什么样的物品化得慢?
  教师小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有关系。

  (三)第二项探索活动:
  老师准备了同样大小的块糖,请你动脑筋、想办法,看看谁能让糖最先化完?(激发幼儿充分调动原有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影响物体溶化速度的相关因素,初步理解融化速度与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
  1、请幼儿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说出材料的名称:块糖、凉水、热水、搅拌棒。
  猜想:利用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材料,怎样做能让糖化得快呢?
  2、教师发出口令请幼儿同时将块糖放进杯子里,然后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操作,比一比谁的糖先化完。
  3、交流实验结果:教师请杯中块糖化的速度快的幼儿讲述一下自己是怎样做的,用的是热水还是凉水,是否搅拌;再请杯中块糖化的速度慢的幼儿也说一下自己是怎样做的,幼儿进行对比。
  4、教师小结:物体的溶化速度也与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

  (四)解决问题:
  1、妈妈批发了雪糕,怎样做能让它们不化呢?
  2、家里来客人了,爸爸从冰箱里拿出鱼来做菜,怎样做能让鱼在最短的时间内化开呢?
  教师小结,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探索关于溶化的知识。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探索关于溶化的知识并做实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们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做出了两个方面的改变:1、我们发现教参中关于溶化的描述是一种成人化的科学知识的表达方式。在试讲和研讨后一致认为这种成人化的语言对孩子来说是生涩的、难以理解的。所以我们从孩子的经验和水平出发,不强调用书上的原话,不强调科学知识和概念,而改为用孩子易于接受的语言来提问,并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他所发现的科学现象。2、改变了以往老师布置实验内容、幼儿操作的老做法,而是通过提出问题,让幼儿先猜测、再操作、最后验证的办法,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并且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与同伴分享或者向老师报告。
  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积极性得到极大地调动,大胆地去做、去说。真正实现了幼儿与材料、与同伴、与老师的有效互动。

第7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蛋宝宝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沉浮状况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的存在。
  2.幼儿能两两合作进行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习记录和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两只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等量的淡水和盐水)、鸡蛋、盐、勺子、碗,水彩笔,记录表,抹布等,每组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猜猜蛋宝宝沉浮的状态并记录。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杯水,你们仔细看看,这两杯水一样多吗?(出示装有等量淡水、盐水的杯子 ,引导幼儿比较。)
  2.师: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呀?(出示一个鸡蛋,教师以蛋宝宝的口吻讲话)。大家好,我是蛋宝宝,今天我想和水做个游戏。你们猜猜看,我到了两个水杯里会怎么样?
  3.教师设疑:鸡蛋宝宝到了第一杯水里(淡水)会怎么样呢?它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请你们把猜想的结果写到记录表上。(↓表示下沉,↑表示上浮。)等会我们再来比比看,你们猜的和操作结果是否一样。(幼儿猜测鸡蛋在淡水里的沉浮状态并记录。接着实际操作,记录鸡蛋的沉浮现象。教师给予指导。)
  4.教师继续设疑:鸡蛋宝宝到了第二杯水里(盐水)会怎样?它在水里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再次猜测鸡蛋在盐水里的沉浮状态并记录。实际操作,记录鸡蛋的沉浮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
  二、引导幼儿对探索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找找鸡蛋宝宝悬浮的秘密。
  1.师:小朋友刚才都将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记在了记录表一上。那么,你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通过刚才的实验,把你的想法和问题提出来好吗?(幼儿针对自己观察的现象自主提问。)
  2.教师顺应幼儿提出的问题设置悬念:为什么鸡蛋宝宝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到了第二个杯子里却浮上来呢?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寻找鸡蛋宝宝悬浮的原因,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从而找到问题的缘由:鸡蛋装在淡水杯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杯里是浮上来的。
  4.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探索悬浮秘密:是不是鸡蛋宝宝只要在盐水里都会浮上来呢?加了多少盐后才会浮上来呢?我们再一起猜猜看,动手试一试,记录下来好吗?(幼儿猜测并在记录表上画上自己猜想的位置――实验验证――观察结果――记录鸡蛋在水中的位置)
  三、讨论与交流实验情况,说说鸡蛋宝宝悬浮的规律。
  1.提出实验要求:两两分工合作,明确怎样加盐、搅拌、记录注意点等等。
  2.展示幼儿记录纸,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实验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
  3.交流实验情况。 师:为什么鸡蛋宝宝在加入1勺、2勺盐的水中没有浮起来,在加入第3勺、第4勺盐后会浮起来呢?(幼儿根据记录表二中讲述自己的实验感受,发现鸡蛋的悬浮规律。)
  4.师:鸡蛋宝宝除了在盐水里能浮起来,你还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宝宝浮起来?(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自由讲述。)
  活动延伸:
  1.如果在盐水里不断地加盐,鸡蛋还会往上浮吗?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一直是我比较薄弱的的领域,对于科学领域的特征和环节把握都比较模糊。此次活动的设计,在准备阶段我借鉴了网上的《有趣的蛋》,在此基础上修改了第一次——将环节留下,内容更换。在请教其他老师以后,发现对幼儿的.提升较少,科学性不强,可实施性也不强,所以进行了第二次的更改设计。
  将几位教师的建议融合,加上自己的理解,生成了最终教案。整个活动下来,环节还是较为流畅的,但是评课以后发现了更多的问题。首先,班级日常工作在此次开课中也展现出了不同的问题,比如班级座位安排问题。由于班级空间不大,区域柜子摆放后,孩子们的作为受到了影响,平时挨得较近就让孩子分排坐了,没有考虑孩子的视角问题,疏漏较大。

第8篇、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车牌号码

来源:淄博八音河幼儿园   徐 丽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三个数字排列出不同的车牌号码,学习排列与组合的方法,探索数字排列与组合的规律性,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2、积极参与操作,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简单了解车牌号码的特点。

【活动资源】
  1、赛车起跑线、终点线各一条;完整的车牌1张;玩具汽车、记号笔、白色铅笔每人一份。
  2、“123”、“234”的数字卡片、记录纸每组两份;大记录表两张、“12345”带磁力数字。

【活动过程】

一、赛车游戏导入,引入主题 
  1、赛车游戏
  (1)每人一辆车,进行赛车游戏(交待比赛规则)。
  (2)师:“小汽车都一样,分不清楚谁第一,怎么办?”幼儿自由讨论解决办法,引出车牌号码。
  2、通过观察,引导幼儿了解淄博的车牌号码。
  (1)出示完整的车牌,引导幼儿观察车牌号码是由文字、字母和数字组成。
  (2)认识淄博的车牌文字和字母。(鲁代表山东C代表淄博)
二、用两个数字给小汽车编车牌号码。
  1、幼儿集体观察讨论2个数字能编排出几组。
  师小结:1、2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可以编出两个不重复的车牌号码。
  三、引导幼儿用三个数字编车牌号码,激发幼儿对排列与组合的兴趣。
  1、核心提问:“如果再增加一个数字,能编出多少不同的车牌号码呢?”
  2、幼儿带问题分组探索。
  3、交流操作结果,引导幼儿发现排列组合的方法和其中的规律。
  师小结:三个数字能编排出6组车牌号。
  四、用不同的三个数字进行排序组合,进一步理解、感知数字的编排规律。
  (1)幼儿根据编排规律,快速编排新数字。
  (2)带幼儿一起验证结果,巩固理解数字的排列组合规律。
  五、设计车牌。(结束活动)
  1、幼儿设计车牌,每组规定用三个不同的数字编排。
  2、引导幼儿把设计好的车牌分别贴在车前和车后。
  3、游戏:汽车比赛。

【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注意观察一下马路上的车牌号有什么不同,下一次我们再一起探讨。

《有趣的车牌号码》自评
  新《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在平时,孩子之间对汽车讨论的比较多。讨论的大多是车的颜色、种类,关注车牌号码的小朋友并不多。其实在车牌号码中,蕴涵着很多的知识,排列与组合是车牌中最明显的数学知识。
  此活动共有三个目标:其中第一个目标——用三个数字有规律的排序组合,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数学活动进行起来比较单一、枯燥,为了解决此重点,我在设计整个活动的时候,采取了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设计车牌号码贯穿始终,使孩子们在愉快的玩乐中,创造性操作,这样使得乏味的数学活动变成趣味探索,更加符合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也进一步体现了《新纲要》精神。

  在这个活动设计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采用情景激趣法和问题设置法,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激发他们探索创造的欲望。然后在游戏中循序渐近、层层深入,先让孩子为2为数字编排号码,初步发现数字的排序规律,同时为后边的三位数字的排序方法做好铺垫。然后在为三位数字编排组合时,重点引导孩子发现其中的排序规律,找到最简洁、快速的组合方法,最后更换数字快速操作,并为自己的小汽车编排喜欢的,与其他小朋友不重复的车牌号码,进一步巩固、理解数字的排序组合。


  整个活动过程,以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汽车游戏为主展开,趣味性强,孩子乐于接受,玩中学、学中玩,活动中整合了孩子的合作意识的培养,孩子探索欲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孩子主动、教师主导的教育新观念。
  此活动设计思路清晰、层层递进、由易到难,使得活动进展顺利,孩子接受自然,如果在组织过程中,老师的语言组织再严谨、简洁一些,提出问题时再明了些,或许活动效果会更加突出。

第9篇、大班科学纸绳力量大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实验,萌发探索纸绳承受力的兴趣。
  2.      大胆尝试,学习制作有力量的纸绳。
  3.      积极合作,体验团结起来力量大的快乐。
  4.     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     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二、活动准备:
  餐巾纸若干,卷纸若干,箩筐若干,油桶若干(有重有轻)活动过程:
  1.      出示餐巾纸师: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餐巾纸,人们喜欢用软软的餐巾纸擦脸、擦汗、擦手···师:你们玩过餐巾纸吗?
  师:那今天再跟老师一起玩一次。
  2.      鼓励幼儿做纸绳,尝试提水桶。
  师:首先谁能把餐巾纸做成一个纸绳?
  师:它有力量吗?能拎起东西吗?
  师:有人说可以,有人说不可以,到底怎样,我们来试试吧!
  师:听清楚要求,小朋友在"1"号筐里拿一张餐巾纸,把它做成纸绳,然后来到这里拎起水桶,要这样拎,做好了就可以上来试一试了!
  3、谈论纸绳的秘密师:请拎起水桶的小朋友站这边,暂时没有拎起水桶的小朋友站另一边。
  师:我给你们同样地餐巾纸做成的纸绳,为什么你们可以拎起来,你们暂时拎不起来呢?
  师:我们一起讨论下。
  师:那到底是为什么呢?你们像不像知道其中的秘密?
  (两边各拿一个纸绳)师:你们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告诉你们哦这里藏着一个秘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啊?仔细看好啊!
  (教师示范做一个有力量的纸绳,延纸绳的不同边来做纸绳)师:现在你会做一个有力量的纸绳了没有?
  师:知道了这个秘密,我们再来试一试。
  师:纸绳一定要拧紧,越紧就力量越大。
  3.        尝试拎水桶师:现在纸绳可神气啦!它想拎更重的水桶,谁来试试?
  师:想不想挑战更重的水桶?
  师:如果要提起更重的水桶你有什么办法?
  师:现在难度增加要提起两个水桶,我们可以用几根绳子来帮忙?谁想来试试的?
  师:团结起来的纸绳力量大!
  4.        经验拓展师:你们想不想做一根有力量又长的纸绳?
  师:我们两个小朋友合作完成一个又紧又长得纸绳,然后用你的这个纸绳去拎起更重的东西去吧!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在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表现积极,但忽视了能力弱的幼儿的表现,在下次活动中需要个别指导。

第10篇、大班科学活动设计:雨从哪里来

大班活动设计:雨从哪里来

作者:周健美    来源:邹平县长山镇第二幼儿园
 
[活动目标]
    1、能发现问题,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2、了解“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科学现象,知道雨与人们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酒精灯、烧杯、玻璃片、三角架、火柴。2、雨的形成课件

 [活动过程]
    一、播放雨的形成课件,引导幼儿听雨声,看雨景。
    小朋友们,听听这奇妙的声音,问:这是什么声音?(幼儿:雨声)
    看电脑动画,问:这是什么景象?(幼儿:下雨)
    雨从哪里来?
    幼儿:从天上。
    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幼儿:因为天上有云彩幼儿:因为有乌云


    二、实验探索雨的形成。
    1、小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烧杯里的水,让小朋友仔细观察烧杯里的水,说说发现了什么?
    幼儿:冒热气
    师:这叫蒸汽水热了就会有蒸汽,许多水蒸汽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师:你在哪里看见过水蒸发的现象?
    幼儿:烧水的时候
    幼儿:做饭的时候
    幼儿:暖气管道里
    、、、、、、
    师:水变成水蒸汽跑到哪里去了?变成什么了?
    幼儿:天上、、、、、、
    2、幼儿分组实验:在老师的帮助下,把热水倒在杯子里,盖上玻璃片,让幼儿观察玻璃片上有什么变化。再请幼儿拿起玻璃片观察玻璃片上的水珠流到水杯里的现象,让幼儿说说这是为什么?
    3、听故事,《小雨点旅行记》,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
    4、看课件:雨是怎样形成的,小结雨的形成。

    三、讨论:下雨好不好?为什么?下雨的好处与害处,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延伸]
    1、画雨。
    2、观察记录水蒸发的现象。

第11篇、大班科学活动纸桌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能积极参与、大胆创新。
  2、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纸桌能站起来、站得稳的方法。
  3、在讨论交流中积累和提升经验,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人三张纸,双面胶若干,积木。

  活动过程:
  一、幼儿利用自身的经验,尝试制作纸桌,探索纸桌能站起来的原因。
  1、教师提问:“纸可以做什么?”引出制作纸桌的课题。
  2、教师简单介绍纸桌的制作方法
  3、幼儿制作,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大胆制作。
  A、教师提问:“你的桌子站起来了吗?”引导幼儿给站不起来的桌子寻找原因。
  B、通过向纸桌吹气的小实验,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探索桌腿高矮、粗细对桌子站得牢的影响。

  二、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并吸取同伴的长处,探索制作一张站得稳的桌子的方法。
  1、教师简单小结桌子能站得稳的方法(桌腿要粗,矮),并启发幼儿再做一张站得稳的桌子。
  2、幼儿第二次制作,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创新,想办法把桌腿做得矮一些、粗一些。
  3、教师提问:“你的桌子站得稳吗?为什么?”让幼儿简单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法,并加深对桌子站得稳的认识。
  4、教师提问:“你的桌子上能放东西吗?”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三、引导幼儿在自己的桌子上放积木,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不同桌腿的承重能力。
  1、教师提问:“你的桌子能放东西吗?”让幼儿在桌子上进行放积木的尝试。
  2、教师以比赛的方式,引导幼儿尽量多地放积木。
  3、通过比赛,以“谁的积木放得多”“他的桌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等问题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的桌腿对桌子承重能力的影响。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幼儿的参与性很高,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特点。在活动中注重孩子对经验所得的表达与梳理,合作意识的培养。幼儿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能把操作所得到的经验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但是在游戏放积木环节,材料的设置上考虑不够成熟,所选的积木太轻,导致在了解承受能力时,幼儿不能直接,形象地进行观察操作。

第12篇、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杯子

  1. 大班科学领域:奇妙的杯子

作者:李玉俊    来源:博兴县寨郝中心园

【活动目标】
    1、知道杯子的共同特点,感知不同材料杯子的主要特点及应用。
    2、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和兴趣。
    3、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及动手活动能力。

    活动重点:知道杯子的共同特点,不同材料杯子的特点及应用。
    活动难点:培养观察、发现、探索的欲望和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杯子与少量瓶子混放在活动室内。
    2、同样大小的塑料杯、纸杯、搪瓷杯、不锈钢杯、瓷杯、玻璃杯若干组。
    3、较淡的颜色水及热水。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给杯子和瓶子分类,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杯子与瓶子的不同点:(杯子口较大,有无盖都行,一般用来盛装液体;瓶子口较瓶身小,有盖密封,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盛装)。
    2、请幼儿自由选取杯子,向同伴介绍“我喜欢的杯子”,并相互讨论总结杯子的共同特征及用途。
    3、请幼儿随意摆弄各种各样的杯子,比较发现杯子的不同点,并请幼儿根据杯子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活动。

    4、操作比较不同材料杯子的特点。
    (1)请幼儿捏一捏、压一压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反复感知归纳出:(塑料杯、纸杯较软;玻璃杯、不锈钢杯、瓷杯很硬)。
    (2)请幼儿掂一掂、比一比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知归纳出:(瓷杯、玻璃杯重;纸杯、塑料杯轻;搪瓷杯、不锈钢杯比较轻)。
    (3)请幼儿看一看倒上颜色水的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归纳出:(玻璃杯很透明;塑料杯比较透明;纸杯、搪瓷杯、不锈钢杯不透明)。
    (4)请幼儿摸一摸、试一试倒上热水的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感知归纳出:(瓷杯热、瓷杯传热最快;玻璃杯、不锈钢杯、纸杯、塑料杯比较热,他们传热比较快)。
     (5)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哪种材料的杯子易摔坏?让幼儿知道玻璃杯、瓷杯易摔坏;搪瓷杯易摔坏外瓷,铁身易锈蚀变坏,不如不锈钢杯结实光滑;纸杯、塑料杯不易摔坏,但纸杯不如塑料杯结实耐用。

    5、请幼儿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见过的杯子。
    6、请幼儿联想、实验,比较几种特殊杯子的不同。
    (1)一次性纸杯与塑料杯:纸杯易腐烂,无污染;塑料杯不易腐烂,易造成白色污染。
    (2)烧杯和一般的玻璃杯:烧杯可以加热,不易破裂;玻璃杯加热易破裂。

    7、请幼儿讨论在下列情况时应选择什么样的杯子:
    (1)外出旅游。(结实轻便有提手不易摔坏的杯子)
    (2)给病人送热奶。(保温带盖有提系的杯子)
     (3)给客人冲茶水。(保温带盖有把的杯子)

    8、请幼儿观察杯子的外部细微特征,讨论杯子上的“小秘密”:
    (1)高脚杯上的细长腿。(美观、方便)
    (2)杯身上的“凹”部。(拿握方便)
    (3)杯身上的平行纹。(拿握防滑)
    (4)杯子上的杯把。(方便、不烫手)
    (5)杯提手。(方便省力)
     (6)折叠伸缩杯。(少占空间)
    (7)杯子盖儿。(卫生、保温)
    (8)烧杯上的“尖凸小口”。(倒物方便,不洒物)
    (9)杯身罩套。(隔热、防滑、美观)

    9、出示实物,向幼儿介绍几种新产品,开阔幼儿眼界,萌发幼儿科技发明意识。
    (1)山东无棣的贝瓷杯:贝瓷杯是利用贝类硬壳作原料加工制成的杯子。贝瓷杯细腻、轻便、美观,且以“废物”作原料,有利于环境保护,深受大家喜爱。
    (2)中国广州佳洁士塑料刷牙杯: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3)向幼儿介绍诺亚口杯的发明者“著名青年发明家卢恩光教授”。

【活动延伸】
    1、绘画、讲述活动“我想发明的杯子”。
    2、纸杯或塑料杯制作活动“土电话”“飞碟”。

【活动反思】
    各种各样的杯子是幼儿非常熟悉而又经常使用的日用品,因此活动中我注意收集利用丰富多彩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让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杯子的种类、材料、用途、细微特征及异同展开了多角度的联想和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深了认识,以致于在“我想发明的杯子”这一环节中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其观察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高度和谐的发展。

第13篇、大班科学教案:声音的秘密

来源:淄博师专附属幼儿园   夏玉兰
 
【活动目标】

    1、能够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对声音的探索,知道声音是因为物体的震动而产生的,不同的声音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2、了解、分辨乐音和噪音,养成轻声说话的好习惯。
   3、能够根据物体发声的原理设计制作乐器,具有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小鼓、碰铃、串铃、三角铁等各种乐器和盘子、碗、小勺等任何可以发声的物品若干;   
    2、空瓶子、木糖醇瓶子、米、豆子、空盒子、皮筋等各种可以制作乐器的物品;
    3、教学课件、背景音乐等。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主题。
    教师带领幼儿进入声音王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自由探索,交流讨论。
    请幼儿在声音王国中寻找各种声音,并请个别幼儿向集体展示、交流自己在声音王国中的发现,引导幼儿熟悉各种声音及物体发声的具体方法。
    3、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教师出示小锣,敲击产生声音,用手将小锣固定住就不会有声音了,从而明白,声音是因为物体间碰撞震动而产生的。
    4、结合课件,了解生活中的声音。
教师搜集来自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让幼儿倾听,懂得不同的声音可以传达不同的意思。
    5、认识乐音和噪音,渗透轻声说话的习惯培养。
通过聆听两段不同的音乐,让幼儿来区分什么样的声音好听,什么样的声音不好听,教育幼儿要学会轻声说话。
    6、自我尝试制作乐器,参加声音王国演奏会。
请幼儿结合所学物体发声的原理,尝试制作各种乐器,在音乐的伴奏下集体演奏,增强幼儿的成就感和动手操作的兴趣,教师做好现场录制。
   7、播放录像,满足成就感。(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处理)
将录制的影像以礼物的形式现场播放,让幼儿在自我欣赏中获得满足。
 
【活动延伸】
   在科学发现区投放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更多关于声音的秘密。

第14篇、大班科学优质课种子藏在哪里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种子生长在植物的不同部位,多感官感知种子的形状与特征。
2.乐于发现,会比较生活中事物的特征并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3.乐意动手操作,体验发现的乐趣。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1、稻子、苹果、向日葵、花生等图片、2、各种种子的PPT
经验准备:认识一些植物的种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寻找种子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植物王国派人给我们送来了一封邀请信,邀请我们参加他们的“种子大聚会”,你们想不想参加?不过他们给我们出了许多难题,答出来才能参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记录表猜想有没有种子
师:国王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种子的图片,他想让我们猜猜,这些植物和果实有没有种子,有的话在后面打√,没有就打×。并且动动小脑筋想一想他们的种子藏在哪里?把它的种子画在前面的图上。(发记录表)
选几张记录表来点评,但不作判断
师:我看到小朋友们都把自己的猜想认真的记下来了,那你们的猜想正确吗?现在我们跟着图片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到底正不正确。
三、探索“种子在哪里”
1. 向日葵
师:了解向日葵的种子 
师:向日葵的种子在哪里?(花心里)那你们知道还有那些种子是藏在花心里的?说完看ppt
2. 探索苹果的种子(点击苹果)看这是什么?它的种子又在什么地方呢?剖开苹果了解:请幼儿上来找一找。
师:原来苹果的种子是藏在它的果肉里的,还有哪些植物的种子也是藏在果肉里的。幼儿说完看ppt
3.花生的种子
师:花生的种子藏在哪里呢?
师:刚才我们看了那些植物的种子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师小结:我们发现许多植物都有种子,它们生长的部位也不一样,有的长在果肉里,有的长在花心里,有的是在壳子里。
4、香蕉的种子
师:香蕉有种子吗?他的种子藏在哪里呢?
5、比较植物的种子:
师:我们小朋友前段时间,带来了好多的种子,我都把它放在后面的桌上了,请小朋友们去看看,想想他们都是谁的种子,他们长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比较各种种子的特征)。 
教师小结:每种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各不相同。
四、种子连线
师:这里还有一些种子,请小朋友们来连连线。
五、了解一些特殊的种子。
师:今天我们认识的种子他们都藏在果肉里,果壳里还有花心里。其实在植物世界里还有一些特殊的种子,你们想不想知道呀?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松树的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着,还有不结种子的植物呢,如蘑菇、海带等。
六、活动延伸: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这些没有种子的植物是怎么长出来的呢?(鼓励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查查资料,这些没有种子的植物是怎么长出来的)
大班科学活动:种子藏在哪里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种子生长在植物的不同部位,多感官感知种子的形状与特征。
2.乐于发现,会比较生活中事物的特征并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3.乐意动手操作,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1、稻子、苹果、向日葵、花生等图片、2、各种种子的PPT
经验准备:认识一些植物的种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寻找种子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植物王国派人给我们送来了一封邀请信,邀请我们参加他们的“种子大聚会”,你们想不想参加?不过他们给我们出了许多难题,答出来才能参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记录表猜想有没有种子
师:国王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种子的图片,他想让我们猜猜,这些植物和果实有没有种子,有的话在后面打√,没有就打×。并且动动小脑筋想一想他们的种子藏在哪里?把它的种子画在前面的图上。(发记录表)
选几张记录表来点评,但不作判断
师:我看到小朋友们都把自己的猜想认真的记下来了,那你们的猜想正确吗?现在我们跟着图片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到底正不正确。
三、探索“种子在哪里”
1. 向日葵
师:了解向日葵的种子 
师:向日葵的种子在哪里?(花心里)那你们知道还有那些种子是藏在花心里的?说完看ppt
2. 探索苹果的种子(点击苹果)看这是什么?它的种子又在什么地方呢?剖开苹果了解:请幼儿上来找一找。
师:原来苹果的种子是藏在它的果肉里的,还有哪些植物的种子也是藏在果肉里的。幼儿说完看ppt
3.花生的种子
师:花生的种子藏在哪里呢?
师:刚才我们看了那些植物的种子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师小结:我们发现许多植物都有种子,它们生长的部位也不一样,有的长在果肉里,有的长在花心里,有的是在壳子里。
4、香蕉的种子
师:香蕉有种子吗?他的种子藏在哪里呢?
5、比较植物的种子:
师:我们小朋友前段时间,带来了好多的种子,我都把它放在后面的桌上了,请小朋友们去看看,想想他们都是谁的种子,他们长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比较各种种子的特征)。 
教师小结:每种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各不相同。
四、种子连线
师:这里还有一些种子,请小朋友们来连连线。
五、了解一些特殊的种子。
师:今天我们认识的种子他们都藏在果肉里,果壳里还有花心里。其实在植物世界里还有一些特殊的种子,你们想不想知道呀?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松树的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着,还有不结种子的植物呢,如蘑菇、海带等。
六、活动延伸: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这些没有种子的植物是怎么长出来的呢?(鼓励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查查资料,这些没有种子的植物是怎么长出来的)大班科学活动:种子藏在哪里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种子生长在植物的不同部位,多感官感知种子的形状与特征。
2.乐于发现,会比较生活中事物的特征并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3.乐意动手操作,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1、稻子、苹果、向日葵、花生等图片、2、各种种子的PPT
经验准备:认识一些植物的种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寻找种子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植物王国派人给我们送来了一封邀请信,邀请我们参加他们的“种子大聚会”,你们想不想参加?不过他们给我们出了许多难题,答出来才能参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记录表猜想有没有种子
师:国王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种子的图片,他想让我们猜猜,这些植物和果实有没有种子,有的话在后面打√,没有就打×。并且动动小脑筋想一想他们的种子藏在哪里?把它的种子画在前面的图上。(发记录表)
选几张记录表来点评,但不作判断
师:我看到小朋友们都把自己的猜想认真的记下来了,那你们的猜想正确吗?现在我们跟着图片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到底正不正确。
三、探索“种子在哪里”
1. 向日葵
师:了解向日葵的种子 
师:向日葵的种子在哪里?(花心里)那你们知道还有那些种子是藏在花心里的?说完看ppt
2. 探索苹果的种子(点击苹果)看这是什么?它的种子又在什么地方呢?剖开苹果了解:请幼儿上来找一找。
师:原来苹果的种子是藏在它的果肉里的,还有哪些植物的种子也是藏在果肉里的。幼儿说完看ppt
3.花生的种子
师:花生的种子藏在哪里呢?
师:刚才我们看了那些植物的种子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师小结:我们发现许多植物都有种子,它们生长的部位也不一样,有的长在果肉里,有的长在花心里,有的是在壳子里。
4、香蕉的种子
师:香蕉有种子吗?他的种子藏在哪里呢?
5、比较植物的种子:
师:我们小朋友前段时间,带来了好多的种子,我都把它放在后面的桌上了,请小朋友们去看看,想想他们都是谁的种子,他们长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比较各种种子的特征)。 
教师小结:每种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各不相同。
四、种子连线
师:这里还有一些种子,请小朋友们来连连线。
五、了解一些特殊的种子。
师:今天我们认识的种子他们都藏在果肉里,果壳里还有花心里。其实在植物世界里还有一些特殊的种子,你们想不想知道呀?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松树的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着,还有不结种子的植物呢,如蘑菇、海带等。
六、活动延伸: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这些没有种子的植物是怎么长出来的呢?(鼓励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查查资料,这些没有种子的植物是怎么长出来的)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不是让幼儿对着图片来认识种子,而是让幼儿在实物中寻找种子,一个“藏”字体现了活动的趣味性,让幼儿对寻找种子产生兴趣,激发其探索研究的欲望。幼儿在活动中兴趣很高,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发现各种植物种子部位的不同,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并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15篇、大班科学教案:怎样让纸落得快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怎样让纸落得快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实验探索“怎样让纸落得快”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2、通过实验发现同样的纸加重和改变形状后落下的速度不一样。

教材分析:
“怎样让纸落得快”这一活动的教学内容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缘于幼儿探究的兴趣。幼儿几乎每天每天都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纸,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习惯玩纸,通常把纸用来折、画、撕、裹,却没有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奥妙。结合这一点,我选择了这个来源于幼儿生活,又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科学活动内容,既是幼儿熟悉的,又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
大班幼儿对科学探究欲望很强烈,喜欢追根问底,我们班的孩子就特别喜欢问为什么?并且他们也希望能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来解决问题,而本次活动正好提供了让幼儿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让他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使纸加重、变形,进行实践、探索、交流,最后通过实验得出如何让纸落得快的方法,让孩子们在探索、观察、比较中获得进步。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探索“怎样让纸落得快”的方法。
活动难点:如何引导幼儿通过实验发现“怎样让纸落得快”的方法。

活动准备:手揉纸若干,沙包。

活动过程:
一、导入,幼儿玩“纸片落下来”的游戏。

1、导入:今天,赵老师带来了两张一样大小的纸,呆会儿呀我们就要和这些纸来做游戏了,那在做游戏前,老师有个要求:我们一定要把两张纸的边和边对齐,整齐地叠在一起,用一只手拿着,然后松手,看看纸是怎样落下来的。
2、幼儿游戏。
3、提问:先把两张纸放在小椅子下面休息一下,谁来说说你发现两张纸是怎样落下来的?

二、提出问题,猜想讨论。
1、提问:哦,松手的时候两张纸是同时落下来的,好现在赵老师有个问题要考考大家,那能不能让其中的一张纸落得快一点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一下。
2、幼儿讨论。
3、幼儿预测。
幼儿:有的说:“把两张纸松手后,把其中的一张纸抓住,然后再放手。”有的说:“一张纸放积木,一张纸放打火机,这样放打火机的那张纸就会落得快一点。”

三、引导幼儿分层探究:怎样让其中一张纸落得快? 
(一)探究加重的方法让纸落得快一些。
1、交代要求。
教师:刚才,小朋友想了很多的方法,那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呢?就要请我们小朋友自己去试一试了,这里呀有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沙包,请沙包帮忙,能让其中的一张纸落得快吗?那么在实验前,我也有个要求:呆会儿比的时候,为了观察的更加清楚一点,我们可以站在自己的小椅子上,可是要注意安全。然后像刚刚游戏时一样用一只手拿着,松手的时候注意观察两张纸哪张落得快。
2、幼儿实验。
3、幼儿交流。
教师:先做好的小朋友可以与旁边的小朋友讲讲,你是怎样做的,发现了什么?
教师:好现在让纸和沙包都先休息吧。谁愿意来介绍你是怎样来做实验的,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是沙包的那张纸落得快?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纸上加了东西,可以帮助这张纸落得快。

(二)探究变形的方法让纸落得快一些。
1、提出问题:那如果没有沙包帮忙,只有两张纸,你能让其中的一张纸落得快一点吗?有什么办法? 
2、幼儿猜测。
3、幼儿实验。
4、幼儿交流。
教师:你试了几种方法?结果怎么样?

四、总结、延伸。 
教师:通过两次实验,我们发现纸上加了东西,可以帮助纸落得快,而让纸改变形状后,也可以让纸落得快,那为什么只要改变纸的形状,它也会落得快呢?请我们小朋友回去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答案,一起去解决。

第16篇、幼儿园创新智慧活动:纸

幼儿园创新智慧活动:纸

作者:庞金霞    来源:寿光市文家街道新世纪幼儿园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引导幼儿探索发现纸的不同种类和用途,初步了解经过特殊加工的纸制品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2、引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积极参加探究活动,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成功的乐趣。
  3、探索纸的秘密,了解纸易折,易撕碎,易揉皱,易吸水,易燃烧等特点。
  4、了解纸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萌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纸:报纸、透明纸、信纸、手工纸、皱纹纸、牛皮纸、腊光纸、包装纸等   纸作品(折纸、粘贴画、纸蘸画)  白纸、打火机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运用原有经验讲述纸的种类及用途。
师:小朋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你见过什么样子的纸?它有什么用处?(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讲述,教师注意总结。)

  2、创意玩纸:感知纸的质地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纸,请小朋友看一看,有哪些纸是你认识的,这些纸都一样吗?请小朋友再去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感觉一下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请你介绍给旁边的小伙伴听。
  (1)幼儿自由观察讨论。
  (2)逐个发言。你认识哪种纸,曾经在什么地方看见过的,它有什么用处?谁愿意大声地来说一说?
  (3)集中交流。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4)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纸是各种各样的,有不同的颜色,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有光泽,有的暗淡一些。

  3.探索纸的属性。 
  (1)出示各种纸作品,了解纸易折、易碎、易揉的特点。
  师: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处,你看,老师带来了纸的好朋友,看一看猜一猜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出示折纸、粘贴画、纸蘸画)
  幼儿分组自由探索。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说说看,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
  幼儿自由发言。 
  师:原来纸可以撕出来做粘贴画,可以揉揉用来蘸颜料画画,还可以折纸,纸的用处真不少。
  (2)、通过染纸作品,了解纸易吸水的特点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副作品,它又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出示染纸作品,引导幼儿观察表述)
  (3)通过实验了解纸易燃的特点
  师:纸碰到火又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燃烧实验)
  小结:引导孩子自己总结:纸遇到火会燃烧。

  4、了解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师: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纸,如果没有了纸,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合理想象、大胆发言)
  教师小结:纸是我们离不开好朋友,离开了纸,我们的生活会很不方便。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张纸,不浪费纸张,做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5.了解纸的发明。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纸最早是谁发明的吗?纸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明的,我们中国人是很聪明的,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

[活动延伸]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找一找我们活动室里面有哪些东西是纸做的,看谁找的多?(幼儿寻找) 

第17篇、大班科学观察沙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利用感知器官观察沙子的组成结构,了解沙子细小容易塑造的特性。
  2、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诱发想象力和探索兴趣。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4、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活动准备【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 Big eye small eye 活动纸- 观察沙子(沙子是怎样形成的?)活动过程【导入】
  1. 观看多媒体资料【观察沙子】,推测一下沙子颜色不同的原因。
  - 你见过沙子吗?
  - 你在哪儿见到过沙子?
  - 沙子是什么颜色的?
  - 沙子是怎样形成的呢?
  - 为什么沙子有不同的颜色?
  【展开】
  2. 观看实验视频【观察沙子】,说说实验目标,实验顺序以及备品。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 观察一下我们周边能看到的沙子。
  - 看一看实验顺序 。
  1)用眼睛观察沙子。
  2)用鼻子闻一闻沙子。
  3)用耳朵听一听沙子的声音。
  4)用手摸一摸。
  5)  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一下沙子。
  【活动1:观察沙子】
  3. 用五感来观察我们周边收集来的沙子。
  - 沙子是什么颜色的?
  - 沙子有什么气味?
  - 用手抓一把沙子,然后让沙子从指缝间漏掉,会有什么声音呢?
  - 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一下沙子。
  - 你看到了什么?
  【结束】
  4. 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观察沙子(海边有许多沙子)写出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不要让幼儿把沙子放入口中。
  活动评价- 对于沙子的关心和是否积极地观察进行评价。
  教师活动相关信息岩石碎成小石块后,慢慢地小石块就会变小,最后形成沙子。再变小的话就形成了土壤。沙子是由岩石演变而成的,由于岩石吸收太阳光不均匀,所以沙子的颜色也就不一样了。
活动反思
该活动我设计的是幼儿大班,因我园地处农村,我根据幼儿大班孩子的特点和本土文化设计了众多的幼儿亲自动手来调动幼儿的兴趣,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在活动中我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变换方法,使全体幼儿都参与进来。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一直对幼儿是理解、尊重、接纳的,他们都有自己的自由空间:比如:在玩沙的过程中老师并没有规定怎么玩,怎么玩,而是让幼儿利用自己手中的工具自由发挥。
在上本节课之前我已经了解了该班幼儿已经上了一节《奇妙的沙子》,我在他们已有的经验水平上准备了此课,更好的把握了教育内容的核心——以幼儿的年龄特点、水平的发展来促进幼儿体智德能的发展
在此活动中,多数幼儿与教师积极配合,但还有一少部分幼儿自顾玩自己的,根本不听老师说的什么。
这节活动课上的不是很成功,首先没有调动全体幼儿的积极性;其次是在幼儿玩沙的过程中,老师没很好的提示,使有的幼儿盲目的玩沙。
假如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很好玩的地方去,你们想去吗?让幼儿有去玩得欲望;然后老师讲讲安全问题,大家要注意什么,什么);到了活动场地,先让幼儿自由的玩耍,到一定的时间让幼儿安静下来,听一段轻松的音乐,进入课题。还有在幼儿玩沙子时观察沙子是什么样的,应让幼儿讨论,发表个人意见,才能展示师生互动的效果。

第18篇、大班科学教案:四大发明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四大发明

活动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知道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加深对祖国文化的认识,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能围绕话题谈话,并能从别人的谈话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3、掌握用吹塑纸印刻的方法,体验创造的乐趣,在印画的过程中能保持画面的整洁。
 
活动准备
 ppt课件:四大发明

活动过程

一、有趣的造纸术
1、师生共同举办“纸的展览会”在日常生活中请幼儿搜集各种各样的纸。
请幼儿把收集来的各种各样的纸制品共同布置成“纸类展览会”。

2、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纸的特征,帮助幼儿回忆和扩展自身的经验。
幼儿讨论:你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纸?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让幼儿通过观察、触摸等手段进行感知,发现有的纸厚,有的纸薄;有的纸光滑,有的纸粗糙;
有的纸硬,有的纸软,有的颜色和光亮度也不一样等多种特征。

3、启发幼儿思考:纸是怎么来的?
幼儿议论后,教师小结并介绍中国人发明造纸的过程和造纸的方法。
激发幼儿对创造发明的兴趣。

4、启发幼儿讨论:纸可以做什么用?
如:书写、印刷、包装、装饰、做纸盒、做信封、折纸、做纸浆玩具等。
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古代中国人发明纸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贡献。

二、神奇的火药
1.让幼儿回忆过新年时看到放烟花的情景,让幼儿知道美丽的烟花需要火药才能点燃。
2.出示火药的图片,并向幼儿介绍我们www.qinzibuy.com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发明了火药。
3.教师向幼儿简单介绍火药的演变,启发幼儿谈谈火药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指南针
1、让幼儿回忆做船的经验,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船能在大海上航行而不会迷失方向呢。
2、出示指南针,并向幼儿介绍我们中国人在很久以前(战国时期)就发明了指南针,
并从我国传到欧洲,推动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
3、教师向幼儿简单介绍指南针的演变和构造,最先用的材料是用天然磁石磨成的,
现在我们是用人工磁铁,把磁针和分方位的盘装在一起,也叫罗盘针。
4、启发幼儿谈谈指南针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印刷术(同上简单介绍)
教师小结,让幼儿知道这四大发明是我国在世界上最先发明的,还有很多发明,也使世界瞩目。
现在,中国在世界上还是很棒,很多的科学家是中国人,我们长大后一样要为中国人争光。
激发幼儿的爱国心。

第19篇、大班科学教案:火箭为什么能上天

大班科学活动:火箭为什么能上天
来源:滨州市实验幼儿园     王凤美 

【设计意图】
  9月25日,中国举行了令全国人民举世瞩目的活动——“神州七号” 成功发射。借此,我班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美丽的太空》——嫦娥奔月、神七升天、宇航服制作等,在活动中,孩子们会经常提出疑问:“火箭为什么能上天?”对幼儿来说,这是一个很熟悉却又难以理解的问题,带着问题我们开展了本次科学教育教学活动。活动内容通过以下五个环节展开:观看升天 扣人心弦——探索原理 动手操作——实践总结 科学解答——自制火箭 成功体验——活动延伸 情感升华。

  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在科学中探索,在操作中理解,在发现中学习。这既是科学领域目标中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教育策略,又体现了新《纲要》精神——“即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即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幼儿“做中学”,充分激发了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探索中了解火箭升天的基本原理,感受科学的神奇。
  2、引导幼儿在简单的操作中,初步了解物体的反作用力,体会操作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神七升天实录、气球若干、放烟花图片、穿天猴(鞭炮的一种)两个。

【活动过程】  
一、观看升天 扣人心弦

  1、 师生一起观看“神州七号”升天的动人场面,认真观察神七的外形特点和发射方法。
  2、 自由讨论问题“火箭为什么能上天?”
  (分析:导入开门见山,通过观看神七升天,让幼儿又自主性的提出了这个问题,更加激发了幼儿主动探究的兴趣。)

二、探索原理 动手操作
  1、 在生活中找现象
  教师展示放烟花图片,让幼儿观察,提出问题:
  过新年时,小朋友知道烟花是怎样飞上天的吗?
  教师户外燃放穿天猴,请幼儿观察穿天猴升天现象。
  一起说一说:“此现象和火箭升天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2、 在操作中找答案
  给幼儿每人一个气球,引导幼儿吹上气,把口捏紧朝下,然后快速松手,气球会发生什么现象?(气球会一边向后喷气,一边向天空飞去。)
  师:“气球吹的大和气球吹的小,快速松手后,它们飞的一样高吗?”
  “当气球喷完气后会怎样呢?”
  (分析:选择幼儿生活感兴趣、常见的类似火箭升天的现象让幼儿观察,拉进了幼儿与科学的距离,让幼儿觉得科学并不遥远,非常亲切。操作气球飞天,简单易行,让幼儿看小现象,懂大道理。)

三、渗透科学 小小牛顿
  1、总结现象,找出原理。
  师生共同总结现象,找出原理。让孩子感受到有一种相反的力量使气球飞上了天,即反作用力。教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解火箭上天的基本原理:把气球充满气,当你手一松,它就会一边向后喷气,一边向前飞去,这和火箭飞行的道理一样,火箭飞行就是因为火箭里有燃料,当燃料燃烧时,猛地向后喷出大量的气体,同是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使火箭向前高速飞行。
  2、自制火箭,简单演示。
  提出质疑:为什么我们演示的气球没了气就落下来了,而火箭却能飞到月球上去呢?
  播放火箭升天现象,师生仔细观看火箭在升天过程中的脱节现象,为了得到更进一步的认识,教师演示自制小火箭脱节飞行。
  总结原理:要想火箭飞的高,就需要多级火箭.当第一级火箭燃料烧完后,自动掉下来,同时点燃第二级火箭,这时,火箭的重量轻了,火箭的速度也加快了.如果火箭前面装的是人造卫星,用多级火箭就能把人造卫星送到天上去。
  (分析:探索环节过后,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总结过程,使幼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一步观看火箭升天录像和演示自制小火箭,使幼儿对升天原理有了更确切的了解。)

四、自制火箭 体验成功
  请幼儿边说儿歌边操作把圆形彩纸制作椎体,用透明胶粘贴在已吹好的气球上,玩游戏《我的火箭上蓝天》。
火箭
头顶尖尖本领大,
点火发射顶呱呱。
我做小小宇航员,
坐着火箭冲蓝天。

五、活动延伸 情感升华
  请幼儿穿上自制的宇航服,拿着小火箭,一起进行歌表演《我和星星打点话》,激发幼儿对奇妙太空的向往以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分析:在科学活动中加入了艺术成分,使科学教育和美术、音乐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是有效合理的结合,幼儿在优美的情景表演中,尽情的进行科学探索,促进了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活动反思】
  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有着无穷无尽的好奇。结合国家大事“神七升天”,带着幼儿提出的问题,我选择了这节具有时代气息的综合活动。整节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充满了游戏的愉悦性,真正体现了“玩中学”。
  幼儿通过简单的气球吹气操作,使幼儿简单了解了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即火箭升天的基本原理。再通过观察录像和自制小火箭操作,使幼儿得到了进一步认识。探究是无止境的,在短短的一次活动中,或许不能让幼儿的探究能力有很大提高,也不能获取有关航天的所有知识,但如果能让幼儿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且想继续探究下去,就达到了科学教育的目的!

第20篇、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蜡烛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蜡烛

【活动前评析】
     好奇心是幼儿最大的特点,在生活中孩子们经常见到蜡烛,也知道它们的一些简单的作用,如:照明;给地板打蜡,让地板向新的一样;给拉链打蜡。为了拉链好用一些等等。当我问孩子们想不想知道我们常见的蜡烛还有什么其它的作用时,孩子们的反应十分强烈,对我的问题很有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本节活动,希望通过本节活动让孩子们对蜡烛有更多的认识。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实验的过程中探索并发现蜡不溶于水的简单科学道理,同时培养幼儿从小热爱科学的情感
2、让幼儿对大家讲解自己带来的工艺蜡烛,通过对工艺蜡烛的认识,了解工艺蜡烛在生活中的一些特别的作用,教师并在活动中随机教育幼儿如何安全使用蜡烛。
3、通过本节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工艺蜡烛蜡烛
2、玻璃杯、普通蜡烛、水彩、毛笔、画纸(以上物品每名幼儿一套)
3、打火机一个
4、水

【活动过程实录】
一、幼儿观察普通的蜡烛,并说出特点及用处。 

“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啊?”
幼儿通过触摸小结普通蜡烛的特点:外型像铅笔,硬硬的、滑滑的、白色的。
“我们平时都用蜡烛做过哪些事情啊?”
普通蜡烛的作用:照明,给地板打蜡,给拉链打蜡。

二、幼儿认识特殊的蜡烛。
“这普通的蜡烛是老师带来的,小朋友把你们带来的蜡烛也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吧!”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各种工艺蜡烛,并和教师共同小结工艺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工艺蜡烛的特点:不光有表面硬硬的蜡烛,还有软软的、涩涩的、透明的、各种颜色、各种形状、各种香味的……
工艺蜡烛的作用:除了照明外,还有薰香的、不同的气味带来不同的感受;还有专门几日用的蜡烛,比如:结婚用的、过生日用的、过圣诞节用的、自己制作蜡烛当礼物送人的……

三、通过实验了解蜡和水不能融合在一起。
 (一) 让幼儿通过平时对普通蜡烛的使用和观察,说出普通蜡烛的特点及用处。 

“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
“你们看看老师带来的蜡烛什么样的?”
幼儿通过触摸小结普通蜡烛的特点:外型像白色的铅笔,直直的、硬硬的、滑滑的、。
“那你们想一想我们平时都用蜡烛做过哪些事情啊?”
经过幼儿的讨论后小结普通蜡烛的作用:可以照明,可以给地板打蜡,可以给拉链打蜡。

(二)幼儿认识特殊的蜡烛。
“这是老师带来的普通蜡烛,我看到今天又好多的小朋友带来和老师不一样的蜡烛,快把你们带来的蜡烛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吧!”幼儿大胆的介绍自己带来的各种工艺蜡烛,并和教师共同小结工艺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工艺蜡烛的特点:不光有表面硬硬的蜡烛,还有软软的、涩涩的、透明的、各种颜色、各种形状、各种动物的、还有放在容器了的、还有各种香味的……
工艺蜡烛的作用:除了可以照明外,还有薰香的、就是点燃后又不同的气味的,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还有专门过节用的蜡烛,比如:结婚用的、过生日用的、过圣诞节用的、还有自己制作蜡烛当礼物送人的……

(三)通过实验了解蜡和水不能融合在一起的简单科学道理。
1、“小朋友,那我们现在就感受一下香薰蜡烛的味道吧!” 

教师依次点燃五种香薰蜡烛,让幼儿感受不同的味道,同时教师教育幼儿如何安全使用蜡烛。
安全使用蜡烛:
使用点燃的蜡烛时,必须有大人陪同;融化的蜡水不用滴到手上,以免烫伤;点燃的蜡烛不要放在易燃物品的旁边,如:纸啊、窗帘下啊、沙发上啊,床上啊等等;一旦发生火灾立即报警。

2、小实验:美丽的蜡花
“小朋友你们快看,蜡融化了,老师把融化的蜡滴到水里,你们看看会怎么样?”
请六名幼儿自己制作蜡花,教师注意幼儿安全。幼儿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进行讨论水和蜡的关系,并大胆的说出的自己的发现。
小结:蜡和水不能融合在一起。

3、小实验:会变魔术的蜡烛
“小朋友们都累了吧,你们休息一下,看看老师用蜡烛给你们变魔术!”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一张白纸,上面什么都没有,我用蜡烛画个房子,在画个太阳,还有大树……”
教师绘画的内容孩子们根本就看不到,教师在画上涂上一层水彩同时说:“怎么没有呢?哦!涂上水彩我变变变!咦!老师的画出现啦!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啊?”
再次小结:蜡和水不能融合在一起。
“小朋友,你们也用蜡烛变一幅美丽的画吧!”
幼儿进行蜡烛画创作,并展出作品。(作者: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图们市先锋幼儿园 托大班 李琼)

第21篇、大班科学教案:小小气象员

来源:山东省农科院幼儿园    吴 茜
 
【设计意图】
  自从班内开展观察天气,画气象、预报天气一系列活动后,孩子们的兴趣与日俱增。那么如何保持孩子们的兴趣并深化这一活动?我想到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因为有些动物在天气变化前有着特殊的表现,并有一定的规律,能起到预报天气的作用。因此我将在本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推断、预报天气的本领。使幼儿懂得一些气象变化和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我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下获得科学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提高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和能力,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表现欲,提高其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萌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2、知道一些气象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来推断并预报天气。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气象牌(人手一份)

【活动重难点】
  1、重点: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去了解动物与气象变化之间的关系、奥秘。
  2、难点:
  (1)能举一反三并通过个别动物的表现归纳出下雨之前的天气具体变化特点;
  (2)能运用新学的知识进行判断。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通过游戏,引出课题,引起幼儿兴趣。
  导入语:孩子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森林动物园的小动物们送给我们大一班一份特殊的礼物,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快来找一找……对,一台大彩电,让我们一起欣赏电视节目吧!

(二)基本部分
  1、向幼儿展示礼物,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来了,它们在向我们打招呼呢,我们也来问候一下吧!“你们看它们玩的高兴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幼儿讨论)
  2、与幼儿谈论天气,“你们看今天的天气怎样?那明天呢?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明天的天气情况呢?”(引导幼儿说出观看天气预报)
  3、师:“电视台里的气象员是怎样播报天气预报的,谁能来模仿一下”,鼓励幼儿大胆模仿,教师给与肯定。
  4、我们一起来听听电视台里的叔叔阿姨是怎样播报天气预报的?
  5、向幼儿提出问题:
  (1)刚才你们听到哪几种天气情况?(今天小动物给大家带来一个游戏,先来观察周围图片上的环境,然后贴上对应的气象标志,教师对幼儿的操作给与及时的肯定。)
  (2)小朋友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情况?(幼儿说教师出示气象图标)
  (3)“刚才气象员在播报天气预报,那他们又是怎样知道的呢?
  “气象员能根据气象仪器测出气温、风速等气象情况,可是农民伯伯不用气象仪器,不用收看天气预报也能知道明后天的天气如何,他们是怎样知道的,是谁告诉他们的呢?(幼儿充分讨论)

  6、看一看——教师播放课件
  (1) 播放[蚂蚁上树]
  老师:“它们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
  ——“听听小蚂蚁自己来解释。”点击[蚂蚁],“蚂蚁怎么说的?它们为什么要搬家?”
  (2)还有一些小动物在天气变化之前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现。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分别点击四幅[图片](鱼儿上浮/蜻蜓低飞/燕子低飞/乌龟“冒汗”)。“它是怎样来预报的呢?”幼儿回答后,教师点击[动物的头部],检验幼儿的回答。
  教师小结:“刚刚看了那么多小动物的表现,我们知道了下雨之前气候总有一些变化。有那些变化呢?(幼儿回答,如空气中水分很多、非常潮湿、空气很闷等)一些动物能感受到这些变化,所以就表现出一些反常的现象,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预知天气的变化了。”

  7、听一听
  “农民伯伯不仅能通过看小动物的表现来判断气象,他们还能通过听小动物的叫声来判断气象变化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①播放[青蛙知了]
  “知了青蛙一般在什么时候叫?”教师用儿歌小结图片内容。点击[知了]学念儿歌。“天晴青蛙捉虫静悄悄,树上知了声声叫。天雨知了无声响,青蛙塘边呱呱叫。”
  ②播放[蜜蜂]学学小蜜蜂的歌“蜜蜂晴天去采蜜,早出晚归忙得欢;阴雨天气不出门,在家酿蜜不停工。”
  ③播放[鸡]“天要下雨,鸡不进窝”
  8、学说心情预报,体验成功的快乐,争做小小气象员——通过听听、想想、说说心情预报,帮助幼儿理解他人情绪。
  师:“心情预报真是太好了,老师这儿还有几位小动物,请你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心情怎样,可以用哪些天气情况来表示?”
  请个别幼儿到电视机前做心情预报,体验小动物的心情。
  师:“森林电视台不仅有天气预报,还有心情预报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请配班教师播报心情预报: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森林电视台的主持人小机灵,现在播报心情预报,今天森林里大部分小动物心情晴天,只有狮子心情雨天,并伴有八级脾气。心情预报播送完毕,谢谢大家收看,再见!
  师:“现在老师请你也来当回主持人,预报一下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心情吧!赶紧和你的小伙伴先说说吧!”

(三)结束部分
  教师向幼儿提出要求:我们这有几个小动物,一起来预报一下你喜欢的小动物心情吧!(幼儿表演,教师给与鼓励)
(四)延伸活动
  让幼儿到户外,看看天、花草树木、小蚂蚁等,猜猜明天的天气,说说自己的理由。

(五)活动反思

  我想从活动设计上的几个特点和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自我分析一下。

  本次活动将天气和心情结合起来,巧妙地将幼儿感受别人情绪与天气预报联系起来,同时设计提出问题,让幼儿投入到情景中去,更好的体验和感受。

  在设计此活动时,我考虑到这是个偏重语言领域的活动,于是我把幼儿的“注意听”与“大胆说”作为设计这次活动的重点,力争在问题的设计和提出上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同时,注重了语言、艺术与科学不同领域内容的整合和同领域的不同方面内容的整合以及多种活动方式的整合。

  活动过程中,我注意用我的语言和眼神与孩子进行交流,为他们创设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老师的随机教育能力和指导性语言的运用,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我会在平时的日常教育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结合理论,努力使自己的摸索、实践过程缩短,以便自己不断地、迅速地得以提高。

  这个活动,源于孩子们对天气的研究,但并没有结束在此次活动上。因为在进行这个活动前,我们生成了“小小气象台”“各种各样的天气”等话题的活动;在这个活动后,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孩子们生活中去体验、感受别人的情绪,并学会去帮助别人。所以我觉得要想组织好一次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老师把握教育的系统性和主题活动连贯性的能力,及老师掌握心中大目标、控制眼前小目标和随机接受新目标的能力。
深知自己的实践与理论还存在很大的距离,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第22篇、大班科学活动痒一痒教案反

大班科学活动:痒一痒(第一次试教)
  执教:于海芹
  活动目标:
  1.了解哪些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人的哪些部位特别怕痒。
  2.得到情绪的宣泄和释放。
  3.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羽毛、海绵、毛笔、积木、记录单、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怕痒的地方
  1.师:你们知道自己身体的每个地方吗?
  2.师:那听好我的口令做动作:跺跺你的小脚,拍拍你的大腿,插插你的小腰,捏捏你的胳肢窝,耸耸你的肩膀,摸摸你的脖子,拍拍你的头顶。
  3.师:刚才我们用双手接触了身体的一些地方,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的感觉,那在你们的身上有哪些地方特别怕痒呢?
  4.师:请你们两个小朋友一组,相互挠一挠,在自己觉得痒的地方贴上即时贴。
  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交流:你身上哪些地方特别怕痒?你怎么让他感觉痒的?
  7.师:人身上怕痒的地方原来有这么多。
  (二)痒一痒
  1.师:老师身上也有怕痒的地方,昨天晚上觉得脖子上特别痒,但不知道是碰到了什么东西才痒的,今天,我就把昨天碰过的东西都带来了,看看有些什么?(羽毛、海绵、毛笔、积木)
  2.(出示记录单)师:这是它们的标记和记录单,请和好朋友用这些材料相互试一试,看看哪些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在材料下面画上自己喜欢的标记。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你认为老师是碰到了什么东西才会觉得痒的?为什么?
  5.小结:原来老师昨天晚上碰到了羽毛、海绵、毛笔这些东西,才感觉痒的。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毛茸茸、软绵绵的东西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一些硬硬的东西不太能引起痒的感觉。
  (三)结束部分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能够引起痒的感觉呢?那我们去找找看吧。
  大班科学活动:痒一痒(第二次试教)
  执教:于海芹
  活动目标:
  1.了解哪些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人体哪些部位特别怕痒。
  2.在相互挠痒的过程中得到情绪的宣泄和释放。
  活动准备:
  海面、羽毛、毛笔、积木、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哪里最怕痒
  1. 师:小朋友们,你们和爸爸妈妈玩过挠痒痒的游戏吗?是怎么玩的?
  2. 那你们想不想和好朋友一起玩一玩?
  3. 请你和旁边的好朋友相互逗一逗、挠一挠,找找他身上哪些地方特别怕痒,帮他贴上即时贴。
  4.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 交流:请你说说你身上哪些地方最怕痒?还有其他怕痒的地方吗?(教师在人体结构图上贴上即时贴)
  6. 师:觉得脖子特别怕痒的请举手,看看有多少……(单数、双数)
  7.小结:小朋友们都找出了身体上的脖子、胳肢窝和腰这几个地方特别怕痒。
  二、痒一痒
  1.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东西,看看有什么?
  2. 海绵摸上去怎么样?毛笔摸上去怎么样?……
  3. 待会儿就请你们找找哪些材料碰到皮肤上特别的痒,把它们记录下来。
  4. (出示记录表)谁看懂了?可以怎么记录?
  5. 小结:请你和好朋友用这些材料在皮肤上相互挠一挠,在使你感觉特别痒的材料下面画上一个简单的标记。
  6.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7. 交流:(展示各组记录表,出示大记录表)
  我们一起把找出来的材料统计一下,觉得海面痒的有几个?一起数一数;还有几种材料谁愿意来统计一下?
  8. 师:仔细观察这张大统计表,你们发现哪几种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为什么?
  9.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软绵绵的、毛茸茸的东西碰到皮肤上就觉得特别痒,而一些硬硬的东西就不太觉得痒。
  三、经验迁移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碰到皮肤上是很痒的,我们回去找找看,再和好朋友一起挠一挠好吗?
  大班科学活动:痒一痒(第三次观摩)
  执教:于海芹
  活动目标:
  1. 了解哪些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人体哪些部位特别怕痒。
  2. 在相互挠痒的过程中得到情绪的宣泄和释放。
  活动准备:
  海绵、羽毛、毛笔、积木、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哪里最怕痒
  1. 师:小朋友们,你们和爸爸妈妈玩过挠痒痒的游戏吗?玩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2. 那你们想不想和好朋友一起玩一玩?
  3. 请你和旁边的好朋友相互逗一逗、挠一挠,找找他身上哪些地方特别怕痒,帮他贴上即时贴。
  4.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 交流:请你说说你身上哪些地方最怕痒?还有其他怕痒的地方吗?(教师在人体结构图上贴上即时贴)
  6. 师:觉得脖子特别怕痒的请举手,看看有多少?
 

第23篇、大班科学小豆子的旅行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各消化器官的功能和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吸收过程2.学习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3.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豆子的旅行》PPT、消化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我们天天都要吃东西,那么吃下往的食物到哪里去了呢?   又是怎样在我们身体里面"旅行"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关于"小豆子的旅行"的故事!
  二、观看"小豆子的旅行",了解各器官的功能今天,有颗小豆子要到淘淘的消化器官中去旅行,它会看到些什么,里面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小豆子来告诉我们。
  (1)放第一段,食物进入口腔的动画。
  提问:口腔里有些什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用呢?
  (2)放第二段,食物从口腔到食管的动画。
  提问:小豆子从哪里进去?看到了什么?
  (3)放第三段,了解胃的功能。
  提问:胃有什么作用?
  小豆子在胃里还看见了什么?
  我们怎样来保护我们的胃呢?
  小结:以后我们要注意,少吃冷、硬的东西,少吃零食,不吃不干净的东西,不能吃得太饱,也不能饿坏了胃,要吃饱早饭少喝冷饮。
  (这一部分的目标是让幼儿在了解胃的功能的基础上知道不良的饮食习惯会使胃生病。)(3)放第四段提问:小豆子到哪里去?(小肠)小肠有什么用呢?
  小豆子在小肠里看到些什么呢?
  小豆子为什么没有从小门里出去呢?
  (这一部分的目标是让幼儿知道食物没有被磨碎就不能被身体吸收利用。)放第五段。
  提问:小豆子又到了哪里呢?
  (4)大肠里都是些什么呢?什么叫残渣?能不能让残渣长时        间在体内呢?
  小结:我们小朋友要定时大便。
  小豆子旅行经过了身体里的哪些器官?
  教师小结:小豆子旅行要经过口腔、食道、胃、小肠,最后经过大肠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这些器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消化器官,是帮助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吸收的。
  三、分组找顺序排图我们知道了每个消化器官的用处,现在,老师为每组小朋友准备了一套图片,请各组小朋友合作,按照刚才小豆子旅行的顺序排列出来。然后,讲一讲为什么这样排?
  教师小结:我们吃下的食物,要经过一段长长的旅行才能被消化。口腔是消化的第一站,食管是第二站,胃是消化的第三站,小肠是消化的第四站,大肠是消化的最后一站,大肠将残渣和废物质象倒垃圾样的排出体外,被排出体外就是大便。
  (四)谈话讨论,保护各消化器官的好方法师:这些消化器官对我们人体来说非常重要,他们为我们的健康和生长发育提供营养,所以要好好地保护它们。怎么样来保护这些消化器官?请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幼儿相互交流)1.引导幼儿交流讨论(1)如何保护牙齿,保持牙齿的锋利。(如:少吃糖,不吃或少吃太热、太酸等刺激性强的食物;不咬手指和指甲;吃东西不要太快,要细嚼慢咽;坚持饭后漱口、早晚刷牙,清洁口腔,保持牙齿的锋利)(2)如何保护食管(如:食管旁边有一把小锁,平时是关闭。如边吃饭边讲话,容易把食物呛入旁边的气管;特别是吃鱼时要仔细的挑出鱼骨头,不小心吃下去的鱼骨头会刺破薄薄的食管壁;吃食物要细嚼慢咽,可以减少食道损伤。)(3)如何保护胃(如:少吃冷、硬的东西,不吃太热、刺激性强的食物,少吃零食、冷饮和饮料,要按时吃饭,不饿坏了胃,也不暴饮暴食,进食时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饭后不剧烈运动,要休息半个小时-1个小时,这样胃才不会生病)。
  (4)如何保护小肠和大肠(如:吃食物时要嚼碎,小肠才会吸收到更多的营养;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吃生、冷食物;不吃变质、发霉、发臭的食物;不吃垃圾食品,防止"病从口入";多吃蔬菜、瓜果,多喝水,每天保持大、小便通畅,可预防肠道疾病的发生。)2.我们把这些保护消化器官的好办法告诉教室里的小朋友,让他们也要注意,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很健康。
  教学附录:附故事:小豆子的旅行我是小豆子,我可愿意为小朋友服务了。今天,我要到淘淘的身体里去旅行一次。瞧,嘴巴已经打开了,哇,淘淘的牙齿可真锋利。我的朋友们一下子都变成了碎片。瞧,他们都往下走了,一会儿,我也会变成碎片往下走。哎!我怎么整个就被挤下去了;我现在被挤到一根细细长长的管子里,这就是食管。食管壁很薄,要是遇到鱼刺就可能被刺破,在食管中我被一点一点地往下送。
  我现在来到了一个大口袋里,这个口袋就是胃。它象一个磨子不停地动。我的朋友在这里不停地转呀转,磨呀磨,变得象浆糊一样。"哎哟!是谁,身体硬梆梆的?""是的,胃大哥。""你怎么整个儿就下来了?""是呀,你的小主人吃饭太快,没把我嚼碎,就让我下来了。""咦,胃大哥,你身上怎么有伤口呀?你的伤口疼不疼?""那就要怪我的小主人,平时吃东西不注意,爱吃的就吃得很多,把我撑得很难受,他一会儿吃冰冷的冷饮,一会儿又喝滚烫的开水把我搞得够呛。有时我很想休息一会儿,可是我的小主人又要吃零食,把东西硬塞进来,让我不停地工作。我实在是累坏了。所以,就成了现在这样,我生病时可难受了。"我又来到了小肠妹妹家,小肠妹妹的家弯弯曲曲的就像一个迷宫。边上有许绒毛,还有一扇扇小门。"我是小肠妹妹,欢迎你食物朋友。从我的小门出去就可到达淘淘的全身,使小淘淘长高,长胖,给淘淘力量。""我也要出去,为淘淘做点事。哎,怎么出不去?""喂,小豆子,到我这里来。""好吧,你是谁?""我是大肠姐姐。""我身边怎么都是脏东西,他们是谁?要到哪里去。""他们是残渣,他们将被排出体外。""那我呢?""你也会被排出体外。""那我还疫有为淘淘做事。""那没办法,因为你没被嚼碎,不能变成营养,被身体吸收。"我出去以后,一定要把看到的告诉小朋友,让他们养成好的饮食习惯,使他们更健康。
活动反思:
  你好又到春暖花开时,孩子们来到学校最多的话题就是: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春游去了。
  孩子们说到春游都比较兴奋,有的看到了粉色的桃花、有的看到了白色的梨花、有的看到了金黄色的油菜花、有的还在公园里放风筝呢!一个个说的眉飞色舞,那是一个热闹啊!但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们会发现,幼儿在外出活动时,场地宽敞,对外界新鲜事物特别好奇,以及幼儿与生俱来的活泼、好动,孩子经常会好奇地去“探险”,他们不能预见行为的后果,非常缺乏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我在本次主题中我设计了《快乐春游去》的安全教育活动。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活动一开始的谈话导入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教师:春天有哪些美景呢?幼儿将自己在春天里看到的,听到的进行讲述,有的说“油菜花”、有的说“有蝴蝶”、有的说“小草绿了”……幼儿讲述后我将春天的美景图片展示在幼儿的面前,幼儿都感叹到:真美啊!从而提高对春天大自然的向往。
  教师:在周末爸爸妈妈和我们都去哪里春游了呢?幼儿踊跃回答,自豪地介绍了自己的春游经历,有的去了花海、有的去了公园、有的去了动物园……幼儿的活动情绪一下子提高了,为下面的环节做好了铺垫。
二、故事贯穿,联系实际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已经初步形成,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大班幼儿在活动中经常会忘记规则的存在。
  我就运用故事中八只小熊在春游中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制作成了PPT,在与孩子一起讲述故事的同时,孩子们越来越明白,原来排队可以避免发生危险,原来遵守纪律可以让很多人都想做的一件事情又快又好地完成,防止意外的发生。
遵守纪律能让本来很拥挤的地方变得不拥挤,大家很容易就通过,保证了安全。
  这些故事情节很快将孩子带入了情境并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孩子户外游戏时,我抓拍了几个幼儿争抢玩登高游戏的镜头,在与幼儿讨论时孩子的参与积极性也非常高,激起了幼儿的经验回忆,引发了幼儿的共鸣。
三、判断对错,积累经验幼儿在《八只小熊春游去》懂得了遵守纪律,排队等待,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平常的生活行为。
  在能够遵守纪律懂得排队的同时,在春游活动中还有一些我们经常忽略的安全细节,在活动第三环节我将一些常见的安全小知识制作了PPT让幼儿直观地进行判断。
  在观看每一幅图,首先让孩子观察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它提醒我们要注意什么呢?孩子们平时的安全知识比较丰富,很快准确的判断出了图中小朋友行为的对于错,这个环节提高了幼儿辨别是非的实际能力。
四、抢答游戏,巩固知识为了让幼儿巩固知识,加深印象,我设计了一个抢答的游戏,男女小朋友分为两组,各组推选一个拿抢答器,当老师说到“抢答开始“两队就敲响抢答器,最先敲响的回答问题,回答错误就把回答问题的权力让对方,这个游戏我们在平时课堂中也玩过,所以幼儿熟悉了游戏规则,玩起来也相当投入,一个个情绪高涨,这个环节更好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快乐中巩固了安全知满意请采纳。

第24篇、大班科学响雷时我不出去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雷电的形成和危害。
  2.懂得防止雷击的基本知识,并知道雷雨天要待在家里,不做危险的事。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课件《响雷时我不出去》;音乐《打雷声》。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教师提问,引导幼儿谈话。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听到过打雷看见过闪电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请你们学一学。
  二.教师和幼儿一起看PPT,让幼儿初步理解雷电的产生和危害。
  围绕刚才观看的视频进行提问: 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吗?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雷电有什么危险?
  三.围绕课件内容与幼儿展开讨论怎样防雷电。
  教师小结:(1) 在室内怎么防雷。
  (2) 在室外怎么防雷八、表演游戏:《下雨啦》。
  情景设计:播放音乐,兔妈妈和兔子们随着轻快的音乐采蘑菇,突然下雨了,打雷啦,兔妈妈和兔子们赶快躲雨,雨停了,兔妈妈表扬躲得好、躲得对的小兔。
活动反思:
  对于雷雨天孩子们还是比较熟悉的,只是关于雷电形成的过程不知道,在听老师讲解的时候,孩子们都听的很认真,我将重点放在雨点的形成上,孩子们很快就明白了。在自我保护上我们采用了情景表演的模式,更深一步的加大孩子们的自我保护经验。

第25篇、大班科学教案:果核宝宝找妈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果核宝宝找妈妈
 
活动背景:  

  在日常观察中,我发现,幼儿在品尝水果时,积累的经验往往停留于水果的外形特征、水果的味道等,很少有孩子关注到果核。而这个故事却给我们展示了意欲丢弃的果核却变成种子、大树和果实的美好结局。

活动目标: 
1、探索运用多种方法,发现不同的果子里有不一样的果核,了解果核的作用。
2、能大胆地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蜗牛和苹果》的故事制成PPT。
2、6种水果分别放在6个盘子里,用纸巾遮住;相应的6种果核混合放在脸盆里。
3、与幼儿人数相同的小盘子、小调羹、小毛巾若干。
4、水果刀、垃圾筒等用品。

活动过程:
一、看看讲讲《蜗牛与苹果》:

  1、导入:你们喜欢吃水果吗?你吃过哪些水果?
  2、观看PPT《蜗牛与苹果》,引起讨论:苹果是生病了吗?到底谁是苹果妈妈的宝宝呢?
  3、回忆交流:你们平时吃完了苹果,把它的果核放到哪里了?果核到底有用吗?

二、送果核宝宝回家:
  1、出示脸盆里的果核:
  今天,我带来了很多果核,看看它们都一样吗?
  (关注幼儿对不同点的概括,如:形状、颜色、大小)
  2、逐一出示6种水果:猜猜今天有哪些水果妈妈来这里找宝宝了。
  (用猜谜语、闻味道、露局部、手触摸、观形状、比大小等方法猜出6种水果)
  3、幼儿操作:
  请你用小盘子和小调羹帮忙,把果核宝宝送到妈妈那,想帮谁就帮谁,想帮几个就帮几个。
  (关注幼儿操作过程中是否有较细致的观察和比较,对自己和他人操作结果的确认度如何)
  4、交流、讨论:
  (1)哪几位果核宝宝成功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呢?哪些果核宝宝还需要帮 助?(对孩子们肯定的答案不必再作深入的讨论)
 (2)让我们一起把这些果核宝宝也请出来吧!(关注幼儿打开水果的方法和幼儿的卫生习惯)
5、延伸、拓展:
  这些果核该送到哪里呢?
  请你选两种最喜欢的果核宝宝,带到自然角好好地照顾它们。

关注两点: 
  一、是幼儿对果核与水果的匹配是否存在经验上的缺失。(打开水果进行验证)
  二、是幼儿在观察、辨别相似的果核时运用了什么方法。(帮助幼儿提升细致观察、辨别不同的方法)

第26篇、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空气的秘密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空气的秘密(区域环境创设)

设计意图:
    本活动选取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空气作为载体,让他们运用多种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通过实际感受,知道空气是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条件,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大班阶段重在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兴趣,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探索的能力。本活动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教学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操作材料和探索、尝试的机会,每一环节都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材料,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活动,无拘无束地参与讨论,大胆尝试,获得经验。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的特征: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了解空气的重要性。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能积极主动与同伴合作、讨论、实验,共同布置科探区域环境。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透明塑料袋。 
    2.每组提供:装水的盆、空杯子、硬/薄纸片、毛巾、记号笔、弹珠、装水的盘子、蜡烛、打火机、硬币。 
    3.教师示范图示、画板四块、记录表格共八张(二张/四组)。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1.教师空手抓空气。 
    你们猜,我在干什么呀?你也来试试吧,看看能不能把空气抓住?(激趣的方式一下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2.幼儿自由尝试抓空气。 
    3.教师示范装空气。 
    出示塑料袋:我有一个宝贝(塑料袋),我用这个宝贝试试能不能抓住空气。 
    谁也想试试?(启发幼儿尝试用工具来抓空气。) 
    4.幼儿自由尝试抓空气。 
    现在你们每个人来拿一个塑料袋,可以到教室的任何地方去抓空气,待会告诉我:你的空气是在哪里抓到的?(暗示幼儿:空气无处不在。) 
    5.围绕空气,展开讨论。 
    你的空气在哪抓到的啊? 
    你的空气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味道的? 
  请所有幼儿一起闻一闻、摸一摸、看一看,感受空气特征(无色、无味、无形状、摸不着、看不见)。 
    (提问步步展开,让幼儿了解空气特征。) 

二、游戏“身体需要空气
    1.教师以空气的身份说:虽然我无色、无味、摸不着、也看不见,但是我的作用可大啦!很多东西都离不开我!你们相信吗?现在请小朋友跟我一起玩个游戏:闭上嘴巴、用手把鼻子捏住。 
    你有什么感受?(呼吸困难、很不好受……) 
    张开嘴巴,放开手后有什么感受呢?(舒服一点……) 
    (教师以激趣的方法开启幼儿,幼儿通过共同游戏,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看来我们的身体需要空气,没有空气我们就无法呼吸了。 
    2.还有什么东西需要空气呢?(请1-2名幼儿回答。) 
    3.幼儿自由分成四组,讨论并记录。 
    我们来个比赛,四人一组来找一找“谁需要空气”,你可以自己动脑筋想,也可以到我们班的材料收集架去找找什么东西需要空气。找到后就把它们画在记录表上,比比哪组找到的东西最多,好吗?(与原有主题环境互动。) 
    4.讨论:请每组幼儿介绍画好的记录表。(幼儿协商讨论、参与积极。) 

三、魔法空气 
    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空气在发挥作用。而且空气还有魔法哦!它能让很多东西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你们相信吗?(教师积极主动地发起与幼儿积极主动地发起并重。) 
    (一)教师出示实验示范图介绍实验材料,讲解实验要求,并将图示张贴在表上,供幼儿在表格上作记录。 
    1.空气能让水不从杯子里流出来。谁想尝试一下它的本领? 
    2.幼儿分组操作实验。(实验材料:空杯子、硬/薄纸片、水、盆。) 
    3.集中讨论、分析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小结:在这个实验里,空气没有从上往下压,而是由下往上托住了纸片,气压很强,压住了水,让水不能从杯子里流出来。薄纸片不能承受水的重量,所以空气托不住。而厚纸片不能持续很长的时间,因为纸片会被水泡软。(帮助幼儿总结成功经验。) 
    (二)教师出示实验示范图,幼儿再次实验 
    1.空气还能让放人杯底的毛巾不被水打湿呢!想不想试试? 
    2.幼儿分组操作实验。(实验材料:空杯子、水盆、毛巾。) 
    3.集中讨论、分析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小结:杯子里看起来什么东西都没有,其实除了毛巾,空气占满了杯子。所以把杯子平放入水中时,水进不去,毛巾不会被打湿。如果你是斜放到水里的话,水就会把里面的空气挤走,再把毛巾打湿。(帮助幼儿总结成功经验。) 
    (三)实验“取弹珠” 
    1.有个弹珠掉到水里去了,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把弹珠拿出来而保证手不被打湿?谁能帮帮我啊?(幼儿:用夹子夹、戴手套……) 
    师:可是我现在没有那些材料,我只有桌上的这些材料:蜡烛、打火机、杯子、水、硬币。不知道谁能用那些材料帮忙,帮我把弹珠取出来而保证手不会被打湿? 
      2.幼儿分组尝试实验,教师不引导帮助,设置悬念让幼儿探索。(设置足长为科探区作准备,激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 

四、师幼共同布置科探区 
    我们把这个实验的材料放到探索区去做实验,我们一起想办法找答案。 
    我们一起来布置“空气的秘密”吧!你们需要老师帮忙吗?(以幼儿为主,充分考虑他们的需要。)

第27篇、大班科学雨的秘密教案反思

活动目的:
  1、引导小朋友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小朋友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小朋友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有关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
  一、幼师木偶表演,提出尝试问题幼师以兔妈妈带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问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故事情景导放课题,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
  二、小朋友做小实验(小朋友第一次尝试,分组活动)1、小朋友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幼师提出尝试问题: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
  (发散性思维)三、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小朋友第二次尝试,集中活动)1、请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还是热的?
  2、倒热水在杯里,问:杯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水蒸气)3、把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出现什么?
  为什么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
  四、放幻灯(通过直观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的科学现象)1、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厅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都到哪里去了呢?
  2、请小朋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结合幻灯)3、请小朋友把“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小秘密告诉兔妈妈和小兔。
  五、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1、请小朋友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请小朋友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总结小朋友讲的雨的好处的危害,教育小朋友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活动反思:
  虽说这是一个科常活动,但用了一根情感的主线--营救点点,使整个活动充满了故事化的情节。因此自始自终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了幼儿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动脑,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情境的开展就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推动着幼儿想了一个方法又一个方法,而把点点救上来更似一个幼儿看得见的目标,给了幼儿动手动脑和努力的方向,激励他们圆满地完成任务救起点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达到活动目标的过程。
  本次活动就是在情境中,激发了幼儿的关爱情感和探索欲望。为幼儿提供的丰富操作材料可以帮助幼儿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这种结论不是老师传授,而是幼儿的直接经验。因此幼儿的学习就显得十分积极、主动。这种由兴趣引发的自主探索活动,可以使幼儿感受到探索过程的成功,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
  宽松自由的环境,丰富的材料、极少的限制,能激起孩子探索的积极性和欲望;宽大的背景更易于大班孩子敢于和乐于尝试,这就给我一个启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
  当然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特别需要改进的有3点:
  1、内化迁移过程中"落水现象"的发生与"由短变长"的目标好像联系不大,有些牵强,案例中我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尝试与本主题接近的讨论。
  2、自己融入角色的意识还不够。时常会忘记情境中的角色,当想起来时就会补充一句,小黑说,点点说,这样大可不必,既然有情境,就用情境中的角色去提问回应效果更佳,需继续巩固自己本身对角色的认识。
  3、科常活动知识点"连接"的两面性讨论不够。没有很好地诠释"不能连接"的问题,需加强深入探究,激发幼儿求知欲和扩展幼儿的知识面,以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
  以上需改进之处为我完善和改进活动提供了帮助,将在下一次分组活动中去实施和组织,去观察幼儿的具体行为和实施效果。

第28篇、大班科学活动:树叶找家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树叶找家
作者:庞金霞    来源:寿光市文家街道新世纪幼儿园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并喜欢探索自然奥秘。
  2、进一步加深对常绿树和落叶树的认识,能通过树叶的不同区分常绿树和落叶树。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 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树干各一棵、树叶若干   《小树叶》磁带 
 
[活动过程]
  一、音乐游戏《小树叶》
  1、师:“天气好冷啊,北风老头鼓起腮帮子使劲一吹,小树叶会怎么样?小数叶都离开了妈妈,飘呀飘,飘呀飘……”师幼随音乐一起自由游戏. “小树叶,你要飘到哪里啊?”“小树叶转了圈,飘到了滑梯上、蹦蹦床上、草地上……”大风吹来了,小树叶是怎么飘的?风渐渐小了,小树叶又怎么飘了?风停了,小树叶怎么样了?
  2、组织幼儿入座。师:“小树叶飘呀飘,有点累了,它们都轻轻地飘到了小凳子上。”
  3、师幼谈话:“小树叶为什么要离开妈妈?”
 
二、认识落叶树
  1、引导孩子回忆对落叶树的认识。“秋天,天气渐渐变冷了,小树叶会怎么样?会慢慢变黄,冬天一到,小树叶会怎么样?纷纷离开了妈妈。树妈妈变成什么样子了?一直是这样吗?什么时候不是?会变成什么样?”
  2、教师小结:“冬天过去,天气会渐渐变得暖和起来,春天来了,树妈妈就会长出新的叶子来。像这样春天树叶发芽,秋天树叶变黄,冬天树叶全部落光的树,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你猜一猜叫什么?叫它——落叶树。”
  3、引导幼儿回忆自己见过的落叶树。“想一想,你见过的落叶树叫什么名字?”(柳树、杨树、梧桐树、法桐、石榴树、柿子树、合欢、莲子树、玉兰、槐树、银杏树、樱花树……)
 
三、认识常绿树
  1、师:“小朋友见过这么多的落叶树,是不是所有的树都是落叶树呢?你知道什么树不是?(冬青、松树、柏树……)”
  2、教师小结:“对!除了落叶树之外,还有一种树一年四季都有绿叶,它在落叶的同时长新叶子。人们也给它起了一个名字,你知道吗?对!叫——常绿树。”
 
四、区分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树叶的不同
  1、引导孩子观察树叶的不同。师:“在寒冷的冬天,为什么落叶树的树叶全部落下来,常绿树的树叶不全落下来呢?它们的树叶一样吗?落叶树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常绿树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老师收集了这两种树的叶子,我们来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常绿树的叶子是硬硬的、光滑的、厚厚的、有水分;表面有蜡质。落叶树的叶子是软软的、粗糙的、薄薄的、没有水分)。
  2、教师小结:无论我们在马路边看到哪些树,即使我们不知道它的名字,但我们可以根据它的树叶的样子来判断它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请小朋友让你的树叶宝宝躺在小桌子上睡一小觉。
  3、出示魔术盒(各种叶子),引导孩子判断它是什么树上的叶子,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
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小树叶,请小朋友看一看这片树叶像什么?它是什么树上的叶子?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也请个别孩子来取叶子,魔术盒,告诉我,这片树叶是什么?魔术盒怎么不说话不告诉我?小朋友谁来告诉我?
 
五、游戏:《树叶找家》
  (声音:小树叶,你在哪里呀?)
  (1)、出示一棵落叶树的树干,“我是落叶树,我的树叶宝宝又大又薄,表面没有蜡质,天气变冷了,北风把小树叶都吹跑了,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了。我的脚好冷啊!小朋友你能帮我找到树叶宝宝吗?(音乐响起,幼儿把落叶树的树叶放在落叶树上。)“”
  (2)、出示一棵常绿树的树干,“谢谢小朋友。我还有一个好朋友,它是常绿树,它的树叶宝宝有的很厚,有的像针一样细,上面都有一层蜡质,保护着树叶中的水分。宝宝不怕太阳晒,也不怕被风吹。一年四季都是油亮亮的。小朋友你能帮它找到树叶宝宝吗?(音乐再次响起,幼儿把的常绿树的叶子放在常绿树上。)
 
六、 根据树叶的特征区分常绿树和落叶树
  1、师:“谢谢你们!小朋友真厉害,帮树妈妈把宝宝都找到了。不知道树妈妈高兴吗?你问问她。树妈妈说很高兴,谢谢小朋友,我还有很多朋友呢,不过我不知道它是落叶树还是常绿树,请小朋友帮我判断一下吧”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判断。“这是什么树?它是落叶树还是常绿树?为什么?”
  七、了解树叶的用处
  师:“小朋友现在能根据树叶的不同来判断见过的树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了。树叶的用处不小呢!你知道树叶还有什么用处吗?(树叶为大树制作养分,为人类释放氧气、提供食物、挡风遮阳、做树叶面具、烧火、书签……)”
  八、欣赏树叶粘贴画
  1、师:“原来树叶的用处这么多呀!我知道它还能变成非常有趣的图案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出示树叶粘贴画,引导孩子欣赏。
 
[活动延伸]
  师“你觉得这些画漂亮吗?那我们到院子里捡自己喜欢的树叶,让我们用能干的小手把树叶打扮的更漂亮吧!”

第29篇、大班科学活动会跳舞的乌龟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在探究中寻找答案,知道乌龟会跳舞的原因。
  2、能通过动手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活动准备:
  1、环境--一个适合探索影子的活动室。
  2、教具:大手电筒、彩色的大乌龟、磁带《森林狂想曲》。
  3、学具:每人一个小手电筒、一张白纸、一个彩色的纸乌龟、一张记录表;水母、章鱼、海马等图片若干;胶水、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探索兴趣。
  播放音乐,教师在手电筒、胶水和白纸的帮助下示范乌龟跳舞。
  教师:"小乌龟跳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呢?"二、探究质疑--自主探究质疑,体验发现乐趣。
  (一)第一次尝试。
  1、教师引导、鼓励幼儿在白纸、胶水、手电筒的帮助下进行大胆尝试。
  2、帮助幼儿发现小乌龟"跳舞"的秘密。
  讨论:"小朋友,你们的小乌龟'跳舞'了吗?" "小乌龟为什么会'跳舞'的呢? 为什么有的不会跳舞3、展示"跳舞"与"不跳舞"的乌龟,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寻找发现其中的秘密。4、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手电筒的光照在小乌龟上就出现了乌龟的影子,当小乌龟的头、尾巴和腿都没有涂胶水,并且都向上翘时手电筒动了,小乌龟的影子也跟着动了,看起来就好象乌龟在'跳舞'了。"(二)第二次尝试。
  1、再次探索前的设疑:"小乌龟会跳哪些动作呢?"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演示记录。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手电筒朝哪个方向动?,乌龟的影子会在哪里动。"2、幼儿动手尝试、探索发现光源位置和影子位置的关系,并记录结果。
  3、幼儿做好记录后,与其他幼儿交流。
  4、展示幼儿的记录,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归纳总结:当手电筒的光朝那方向,小乌龟的影子就朝那个方向。
  5、随音乐表演,从玩法上进行调整,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反思: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和。对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参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30篇、大班科学教案:彩色的阳光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彩色的阳光
 
活动目标: 
 
1、了解阳光有不同的颜色组成,知道阳光有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七种颜色。  
2、探索观察七种颜色的方法,并通过涂色表现自己的发现。  
3、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小镜子人手一面,多棱镜每组一面。  
2、装水的玻璃瓶若干,水盆4~5个。  
3、画纸和油画棒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看阳光,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阳光是什么颜色吗?我们一起看一看窗外的阳光吧!  
师:你们看到的阳光是什么颜色的?(个别幼儿说一说)阳光真的像你们说的是这种颜色吗?  

二、了解探索阳光的材料。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材料,看看它们是谁呀?(幼儿说说材料的名称)用这些材料可以干什么呢?(幼儿自由交流)  

三、利用材料探索阳光的颜色。  
1、教师引导幼儿利用多种材料亲自动手探索发现七彩的阳光。  
探索一,将水盆放在阳台上,给每个小朋友一面小镜子,让幼儿将小镜子斜放在水里,玩一玩,看一看能发现什么?随即交流自己的发现。  
探索二,让幼儿看一看阳光下的玻璃瓶,还能发现什么?幼儿自由交流后在集中交流。  
探索三,引导幼儿利用多棱镜观察阳光,看一看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幼儿继续交流自己的发现。  
2、教师与幼儿一起得出结论:阳光是有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七种颜色组成的。  

四、引导幼儿用油画棒记录阳光的颜色。  
师:小朋友今天真能干,自己在玩中发现了太阳的光芒是七彩的,我们一起来画个七彩的太阳宝宝吧!  
    幼儿进行涂色活动,活动完成后,让幼儿自由交流欣赏。

第31篇、大班科学认识电池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谈话让幼儿了解有关电池的一些小知识,认识电池的特征、正负极及作用,了解正确使用电池、检验电池的方法。
  2、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3、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 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1、 电动玩具若干,创设情境"电池专卖柜"。
  2、 实验操作材料人手一份:电池一节(新、旧),灯珠一个,电线一根。
  3、 电池模型图,说明图(安装图)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讨论认识电池
  1、利用玩具吸引幼儿,并且拨动开关,提出问题:玩具为什么不动?
  2、证实幼儿的猜测,引出活动的主题--电池。
  3、幼儿观察电池。
  4、结合图片巩固幼儿的发现,小结电池的基本特征,并认识正负极。
  二、掌握电池的使用方法
  1、装入电池,玩具不动,找原因。(幼儿讨论后回答)
  2、罗列幼儿的三种可能性,并一一加以验证。
  ① 电池装反了。措施:结合说明图,让幼儿学习正确的安装方法,巩固正、负极知识,并请幼儿试装。
  ② 玩具坏了。措施:用快用完的旧电池证明。
  ③ 电池没电了。措施:用新电池。
  三、通过实验,检验电池
  1、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电池里有没有电?
  2、幼儿探索性实验,教师指导。
  3、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利用小电珠发光来检验电池有没有电。
  4、幼儿验证实验。
  5、小结。
  四、了解电池的作用和种类
  1、利用电池专卖柜介绍普通的电池和几种特别的电池。
  2、了解作用,让幼儿谈谈何处也要用电池,用到什么样的电池,并且从专卖店中找出它。
  五、游戏:配电池
  研究玩具需要几节什么样的电池,并从专卖店中配好、装好后,自由地使用电动玩具游戏。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前,我准备了电池和电动玩具,及一些有关的操作材料,幼儿进入活动室,看见桌上放着一大堆电池,探索的欲望随之而来。在我的要求:“看一看、试一试,看看这些有趣的电池;里面有些什么小秘密?”后,便各自玩起来了。我一边给幼儿讲述各种电池,使他们认识电池,了解其形状、大小、用途,感受电池的有趣之处;一边激发幼儿进一步的尝试和探索:给各种电动玩具和物品配上合适的电池。
孩子们纷纷分散活动开了。他们各自拿了一件电动玩具,开始寻找合适的电池,进行尝试活动,个个积极地动手、动脑,有的单独干,有的与小伙伴合作安。他们的神态是那么投入。幼儿在玩,在操作,在投入;他们边尝试、边操作,边议论;活动室里摆弄玩具的声音和幼儿的议论声夹杂在一起……对于孩子们发现的问题,我引导幼儿再一次尝试、探索、思考,关于电池的探索活动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进行了下去。这不仅仅是一次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生活化的学习手段不仅激起了孩子的兴趣,更萌发了孩子积极主动探索实践的欲望,使孩子们在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发展思维。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是立足生活,以生活为背景,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经验,发展积极的情感,发展必要的技能。

第32篇、大班科学活动:线的大集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线的大集合

作者:原君芳    来源:威海市市级机关幼儿园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线,体验线带来的乐趣。
  2、能找出各种线的差异,并根据线的特征进行分类。
  3、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线,初步了解线的作用。

【活动准备】
  1、用各种线制作一幅范画。(画面有小房子,花、草等)
  2、分组材料:各种各样的线(毛线、电线、艺术线、棉线、尼龙线等)
  3、乐器:二胡、吉他各一把。
  4、课件

【活动过程】
  导语:“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神奇的画,小朋友想不想看?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我数一、二、三,你们再睁开眼睛,好吗?”

一、展示范画,认识范画中的各种线
  师:小朋友,请仔细观察这幅画,它和我们平时的画有什不同?这上面的线你认识吗?它们都用来做什么?

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线
  1、鼓励幼儿大胆发言,讲讲自己在生活中知道的线。
  师:小朋友,除了这幅画上的线,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线?都有什么作用呢?
  2、请幼儿分组自由操作,探索发现。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线,请小朋友们分组,自由地去观察探索,可以拉一拉、摸一摸、比一比,看一看它们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作用?
  3、幼儿交流自己的探索发现
  师:小朋友,你们能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样的线?你觉得有什么用途?(同伴之间可相互补充)
  4、师利用课件并结合实物,小结各种线的名称、特点和用途毛线:色泽鲜艳、柔软,可以织成毛衣。电线:导电、输入图像、声音等等、包括:电缆线、闭路线、耳机线等等。艺术线:用来编织各种工艺品、艺术品的线,如:中国结。棉线:用来织布、缝衣服等等乐器线:可弹拨出动听的声音。如:二胡、吉他、古筝(师随机演奏一首二胡和吉他的曲子,请幼儿欣赏)尼龙线:做袋子用的手提绳、鱼线、捆绑线等等

三、为线分类
  1、师:“今天,各种各样的线都集中在一起了,线的大家族真的很大,族长说,这么多的孩子太多了,又挤又吵,赶快给我们分分家吧!小朋友,我们来帮帮他吧,把这些线分分类,相同特征的放在一起,看看能分成几类,好吗?”
  2、幼儿分组为线分类,师巡视指导。
  3、每组推出一名代表,交流自己分类的方法,师小结。

四、结束部分
  1、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线,我们还没有
  全部认识呢。请小朋友回家后,继续和爸爸妈妈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线,看看谁了解的线的线的知识最多,好吗?
  2、玩绳
  师:小朋友,老师手里有两根很粗很长的线,又叫绳子,这根绳子是用很多很多的棉线组成,现在我们一起玩绳吧。
  师领幼儿到户外玩绳,结束活动。

第33篇、大班组混班活动:科学宫

青浦区华新幼儿园:王丽萍
一、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人体的秘密,了解身体器官,懂得要关心、保护自己的身体。
2、能较持久地参与活动,乐意介绍自己的探索过程与发现。
 
二、 活动准备:
   有趣的人体:人体模型,制作"关节"
   好玩的不倒娃:一次性杯子,剪刀,双面胶,蜡笔等。
   人体器官真有用:人体器官拼图,记录纸,水彩笔。
   看不见的细菌:叶瓣,泥土,发霉的蛋糕等,记录纸。
 
三、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人的身体象一台机器,身体上的器官就象机器上的零件,人体器官有什么用,怎样保护人体器官呢?今天,我们就去找找答案。
2、 参观介绍材料:
你想去发现什么秘密呢?
3、操作发现:
幼儿选择材料安静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遇到困难时会与同伴协商解决,坚持完成操作,并记录。
4、展示交流:
你有什么新发现?你碰到困难了吗?是怎么解决的?
 
反思:
在活动中,小朋友能按自己兴趣选择材料进行操作,从小朋友操作情况看,教师投放的材料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孩子,如:在制作"关节小人"时,能力强的小朋友能自己借助图钉打洞,而动手能力弱一点的孩子在打洞是碰到了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打好洞的材料,或投放打洞机,这样,孩子可以按自己能力水平,采用不同的方式操作。在拼图时,可以提供块数不同的拼图材料,分开摆放,便于孩子取放。在展示交流环节,可以组织孩子讨论怎样保护人体器官,在交流中获得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第34篇、大班科学动物探秘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有的动物经验进行推测和质疑,并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2、在交流质疑中进一步积累动物的经验,能认真思维积极探索。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重点: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难点:能运用已有的动物经验进行推测和质疑。
  教学准备:
  一块大拼板和截片教学课时:1课时教育理论依据:
  《课程指南》中指出:大班的孩子对周围的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的态度,爱学、好问、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根据孩子对动物积极探究的态度设计了本活动;在活动中渗透了"能根据周围事物的属性进行概括和分类"的学习经验,因此设计中包含了"四条腿"等一些线索的提供。大班孩子年龄特点中提及"展现生活经验,交流信息和表达情感",因此我抓住了幼儿的语言表达特点和学习特点,创设了游戏的情景,为孩子主动探究、质疑、推测创设了空间和环境。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交流已知的有关动物经验)1、最近我们一直在研究关于动物的秘密,你们知道动物的哪些秘密?
  小结:老师知道你们确实知道不少动物的秘密。
  过渡:今天我就想来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敢)二、猜一猜(根据线索层层推理,猜测答案)森林图片4条腿尾巴食草生蛋(一)探讨猜测方法(了解箭头的含义)1、我们要来猜一个动物,这个动物的一些秘密就藏在这些板的后面,怎么来猜呢?
  幼:一个一个翻/看着标志,一个一个从开始往下面翻。
  小结:是呀,就是根据箭头的指示一个一个往下翻。
  (二)根据"大森林"猜动物1、看到了什么?(大森林)2、看到这样的大森林,你们会想到什么动物?
  小结:你们说了这么多的动物都是在森林里的,昆虫在森林里、空中飞的小鸟在森林里、走兽也在森林里,都是有道理的。
  过渡:那么今天猜的是一个动物,看来根据一条线索还不能确定是哪个动物,怎么办?
  (三)根据"4条腿"猜动物1、四条腿的动物会想到谁?
  小结:有了两条线索你们现在说的都是四条腿的动物了。
  过渡:可是这个答案还是很多还是不好确定是什么动物,怎么办呢?(继续翻第三张)(四)根据"尾巴"猜动物1、看到这个线索,你觉得象什么?会想到哪个动物?
  小结:你们觉得这个是鼻子想到了大象;认为这个是尾巴想到了变色龙,想的很有道理,它的确是动物身上的一个部分,离答案越来越近了,不要骄傲,继续加油!
  (五)根据"吃草的嘴巴"猜动物1、看到吃草的嘴巴会想到哪个动物?
  幼:鳄鱼/我觉得是恐龙。
  2、刚才说了这么多,现在我们就把4条线索连起来看,生活在森林里4条腿身上有这个部位又是吃草的会是什么动物呢?
  (幼儿可能猜测恐龙)教师猜测:那我觉得是犀牛,因为可以在森林里,4条腿,这个是犀牛头上的一个角,它也是吃草的。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有的孩子同意老师,有的孩子大胆提出质疑)(六)根据"大蛋"猜动物(教师翻出最后一张)1、你们还认为是恐龙吗?
  幼1:是的,恐龙就是生蛋的。
  2、象恐龙这样生蛋的动物我们叫它卵生动物,那么是不是所有动物都是生蛋的?(不是)小结:看来恐龙是符合这些条件的,我的题目没有把你们难倒,你们真聪明,那么答案是恐龙,会是什么恐龙呢?想不想知道答案?(想)三、拼一拼(验证答案)我的这几个板是在一张大拼图上截下来的,请几个小朋友把这些板拼到大拼图上,答案就出来了。
  (4名幼儿来拼,其他孩子等待)总结:你们真聪明,现在看到了正确答案。今天我们猜的就是三角龙,这5条线索就是三角龙身上的5个秘密,再来看看是三角龙的哪些秘密。
  四、找一找(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恐龙秘密的兴趣)师:今天真开心,通过一步步线索来猜动物发现了三角龙的5个秘密,其实在恐龙家族里还有很多其他的恐龙,他们身上也有很多的秘密,有些秘密是一样的,有些秘密不一样,下次我们到班级恐龙乐园里去找找这些秘密,再来研究!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第35篇、大班科学神奇的光教案反思

活动内容:神奇的光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光的奥秘的兴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重点: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活动难点:能理解浅显的光的特性原理
活动准备:
1、水、玻璃杯、小镜子、水盆、硬币、手电筒
2、活动记录表:(光的特性、光的用途)每位幼儿两张
3、多媒体课件:各种照明灯、浴霸、歌厅里的灯光、装饰的彩灯、港口和马路上的信号灯。
活动过程:
一、 了解光的种类:
1、设置场景(使室内变暗)师:提问:"小朋友,屋里为什么变暗了?"幼儿:“没有光了,所以屋里变暗了”(打开灯)提问:"为什么屋里又亮了?"幼儿:"因为有灯光了,所以屋里变亮了"。师:"那么,你能说说你都见过那些光呢?"
2、幼儿说出自己见过的那些光(太阳光、月光、星光、灯光、闪电光、x光、火光、激光、荧光棒、萤火虫发出的光等等)。
教师小结:让幼儿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自然光:像太阳光、月光、星光、火光、闪电光、萤火虫的光是自然界产生的光叫自然光。
★人造光:像灯光、激光、x光、萤光棒的光是人们制造出的光叫人造光。
二、认识光的特性、探索光的特性:
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看看光是怎样走路的?"
实验(一)、将活动室窗户遮住使室内变暗,打开手电筒,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是怎样走路的?幼儿(手电筒的光是一直向前跑的)。
师小结:这是光的第一个特性:叫做光的直射性。生活中有很多光都是直接就射过去的,比如:太阳光、月光、手电筒的光、应急灯的光等等,因此,这种光的照射过程成直线的现象称之为直射现象。
实验(二)、让幼儿在有阳光的地方玩小镜子、水盆里的水。师:"小朋友边玩观察光发生了哪些变化"?幼儿(发现小镜子反光,发现水盆里的水也反光、发现小镜子让光拐弯了)。
师小结:这叫光的第二个特性:光的反射性。
实验(三)、把硬币和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引导幼儿观察硬币和筷子的变化,幼儿(我发现筷子弯了、我发现硬币从玻璃杯侧面看变得很大,从玻璃杯的上面看没变)。
师小结: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太阳光会照在地上,我们身上,也会穿过清水照进水里,可是水和空气不一样,光钻进水里,走得慢了,也发生了一点变化,我们的眼睛看下去,水里的筷子好像变弯了,其实是光在和我们做游戏呀!是光的第三个特性:光的折射
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光的特性:光的直射性;光的反射性;光的折射性。并让幼儿做记录。
三、讨论光的用途:
师:"人们利用光的这些特性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1)、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光的一些用途:照明、取暖、娱乐、装饰、用作信号等。
2)、让幼儿说说自己还知道光有哪些作用?作手影、帮助找东西。知道光的特殊用途:诊疗、美容、科考、照相、红外线烤箱可以烤东西;红外线还可以治病、紫外线可以消毒、杀菌。在医院里,人们可以用激光进行光治疗。
3)、鼓励幼儿长大后探索、发现更多的没有被人类发现的光,或利用光的特性发明更多有用的东西,造福人类。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将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光的用途画到记录纸上。
活动反思:
本活动幼儿很喜欢,都能积极参与,探索兴趣很足,很愿意做实验。也懂得了许多关于光的知识,明白了光的这些特性。但内容有点多,时间稍长,所以建议将光的颜色部分探索和制作变色陀螺另设一课时。

第36篇、大班科学教案:动物知天气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动物知天气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表现欲,提高其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萌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2、尝试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判断天气,知道动物的表现和天气变化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3、初步了解自然界中,动物与天气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了解人们是如何知道天气变化的
教师:今天的天气真好呀,太阳晒得我们暖暖的。
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明天的天气呢?
(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可以看电视、天广播,看听其中的天气预报)
 
2.你们知道吗,有一些小动物呀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们也能为我们预报天气。
你们知道小动物是怎么知道天气的变化的吗?
(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二、展开 

1、了解下雨前小动物的特殊表现。
播放课件演示
 
(1)蚂蚁搬家
它们是谁?在做什么呀?为什么要这样做?
小蚂蚁为什么要搬家?
 
(2)蜻蜓为什么飞的这么低呢?
什么时候蜻蜓要低飞呢?
 
(3)燕子低飞
看!在天空中飞翔的小燕子,飞到什么地方了?
 
(4)小鱼水上游
小鱼争抢着往上游,都快游出水面了?
 
(5)乌龟“冒汗”
这些小动物在天气变化之前有一些特殊的表现。
请你跟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一下。
你知道它们是怎样来为我们预报天气的吗?
 
2、观看课件,幼儿回答讨论结果。
小鱼水上游要下雨,
燕子低飞要下雨,
蜻蜓低飞要下雨,
乌龟“冒汗”要下雨。
 
3、小结:
刚才看了那么多小动物的表现,我们知道www.qinzibuy.com了下雨之前气候总有一些变化。有哪些变化呢?
(空气中水分很多、非常潮湿、空气很闷等)
一些动物能感受到这些变化,所以就表现出一些反常的现象,
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预知天气的变化了。”
 
4、听一听
(1)刚才我们是通过观察小动物的变化预知天气的,
农民伯伯不仅能通过看小动物的表现来判断天气,
他们还能通过小动物的叫声来判断天气的变化呢?
 
(2)课件演示:青蛙和知了
青蛙和知了一般在什么时候叫呀?
(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天晴青蛙捉虫静悄悄,树上知了声声叫,下雨知了无声响,青蛙呱呱叫。
 
三、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平时仔细观察一下,还有哪些动物在天气变化以前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现。

第37篇、大班科学活动:剥花生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剥花生
作者:韩玉华    来源:广饶县李鹊镇中心幼儿园

【活动目标】
  1、感知花生的特征并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2、探索剥花生的方法,了解工具用处大。
  3、尝试合作,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花生、记录卡、盘子、剥花生的工具等。

【活动过程】
1、感知花生的特征
  师: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农民伯伯收获了很多果实,今天,他们有份果实要送给大班的小朋友,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礼物?瞧,这是礼物的影子,你们有新的想法了吗?说说你的理由。究竟是不是呢?请你们打开看看。请每位小朋友从盘子里拿一颗花生和她做朋友,一起玩一玩。教师启发性提问: 
  (1)你们手里的花生是什么颜色的?(黄色)
  (2)我们用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感觉?(硬硬的)
  (3)我们来摇一摇,听听有没有什么声音?怎么会有声音呢?(哦,原来是花生宝宝住在里面)

2、用手剥花生,并记录每个花生的房间和花生米的数量。
  (1)师:有的花生有一个房间,有的有2、3、4个房间(有谁手里的花生和我一样?)
  (2)那你们想知道花生宝宝住的房间是什么样的吗?
  (3)请小朋友想办法剥开看一看,并且把每个花生里住着几个花生宝宝记录在记录卡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记录卡应该怎样记录呢?
  (4) 教师巡回指导:与个别幼儿交流剥花生的方法,指导幼儿记录
  (5)将完成的记录卡贴在黑板上,
  提问:你们有没发现什么秘密?(花生房间的数量和里面花生宝宝的数量相等)
有没有有的花生一个房间里有两个宝宝,有的房间里是空的?呆会有机会的时候你们再去找一找。
  (6)集体交流剥花生的方法
   提问:老师想问问你们刚刚是用什么方法把硬硬的花生剥开的?(用手剥,用嘴咬,在桌上敲)
剥花生时遇到什么困难?

3、用工具剥花生
  (1)尝试用工具剥花生
  师:刚刚我发现小朋友们很费劲才剥开一个花生,有什么好方法能很快把花生剥开?(幼儿相互讨论剥花生的好方法)
  老师今天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特别的工具,瞧,这是什么?呆会你们可以用工具试试剥花生,看看能不能帮到你们。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用的什么工具,你是怎样完成的?
  (教师总结各种工具的用法)
  你们觉得用工具剥花生好,还是手剥好?
  (2)使用工具和用手剥花生进行比赛,体验使用工具又快又省劲。
师:用工具剥是不是比用手剥的更快,下面我们进行比赛,两组用手剥,两组用工具剥,老师给你们相同数量的花生,看看用工具剥花生的小组是不是比用手剥的快。剥花生的时候,同一组的小朋友可以相互合作。

  总结:原来使用工具剥花生的确更方便!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用做工具帮助我们更好更快的完成任务,我们小朋友一定要多动脑筋去发现哦!

第38篇、大班科学活动旋转的陀螺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陀螺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并在玩陀螺的过程中,探索发现与陀螺旋转有关的各种相关因素。
  2、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探索结果,对科学探索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幼儿用齿轮炮弹自制一个陀螺、齿轮炮弹玩具若干。记录纸、笔人手一份。多媒体、投影仪 。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同伴之间相互观察并玩一玩,启发幼儿说出陀螺有三部分组成:发射器、发条、陀螺。
  二、幼儿结伴玩陀螺,在讲讲、玩玩、比比中探索影响陀螺旋转的因素。
  1、提出要求:
  (1)找同伴说一说自己的陀螺是什么形状、什么样?
  (2)玩一玩,比一比,谁的陀螺转的时间长?想一想为什么陀螺会转?
  2、幼儿结伴游戏,记录游戏结果。
  3、交流记录情况,谈谈影响陀螺旋转时间长短的因素。
  提问:为什么有的陀螺转的时间长,有的转的时间短?怎样使你的陀螺转的快而时间长?
  (使用长的发条、拉发条时要用力且要速度快、要在平整的地面上玩、不要撞其他的物体……)
  小结:就象小朋友自己说得一样,要在平整的地面上玩,不要撞其他的物体,可使用长的发条且在抽拉时要用力和速度快,这样陀螺在旋转时会快而时间长。
  4、探索发现:一样的陀螺转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
  设计疑问讨论、个别幼儿比赛、验证。
  小结:陀螺应有中心支撑点,旋转应有力度,陀螺旋转的时间长短与用力的大小、方法有关系。
  三、尝试改变原有陀螺,比较改变前后转动的结果。
  1、提问:如果你的陀螺在旋转面边缘的一端多拼插或减少一个齿轮炮弹,结果会怎样?
  2、幼儿讨论交流自己的猜想,尝试验证后再将结果记录。
  小结:陀螺旋转面应以支撑点为中心对称。陀螺旋转的时间长短还与旋转面是否对称有关。
  四、开展"陀螺高手"比赛活动,在愉悦的情绪中结束活动。
  五、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不同接触面(玻璃、布)上玩陀螺,继续探索发现并记录交流。
活动反思:
陀螺玩具貌似普通,颜色不算漂亮,外表没有电动玩具有吸引力。可是他凭什么能流传至今呢?一直是小朋友心爱的伙伴。到底陀螺玩具藏着什么秘密,让孩子们越玩越留恋?我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不停地变换角度实践与思考,挖掘着陀螺玩具丰富的内涵。我们也一同分享着我们共同拥有的快乐与幸福。当我第一次出示陀螺,孩子们不以为然,我请他们说说第一眼看见陀螺的感觉。“很小、普通、平凡、不漂亮”是陀螺的代名词。“对,普通的陀螺也有他的用途。就是……”我捏紧了陀螺的把柄,用力一转,放手,陀螺自己一个人在桌子上旋转起来,转呀转呀,速度减慢,最后停了下来。<屈.老师.教案网出处>“陀螺有什么用?”“能转起来。”“陀螺旋转的秘密有很多,需要小朋友仔细看。这回,看谁的眼睛跟孙悟空一样?”孩子们的情绪逐渐高涨,此刻兴致勃勃地观看起来。我请了几个小朋友来玩陀螺,陀螺在小朋友的手中千变万化。有的转速较快,有的转速较慢,快速飞转的片刻就摔倒在地,慢性子的不急不慢忽忽悠悠的,仿佛玩的心满意足才罢手……小朋友的心情也随着陀螺的变化而变化着,平静的引子,跌宕起伏的高潮,余犹未尽的曲终人和……“老师,陀螺转起来没有颜色了?”“老师,陀螺有的转的快有的转的慢?”“老师,XX转的时间很长,XX转的时间很短。”你们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想想这究竟为什么呢?自己讨论商量,能否找到答案?于是孩子们小鸟蜜蜂似的喳喳喳喳起来。
此刻,孩子们都成了研究专家,有的拿着陀螺转呀转,有的边商量边玩……望着这一切,我感触颇深:别小瞧一件普通的东西,往往深藏着许许多多的可贵之处。

第39篇、大班科学活动小小配音师教案反思

教材简析:
  《小小配音师》这是一则关于声音替代方面的科学活动,对大班而言充满着趣味性和创造性,活动中通过欣赏两段不同声音效果的动画来发现问题,引出幼儿探索的话题。活动中,借助幼儿自身的器官和其他物品作为探索模仿声音的原材料,借助有关声音模仿的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在大胆地自由探索过程中发现模仿声音的技能,并从中提优,为配音游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本次活动,能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孩子们喜欢的科学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用不同的方法模拟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探索发现。
  2、根据生活实际用自制的声音来表现大自然声音的轻重、强弱变化。
  3、体验一起合作完成表演任务的愉悦。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重点:
  探索用不同的方法模拟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活动难点:
  根据生活实际用自制的声音来表现大自然声音的轻重、强弱变化。
  活动准备:
  1、简短的动画片一段,背景声音一段。
  2、大森林背景图一幅,大象、小马、小鸟、雨点、响雷标记各一。
  3、"口技表演"视频一段,录音机。 【幼儿园PPT课件制作】
  设计理念:
  通过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幼儿探索的热情。活动中,通过两段不同的动画让幼儿感受有声和无声形成的对比,在尝试探索中发现,模仿声音的技能。活动中应尽量创造条件,鼓励每一个幼儿大胆尝试,发表不同意见,学习尊重别人的观点与经验,体验发现和获得成功的乐趣和喜悦。
  设计思路:
  声音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而幼儿的感官是非常敏感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而活动"小小配音师",利用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为幼儿搭建了开放式的活动表演舞台,帮助他们利用各种材料造性进行的相互作用,形象模拟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在自由探索中感受声音的奇妙。
  活动过程:
  一、欣赏动画,引出主题。
  1、激发兴趣指导语: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幼:喜欢!
  指导语:那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好看的动画片吧!
  请幼儿欣赏动画片《大森林的早晨》,随动画播放画外音:大森林的早晨空气真新鲜,大象在散步,小马来回跑,小鸟叽叽喳喳的飞来了,忽然,响起了一阵雷声,接着下起雨来了,大象急忙往回赶,小马飞快地跑回家,小鸟也飞到了大树上躲起来,不一会儿,雨停了,大森林的景色更美了!
  指导语: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个动画片好看吗?想不想再看一遍?幼:想!
  2、再次欣赏请幼儿再次欣赏动画片(没有声效),欣赏完后与幼儿进行讨论。
  指导语:小朋友,你觉得这一遍和刚才那一遍哪个效果好?幼:第一次好,有声音!第二次没声音,不好!
  二、发现问题,探索方法1、发现问题:声音没有了怎么办?
  指导语:动画片没有声音了,怎么办呢?(可以配上声音!可以重新配音!再加上声音!)指导语:那你想给动画片中的什么配音呢?请幼儿发表见解(教师同时在记录卡上粘贴标识)如:我想给大象走路配音、雷声、配小鸟的叫声、我想给小马跑配音、我想配雨声……2、自由探讨:怎样进行配音?
  指导语:刚才,各位小朋友的想法都很好,那你用什么办法来帮他们配音呢?(这时幼儿仅是根据原有经验来探讨,大多局限于用身体的动作发出声音,如拍手、跺脚、拍腿……)三、丰富经验,尝试模拟1、丰富经验(1)欣赏口技表演,了解方法指导语:"现在请小朋友欣赏一段洛桑叔叔的表演!(小品《洛桑学艺》片断,洛桑用口技模仿架子鼓的演奏)指导语:刚才小品中架子鼓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用嘴巴发出来的、用嘴学的)指导语 :这种用嘴巴模仿声音的方法叫做口技表演!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方法,让幼儿学做小小播报员,尽量让幼儿人人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过程中,大多数幼儿能很快的懂得老师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走上播音台,模仿老师播音,把自己本周所观察收集到的信息传达给老师和小伙伴们,活动效果是良好的,但也有个别幼儿不愿上台,通过老师的引导,还是有困难。一个是先天的原因,智商和语言表达都有问题,一个是地方语音影响较重,很难将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表达清楚,再一个就是性格内向,言语少。

第40篇、大班科学教案:圆形滚得快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圆形滚得快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发现圆形积木比方形积木滚得快的现象。
2、培养对探索活动的兴趣,发展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每桌一小筐圆、方积木。
2、搭好一组斜板。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观察教师操作。
1.出示圆形和方形积木
教师以游戏口吻:圆圆和方方要来打滑梯了,请小朋友看好啊!
2.教师操作
(1)方方先滑梯
(2)圆圆再滑梯
谁滑的快呀?

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小朋友把你箩筐里的积木拿出来一个一个放在那边的滑梯上,
请它们滑滑梯,看看这些积木是不是滑得一样快?

三、讨论并提出下一步操作要求:

1、圆积木、方积木滑滑梯是不是滑得一样快?
2、这次举行个滑滑梯比赛,两块积木同时滑滑梯、看谁滑得快,
比赛完后讲给大家听好吗?

四、讨论
1.刚才你的积木滑滑梯比赛时,谁滑得快?
2. 圆积木比方积木滚得快,也滑得快。
所以,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的轮子多是圆圆的,这样就开得快了。

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每人选一样东西拿到下面的大滑滑梯上去滑吧。

相关文章

《小班安全活动教案40篇》:《小班安全活动教案4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小班安全活动教案40篇,欢迎收藏学习!

《小班游戏活动教案40篇》:《小班游戏活动教案4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小班游戏活动教案40篇,欢迎收藏学习!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20篇》:第1篇、大班美术活动教案:美丽的花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折纸能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同时它也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形式。最近学习的主题是美丽的花卉,我和钱老师在准备一些区域材料的时候,总有一些孩子会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