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物理教案

高中超重和失重教案

日期:2022-02-07

这是高中超重和失重教案,是优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高中超重和失重教案

高中超重和失重教案第 1 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能够利用超重和失重现象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具体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超重与失重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识;

2.通过分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过程,锻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二)教学难点

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以及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式学习为主线的原则,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

1.多媒体投影仪;

2.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重锤、非常细的线、铁架台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看视频课件:《航天飞机上的失重现象》、《失重物体的运动》。

提问:刚才所看到的录像片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什么现象?

总结引入:这里给我们展示了失重现象,是在航天飞机中发生的。航天飞机在起飞中产生了超重现象,在太空中又产生了失重现象。超重和失重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

(二)超重现象

实验一:如图装置铁架台,用多媒体投影仪放大弹簧秤读数。装置左边为弹簧秤和弹簧秤下挂一钩码,右边为一重锤。

高中物理教案:《超重和失重》

操作1:用手抓住重锤,使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请学生观察屏幕上弹簧秤示数并记录。操作2:将抓住重锤的手放开,与此同时请学生观察屏幕上弹簧秤示数并记录。

实验现象:后者弹簧秤示数比前者大。

分析:

当用手握住重锤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平衡状态)此时弹簧秤示数应等于钩码的重力,也就是钩码对弹簧秤的拉力等于钩码自身重力。

当放开握重锤的手时,在重锤作用下,弹簧秤与钩码加速上升,设加速度为a,以钩码为研究对象,据牛顿第二定律F合=mg可知:

F合-mg=ma      

所以:F合=mg+ma>mg

由分析可知,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时,弹簧秤对物体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

结论:当物体存在向上的加速度时,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称为超重。

高中超重和失重教案第 2 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产生的条件。

  2、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以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

  教法分析

  1、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清“实重”和“视重”。从而建立的概念。同时认识到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会随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

  2、依据力和运动的关系明确给出的产生条件。

  3、借助实验和课件建立感性认识,辅助理解;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视重和实重的区别。

  示例:

  (一)什么是

  视频:台秤称物体视重。

  问题:1、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化了没有?2、台秤的视数变化了没有?怎样变的?3、物体的重力和台秤的视数反映的力从性质上说有什么不同?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引出(分析时要建立如课本所示的模型):

  实重:即物体的实际重力,它不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

  视重:指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它的物体的拉力,它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

  超重:视重大于实重的现象。

  失重:视重小于实重的现象。

  完全失重:视重等于零的现象。

  (二)的产生条件

  分析典型例题1,总结出物体超重还是失重仅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有关,而与其运动方向无关。

  超重产生条件:物体存在竖直向上的加速度。设物体向上的加速度为,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

  失重产生条件:物体存在竖直向下的加速度。设物体向下的加速度为,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当时,=0,出现完全失重现象。

  当物体运动加速度=0时,视重等于实重,即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或悬绳对物体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为了加强感性认识,提供课件:完全失重现象。(也可作该实验)

  探究活动

  题目:做一个关于失重或超重的实验装置(或设计一个小实验)

  (提示:用火柴盒和发光二极管演示完全失重现象)

  组织:自愿结组。

  方式:展示、比赛,评出优胜奖。

  评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高中超重和失重教案第 3 篇

一、教学目标:

  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理解实质重力并没有改变 能够分析解决有关超重、失重的生活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超、失重的实质

  难点:生活实际问题的解释

  三、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1.课堂准备:

  (1) 磅秤准备

  (2) 一个凳子放在讲台

  (3) 分发仪器,注意拧紧瓶口

  (4) 教学实验视频

  2.导入新课:

  (1)播放实验视频,通过电梯上下过程中体重秤示数的变化,引入超重、失重现象

  (2)分组小实验:体验失重、超重现象

  实验用具:钩码、弹簧秤

  实验过程:将弹簧秤悬挂钩码,上拉一段位移,观察弹簧秤示数变化

  3.新课讲解

  (1)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重力的现象。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重力的现象。

  成因分析:

  (2)超重、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实际上没有改变。

  小实验:分别加减速蹲起,观察体重秤上示数变化

  现象:

  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失重 总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超重

  (3)完全失重: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时,物体对支持物、悬挂物完全没有作用力

  4.课堂实验

  (1)物体叠放在一起,让其一起下落,观察它们会不会分离

  (2)在水瓶侧面打孔,灌满水,拧开瓶盖使其下落,观察喷水口现象

  (3)将书本隔页重合,向两侧拉书发现无法拉开

  对于以上实验,让学生分别分析原因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效果相对较好,让学生在实验体验与总结规律中掌握超重和失重,应对新课讲解的第二部分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更高效的接受新知识。

  六、板书设计

高中超重和失重教案第 4 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生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超重和失重:

  (1)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组1:

  a:物体的速度方向和运动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b:物体做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点击下载word版教案:3.7超重和失重,超重和失重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