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分数单位是什么

日期:2022-01-09

这是分数单位是什么,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分数单位是什么

分数单位是什么第 1 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分数单位。

  2 .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

  3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分数单位。

  教具准备:

  (小圆片)

  教学方法:

  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2 . 下列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对不对?

  3 . 说一说。

  ( l )拿走9 块饼干的 ,拿走了几块?为什么?

  ( 2 )拿走剩下的 ,拿走几块?为什么?

  ( 3 )再拿走剩下的' ,拿走几块?

  ( 4 )写一写,想一想。

  请学生任意写3 个分数,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义。

  老师板书学生写出的分数。如 , , 。

  老师: , , 各有几个几分之一?( 有,1个 , 有3个 , 有14个 。)

  (二)教学实施

  1 .学习分数单位。

  2 . 投影出示。

  一堆糖,平均分成2 份,每份是这堆糖的 。

  平均分成3 份,2 份是这堆糖的 。

  平均分成4 份,3 份是这堆糖的 。

  平均分成6 份,5 份这堆糖的 。

  然后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 2 )动手操作

  学生用小圆片表示糖块,动手分一分,然后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 3 )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出 , , , 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 4 )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单位的意义。

  老师: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2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谁是单位“1 ”。(这堆糖是单位“1 ”。)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3 份,表示这样的2 份。)谁是单位“1 ” ? (还是这堆糖是单位“l ”。)

  老师引导学生发现: , , , 这些分数的分母分别是2 , 3 , 4 , 6 … …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

  讲述: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的分数单位。如, 的分数单位是 。

  老师指明说出黑板上其它分数的分数单位。

  集体说一说自已写出的三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 5 )发现分数单位的特点。

  老师:你们发现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几分之一。)为什么?(因为分数单位是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

  说一说黑板上这些分数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不同分母的分数,它们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为什么?

  ( 1 )学生思考,同桌讨论。

  ( 2 )学生交流后,老师引导学生明确:

  分数是由分数单位组成的,因为不同分母的分数,把单位“1 ”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所以不同分母的分数有着不同的分数单位。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单位,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单位?(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你能说出几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吗?每个分数又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请你与同桌互说3 个分数,分别说出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是由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组成的。看哪组同学说得又对又快。)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分数单位是什么第 2 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分数单位。

  2 .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

  3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分数单位。

  教具准备:

  (小圆片)

  教学方法:

  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2 . 下列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对不对?

  3 . 说一说。

  ( l )拿走9 块饼干的 ,拿走了几块?为什么?

  ( 2 )拿走剩下的 ,拿走几块?为什么?

  ( 3 )再拿走剩下的' ,拿走几块?

  ( 4 )写一写,想一想。

  请学生任意写3 个分数,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义。

  老师板书学生写出的分数。如 , , 。

  老师: , , 各有几个几分之一?( 有,1个 , 有3个 , 有14个 。)

  (二)教学实施

  1 .学习分数单位。

  2 . 投影出示。

  一堆糖,平均分成2 份,每份是这堆糖的 。

  平均分成3 份,2 份是这堆糖的 。

  平均分成4 份,3 份是这堆糖的 。

  平均分成6 份,5 份这堆糖的 。

  然后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 2 )动手操作

  学生用小圆片表示糖块,动手分一分,然后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 3 )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出 , , , 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 4 )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单位的意义。

  老师: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2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谁是单位“1 ”。(这堆糖是单位“1 ”。)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3 份,表示这样的2 份。)谁是单位“1 ” ? (还是这堆糖是单位“l ”。)

  老师引导学生发现: , , , 这些分数的分母分别是2 , 3 , 4 , 6 … …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

  讲述: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的分数单位。如, 的分数单位是 。

  老师指明说出黑板上其它分数的分数单位。

  集体说一说自已写出的三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 5 )发现分数单位的特点。

  老师:你们发现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几分之一。)为什么?(因为分数单位是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

  说一说黑板上这些分数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不同分母的分数,它们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为什么?

  ( 1 )学生思考,同桌讨论。

  ( 2 )学生交流后,老师引导学生明确:

  分数是由分数单位组成的,因为不同分母的分数,把单位“1 ”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所以不同分母的分数有着不同的分数单位。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单位,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单位?(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你能说出几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吗?每个分数又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请你与同桌互说3 个分数,分别说出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是由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组成的。看哪组同学说得又对又快。)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分数单位是什么第 3 篇

听一听:利用错误资源的策略

读一读: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

笑一笑:轻松一刻

3

——节选自《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一书中利用错误资源的策略。(吴正宪、周卫红、陈凤伟编著)

4

“分数单位”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分数单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65、66)的内容,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时。学生在三下年级,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会进行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掌握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其应用。本课的重点是要建立分数单位的概念,对分数有较深入的理解。教材中设计了四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是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后两个问题是借助“分数墙”来认识分数单位。本课也是进一步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大小较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在本课的学习中会产生怎样的迁移作用呢?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是否有"单位"的意识呢?这种意识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呢?在学习过程中又存在哪些困难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五年级进行了前测。

前测题目:用教材附页3中的图1纸条,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调研结果:

通过前测我们有了如下设想:

1.在面对不足“1”的长度时,学生对于用分数表示测量结果存在困难。因此,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是本课的重点。

2.学生虽然已经初步具备了“单位”的意识,但是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自主创建单位的能力和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所以把“加强用单位进行度量的意识”作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度量,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结合制作“分数墙”的活动,认识分数单位。

2、在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学会合作交流,体会“数起源于数”,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设计

一、联系生活,理解“单位”

板书:数起源于数。

师:这句话是数学家华罗庚说的,谁来读一读?并说一说是什么意思。

生:(略)

师: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

生:整数、小数、分数。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分数。

二、提出问题、操作探究

1.出示测量任务:

以纸条长为单位,测量数学书的长边、宽 边各有几个纸条长。

学生独立操作,并交流:

以什么为单位?量了几次?测量结果是几个纸条长?

生:数学书的宽边是3个纸条长。以一个红纸条长为单位,量了3次正好量完。

生:数学书长边的长度为4个单位多一点。以纸条的长为单位,量了4次没有量完。

师:多的这一部分是几个纸条长?能不能用准确的数字告诉我?

生:我把这张纸条对折,用1/2张纸条来量,还是不能量完;再对折,变成1/4来量,差不多了。因此,多出来的部分是1/4张纸条。

2.小结:

师:我们把这张纸条的长度看做1个单位(在这里,我们叫单位“1”),当测量结果不足1个单位时,就可以把它平均分成几份,把其中的一份作为单位继续来测量。你们刚才说的像1/2、1/4……这样分子是1的分数,就是分数单位(板书:分数单位)。

三、数形结合,深化认识

1.出示分数墙

师:用一个长方形代表池塘,如果用池塘1/2大的桶来量,有2桶水;如果用池塘1/3大的桶来量,有3桶水;如果用池塘1/4大的桶来量,有4桶水;你能像这样接着说下去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1/2、1/3、1/4…

师:如果接着往下画,能说完吗?

这就是分数墙。分数墙中住着1/2、1/3、1/4…这些分数单位。观察分数墙,你有哪些发现?请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并汇报:

生:竖着看,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如1/2大于1/3。

生:继续分下去的话,每一份会越来越小。

师:他说的意思是,把单位“1”继续分下去,分数单位越来越小,那有没有最小的分数单位?

生:自然数是无限的,所以没有最小的分数单位。

师:根据分数墙,说一说,()个1/()是()。

生:2个1/3是2/3,2/3里有2个1/3。

生:2个1/4是2/4,2/4里有2个1/4;3个1/4是3/4,3/4里有3个1/4。

生:……

2.测量绿色正方形纸的边长,说说你的测量结果。

学生动手测量,汇报结果。

师: 一样的长度,为什么有的是1/2,有的是2/4,有的是3/6?(用1/2做单位去量,有1个1/2;用1/4做单位去量,有2个1/4,用1/,6做单位去量,有3个1/6……

教师 小结:这几个分数虽然相等,但是表示的意义不同,分数单位也不同,分数单位的个数也不同。我们还会继续研究下去的。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 数学家华罗庚说:数起源于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分数单位,谁能从分数单位的角度再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分数单位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后的1份,比如,2个1/3就是2/3,3个1/4是3/4。

生: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们举不完。

师:我们以前知道整数是单位“1”的累加,现在我们知道把单位“1”可分,每一份就是分数单位,分数单位累加就得到各种分数。

那么,4个1/5是多少?

5个1/5呢?

6个1/5呢?

我们下一节课继续来研究。

“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

——米山国藏

5

轻松一刻

统计学家

有个从未管过自己孩子的统计学家,在一个星期六下午妻子要外出买东西时,勉强答应照看一下4个年幼好动的孩子。当妻子回家时,他交给妻子一张纸条,上写:

“擦眼泪11次;系鞋带15次;给每个孩子吹玩具气球各5次,每个气球的平均寿命10秒钟;警告孩子不要横穿马路26次;孩子坚持要穿过马路26次;我还想再过这样的星期六0次。”

分数单位是什么第 4 篇

  今天我执教《分数的简单计算》一课,有些感受。

  这个内容对学生而言很简单,要教给学生计算方法,可能只需要5分钟,全体学生便能全部掌握。但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最后计算的结果正确率有多高,而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种新运算的算理,能不能理解着去计算。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为今后更复杂的分数计算打好基础,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我以生日一家三口吃蛋糕的情境引入,让学生提出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第一个孩子提问:“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块蛋糕?”。现在想来,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问题,可惜当时我没有及时抓住,而是直接问“可以提出用分数计算的`问题吗?”。第一个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是非常符合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她提出了这个问题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知识生长点。以往他们学习的都是自然数,都习惯以“一”为计数单位,而现在要转换为以“几分之一”为单位,这个坎就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去理解的。如果当时我能引导学生:“你看,爸爸吃了3块,每块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吃了三块其实就是几个八分之一?也就是几分之几?”让学生将一块与“八分之一”建立起联系,使他们在探索过程中逐渐适应理解分数单位,并能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今天的计算方法,如果这步做好了,我想今天的学习就会水到渠成。

  本节课我十分注重进行实践操作,在探索计算过程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三种思考方法:(1)、从分数的意义的角度去理解算理,直接解答;(2)、用黑板上教师贴着的学具(一个圆平均分8块)辅助思考,进行计算;(3)、用教师提供的圆片(已经被均分8份)进行涂色,辅助思考,进行计算。要求学生完成操作之后,都要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我的出发点是分层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孩子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思考。但实际教学中,我感觉这个环节似乎不大理想。一个是思考进度不统一,涂色的孩子动作比较慢,有些孩子已经讨论结束了,不少孩子还在涂色。另外,我不是很肯定用各种方法思考的孩子,是否达到了我预设的教学要求,他们真的从各种方法中理解算理了吗?

  汇报的时候,我感觉孩子们应该是懂得其中的算理的,但表达方面差强人意,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我的引导也出了一点问题。问孩子们计算方法,两个孩子都说了“只要把分子相加,然后写上分母和分数线。”可见他们是懂得计算方法的,但如果不解其中意,我感觉这样的教学还不够。因此出现了一下对话:

  师:为什么只要将分子相加呢?

  生:因为分子表示取走几份,爸爸取走3份,妈妈取走2份,一共取走5份。

  师:为什么分母可以不变呢?

  生:因为分母表示平均分成几份,而一开始蛋糕就是分成8份,在分的过程中并没有再分。

  我想孩子是懂得其中的道理的,从他们说的话中可以感觉得到。如果这时候我再引导一下“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每份都是八分之一,无论怎么取,取的都是几个八分之一,因此分母总是8。”将这个道理提炼到分数单位的层面上来,而不是总停留在实物操作阶段,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原本我想让孩子接着提减法计算的问题,不想这时有个孩子发言:“老师,我可以用另一个办法求出爸爸妈妈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小女孩吃了蛋糕的八分之一,蛋糕盒里还剩八分之二,合起来是八分之三,用一个蛋糕减去八分之三,就是八分之五。”这个小男孩从另一个角度解决了原先加法的问题,值得鼓励。我也借此改变了原先的设计,在这个时候将“1-八分之一”拿出来讲。因为前面的分数的认识教学还比较扎实,学生很容易理解1就是八分之八,在通过黑板上的张贴的蛋糕学具,学生很容易就算出了得数。

  应该说,从课堂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应该还不错。最后一个环节,我让他们看课本例题(今天我没有用课本例题,而是用一个情境将两种计算串联起来),并完成其中填空的部分。巡视中,我发现学生有道题完成情况很不理想。就是“六分之五减去六分之二”,学生都知道等于六分之三,但填写“( )个( )减去( )个( )就是( )”,学生的答案却五花八门,答对得很少。现在想想,这节课学习只能让学生从具体感知的层面上朦朦胧胧理解了算理,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单位这一块做得还很不够。这也说明我备课还不够充分,如果能从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开始就注重引导,相信这个情况就不会出现。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