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反比例教学目标

日期:2022-01-12

这是反比例教学目标,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反比例教学目标

反比例教学目标第 1 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反比例。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想、分析、对比、概括、举例、判断等活动,结合实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认识反比例。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根据反比例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 反比例。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根据反比例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 反比例。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

  (2)一堆货物一定,运走的量和剩下的量。

  (3)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说说什么是正比例。

  师:大家对正比例知识理解掌握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该学习什么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反比例。

  2通过猜想、分析、对比、概括、举例、判断等活动,结合实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认识反比例。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的能力,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指导自学

  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一个贪婪的财主,拿了一匹上好的布料准备做一顶帽子,到了裁缝店,

  觉得这样好的布料做一顶帽子似乎浪费了,于是问裁缝:“这匹布可以做两顶帽子吗?”裁缝看了看财主一眼,说:“可以。”财主见他回答得那么爽快,心想,这裁缝肯定是从中占了些什么便宜,于是又问,“那做3顶帽子吗?”裁缝依然很爽快地说:“行!”这时,财主更加疑惑了,嘀咕着:“多好的一匹布啊,那我做4顶可以吗”“行!”裁缝仍然很快地回答。经过一翻的较量后,财主最后问:“那我想做10顶帽子可以吗?”裁缝迟疑了一会,然后打量着财主,慢慢的说:“可以的。”这时财主才放下心来,心想:这匹布料如果只做一顶帽子,那就便宜裁缝了。瞧!这不让我说到10顶了吧。我还真聪明!过了几天,财主到了裁缝店取帽子,结果一看,顿时傻了眼:10顶的帽子小得只能戴在手指头上了!

  学习提示:

  独立思考?

  1、“为什么同一匹布,裁缝说做1顶帽子,2顶帽子,10顶都可以呢?”

  2、故事中相关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哪两个是变化的量,怎样变?另一个是什么量?有什么特点?

  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上述的问题。

  看书合作学习

  1、把25页例2、例3的表格补充完整。

  2、每个表格中有哪些变量?有不变的量吗?分别是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相关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3、三个数量关系式有相同点吗?是什么?你能把这种变化规律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关系式来表示吗?

  4、你知道什么是反比例吗?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效果

  让学生说说自学要求中的内容。

  师归纳: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在变化过程中两种量的积一定,那么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六、引导更正,指导运用

  你们还找出类似这样关系的量来吗?”

  学生:要走一段路,速度越慢(快),用的时间就越多(少)

  运一堆货物,每次运的越多(少),运的次数就越小(多)

  百米赛跑,路程100米不变,速度和时间是反比例;

  排队做操,总人数不变,排队的行数和每行的人数是反比例;

  长方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是反比例。

  七、当堂训练

  基础练习

  1、填空

  两种 _____ 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______,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_______关系。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5)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6)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7)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提高练习

  1、一长方形的周长为20厘米,若长是9厘米,则宽是1厘米。请你填写下表,并判断这个长方形在周长不变的情况下,长和宽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长/cm 9 8765

  宽/cm 1

  八、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板书:反比例

  相关联,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积一定

  xy=k(一定)

  《反比例》教学反思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比较抽象、难懂,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我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设好了情境。在教学中,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因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含义。我考虑到做一做和例3相仿,必须注意学习方式不能雷同。所以采取请学生当“老师”的方式,进一步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做一做的学习探索取得更深一层的效果。然后通过例3、做一做的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再和正比例的意义作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经过读书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的能力。

反比例教学目标第 2 篇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的内容是前面学习“变化的量”、“正比例”等比例知识的深化,是以后学习函数的基础,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

  以《新课改标准》为依据,综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意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认识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的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能力目标:学生在互动、探究的合作交流活动中,培养观察、思考、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的各种分析和设想,我将按照以下环节进行课堂教学:

  (一)故事导入,导课揭题:

  讲《财主和帽子的故事》 ,引出新课。

  如果总布量一定,每顶帽子用布量和帽子的数量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 (板书课题:反比例)

  (设计目的:以故事导入课题,让学生通过故事初步感受反比例的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加法表”和“乘法表”,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初步感知理解两个量的变化关系的不同。

  设疑:这两种量是不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反比例呢?这个问题放在后面再解答,同学们先看下面的题目。

  2.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请把下表填完整。

  [提示]

  a.说一说你的结果是根据什么来填的?

  b.观察速度与时间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c.你还发现了什么?

  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再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 板书速度 × 时间 = 路程(一定)

  3、出示“分果汁”的情境

  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方法,自己完成本题,仔细想想你

  发现了些什么?学生观察思考后,小组讨论:果汁的总量不变,当杯子的数量发生变化时,每个杯子分到的果汁量有发生变化吗?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板书:每杯的果汁量×分的杯数=果汁总量(一定)

  4、小组交流讨论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2、例3的共同点。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2和例3,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义及判断反比例的方法。

  5、讨论“加法表”和“乘法表”是否成反比例 。

  6、运用所学知识判断《财主和帽子的故事》是否成反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合作、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反比例的概念,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最后对加法表和乘法表两种关系进行分析讨论,解决了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巩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指名回答)

  (1)跳高的高度和她的身高。

  (2)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3)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里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4)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5)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需天数。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反比例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判断

  两个量是不是成发比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反比例的认识,又巩固了正比例的相关知识。最后,通过找一找的环节,让学生感受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在生活

  中还有很多反比例的例子,请同学们在生活中细心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反思本节课所学,把自己的收获告诉同学,这一过程,是知识的再现的过程,又是再次学习和巩固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反比例

  速度 × 时间 = 路程(一定)

  每杯的果汁量×分的杯数=果汁总量(一定)

反比例教学目标第 3 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反比例。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想、分析、对比、概括、举例、判断等活动,结合实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认识反比例。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根据反比例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 反比例。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根据反比例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 反比例。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

  (2)一堆货物一定,运走的量和剩下的量。

  (3)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说说什么是正比例。

  师:大家对正比例知识理解掌握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该学习什么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反比例。

  2通过猜想、分析、对比、概括、举例、判断等活动,结合实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认识反比例。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的能力,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指导自学

  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一个贪婪的财主,拿了一匹上好的布料准备做一顶帽子,到了裁缝店,

  觉得这样好的布料做一顶帽子似乎浪费了,于是问裁缝:“这匹布可以做两顶帽子吗?”裁缝看了看财主一眼,说:“可以。”财主见他回答得那么爽快,心想,这裁缝肯定是从中占了些什么便宜,于是又问,“那做3顶帽子吗?”裁缝依然很爽快地说:“行!”这时,财主更加疑惑了,嘀咕着:“多好的一匹布啊,那我做4顶可以吗”“行!”裁缝仍然很快地回答。经过一翻的较量后,财主最后问:“那我想做10顶帽子可以吗?”裁缝迟疑了一会,然后打量着财主,慢慢的说:“可以的。”这时财主才放下心来,心想:这匹布料如果只做一顶帽子,那就便宜裁缝了。瞧!这不让我说到10顶了吧。我还真聪明!过了几天,财主到了裁缝店取帽子,结果一看,顿时傻了眼:10顶的帽子小得只能戴在手指头上了!

  学习提示:

  独立思考?

  1、“为什么同一匹布,裁缝说做1顶帽子,2顶帽子,10顶都可以呢?”

  2、故事中相关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哪两个是变化的量,怎样变?另一个是什么量?有什么特点?

  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上述的问题。

  看书合作学习

  1、把25页例2、例3的表格补充完整。

  2、每个表格中有哪些变量?有不变的量吗?分别是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相关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3、三个数量关系式有相同点吗?是什么?你能把这种变化规律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关系式来表示吗?

  4、你知道什么是反比例吗?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效果

  让学生说说自学要求中的内容。

  师归纳: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在变化过程中两种量的积一定,那么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六、引导更正,指导运用

  你们还找出类似这样关系的量来吗?”

  学生:要走一段路,速度越慢(快),用的时间就越多(少)

  运一堆货物,每次运的越多(少),运的次数就越小(多)

  百米赛跑,路程100米不变,速度和时间是反比例;

  排队做操,总人数不变,排队的行数和每行的人数是反比例;

  长方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是反比例。

  七、当堂训练

  基础练习

  1、填空

  两种 _____ 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______,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_______关系。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5)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6)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7)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提高练习

  1、一长方形的周长为20厘米,若长是9厘米,则宽是1厘米。请你填写下表,并判断这个长方形在周长不变的情况下,长和宽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长/cm 9 8765

  宽/cm 1

  八、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板书:反比例

  相关联,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积一定

  xy=k(一定)

  《反比例》教学反思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比较抽象、难懂,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我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设好了情境。在教学中,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因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含义。我考虑到做一做和例3相仿,必须注意学习方式不能雷同。所以采取请学生当“老师”的方式,进一步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做一做的学习探索取得更深一层的效果。然后通过例3、做一做的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再和正比例的意义作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经过读书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的能力。

反比例教学目标第 4 篇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的内容是前面学习“变化的量”、“正比例”等比例知识的深化,是以后学习函数的基础,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

  以《新课改标准》为依据,综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意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认识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的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能力目标:学生在互动、探究的合作交流活动中,培养观察、思考、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的各种分析和设想,我将按照以下环节进行课堂教学:

  (一)故事导入,导课揭题:

  讲《财主和帽子的故事》 ,引出新课。

  如果总布量一定,每顶帽子用布量和帽子的数量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 (板书课题:反比例)

  (设计目的:以故事导入课题,让学生通过故事初步感受反比例的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加法表”和“乘法表”,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初步感知理解两个量的变化关系的不同。

  设疑:这两种量是不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反比例呢?这个问题放在后面再解答,同学们先看下面的题目。

  2.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请把下表填完整。

  [提示]

  a.说一说你的结果是根据什么来填的?

  b.观察速度与时间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c.你还发现了什么?

  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再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 板书速度 × 时间 = 路程(一定)

  3、出示“分果汁”的情境

  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方法,自己完成本题,仔细想想你

  发现了些什么?学生观察思考后,小组讨论:果汁的总量不变,当杯子的数量发生变化时,每个杯子分到的果汁量有发生变化吗?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板书:每杯的果汁量×分的杯数=果汁总量(一定)

  4、小组交流讨论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2、例3的共同点。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2和例3,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义及判断反比例的方法。

  5、讨论“加法表”和“乘法表”是否成反比例 。

  6、运用所学知识判断《财主和帽子的故事》是否成反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合作、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反比例的概念,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最后对加法表和乘法表两种关系进行分析讨论,解决了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巩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指名回答)

  (1)跳高的高度和她的身高。

  (2)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3)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里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4)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5)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需天数。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反比例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判断

  两个量是不是成发比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反比例的认识,又巩固了正比例的相关知识。最后,通过找一找的环节,让学生感受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在生活

  中还有很多反比例的例子,请同学们在生活中细心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反思本节课所学,把自己的收获告诉同学,这一过程,是知识的再现的过程,又是再次学习和巩固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反比例

  速度 × 时间 = 路程(一定)

  每杯的果汁量×分的杯数=果汁总量(一定)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