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7
这是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摘要]圆柱的侧面积及表面积公式的运用、圆锥体积公式中的“1/3”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是“圆柱和圆锥”的教学难点。通过有效复习、厘清公式的意义、提高计算能力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破解相关难点。
[关键词]经验;圆柱;圆锥;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2-0062-02
“教育是经验的改组和改造。”杜威认为,经验既是课程的基础,也是学习和教学的基础。因此,授课后教师的经验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两个立体图形,其相关的教学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教师在教学“圆柱和圆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圆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要复习到位
“圆柱和圆锥”的很多公式都涉及圆的周长及面积公式,而且运用频繁。由于时间间隔较长,学生大多已经遗忘。有些学生通过复习回顾知识,能在解题时应用自如;有些学生能记住公式,但运用时问题频出,如常把面积公式与周长公式混淆;有些学生不能灵活应用周长的两个公式,只认其中一个公式,导致解题步骤增多。如:一个圆的直径为4分米,求圆的周长。学生列式:4÷2=2(分米),2x3.14x2=12.56(分米)。其实用c=πd这一公式计算仅需一步:3.14x4=12.56(分米)。虽然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不是新知,但教师在教学“圆柱和圆锥”前应引导学生有效复习。只有这一知识点掌握牢了,“圆柱和圆锥”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二、理解与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及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1.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
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是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师使出了浑身解数。有的教师不光自己制作实物教具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还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增强学生对圆柱侧面积的认识。有的教师利用“班班通”,通过课件动画的演示,使学生能更直观、更形象地去理解圆柱的侧面积。课下,教师让学生熟记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并通过同桌互背、组长查背、家长监督、教师抽查等形式去巩固。这看似层层把关,应该没问题了,可学生一应用,问题就来了:(1)公式错:应求底面周长却求底面积;(2)计算错;(3)单位错,将周长单位写成面积单位。
以上种种错误都是学生平时作业中经常出现的,教师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一定不能快,要放慢节奏,可多花几个课时来巩固。特别是在练习遇到问题时,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以加深印象。在新知的应用过程中,不要贪多贪快,要照顾到学困生,给予他们足够的做题时间,进一步提升练习的质量。题海式练习,只会让学生心生厌烦,静不下心来认真消化每一题,达不到练习的最佳效果,使练习流于形式。对此,教师应精选习题,实施精准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练习质量。
2.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烂熟于心,这一部分内容的重点在于计算公式的实际运用。圆柱的表面积求解问题有三种类型:①求侧面积+2个底面积,如油桶;②求侧面积+1个底面积,如圆柱形鱼缸;③只求侧面积,如通风管。对于这三种类型问题的求解,学生思维混乱,不能正确选择求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这三种类型题,让学生从根本上去理解与区分。在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中,学生出现最多的问题是计算。计算步骤很多,只要中间一个环节计算错,后面就都会错,这就要求学生特别细心。
三、厘清圆锥体积公式中的1/3的意义
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由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演变过来的,对于这部分知识,教材采取了做实验的方法,学生很好理解。这部分知识重点强调等底等高,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学生也容易理解。但在实际解题中学生动不动就会把1/3丢掉,所以在教学这一部分知识时,笔者特别强调1/3,还讲了自己在考试时把1/3丢掉的故事,用这种心理学上的自我暴露法让学生加深对1/3的印象。
四、多维度提高学生的計算能力
“圆柱和圆锥”这部分内容最为重要的就是计算。但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运用运算律求结果
例如,学生在计算“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5厘米,高是4厘米,求圆柱的体积。”时,通常列式为:3.14x 2.52x2.4,并按部就班地进行计算。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来进行简便计算,如(2.5x4)x2.5x 3.14。这样,括号里面的算式学生可进行口算,节省了多次列竖式计算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2.熟记3.14分别与1至9相乘的结果
先让一批计算水平中等的学生记下3.14分别与1至9相乘的结果,然后和计算能力强的学生(他们事先没有熟记3.14分别与1至9相乘的结果)进行比赛,结果发现计算水平中等的学生其解题速度明显赶上甚至超过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可见这种方法是很有效的,可以大力推广。除此之外,还可让学生有意识地去记一些经常出现的数,如50.24、113.04、200.96等,在计算时只要前面算出50,学生就会马上知道后面的数一定是24,否则肯定计算有问题。这一方法,有些学生用得很好,而且能举一反三,特别适合检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3.计算圆锥体积时,尽量把1/3先约去
例如,有一个圆锥形容器,底面半径是5分米,高是6分米,此容器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列式为3.14x52x6x1/3,可以把6和1/3先约分,再运用运算律,计算就省时多了。
除了以上几点,对于“3.14x42x8”这类题,尽量把除3.14以外的数的结果先算出来,再和3.14相乘,这样也能很好地提高运算速度和正确率。
众所周知,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教学反思是至关重要的,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人们一直强调通过反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一线教师也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的成功经验与失败之处,从而扬长避短,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掌握圆柱的测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教学时我的感受:
开学之后工作很多,有时来不及细细备课仓促上课,讲解的内容有时因为准备不充分,造成上课时课堂效率低下,对于圆锥的体积的讲解有赶课的心理,整个单元来讲状态不是非常好。
本单元从学生的总结里看,学生存在的问题不多,本单元更多的是公式的推理和运用,掌握了公式的推理,应用起来不是很麻烦的,总结起来有两点:
1、计算错误。本单元的.计算和π有关,所以计算方面有时错误会多一些,尽管我告诉学生在涉及π的时候,可以放到最后进行计算,但还是有学生迫不及待的和π较量,没关系,如果能细心,反复计算,每次计算π也可以,我们不仅要理解题意,列出正确的计算公式,而且还要保证计算的正确性。
2、不会逆推。学生能根据半径、高计算侧面积或者体积,如果题目告诉的是知道侧面积或体积,个别学生不会逆推。我的理解是学生不理解公式的含义,还是没有完全掌握侧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如果掌握了,逆推也不是大问题,这个需要个别指导。
通过多次的对单元知识的梳理和总结,现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如何写数学总结,也有学生在总结中写了自己成绩好的方法,如睡前进行知识的梳理,做练习,不懂就问等方法,这个方法实际就是温故知新,做法了复习和练习相结合。
六年级的学生如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的每个单元的知识梳理和总结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还有部分成绩好的学生是本单元知识点的罗列,全篇总结中没有一句自己的话,这也是我应当重视的一个问题,当学生抄知识点的时候,我的引导是:你是如何快速高效的掌握本单元的所有知识点的?引导学生总结学生方法,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引导学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做准备!
本节课是一堂复习课,对学生应该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
对整理与复习课的一点小小想法:
复习课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查漏补缺的重要课时。如何在复习课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如果把它仅仅看作是对知识的再现与补缺,简单地将各知识点罗列出来,这样无法使学生系统理解知识,弄清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还会使学生觉得是"炒剩饭"。这样往往会因重复练习而缺少新意。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想如果能够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能切实有效地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并积极参与课堂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因此,在复习基础知识这一教学中,教师应将各个知识点,根据其发生过程和内在联系,通过对知识的分类、整合,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通过知识网络形成高视角的思维结构建立整体意识和统一观点。为此,我进行了这样几个环节的设计:
1、课前谈话,活跃气氛。
通过师生谈话,引入课题。活跃教学气氛,营造轻松愉悦平等的学习氛围。?
2、回忆铺垫,梳理知识
在本环节我首先提出问题:“你知道圆柱与圆锥有哪些特征?”这是一个简单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说的,但又说不完整,其他学生会进行补充,学生的参与度高,积极性高。同时,在互动交往中师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使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强化了复习的功能。
3、适时拓展
整理复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对知识的整理,还需要通过对知识的整理达到复习与提高的效果。所以最后我安排了一个问题:一个圆柱长10厘米,接上4厘米的一段后,表面积增加了25.12平方厘米,求原来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本环节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拔高,不仅要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还要给学生表达和发展思维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也使学生认识到整理和复习的重要性。
反思: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与改进。如:
1、怎样把握复习与新授的关系?
这节课的设计已改动了多次,通过谈话对圆柱和圆锥从表面到内部的特征进行再认识,对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进行再回顾,有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再整理的过程花费了很多的精力。这样的“再认识”是不是有“新授”的痕迹?
2、一节课中复习与练习的关系如何协调?
在复习中必要的练习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可以以练习代替复习,可以边整理知识点边穿插练习,也可以在练习中引导学生通过对练习题的分类,整理出知识网络,还可以先梳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再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有时用一节课对某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后,后面要跟着三四节的练习课……复习与练习的关系如何协调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由于教学经验欠缺,这节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教学环节连接不够自然,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够熟练等等,以后还需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完《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内容,我的心总是七上八下的,隐隐约约中感觉到学生可能撑握得不够好。今天上午测试完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批改起学生的卷子来。可是,我越往下批改,我就越觉得难受:之前的所用担心都不幸而言中了,学生考得出乎我意料地差!
下午,我反复研究了学生的试卷,发现学生在答卷中至少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于表面积而言,学生主要是对题中的圆柱体有几个面搞不清(当然也包括部队分学生审题马虎)和在求各个面的面积时公式运用错误。有些题目是要求圆柱的三个面的面积和,学生只求了两个面的面积和;有些题目要求圆体的两个面的面积和,学生求了三个面的面积和;有的圆柱体的表面积实际是侧面积,而学生却求了三个面的面积和。如有一道题目要求一个无盖的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很多学生求了水桶三个面的面积和,还有一道题是求用铁皮做10节通风管需要多少铁皮,学生也是求2个底面积+侧面积的和乘10。另外,就是在运用公式来求侧面积时,有的学生却错用了体积公式。
二、对于体积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在圆锥这里。如有一道题要求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时,很多学生却忘了乘三分之一,把它求成了圆柱的体积。这主要是学生分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时出现混淆,当然也有相当部分学生是由于审题不认真所造成的。不管怎么样,说明学生对于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有所混乱,同时在审题上也相当粗心。
三、在整张试卷上,计算是最大的问题。这单元的计算大多是多位小数相乘,计算所得的积的位数也较多。因此,计算的难度相当大!很多学生见到这些计算就感到头痛,所以计算错误相当多。
纵观这次考试情况,反思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觉得本单元教学内容分两大板块——表面积和体积,但本单元的知识是简单的立体几何知识,很多知识都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的确是不容易。因此,在教学时我有意识地结合、围绕下面几点进行教学设计:一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比如在教圆柱体的认识时,我先要求学生收集身边的圆柱体物体、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让学生在身边、在生活中学到数学知识。二是加强动手操作,在做中学。比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我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做一个圆柱体,然后进行分解撑握一般的圆柱体有三个表面,使学生理解圆柱体的表面积的含义,从而撑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三是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本单元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对计算、易做错的题目进行反复的训练。但是,由于本届学生基础的确较差,加上我教学上可能存在着急功好进的思想,勿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导致学生测试成绩不好。今后,应好好注意。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