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第二课时

日期:2022-02-11

这是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第二课时,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第二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第二课时第 1 篇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联系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使学生学会解答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2、在掌握平均分两种分法的基础上,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认识、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挖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2、设疑、解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做一做第3题的投影图片,7支铅笔,8根小棒,练习的算式卡及图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操作并解答、

  (1)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根?你是怎么分的?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这是怎样想的?

  2、列式、计算,指明口述解题思路、

  30个羽毛球,每6个放一盒,可以放几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7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支,还剩几支?(先分分看)

  (2)读题后引导学生操作,用小棒代替铅笔,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演示、边演示边口述分的过程、

  教师提问:把7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是什么意思?(就是把7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分的结果怎样?全分完了吗?(每人分2支,还剩1支、)

  教师引导:联系平均分的含义及以前我们学的知识,想想这题应怎样解答?(指名学生列式“7÷3=”,并用竖式计算)

  教师启发:竖式中,除得的商“2”,表示什么?(每人分得2支、)余数“1”表示什么?(还剩1支、)做应用题写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时,要写单位名称,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题商和余数后面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应怎样写?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写出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7÷3=2(支)…1(支)

  教师提问:答话应怎样写?(每人分2支,还剩1支)为什么这样写?(因为平均分后,没有分完,还有剩余、)

  (3)对比、分析:今天我们解答的这道应用题与以前学过的除法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平均分,用除法计算、)有什么不同?(有余数,商和余数都写单位名称,答话因有余数需答完整、)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注意横式等号后面的余数及单位名称不能丢掉,写答话时要按题意回答完整、

  (5)反馈练习:独立完成课本120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解题过程,重点强调计算的结果及答话应该怎样写、

  2、教学例4:

  (1)出示例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2)读题后,启发学生联系铺垫孕伏中第2题(羽毛球分放人盒中)列出算式:“43÷5=”,并用竖式计算

  (3)讨论:除得的商“8”表示什么?余数“3”表示什么?

  (4)根据讨论的结果,联系例3有余数除法计算结果及答话的写法,独立解答课本119页例4、

  (5)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清商“8”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袋”,余数“3”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个”、

  (6)反馈练习:独立完成120页做一做的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重点强调平均分的第二种的有余数的应用题计算结果的名称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为什么不同、

  三、巩固发展

  1、课本120页做一做第3题、(投影出示)

  看图说题意,再写算式、

  9÷□=□(个)……□(个)

  9÷□=□(盘)……□(个)

  (1)先引导学生看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题意、

  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根据这个图和算式(1),你能说说题意吗?(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个)……(个)”,可以推断是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

  类推:把图和算式(2)联系起来,你能理解题意吗?(可讨论,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盘)…(个)”,可以推断是平均分的第二种方法、)

  比较、归纳:根据图及两个不完整的算式,指名请学生说出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一个算式表示,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4个,还剩1个、第二个算式表示,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2盘,还剩1个、

  (2)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写好算式、

  (3)订正,指名口述思维过程、

  2、填空:(投影出示)

  (1)

  14÷4=3…2

  14÷3=4…2

  (2)

  21÷6=3…3

  21÷3=6…3

  3、做练习三十六第2题、指导学生要把2角化成20分后再列式计算、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先把2角化成20分、

  四、全课小结

  1、让学生观察板书,总结出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

  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重点强调根据题意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完整写出答话、

  五、布置作业

  121页练习三十六第1、3题。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第二课时第 2 篇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加深对除法的两种应用题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学会解答有余数除法的两种应用题,正确书写得数后面单位名称。

  (三)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圆片。

  学具:7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卡片口算

  1.()里最大能填几

  3()<13()5<394()<25

  6()<50()7<678()<30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今天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1.出示例3

  7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支,还剩几支?

  先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分分看。着重说出分的结果。(每人2支,还剩1支)

  怎样列式计算呢?

  (把一堆东西,要平均分,所以还是要用除法。)

  73=2(支)1(支)

  答:每人分2支,还剩1支。

  提问:(1)回忆刚才分小棒的过程,商2表示什么?(每人2支)因此单位名称是支。

  (2)余数1又表示什么?(还剩1支)因此单位名称也是支。

  2.出示例4

  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由学生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相邻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每袋装5个,说明每袋装的.同样多,还是要把这些乒乓球平均分,所以要用除法)

  由学生试一试列式解答。

  学生在试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得数的单位名称不知怎样书写,这时组织学生讨论,必要时,教师用圆片代替乒乓球,进行演示。从而得出43里面有8个5,就是可以装8袋,余数的3,是还剩3个乒乓球。板书如下:

  435=8(袋)3(个)

  答:可以装8袋,还剩3个。

  引导学生把例3和例4进行对比。

  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用除法解答,因为都是平均分。不同点:例3,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相同;例4,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

  教师小结:我们在解答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时,要注意根据问题的要求书写得数的单位名称。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解答下面各题

  (1)把20张画片,平均分给7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2)有42棵菜,每筐装8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菜?

  全体学生在书上解答,订正时,指名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怎样试商,怎样书写得数的单位名称。

  2.发展性练习

  看图说题意,再写算式。

  9□=□(个)□(个)9□=□(盘)□(个)

  3.思考性练习

  □□=61

  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填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相邻同学互相商量,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归纳。

  根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这道题的余数是1,除数就可能是2,3,4,5,6,7,8,9,从而可以得出有下面8种不同的填法。

  132=61193=61

  254=61315=61

  376=61437=61

  498=61559=61

  4.课后练习练习三十六第1,2,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有余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对除法的两种应用题和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首先复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两种不同除法的实例,由学生讨论解答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由于都是平均分,所以都要用除法解答。在突破得数单位名称写法这一难点时,通过学具操作和教具演示,使学生体会到要根据题意和题目要求来确定单位名称。在练习的安排上,注意有一定的坡度,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第二课时第 3 篇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年制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1、课程标准要求:

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

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会独立思考,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

2、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分句的行为动词“经历”是指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第二分句的行为动词“运用”是指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求学生在圈一圈、想一想的过程中,加深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第二个层面是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倾听的习惯。

【教材分析】

用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安排的,主要学习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它是除法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认识拐点,深化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极大的丰富了除法的应用背景。在解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中,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数学能力也得到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学完余数的意义、除法竖式及表内除法后教学的,对于除法的口算、竖式计算都有一定的基础。但课前小测中,90﹪的学生不会灵活运用余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运用有余数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中,学会交流、表达,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加深余数和除数关系的理解。

2、 经历探究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总结出“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释周期性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策略解决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法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学具等。

【评价设计】

1、通过开展“音乐律动”活动, 达成教学目标3、4

2、通过 “探究活动1”活动, 达成教学目标1。

3、通过 “探究活动2、3”活动, 达成教学目标2、3。

4、通过 “判断环节”, 达成教学目标2。

【教具、学具】 课件、学具等。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

1、师生做音乐律动

我们一起动起来吧!(《拍手歌》音乐)

刚才我们都做了哪些动作?(课件:拍手、跺脚、拍肩)

提问:照这样做下去,你知道第22拍是什么动作吗?(生猜测)

2、巧猜激趣

刚才同学们猜的时候遇到了一点困难,老师有一个神奇的本领,不管你说第几拍我都能很快说是哪个动作。(师背对课件,学生说老师猜)

怎么样,我厉害吧?你能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出其中的秘密吗?

3、揭示课题:

我是运用咱们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来推测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应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利用“音乐律动”小游戏,把有余数除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周期性”特点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载体。律动表演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形式活泼,内涵丰富,极大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探究

1、结合实例理解 “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请看大屏幕,

(课件)我们学校小百灵合唱团为了参加 “元旦”文艺晚出正在加紧排练。瞧,老师正在给这些同学分组,每6个同学一组,分完了还有剩余,大家想想看:可能会剩几人?

可能:1人、2人、3人、4人。6人?

如有说6人让学生说错误理由。

教师继续追问:那7人一组可能会剩几人?

20人一组呢?

为什么?

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学过的(板书:“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利用这个知识啊,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是对有余数除法的一个巩固,也是再次构建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在各小组人数变化的情况下,感受余数虽然变化无常,但都比除数小的感性认识,结合学生学习中的“分组”实例,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余数与除法的关系,感受数学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过程。)

2、体验余数“进一”的应用

(课件:合唱团28人,最多坐6人,至少需要几辆车才能全部送完?)这不,合唱队的同学就遇到了点麻烦。演出、地方离学校比较远,老师决定租车送大家去。至少需要租几辆呢?

(1)学习提示

可以借助学习单,先圈一圈,再想一想,把想法记录下来。

(2)全班交流展示

可能1:需要28辆

可能2:需要14辆

可能3:需要7辆

可能4:需要4辆

可能5:需要5辆

学生评价做法

可能1:不够6人的情况,(这样需要的车多,浪费钱,并且不能保证用最少的车来运送。

理解至少

可能2:超出6人的情况。(不安全、违规、最多6人,不能再多了。)理解最多

可能3:每车拉6人。

(3)每车6人,至少需要几辆车?

两种做法:第一种 4辆车

第二种 5辆车

(4)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师边板书边梳理:6个人坐一辆,就是要看看28人里面有几个6人,有4个6就是4 辆车,最后还剩下4个人,怎么处理?

讨论后得出:再加一辆车

(5)假如这里余5个人,(板书:5)至少要租几辆车?如果余3个人呢?余2人呢?有没有余6个人的情况?(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6)教师小结:

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很有意思,这里不管是余几我们都只加一辆就够了。生活中出现有这种余数的现象可不是表示多余的,不管余几都要加1,叫做加一现象。(板书:箭头)

(修改意图:坐车的情境比较符合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坐车人数往往受到空间、交通规则、安全等方面的制约,因此与数学课中解决的问题的方法更加贴切,有利于学生的有效思考。这个环节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更加注重问题的层次,即从“每车坐几人”到“最多至少”的理解再到“余数4”的处理,层层深入,学生的思考循序渐进,教师逐步递进的追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深入有效的思考。)

3、体验余数“去尾”的应用

(课件:有28元钱,每张6元钱。最多能买几张票?)同学们坐车来到了演出地点,大家看,老师在买票时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1) 圈一圈 ,想一想,把想法记录在记录单上

(2)展示学生的做法。

第一种 4张

第二种 5张

(3)讨论后得出:最后不管余几元,都要去掉。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去尾现象。

(修改理由:这个环节我们延续了演出的情境设计,重要的是把其中的已知数据进行了修改,和“坐车”情境用同样的数据,在学生列出相同的算式后,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的数学思考,形成认知的冲突,便于让学生理解相同的算式在不同的情境中处理的结果不同,在对比中更加的突出了对余数进行合理取值的意义。其次,也增加了动手“圈”的环节,原因是在试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容易受到上一情境的影响,理解起来有难度。借助具体形象的图例,学生交流更加顺畅。)

4、回顾小结

检验一下刚才学习的内容。课件(你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吗)

出示:1、有11米布,做一件衣服需要3米,最多能做几件?

11÷3=3(件)……2(米)

答:最多能做 ( )件。

2、有25千克花生油,每瓶4千克,至少需要几个瓶 ?

25÷4=6(个)……1(千克)

答:至少需要( )个瓶。

3、每辆车最多坐7人,全班38人,至少需要几辆车能全部运完?

38÷7=5(辆)……3(人)

答:至少需要( )辆车。

2、交流讨论: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问题不同,解决的方法就不一样,什么时候加1,什么时候不加1,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设计理念:学生如果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进一与去尾的事例,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但由于二年级的同学受生活经验与表达的限制,很多同学一时半会儿举不出例子,在这里教师尊重事实,及时提供事例,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支点,降低难度,对余数的两种处理情况进行巩固提升,再次加深了对余数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

(课件:搭汽车、搭帐篷)大家看,这里有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大家看看如何解决。开始。

环保小组的同学在用易拉罐搭小车, 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信息,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做完交流时要学生说理由。

2、拓展应用,解决周期问题

(课件)那么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一开始做的游戏?

你能利用这节课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交流

教师再次提升

生谈感受

教师小结:正如同学们讲的,数学非常有趣,有余数的除法还能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对你自己的表现满意吗?有什么收获?生活中的余数问题还有很多,下课以后请同学们继续到生活中找一找。

下面检验一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

五、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第二课时第 4 篇

  教学内容:

  课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p52(例3)~~p53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学具准备:水果卡片(不同的水果),鲜花卡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请同学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2、学生摆、问老师、老师答。

  二、探究新知

  1、观察图意,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校园情景,认真想一想哪些使可以用除法来解决问题的?(课件展示)

  学生提出问题

  2、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a、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b、动手操作:

  c、提问思考:

  d、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e、你能说说列竖式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吗?

  (2)、教学例题2。

  a、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b、仿照例一的方法进行探究,发现有什么不同?

  c、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d、尝试列式:23÷5=4(组)……3(盆)

  e、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f、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g、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观察比较

  观察一组列式,你能发现什么?

  a、课件展示

  b、小组讨论

  c、全班交流

  d、小结: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

  1、猜猜看:课件展示,学生猜

  2、拓展题:

  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

  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