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3
这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名师教案设计,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教材分析: 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比的意义这节课是从富有爱国教育意义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今后继续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学过和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的意义”.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了一些“比”,但并不了解数学的比和生活中的“比”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比值的含义,知道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比值. (3)、理解并掌握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4)、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2)、利用多媒体课件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 (2)、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课前导入
在上课前,学生在网页观看比例的引入,从国旗的长宽比值开始
观看完视频后,学生自主探究: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出示课件)小组讨论: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学生完成下表:
联系(相当于)
区别
比
比的前项
:比号
比的后项
比值
除法
分数
A、小组代表汇报,完成上表.(课件出示) B、师: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与除法、分数这三者的内在关系,应该怎样表示?引导板书: a ∶ b = a ÷ b = (2)、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例如:15∶ 10,可写成(师板书),仍读作“15比10”. (3)、(出示课件)(b≠0)想一想: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是0.因为在除法算式中,除数不能为0,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因为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师补充板书 (4)、师质疑:(出示课件)可是,在比赛场上,我们常常用比分的形式来表示两个队的比赛结果,这里的比和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一样吗?这里的12∶ 0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看.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订正时指出(课件出示):各类比赛中记录的比分,只表示某一队与另一队比赛各得的进球分数,不是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数关系,这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的意义不同,它只是借用了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的写法. 同学们观看,说说自己知道的.六、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15÷10 15比10 15∶10 → 10÷15 10比15 10∶ 15 42252÷90 42252比90 42252∶90 a ∶ b = a ÷ b = (b≠0)七、巩固新知,深化提高:1、(出示课件)判断对错我能行.(1)小明身高1米,爸爸身高1.7米,小明与爸爸身高的比是1︰1.7 . ( )(2)既可以读作十五分之七,又可以读作七比十五.( ) (3)把1克盐溶于20克水中,盐与盐水重量的比是1︰20. ( ) (4)比的前项和后项都可以为0. ( ) 2、(出示课件)完成课本“做一做”的第1、2题.(1)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花的钱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2) 3 ︰( )= 24 ( )︰ 8 = 0.5
八、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真是太棒了!你们觉得老师今天的表现怎么样? 还有什么要对老师说的吗?教学反思: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因此,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来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入新课.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又能比较自然地引出比的两种运用. 从同类量的比延伸到不同类量的比,注重了比的概念的完整意义的教学,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判断。
3、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4、通过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渗透情感,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国旗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校园升旗仪式。
教室场景。
签约仪式。
师:四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2、媒体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签约仪式:长15厘米,宽10厘米。
师: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
师生交流,得出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
师: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二、认识比例,发现特征
1、引出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媒体出示操场上的国旗和教室里国旗长和宽。学生计算出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
并板书:2.4∶1.6=3/2。
60∶40=3/2。
师指出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并指出像这样的式子叫比例。
并板书:2.4∶1.6=60∶40。
2、认识比例,知道比例各项的名称。
⑴学生照样子利用主题图仿写一个比例,并说出自己是怎样写出来的。
⑵学生尝试说说什么叫比例。
⑶教学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自学课本第34页的第一段话,初步认识比例各项的名称。
出示其中一个比例,指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说说自己写的比例的各项的名称。
⑷教学比例的另一种写法,学生尝试将自己写的比例换一种写法。
⑸判断下列几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媒体出示,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⑴6∶10和9∶15。
⑵20∶5和1∶4。
⑶1/2∶1/3和6∶4。
⑷0.6∶0.2和3/4∶1/4。
思考: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自主思考,集体交流,了解比例和比的联系和区别。
3、自主练习,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⑴媒体出示
8∶4=()∶()15:10=()∶412∶()=()∶5。
媒体依次出示三道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思考:为什么这样填?你有其它的发现吗?
⑵师提出问题:在一个比例中,它们项有什么特点?
⑶学生观察以上式子,自主思考,尝试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⑷集体交流,发现性质。学生自主交流,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⑸观察自己写的其它几个比例,验证发现。
⑹小结性质。
学生尝试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媒体出示学生的发现,教师指出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提高认识
1、基本练习
判断,媒体出示。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⑴6∶3和8∶5。
⑵0.2∶2.5和4∶50。
⑶1/3∶1/6和1/2∶1/4。
⑷1.2∶3/4和4/5∶5。
2、拓展练习。
比一比,谁写得多。
在1、2、3、4、5、6、7、8、9这九个数中,任选四个数组成比例,并说说是怎样写出来的。
四、总结全课,升华认识
学生回顾全课,说说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1.6=3/2
60∶40=3/2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事物间的相对联系,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什么叫做比的前项、后项、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原创)《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生独立求出各比的比值。
(1)教师:在求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学生:有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教师: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把这两个比画上横线。
师: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4.5∶2.7=10∶6。课件显示:“10∶6”和“4.5∶2.7”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起来。
(2)前面的两个比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为什么?
教师将课件后面的两个比隐去。
学生:不能,比值不相等。
教师小结: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
教师板书:比例。
【新课讲授】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比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吧,到底什么是比例呢?根据下面的问题自学例1。
①找出每面红旗长与宽的比。
②求出每个比的比值。
③哪几个比的比值相等?
2.学生自学完以后,教师逐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在黑板上:2.4∶1.6=(原创)《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60∶40=(原创)《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板书:2.4∶1.6=60∶40,也可以写成(原创)《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师: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做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比值相等
教师: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教师用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3.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过程要求:
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
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原创)《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原创)《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个人修改
教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国旗的不同数据,让学生通过计算、讨论、交流,引入新课,从而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一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习目标分析
1、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理,并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例能否组成比例。2、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判断。3、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4、通过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学情分析
前需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在此之前学习过比,基本上了解了如何求比值,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理解和推理能力。
对微课的认识:在我校,学生对多媒体课件基本上都很熟悉,但对微课用于学习的方式还是比较陌生的。
学生特征分析
学习态度:学生对于将微课用于本节课学习,所采用的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态度好,能主动参与,默契配合。
学习风格:本班学生数学基础差,甚至在上学期期末测试时,全班20个学生,就有15个不及格,考个位数的还有6个同学。但他们对新生事物还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也乐意接受微课这种形式,每次讨论问题的气氛都非常浓烈。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分析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目的: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目的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旨在短时间内解决学生学习过程的某个疑难点,丰富了教师手段,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时机:在课堂“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交流讨论”“知识反馈”这三个学习环节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后讨论,得出正确结果。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学生分组边看边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果,上讲台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片段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应的教学目标
自主探究 播放视频,提问:1、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2、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观察比较交流讨论 通过微课视频出示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归纳比例的意义。 发展初步的能力,概括能力。
知识反馈 指导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梳理,总结。 通过对探究学习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并在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学习。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组织与管理
如何让学生获得微课资源:我将学生带到电脑室,把微课视频分享到学生电脑上,让学生在电脑上自主学习,并完成学习任务。课后还我还把微课视频发于班级群里,让学生回家还能随时观看。
如何确保学生学习了微课:1、布置相对应的习题,让学生学习微课后独立完成。2、课堂通过调查提问视频里有关问题。
如何评价微课学习效果:我将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了解学生学习微课后的效果,并且通过测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生的汇报和自我反思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