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解比例教学目标

日期:2022-01-26

这是解比例教学目标,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解比例教学目标

解比例教学目标第 1 篇

 教学目标:

  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正确地解比例。

  教学重点:

  解比例的基本方法与依据。

  教学难点:

  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比例?

  2、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怎样检查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二、新授:

  1、先请学生心里想好一个比例(数目简单些),如2:3=4:6,只告诉其他同学其中的三项,让大家猜一猜还有一个数字是什么?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一个未知项。

  3、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4、例2解比例:

  30∶12=45∶χ

  解:30χ=12×45…………根据是什么?

  χ=………不先求积,先约分比较简便。

  χ=18

  5、例3解比例=

  ①请学生独立尝试;

  ②注意格式;

  ③反馈练习。

  6、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解比例:(练一练第1题第一竖行)

  2、练一练第2题

  3、补充:χ∶0。8=3∶1。2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本》第31页。

解比例教学目标第 2 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比例教学目标第 3 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让学生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建立解比例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18∶20和7.2∶8 100∶0.2和10∶0.002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取个别学生的答案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3)填空。

  3.6∶9=2.4∶6 ( )×( )=( )×( )

  二、导入新课

  教师:谁能很快说出下面比例中缺少的项各是几?(学生试说)

  14∶21=2∶( ) 1.25∶( )=2.5∶4

  教师:在一个比例式中,共有四项,如果已知其中的任何三项,要能很快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就要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解比例。

  板书课题:解比例。

  三、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教师:像这样知道比例中的任意三项,求另外一个未知项叫做解比例。同学们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求出34∶12=x∶49中x的值吗?

  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交流中既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把比看做除法,那么34∶12=x∶49就可以转化成34÷12=x÷49,学生就可以运用原来学习解方程的有关知识来解;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34∶12=x∶49转化成12x=34×49来解。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请一个同学回答,你把34∶12=x∶49转化成12x=34×49来解,根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2.巩固练习

  教师: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乘法等式来解吗?在黑板上出示:

  3∶4=x∶21 4∶13=9∶x x∶8=12∶32

  学生解答,抽取几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集体订正。

  3.教学“试一试”

  出示 教师:这个比例和前面几个比例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指出它的内项和外项。像这样的分数形式的比例,同学们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吗?想一想,怎样解?

  学生讨论并解答,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求出x的`值。

  教师:解分数形式的比例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用交叉法找出比例中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验算,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性。

  四、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3题和第5题。

  (2)讨论完成练习十一的第4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做:这道题需要逆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这道题是知道两个积相等,如果我们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内项,那么右边两个数就应当作为比例的外项,这样就可以写出比例式了。如果我们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外项,那么右边两个数就应当作为比例的内项,也可以写出比例式。

  学生自己写出比例式,课件显示:

  如果把6,1.2作为外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6∶x=3.6∶1.26∶3.6=x∶1.2

  1.2∶x=3.6∶61.2∶3.6=x∶6

  如果把6,1.2作为内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x∶6=1.2∶3.6x∶1.2=6∶3.6

  3.6∶6=1.2∶x3.6∶1.2=6∶x

  教师:写比例时,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才能写出所有的比例式,即不重复又不遗漏。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6题,然后教师讲评。

  五、全课总结

  (1)什么叫解比例?

  (2)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一般方法。

  ①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改写成方程。

  ②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3)这节课你运用了哪些学习的方法?还有哪些问题?

  教学反思:本课时新内容不多,主要把新知识融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依靠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本课设计时重点展示如何将新知识(解比例)转化成学生原有知识(解方程)的过程,并且这个转化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上,教学中运用“同学们能运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求出34∶12=x∶49中x的值吗?”的提问,密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学习的策略,然后运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解比例教学目标第 4 篇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出应用题中所涉及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通过复习,能够使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

  (3)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

  (4)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5)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谈话引入:我们今天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二、探讨新知.

  (一)教学例5(用比例解答下题)

  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

  1.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2.学生反馈:

  3.分析:

  (1)为什么需要用正比例解答?

  (2)12和要求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小结:我们在做题时,根据注意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不仅需要判定运用什么比例方法,而且还要注意找准题目中的`对应关系.

  (二)反馈.

  1.某车队运送一批救灾物品,原计划每小时行60千米,6。5小时到达灾区,实际每小时行了78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为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三、巩固反馈.

  1.一张大纸,如果裁成长36厘米,宽26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28张;如果裁成长18厘米,宽13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多少张?

  2.某车间有男工25人,女工20人.如果男工增加15人,要想使男工和女工人数的比不发生变化,女工应该增加多少人?

  3.一项工程,10人去做24天可以完成;如果每人的工作效率不变,现在需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多少人?

  4.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体,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是60立方米,第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