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中庸教案全

日期:2021-08-10

这是中庸教案全,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中庸教案全

中庸教案全第1篇

【教学内容】

1、介绍《中庸》的整体精神和文体的框架结构。

2、学生自我浏览教材,初步感知教材。

【教学目标】

1、了解 《中庸》的相关资料,初步感知《中庸》的含义。

2、通过学生自我浏览教材,初步感知教材。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感知《中庸》的含义。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齐背《大学》,引入学习《中庸》。

二、用相关资料《中庸》进行简要的介绍

1、相关的文学知识

古代教育理论专著----《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

中庸教案全第2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

  1、《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二、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三、课内阅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拓展讨论:

  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呢?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参考: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儒家哲学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五、中庸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2)忠恕宽容(3)至诚尽性,请围绕其中一点谈自己的理解。

  六、知识延伸:

  1、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

  4、君子和而不流。

  【译文】所以君子性格平和而不随波逐流。

  5、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译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后天学习知道了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遇到困惑之后,经过磨难才知道了这些道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最终了解这些道理的结果是一样的。

  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教案全第3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烁而光彩夺目。(摘自学生作文)

2、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山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恒;花的艳丽,蝶的活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邀明月”中才能将那洒脱尽情挥洒。

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 存在。(和谐)不仅是自然之间需要和谐,而且作为自然界主宰的人更是需要和谐。

二、释和谐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明确有关“和”的段落。

学生找出:第五段和第六段

2、请一个学生读第五则及其译文

【原文】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点拨要注意的字词:斯:这。 由:遵循。 之:它,代词,指和谐的原则。节:节制。

3、思考:请同学们据此写下一段文字评论“和谐”。

明确:

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不可为和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节制。(举例:孔子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如果大家只是为了表面上社会的和谐而纵容这种现象,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同样的,对于我们同学来说,比如,有个学生抄作业,其他学生为了一时的朋友情深,维持着这种不正常的和谐,而纵容他去抄,那么肯定是害了这个人。因为这种做法是不合礼的。)

4、请学生读第六则以及译文

13•23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5、思考:区别“和”与“同”的意义。并联系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谈谈这句话的启示。

明确:

和:对立中的统一。

同:无差别的同一。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他们通过交流,能够“求同存异”,达到和谐的效果;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举例:拉链原理)

三、“因中致和” 的理论

春秋末期的晏子以烹调设喻:“和,如羹焉,水火酶酸盐梅,以烹鱼肉,婵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中庸教案全第4篇

 一、导入

  情景设置:

  1、 名牌包:好看,价格贵;普通包:不好看,但价格便宜。怎么办?——在价格可以接受的情况下,买相对有档次的较好看的包。(这是一种折衷、调和的做法,在矛盾中求统一)

  2、 县官老爷断案:有一个贼偷了人家的钱袋,被抓到了,送至衙门。见了县官老爷贼不服气的说:“是这个人把钱袋拿在手里,还晃来晃去,发出些叮叮当当的声音。我偷钱完全是他诱惑的。”县官老爷一时没了主意,想想贼说得也有道理,于是判处两人都有罪,各打五十大板。

  为何两者都是走中间路线,却有错有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庸之道》,看看孔子给了我们怎样一个标准。

  二、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概括每一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何谓中庸之道?

  三、文本探究

  (一)、何谓中庸

  1、过犹不及——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

  2、探讨:中庸之道是否就是折衷主义?

  (二)、中庸的原则

  1、4.10则: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义

  1.12则: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

  说明“中庸”是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的,是具有是非标准的一种道德。

  表现:13.24则、17.13则——君子与乡原的区别

  2、探讨:在17.13则中孔子批评了好好先生之流,但在17.24则中孔子又批判了“称人之恶者”、“居下流而讪上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窒者”、“徼以为知者”、“不孙以为勇者”、“讦以为直者”,这前后思想是否矛盾?

  ——孔子说过:“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执两用中,实行稳健主张的积极的调和论)

  (三)、实践中庸——宽容包纳,和而不同

  13.21则: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13.23则:和而不同

  四、延伸

  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例如:均无贫、忠恕之道、文质关系、周而不比、群而不党、以直报怨、事君数,斯辱矣、求也退,故进之等

  五、拓展

  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中庸之道的作用。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