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10
这是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
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熟读诗歌,疏通大意,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以苏轼的一些名句导入。
二、预习检查
1、背景介绍
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 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朗读感知
1、学生自读,初步感知。2、对照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有感情的品读。
四、师生合作探究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 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意思相近即可)
4、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小结: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五、拓展迁移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赏析: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分类作业 A类: 背诵本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brainstring),又译智力激励法,是指通过一种特殊的“会议”形式,使参加人员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为解决问题提供出一系列创造性设想的创造方法。它是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方法之一,(大学课堂也经常运用此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发明的,以后各国的创造家又根据具体情况对此法进行了修改,发展了许多种头脑风暴法,如默写式头脑风暴法、卡片式头脑风暴法等。
头脑风暴法的实施原则是:
1、不得批评原则。
与会者不得批评别人的想法,否则会使发言者设法去维护他的想法,而不去关心观念的产生。一种观念的产生还可能会引发另外的想法,批评就可能扼杀许多新观念。
2、自由畅想原则。
奥斯本认为,人们容易保持沉默,这就限制了思维的展开。鼓励与会者畅所欲言,让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非常荒诞的想法。这样会减少他们头脑中的内部评价。
3、以量求质原则。
以量为主,量中求质。
4、综合改善原则。
与会者不仅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可以改进他人的观点,把别人的想法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新观念。
头脑风暴法能够使群体增强竞争意识,受到热情感染;能够使大家各抒己见;每个人还能充分利用别人的设想来触发自己灵感的火花,或把几个人的想法综合改造,建构成一个新的设想。
二、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关于城市化过程中
未完,继续阅读 >
第3篇:《新闻报道一则》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新闻文体的几大特点,养成社会信息的生活习惯。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亲情。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新闻报刊。
教学步骤:
一、基础性诊断
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交流。本文报道了一件什么事?
二、发展性诊断练习
1、学生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动或体会最深的句子。
2、交流,集体分析讨论。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师生共议课文文体主要特点。
2、学生拿出自备的报纸新闻作进一步认识。
四、自主性学习诊断
1、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文章要表达的主题。
2、交流。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3、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
2、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Ⅱ、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Ⅲ、教学难点:
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Ⅳ、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以苏轼的一些名句导入。
二、背景介绍:
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三、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总之,苏轼的诗今存 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朗读感知
1、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2、对照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有感情的品读。
五、师生合作探究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意思相近即可)
4、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小结: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五:知识拓展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赏析: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六、作业:背诵本诗
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作者及创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风格丰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问题导引]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
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
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
第二联写野外远景,运用比喻手法,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第三联写农家近景,运用拟人手法,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出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这两联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诗文导读]
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基础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铜钲(zhēng竹篱( lí 西崦(yān)饷(xiǎng絮(xù)帽
2.解释下列字词。
东风:春风。
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
铜钲: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形状像钟,打击发声。
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3.填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在诗、词、散文创作三方面都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4.谈谈本诗中所描绘的美丽画面。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