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侍坐中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

日期:2021-08-13

这是侍坐中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侍坐中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

侍坐中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第1篇

论语·侍坐章》是《论语》中最有文学影响的篇章,也是儒学研究最关注的内容之一,但由于切入的视角忽视了《侍坐章》的礼制特征,因此难以作出更为合理的阐释。《论语·侍坐章》表现了侍坐礼的规制和形式,主要是坐在席上,前面摆设有琴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回答问题要按照尊卑次序,要行鞠躬礼,这是整体而言。具体的内容中也涉及到很多仪注。主要有率尔而对、宗庙会同、暮春春服、风乎舞雩等,分别简要续证如下。

率尔而对

孔子在这次侍坐礼中首先发言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就子路而言,非常了解孔子的思想和主张,按照对礼,他应该首先说话,而在说话之前,大家是站着的,所以说居。一般解“居”作“平居”,但那是唐宋以后的语用方式,先秦的居是在家居或者坐的意思。居不恭敬的样子是踞,也就是仰天躺着,两腿翘起来。居作为坐的意思,不必疑训。《论语·阳货第十七》说: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朱熹引“《礼》: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故孔子谕子路,使环坐而告之。”因为侍的开始,学生或者从侍的人都是站着的,那么称居就是让坐下。不然平时孔子讲好仁不好学那么多话挂在嘴上不太可能。根据礼制,侍坐时要被侍坐人号令,也就是让坐,所以居就是让坐,回答问题要起,还要对。“居则曰”应该断开,则曰就是(你们)会说,或者是那么说你们的意思。

孔子为什么会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话?按照礼制,既然是言志侍坐,那么大家应该按照次序来发言的。问题是大家都不发言。不发言原因是子路知道孔子和他的想法不同,孔子说他“好勇不好学”,而他不改初衷,因此不想自找没趣。那么我们过去都将“率尔”解释为迫不及待抢着说话,不是构成矛盾了吗?其实率尔不是迫不及待,是不情愿。按《韩诗外传》卷二说:

传曰:孔子遭齐程本子于郯之间,倾盖而语终日。有间,顾子路曰:“由,束帛十匹,以赠先生。”子路不对。有间,又顾曰:“东帛十匹,以赠先生。”子路率尔而对曰:“昔者,由也闻之于夫子,士不中道相见。女无媒而嫁者,君子不行也。”孔子曰:“夫《诗》不云乎: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且夫齐程本子,天下之贤士也,吾于是不赠,终身不之见也;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突然遭遇是士人相见很忌讳的机遇,大夫中途遇到叫遇,行遇礼,但士不中道相见,中道相见馈赠,非礼也,所以子路不回答孔子的话,逼迫之下才率尔对曰,可以证明“率尔”是不情愿的样子或者心态,也许带有不高兴的情绪。这里的“率尔”与《论语·侍坐章》的“率尔”是一个意思。

宗庙会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宗庙之事当然就是祀与戎,因为天子用兵或者祭祀,包括任臣等重大事件的地点都是在宗庙,郊祀等处亦有宗庙明堂。但是宗庙之事这里指“会同”。“会”是定期举行的礼仪,会不同于盟。《左传》隐公二年说:

二年春,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戎请盟,公辞。

“会”是诸侯或者诸侯与四夷类似级别的解释协调的行为,因此又叫会同。今检《周礼·秋官·司寇》说:

司盟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诏明神。既盟,则贰之。盟万民之犯命者,诅其不信者,亦如之。凡民之有约剂者,其贰在司盟,有狱讼者,则使之盟诅。凡盟诅,各以其地域之众庶,共其牲而致焉。

一般情况下,会同以后都要盟誓,但如果涉及到一些利益方面,也会不盟誓,因为盟誓是必须要执行的,是对明神的承诺。因此宗庙之事中的会同也应该看成是诸侯的工作。

暮春春服 风乎舞雩

“风乎舞雩”一般解释为“舞雩台吹风”。“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周礼·司巫》),就是说“舞雩”是一种祭祀的仪式,雩是舞的名称,在干旱的时候举行,也是求雨之术。按照惯例正阳之月也要举行这一仪式,“仲夏之月,命有司为民祈山川百源,大舞帝,用盛乐。”(《礼记·月令》)鲁国雩的具体情况,汉代人有一些记载:“《论衡》说《论语》风乎舞雩章云:‘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是也。”(《白虎通疏证》)

因此,“春服”指舞雩的礼服,“浴乎沂”是祭祀的仪注形式,“风”就是歌,在台上边歌唱边舞蹈,最后咏而归。“咏”是一种咏叹的方式,不同于歌。“归”是馈,就是献礼物给上天,报生万物,礼仪结束。曾皙适时地根据季节表达了他奉天承运,心系民生的愿望,这是孔子主张为国以礼、为政以德思想的充分体现,因此得到了孔子的肯定。

复核之《周礼·春官宗伯下》曰:“若国大旱,(司巫)则帅巫而舞雩,……旱暵,(女巫)则舞雩。”《公羊》桓公五年传云:“大雩者何,旱祭也。则何以不言旱,言雩则旱见,言旱则雩不见。何以书,记灾也。”注云:“雩,旱请雨祭名。不解大者祭言,大雩,大旱可知也。君亲之南郊,以六事谢过自责……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雩,故谓之雩,不地者常地也。”疏云:“论语云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与此异者,彼言暮春者春服既成,明鲁人正雩……今此书见于经非正雩也……不地者常地也,解云谓在鲁城南沂水上。”

由此可见,“雩”皆为周代的一种祭祀活动,“乎舞雩”是呼而舞雩,呼是唱的形式,类似后来的长歌。《释名·释天》说:“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风,放也。”风应读作呼,是直接的方式,与雅的高尚完全不同。

“卜子夏、郑氏笺……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行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毛诗序》)

“风者,天之号令。”(《文选·东京赋》)

“风者,天子号令所以教人也。”张奂疏曰:“风为号令,动物通气。”(《上封事》)

“黄帝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寤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后,土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帝王世纪》)

“风者,天之号令所以谴告人也。”(《后汉书·寇荣传》)

因此这里的言风不言歌,就带有自然率意为之的形式,以区别与正规的礼制行为。雩是一种祭祀舞蹈,由执政者(大巫)帅巫而作,是礼节。

侍坐中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第2篇

 一、教学背景

  高一的一堂公开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已上了三分之二,对《侍坐》这篇文章的解读正迈入高潮。解读了“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是孔子对三个学生言的“志”的肯定后,我正想继续问学生:“孔子对三个学生分别做了怎样的评论。”有一位同学突地站起来问道:“老师,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如果说子路的志向是当一个将军,冉有的志向是当一个政治家,公西华的志向是当一个小相,也可以说是外交家,那么曾皙要当什么?”这个问题问得我措手不及,因为备课的时候,我将注意点放在了对“以礼治国”的理解上,把曾皙的发言所描绘的“春风沂水”的理想蓝图,归结为是儒家礼乐治国付诸实践的完美体现,是大同世界、理想社会的缩影,但未对曾皙的个人价值意义上的志向作过多的关注。没想到在学生的直觉上,谈理想就是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等个人的定位。学生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地问了一个我备课时没准备的问题。怎么办?是按公开课备课的原有方案执行下去,还是在紧张的时间里去解答这个有争议的问题,而把这堂备“好”课的公开课导向不知去处的前方呢?我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是此刻直觉告诉我,这时按公开课已备好的方案执行下去,肯定是败笔,另起炉灶,或许柳暗花明,而且这可能还是一座埋藏着金子的宝藏,可能是深入阅读文本的突破口,我不禁为自己的彷徨而惭愧,更为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发问而欣喜,于是我毅然抛开了原先设计的问题方案,因势利导,展开了一场备课之外的课堂对话。

  二、教学过程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刚才我们分析得还欠到位,大家想想看,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1:“曾皙的志向是想当一名老师。”

  师:“谈谈依据。”

  生1:“春天,带几个学生,游山玩水唱歌,这不就是一幅师生春游图吗?”

  生2:“我认为是归隐山林,是隐士。”

  生3:“不,把自己的理想定为大同世界,应当是一名大政治家”

  师:“看来答案不少,还有吗?”

  两三秒停顿后,“曾皙的社会理想是和谐社会,他的个人理想似乎应当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的平常人”,一位女生在座位上回答道。

  师:“看来,每个人对曾皙的志向都有不同的解读,下面给大家三、四分钟时间,分组讨论一下,在文中找出自己的根据,或者找出反驳别人观点的根据。”

  学生们纷纷分组讨论,我趁机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并在电脑里找出备课的资料库,将原先准备给学生看的资料幻灯片做了简单的重新组合。也没时间关注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但看上去,讨论还热烈。

  师:“好,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4:“参考书上说,这事发生在孔子的晚年,晚年的孔子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说过‘道不得,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这‘喟然一叹’流露出无奈,消隐当是合于情理的;而且曾点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又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去亲近自然,享受自然,应当说曾点想当一个隐居在山林的隐士的看法得到了孔子的赞同。”

  生1:“孔夫子正是深感他的主张难以推行,所以说‘吾与点也’,从政治国的路没有机会走,那就和人办教育吧!当个教师,‘浴乎沂,风乎舞雩’,和学生一起‘咏而归’,岂不潇洒?”(生笑)

  生5:“孔子对子路的‘哂之’,从下文看,孔子并没有否定三个学生治国的才能、从政的志向,只是对他们三人表达志向的态度不满意,孔子并不是否定他们从政的理想,而是积极评价他们的实力和才能,鼓励他们大展宏图。”

  生3:“对啊!本文的开头孔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这些学生们只是想当隐士,当教师,当一个凡人,要别人了解他干什么?正是这些学生想得到国君的重用,想怎样才能合乎时机地显露端倪,所以才说‘不吾知也’!而孔子提问的前提也是‘如或知尔,’有人要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会怎样。所以他们的理想应当都是积极入世的,而不是当什么隐士、教师,甚至凡人!”(众生鼓掌)

  生6(刚才在座位上回答的女生):“曾皙的‘凡人’是在实现了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后的‘凡人’,曾皙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是因为前面三位同学的回答既有社会理想,又有对个人的名利、地位的追逐,而曾皙的理想只有社会、大家的,没有个人的荣华富贵,天下为公,此‘凡人’非彼‘凡人’也。”(众生笑,鼓掌)

  师:“很精彩,大家还有吗?”

  “这位同学,你说说!”我望着一双欲说还休的眼睛说。

  学生7:“‘暮春者’,暮春三月是春光和煦,草长莺飞,充满勃勃生机的季节,曾皙的人生定位应该是亮丽的!”

  学生8:“曾子‘舍瑟而作’,作,起也。推开琴瑟站起来,有踌躇满志、昂扬向上之态。”

  学生9:“隐逸者,好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居,或者‘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清净,我感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十几个老老少少,一大群人一起游玩,一起唱歌,热闹非凡,与隐士的心态不相符合,认为曾子要当隐者我是不同意的。”(生又笑,鼓掌)

  师:“刚才大家深入文本,提出了对大师的不同理解,我也谈一下几位名家的看法,以供参考:

  《论语今读》的作者李泽厚先生认为,《侍坐》是非常著名也非常重要的一章,该文从字句到内容,历来有各种解说。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说,曾子‘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其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幻灯片A)现代评论家朱宏达认为‘曾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表现为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这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的上的修养追求,使得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考余地。’(幻灯片B)现代作家张应抗在《人生哲学论》里谈到‘孔子的赞同曾皙,并非想作隐士,想超脱尘世,而要寻找单纯、简明、朴素、自然的人生。不要把自己当圣人,也不要当一个冷嘲热讽的厌世者,而是要当一个好老师、好朋友、好父亲,一个有思想、懂世故、通人情的长者,一个不爱生活的人是成不了仁者的,一个不爱社会的人更不会成为仁者,一个痛苦伤感、叹老嗟贫的人不是仁者,一个麻木冷漠、无情无义的人也不是仁者。仁人之心总是充满了光明、道义、欢乐、眷爱,他热爱自然、音乐、孩子、春天,他的灵魂安宁、沉静、和谐。’(幻灯片C)做一位‘仁者’,应当是儒家至高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备的课还没上好,一堂课的时间却已到了)“今天我们穿越时空,与先哲相识、沟通、对话、交流, 拓宽了自己的视界、心胸,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再次走进大师的心灵,感受亘古长青的儒家文化的精髓吧!”伴随音乐,在朗诵声中结束了本课。

  三、收获与反思

  1、 备课的教案肯定不是最佳的脚本

  最好的教案不是“备”出来的,而是在课堂上生成的。这堂课由一位学生的突发问题而导向了备课之外的课堂流程,我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干脆偏离原定的教学设计的课堂实践,这恰恰被评课老师认为是本堂课的最大亮点,学生也认为通过思辨,从字词到内容对本课有了更深入的解读,这堂公开课虽不是一台好戏,但是一堂真课。

  2、 我们都知道新课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和学生平等对话

  一般教师在公开课上更是尊重学生,然而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或在潜意识中对话语的表达有着很强的先念,学生往往受其诱导,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师生对话的平等性。或怕打乱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不敢放手让学生多元解读,不能接受学生的“误读”,而“委婉”地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压缩学生的话语权;或为了多元解读而“多元解读”,不能“纠正”学生的“误读”,过分放纵学生的主体性。这堂课的后半部分,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第一主体、也使最后主体的教学理念得到了真正体现,将教育的实现机制从学生的积累变为学生的自我生长,学生在对知识进行内部的自我组织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3、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中,言语对象的内容与学生原有语感图式的落差,产生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是阅读的审美价值之源。阅读主体从文本中解读出来的,有自身的人格力量与精神品位;有自身的阅历与经验;有自身的文化、艺术和审美。教师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经验,在宽容、民主的气氛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敢想,敢说。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和消除张力的过程。在本堂课的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对话并非是把本来应该占据“阅读对话”主导的另一主体方——文本撇在一边的学生自由“交谈“的对话,而是走进文本的内部,在阅读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经验、意志、观点,形成自己的独立的视野,学生对文本产生创造力,文本对学生也产生引导力、影响力,不经意中体现了真正的阅读对话。

侍坐中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第3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教材说明】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幅较长,语言生动,其中不乏细节描写,历来是研究孔子思想以及孔门弟子的重要而宝贵的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先秦诸子选读》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均将此篇选入其中。本教学设计是以高一学生为教学对象,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所选的《侍坐章》为教材进行设计和规划教学的。

  【学习目标】

  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进度,高一学生已经学完必修的四册教材,阅读过十几篇文言作品,掌握了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为此,本课学习目标拟定如下:

  1、介绍语言文化常识,例如古代名与字、“晳”字的写法等。

  2、落实文言基础知识,读懂篇章大意,过好语言难关。

  3、理解四子之志,以及孔子“吾与点也”的思想内涵。

  “吾与点也”也是理解孔子思想的难点所在。

  【教学准备】

  布置课前预习

  1、对照注解阅读课文,初通文意,完成语言基础练习。

  2、朗读课文3遍,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3、阅读研讨练习的“相关链接”资料,了解孔子对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的评价,以及孔子的志向。

  【教学安排】

  1-2课时

  【教学内容】

  一、了解孔子及《论语》的地位和影响

  1、结合学生实际简单介绍孔子思想及《论语》对中国人生活与思想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课文出处

  今天我们所学的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次印刷),文章选自何晏等人《论语集解》,中华书局1990年。

  二、了解语言文化常识

  朗读标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这个标题就是课文的第一句话。《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取首章前面二三个字作篇名,没有实际意义。本文题目是编者加的。侍坐,即陪长者聊天。

  首先,看看这四个人的排列顺序。朱熹说:“四子侍坐,以齿为序,各言其志”。“以齿为序”,即按照年龄从大到小排列。中国古代很强调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观念。所谓孝悌,孝即孝敬父母长辈,悌即尊重兄长。

  其次,看这里的名字,与孔子对他们的称呼不同。这里称字,而孔子称呼其名。对一个人直呼其名和称呼其字,包含了古代人的文化观。

  中国古代做官的人,以及知识分子,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名与字在意义上有着某些联系。有的名与字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由,所走的路;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有的名与字意义相对,例如:曾点,字晳,点,小黑点也,皙,肤色洁白之意;韩愈,字退之。有的名与字的意义有文化上或事理上的联系,例如:孔子,固其母曾去尼丘山向神祈祷,才怀了孕生下孔子,又因他排行老二,所以给他取名丘,字仲尼;孔子弟子冉求,字子有,须先“求”才能“有”;公西赤,字子华,赤,红色,华,花也。

  长辈或上级对晚辈或下级,可以直呼其名,而晚辈或下级对长辈或上级,则只能称其字,这就是为尊者讳。课文里,孔子分别称呼他的四位弟子为“由”、“求”、“赤”、“点”,即直呼其名,而本文的笔者在写作时却称其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即称其字。这是一种文化自觉行为。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再次,看曾晳的“晳”字是怎么写的。

  晳,从析从日。人教版2006年的版本写作“皙”(从析从白),2008年的版本改成了“晳(从析从日)”。是印刷错误吗?这两个字究竟哪个是正确的?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从深圳大学图书馆查找了许多资料,结果发现:现行图书中有关曾晳的“晳”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从析从白的“皙”,例如于丹的《论语心得》等一般通俗读物中都写作“皙”;一种是从析从日的“晳”,例如杨树达、南怀瑾、李泽厚等人的著作,王力的《古代汉语》,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出版社的图书,以及台湾的《国学基本教材》都写作“晳”。其实,“晳”与“皙”这两个字不是异体字,意义上也没有相通之处(皙,是皮肤白的意思;晳,是“晰”的异体字,是明晰的意思),可是为什么却出现二字混用的情况呢?最后,《康熙字典》给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拼音:xī,部首:日

  【辰集上】【日字部】晳【正韵】思积切,音析。【五经文字】晳从白。相承多从日,非。【正韵】曾点,字晳,本从白,《论》《孟》《史记》皆讹从日。今不可改,故收入。【正字通】按从白者为白色之皙。从日者为明辨之晳。二字义各异也。

  可见,“皙”是其本字,而“晳”是因为《论》《孟》《史记》皆讹从日,“今不可改”,所以,后世治《论语》的学问家大都沿用“皙(从析从日)”字。这些大方之家都遵从了语言发展中“约定俗成”的原则。我们学语文,也要学会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负责任。

  三、落实文言基础,初通篇章大意

  1、检查预习情况。

  2、流利朗读课文。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四、理解并探讨四子之志,理解“吾与点也”的思想内涵

  理解课文内容,读懂大意,是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二,目标之三是理解四子之志及孔子“吾与点也”的思想内涵。

  孔子的志向是什么?可以引用孔子自己的话语。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下面探讨四子之志。

  (一)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把问题的答案简要的写在教材相应的地方):

  1、这四子的志向各是什么?用简洁完整的语句概括。

  2、他们能够胜任吗?

  3、你认为他们之中谁的志向最值得赞赏?为什么?(共同讨论)

  子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晳:“异乎三子者之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二)深入探究

  读孔子对四子之志的评点语段,讨论如下问题:

  1、从对子路之志的.评价中,你觉得孔子作为一个老师怎么样?

  (了解学生,严格要求,因材施教,对弟子的评价恰如其分。《三字经》说“教不严,师之惰”,看来,孔子是个出色的老师。)

  2、孔子对冉有、公西华之志的沉默不语,以及后来回答曾点问题时孔子的评价,能够给我们哪些启示?

  (孔子认为,冉有多才多艺,知礼乐,可以礼治国,但他却没有发挥自己的长处;公西华擅长外交辞令,有外交家的才干,可是,他却说自己“愿为小相”,他们都没有使自己做到“人尽其材。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志向太过远大,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不行;志向太小,不能使自己人尽其材,大材小用,也不行。就像我们中考高考选择学校,将来大学毕业选择工作岗位一样,不一定是学校越好,职位薪水越高就越好,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在自己的上司和同行面前应该做好我自己,不亢不卑,不谄媚讨好,不卑躬屈膝,用实力说话。)

  3、曾晳是个什么样的人?曾晳说的是志向吗?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

  (性情宁静淡泊之人,“鲁之狂士”;胆大而心细,当他们每人各言其志之后,他能追问孔子为何哂由,又为什么对冉有、公西华的志向不着评价。曾晳与一群人到曲阜城南的沂水边去春游。这种“与人乐乐”的和谐欢乐的生活图景,正是推行礼乐教化的结果,是以礼治国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说“吾与点也”,即我赞同曾点的观点啊。)

  4、根据文意回答,孔子说“吾与点也”时为什么“喟然”而叹?

  (“喟然”是长叹惋惜的样子。可能的解释有两种:一是结合课文来理解,前面三位弟子所说的志向,孔子都不太满意,觉得美中不足,所以孔子为他们叹惋;而当曾晳说出自己的志向时,孔子立即表示赞同。二是结合曾晳的身世来理解,钱穆先生持这种看法。钱穆在他的《论语新解》这样解释道:

  “盖三人皆以仕进为心,而道消世乱,所志未必能遂。曾晳乃狂门之士,无意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兴叹也。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之志者,岂以忘世自乐,真欲与巢许伍哉?然则孔子之叹,所感深矣,诚学者所当细玩。”

  结合孔子“喟然”“与点”和曾点身世综合分析, 当不应排除这种可能,尤其是曾晳终生不仕, 久居故乡, 又是孔门狂士,因此, 当他在“侍坐”中说出一番务实可行的志向时, 孔子眼见弟子的长进也会由衷地予以赞叹。这正是孔子善于因材施教的体现。)

  五、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短短的“侍坐”一章,廖廖315字,却为我们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四子侍坐、与夫子共言其志的故事。这个故事究竟是生活实录还是艺术再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孔子对其弟子的才能、性格的真实了解,从而给他们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指导,孔子对弟子们严格要求,从而让他们做到人尽其材,同时,故事还深刻地表现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与仁。本篇语言的简练、精辟、含义深刻,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细致品味的。

  《论语》的确是一部了不起的书,其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修齐治平”之精髓,表现了儒家思想积极奋斗、努力进取而又顺应自然的思想,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的东方智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论语》的伟大价值,而美国作家威尔·杜兰特却非常羡慕我们,他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一书中这样写道:

  “我很羡慕中国的儒生——他们被要求记住孔子的每一句话,因为我发现他的每一句话都深刻而精当。有时我认为如果这些格言在我记忆中沉淀20年,我或许会变得心态平和、举止庄重、思绪沉稳、个性深沉、彬彬有礼,这些我能在中国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身上找到。”

  今天这堂课只是学习《论语》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回去之后,继续阅读《论语》,真正地去领会《论语》的精神实质,用《论语》的智慧丰富自己的思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智慧之人。

侍坐中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第4篇

教学设计

一、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应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应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

“感受·鉴赏”、“思考·领悟”两个维度的能力发展。基于以上理念,本课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在研读文本过程中大胆质疑,以小组研讨的方式开展合作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设身处地去体验、解读文本,解决问题。努力实践文本、学生、教师、学者间的“多重对话”。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习内容分析:《侍坐》是高二语文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中“儒道互补”专题中的一篇课文

。本专题单元承载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选读古代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的重要使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论语》中的名篇,

《侍坐》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论语》这部传世经典的精妙之处,进而了解儒家文化的重要切入点,在本单元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侍坐》全文记叙的是孔子与学生关于立志的一次谈话,描绘了孔子与其弟子问志、言志、评志的和谐图景。几位弟子通过对话表明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全文结构完整、形象鲜明,含意隽永,思想深邃。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学生在初一曾经学习过《〈论语〉六则》(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高一完成了对《论语》的整本书阅读,对孔子思想及《论语》的内容有初步的认知。学生通过初中、高一的积累,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可以大致理解字面意思,但要充分理解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1、讲授法2、小组合作探究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前期教学状况:为了让教学更有针对性,我先用一课时让学生翻译全文,疏通文意。再布置作业,让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提出问题。根据作业情况,我发现学生的理解难点主要集中在曾皙之志的理解和孔子对四子之志的态度上。这和教师对教材内容分析是完全吻合的。据此,我设计问题让学生课下查找资料,自行解决一部分疑难点,课上交流。并安排了“品志”和“评志”两个重点教学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课文结构,明确文章思路。

2、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理解四子之志,理解孔子的态度及思想。

3、感悟作为政治家的孔子对“大同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向往与坚持,体会儒家积极入世的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四、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点出本文是《论语》中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

2、梳理课文结构:要求学生围绕“志”这个话题,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3、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揣摩人物性格:学生分角色还原课文谈话内容,表演完后每人就自己所饰演的角色作简单解读。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借表演者之口将文中人物性格概括出来,将不作为本课重点内容的环节快速带过,同时为下面的品志、评志环节作铺垫。

4、展示学生对课文理解上的问题。

5、解决问题一:如何理解曾皙之志

(1)再读曾皙志向,并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曾皙所描述的生活图景。组内交流推荐,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搭建梯子,让学生意识到曾皙之志与优美的生活图景有关联。

(2)引导学生说一说假如你身处其中,你会有什么感受?这个场景,会让你联想到哪些文学作品中的景象?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曾皙之志的境界。

(3)教师总结:明确曾皙之志就是追求太平盛世。

6、解决问题二:孔子对冉有、公西华之志作何评价。

(1)小组合作讨论,将表格填写完整,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填写表格的过程,能让学生关注课文细节,揣摩人物说话语气,从而领会孔子评价的真实含义。

(2)教师总结,并引用学者的话作为补充注释,点拨学生理解四子之志的内在联系。

7、解决问题三:孔子为何唯独赞赏曾皙之志。

这是本课难点,我事先将专家对这个问题的两种解读观点给学生,布置成作业,课下查

找资料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补充阐释,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就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课堂上我让两个同学展示他们完成的优秀作业,以示交流。

设计意图:化繁为简,如果课堂由我来给学生讲解,不容易讲清楚,而且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布置成作业的话,学生首先要查相关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筛选整合,并融入自己的思考,撰写成小文段,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内化成学生自身能力。

8、教师总结,补充两位学者的看法,并拓展延伸:展示孔子的大同社会理想,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升华文章主题,让学生感悟作为政治家的孔子对“大同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向往与坚持,体会儒家积极入世的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9、布置作业。

关于“志”、关于“理想”,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呢?请在以下题目中任选其一完成400字短文。

(1)《我看孔子的大同理想》

(2)当今社会一些人只看重物质生活,追逐名牌,攀比成风,甚至流行着这样的句

子“别跟我谈理想,戒了!”,你怎么看待这种社会现象?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