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孟子见梁惠王译文赏析

日期:2021-06-03

这是孟子见梁惠王译文赏析,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孟子见梁惠王译文赏析

孟子见梁惠王译文赏析第1篇

1·1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③。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④?’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⑤?’上下交征利⑥,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⑦;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⑧,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11)。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惠是其谥号,后迁都大梁,故又称梁惠王。②叟:对长者的尊称。③亦:只。④大夫:古代官职。夏、商、周三代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⑤士庶人:士和庶人。庶人,老百姓。⑥交:互相。征:取。⑦乘(shèng):古代一辆战车为一乘。弑(shì):古时下杀上,卑杀尊曰弑。家:有封地采邑的公卿大夫。⑧苟:如果。⑨餍(yàn):满足。⑩遗:抛弃。(11)后:朱熹注:“后,不急也。”

1 ·2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①,顾鸿雁麋鹿②,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③,经之营之④。庶民攻之⑤,不日成之。经始勿亟⑥,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⑦。麀鹿濯濯⑧,白鸟鹤鹤⑨。王在灵沼,于牣鱼跃⑩。’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曰害丧(11)? 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皆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①沼:水池。②鸿:大雁。麋:鹿之大者。③经:测量。④营:谋划。⑤攻:建造。⑥亟:急。⑦麀(yōu):母鹿。攸:所。伏:朱熹注:“安其所不惊动也。” ⑧濯濯:肥胖的样子。⑨鹤鹤:洁白的样子。⑩牣(rèn):满。(11)《汤誓》:《尚书》篇名,商汤讨伐夏桀的誓师词。时:是,这。害:同“曷”,何。

1·3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①,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②,请以战喻。填然鼓之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④,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⑤,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⑥,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⑧,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⑨,申之以孝悌之义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1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1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1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释〕 ①凶:荒年。②好(hào):喜欢。③填然:形容鼓声。鼓:动词,击鼓。古时兵以鼓进,以金退。④兵:兵器。走:逃跑。⑤直:只不过。⑥数(shuò):密。罟(gǔ):渔网。洿(wū):大。⑦憾:恨。⑧豚(tún):小猪。彘(zhì):猪。⑨庠(xiáng)序:古时的学校。商朝叫庠,周朝叫序。⑩申:反复陈述。孝:善事父母为孝。悌(tì):善事兄长为悌。(11)颁白:头发半白。颁,同“斑”。(12)黎民:百姓。(13)检:制约。(14)莩(piǎo):饿死的人。发:开仓赈粮。

1·4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①。”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②,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③,厩有肥马④,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⑤,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⑥? 仲尼曰:‘始作俑者⑦,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 而死也!”

〔注释〕 ①安:乐意。②梃(tǐng):杖。③庖(páo):厨房。④厩(jiù):马栏。⑤且:尚且。⑥恶(wū):何,疑问代词。⑦俑(yǒng):古代殉葬用的土偶或木偶。

1·5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②,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③;南辱于楚④。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⑤。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⑥,壮者以暇曰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号曰三晋,故惠王犹自称晋。②东败于齐:公元前342年,魏发兵攻韩,韩求救于齐。齐孙膑大败魏于马陵,魏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役后,魏屡败于秦,遂割地十五城向秦求和。④南辱于楚:公元前323年,魏被楚击败,失八邑。⑤比:替。壹:都,全。洒:同“洗”,洗雪。⑥耨(nòu):锄草。

1·6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人曰②:“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③:‘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④,沛然下雨⑤,则苗浡然兴之矣⑥。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⑦,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⑧!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②语(yù):告诉。③卒然:突然。卒,同“猝”。④油然:云兴起的样子。⑤沛然:雨大的样子。沛,同“霈”,润。⑥浡然:苗勃勃兴起的样子。浡,同“勃”。⑦人牧:牧民之君。牧,养。⑧引领:伸长脖子。引,伸长。领,脖子。

1·7 齐宣王问曰①:“齐桓、晋文之事②,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③,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④,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⑤: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⑥。’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⑦,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⑧,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⑨。齐国虽褊小⑩,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11),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12),则牛羊何择焉(13)?”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14)。’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15),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豪之末而不见舆薪’(16)。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17),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18),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19),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0),天下可运于掌(21)。《诗》云:‘刑于寡妻(22),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23),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24)?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25),朝秦、楚(26),莅中国而抚四夷也(27)。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28)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29),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30),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31)。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32)。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33),奚暇治礼义哉(34)?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齐宣王:齐威王的儿子。姓田,名辟疆。②齐桓、晋文: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晋文公,姓姬,名重耳。二人在春秋时先后称霸。③无以:不得已。以,同“已”。④保:安定,爱护。⑤胡龁(hé):齐宣王近臣。⑥衅钟:新钟铸成后,杀牲取血涂其孔隙,因而祭之。⑦觳觫(hú sù):牛恐惧战栗的样子。 ⑧爱:吝啬。⑨诚:的确。⑩褊(biǎn):小。(11)异:奇怪。(12)隐:怜悯。(13)择:区别。(14)忖度(cǔn duó):揣想。(15)百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16)秋豪之末:秋天鸟兽身上毫毛的末端。舆薪:一车柴草。(17)挟:用腋夹着。超:跨越。北海:渤海。(18)折枝:有三种解释:一、“枝”同“肢”,为长辈按摩;二、鞠躬行礼;三、折取枝条。三种解释皆通。(19)老:前一个“老”是动词,敬爱。后一个“老”是名词,老人。(20)幼: 前一个“幼”是动词,爱护。后一个“幼”是名词,幼儿。(21)运:转动。(22)刑:同“型”,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23)权:原指称锤,这里是动词,称物。(24)便嬖(pián bì):国王左右亲近之宠臣。(25)辟:开辟。(26)朝(cháo):使来朝见。(27)莅(lì):临。中国:中原。(28)有:又。(29)愬:同“诉”。(30)惛:同“昏”,头脑混乱。(31)罔:同“网”,陷害。(32)轻:容易。(33)赡:满足。(34)奚暇:哪有空闲。

【鉴赏】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朝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强大,社会变得动荡和混乱起来,众诸侯为了称霸天下,连年发动兼并战争,田园荒芜,民生凋敝。于是各家各派纷纷发表救国救民之策,希望天下太平,民生安定。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治国的政治理想。

孔子首倡“仁”,说仁者爱人,又把“仁”解释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爱人”、“忠恕”、“推己及人”,三者构成了孔子仁学的基本内容。孟子以孔子的私淑弟子自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政治学说中,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仁政”的概念,并为之奋斗终生。然而他生活的战国时代,诸侯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离娄上》)。为了扩充疆土,掠夺钱财,各诸侯国穷兵黩武,以至尸骨遍野,民不聊生。孟子为使百姓从水深火热中解脱出来,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极力劝说诸侯采用自己的“仁政”主张,反对武力,以实现其拯救天下“舍我其谁”的抱负。然而,他的理论总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屡遭冷遇。

《梁惠王上》集中所讲述的正是孟子的仁政理论,开篇孟子就轻轻撇去梁惠王的利,引出“仁义”之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在这一章中,孟子显示了极高的谈话技巧,无论是梁惠王还是其子梁襄王,抑或是齐宣王,他都能抓住其要害,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仁政”。梁惠王即魏惠王,惠是其谥号。魏国也曾是强盛一时的国家,“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战国策·齐策五》)。当时有七个诸侯自称为王,这之中据说魏国是第一个,齐国第二,秦第三。但在这三国中,魏国渐渐衰落下去,先强而后弱,所以文中梁惠王说“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有了这样的背景,梁惠王及其子自然更急切地希望强大自身,一来自保,二来可以雪耻。

孟子为梁惠王等开出的治国之方只有一味:那就是爱护子民。他认为国君要以人为本,保障子民的生活,才能实现国家的强大。其实,这种民本思想由来已久,而且影响深远。如当年姜太公就曾对周文王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六韬·文韬》)后来的荀子也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唐宰相魏徵同样用类似的话告诫李世民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卷四)可以说,在有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之初,高居于庙堂的国君们便已经看到了被统治的子民所蕴含着的力量,也认识到统治之本仍在于民。但是认识、了解是一回事,如何去实施又是另一回事。孟子虽然从未操持过国政,但他在言谈中却从财产、土地、赋税、兵制、刑法、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为魏国实行仁政做了详细阐述,其中不少言论对今人仍不乏启示。

对于古代的百姓而言,吃饱穿暖是最主要的,光这一点就牵扯到国家方方面面的政策。孟子在齐宣王和梁惠王跟前都为我们算了一笔同样的账。在孟子的打算里,在五亩宅田上,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者就可以穿上丝袄了;让鸡鸭猪狗按时繁殖,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就能吃到肉了;百亩地按季耕作就能让八口之家吃得饱。这笔账算得很模糊,引得不少学者对此疑惑不解,分辨不清这些数据是泛泛而说的,还是针对魏国和齐国当时的实际而言的。可是无论如何,孟子提出了两点保证百姓生活的条件:土地、人力。五亩的宅田,百亩的土地是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不随意征兵,保证农时的正常劳力是生存的人员保障。要满足这两点条件,需要在土地、兵制、税赋上加以配合,“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错过一季的农时往往意味着一年的衣食无着,这时的百姓自然没有心情为君王厮杀。所以,孟子说施行了仁政才能真正有为国家战斗的军队,“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施行了仁义的国家即便不发动战争,别国的百姓也会欣然前往,百姓是国家之本,夺得了百姓也就是夺取了国家。

孟子的计划中,五十岁的老人能穿上绸缎做的衣服,七十岁能吃到肉,对照孟子在《尽心上》一篇里的说法,这样说是因为老年人不穿丝袄就暖和不起来,不吃点肉,就填不饱肚子。青壮年时衣食有着,能奉养家中长者,老时能穿绸食肉,不用担心“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梁惠王上》)。这样的日子,孟子认为百姓就可“丧死无憾”了。为了达成这些,作为君王一定要时刻以百姓为怀,那些只顾自己耳目口舌之乐,无视民生的君王,无异于虐杀百姓的暴君,“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衣食之后是礼教。孟子在和齐宣王的对话中说,“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没有恒心就什么事情都胆敢去做,所以教化和礼节在孟子看来就是保证了百姓生存后要做的第二件事。只有老百姓有了自己可以仰赖生存的土地和房子,不会时时受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才会做事有顾忌有考虑,这时教导他们孝悌、仁义,他们才会跟着遵循。所以在亚圣的理想图景里,经过教化后,人人才能对父母孝顺,对兄长遵从,对乡里的老者恭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国家不但安定繁荣,而且犯罪率会降低,移民会增加,想要不得天下人心都不可能了。

所以,孟子以为,秉着以民为本的思想,施以仁政,国家进入的是一种良性的发展,它不仅施惠于百姓,更能在各个方面使国家达到良好的平衡与和谐,从而获得高于一般的利与益。孟子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重温此言,千载之下,仍透着不可轻视的睿智。

孟子见梁惠王译文赏析第2篇

《孟子见梁惠王》赏析解读

【课内学习】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

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解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文章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的恶行,告诉人们“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在孟子看来,只追求利益,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此可见,利对人的诱惑是十分巨大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多指的是“权力”和“金钱”等,很多人获取了很多物质财富,但是精神空虚,忽略精神层面的追求。对这样的人而言,孔子、孟子的话,无疑是一味“清醒剂”。孟夫子的“义利观”对我们今天公民的道德规范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

【拓展延伸】

《孟子》名句赏析

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人要生存,要有作为,要有出息,就要敢于直面内忧外患,就要历经一番艰辛困苦的磨难,就要历经一番肉体至精神的人生锤炼。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自己的父母和老人,同时也尊敬别人的父母和老人;爱护自己的幼小儿女,同时也爱护别人的幼小儿女。

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译文】没有圆规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圆”或“方”的形状来。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7、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为老百姓的快乐而快乐,老百姓也为他的快乐而快乐;为老百姓的忧愁而忧愁,老百姓也为他的忧愁而忧愁。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9、不以规距,无以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译文】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10、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 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 人也经常尊敬他。

1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1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1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译文】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览无余。

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视点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来观看世间的变幻纷扰。

15、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译文】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为“兼济”,且不失孟子原义。就是说,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16、尽信书,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孟子见梁惠王译文赏析第3篇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乐意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 “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1)承教:接受您的指教 (2)刃:刀子 (3)异:不同 (4)且:尚且

(5)恶:厌恶

(6)恶:怎么

(7)其:代词,指代“最初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

2.翻译

(1)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2)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3.上文中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表达作用?

孟子引用孔子的“始作俑者”来隐喻梁惠王领导无方,孟子批评梁惠王王府里那么奢侈,而老百姓却面带饥色,竟然饿死。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