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3
这是扬州慢教案扬州慢板书,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
“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
三、整体感知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词作。
2、师范读
3、指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
四、具体研习
(一)研习序言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3、提问: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情感的句子。
明确:怆然和感慨。
提问:诗人因何而悲而感呢?在序中找出相关的词语。
明确:黍离之悲。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伤感之情。
(二)研习内容
1、提问: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诗人路过扬州时看到了哪些景象?
明确:荞麦、江水、城池、月、红药、二十四桥
2、提问:词人听到了什么?
明确:号角声
3、学生再自由朗读词作,品味语言。
(1)提问: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那场经历战乱的树,每一个年轮就是每一块伤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痛只会越深越浓。
追问:这种情景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是由胡马造成的,胡马之所以能窥江而来,是因为宋朝的软弱无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权者的控诉。
(2)提问:“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
明确:“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陷入到一片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更加让人惆怅。
“清”修饰“角”,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
“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
“空”字与“潮打空城寂寞回”有相似之处,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
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
(3)提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好在哪里?
明确:解答此题一定要联系杜牧的原诗。
用杜牧诗,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桥仍旧,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经的繁华已去。随着水波的荡漾,明月揉碎在荡漾的水波之中,不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诗人那颗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仅水寒,连月也寒。用“无声”来写“月”,仿佛月曾经会有声,她仿佛曾经也被二十四桥繁华热闹的景象被玉人的萧声所感染,但现如今看到扬州城衰败残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日,夜深还过女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4)提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好在哪里?
明确:词人在这里荡开一笔,写二十四桥边的芍药。设想来年春天红药蓬勃生长出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如此美丽却不知为谁而绽放。这种情景就更让人伤感。诗中用物来表达情感的有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还有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4、提问:在各个景物前加修饰词,能体现景物的特点,能体现诗人的情感?
明确:杂乱的荞麦 清寒的江水 孤独的二十四桥
无声的冷月 寂寞的`芍药 凄清的号角
5、上面出现的意象都是冷色调的,渲染凄凉的氛围,但词中分明又有一些暖色调,描写、繁华的词,请找出来。
明确: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
德育目标:
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指出词分婉约、豪放。重点复习婉约派词的特点,指出本词的作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二、解题:
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介绍姜夔,教师稍作补充。 他一生未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所以他的词牌往往和词题是一致的。扬州慢可以看出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进一步体会本词传达的情感,讨论明确本词的情感基调(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进行探讨,把握本词的文意及结构
问:本词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从哪儿可以找到?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何写这首词,以及写本词的目的,即抒发“黍离之悲”。(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句)
追问:作者是如何书法自己的“黍离之悲”的?(即本词的文意及结构如何)
讨论明确:(结构示意)
所见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空城 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 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 杜郎须惊(难言之痛) 对比手法
“黍离之悲”
冷月无声(凄清)
桥边红药(感时伤乱)
教师在和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以下字词:
霁,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冷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引导学生研究探讨本词和前面的几首婉约词的不同
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婉约派词来感受(文学史指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的婉约派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明确:语言由“俗”变雅,内容有开拓(如本词跳出了以往的词为表现个人的狭隘情感的范围,把国家 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具体分析略。
六、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本词独特的写作技巧
①明确:本词着重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
具体分析:词的一开头,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作者想象中的昔日扬州繁华的景象。接着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实写,这对比鲜明的图景,自然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由此词人直抒胸臆,最后从听觉处渲染。
词的下片分两层,第一 层虚写,以杜牧的难赋深情杜郎须惊反衬出今日扬州的凄凉,后一层实写,写二十四桥明月,发出年年知为谁生的感慨。综观全词,有实有虚,有情有景跌宕生姿,情景交融。
②引用前人诗句(杜牧)是本词的另一特色(引导学生和辛弃疾词作比)
明确: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使人联想而寻于言外。(举例略)
拓展延伸:词中引用杜牧词的用处?
通过对比,抚今追昔,有力地 表达了作者对扬州的昔胜今衰的感伤。
七、课堂小结并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所见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空城 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 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 杜郎须惊(难言之痛) 对比手法
“黍离之悲”
冷月无声(凄清)桥边红药(感时伤乱)
[教学目标]
《扬州慢》教学设计范文
1。 学习理解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
2。 重点领会两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3。 注意两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前课苏辛词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的区别;
4。 背诵这两首词并熟记雨霖铃和扬州慢两种词牌格式。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海导航
先看自学提示,再结合课文注释,弄清两词大意。可先做完能力演练题库中的跟踪试题。
《雨霖铃》一词重点要注意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缠绵婉约的风格。寒蝉雨歇,烟波暮霭,晓风残月,都是暗淡而凄凉的景;执手相看,多情离别,风情无处说,抒发的是低沉伤感的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环境气氛和主体情感融为一体,刻划出一对恋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
《扬州慢》一词要重点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以及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等凄惨、冷落的气氛使作者伤今怀古,不禁产生昔胜今衰之感。此外,还要注意体会化用杜牧诗诗所产生的新的艺术意境。
二、思路结构
《雨霖铃》一词写于作者仕途失意又失去爱情慰藉之时,心情抑郁,生活前途更感暗淡无光。因而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均凄凉低沉。上阕写与情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以写景为主,但字字含情;下阕想象别后的生活场景抒发痛苦之情。
《扬州慢》一词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圆、伤时念乱的心情。上阕全写眼前实景,写出了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扣住扬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 二十四桥、芍药— 来写。结构图: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杜牧才情再高亦难赋深情
拟想 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三、 疑难指津
《雨霖铃》的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一是景物特征鲜明。“寒蝉”“骤雨”“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暗淡凄清且具有较大的联想空间;二是景物含情。试想蝉是寒的、风是冷的、月是残的、柳又有留意,怎不引起留恋与哀愁呢?这便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四、语言揣摩
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评析:这是柳永的名句,历来脍炙人口。妙就妙在问得清晰明白,答得含蓄生动,似答非答,韵味无穷。更妙的还在于景物鲜明且又含情。“杨柳岸”“晓风”“残月”三项景点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层次分明、幽静而开阔的意境,引人入胜。另外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留”“柳”谐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昔人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是离别之情。更兼之风月关情,何况是拂晓之凉风,黎明之残月。因而,“杨柳岸晓风残月”明写实景,暗写别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运用: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
画相通,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可配画
画可配诗。该句诗兼
有诗情和画意,请试
为之配画。只要能体
现主要大意 即可。示
例如右:画中有流水
潺潺,扬柳依依,晓
风拂拂,燕子飞飞,
残月隐隐,诗人提壶
独行,似醒似醉。
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评析: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宛如百感交集,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运用: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二十四桥边的红药仍一如既往的在纵情的茂盛的年复一年的开放,但是又有谁来欣赏与采摘呢?(翻译与扩写)
五、名题讲析
1。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的“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 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冷。
C.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念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讲析:本题选用了宛约派李清照的词作名篇,词中亦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四个选择项分别考了词语的含 义、词语的炼字炼意、词作的思路、词作的表现手法,都是古诗词鉴赏的基本要素。A项是分析“不消”二字的深层含义,从全词立意看A是正确的;B项是对炼字炼意 的分析,这里“绿”“红”“肥”“瘦”都是借代手法,体现作者炼字的新奇,历来颇受称颂把玩,分析 也是正确的;C项是对词作思路的概括,词虽简短,却有叙事过程和抒情层次,分析正确;D项鉴赏的角度是表现手法,作者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并非“直抒胸臆”,因而D项分析不当,应选D项。
六、风景剪辑
剪辑1:
柳永字耆卿,名三变。善为乐章,长于慢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及失意文人见长,且多寓以同情之意 ,市井特声鲜明,语多俚俗,深受歌妓和笛工们的赏识和欢迎。初试不第,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再次应试,宋仁宗故意将其黜落且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剪辑2: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 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 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一、【教材依据】
《扬州慢》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篇目”。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设计理念:在了解新课程标准内涵基础上,要求学生着重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吟咏、整体把握、重点词句赏析),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并背诵默写本首词。突出学生的能动性,积累一些诗词鉴赏的心得,并用这些体悟继续分析后面的词作。
教材分析: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知人论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平行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通过本学期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初步感知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
2、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过程与方法:1、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内涵
2、意象、修辞拓展训练
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诗歌鉴赏氛围
【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准备】
资源收集:对作者姜夔生平了解、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扬州、名家读本词、名家点评本词、重要意象搜集
课件制作:先播放《几多愁》歌曲,为学生创设感时伤世氛围,再以图片展示扬州昔胜今衰画面,突出主旨,力求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
活动准备:给出预习提纲(知人论世、读、品、背诵、改写),学生提前预习
七、【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先播《几多愁》歌曲(为学生创设感时伤世氛围)
一曲《虞美人》、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道尽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二百多年后,面对被金兵洗劫一空的扬州城,姜夔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黍离之悲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诵读鉴赏南宋词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多媒体投影词题、作者)
二、学法指导(理清思路)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总结了诗歌鉴赏的几个步骤:
明确:其一、知人论世;
其二、诵读吟咏;
其三、整体把握;
其四、重点词句赏析;(多媒体投影诗歌鉴赏的四个步骤)
三、互动课堂
(1)知人论世
1、了解扬州(学生谈,老师补充)
师问:回忆学过的诗句谈自己认识的扬州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出了扬州的繁华;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想象金兵入侵,扬州城破败不堪……
2、作者及背景
见课本37页,指导学生划出重点语句。
(2)诵读吟咏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1.学生自读〔注意三个层面:字正句顺;感情基调;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补充] ①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重点解释)
②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 “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
③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
2、指名朗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3、教师配乐范读
4、录音跟读
(3)整体把握
学生分组讨论,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大屏幕展示三个思考题)
1、上阙中那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学生动手圈注)
明确:空城。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可以看出。
2、下阙中那一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
明确:“惊”字,表现出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师问:作者借杜郎之口抒自己感时伤世之情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
师问: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引导学生巩固拓展)
明确:“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凄冷无声的是“月”(借月之凄清,无声言人之悲切伤感)。
3、请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最好是“名都”,还有“春风十里”、“青楼梦好”、“豆蔻词工”、“二十四桥”,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繁华热闹。这些景象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引用前人诗句是本词一大特点,请阅读相关的四首诗。(多媒体投影杜牧的四首诗,学生齐读)
师问:造成昔盛今衰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古代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曹操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杜甫哀叹“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胡马窥江”用借代手法,代指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姜夔选取此题材正是为了极表他的“《粟离》之悲”,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让我们重新读一遍,再次感受作者的黍离之悲。(学生齐读全词)
(4)重点词句赏析
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
赏析示例:“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明确:首先,此句化用杜牧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让我们想到昔日热闹场景,以此来反衬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以乐景衬哀情,从而倍增今日之凄清。
其次,抓重点意象“月”,转寄情思,抒发感慨。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月”诗句(意象拓展,学生自由回答)?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人情于物象,似乎明月也有情,为昔盛今衰之扬州而伤感、而沉默!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凄清、感伤气氛,寄托悲怆之情。
师问:“清角吹寒”与“冷月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谁结合自己的体会给大家谈一谈?(知识迁移)
明确:“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用听觉写触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
四、课堂小结
词的上片记行写景,抓住“空城”等典型景物,渲染凄凉气氛;下片化用杜牧诗句,处处设想,今昔对比,抒写黍离之悲。
写作特点
1、今昔对比、虚实结合;
2、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五、全班同学背诵本词(注意把握《黍离》之悲)
背诵指导:
1、理清结构
上片:总写(点题)-——所见——所闻
下片:设想(杜牧)——所见(景语)
2、学生自背、互背、齐背。
六、作业:
1、背诵全词
2、发挥想象把本词改写成一篇800字散文。
板书设计:
扬 州 慢
姜夔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