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29
这是归去来兮辞名师公开课,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以《花源记》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资料链接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XX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四、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提名朗读(正音;注意语气、语调及语顿)——集体朗读——自由朗读
1、一读——正字音。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二读——断句读。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3、三读—— 明白音乐美
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读出语气——疑问、反问、感叹和陈述语气;读出语速——快、中、慢;朗朗上口的音乐美,主要源自于骈偶的运用。
a、找出各个自然段中的韵脚
b、找出对偶对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骈体文),引导学生初步背诵这些零散句子。只有在这基础 上才能讲究背诵,否则,就是死记硬背了。
c、找出本文双声词、叠韵词、叠字,双声如“ 惆怅”“崎岖” ,叠韵如“盘桓”“窈窕” , 叠字如“遥遥”“飘飘” “欣欣”“涓涓”。(对比《荷塘月色》)
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如:
每段段首那三句话读法(可让学生分析探讨读法)
第一段的“ 归去来兮,”要读得豪迈,因为作者释放了所有做官的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
第二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愉悦而平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高兴;启下,作者 心里很轻松
第三段“已矣乎!”有些无奈。
另外还要五读六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五、疏通字词
并完成练习三
六、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试着背诵;
2、完成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背诵课文
一、检查练习
二、研习课文
(一)总体把握
1、归家之因
2、归家之乐
3、综述情态
一、阅读《序》,回答以下问题:
1.陶渊明从哪里“归去”?归到哪里?2.他“归去”的原因是什么?
3.他“归去”是在什么时间?
(回答:陶渊明从彭泽县令的职位上“归去”到家中、田园。他写过《归园田居》。陶渊明以前多次做官,又多次辞官,但没有写过类似作品。这次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辞官,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彻底打消了做官的念头,归隐田园。那么,他辞官的原因是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谁来翻译一下?意思就是:我本性率真,不能靠虚假伪装勉强自己。挨饿受冻虽然痛苦,但如果违背自己的本性,那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受辱。“交病”,就是“取病”,受辱。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写道:“(陶渊明)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陶渊明“归去”的时间是十一月,当属冬季。有学者据此认为本文写于晋义熙元年(一说义熙二年),即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
二、朗读正文第一段。回答:本文属于什么文体?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属于“辞”,古代一种文体。辞,作为一种文体,其定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语焉不详,而《归去来兮辞》的文体归属自宋至今聚讼纷纭。有学者认为,陶渊明在《序》中并未说明文体,后人在题目上加了一个“辞”字。所以,有人认为是“辞”,有人认为是“赋”。笔者以为,“辞”以抒情为主,必须押韵,本质上是诗;“赋”以铺陈为主,常用答问对话形式,押韵不严格,本质上是散文。陶渊明的诗歌深受楚辞影响,尽管没有标明“乱曰”,但“已矣乎”一段其实等同于楚辞“乱曰”一段,即结尾段。“归去来兮辞”的“辞”应该指的是“楚辞”这种诗歌体裁。同学们若不同意,可以进一步探讨。
正文第一段陶渊明主要写了自己人生的重大选择:弃官归家。可以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连用两个问句,强烈表达自己对人生的反思。第一个问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是沿用《楚辞》诗句发出内心的呼喊(乐府诗中也有此习语)。《楚辞·招魂》中有大量“归来兮“和“魂兮归来”的句子,呼唤楚怀王的灵魂归来。“胡不归”则是沿用了《诗经》中的句子“式微,式微,胡不归?”开头就发出呼唤,这是向谁呼唤呢?向自己内心发出呼唤。所以这是深切的呼唤。呼唤什么?心灵的回归。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呼唤自己的心灵回归的生活体验?那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呼唤?人在迷惘的时候往往会这样。你们迷惘过吗?有过的举手。那么,陶渊明迷惘过吗?迷惘过。看第二个问句,他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意思就是,既然当初是自己愿意为了生计而让心灵受委屈,为什么还惆怅而独自悲伤呢?其实就是说,我陶渊明出仕为官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违心的,是痛苦的。他就此提出了“心”和“形”的关系。他说自己“心为形役”,即心被形体役使。原本应该“形为心役”,为什么颠倒了?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心为形役”呢?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情况。根据陶渊明在《序》中的交代,我们知道是在家庭温饱问题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所以说,为了解决身体上的温饱问题而去做官就叫“心为形役”。
陶渊明受前人的影响。《庄子》里有“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意思是,利用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这样怎会受到牵累呢?《管子》也说:“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荀子》中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这些言论都是教导人们不要为外物所役,要做物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据《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原来,陶渊明是一个清高率性之人,无法做到在上司面前阿谀逢迎、低三下四。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是这个意思。苏轼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也是这样的感慨。陶渊明在《序》中有一句“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陶渊明的“平生之志”是什么?人们印象中,陶渊明是一个闲适纯净的田园诗人,殊不知,青少年时期的陶渊明也是满怀宏图大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咏荆轲》)“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杂诗其四》)“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这些诗句说明,陶渊明的“平生之志”是建功立业,与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是一样的。因此,他说出来做官是为了温饱问题,可能只是表层原因。
“质性自然”是性格问题。陶渊明在诗文中多次提到“自然”一词,这个词体现了陶渊明的哲学思想。一个建功立业的陶渊明,一个崇尚自然的陶渊明,这两个陶渊明走到了一起,于是矛盾就产生了。要想建功立业,就必须先在官场站稳脚跟;而要在官场站稳脚跟,就必须适应官场的规则,放弃独立人格,放弃对自由的追求,甘心做奴才;或者隐忍、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大展宏图。而这恰恰与陶渊明的率性天真相违背,那样做会使自己的人性异化。于是他陷入了痛苦之中。大概每个人都会有痛苦,陶渊明的痛苦是中国古代率性文人普遍存在的痛苦,即“坚持人性”和“异化人性”的矛盾。是为了达到目的将自己变得不像自己呢,还是宁肯抛弃官位而坚持自己的人性呢?经过反复慎重的思考,陶渊明选择了后者。这也充分证明陶渊明本质上是个读书人,不是政治家。大量事实证明,人性一旦被异化,所谓“建功立业”的志向可能是自我欺骗的借口罢了。加之时局的动荡,让陶渊明难以看到希望。大概这就是陶渊明所说的“深愧平生之志”的含义。这就是第一层丰富又深刻的内涵。
第二层写什么?“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表达深深的后悔之意以及觉悟后毅然回归的欣慰。这些句子是化用前人的。哪位同学能说出来?前两句化用《论语》中的句子。《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后两句化用《离骚》中的句子:“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当一个人做出最后的选择,原来纠缠于心中的阴云就立刻烟消云散,内心会变得轻松愉快。
第三层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形象地描写出了轻松愉快的情景。遥遥,就是飘荡。同学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这两句表达归心似箭的心情。由此总结,所谓“归去”,就是从不自由回归自由,灵魂回来了。下面请同学读一遍,注意韵脚:归、悲、追、飞、衣、微。以上第一课时。朗读指导)
三、第二段写回到家中情景。请同学们先读一遍,然后回答:1.韵脚是什么?2.句式有何变化?3.作者写了回家后怎样的情景?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先用四字句,后用六字句。四字句的韵脚是奔、门、存、樽。四字句显得紧促,表达回家后亲切、激动的心情。六字句的韵脚是颜、安、关、观、还、桓。六字句相对舒缓从容。同学们看看课文注释,小组互相翻译。回家后的情景有多处,请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构成一幅图画,并点明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比如:1.“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运用典故,借物喻人,表达坚毅的品格。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写回到家中安闲、清高的神情。“容膝”是个典故,见《韩诗外传·卷九》:
楚庄王使使赍金百斤聘北郭先生。先生曰:“臣有箕帚之使,愿入计之。”即谓妇人曰:“楚欲以我为相,今日相,即结驷列骑,食方丈于前,如何?”妇人曰:“夫子以织屦为食,食粥毚履,无怵惕之忧者何哉?与物无治也。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殉楚国之忧,其可乎?”于是遂不应聘,与妇去之。诗曰:“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借物喻人,含蓄蕴藉。读以上句子,要驱遣想象。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注意:这些句子所描绘的情景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处处与官场形成了鲜明对比。典故、对比、意象是鉴赏的三个要点)
四、第四段写什么内容?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共鸣?你有没有产生问题?
(第四段写田园风光。也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孤傲的情怀;第二层写田园风光,表现回归田园的愉悦;第三层由物及理,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喟。“息交”、“绝游”,这话说得有些决绝,表达了一种决心。告别昨天需要下定决心。“世与我而相违”,这话使我们想起了一个诗人的名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和这个社会不太合拍,甚至你觉得你不喜欢这个社会,你不愿意和世俗社会交往?谁来讲一讲?注意:社会是复杂的,充满了虚假,陶渊明做人率真。这就很难适应社会。勉强自己去适应,是很痛苦的事情。还记得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一段话吗?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朱自清与陶渊明在精神上是相通的。陶渊明写诗文,发自肺腑,没有虚假,殊为可贵。这启发我们,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表达真情实感。
第三层写“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此句由物及理,表达了一种人生感悟:在大自然面前感觉到人生的短暂,希望在有生之年更多地享受大自然,而不是将宝贵的生命被官场扭曲。读这一段,同学们应该产生一个问题:“农人告余以春及”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写的是春季风光,可是在《序》中,写的是冬季,对不上号。怎么解释?此问题先让学生回答。前人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回答。钱钟书认为,对回家及田园风光的描写是想象之景,并非实写。这体现了作者在构思上的独特之处。朗读训练。)
五、朗读第五段。回答:你是否感受到最后一段作者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请你来分析一下。
(“已矣乎”,就是“算了吧”。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说这样的话?在看透了的情况下。作者看透了什么?看透了人生。他说:“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人活在世上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既然人生这么短暂,为什么还要做违背本性的事情呢?何不顺应自己的本性,任凭去与留?“去留”就是死生。“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还要急急忙忙地追这追那呢?“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话很厉害,说到了人生的根本问题上来了。人活着,是为了富贵吗?大概很多人是为了富贵,还有很多人想长生不老。人生的痛苦来自欲望,一般人最大的欲望无非就是富贵与长寿。陶渊明想透了,既不追求富贵,也不企求长寿,而是顺应天命。当一个人把这些想透了,就一身轻松,不会做违背本性的事情了。欲寡精神爽。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天知命,就没有什么困惑了。这是人生的觉悟,彻悟。同学们这个年龄可能还远远不能理解,甚至不能接受。因为你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陶渊明是有哲学思想的。哲学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所以说,在这一段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了高潮。本段运用了三个典故。第一个是“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写过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传中写了一个叫黔娄的人,战国时齐国人,很有学问,国君要给他高官厚禄,他拒绝了。黔娄的妻子说:(丈夫)“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说,五柳先生与黔娄是同一类人。第二个典故是“植杖耘耔”,见《论语·微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同‘耘’)。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丈人是一位隐士。陶渊明用荷蓧丈人的典故,来寄寓自己的志趣:自由躬耕,自得其乐。第二个典故“登东皋以舒啸”,见《晋书·阮籍传》:
籍曾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道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
陶渊明用苏门山隐士孙登长啸如鸾凤之声的故事,寄寓自己的志趣:寄情山水,吟诗自乐,何其自由自在!同学们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不妨说一说。大凡文人在经历重大人生选择之后,总会诞生杰出作品,《归去来兮辞》就是如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只有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作者才能深入思考人生,才尽情表达。最后,请一位同学朗读这篇文章。本文影响极大,后世仿作甚多。苏东坡等人都仿写过。同学们若有兴趣,也可以仿写一篇)
一、教材处理反思: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关于《归去来兮辞》一文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教师用书认为本文是辞官归田之初的作品,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该如何定位,将对教学方法产生较大影响,本着有利教学的原则和个人悟读的心得,我采用了归隐之前、将归未归这一观点。因为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本身与社会有一定的差异,好比理想和现实的差异。何况“辞”,追溯其源头——楚辞,本是浪漫主义之流。
另一方面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童叟皆知的《桃花源记》便是典型一例。此文理解为将归之际,人未归心已先行,由心神去想象,想象总是美好的,所以全文充斥着一股惬意、一股坚毅,而现实的归家,不说旅途之苦,清贫之家,无米下锅之际,或许愁容满面,能有此文之悠然的神韵吗?再联系作者的生平及课文之序,本文的由来便一目了然。陶渊明青少年时,曾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并非士族之家,要想通过做官来伸展个人志向实现抱负,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一方面,他与唐时的李白经历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文风也偏走浪漫。
二、教学方法反思:
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合理的配置处理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该是做为一篇文言文来讲,还是作为一首诗歌来上?课文的定性问题,关系整个教学方法的设计,若是古文教学上难免注重于基本常识,若是诗歌,则对字词不过于强求而侧重于意境的赏析与学生的感悟。依据单元提示,本单元为汉魏晋散文赏析;但本文体裁为“辞”,根据辞的'特点,虽然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它仍然是诗。
通观本文内容,不管是从句式、韵律、意境来看它是一首美诗。这点教师用书也认同,点明“此体裁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定位以诗,则以朗读感知为中心,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让学生读的充分,是诗的根本,读好了,字词便不是问题,意境也不再是难题。因而本课程以朗读为主要形式,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我预设之为“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提名朗读——集体朗读——自由朗读——解读练习——讨论归纳”这一教学过程,希望以一个愉快的教学过程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在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的资料进行收集、判断,吸取精华而弃其糟粕。
一、课前预习
1.初读正音,读出语调的高低;读出语速的快慢;读出语气的喜悲。
2.熟读课文,了解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和辞的体裁特点。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和辞的体裁特点,掌握本课出现的各种文言知识,特别是“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预习诵读课文,正字音,通文意,利用注释、工具书翻译,自学标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小组交流合作解疑答难。
3.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体悟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通过疑问句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或高兴的复杂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导入)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五斗米”是多少?
据考证,陶渊明时县令的月薪是米十五斛,现银二千五。一斛为十斗,除以三十天,恰好是每天“五斗米”。旧时,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10斗为1石,一石大米就大约是59.2公斤,所以五斗大概30斤,所以,在当时县令这个官职的俸禄还是很丰厚的。陶渊明为何非要弃官不做而归隐?既然归隐又何必写辞示意?我们一起来走进《归去来兮辞》一探究竟。
二)预习检测
1.PPT正音
储(chǔ)粟 靡(mǐ)途 小邑(yì) 心憚(dàn) 眷(juàn)然 归欤(yú) 怅(chàng)然 慷(kāng)慨(kǎi)一稔(rěn) 将芜(wú) 奚(xī)惆(chóu)怅 轻飏(yáng) 熹(xī)微 携(xié)幼 酒樽(zūn) 壶觞(shāng) 眄(miǎn) 庭柯(kē) 怡(yí)颜 流憩(qì) 遐(xiá)观 出岫(xiù) 景(yǐng)翳翳(yì) 盘桓(huán) 西畴(chóu) 棹(zhào) 窈(yǎo)窕(tiǎo) 寻壑(hè) 曷(hé) 遑遑(huáng) 耘耔(zǐ) 东皋(gāo),
2.学生介绍背景、作者生平、辞的特点。
三)学生活动
1.诵读课文,整理翻译中标注的问题,积累总结文中各种文言知识,特别是文言句式。
2.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标注的问题,组内解疑答难;共同讨论“胡、奚、曷、焉、何”等疑问代词的用法和意义.
3.班内讨论解决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共同找出文中的疑问句?判断其句式,试着给这些疑问句做出你的回答,分析其意义。
4.总结辨析陶渊明在本辞中或决绝或犹疑或高兴的复杂感情。
四)精讲细解
1.重点字词
役,奴役,被动。 谏,挽回,劝止。 追,挽救,补救。 恨,遗憾。 眄,斜看,这里是“随便看看”的意思。 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神色。 审,觉察。 策,拄着。 扶老,手杖。 矫,举。 畴,田地。 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意为划桨。 曷,何。 委心,随心所欲。 去留,指生死。 期,希望,企及。 怀,怀着,趁。 植,置。 耘,除草。 籽,以土培苗根。 聊:姑且。 乘化,随顺大自然的运转变化。 归尽:到死。 尽,指死亡。
2.疑问词的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较多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② 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宾语。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2)本文中的疑问代词有哪些?本课的疑问句是否都是宾语前置句?
胡,田园将芜胡不归? 胡,何,为什么
奚,奚惆怅而独悲? 奚,何,为什么
展开全文阅读焉,复驾言兮焉求? 焉求,求焉,追求什么,宾语前置
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何,为什么
何,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何之,之何,到那里去
奚,乐夫天命复奚疑? 奚疑,疑奚,疑虑什么,宾语前置
3.组织回答这些疑问句的答案,分析在这些疑问句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田园将芜胡不归?
【回答解析】原文:“既自以心为形役”“觉今是而昨非”
官场是不适合我的啊,我应该回去!田园将要荒芜我却还在这里,不应该啊!
这体现了作者的自责和悔恨。我都是做了些什么啊,怎么能让田园荒芜呢!直抒胸臆,以突兀峻峭的笔势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奚惆怅而独悲?
【回答解析】原文:“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官场如此黑暗,我志向不得伸展,我很惆怅啊,既然如此,我为何还要恋恋不舍而独自伤悲呢?
这是作者的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所幸虽已“迷途”,但“迷途其未远”,回头还不迟。寥寥数句,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愤怒的抗议;既是觉醒的宣言,又是对官场污浊的揭露,矛头直指封建官僚制度。在沉痛和愤怒之余,又不乏因决意归隐而欣然自得的意味。
在这种感情的抒发中,“归去来兮”的原因也就蕴涵其中了。作者辞官的原因是他看穿了官场的污浊,也认识到了仕途即迷途,他不愿同流合污,也不愿屈心抑志。当他意识到仕宦生涯是“深愧平生之志”之后,痛苦之余又庆幸自己陷入泥淖还不算深,还来得及从迷途走出以踏上正确的道路。因已决计归去,作者又有些解脱后的欣喜。“舟遥遥”四句,将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心情和归心似箭的感觉含蓄地表达出来了。第2段自然就是描写初回到家时的情景。
复驾言兮焉求?
【回答解析】原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我什么都不再追求了,既然我已经与官场生活断绝关系,既然世俗之事与我的心意相违,我还有追求什么呢!
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其后描述了他的田园生活和感受,叙述其与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和出游,描写出游中所见到的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描写和叙述中饱含感情。虽然有低沉的感叹,也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基调仍是乐观、旷达的。此段寓情于景、于物、于事之中,最后两句触景生情,自然引出末段的抒情议论。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回答解析】原文:“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人寄身世上,一生又能有多少时光,莫不如随着自己的心意,任其自然,或去或留啊!为什么整天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啊!富贵荣华不是我所追求的,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不如顺应自然以终老吧!
这是作者抒发感慨,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对丑恶现实的谴责和抗议。“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则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
乐夫天命复奚疑?
【回答解析】原文:“聊乘化以归尽”
姑且顺其自然了结一生吧,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犹豫彷徨的呢?
作者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之句收束全文,乐天安命,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这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这样的思想是有些消极,在历史上也曾引起很多落魄文人的共鸣,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而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解。联系陶渊明的经历和志向,是可以理解这种态度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职归田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投身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直率地表达出来,不加任何矫饰,是作者历经人生曲折之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饱含着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过来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体验。
4.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谐美,有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而自然纯真可亲。
五)拓展训练
仿写句子: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
【回答解析】你是一只前世的鸟,翱翔在异域天空。
你是一只青绿的叶,处身于花团之中。
你是一株傲霜的菊,绽放于红尘之外。
你是一只翱翔的鹰,盘旋在苍穹之中。
你是一轮明净的月,高挂在凡间之上。
你是一江清澈的水,长流于高山之巅。
六)习题作业
1.根据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脉络,背诵全辞。(必做)
2.整理陶渊明的其他诗歌,搜集历代名家对其的点评,试着自己简评陶渊明的思想。(选做)
七)板书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