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0
这是归去来兮辞获奖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方法
1. 朗读教学法
2. 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准备
1. 熟读课文读出语调、语气、语顿、语速和语意
2. 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 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归去来》片段)这首歌是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学生答),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二. 解题
1. 作者简介陶潜,又名渊明,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2. 辞赋(幻灯片)
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
三. 朗读课文
1. 放录音(听朗读的同时提醒学生结合画面加深理解)
2. 朗读常规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属“辞”体,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每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3.放录音,学生跟读
四. 研习课文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做官往往是封建社会士阶层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首选之路,身在仕途的陶渊明为什么却想辞官归去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在此先作提示,本文写于作者辞官之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归,文中所记叙的归途和归家后的生活都是作者想象的情状
1. 男生读第一自然段
A.朗读指导:
第一二句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归田之志的诀绝朗读时用升调“胡不归”重读“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种悔悟和庆幸溢于言外 “悟、知、远、觉”应重读
B.思考:
a.由何处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要归?(用原文词句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不谏”、“可追”)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课外补充的这首诗(幻灯片)(学生齐声朗读)陶渊明曾有这样两句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和“池鱼”恰反映出他“心为形役”的痛苦
b.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田园将芜”“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责自悔,“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自恕自慰总的心情是“悲——乐”)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
2.女生读第二自然段
此段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我们先来捕捉作者的叙事线索(归途——抵家——家中——园中)
“舟遥遥以轻颺 ,风飘飘而吹衣”,陶一踏上归途,就露出了欢快之情(速度渐快)“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更表现出他迫切希望回到大自然怀抱的心情,简直像孩子一样的天真因此到家一看,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显得亲切动人这里诗人将松树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菊花的素雅淡泊,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自然联系起来,使松菊成为自己坚贞、高洁、不同流合污的逸士节操的象征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志节紧密结合起来描写,写的虽是云和鸟,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写照 “云、出岫、鸟、知还”重读,作者就像出岫的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知还的倦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抚孤松而盘桓”,托物言志,以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孤松”一词加长音长,重读
思考:归途心情如何?初抵家门心情如何?归家后居家生活的心情如何?(用原文词句作答明确:“恨”——迫不及待,归心似箭,“欣”、“奔”——欣喜若狂,“怡”、“傲”、“安”——自安自乐,闲适安娱,怡然自乐,“盘桓”——流连忘返)
作者归家后或自斟自酌,或观树赏菊,或坐看白云起,或暮候飞鸟还,这样的安闲自在的心境,在我们初中时学习过的《饮酒》一诗中也有印证(学生齐声背诵)(幻灯片)此诗流露出作者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在作者的想象中,归隐后的家居生活愉悦恬静淡泊自在,那么归后的乡居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呢?
3.教师朗读第三自然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 ,作者先重申辞官归田之志;再写与乡里故人的交往之乐;后又写驾巾车孤舟的出游之乐;接着作者出游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铺垫
乡间的生活自安自乐,既有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农人的劳作之欢,又有琴棋书画的文人雅士的休闲之乐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有他的《归园田居.其三》为证,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躬耕生活的热爱
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该读得“气满声高”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作者感叹人生苦短,那么作者将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呢?
4.全班齐声朗读第四自然段此段是作者在感抒情怀,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的隐居心理自白
讨论: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其他诗文和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典故:东晋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黑暗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为了谋生,几仕几隐,身陷其中一天,上边派了一个督邮到其所在的彭泽县巡查,旁边的官吏叫他穿好官服、戴好帽子去谒见,陶为保持高尚的节操,不愿意,还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弃官归隐,在弃官之后归隐之前写下了这篇辞41岁的陶渊明并从此诀别官场
一个人生活的是否积极,关键看他有没有理想,他的理想怎么样陶渊明青年时候也曾有过“大济天下苍生”的理想和抱负,他所描写的那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桃花源,正是他政治理想的有力证明,然而现实的黑暗把他的壮志击得粉碎官场的庸俗污浊使他难以保存社会理想和人格价值;田园生活的质朴自由,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陶渊明以旷达的心境和超然态度对待生死天命,这样的乐观精神从另一层面上说,这也正是他积极人生的表现当然这里边也流露出他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以及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没有自命清高而是直抒胸臆,不可简单肤浅的冠以消极之名)
五.胡适曾有这样一首写陶渊明的诗结合我们学过的有关陶渊明的作品,以及大家课外收集到的陶渊明的生平和后人对他的评价,按你自己的理解说说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崇尚自然、淡泊明志、闲适自在、躬耕田园、不流世俗、超然旷达、乐天知命)
六.品读课文
1.指导背诵技巧:学生根据背诵提纲自由诵读
2.放背景音乐,学生在清新淡雅的轻音乐中齐声美读课文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田园诗人的形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两课时 )
一、阅读《序》,回答以下问题:
1.陶渊明从哪里“归去”?归到哪里?2.他“归去”的原因是什么?
3.他“归去”是在什么时间?
(回答:陶渊明从彭泽县令的职位上“归去”到家中、田园。他写过《归园田居》。陶渊明以前多次做官,又多次辞官,但没有写过类似作品。这次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辞官,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彻底打消了做官的念头,归隐田园。那么,他辞官的原因是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谁来翻译一下?意思就是:我本性率真,不能靠虚假伪装勉强自己。挨饿受冻虽然痛苦,但如果违背自己的本性,那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受辱。“交病”,就是“取病”,受辱。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写道:“(陶渊明)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陶渊明“归去”的时间是十一月,当属冬季。有学者据此认为本文写于晋义熙元年(一说义熙二年),即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
二、朗读正文第一段。回答:本文属于什么文体?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属于“辞”,古代一种文体。辞,作为一种文体,其定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语焉不详,而《归去来兮辞》的文体归属自宋至今聚讼纷纭。有学者认为,陶渊明在《序》中并未说明文体,后人在题目上加了一个“辞”字。所以,有人认为是“辞”,有人认为是“赋”。笔者以为,“辞”以抒情为主,必须押韵,本质上是诗;“赋”以铺陈为主,常用答问对话形式,押韵不严格,本质上是散文。陶渊明的诗歌深受楚辞影响,尽管没有标明“乱曰”,但“已矣乎”一段其实等同于楚辞“乱曰”一段,即结尾段。“归去来兮辞”的“辞”应该指的是“楚辞”这种诗歌体裁。同学们若不同意,可以进一步探讨。
正文第一段陶渊明主要写了自己人生的重大选择:弃官归家。可以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连用两个问句,强烈表达自己对人生的反思。第一个问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是沿用《楚辞》诗句发出内心的呼喊(乐府诗中也有此习语)。《楚辞·招魂》中有大量“归来兮“和“魂兮归来”的句子,呼唤楚怀王的灵魂归来。“胡不归”则是沿用了《诗经》中的句子“式微,式微,胡不归?”开头就发出呼唤,这是向谁呼唤呢?向自己内心发出呼唤。所以这是深切的呼唤。呼唤什么?心灵的回归。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呼唤自己的心灵回归的生活体验?那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呼唤?人在迷惘的时候往往会这样。你们迷惘过吗?有过的举手。那么,陶渊明迷惘过吗?迷惘过。看第二个问句,他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意思就是,既然当初是自己愿意为了生计而让心灵受委屈,为什么还惆怅而独自悲伤呢?其实就是说,我陶渊明出仕为官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违心的,是痛苦的。他就此提出了“心”和“形”的关系。他说自己“心为形役”,即心被形体役使。原本应该“形为心役”,为什么颠倒了?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心为形役”呢?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情况。根据陶渊明在《序》中的交代,我们知道是在家庭温饱问题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所以说,为了解决身体上的温饱问题而去做官就叫“心为形役”。
陶渊明受前人的影响。《庄子》里有“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意思是,利用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这样怎会受到牵累呢?《管子》也说:“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荀子》中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这些言论都是教导人们不要为外物所役,要做物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据《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原来,陶渊明是一个清高率性之人,无法做到在上司面前阿谀逢迎、低三下四。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是这个意思。苏轼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也是这样的感慨。陶渊明在《序》中有一句“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陶渊明的“平生之志”是什么?人们印象中,陶渊明是一个闲适纯净的田园诗人,殊不知,青少年时期的陶渊明也是满怀宏图大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咏荆轲》)“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杂诗其四》)“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这些诗句说明,陶渊明的“平生之志”是建功立业,与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是一样的。因此,他说出来做官是为了温饱问题,可能只是表层原因。
“质性自然”是性格问题。陶渊明在诗文中多次提到“自然”一词,这个词体现了陶渊明的哲学思想。一个建功立业的陶渊明,一个崇尚自然的陶渊明,这两个陶渊明走到了一起,于是矛盾就产生了。要想建功立业,就必须先在官场站稳脚跟;而要在官场站稳脚跟,就必须适应官场的规则,放弃独立人格,放弃对自由的追求,甘心做奴才;或者隐忍、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大展宏图。而这恰恰与陶渊明的率性天真相违背,那样做会使自己的人性异化。于是他陷入了痛苦之中。大概每个人都会有痛苦,陶渊明的痛苦是中国古代率性文人普遍存在的痛苦,即“坚持人性”和“异化人性”的矛盾。是为了达到目的将自己变得不像自己呢,还是宁肯抛弃官位而坚持自己的人性呢?经过反复慎重的思考,陶渊明选择了后者。这也充分证明陶渊明本质上是个读书人,不是政治家。大量事实证明,人性一旦被异化,所谓“建功立业”的志向可能是自我欺骗的借口罢了。加之时局的动荡,让陶渊明难以看到希望。大概这就是陶渊明所说的“深愧平生之志”的含义。这就是第一层丰富又深刻的内涵。
第二层写什么?“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表达深深的后悔之意以及觉悟后毅然回归的欣慰。这些句子是化用前人的。哪位同学能说出来?前两句化用《论语》中的句子。《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后两句化用《离骚》中的句子:“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当一个人做出最后的选择,原来纠缠于心中的阴云就立刻烟消云散,内心会变得轻松愉快。
第三层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形象地描写出了轻松愉快的情景。遥遥,就是飘荡。同学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这两句表达归心似箭的心情。由此总结,所谓“归去”,就是从不自由回归自由,灵魂回来了。下面请同学读一遍,注意韵脚:归、悲、追、飞、衣、微。以上第一课时。朗读指导)
三、第二段写回到家中情景。请同学们先读一遍,然后回答:1.韵脚是什么?2.句式有何变化?3.作者写了回家后怎样的情景?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先用四字句,后用六字句。四字句的韵脚是奔、门、存、樽。四字句显得紧促,表达回家后亲切、激动的心情。六字句的韵脚是颜、安、关、观、还、桓。六字句相对舒缓从容。同学们看看课文注释,小组互相翻译。回家后的情景有多处,请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构成一幅图画,并点明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比如:1.“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运用典故,借物喻人,表达坚毅的品格。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写回到家中安闲、清高的神情。“容膝”是个典故,见《韩诗外传·卷九》:
楚庄王使使赍金百斤聘北郭先生。先生曰:“臣有箕帚之使,愿入计之。”即谓妇人曰:“楚欲以我为相,今日相,即结驷列骑,食方丈于前,如何?”妇人曰:“夫子以织屦为食,食粥毚履,无怵惕之忧者何哉?与物无治也。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殉楚国之忧,其可乎?”于是遂不应聘,与妇去之。诗曰:“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借物喻人,含蓄蕴藉。读以上句子,要驱遣想象。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注意:这些句子所描绘的情景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处处与官场形成了鲜明对比。典故、对比、意象是鉴赏的三个要点)
四、第四段写什么内容?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共鸣?你有没有产生问题?
(第四段写田园风光。也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孤傲的情怀;第二层写田园风光,表现回归田园的愉悦;第三层由物及理,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喟。“息交”、“绝游”,这话说得有些决绝,表达了一种决心。告别昨天需要下定决心。“世与我而相违”,这话使我们想起了一个诗人的名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和这个社会不太合拍,甚至你觉得你不喜欢这个社会,你不愿意和世俗社会交往?谁来讲一讲?注意:社会是复杂的,充满了虚假,陶渊明做人率真。这就很难适应社会。勉强自己去适应,是很痛苦的事情。还记得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一段话吗?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朱自清与陶渊明在精神上是相通的。陶渊明写诗文,发自肺腑,没有虚假,殊为可贵。这启发我们,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表达真情实感。
第三层写“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此句由物及理,表达了一种人生感悟:在大自然面前感觉到人生的短暂,希望在有生之年更多地享受大自然,而不是将宝贵的生命被官场扭曲。读这一段,同学们应该产生一个问题:“农人告余以春及”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写的是春季风光,可是在《序》中,写的是冬季,对不上号。怎么解释?此问题先让学生回答。前人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回答。钱钟书认为,对回家及田园风光的描写是想象之景,并非实写。这体现了作者在构思上的独特之处。朗读训练。)
五、朗读第五段。回答:你是否感受到最后一段作者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请你来分析一下。
(“已矣乎”,就是“算了吧”。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说这样的话?在看透了的情况下。作者看透了什么?看透了人生。他说:“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人活在世上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既然人生这么短暂,为什么还要做违背本性的事情呢?何不顺应自己的本性,任凭去与留?“去留”就是死生。“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还要急急忙忙地追这追那呢?“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话很厉害,说到了人生的根本问题上来了。人活着,是为了富贵吗?大概很多人是为了富贵,还有很多人想长生不老。人生的痛苦来自欲望,一般人最大的欲望无非就是富贵与长寿。陶渊明想透了,既不追求富贵,也不企求长寿,而是顺应天命。当一个人把这些想透了,就一身轻松,不会做违背本性的事情了。欲寡精神爽。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天知命,就没有什么困惑了。这是人生的觉悟,彻悟。同学们这个年龄可能还远远不能理解,甚至不能接受。因为你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陶渊明是有哲学思想的。哲学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所以说,在这一段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了高潮。本段运用了三个典故。第一个是“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写过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传中写了一个叫黔娄的人,战国时齐国人,很有学问,国君要给他高官厚禄,他拒绝了。黔娄的妻子说:(丈夫)“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说,五柳先生与黔娄是同一类人。第二个典故是“植杖耘耔”,见《论语·微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同‘耘’)。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丈人是一位隐士。陶渊明用荷蓧丈人的典故,来寄寓自己的志趣:自由躬耕,自得其乐。第二个典故“登东皋以舒啸”,见《晋书·阮籍传》:
籍曾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道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
陶渊明用苏门山隐士孙登长啸如鸾凤之声的故事,寄寓自己的志趣:寄情山水,吟诗自乐,何其自由自在!同学们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不妨说一说。大凡文人在经历重大人生选择之后,总会诞生杰出作品,《归去来兮辞》就是如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只有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作者才能深入思考人生,才尽情表达。最后,请一位同学朗读这篇文章。本文影响极大,后世仿作甚多。苏东坡等人都仿写过。同学们若有兴趣,也可以仿写一篇)
教学目的
《归去来兮辞》的优秀教学设计
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教学步骤
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H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二、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指出三点理由: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三、理清层次。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
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二层。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对这样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四、注意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思考]
一,找出全文含有一定喻义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喻义何在。答案:“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二,如何理解结尾两句话的思想?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见“自读点拨”)
三,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这里给学生提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荫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答案:后者更有道理。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对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钱先生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yang”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我以为这样来体会《归去来兮辞》的谋篇特点是确当而深刻的。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一、课前预习
1.初读正音,读出语调的高低;读出语速的快慢;读出语气的喜悲。
2.熟读课文,了解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和辞的体裁特点。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和辞的体裁特点,掌握本课出现的各种文言知识,特别是“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预习诵读课文,正字音,通文意,利用注释、工具书翻译,自学标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小组交流合作解疑答难。
3.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体悟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通过疑问句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或高兴的复杂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导入)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五斗米”是多少?
据考证,陶渊明时县令的月薪是米十五斛,现银二千五。一斛为十斗,除以三十天,恰好是每天“五斗米”。旧时,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10斗为1石,一石大米就大约是59.2公斤,所以五斗大概30斤,所以,在当时县令这个官职的俸禄还是很丰厚的。陶渊明为何非要弃官不做而归隐?既然归隐又何必写辞示意?我们一起来走进《归去来兮辞》一探究竟。
二)预习检测
1.PPT正音
储(chǔ)粟 靡(mǐ)途 小邑(yì) 心憚(dàn) 眷(juàn)然 归欤(yú) 怅(chàng)然 慷(kāng)慨(kǎi)一稔(rěn) 将芜(wú) 奚(xī)惆(chóu)怅 轻飏(yáng) 熹(xī)微 携(xié)幼 酒樽(zūn) 壶觞(shāng) 眄(miǎn) 庭柯(kē) 怡(yí)颜 流憩(qì) 遐(xiá)观 出岫(xiù) 景(yǐng)翳翳(yì) 盘桓(huán) 西畴(chóu) 棹(zhào) 窈(yǎo)窕(tiǎo) 寻壑(hè) 曷(hé) 遑遑(huáng) 耘耔(zǐ) 东皋(gāo),
2.学生介绍背景、作者生平、辞的特点。
三)学生活动
1.诵读课文,整理翻译中标注的问题,积累总结文中各种文言知识,特别是文言句式。
2.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标注的问题,组内解疑答难;共同讨论“胡、奚、曷、焉、何”等疑问代词的用法和意义.
3.班内讨论解决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共同找出文中的疑问句?判断其句式,试着给这些疑问句做出你的回答,分析其意义。
4.总结辨析陶渊明在本辞中或决绝或犹疑或高兴的复杂感情。
四)精讲细解
1.重点字词
役,奴役,被动。 谏,挽回,劝止。 追,挽救,补救。 恨,遗憾。 眄,斜看,这里是“随便看看”的意思。 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神色。 审,觉察。 策,拄着。 扶老,手杖。 矫,举。 畴,田地。 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意为划桨。 曷,何。 委心,随心所欲。 去留,指生死。 期,希望,企及。 怀,怀着,趁。 植,置。 耘,除草。 籽,以土培苗根。 聊:姑且。 乘化,随顺大自然的运转变化。 归尽:到死。 尽,指死亡。
2.疑问词的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较多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② 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宾语。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2)本文中的疑问代词有哪些?本课的疑问句是否都是宾语前置句?
胡,田园将芜胡不归? 胡,何,为什么
奚,奚惆怅而独悲? 奚,何,为什么
展开全文阅读焉,复驾言兮焉求? 焉求,求焉,追求什么,宾语前置
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何,为什么
何,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何之,之何,到那里去
奚,乐夫天命复奚疑? 奚疑,疑奚,疑虑什么,宾语前置
3.组织回答这些疑问句的答案,分析在这些疑问句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田园将芜胡不归?
【回答解析】原文:“既自以心为形役”“觉今是而昨非”
官场是不适合我的啊,我应该回去!田园将要荒芜我却还在这里,不应该啊!
这体现了作者的自责和悔恨。我都是做了些什么啊,怎么能让田园荒芜呢!直抒胸臆,以突兀峻峭的笔势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奚惆怅而独悲?
【回答解析】原文:“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官场如此黑暗,我志向不得伸展,我很惆怅啊,既然如此,我为何还要恋恋不舍而独自伤悲呢?
这是作者的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所幸虽已“迷途”,但“迷途其未远”,回头还不迟。寥寥数句,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愤怒的抗议;既是觉醒的宣言,又是对官场污浊的揭露,矛头直指封建官僚制度。在沉痛和愤怒之余,又不乏因决意归隐而欣然自得的意味。
在这种感情的抒发中,“归去来兮”的原因也就蕴涵其中了。作者辞官的原因是他看穿了官场的污浊,也认识到了仕途即迷途,他不愿同流合污,也不愿屈心抑志。当他意识到仕宦生涯是“深愧平生之志”之后,痛苦之余又庆幸自己陷入泥淖还不算深,还来得及从迷途走出以踏上正确的道路。因已决计归去,作者又有些解脱后的欣喜。“舟遥遥”四句,将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心情和归心似箭的感觉含蓄地表达出来了。第2段自然就是描写初回到家时的情景。
复驾言兮焉求?
【回答解析】原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我什么都不再追求了,既然我已经与官场生活断绝关系,既然世俗之事与我的心意相违,我还有追求什么呢!
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其后描述了他的田园生活和感受,叙述其与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和出游,描写出游中所见到的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描写和叙述中饱含感情。虽然有低沉的感叹,也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基调仍是乐观、旷达的。此段寓情于景、于物、于事之中,最后两句触景生情,自然引出末段的抒情议论。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回答解析】原文:“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人寄身世上,一生又能有多少时光,莫不如随着自己的心意,任其自然,或去或留啊!为什么整天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啊!富贵荣华不是我所追求的,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不如顺应自然以终老吧!
这是作者抒发感慨,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对丑恶现实的谴责和抗议。“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则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
乐夫天命复奚疑?
【回答解析】原文:“聊乘化以归尽”
姑且顺其自然了结一生吧,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犹豫彷徨的呢?
作者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之句收束全文,乐天安命,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这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这样的思想是有些消极,在历史上也曾引起很多落魄文人的共鸣,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而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解。联系陶渊明的经历和志向,是可以理解这种态度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职归田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投身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直率地表达出来,不加任何矫饰,是作者历经人生曲折之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饱含着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过来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体验。
4.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谐美,有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而自然纯真可亲。
五)拓展训练
仿写句子: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
【回答解析】你是一只前世的鸟,翱翔在异域天空。
你是一只青绿的叶,处身于花团之中。
你是一株傲霜的菊,绽放于红尘之外。
你是一只翱翔的鹰,盘旋在苍穹之中。
你是一轮明净的月,高挂在凡间之上。
你是一江清澈的水,长流于高山之巅。
六)习题作业
1.根据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脉络,背诵全辞。(必做)
2.整理陶渊明的其他诗歌,搜集历代名家对其的点评,试着自己简评陶渊明的思想。(选做)
七)板书
评述:本设计的设计亮点在于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的体悟过程,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效果,无论设计目标还是教学过程都体现了本课的独特性,由字词到句子再到情感分析、思想把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接受过程,以疑问句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其课的创新之举,预习,学生活动,拓展训练和作业无不体现了设计者独到的心思。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