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七年级下册音乐春江花月夜教案

日期:2021-11-10

这是七年级下册音乐春江花月夜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七年级下册音乐春江花月夜教案

七年级下册音乐春江花月夜教案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学生熟悉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了解民族音乐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2、通过小组学习,分析诗中重点句子含义,讨论作者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并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3、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同时引起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诗中所出现的乐器,例如:琵琶、箫等的音色以及其作用。

  2、难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情景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巩固知识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复习古代描写月亮的诗句,并讨论所列举的诗句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进而导入新课《春江花月夜》。

  (二)朗读品味,整体感知

  1、教师进行配乐范读,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境,同时让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来对文章进行翻译,使学生了解文章大意。

  2、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教师再次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停顿,语气变化,并用斜线标注。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即月之初上迷离、美妙——高亢,月下遐思——平缓,思妇对月徘徊——低回,游子梦回故乡——哀怨,梦醒月残倍孤寂——悠长。

  3、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同时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并设置问题:该诗都具体描写了什么内容,一共可分为哪几部分?

  学生得出:全诗可分三层解读,第一层(前8句):月之色,第二层(中8句)月之问,第三层(其余句)月之情。

  (三)深入研读,感悟哲理

  引导学生逐层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赏析,依次一下问题

  1、让学生诵读第一层(前八句),并设问:作者写了哪些意向?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它们分别都有怎样的特点呢?

  2、诗人在赏月的过程中,有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与之前所学苏轼,王羲之等人所感慨的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诗句,有哪些异同?

  3、诗中所写的思妇怀人、游子思归,采用的那种抒情方式?并借助了哪些意象来烘托的?

  4、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深情朗读,并分析该句好在哪里,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和点评。

  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明确:诗歌描写春、江、花、夜、月,重点写月。描绘了一幅壮丽、宁静、优美的春江花月夜风景图,从而概括出所描绘的景色美,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引发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生发了“宇宙永恒,明月常在,生命个体虽然短暂却又代代相传”的感慨,从而概括出心理美。然后诗人把我们引入一个情思浓郁的诗境,感受游子思妇两地相望、相思之情。但诗人又不直说游子思妇的思念,而是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们的相思之情,继而概括出情感美。

  (四)课外延伸,拓展探究

  引导学生列举之前所学诗中描写“明月”“江水”“落花”的诗句,分析与本诗所写有什么不同,进而总结出这些景色的寓意,老师进行适当的指导与点播。

  (五)小结归纳,布置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学生总结,老师补充,总结出本诗描绘春江花月夜美景,尽情讴歌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将之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优美深邃的境界。

  作业:借助想象,将这首诗歌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七年级下册音乐春江花月夜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4、增加古典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过渡与融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孤篇横绝,竟成大家”,闻一多先生把这首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知道这个人是谁?这首诗又是哪首诗吗?(初、盛唐之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春江花月夜的美丽景致吧。

  二、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三、赏析诗歌: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在文中找出题目中融合的五种意象的句子,美美地读。

  (明确:开头十句。)

  (2)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图景,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将学生带入情境。

  (明确: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此番景致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清幽、纯净、博大。)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师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找出诗句起止,并齐读。

  (2)齐读第二层中间六句,从“江畔何人初见月——但见长江送流水。”

  (3)作者对宇宙人生有着怎样的思考?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诱导学生重点理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明确:在诗人看来,人生是一代一代的无穷无尽,江上的月亮年年看上去总是相像的。于是引起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是永恒的,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但就整个人类而言,则又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日月共存。所以,张若虚在这里,面对明月与江水,也想到了人生的短暂,也有所感慨。但和苏轼“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流露的更多的是人生失意的惆怅)相比,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比,却并不颓废和绝望,而是流露出了热爱人生的积极豁达情感,哀而不伤。)

  (三)鉴赏诗的情感美:

  (1)师导: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作者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学生自由朗诵剩余的二十句。

  (2)学生朗诵。

  (3)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先总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再分写思妇怀远、和游子思归的情绪。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第二层,写思妇怀远。作者是如何写思妇的无限悲苦的?

  (明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还拂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由此我们自然想到一句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第三层,写游子想家。全体男学生诵读。

  (5)男生诵读。

  (6)最后这几句诗写闲潭落花,写春光欲尽,写江潭落月,除了表现春天将尽,一天将尽的意思之外,你还读出什么隐含的意思?

  (明确:人生如此短暂,青春如此美丽,可思妇和游子就在这思念的煎熬中,青春将逝,真是令人感伤之至。)

  (7)引导学生分析“尽”、“复”、“沉沉”、“无限路”“摇”等字词。

  (明确:人有情而江水绝情,江水滔滔向东流啊,春光快被流“尽”了,一个“尽”字真是痛心极了;人有情,而月绝情。月却又一次西斜,将要坠下去了,一个“复”字,说明天天相思,夜夜想念。斜月何以“沉沉”,那不是游子的心情折射吗?。“无限路”表面是写路,暗指游子遥遥无归期。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两地相思永恒。)

  (四)“赏”月诵诗:

  1、这首诗歌主要描绘哪些意象?

  (明确:春、江、花、月、夜。)

  2、最主要的意象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月是整首诗的灵魂,春江美景需要月的朗照才可以发现,诗人对宇宙的感叹,也是借助月引发出来,思妇游子的思亲怀乡之情,也是受到月的触动。所以,月在诗歌中就成为最重要的一个意象了。)

  3、诗歌中各处的月有什么不同?怎么读法?

  (明确:月初升迷离美妙(高亢)——月中天诗人的遐思冥想(平缓)——月西斜楼上思妇的愁情(低回)——月落游子想家的哀怨(哀伤)。)

  4、自由读这首诗,读出这种美来。

  四、课堂小结: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低落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五、作业:

  1、搜集与“月”相关的诗句。

  2、背诵全诗。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上的一篇诗歌,其作者是张若虚,他的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此诗恰恰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后人曾评此诗为“孤篇盖全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的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出发,通过听、读、品、写,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反思这堂课,有得也有失,感受颇深。

  成功之处:

  巧妙新颖的导入语。人们都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导入语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同一般。本课我将导入语设成一副画面,让学生回顾有关月的诗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带动了学生对月的意象的思考,从而为本课月的象征意义做热身。

  写作环节的设计。在学生两次阅读后,对内容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此时让他们选取感兴趣的有关月的诗句进行扩展训练,无疑为了让他们通过想像描绘出作者在诗中创设的优美意境,进一步把握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且此环节也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唤起了他们积极思考探讨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不足之处:

  诗歌读的过少。诗歌教学以读为主,以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尽管我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朗读教学,可是在实施过程中,我未能采取多种朗读方法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因为读的较少,学生思考的就过少过浅,师生生生互评的也就少了。

  课堂环节未能达到“有序与无序”的完美结合,未能引导好学生吃透文章难点。本文的难点意在理解本诗的景情理如何交融的,尽管学生在课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回答,但课后我问及此诗为何能“盖全唐”,学生依旧说不清楚。现在想想,我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将此诗中月的不同象征意义和其他诗进行比较,从而难点解决。

七年级下册音乐春江花月夜教案第3篇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进入诗歌意境。

  3、赏析本诗的景、情、理交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学习时数:

  1课时

  学习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学习步骤:

  一、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杨广《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请大家齐读这首小诗,大家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题目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这首诗的作者是历史上的大名人:杨广,他还有另一个名字——隋炀帝。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我想提到这个名字,大家会很快忘掉隋炀帝,而走近——张若虚。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张若虚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因为“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而卓绝千古。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整体感知

  1、略介此诗,创设情景

  这首诗写农历二月间诗人在长江边上思念家乡扬州的种种感慨和想象。

  2、配乐示范朗诵,【多媒体】学生整体感知。一个任务:纠正字音。朗读结束多媒体打出几个字并注音,霰(xiàn)汀(tīng)砧(zhēn)由学生齐读一遍。

  三、学生自读诗歌。

  解决两个问题:一个分句算一句,这首诗共有几句话,共分几韵。

  四、深入赏析。

  明确上述问题:共36句,四句一转韵,共9韵。在中国古诗当中,不管多长的诗,语言、音节、思想内容等,一般都需要连续四句,才可以停顿下来。比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第一首的前四句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四句为一节,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或说一个思想段落。这样的四句诗,在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当中,就称为“一绝”。绝,就是断绝的意思。晋宋以后的诗,差不多都是四句为一绝,成为中国古诗的一个传统。这就是后来的格律诗中“绝句”名字的由来。

  现在我请大家继续深入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以“绝”为单位,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完成三个问题:第一,把你最喜欢的那一绝背诵下来,第二,用四个字概括你所选择的这一“绝”的主要内容(或画面),这四个字当中至少要用到题目中的一个字。第三,在反复诵读中,读出两种东西:一是从中读出问题、困惑、启迪、感悟,二是读出你自己。为了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感受,我先给大家示范一段:

  我选择了第三绝: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第一步,我把它背下来,第二步,我给它拟了个题目叫:孤月临江。碧空如洗,江天一色,孤月高悬,夜色如水。此情此境,我读出了诗人的孤独与高迈,我看到了诗人的深邃与无奈,我从中读出了诗人那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作者从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中,转入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这种探索古已有之,且常说常新,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并成为文学的主题之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一个天真而稚气的孩子的疑问,也是一个穿越亘古、永无答案的哲学家的天问。张若虚的这一问应该是受到了同时代诗人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启发,张若虚之后,李白在《把酒问月》中说:“清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从这一轮高悬的明月中,我也读出了自己,是的,这一轮照过李白、也照过苏轼的月光,正照耀在我身上。张若虚、李白、苏轼们已经在时光中永恒,巴尔蒙特说: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了世上。那么我对着同一轮明月,是不是应该思考,我来到世间是为了什么?我应该留给这个世界什么,虽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但哪怕如雪泥鸿爪,哪怕只留只语片言,也不枉对这一轮明月,不枉对浩瀚的星空和清晨的鸟鸣!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我们每一个个体,虽然都如蜉蝣寄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但是,我们能不能让后来人在某一个不期然的瞬间,看到过我们曾经存在的生命足迹,这,是一个问题。

  好,现在请大家阅读,解决上述三个问题,时间5分钟。5分钟后我请大家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学生阅读展示,可以根据时间伸缩调整。【说明:这里是开放性课堂的集中展示,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可能会有很大的差距,教师要充分熟悉文本,适时引导点拨。】

  教师板书:春江花月夜:春江月生,江月笼花,孤月临江,江月待人,游子思妇,月伴离人,望月怀远,江月流春,落月摇情。

  五、深入探究:

  现在,请大家来分析这首诗的题目中的五个字中,没有直接描写而只作为背景来写的是哪两个字?【春、夜】,再结合我们刚才对上述9个章节的四字概括,看剩下的三个字中哪个字用得最少?【花】。写得最多的两个字是【江月】。

  既然江月就能概括这首诗的主体内容,我们现在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一下,改为两个字“江月”,和“春江花月夜”比较一下,哪个好?为什么?

  【明确】题目本身就具有诗情画意,先声夺人,把读者带入如诗如画的情境当中。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诗应该是最适宜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体裁,比如我们说“诗情画意”,就是指诗画一般的美好意境。所以德国美学家阿多诺说:“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由此可见,这首诗的题目也是它经久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能擅自改动的。

  六、课堂演练:

  改写第一绝,你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把这首七绝改成五绝,第二种选择是把这首七绝改写成散文。

  根据改写结果评点:古诗不是用来翻译的,而是用来吟咏的。意义可译,意境难翻;语言可译,文化不传!弄懂文意之后,大家需要做的就是反复吟咏,现在我们齐读这首诗。

  小结:是一轮明月,成就了春江月夜如诗如画的美景;是一轮明月,引出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无穷感慨;是一轮明月,平添了思妇游子的几多愁情?一轮明月将景情理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愿同学们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七、作业:全文背诵《春江花月夜》。

七年级下册音乐春江花月夜教案第4篇

 【教学目标】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掌握鉴赏写景抒情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预习】

  熟读并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学术界有极高的评价。“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更是赞美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为什么她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赏析。

  二、因声求气,读出诗韵

  1、一读,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正音通意,整体感知诗歌。

  2、二读,把握语速,停顿。

  3、三读,注意语气语调,读出味道。

  (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诗歌语言节奏,使自己的心灵沉浸在诗歌的艺术境界。)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整体把握

  问题:题目“春江花月夜”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哪一个意象是全诗的中心意象?

  明确:“月”统领所有景色,“月”贯穿全诗,整首诗围绕着月的变化过程展开,由“月生”写到“月落”,描绘了一幅幅月下风景变幻图。

  (二)品读悟法

  下面让我们循着月光走进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先一起来品味前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问题①:这几句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诗人选取“春江”“春潮”“明月”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相连、月潮共生、波光与月光交相辉映,处处春江处处月的雄浑开阔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问题②“生”换成“升”好不好?“共”为什么用得好?

  讨论明确:“生”,赋予了明月和潮水蓬勃的生命力。着一“生”字,境界全出。“共”写出了春江、明月共同生长、相伴相携的情态。

  小结:同学们在鉴赏写景抒情类诗歌时,要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到诗人的时空情境中,看诗人所见,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要学会抓住诗歌中选取的意象特点,通过品味文句、感受意象、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自主赏析,展示交流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以上的鉴赏思路,分小组赏析诗中的内容。(把后面的内容分成5部分,一个小组赏析一部分。)

  1、要求(投影)

  ①抓住意象,从画面特点、意境氛围和思想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

  ②注意品味炼得妙的字,独特的意象等。

  合作探究,每小组推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修改补充。(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完成鉴赏任务。)

  2、展示与交流

  ①“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选取了“江流”“明月”“花林”“流霜”“白沙”等意象,描写了月光的清辉洒在鲜花、树林上,就像雪珠一样洁白晶莹,闪烁发光,银色的天地清丽、空明、宁静的春江花月夜的美丽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

  “花林”“流霜”“白沙”等意象都是为了衬托月亮的皎洁,月光把整个世界都照亮了。

  小结:诗人像一个丹青妙手,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春江花月夜朦胧空灵的水墨画,营造了一个月照江天,天地一派清明澄澈的美妙境界。(景)

  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天一色,澄静明净,浩瀚无边,孤独的诗人站在这一轮孤月之下,不禁情思翩翩,望月发问:是谁最先在这江畔看见明月?月亮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的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宇宙永恒,明月常照,对于个体而言,生命如此短暂。

  “待”拟人手法,富有人情味。移情与物,写江月待人,实际上是写月下的人在等待。引到下一个画面。

  小结:这部分由写景转向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以明月常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富有哲理。(理)

  ③“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通过“白云”“清枫浦”等意象,营造出幽远空寂的意境,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诗人由远去的白云,想到扁舟离家的游子。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

  “白云”飘忽,象征了游子的行踪不定。“一片”写出游子的孤寂。

  “谁家”与“何处”是互文见义,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万家的离愁别恨。

  青枫浦上,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和《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隐含感伤离别之意。

  ④“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照在她的梳妆台上,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捣衣砧上,拂了却又来。她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亲人,这种愁思无法排遣。想要随着月光向爱人飞去,却又不能实现。鸿雁不停地飞翔,飞不出无边月光;鱼龙在水中跳跃,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天长海阔,难通音讯啊!只能共望明月,互相思念。通过“月徘徊”“卷不去”“拂还来”“逐”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思妇的相思、哀怨之情。“徘徊”,拟人化的手法,既写出了月光的不忍离去,也写出了人的孤枕难眠。其实是化用了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卷不去”“拂还来”,月光无处不在,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李清照:“剪不断,理还乱;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逐”用得好,写出了思妇思念之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鸿雁”典故出自《苏武传》“雁足传书”的故事,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鱼龙典故出自《国史补》:旧言春水时至,鱼登龙门,有化龙者。“鱼龙”是善于游水的神鱼。“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指书信。南朝梁人“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也写到这两个意象。鸿雁和鱼龙指信使。

  ⑤“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花落了,春去了;月落了,夜更深了。游子思妇,一在北方的“碣石”一在南方的“潇湘”,地北天南,道路绵长,相隔天涯,相聚无期啊!只有那落月的余晖,带着人间的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木。

  用落花、流水、残月、海雾等意象,营造了惨败黯淡凄清的氛围,烘托游子的思归的孤寂、惆怅、凄苦之情。

  四、涵咏深思,悟出诗味

  1、全诗赞颂自然美景,讴歌真挚爱情,思考宇宙人生,诗情画意,儿女情长与人生感叹浑然一体。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发现和感悟?(总结上一个环节并引入对艺术手法方面的赏析探究。)

  ①语言优美典雅。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大量的修辞如比喻、拟人等。

  ②对仗工整,韵律婉转。四句一韵,九次换韵。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

  ③意象丰富,意境优美。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④联想想象,虚实相生等。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吟诵、美读。

  五、作业

  把《春江花月夜》改写成一篇散文。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