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13
这是李凭箜篌引教案教学反思,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描摹音乐的手法。
能力目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体味、鉴赏音乐美。
教学过程:
㈠导语
诗的唐朝也是音乐的唐朝,诗与音乐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有三桩姻缘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就是被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文”的三首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唐诗人李贺的这篇浪漫主义珍品《李凭箜篌引》。
㈡解题
1、李凭,著名宫廷女器乐家。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她精湛的技艺同样也受到了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所以李贺才用他色彩瑰丽、富于感染力的诗笔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
2、箜篌(学生介绍):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3、引,曲调的开头部分。箜篌引,原以箜篌伴奏的乐府歌曲,这里诗人第一次用这题名实写箜篌演奏。
㈢作者介绍:
李贺,字长吉,唐皇室远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物的丛九品小官)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不满,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逝世了。他早岁工诗,很有才名,受知于韩愈。他的诗构思奇特,意境怪诞,想象丰富,语言新颖诡异。由于经历,他的诗中常有感伤、消沉情调。被人称为“诗鬼”。又《昌谷集》。
㈤朗读
1、教师范背(配乐)(图片)
2、学生散读(配乐)
3、学生朗读(配乐)
4、齐读
㈥鉴赏诗歌
1、我们先替李凭设计一张演奏会海报,画面上应有什么?
时间:高秋 地点:中国 乐器:箜篌(吴丝蜀桐) 演奏者:李凭
2、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请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讨论)
(1)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
(2)素女,又称“素娥”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皎洁的面庞也起了愁容。
(3)紫皇,天神紫皇,天上最尊贵的神。被音乐打动。
(4)女娲,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远古时代,天裂地塌,灾凶四起,女娲采炼五色石修补苍天,又消除其他祸患,才使得剧烈动荡的宇宙安定下来。女娲听得入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斜
(5)神妪,成夫人。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6)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作舞。
(7)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8)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9)云,空山中凝聚着,低垂着,不肯流走。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
(10)十二门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人们陶醉在美妙的弦乐声中,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
3、通过我们找到的诗中的对李凭“粉丝”们的描绘,我们的确可以体会到李凭的箜篌演奏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力量,那么这里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手法来描摹音乐的呢?
衬托
4、衬托手法是从侧面落笔,通过渲染演奏的环境气氛,听众情绪变化来突出箜篌的音乐魅力,除此诗人是如何正面细致刻画音乐的呢?
昆山玉碎,向昆仑美玉碎裂的声音, 清脆而铿锵
凤凰叫,像凤凰对舞唱和 舒缓而悠扬
芙蓉泣露,如带露荷花在哭泣 惨淡
香兰笑,如兰花在欢笑 清丽
5、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拟声,以声拟声
6、举出运用拟声手法描摹音乐得例子
白居易的《琵琶行》
㈦小结
这是一曲诗的音乐,一首音乐的诗。美丽的秋空,多情的云,悲啼的“江娥”,满面愁容的“素女”,出产美玉的“昆仑山”,充满神话色彩的“凤凰”,浸染着《楚辞》情调的“芙蓉”和“香兰”,救世的女娲,骤落的秋雨,闻弦起舞的神妪,闻声跳跃的瘦蛟和老鱼,无眠的吴质,露湿的寒兔都融入了李凭惊天地泣鬼神的箜篌的美妙音乐之中。
㈧延伸练习
接下来我们就运用我们学习到的方法来做一个描摹音乐得的口语表达练习。请一个同学上来听一段乐曲,然后用拟声、比喻、衬托手法来描摹音乐,大家来猜猜乐曲的名称。
1、命运交响曲 2、梁祝 3、欢乐颂 4、献给爱丽丝
5、青藏高原 6、好汉歌
㈨作业:背诵《李凭箜篌引》
教学反思:1引导学生要有耐心,不要求之过急。
2学生交流时体现的合作、探究不够,平时要加强训练。
3听、说在课上体现不错,加上写作过程就更好了。
4有些教学环节功能交代不够。
5板书设计精巧,但应加以回顾。
6 课程结束时应齐读回顾全诗。
7作业布置要有明确,有梯度。
今天出了一节复习,我仅仅围绕“记、积、探、赏、比、展”六个环节,引领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复习,自认为为环节设定,科学合理,课堂复习的容量大,并且不泛泛复习,停留在表面上,而对重要的文本,语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挖掘,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细分起来,现将优缺点总结如下:
优点:
1、“记”不唯从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不再是考官,而让学生走上黑板命题。
2、“积”重视知识灵活积累,一题多考,尤其是只有熟练掌握课文的同学才能答得上来,只缘于我设计的积累实词“四步曲”,是我看的“艺术创想”的电视节目给我的启发。这个环节从设计意图上,看到自认为很成功。
3、探究文章主题,不空洞,和课文背诵,关键词语的深入挖掘相联系。
4、赏析语言,由组长来赏析,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赏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于金石关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透彻、精彩。
缺点和不足:
1、平时没有抓好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背诵,实词积累等不过关,所以复习课上频频出现“答不上来”,“不会”等现象。
2、语言的赏析,只锻炼了四个组长,全班学生的参与面不广,全班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3、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死,不灵活。
总而言之,此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很多的遗憾。可能是教师放不开,学生也放不开。我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怨学生还学习,怨学生怕吃苦,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但我会坚定地前行。
课标新理念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比较法,感悟法,阐发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重点 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材分析:这事以后秒学音乐的诗歌,比起情景交融的诗歌来说,更加的抽象,更加的深奥。学生在接受的时候,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那么诗人李贺是怎样的人,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和他的诗。
二.新课准备
1.作者简介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2、解题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3、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4、引,曲调的开头部分。箜篌引,原以箜篌伴奏的乐府歌曲,这里诗人第一次用这题名实写箜篌演奏。
三.内容赏析
(一)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翻译: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赏析: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二)第二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翻译: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思考:“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讨论名曲:“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三)第三段: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翻译: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赏析: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四.研究探讨
1.我们先替李凭设计一张演奏会海报,画面上应有什么?
讨论明确:时间:高秋 地点:中国 乐器:箜篌(吴丝蜀桐) 演奏者:李凭
2.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请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 讨论明确:
(1)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
(2)素女,又称“素娥”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皎洁的面庞也起了愁容。
(3)紫皇,天神紫皇,天上最尊贵的神。被音乐打动。
(4)女娲,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远古时代,天裂地塌,灾凶四起,女娲采炼五色石修补苍天,又消除其他祸患,才使得剧烈动荡的宇宙安定下来。女娲听得入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斜
(5)神妪,成夫人。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6)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作舞。
(7)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8)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9)云,空山中凝聚着,低垂着,不肯流走。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
(10)十二门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人们陶醉在美妙的弦乐声中,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
3.衬托手法是从侧面落笔,通过渲染演奏的环境气氛,听众情绪变化来突出箜篌的音乐魅力,除此诗人是如何正面细致刻画音乐的呢?
讨论明确:
昆山玉碎,向昆仑美玉碎裂的声音, 清脆而铿锵
凤凰叫,像凤凰对舞唱和 舒缓而悠扬
芙蓉泣露,如带露荷花在哭泣 惨淡
香兰笑,如兰花在欢笑 清丽
4.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讨论明确:拟声,以声拟声
5.小结这是一曲诗的音乐,一首音乐的诗。美丽的秋空,多情的云,悲啼的“江娥”,满面愁容的“素女”,出产美玉的“昆仑山”,充满神话色彩的“凤凰”,浸染着《楚辞》情调的“芙蓉”和“香兰”,救世的女娲,骤落的秋雨,闻弦起舞的神妪,闻声跳跃的瘦蛟和老鱼,无眠的吴质,露湿的寒兔都融入了李凭惊天地泣鬼神的箜篌的美妙音乐之中。
五.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全诗。
六.教学反思 教授本课时,应该充分发动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对诗歌的感悟、理解、阐发上来。同时应该强调朗读和背诵的作用,以读带讲,以读带悟。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贬谪郁闷之思
2. 学习理性的叙事之法
3. 品味描写音乐手法
4. 理解诗歌主旨意蕴
教学重难点:
1. 诗歌叙事特点
2. 音乐描写特色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语
长安米贵典故,说明未显明的白居易才情逼人,以次引入本课学习
二、介绍写作背景
参见教学参考课文研讨
三、诵读诗篇
教师范读、释词、
千呼万唤始出来(始:才)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是动词)
………
四、研读诗篇
一)序
上学期学过一篇体制和这篇一样的文章,是哪篇?哪些地方一致?
——孔雀东南飞,都有序且都是叙事诗
这序在诗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写作时间、地点、事情及缘由
(读序明确上述特点,找出句子与诗歌相对应的部分,以便快速整体把握文意。)
二)正文
(一)这首叙事诗以什么线索来实现叙事的?又是怎样布局的?
送客——听乐——琵琶女自叙——诗人独白——同病相怜
(略) (详)
(详)
(略)
(略)
问1:诗人突出琵琶女弹奏琵琶和自叙身世,符合诗题,但琵琶女自叙身世与诗人独白的部分一样吗?
——不同,琵琶女自叙由昔至今,既突出昔日风光又强调今日落魄,但更突出昔日的情况,诗歌对琵琶女昔日风光从住地身份、技艺容貌做了突出描写,尤其对她技艺容貌更加强化,那是“欢笑今年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当然落魄亦为明显,亲人远离,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嫁为商妇,独守空船,空忆往事。诗人自叙只突出描写贬到浔阳的环境,“偏僻地湿,无丝竹”“杜鹃啼血猿哀鸣”“呕哑啁哳难为听”。一个侧重昔时,一个倾向近况,互为补充映衬,相得益彰。
问2:诗人又是如何结识琵琶女的,具体说说?
——听琵琶女自叙身世后诗人“又闻此语重唧唧”,
听琵琶曲,听见了琵琶女“不得志”,感到了“心中无限事”,
问3:从双听中白居易能知道琵琶女从京倡落魄到此地沦落为商妇,诗人发出了什么感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4:联系诗人的经历,你能说说诗人为何会发出这种感慨呢?
——诗人身为京官,极力参与政治,忧国忧民,不顾身计,却遭贬谪,迁谪浔阳,“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无聊过活,百无聊赖。一样的经历一样遭遇,不免有同病相联之感。
(附图表)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音乐 京官
商妇 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5:诗人借琵琶女来抒发迁谪之意,古代谁这么做过?能举出例子吗?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借昭君来抒发身世家国及怀才不遇之恨,屈原《离骚》借女子之美遭妒而不愿逆志,这些都是借女子来抒发情感的。
问6:古代知识分子一旦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为什么就要借女子来抒发自己的郁闷呢?
——女子容貌盛衰得宠失幸,与男子才华横溢而仕途穷达是一样,男子很容易从女子命运联想到自己遭遇,白居易当然不例外。
问6:诗人与琵琶女的情感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而今读来是不是仅仅读出他们两人感伤身世?你对这句诗又是如何理解的?
——这句诗意已脱离了愿意,而今诗意更为广泛与丰富,它泛指天下所有类似遭遇人的相识相惜。
(二)音乐,是他们两人交流的语言,诗歌中几次描写音乐,各有什么特点?诗人听了乐声后起什么反应?
送客无管弦 转轴拨弦 却坐促弦
忽闻琵琶声 四弦一声 弦管急
1.描写次数: (一) (二) (三)
2.特点: (暗、略) (明、详) (明、略)
3.诗人反应: 主人下马客不发 我闻琵琶已叹息 江州司马青衫湿
问1:“我闻琵琶已叹息”等反应,说明诗人精通琵琶,深谙琵琶之声,诗歌中那些句子直接描写琵琶声的,找出试分析其特点?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惟见江心秋月白”,不过其中有两句不直接描写音乐,“别有忧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和“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但它们对音乐效果,音乐氛围起到强烈渲染。
描写音乐的特点有三:一、以声音比喻声音,一连用了九个比喻,一系列的喻体五彩缤纷,描绘出音乐的疾徐抑扬之声;二、强化音乐形象感,用一系列喻体丰富视觉和听觉形象,让抽象乐声变得具体可感;三、叠字拟声词重复使用,如同音符的不断显现,使音乐旋律奔泻而来,让音乐更为感性。
描写音乐之声,运用了比喻,拟声词来加强形象,同时还用音乐效果来渲染。
问2:除直接描写琵琶声音的部分外,还有与琵琶声有关描写的句子,找出并分析其特点?
——“寻声暗问弹者谁……初为《霓裳》后《六幺》”
特点:优雅举止:“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半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低眉信手”
娴熟技艺:“未成曲调先有情”,“低眉信手续续弹,似诉平生不得志”,“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琴声和心音的完美结合,更突出了琵琶女的端庄教养,琴技精湛,更能突出琵琶女之情。
问3:诗人在写琵琶女和写琵琶声时是做到声情并茂的,说说诗人在诗歌中是如何二者紧密结合的?
——以情写声,用声传情,声情并茂。
五.小结
沦落天涯叹知音,琵琶一曲诉衷情,江州司马青衫湿,相逢何必曾相识。
六.作业
背诵全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